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慧的词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慧的词语,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怡慧美文
怡慧美文
我正漂泊在陌生的城市,
独自一人追求着艺术梦。
背着包走过了大江南北,
看尽了大千世界的.繁华,
却看不透你对我的心思!
请你原谅我的年少轻狂,
自负地以为有非凡命运,
能改变书画印艺术格局。
怎奈我念你如初地恪守,
将你写进诗集的扉页里。
网站上点击率日益聚增,
校园里多少人为之动容,
没有多少人知道原作者。
书法作品投展参展渐少,
平凡之路多少坎坷心酸,
就这么平淡地默默承受!
当你发觉我某一天归来,
可否坐着与你煮茶共话?
篇2:慧能与《金刚经》
慧能与《金刚经》
《金刚经》:“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下面是慧能与《金刚经》,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金刚经》还常以佛、如来自身的故事、经历来启发人们。经中说:“如来昔在燃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正因为“无所得”“无住”,所以以后才可能成就如来觉悟。因为这时已种下善根了。经中还举了如来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以及作忍辱仙人,由于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所以能顺利地度过忍辱之方便相而不生嗔恨。经中还说,正因为如来于燃灯佛所于法无所得,所以燃灯佛授记他来世当作佛,号释迦牟尼。经中还常以已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而能持戒修福者与如来成佛前的经历类比,认为这都有无量无边功德。经中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如此等等。还有许多话赞叹受持读颂持此经的功德,不能具说。已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人才能真正信解受持此经。乐小法、着四相的人则不能受持此经。若闻此经而能“信心清净”或“能生信心”“不惊不怖不畏”者大概是指已经能把它真正落实到自心,落实、扎根到自己的全体人格中,这时不是盲目的信从了。这样才能叫真正地“能生信心”、“不惊不怖不畏”了。
六祖慧能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已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以至闻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一念生净信”,“言下便悟”,《小品般若波罗蜜经》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种道理,其中的《不可思议品第十》说:“如有人欲过险道……欲出难时先见诸相,若见放牛羊者,若见疆界,若见园林,见如是相故,当知此中必有城邑聚落。见是相已作是念,如我所见诸相,城邑聚落去此不远,其心安稳,不复畏有怨家贼害。世尊,菩萨亦如是,若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当知是菩萨近于受记,不久必得受记。尔时不畏堕声闻辟支佛地。何以故,是菩萨得是本相。所谓得见深般若波罗蜜,得闻深般若波罗蜜。世尊,譬如有人欲见大海,稍稍前行,若见树若树相,若见山若山相,当知是中去海尚远,若不见树、无树相;不见山、无山相,当知大海去是不远。大海深故无有山树,是人虽不见海,知必近之。世尊,菩萨亦如是,得闻深般若波罗蜜,虽未于现在诸佛前受记,自知必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我得见闻供养深般若波罗蜜故。
世尊,譬如春时树叶零落,当知此树花叶果实将生不久。何以故,本相现故,阎浮提人见树本相,皆悉欢喜,作是念,是树不久当生花叶果实。”这里以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于相无住的道理。还是以六祖慧能为例。六祖在未参五祖前闻一客颂《金刚经》而心有所悟,就类似于这里所说的“出难时先见诸相”,如见放牛羊者、疆界等,以及“不见树, 无树相,不见山,无山相。”和“春时树叶零落,当知此树花叶果实将生不久”,但这时尚未到达城邑聚落、大海、树尚未开花结果。这时还只能说是始觉。所以宗宝本《坛经》就借慧能自己之口说自己“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就是说自己尚有微细惑相未除,听了五祖讲《金刚经》后才“言下大悟”,这时才可说达到本觉, 已达城邑聚落、大海、树开始开花结果了。至于六祖是怎样信解《金刚经》的呢?敦煌本《坛经》说,《金刚经》所说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少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
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若漂草叶,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讧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这就是说,《金刚经》是为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大智上根人说的,而尚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小根智人闻说此经,则心不生信,就好像大龙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这些根基不牢的'东西像草叶四处漂流一样,使他们各种精神状态 (包括我、人、众生、寿者四执这些本无根基的东西)仍然混乱不堪,飘散不定,虽然这能够使他们对潜伏着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产生怀疑,但由于不能认识四相的实相,各种精神状态仍旧处于混乱的状态,如漂草叶一样。而大智上根人闻说《金刚经》,则如大龙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能将这落实到自己的自心上,或者说通过外面下的雨而确证,肯定了自己也是雨,也有雨,这里“雨”即是指般若智。
