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k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与赵韫退大参书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与赵韫退大参书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与赵韫退大参书阅读答案
【清】王弘撰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且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尝称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以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属耳目焉。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而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甚至使不知者,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为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并乞上告相国: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2),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午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燕山易水,共闻斯语。唯执事图之。
(王文濡编《续古文观止》)
【注释】(1)大参:对参政官的尊称。王弘撰:陕西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于华山。康熙十八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召至京师,托病拒不应试,后放归乡里。(2)击壤之民:太平盛世的百姓。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
戾:违背
B.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
揆:揣度,衡量
C.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
属意:嘱咐,托请
D.疑为夤缘相国之门
夤缘:攀附权贵,拉拢关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
②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
B.①以求得相国之欢
②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
C.①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
②为天子教育人才
D.①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②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4分)
译文:
②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3分)
译文:
③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3分)
译文:
9.请简述作者没有应赵韫退之请为冯相国撰写祝寿文章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6.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放在原句中,结合文本内容逐项分析即可。C项,句意为:可是相国着意于我,所以推断,属意:意向专注于……。
7.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虚词用法,逐项分析、判断。A结构助词,与后面的成分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B①连词,来;②介词,因。C①动词,写;②介词,替。D①连词,顺承;②连词,转折。
8.①我凭着一个衰老有病的人,承蒙您的错误叨教(错爱)推荐,我曾经准备一些文辞(写信)告诉(告知)各位本省抚军(关键词:“以”译为“凭借,依靠”,“谬叨”译为“错误叨教(错爱)”,“具词”可以译为“准备一些文辞”,“控”译为“告诉(告知)”。)
②不仅文章不足以为相国增光添彩,而且还会给相国带来严重拖累(麻烦),这就是我犹豫徘徊不敢承受相国厚爱的缘由啊。(关键词:“重”译为“增光添彩”,“累”译为“麻烦”、“逡巡”译为“犹豫徘徊”。语意不畅扣1分。)
③因此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怀,希望赵大人能裁断并体谅我的苦衷。(关键词“是用”译为“因此”或“因为这个”,“布”译为“表达”,“裁”译为“裁断”。语意不畅扣1分。)
9.①没能应天子之诏却退而作贺寿之文,于法不合,于心不安。②与相国素无交往却写作此文,容易引发议论,连累相国。(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根据“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甚至使不知者,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两句话的意思,加以归纳即可。
参考译文:
昨天承蒙您屈尊相访,以贵乡各位先生之命,嘱托我为冯相国写一篇贺寿文章,还说这是依照相国的意思,又说冯相国曾经称赞我写文章不违背古代为文之法。这虽然让我慌乱恐惧不敢承受,可是理解我的情谊,却让我深藏心中而不会忘记。我应该马上欣然提笔作文,竭尽所有才力,直接写出相国高尚品德和宏大抱负以及辅佐当世的国君统治人民的谋略,来获得相国的欢心。可是我审视自己,揣度世事,觉得都不可行。所以恭敬地陈述愚见,望您能详细审察。
我是一个衰老有病的人,承蒙错爱推荐,我曾经写信告诉各位本省抚军,征求吏部的.意见,不被允许;接着又被奉旨紧紧催逼,不得已,勉强尽力来到京城;又写信叫小儿上呈吏部,又不被允许。我借居在昊天寺僧舍,伏处不出。两个月以来,未曾出寺门一步。如果有大人先生屈尊来看望我的,我都不能回拜,特地叫小儿手持名篇一张,到门表达谢意罢了。须发花白,牙齿松动,两眼昏花,不能写楷书,想要到时候再诉说衷情,侥幸有一线希望,蒙受天子的怜悯,而放我回到乡下。
为相国贺寿,不是一件小事情。各位先生有的在翰苑,有的在台省,有的在部司,声望都一向著名,个个都是人们耳目专注之人。公开地为相国写寿屏,那么文章一定会在京城传看,不可能用布巾包好私下藏在箱箧中。我进不能响应天子的诏令,却退而写为相国贺寿的文章,不要说自己学疏才短,不能宣扬相国的美德,就是朝廷也将会以宽厚之恩待我,也未必因我写不出而加罪于我。而用法则来衡量,既有所不合,用内心来测度,也有所不安。甚至使得那些不知情的人,认为我与相国素不相识,现在一旦写下这篇寿文,就会被怀疑为攀附相国之门,图求被任用,做出欺骗世人盗取名声之事,一定会遭到指摘。不只是文章不值得被相国看重,反而更加牵累到相国,这就是我迟疑不决不敢承受此任的原因。如果您替我考虑这件事情,也难道不像我这样为难吗!
