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唐诗《有木诗》之一鉴赏

时间:2022-11-25 16:24:11 作者:徐穗珍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徐穗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白居易唐诗《有木诗》之一鉴赏,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白居易唐诗《有木诗》之一鉴赏,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白居易唐诗《有木诗》之一鉴赏

《有木诗》是一组寓言诗,借树木喻人事,这首诗的主题很鲜明,但诗人是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来的,思想巧妙地隐含在形象之中。

有木诗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

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篇2:《寓意诗·其四》白居易唐诗鉴赏

《寓意诗五首·其四》白居易唐诗鉴赏

《寓意诗五首·其四》作品介绍

《寓意诗五首·其四》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5卷。

《寓意诗五首·其四》原文

寓意诗五首·其四

作者:唐·白居易

翩翩两玄鸟,本是同巢燕。

分飞来几时,秋夏炎凉变。

一宿蓬荜庐,一栖明光殿。

偶因衔泥处,复得重相见。

彼矜杏梁贵,此嗟茅栋贱。

眼看秋社至,两处俱难恋。

所托各暂时,胡为相叹羡。

《寓意诗五首·其四》注释

①玄鸟:燕。

②蓬荜:蓬门荜户,贫者所居。

③明光殿:汉殿名。《三辅黄图》卷二:“《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巩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

④杏梁:杏木所作的栋梁。

⑤秋社: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称为秋社。

《寓意诗五首·其四》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寓意诗五首·其四》繁体对照

卷425_13寓意詩伍首·其肆白居易

翩翩兩玄鳥,本是同巢燕。

分飛來幾時,秋夏炎涼變。

壹宿蓬蓽廬,壹棲明光殿。

偶因銜泥處,復得重相見。

彼矜杏梁貴,此嗟茅棟賤。

眼看秋社至,兩處俱難戀。

所托各暫時,胡為相嘆羨。

篇3:《有木诗选》唐诗原文及鉴赏

《有木诗八首选一首》唐诗原文及鉴赏

有木诗八首选一首

白居易

有木名凌霄,

擢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

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

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

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

独立暂飘飖;

疾风从东起,

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

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

勿学柔弱苗。

白居易诗鉴赏

《有木诗》是一组寓言诗,借树木喻人事,一共八首。诗人在序中说:“余读《汉书》列传,..又见附丽权势,随之覆亡者。其初皆有动人之材,足以惑众媚主,莫不合于始而败于终也。因引风人骚人之兴,赋《有木》八章,不独讽前人,欲儆后代尔!”

这段话是写诗人在阅读史书时,看到很多佞臣,或无所可否,曲意奉迎;或蛊惑上下,离间君臣;或依附权势,飞扬跋扈;或表里不一,色仁行违。开始无不具有出众之材,足以迷惑众人,谄媚主上,以致嚣张一时,最终却免不了身败名裂。诗人有感于此,因而作《有木》诗八篇,不仅讽刺前人,更是警诫后代,以免重蹈覆辙。这里选录的一首专意讽刺“附丽权势,随之覆亡者”,假借凌霄花来比喻那些通过各种卑劣手段窜踞高位而免不了以失败告终的人。诗的首句点明所咏是凌霄,此花不能说不美丽,且高高在上,挺拔突出,但并非傲视群芳,昂然独立。而是“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诗人用一“偶”字来修饰“依”,说明凌霄花不择良莠,只要有靠山,就会趋炎附势,顺藤而上,抽绎出长长的'枝蔓来。这四句刻画凌霄花攀附它枝的本性。

下四句对这种本性进一步表现,说它的根部附托在树干上,花开在树梢上,紧紧依附,一旦得势,便得意扬扬,自我陶醉,以为今生今世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动摇了。第三小段则写一旦树被摧倒,凌霄的生命连一早上难以维持,即使能自立,也是暂时的,摇摆不定的。这就是依附于他物的必然下场。最后四句是总结,感叹曾几何时还高攀入云的凌霄花,转眼之间,竟成了弃之于地的柴草。诗人谆谆告诫人们,千万要以此为戒,切勿做柔弱不堪、依附于人的小苗。

这首诗的主题很鲜明,但诗人是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来的,思想巧妙地隐含在形象之中。虽然最后一句“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直接劝诫人们应自立、自强,不可攀附高枝,免得随其覆亡,但全诗的大部分笔墨用于描绘凌霄花的各种形态。对凌霄花的刻画句句吻合这种花本身从生长到衰落的特点,同时又恰到好处地用以象征那些依附权势、攀附高位,一得小利,便洋洋自得,而最终又自取灭亡的小人,从而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褒贬倾向。比喻贴切,不露斧凿痕迹,读来形象跃然,富有教育意义。

