“甜豆不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适口者珍散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适口者珍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适口者珍散文
适口者珍散文
在浩如繁星的历史人物中,北宋的苏易简并不出众。我记住了他,只是因为读到过他和宋太宗的一段轶事。当时,宋太宗问他:食品称珍,何物为最?苏易简说: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适口者珍,这话说得真好。
想起那年父亲行心脏搭桥手术后,元气大伤,血压总是很低。医生告诉我们,要给父亲增加营养。于是我们兄妹几个煞费苦心,总是想着买各种肉汤、营养羹来给父亲吃。可向来不挑食的父亲,术后食欲大降,觉得肉汤太腻,营养羹又太寡,总是吃几口便放下筷子,皱着眉头说没胃口,我们兄妹几个很是着急。再次征询父亲的意见,他虚弱地说,想吃刀削面。父亲念叨的面条,正是安贞医院附近的大同削面。每份面,不过十几元,术前曾带父亲吃过两回。我赶紧下楼买了一碗回来,那日父亲吃得津津有味,几乎连汤汁都全部喝掉。
用父亲的话说:面条吃着对胃。在饮食方面,我和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不喜甜食,不喜干货,也不爱逢年过节时的稀罕物,像端午的凉糕、腊月的腊八粥、中秋的月饼、过年时的炸油糕……虽然母亲和哥哥姐姐们总是满怀期待,但我和父亲几乎不尝一口。对于我们来说,最好吃的是家常便饭,那些造价很高、做法繁复的东西,甚至不及一碗面条来得实惠又合味。
适口的,才是最好的。食物如此,其他亦然。
当年,在青城读书时,有一男生曾经对我有意。四年中,我们并未说过几句话,他老实得近乎木讷,而我也腼腆得顿辄脸红。他曾写过长长的情书,被我投到了火炉里。直至毕业我回到了家,他来信还在征询我的意见,说他能将我留到青城。我再次坚定地回绝了他。有同学曾问我:可以留青城,多好的.机会,为什么不考虑考虑?我淡淡一笑:他与我不合适,我对他毫无感觉。参加工作后,姑舅嫂子曾为我介绍过一个对象,对方的条件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人长得高高大大,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他的父亲是某局的领导。可是,我和他在一起,总是觉得不自在,他的盛气凌人让我压力很大。最终,见了几面后,我主动退出。哥哥嫂嫂们很是不解:这么优秀的后生可不多,你还挑什么?我说:恰恰是因为他的条件太好了,所以我们并不般配。生于农村的我,固执地认为,门当户对的婚姻才会幸福,灰姑娘的故事只存在于童话中。不适合我的感情,我绝不强求,更不会拖泥带水。
在读书方面,我也矫情地有着难以入流的精神洁癖,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几乎没触碰过。这倒不是由于我自己思想觉悟多么高,只是相对来说,自己幸运地生在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没有什么图书馆,能读到的除了课本就是一些类似于故事会的小杂志。1992年,我初中毕业后来到青城,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的读书生涯。当时校园内盛行读世界名著,我也被不自觉地影响,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福楼拜、莫泊桑、雨果以及国内的一些大师们的作品,都是在那个阶段读的,而且作过详细的笔记。读名著的好处在于,你不用花时间去甄选,它给你提供的绝对是健康的营养,即便是关于情爱的描写,也是含蓄而唯美的,像《简爱》《苔丝》《茶花女》《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以及三毛与荷西的故事……并没有过于露骨的描写,甚至没有太过于起伏的情节,但那些文字却像藤蔓一样,紧紧吸附缠住你的心,令你欲罢不能。现在,已过了谈情说爱的年龄,小说阅读得少了,开始倾向于一些温暖慰藉心灵的书籍,而那些靠渲染色情博取眼球、靠杜撰离奇故事哗众取宠的书,就像是刻意炒作的娱乐绯闻一样,无论多么热销,都让我唯恐避之不及。
朋友,也要讲究对味儿。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主动示好者,就会成为你的朋友。有的人,突然闯了进来,带着炭火一样的热情,令你感动嘘唏不已,就在你准备投李报桃时,却因为莫须有的误会,心生罅隙。从此,又陌如路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朋友,她陪你走过一程,起初亲密无间、如胶似漆,最终渐行渐远又陌如路人。我得承认,我不是一个善于交友的人,从小学到现在,与同学和同事大都淡淡相处,最好的朋友也只是同学或同事中的一员。即便是她们,与我起初也不是一见如故、一拍即合,而是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吸引、慢慢靠近,直至无话不谈、惺惺相惜。曾读到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之间想要保持长久舒适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压迫、捆绑,奉承和一味的付出,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真正的朋友,不论出身,无关年龄,但绝对是人格平等、志趣相投、脾气对味,也许平时的交往并非多么紧密、频繁,甚至平淡如水,但情谊却如酒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醇厚醉人。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觅与选择的过程。只是愚痴的人,常常为了那些并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白白浪费精力与时间。懂得取舍,适时把握,方为智慧的一生。
篇2: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美文摘抄
物无定味适口者珍美文摘抄
宋太宗请苏易简给他讲《食经》,问道:“世上何种食物可称美味?”