其实不这样的,那些掌管天下文章的权力,为天子教育人才的天下的读书人,像仰望泰山、北斗一样仰望相国,拜伏在地而通姓名,都想以能够求见相国一次为荣。这其中负有盛名并擅长写华丽文章的人,本来就有很多,可是相国着意于我,我身非木石,哪里是没有心思懂得这个意思的,却推委而不做,有这样不通人情的吗?因此我直陈心事,希望您裁断此事并体谅我。并且请求您上告相国,如果能得到相国的恩惠,能够回归在华山终老,做一个农夫,来实现耕田种地的愿望,夜晚点灯,读书写文,一定不会忘记相国的恩德,将会记录下来并以诗歌颂扬的作品,一定是有的。
篇2:《与赵韫退大参书》阅读答案
与赵韫退大参书
[清]王弘撰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且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尝称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以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属耳目焉。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而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甚至使不知者,以弘撰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为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并乞上告相国: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午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属:请托
B.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控:告诉
C.而揆之于法揆:衡量
D.倘邀惠于相国邀:邀请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云本之相国意且秦强而赵弱
B.强勉匍匐以来京师敛赏财以送其行
C.人人属耳目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日与其徒上高山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述了对方的意图,觉得应该马上为冯相国写一篇贺寿文章,但是从自己和世事的角度考虑,认为都不能从命。
B.本文第二段里,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手法,写自己来京前后的情况,强调自己年老有病和要尽的礼数,表达入情入理。
C.作者拒绝写寿文的原因,主要是怕牵累相国,这与开头记住相国理解自己的情谊和结尾不忘相国之德照应,行文严谨自然。
D.这封书信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了坚决的态度,拒绝了写寿文的请求,并结合归老田园的心愿,表现了清高不阿的节操。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4分)
(2)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3分)
参考答案:
16. D(求得)
17. D(A.连词,并且;连词,况且。B.连词,表修饰关系,相当于地;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C.句末语气词,无义;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自己的,我的。)
18. C(主要是怕牵累相国不正确,主要的原因是不与统治者合作,保持清高不阿的节操)
19.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如果有大人先生屈尊来看望我的,我都不能回拜,特地叫小儿手持名片一张,到门表达谢意罢了。(要点:即,忘贵惠顾,刺,诣)(2)如果您替我考虑这件事情,也难道不像我这样为难吗!(要点:执事,筹,反问句)
参考译文】
昨天承蒙您屈尊相访,以贵乡各位先生之命,嘱托我为冯相国写一篇贺寿文章,还说这是依照相国的意思,又说冯相国曾经称赞我写文章不违背古代为文之法。这虽然让我慌乱恐惧不敢承受,可是理解我的情谊,却让我深藏心中而不会忘记。我应该马上欣然提笔作文,竭尽所有才力,直接写出相国高尚品德和宏大抱负以及辅佐当世的国君统治人民的谋略,来获得相国的欢心。可是我审视自己,揣度世事,觉得都不可行。所以恭敬地陈述愚见,望您能详细审察。
我是一个衰老有病的人,承蒙错爱推荐,我曾经写信告诉各位本省抚军,征求吏部的意见,不被允许;接着又被奉旨紧紧催逼,不得已,勉强尽力来到京城;又写信叫小儿上呈吏部,又不被允许。我借居在昊天寺僧舍,伏处不出。两个月以来,未曾出寺门一步。如果有大人先生屈尊来看望我的,我都不能回拜,特地叫小儿手持名篇一张,到门表达谢意罢了。须发花白,牙齿松动,两眼昏花,不能写楷书,想要到时候再诉说衷情,侥幸有一线希望,蒙受天子的怜悯,而放我回到乡下。
为相国贺寿,不是一件小事情。各位先生有的在翰苑,有的在台省,有的在部司,声望都一向著名,个个都是人们耳目专注之人。公开地为相国写寿屏,那么文章一定会在京城传看,不可能用布巾包好私下藏在箱箧中。我进不能响应天子的诏令,却退而写为相国贺寿的文章,不要说自己学疏才短,不能宣扬相国的美德,就是朝廷也将会以宽厚之恩待我,也未必因我写不出而加罪于我。而用法则来衡量,既有所不合,用内心来测度,也有所不安。甚至使得那些不知情的人,认为我与相国素不相识,现在一旦写下这篇寿文,就会被怀疑为攀附相国之门,图求被任用,做出欺骗世人盗取名声之事,一定会遭到指摘。不只是文章不值得被相国看重,反而更加牵累到相国,这就是我迟疑不决不敢承受此任的原因。如果您替我考虑这件事情,也难道不像我这样为难吗!