后面接着又做了详细的比喻。这就好像龙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江海水润泽一切众生、草木等后又回归大海一样,众生本性般若之智由于经过《金刚经》的唤醒,平时模糊、含混的各种精神状态都沟通起来了,这些精神状态如百川众流,同归大海一样自动消融、回归于本性般若之智中。这其实是六祖慧能的自述。
拓展阅读:抄写金刚经的功德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它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篇3:人生慧语
人生慧语60条 -资料
1、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2、金钱是一个好人的仆人,但却是一个坏人的主人。
3、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4、恨别人,痛苦的是自己。
5、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6、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7、遇顺境处之淡然,逢逆境处之泰然。
8、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转机的机会。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之余地。
9、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语要谨。
10、世上有一种永远亏本的事,那就是发脾气。
11、施比受更有福。
12、倚势而凌人,势败而人凌,恃财而侮人,财散而人悔。循环之路,我争者,人必争,虽力争之,未必得;我让者,人必让,虽力让之,未必失。
13、古今庸人,败于“惰”字;古今才人,败于“傲”字。
14、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自己。
15、闻谤不怒,虽谗言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熄。闻谤而怒,虽巧辩,如蚕作茧,自取缠绵。
16、不临难,不见忠诚之心。不临财,不见志士之节。
17、为善,虽一个寒士,人服其德。为恶,虽位及人臣,人议其过。
18、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没有意见,要有主见。
19、想到对岸去,就不能只沿着岸边跑。
20、智慧是生命的泉源,愿望是生命的动力,行动是生命的展现。
21、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文过而饰非.迁善则其德日新,饰非则其恶日积.
22、责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责人者,实可长自己之恶。
23、道德是提升自己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24、多一份心力注意别人,就少一份心力反省自己。
25、贫而好施,功倍于富。贵而好聚,恶倍于贫。
26、疲劳是最舒适的枕头,努力工作吧。
2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8、修身践言,慎终如始。
29、魔的定义,就是拿自己的错误,折磨自己。
30、所谓禅,内不为烦恼所惑,外不被境界所扰。
31、妄心是最难登的山,最难驾御的马,不试图征服、超越它的人就得不到自己的生命。
32、幸运永远照顾着努力付出的人,
资料
33、所有困难,都是为成功者而设定的。
34、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35、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来尊重你,接受你。
36、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37、第一步看惯,心平气和;第二步看淡,气定神闲;第三步看破,心安理得。
38、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行为,行为是已表达了的思想。
39、大多数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40、事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向后。
41、死亡只是整个生命中的逗号,而不是句号。
42、知妄想为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为有,般若即是妄想。
43、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也无我不信任之人,无不可原谅之人。如果我们能俱足此“三无”,则能使心理健康并正常发展,而自然会宽人、爱人、信任人。
44、一个人没有那么坏,你一直毁谤他,他也不会下地狱。一个人没有那么好,你再赞叹他,他也不会成佛。
45、何以息谤,曰:无辨;何以息怨,曰:无争。
46、爱必须伴随着永远的宽恕。而喜欢常会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牺牲对方。两者大不相同。
47、信是立身之本,从不可无。恕是接物之要,终身奉行。
48、礼——存于中者为诚心,形于外者为敬意。
49、笑,世界就跟你笑;哭,就只有你自己哭了。
50、知善而守,锦上添花。知恶不为,转祸成福。
51、我们起初造成习惯,之后习惯驱使我们。
52、有勇气自杀,为什么不拿自杀的勇气活下去。
53、谦让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5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55、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56、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57、自持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非当从厚,亦且解怨。
58、修己以清心为务,涉世以慎言为先。
59、懂得如何爱人,便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60、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最有力的自我介绍。
★ 怡慧美文
★ 佛心慧语
★ 慧律法师禅语精选
★ 用慧眼看梦想作文
★ 慧律法师清心禅语
★ 静能生慧的作文
慧的词语(锦集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