苏易简说:“物无定味,适口者珍。我只知道,加入韭菜、葱花、香菜的调和汤是最好的东西。”
宋太宗:“能说具体点吗?”
苏易简说:“臣想起有一个寒夜,拥炉烧火、乘兴夜饮,大醉之后睡着了。半夜醒来,因酒在肠胃里发烧,加上盖着厚被子,咽喉里燥热干渴,七窍冒烟,浑身焦躁。看看窗外,月亮明晃晃照在前庭,也来不及叫人,我披衣起床,用院里洁雪擦了擦双手,端起壶中冰凉的'调和汤,喝了好几碗,把胃中的秽气都洗尽了。咬着切得短短的韭叶香菜,觉得就是天上仙家做的鸾脯凤腊,也比不上这一壶又香又凉的调和汤啊。好几次想写‘冰壶先生传’,因杂事多,至今没有写出来。”宋太宗听了,微笑着表示赞许。
不同的食物,其味道自然不同。人的口味也千差万别,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情境下吃,感受也不一样。其实,任何事情都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自己的,适合了就可以视为“珍”。
篇3:珍鱼之死散文
珍鱼之死散文
我之所以称那条鱼为“珍鱼”,是因为一直不知道它究竟是条什么鱼。为此,我曾请教过很多在黑龙江上几乎捕了一辈子鱼的老渔夫,可他们也同样没见过这种鱼,自然不知道那条鱼的名字,只能称它为“珍鱼”。
那时,我特别迷恋养鱼。当时勤得利还没有人养热带鱼,甚至连养金鱼的都没有,更不要说亚马逊河流里的富贵猫、地图、鹦鹉、银龙等大型观赏鱼了。当时我养的那些鱼,不过是用扒网在江里捞的胡罗子、小鳌花、刺鱼和小鳊花和小嘎牙子等一些常见鱼。尽管那些鱼很普通,可当时不会养,几天工夫就死光了,和弟弟隔几天就得扛着扒网到江边再捞些好看的小鱼回来。一天傍晚,我把扒网投进江水里,再快速拽到岸边,想不到一条从没见过的小鱼就这样出现在扒网里。
那是一条长得特别漂亮的小鱼。它的身长不过一寸左右,下吻略长于上吻,估计可能是种捕食上水生物的鱼。鱼的尾鳍后端呈椭圆形,外缘镶一圈颜色比较重的边。它的背部呈淡蓝色,腹部银白,上有不规则的斑点。它的腹鳍和脊鳍更是与普通的江鱼有所不同,平而长,尖尖的两道鱼鳍一直延至尾鳍。尤为特别是,这条鱼两侧的鳃板上各长有一个椭圆形、绿豆大小的天蓝色斑点,外镶一圈朱红色的环,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特别耀眼,好看。见到这样一条美丽的鱼,赶紧把它抓进水桶,拎回家,放养在鱼缸里。
这条鱼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是一条凶猛的食肉鱼,捕食方法十分奇特。它绝不会跟随在那些即将被捕食的小鱼身后穷追不舍,而是静静地躲在鱼缸的一隅,潜伏在那里,一动不动,只是轻轻地煽动着两只前腹鳍,以保持住身体的平衡。见到有更小的鱼游过来,它也只是转动两只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那条在上面游动的小鱼,然后不动声色地从下面悄悄上浮,跟踪过去。趁那条小鱼没有丝毫的防备,箭一般地突然窜过去,一口将那小鱼叼住,然后扎向水底,才把小鱼吞下去。