篇4:《诗》唐诗鉴赏

《诗二首》唐诗鉴赏

诗二首

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

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

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

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

鬼见拍手笑。

王梵志诗鉴赏

王梵志诗多无题,这两首诗的内容都是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既可以解释为否定长生的观念,即对世事加以讥笑,又很具“黑色幽默”特色,即面对死亡不可避免的事实,诗人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城外土馒头”, 以土馒头这样的大白话来喻坟墓,虽不免残酷,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土馒头”弃之城外,可见世人身死之后的孤寂,而生时的荣华富贵显见得是没有意义的了。“馅草在城里”, 坟墓既然是土馒头,坟中的人便是馒头中的肉馅了,这一比喻,几乎令人哭笑不得了,成为肉馅的显然是死人,却“在城里”,可见生死乃必然,倏忽间两个世界,“一人吃一个”

这样的大白话,竟然也可入诗,只有王梵志这样彻悟的人才敢为了。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也不可多得,不论你爱不爱吃这个“土馒头”,都得吃一个,而且只能吃一个。死后在城外的'孤寂生活自然不能与城里的繁花似锦相比,可是,纵然“土馒头”内的生活没滋没味,却由不得你选,不如老老实实“莫嫌没滋味”!

在这首诗中诗人坦然面对生死,语调轻松幽默,但又并非视生死如儿戏般的不负责任的轻松,也并非强作欢颜的故作轻松,而是在正视自然规律彻悟生死后,对世人的讽诫。第二首的幽默感似乎少了些,而冷嘲热讽却激烈了许多,“世无百年人”意思是凡人,皆不可能长生不老,这其实是每个正常人都知道的,但是偏偏有许多人不愿正视这一点,而是在活的时候,广置田产或遍求仙求,作着妄图长生不死的幻想,此即“强作千年调”。据传王羲之的后人陈僧智永善书,名重一时,求书者多至踏穿门槛(“ 门限”),于是不得不裹以铁叶,取其经久耐磨。诗中就用“打铁作门限”这一故事,形象表现凡人是怎样追求器用的坚牢,作好长远打算的。在诗人看来这无非是作无用功,故可使“鬼见拍手笑”。说见笑于鬼,是因为鬼是过来“人”,应该看得最为透彻,所以才忍俊不禁。鬼笑至于“拍手”,是梵志语言生动恢谐的表现。

宋代范成大曾把这两首诗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十分精警,《红楼梦》中妙玉就很喜欢这两句诗,而“铁槛寺”、“馒头庵”的来历也在于此。

篇5: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诗鉴赏

明朝钟惺《唐诗归》云:“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如微之‘秋依静处多’,乐天‘清冷由木性’、‘恬淡随人心’、‘曲罢秋夜深’等句,元白本色几无寻处矣。然此乃元白诗所由出,与其所以可传之本也。”——题记

白居易是何许人也?白居易既是唐朝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关白居易的具体生平事迹,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详细记载。

后晋刘昫《旧唐书·元稹庞严附白居易弟行简敏中附》云:“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宋欧阳修与宋祁《新唐书·武李贾白》云:“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我们由此可知白居易是今山西太原人,然而到其曾祖父时迁居陕西下邽,事实上是河南新郑生长人氏。

唐朝白居易生前官拜翰林学士和左赞善大夫,并且素有“诗王”与“诗魔”之称。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因而合称为“元白”;又因与诗豪刘禹锡齐名,故而并称为“刘白”。因为“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所以“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稹卒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

唐代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不但题材广泛而形式多样,而且语言平易通俗便于传播。白居易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和《琵琶行》等诗歌,并且著有诗文集《白氏长庆集》传世。

清朝彭定求在其《御定全唐诗》中作者“小传”里所云:“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校理。寻召为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赞善大夫。以言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征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复乞外,历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迁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今编诗三十九卷。”这段文字是白居易基本情况的大概传略,从而为我们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提供了依据。

清朝黄周星《唐诗快》云:“只恐‘此中’亦不能久驻,奈何?”唐朝诗魔白居易,曾有一回游江西庐山大林寺,创作了一首纪游诗《大林寺桃花》,其整首七言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在初夏四月期间,来到江西庐山大林寺游玩,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名诗。大林寺位于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乃是中国佛教著名胜地之一。

