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之死散文

时间:2023-10-01 03:42:24 作者:pfeiy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pfeiy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捕蛇者之死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捕蛇者之死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捕蛇者之死散文

捕蛇者之死散文

渐渐地,他的手伸向了我。

我该怎么办?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思索着,若是被他抓住了,那便是死路一条;但若是咬他一口,他便必死无疑,我可是毒蛇啊。但此时,我已没有逃跑的机会了,我没有退路也没有时间了。那......只能这样了!

“啊!”他惨叫了一声,立刻将手伸了回去。而就在这一瞬间,我飞也似的溜走了。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为了这个问题而纠结,也许,是我本性并不冷血,又或许,是因为那件事情......。

那是一个下午,我正在一片草丛中小憩。忽然,附近来了两个人,于是我赶紧藏了起来。隐隐约约中,我听见了两个人仿佛正在谈论着什么。

“老兄,你真的决定要加入捕蛇人的行列吗?要是万一你被蛇咬到了,轻的可能会受伤,重的则可能当场死亡啊!”其中的一个人无不担忧地说到。

“唉,我能有什么办法呢?反正是死,被蛇咬死总比被饿死要好。”另一个人叹气到。

“算了,老兄。既然是已经注定了的命运,我们又怎能奈何得了?唯有听天由命啊!那我们各走各的道,各干各的事吧。”

听到这里,我的心忽然咯噔了一下,他不会真打算捕蛇吧,不管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我开始迅速扭动起了身子准备离开这里。

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我被发现了!

关于过程什么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最重要的是,我醒来时已经在一个小笼子里面了。

我开始紧张了起来,被人抓住,这可能是我的蛇生中最悲惨的一件事了。我的母亲就是因为被人抓住再也没回来。我开始观察四周,寻找可以让我逃出去的缝隙。

忽然,那个人把门打开走了进来。于是我马上假装正在睡觉,闭上眼睛一动也不动。

“咦,还没醒吗?都过了这么久了,怎么还没醒。”他顿了一下,继续说到“唉,小家伙,你可不要怪我啊,我本来也不想捕蛇的,但这世道太艰难了,我不捕你就无法交税啊,不交税就无法生存啊。”哼,谁叫你不去耕地,现在才知道后果会这么严重。他继续说到“其实不是我不想去耕地,也不是我懒得耕地,而是只靠耕地很多人都交不了税,那不是长久之计啊!我倒还不如去捕蛇呢,虽然风险大,但好歹也还能维持生活。你是不知道啊,就在几天前,邻村的老张就因为体力不支加上几天没吃饭而死掉了,而且还不止老张,同村的`老赵也因几日没进食而饿死了。真是世态炎凉啊。算了,不在这里浪费时间了,我还得去捕蛇呢,走喽。”他边说着边打开了门。他终于要离开了。

在观察了许久后,我最终找到了一个可以容我穿过的小口子,然后我立刻溜了出去。

我一路上一直回想着他说的话,忽然又可怜起了他来。是啊,他也是被逼无奈才做出如此举动的。今天也许只是我运气不好罢了。我就这么想着想着,直到我再次遇到他之前。

然而,不幸的是,我真的再次遇到了他,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惊讶地说到:“你怎么跑出来了,看我不再次把你抓起来!”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我在无奈之下咬了他一口,然后飞也似的溜走了。

但我最终还是于心不忍,回头看了他一眼。

篇2: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名师名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蹙”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5.《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①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②“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

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①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②“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6)”,《说文》:“僵也。”又,“走”部:“逭,僵也。”“踣”、“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

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①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②“租人”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人”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①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②“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③“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欧”,《说文》“臣”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政”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篇3:《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课题                捕蛇者说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    本教时为第一教时     备课日期11月 8日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课文。

2.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l(luán 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   戚(qī)  莅(lì)事者

篇4: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名师名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蹙”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5.《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①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②“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

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①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②“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6)”,《说文》:“僵也。”又,“走”部:“逭,僵也。”“踣”、“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

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①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②“租人”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人”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①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②“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

[4] [5]

篇5:《捕蛇者说》 6

.教案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一、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二、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三、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说”这一文体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第4段从语言角度分析、第5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是难点,必须引导学生力求正确把握。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二、讲析课文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

1 重点词语和文句

质:质地,东西的主体。这里指基本颜色。

章:花纹。

啮(niè):咬。

腊(xī):干肉。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岁:每年。

当(dàng):抵充、顶替。

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

2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3 指名朗读第2、3两段

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跌宕有致。

专其利:“专”,独自享有。

提问: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复若役,则何如?”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4 齐读1―3段。

三、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2 补充作业:

(1)熟读、意译1―3段。

(2)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实词。

①黑质而白章(质,原指本质,底色;章,花纹。)

②当其租入(当,抵当,抵充)

③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继承)

④貌若甚戚者(戚,悲伤)

⑤若毒之乎(毒,怨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 指名朗读、意译第1段。

2 出示小黑板,指名解释有关实词。

二、默读第4段,借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本段的主要意思。

1 教师对重点词语适当点拨: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2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明确: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板书:

结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小结:2―4段,记叙“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现实。

4 齐读第5段。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5 齐读课文后讨论。

提问:《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三、练习。

1 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三。

2 补充作业:课外阅读并翻译《苛政猛于虎》这一文言短文。

3 参照课文中“蒋氏”与作者的对话,写一则“捕蛇人的故事”。

篇6:《捕蛇者说》 6

以啮人,无御之者

1)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2)“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ó)”,《说文》:“僵也。”又,“走”部:“@,僵也。”“踣”、“@”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入”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2)“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

篇7:《捕蛇者说》 1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a、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a、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师板书课题,作者]

3、学习这篇课文,除了要掌握字、词、句的含义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习以下两点内容。[师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讲授新课:

1、老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①指名简介作者;

②检查预习题中字音、字义两项内容。

2、通过检查的结果看,同学们课前作很认真的准备,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然后讨论。

①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

②生之间互相讨论;

③生提问老师。

④师强调文中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⑤归纳.总结练习。

」沤褚宀畋穑

涕 病 可以 虽

⒋世嗷钣

乡邻之生日蹙

君将哀而生之乎

R淮识嘁

食 毒

3、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课文的阅读,我们基本上理清了课文的大义。那么,捕蛇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①生讨论发言,师归纳板书。[全部内容见板书]

②师小结:

∩叩亩拘灾大,至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幸”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⒉渡哒叩摹靶摇庇胂缌诘摹安恍摇毙纬上拭鞯亩员龋实际上就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又有何作用呢?并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其他的对比。(实际上就是“役”之幸与“赋”之不幸的对比,从而突出“赋税的沉重,人民生活的痛苦”。)

2渡哒呤窃跹形容这种现象的呢?孔子又是怎样说的?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作者自己又是怎样评价的?

つ敲矗作者对这种现象抱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进步性和局限性)

テ涫挡还苁墙氏,还是乡邻,他们都是不幸的。他们只是在沉重的赋税的压迫下,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作者这样来写,充分的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4、这篇“说”通过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曾经我们也学过一篇“说”,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那篇“说”又表现了什么主题呢?联系本文,思考一下“说”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三、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阅读理解: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A),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B)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该语段选自课文《 》,作者是 , 朝文学家,著有《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A)是

(B)是

3、文中引用孔子的话,从议/论文的'要素考虑,其作用是 。

4、请从选文中摘出本文的中心句: 。

5、回答下列问题:

①余悲的是:

②余信的是:

③余明的是:

④余期望的是:

6、对作者所期望的,我们应怎样理解?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古文言文,清晰地看到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比毒蛇和老虎还要厉害,我们对当时的人们怀有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怀有无比的愤恨和批判。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集齐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

师生一起朗读课文,结束本堂课。

板书设计:

篇8:《捕蛇者说》 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析: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分析: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

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3.课文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卒章显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绍“永州之野产异蛇”,“触草木,尽死;以哨人,无御之者”,但永州人却“争奔走焉”,这一矛盾现象,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接着作者通过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世经历,解剖了这一奇怪现象的本质。蒋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处”,但说起来却“甚戚”;作者建议他免去这种苦差,他却“汪然出涕”,于是通过他的诉说,我们看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社会黑暗图画,这是以“捕蛇”来反衬“赋敛之毒”。在蒋氏的谈话中也处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衬“复吾赋之不幸”,用蒋氏“独存”反衬乡邻  “非死则徙”,用自己能“弛然而卧”反衬乡民之鸡犬不宁,用“一岁之犯死者二”反衬乡邻的“旦旦有是”等。经过层层反衬铺垫,作者最后感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显志,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中写了毒蛇和赋敛之毒两方面的内容。而写毒蛇之毒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来突出赋敛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写毒蛇之毒、捕蛇之险,但因献蛇可以顶替交纳租税,所以永州人就争相捉毒蛇。通过这一对比,已暗示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第4段中,为了说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之甚”这一情况,作者又把捕蛇和纳税作了一系列对比。例如:文中写出乡邻们被赋税逼得走投无路,到处“死者相藉”,而蒋氏却能“以捕蛇独存”。乡邻们被逼税的悍吏们责骂骚扰,“哗然而骇”,被弄得鸡犬不宁;而蒋氏尚能“弛然而卧”,“熙熙而乐”,“甘食其土之有”。乡邻们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蒋氏“一岁犯死者”仅仅两次。纳税或者捕蛇,最终都是死路一条,可是蒋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纳租税的乡邻们之后。

通过具体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

(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课文中对异蛇的形象及剧毒的描写,对“乡邻之生日蹩”的情景的描写,对悍吏骚扰情况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内心活动、神情态貌的描写,都生动传神。教师在讲解这一特点时,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捕蛇者说 翻译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反思总结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捕蛇者说》原文翻译

柳宗元《捕蛇者说》写作特点

《捕蛇者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捕蛇记作文500字

适口者珍散文

大兴安岭东北地区的蛇散文

捕蛇者之死散文(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捕蛇者之死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