为了弄清楚这条鱼到底是条什么鱼,我曾请教过好几个在黑龙江上捕鱼的老渔夫,可他们看了后,都摇头说:“从没见过这种鱼。”我还请教过几个喜欢养鱼的人,有人猜测它可能是条斗鱼,但最后还是否定了。因为这条鱼并没有斗鱼那飘逸的尾鳍。为了弄清那条鱼的真实身份,我不仅请教过生物老师,还查过很多资料,也查过《百科全书》,可令人遗憾的是,上面都没有这种鱼的记载。这条鱼的身世一时成了迷,没人知道它到底是条什么鱼,更没人知道它到底属于何科何目,我最后只能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称它为“珍鱼”。
知道“珍鱼”是条食肉鱼,我每天都到江边去捞些更小的鱼回来,喂养那条美丽的“珍鱼”。每次给它喂食时,我都会在鱼缸前仔细观察半天,看它怎样捕食。由于我经常捞些小鱼回来喂它,那条“珍鱼”长得特别快。到了那年秋天,已经有一寸半长了,食量也更大了,每次投进鱼缸十几条小鱼,很快便被它吞食光了。
“珍鱼”太贪食,鱼缸里的水脏得也特别快,每个星期都得换两三次。那年秋天,我在院子里给“珍鱼”换水时,不仅全家人都围着看,家里养的.几只鸡也凑过来看热闹,似乎想寻找点什么好吃的东西。我把鱼缸里的水连同那条“珍鱼”一起倒进旁边的洗脸盆里,一边看着它围绕着盆边欢快地游动,一边洗刷鱼缸。突然,那条美丽的“珍鱼”竟从盆里窜出去,落在旁边的地上,立刻滚了一身泥土。几乎与此同时,在一边看热闹的一只母鸡伸长了脖子,一口将那条“珍鱼”啄住。见“珍鱼”被鸡啄住,我一把抓住那只母鸡,把鸡喙扒开,把鱼从鸡嘴里夺下来。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那条美丽的“珍鱼”已经被鸡啄死了。
“珍鱼”就这么死了。一条十分罕见的“珍鱼”就这样死在了极其平庸的鸡喙之下,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那条珍贵的鱼死了以后,我也失去了养鱼的乐趣,从那以后再没养过鱼。
篇4:陪伴者散文
陪伴者散文
我的人生才刚开始 我怎么就会舍得放弃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是不会放弃的。记得八年前 朋友告诉我说 你的写作方法和别人不一样 很诚实 且真心实意。你可以尝试着去成为一名写作者。
那时 我不懂 何为写作者?什么都不懂 真的不懂。我很害怕 很胆小 甚至怯懦得不敢去面对外面世界里的`所有一切 只卷缩在一个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乌托邦世界里。
而如今 我走出来了 恍然明白 原来一直以来都是文字在陪伴我 也拯救着我那个青春期迷茫和颓废的自己。纵使我很爱音乐? 但其实我更爱音乐里的文字 那种贴近内心的自己的灵魂陪伴 他们才是使我重生的力量。
我如今变成了一个对生活乐观 阳光 也对明天充满希望的这么一个人。我想 我是开心的 更是幸运的。因为一句鸡汤里说 有很多人活在了25岁 却75岁才埋。而我则是 在25岁这一年 我重新活过来了。
当然我知道过程是怎么样的 这其中挣扎 无奈 彷徨 和孤独 所有的不理解 只有我自己知道。所谓的冷暖自知大抵是如此吧!如刘同所说 你的孤独 虽败犹荣 又有谁的青春不迷茫呢?