当四月时节的庐山山下,芳草已经殆尽时,然而却在大林寺中,遇见了一片正盛开的桃花。白居易由此触景生情,因为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所以原来是对大地春天的错怪了。实际上大地春景并没有归去,不过是转到大林寺里来了。整首诗将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而活灵活现,写出了白居易触目所见的一种亲身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白居易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而构思灵巧,意境深邃而富于情趣,堪称为在唐代七言绝句中,不可多得的一首佳作。

这首七言绝句《大林寺桃花》,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此时任江州司马,时年为四十六岁。关于这首绝句的写作情况,白居易在其《游大林寺序》里所云:“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唐朝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官拜秘书省校书郎,官职一直升为左拾遗,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了。哪知在几年京官生涯里,由于直谏不讳而冒犯了权贵,遭受到朝廷异己的排斥打击,于是被贬谪为一个虚职江州司马。这时白居易也创作了一首诗歌《琵琶行》,曾面对琵琶女发出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一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在《大林寺桃花》的意境中,使这首纪游诗染上了一种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云:“此诗亦以见诗人,所感有与常人不同者。苏轼《望江南》词有‘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之句,辛弃疾《鹧鸪天》词亦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之句,皆与白氏此诗用意相同,可以互参。”在这首七言绝句《大林寺桃花》中,白居易不但用桃花来代替抽象的春景,将春景写得具体可感而形象美丽,而且还将春景进行拟人化描写,将春景写得好像真是有脚一样,从而达到了一种至高的艺术境界。

白居易把自然界的春景,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而活灵活现,假如白居易没有对春景的无限留恋和热爱,没有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是无论如何都写不出来这种美景来了。白居易这首诗歌《大林寺桃花》的好处,不但正在于立意新颖巧妙,构思灵巧而语意雅趣,而且启人神思又惹人喜爱,从而表达了白居易一种心旷神怡的思想情怀。

清朝宋长白《柳亭诗话·春归春在》云:“白香山与元集虚十七人,游庐山大林寺。时已孟夏,见桃花盛开。乃作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梅花尼子行脚归,有诗曰:‘着意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花枝头已十分。’二绝可谓得禅机三昧矣。”这一首七言诗歌《大林寺桃花》只有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无任何深奥奇特的地方,只不过是将“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和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时节,做了一番随便的描写与记述。

这首平淡自然的绝句《大林寺桃花》,却写得意境深邃而富于情趣。第一二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乃是写白居易登庐山时已经到了四月,正值大地已经春光归去,芳华已经落尽的时节了。然而不期在庐山大林寺里,可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春色,却是一片盛开的美丽桃花。我们由第三句“长恨春归无觅处”可知,白居易在登临庐山以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有些恼怒而失望了。因而当这一片未料到的美丽春景,直入白居易的眼界时,可有一种令人感到无比的惊异欣喜。白居易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和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从而将大自然的美丽春景,描写得莺歌燕舞了。

白居易这首诗歌《大林寺桃花》,唐宋时期先后遭到许多诗家的质疑批评,既然是“人间四月芳菲尽”了,何来“山寺桃花始盛开”呢?好像不太符合自然界的具体规律,后来经过宋朝学者沈括的实地考证,具体证明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准确无误。

宋朝沈括在其《梦溪笔谈·药议》里所云:“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始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一丘之禾,是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宋朝沈括实地考证了在“人间四月芳菲尽”时,为何还“山寺桃花始盛开”呢?乃是因为“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的差异所致,所以才有“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的景象出现,从而得出是“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的结论力证。

篇6:白居易唐诗鉴赏《草》

白居易唐诗鉴赏《草》

《草》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新郑(今郑州新郑)(仅见于清代县志,存疑),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篇7:《歌舞》白居易唐诗鉴赏

歌 舞

白居易

秦城岁云暮,

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

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

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

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

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

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

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乐饮,

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

中有冻死囚!

《有木诗选》唐诗原文及鉴赏

白居易唐诗鉴赏《草》

白居易诗原文鉴赏

白居易《缭绫》唐诗鉴赏

《题木居士其一》韩愈唐诗鉴赏

白居易的诗有

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白居易写过简单的诗有哪些

鉴赏白居易琵琶行

《遣怀》唐诗鉴赏

白居易唐诗《有木诗》之一鉴赏(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白居易唐诗《有木诗》之一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