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唐诗鉴赏《弹琴》

时间:2022-12-10 06:15:49 作者:云影下的栗子树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云影下的栗子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刘长卿唐诗鉴赏《弹琴》,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刘长卿唐诗鉴赏《弹琴》,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刘长卿唐诗鉴赏《弹琴》

刘长卿唐诗鉴赏《弹琴》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作者小传】: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据《全唐诗话》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诗多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有《刘随州集》。

【注释】:

泠泠:形容声音的清越悦耳。

七弦:七弦琴,俗称古琴,琴面张弦七根。始于周代,定型于汉代。

松风寒:既以风入松林之凄寒比喻七弦琴声之清越,又指琴曲《风入松》。

【赏析】:

本诗比喻诗人推崇古代良好的风尚,慨叹而今却无人称赏。从弹古调而引起对时俗的感慨。既叹知音稀少,又感平生失意是因为不合时宜,和前面秦韬玉的“谁爱风流离格调”有相似感。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诗题一作“听弹琴”(《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

篇2:《听弹琴》刘长卿唐诗鉴赏

《听弹琴》刘长卿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写诗人静听弹琴,表现弹琴人技艺高超,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遗憾。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原文】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⑴,静听松风寒⑵。

古调虽自爱⑶,今人多不弹。

【注释】

⑴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⑶古调:古时的曲调。

【白话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赏析】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 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篇3:唐诗之刘长卿弹琴

唐诗三百首之刘长卿弹琴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唐诗三百首之刘长卿:弹琴。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解】:

1、泠泠:洋溢貌。

2、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古诗大全《唐诗三百首之刘长卿:弹琴》。

3、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韵译】:

凄清的音乐发自七弦古琴,

静静细听是风入松的古音。

我就爱这令人神往的古曲,

只可惜如今世上不太流行。

【评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

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篇4:《听弹琴》刘长卿唐诗赏析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题解】

诗人以听弹琴之事写自己品格高洁,但不为世人理解的遭遇,表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刘长卿生性刚直,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抑塞不遇。这泠泠的琴声正确动了他那满腹的不平,于是,仕途坎坷的悲慨、对世风浇薄的讽刺,都随着 《风入松》的古调含而不露地抒写出来。

【注释】泠泠(línglíng):形容声音清越。七弦:即七弦琴。中国的传统民族乐 器。俗称古琴。松风:诗中为双关语,既指古代琴曲《风入松》,也指琴声 优雅凄清,好像清风吹入松林。

【翻译】

泠泠七弦琴,清脆悦耳的七弦琴音哟,

静听松风寒。静听像风入松林般凄寒。

古调虽自爱,自己虽偏爱这高雅古调,

今人多不弹。但现在的人大多不再弹。

【鉴赏】

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 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 “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 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公众的欣赏趣 味也变了。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 两遭迁斥,有满腹不合时宜和一种 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又名《弹 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 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写诗人静听弹琴,弹琴人技艺高超,琴声幽清美 妙,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自伤之情,感叹世上知音 罕有,表达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高雅情操,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 乐感叹不已,流露出淡淡的感伤。

诗中的第一、二句描写了听者的情态、琴声的优美、弹琴人的技艺。 诗中用“七弦”这样的具体意象来代表琴,更为形象,而泠泠琴声由弦上 来,清幽美妙,沁人心脾。“静听”生动地描绘出了听者的情态,侧耳入神 地倾听,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琴声的动人,以及弹琴人的技艺高超。“松风 寒”绘出了寒风入松林的画面,十分巧妙地用画面来表现琴声的凄清悠 扬,且有古曲名为《风入松》,可谓是一语双关。

诗的第三、四句说虽然古调是诗人自己所喜爱的,而当时的人们大多 都不弹奏古调了。“古调”象征诗人的高雅志趣,“虽”字作为一个转折,从 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变化的感慨。时代变化,受人欢迎的乐曲是能 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清越的“松风寒”的古调虽然优美,却没有多 少人有这样的高雅品位去欣赏了。“多”字反衬出了世上知音的稀少难 觅,言下便流露出一份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本诗先描绘了音乐之美,再抒发情感。前两句写了古调的悠扬动人, 引出后两句孤芳自赏的古调情怀,为后面抒发情感埋下伏笔。而古调的 幽清美妙,也暗喻了诗人自己是才华洋溢的人。清代吴瑞荣在《唐诗笺要 续编》中说:“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水流石上,风入松林,琴声绕耳,给人 以清净雅致的感受。而高山流水却难遇知音,以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 孤芳自赏,知己难求的郁闷心情。

诗人自称“五言长城”,而明代顾璘在《批点唐音》点评这首五言诗时 说:“语不须多,不须深。”短短二十字的诗,不多,用词不深,但个中的情感 却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出来。

篇5:《听弹琴》唐诗鉴赏

《听弹琴》唐诗鉴赏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诗鉴赏: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

琴七弦组成,因此首句以“七弦”代称的琴,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引出“松风寒”

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表现琴声的凄清,形象可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静听”二字表现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肃穆、幽清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取意精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与抒情兼之。唐代,音乐发生了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公众的.欣赏趣味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却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字里行间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为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这两句同时也借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满腹的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浮俗落落寡合的思想。“所贵知音难”,也正是《听琴》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篇6:刘长卿--《弹琴》

【作者】:刘长卿--《弹琴》

【内容】: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作者小传】: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据《全唐诗话》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诗多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有《刘随州集》。

【注释】:

泠泠:形容声音的清越悦耳。

七弦:七弦琴,俗称古琴,琴面张弦七根。始于周代,定型于汉代。

松风寒:既以风入松林之凄寒比喻七弦琴声之清越,又指琴曲《风入松》。

【赏析】:

本诗比喻诗人推崇古代良好的风尚,慨叹而今却无人称赏。从弹古调而引起对时俗的感慨。既叹知音稀少,又感平生失意是因为不合时宜,和前面秦韬玉的“谁爱风流离格调”有相似感。

篇7:《弹琴》刘长卿

《弹琴》刘长卿

《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写诗人静听弹琴,表现弹琴人技艺高超,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遗憾。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操。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解】

1、泠泠:洋溢貌。

2、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3、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翻译】

凄清的音乐发自七弦古琴,

静静细听是风入松的古音。

我就爱这令人神往的古曲,

只可惜如今世上不太流行。

【简析】

从弹古调而引起对时俗的感慨。既叹知音稀少,又感平生失意是因为不合时宜,和前面秦韬玉的“谁爱风流离格调”有相似感。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 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 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 《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 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 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 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 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 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 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篇8:弹琴 刘长卿

弹琴 刘长卿

读过刘长卿诗的人们会不禁的与诗人刘长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下面是刘长卿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全诗如下: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解】:

1、泠泠:洋溢貌。

2、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3、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韵译】

凄清的音乐发自七弦古琴,

静静细听是风入松的古音。

我就爱这令人神往的古曲,

只可惜如今世上不太流行。

【翻译】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幽的琴声,静静地听就像寒风吹入松林那样凄清。虽然我十分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鉴赏】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

“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弹琴刘长卿阅读答案

听弹琴 刘长卿 答案

刘长卿 听弹琴 赏析

《遣怀》唐诗鉴赏

《微雨》唐诗鉴赏

《黄鹤楼》崔颢唐诗鉴赏

唐诗之《蝉》鉴赏

唐诗《新嫁娘词》鉴赏

白居易唐诗鉴赏《草》

《山中》王维唐诗鉴赏

刘长卿唐诗鉴赏《弹琴》(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刘长卿唐诗鉴赏《弹琴》,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