我和你一样 和大多数人一样。重新活过来的我们 如今都一步一步地走在路上了。与你共勉。
如今 我也变成了一个敬畏文字的人儿,因为它能够让我写出诚实面对自己的字句来? 哪怕只是灵感碰撞的瞬间 仅只字片语 我也觉得珍贵不已。所以 在我的朋友圈里 就只有文字和音乐 两种形式来传达我对待生活的态度。当然 美食和旅行也是我所喜欢的 但是我更愿意拍风景 看天空和草地 或是掉下来的落叶。这是我所表达出关于如何对待生活的一种价值观 云淡风轻吧 仅此而已。
百分百诚。 想写给诚心诚意的你。寻找同温层 陪伴并指引我们的价值观。关于生活里的一切 或孤独 或陪伴 或美食 或旅行 或记录 或风景 或感知… …
篇5:回收者散文
回收者散文
“回收旧手机、电脑、洗衣机……”
窗外,传来吆喝声,探头张望,叫喊的人已过去了。
不一会,叫买声又传来了,哦,那个骑摩托的年轻人兜了个圈回来了。
“嘿,嘿——”
我喊着,朝他招手,他停下来,仰头看我。
曾多次在巷口看到回收字样的车,似乎是一只旧手机换一个铁脸盆,这次,他是要用什么东西换呢?
我有只崭新的破手机,买来时三百多,但,手机充不了电,一直放在一边,没去过问,因为,我一个人就有五个手机,既然不想去修,何不换换?
这样想着拿起手机跑下楼。
“哦,这个呀,五元。”
他毫不犹豫地说:“你可以去修一下呀,还可以用,哟,电板都有三块呀?”
“是的,你会修吗?你看修修要多少钱?”
“几十元差不多,你买来也只要两三百吧?”
“是的`,三百多,嫌麻烦,一直没去修。”
“你拿回去,我们一只手机才赚几毛钱,是提炼黄金的。”
他好意告诉我。
“那,这只电信配的破手机呢?”
“这个可以卖,五元,这个应该是坏的。”
“是的。”
他接过我另一只手机,仔细端详,掏出五元钱……
他很憨厚,现在挣生活可不容易呀,我深深体会打工者的辛苦,忽然想到我还有几个废弃许久的数码相机,何不也处理掉?
“拿我看看吧,我等你。”
当我说出这意思时,他脱口而出。
咚咚地跑上楼,拿下照相机。
“爱国者,老式相机,淘汰了。”
“给你十元吧。”
旁边有一熟人经过,了解了情况,露出不屑。
“才那么点钱呀?不要卖,扔了都行!”
他有点帮我抱不平了。
“那是你的自由了,我不敢强求的。”
回收者笑了,露出洁白的牙。
“别卖!”
熟悉人冲我喊了一句。
我也是呵呵一笑。
“算了,你修修还可以用的。卖了实在是不划算。”
“没什么,我还有一个坏相机,你拿去吧。”
“我也没办法,多一分都不行,我才赚……”
“没事,你拿去吧,放在那里也是废物。”
回收者眼中似乎掠过一丝感激……
篇6:弈者散文
弈者散文
棋可观,弈者亦可观。弈者当有静气、硬气、大气。有此三气,生命才会深沉内敛,蕴藏一种厚度。
得之手舞足蹈,失之必怒形于色。我曾见一老者与人对弈,占尽优势,本可将死对方,他偏要慢慢消遣。对家欲认输,他倒故作姿态鼓励对家不要气馁,抵抗到底,以便他一个子一个子吃将下去。后来换了一位棋手,连赢他三盘,他一怒之下摔棋而去。此老活了大半辈子,愣是没活出个静气来。
一般而言,有静气才会有硬气。古人云:宁静致远。静可以蓄势,更能持久。心浮气躁的人,胜骄败馁。形势好的时候易出昏招,局势不利则轻言放弃。内心沉静的人受外界干扰少,隐忍力也较常人更优。即使面对高手,也不自卑,倒是激发了他心底的一股子硬气。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周旋到底,抗争到底。把这个话题延伸到人生层面上,硬气彰显出生命的顽强。
当然,我说的`硬气,绝非那种明明棋势已陷绝境——对方大军云集,己方孤帅困守,除非对方挥刀自宫,否则必输无疑,在此情况下还要下至一兵一卒。这样的下法就近乎胡搅蛮缠了,缺乏大气。毕竟棋场不是真正的战场。两军对敌,弱小的一方拼杀至全军覆没,血淹黄沙,能让人生出一股敬意。而下棋只是一种娱乐,没有必要将些微的挫折看得过于滞重。识时务的坦然认输,倒显得大气。
人生在世,一个“度”字极难把握。轻易放弃固不可取,一遇到压力就退缩,这样的生命形态太脆弱和单薄了。但不识时务,不识进退的一味执拗也不可取(当然这要因时因势作具体分析,苟为国家民族利益则需九死犹不悔)。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轻易言败的极端表现,就如在对局中超出必要的顽强,也会让人窥出其生命的狭隘和薄弱。人活一辈子,当活出一种厚重。把握方向,看清形势,理性坚守——这是弈者对局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篇7:过渡者经典散文
过渡者经典散文
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寻找属于自己幸福,每个人都在寻找关于爱情的答案.在感情里,谁是谁的过渡者?谁又是谁的不改初衷?爱情没有确切的概念,也许时间是最好的解药,又或者时间会让人明白许多,因为我们都渴望去爱,更渴望被爱,在爱的国度里,我们想成为受宠的王子(公主),不想被冷落,希望获得对方更多的爱。其实,爱不必计较太多,只要用心去爱,幸福终有一天会眷顾你,并且会一直在你这里停留,所有的一切取决于你自己。都说被爱是幸福,其实给予爱,才是最真的幸福。
万推文,一个二十五岁的男孩,心中怀揣着梦想,脑海里有时也会不经意出现超乎常人的思维,一个不甘安于现状的人,一个追寻着自由的梦想家,也对爱情充满了无限憧憬。
大学时代的他,并没有像许多青春偶像剧里那样,遇见年少懵懂的爱情,也没有遇见心仪的她,陪伴他的.只是每一成不变的校园生活。有时,他会站在天台,对着天空呐喊,这是对心情最好的宣泄和释放,或许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人生,太过压抑,他想挣脱现实的枷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时间一天天地过着,像许多人一样,被家里安排在到一家公立医院里工作,可是,这似乎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他开始慢慢地封闭自己,甚至极度厌倦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遇见了同事玲,因为工作关系,她默默地关注这个男孩,也许在表面看来,许多人认为,推文是一个十分消极的人,没有一点朝气和活力,可是,玲却不这么认为,在推文的眼里,她感觉到的只有两个字:阳光。有一天中午,在忙完事情后,她对他说了一句:“推文,其实你人挺好的,你要相信自己,我看好你哦!”推文有些不好意思,甚至不敢看玲一眼,害羞地回了一句:“哦!”其实他心里十分明白,眼前这个女孩是在向自己示爱,她希望能够彼此加深了解。他更明白,这个女孩的确不错,可是,想到自己的处境和状态,他犹豫了,经过了无数次的痛苦挣扎,最终他选择了退缩。结局当然不言而喻,他的举动深深伤害了玲,从此,两个人的生活不再有任何交叉点。想到这些,他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他默默地祝福,希望玲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永远快乐的生活。
所有的事情都是两面性,并不是所有的大门都只关闭不开。推文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但是,通过一段日子的接触,他发现自己渐渐走出了阴影,开始适应了新的生活,然而关于感情,他不敢奢望,只能默默地等待。直到有天,同事阿姨说,给他介绍一个女孩,想让他见见。碍于情面,他同意了。女孩叫玮,是政府公务员,长得不错,性格也挺好的,这是推文在第一次见面后的感觉。就在他们相识后的那个周末,玮带着推文去见了她的闺蜜洁。推文的表现和谈吐,也让洁觉得可以继续接触,并且希望他和玮能够最终走到一起。所有的恋爱都是这样开始的,约会,电影,吃饭,逛街,偶尔还会来个小惊喜。对于玮这个女孩,推文觉得找不到什么缺点,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感觉缺少了什么。他希望彼此能够慢慢地进入角色,他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了玮。玮对他说:“推文,你挺不错的,也是一个非常细心的男孩,可是,我不想这么快就进入男女朋友关系,我们还是从普通朋友做起好吗?”那一刻,推文一下子明白了,玮对于自己的可能不是感情的那种喜欢,只是对自己是一般朋友的好感,虽然玮没有说,但是,他心里明白她的意思,他自己选择了退出。
他开始慢慢害怕感情,甚至有点拒绝接触女孩,他害怕自己在一段感情里深陷进去,到最后无法自拔,伤痕累累。于是,他对于感情,又陷入了深深的纠结。直到他遇见了蕾。蕾是一名教师,两个人通过朋友介绍后,只是在微信上聊天,朋友把推文的照片发给蕾,蕾看了后,觉得这个男孩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后来在两个人的聊天和互动中,发现自己渐渐对推文产生了好感,很愿意和他交往和接触,她还主动约推文去看电影,她不在乎,她觉得,只要自己喜欢,不在乎女孩更主动一些。可是那段时间,推文家里出了一些事,让他不能抽身出来去面对感情,于是,一次次地错过和误解,又是一次次地失约和犹豫,最后蕾不理他了。后来,处理了家里的事,推文翻看着自己和蕾的聊天记录,每一条都看得十分仔细,他终于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喜欢上了这个女孩,他想用实际行动去挽回这段感情,还有几天就是白色情人节了,他想为蕾精心准备一份礼物,同时他也希望,他们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充满着无限纯洁。他选了一个大大的宠物熊,还挑选了精美盒装的巧克力,还有一大束鲜花,也写上了自己想说的话,让鲜花店在白色情人节那天送到了蕾的手里。朋友们都说推文,希望自己能够好好把握和珍惜这段感情,推文也希望如此,并且规划着在节日的晚上,和蕾有一个浪漫的烛光晚餐,他希望用行动和真心去融化蕾受伤的心。然而,有些事事与愿违,甚至背道而驰。蕾最终把礼物和花退给了他,并且告诉推文自己这段时间的所有心情:“推文,其实从一开始,我都希望能够和你好好相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你似乎并不在意甚至用冷漠代替,对于感情,我最在乎的是态度,对不起,也许我们相识的时间是错误的。”那一刻,推文完全蒙了,事先幻想的美丽的蓝图,在这一秒钟全部都打碎,碎得彻彻底底,干干净净。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的,他丢掉了送给蕾的礼物,那天晚上,他喝醉了,试图用酒精麻痹自己,然而,他的心里是那么的清醒,他终于明白,什么叫做放不下。他十分懊悔,因为自己,他错过了这么好的女孩,也错过了这段美好的感情,他深深地自责,但是,有些事是注定的,无法挽回,就像时光一样,一去不会复返。
经历了几段感情后,他深深地明白,感情是一门也许用一生才能参透的学科,在感情里,谁也不想自己最终成为过渡者,关于感情,他不再奢望和刻意去追求,顺其自然,也许是对感情最好的主张。在爱情里,不可能都那么完美,会有这样的残缺,也会有那样的遗憾,就好像歌里面唱的那样,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在爱情里,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在经历中成长,在挫败中越挫越勇,因为我们一直坚信,有情人会终成眷属,也希望每个人都找到属于并适合自己的归宿,爱情不是过渡,不是一时兴起的感觉,爱情是永远,是心中那份始终坚定的不改初衷……
篇8:笑者散文
笑者散文
每当有人问起我干哪一行时,我就窘态毕露、满面通红,口结不已,而原本人家都觉得我是个挺镇定的人的。我很羡慕那些能说“我是个泥水匠”的人。我羡慕理发师、记账员与作家这些可以直截了当有所招认的人,因为他们的职业不言自明,无需冗言解释,而叫我回答这类问题,却感到十分局促:我是个笑者。一旦招认了,我在回答第二个问题:“你是这样谋生的吗?”时,又得老老实实地再招认一次:“是的。”
我的确靠发笑维生,而且笑得很好,因为套句商业用语来说,我的笑声是供不应求的。我是个优秀的笑者,没人笑得跟我一样好,也没有人能如此发扬我这行艺术的精粹。有很长一段时间,为了避免没完没了的解释,我会称自己为演员,但是我的才华在滑稽剧与朗诵术的领域中实在显得过于贫弱,我觉得用这个名称是太离谱了;我喜爱真理,而真相是:我是个笑者。我既非小丑,又不是滑稽演员。我并不使人们开心,我表演开心;我像罗马帝王一样地笑,或者笑得像个敏一感的小男生,我发出十七世纪的笑声,与发出十九世纪的同样自在,如果场合需要,我一路笑尽所有的世纪,所有的社会阶层,所有不同的年龄,就像修皮鞋的,这不过是我练出的一种技能。在我的心胸中,怀抱了美洲的笑声,非洲的笑声,白种、红种与黄种的笑声――只要报酬合宜,在导演的要求之下,我的笑声就能轰然而出。我已经变得不可或缺了;我在唱片里笑,在录音带中笑,电视导播对我也蛮尊重的。我凄惨地笑,适度地笑,神经地笑;我笑得像个电车上的剪票员或像杂货店里的帮工;清晨的笑声,晚间的笑声,子夜的笑声与黎明的笑声。简言之,无论何时需要何种笑声――我都得笑。这样一种行业,不必我说,自然是十分令人厌烦的了,特别是我还有一项专长――擅发传染性*的笑声,这对三四流的滑稽演员而言,我更是不可缺少的帮手了,这级演员很怕――也难怪他们――观众会错过他们说的关键性*笑话,因此多半的晚上我都在夜总会里充当不露声色*的捧场者,我的职责就是在表演节目嫌弱的当儿,发出传染性*的笑声。这种笑声必须小心地在时机上扣得很准;我的放声纵笑不能来得太早,也不可来得过迟,必须恰是时候;在事先排练好的节骨眼儿上,我放声一笑,整个观众的轰笑也会响彻全场,台上说的笑话也才给救了起来。至于我呢,则拖着疲惫的身心来到衣帽间,穿上大衣,庆幸自己总算下班了。回到家中,总会发现有电报在等着我:“即刻需要你的笑声。星期二录音。”
数小时之后,我已经坐在暖气过强的特别快车上悲叹我的'命运了。简直不必说,当我下了班或休假的时候,我是一点也不想笑的;牛仔巴不得能忘却牛群,泥水匠能忘掉灰泥也是一桩乐事,木匠家中的门常常是坏的,要不然就是一抽一屉开不开。卖糖果的喜欢吃酸黄瓜,肉贩子喜欢杏仁饼,烤面包的宁可嚼香肠;也不要啃面包;斗牛士养鸽子消遣,赛拳的看见自己的孩子流鼻血,脸都吓白了;我觉得这都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我自己工作之余就从来不笑。我是个严肃的人,很多人认为- 或许十分正确――我是个悲观厌世的人。在我们婚姻生活的头几年中,我妻子常会对我说:“笑几声嘛!”但后来她就认清了我是无法满足她这个愿望的。我能在全然的肃穆中放松脸部紧绷的肌肉与磨损的精力,我就会觉得快乐。是真的,连别人的笑声我都受不了,因为那太令我想到自己的职业。所以说,我们的婚姻是十分静寂、安详的,因为连我妻子也忘了怎么笑了;偶尔我见她脸上挂着一丝微笑,我也回她一个浅笑。我们谈话声调很低,因为我痛恨夜总会里的喧嚣,还有录音间中不时充斥的闹声。不清楚我的人认为我沉默寡言。或许我是这样,因为我得常常张开口大笑。我一生都是一副无动于衷的表情,偶尔让自己也挤出一丝温柔的浅笑,我常怀疑自己可会真正笑过。我想没有。我的兄弟姊妹始终认为我是个老气横秋的孩子。不错,我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笑,但我却从没听过自己的笑声。
★ 捕蛇者之死散文
★ 云者三论散文
★ 童年珍贝作文
★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 于珍惜爱的句子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适口者珍散文(推荐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