其实不这样的,那些掌管天下文章的权力,为天子教育人才的天下的读书人,像仰望泰山、北斗一样仰望相国,拜伏在地而通姓名,都想以能够求见相国一次为荣。这其中负有盛名并擅长写华丽文章的人,本来就有很多,可是相国着意于我,我身非木石,哪里是没有心思懂得这个意思的,却推委而不做,有这样不通人情的吗?因此我直陈心事,希望您裁断此事并体谅我。并且请求您上告相国,如果能得到相国的恩惠,能够回归在华山终老,做一个农夫,来实现耕田种地的愿望,夜晚点灯,读书写文,一定不会忘记相国的恩德,将会记录下来并以诗歌颂扬的作品,一定是有的。
篇3:《与赵韫退大参书》阅读答案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且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尝称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以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属耳目焉。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而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甚至使不知者,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为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并乞上告相国: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2),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午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燕山易水,共闻斯语。唯执事图之。
(王文濡编《续古文观止》)
【注释】(1)大参:对参政官的尊称。王弘撰:陕西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于华山。康熙十八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召至京师,托病拒不应试,后放归乡里。(2)击壤之民:太平盛世的百姓。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撰文为不戾于古法 戾:违背
B.揆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揆:揣度,衡量
C.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 属意:嘱咐,托请
D.疑为夤缘相国之门 夤缘:攀附权贵,拉拢关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此虽弘撰所惶悚不敢当 ②揣之于心,亦有所不安
B.①以求得相国之欢 ②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
C.①属为贺相国冯公寿文 ②为天子教育人才
D.①蒙天子之矜怜而放还田里②而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5分)
②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5分)
6.请简述作者没有应赵韫退之请为冯相国撰写祝寿文章的原因。(4分)
阅读答案:
参考译文:昨天承蒙您屈尊相访,以贵乡各位先生之命,嘱托我为冯相国写一篇贺寿文章,还说这是依照相国的意思,又说冯相国曾经称赞我写文章不违背古代为文之法。这虽然让我慌乱恐惧不敢承受,可是理解我的情谊,却让我深藏心中而不会忘记。我应该马上欣然提笔作文,竭尽所有才力,直接写出相国高尚品德和宏大抱负以及辅佐当世的国君统治人民的'谋略,来获得相国的欢心。可是我审视自己,揣度世事,觉得都不可行。所以恭敬地陈述愚见,望您能详细审察。
我是一个衰老有病的人,承蒙错爱推荐,我曾经写信告诉各位本省抚军,征求吏部的意见,不被允许;接着又被奉旨紧紧催逼,不得已,勉强尽力来到京城;又写信叫小儿上呈吏部,又不被允许。我借居在昊天寺僧舍,伏处不出。两个月以来,未曾出寺门一步。如果有大人先生屈尊来看望我的,我都不能回拜,特地叫小儿手持名篇一张,到门表达谢意罢了。须发花白,牙齿松动,两眼昏花,不能写楷书,想要到时候再诉说衷情,侥幸有一线希望,蒙受天子的怜悯,而放我回到乡下。
为相国贺寿,不是一件小事情。各位先生有的在翰苑,有的在台省,有的在部司,声望都一向著名,个个都是人们耳目专注之人。公开地为相国写寿屏,那么文章一定会在京城传看,不可能用布巾包好私下藏在箱箧中。我进不能响应天子的诏令,却退而写为相国贺寿的文章,不要说自己学疏才短,不能宣扬相国的美德,就是朝廷也将会以宽厚之恩待我,也未必因我写不出而加罪于我。而用法则来衡量,既有所不合,用内心来测度,也有所不安。甚至使得那些不知情的人,认为我与相国素不相识,现在一旦写下这篇寿文,就会被怀疑为攀附相国之门,图求被任用,做出欺骗世人盗取名声之事,一定会遭到指摘。不只是文章不值得被相国看重,反而更加牵累到相国,这就是我迟疑不决不敢承受此任的原因。如果您替我考虑这件事情,也难道不像我这样为难吗!
其实不这样的,那些掌管天下文章的权力,为天子教育人才的天下的读书人,像仰望泰山、北斗一样仰望相国,拜伏在地而通姓名,都想以能够求见相国一次为荣。这其中负有盛名并擅长写华丽文章的人,本来就有很多,可是相国着意于我,我身非木石,哪里是没有心思懂得这个意思的,却推委而不做,有这样不通人情的吗?因此我直陈心事,希望您裁断此事并体谅我。并且请求您上告相国,如果能得到相国的恩惠,能够回归在华山终老,做一个农夫,来实现耕田种地的愿望,夜晚点灯,读书写文,一定不会忘记相国的恩德,将会记录下来并以诗歌颂扬的作品,一定是有的。
6.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放在原句中,结合文本内容逐项分析即可。C项,句意为:可是相国着意于我,所以推断,属意:意向专注于……。
7.A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虚词用法,逐项分析、判断。A结构助词,与后面的成分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B①连词,来;②介词,因。C①动词,写;②介词,替。D①连词,顺承;②连词,转折。
8.①我凭着一个衰老有病的人,承蒙您的错误叨教(错爱)推荐,我曾经准备一些文辞(写信)告诉(告知)各位本省抚军(关键词:“以”译为“凭借,依靠”,“谬叨”译为“错误叨教(错爱)”,“具词”可以译为“准备一些文辞”,“控”译为“告诉(告知)”。语意通畅。)
②不仅文章不足以为相国增光添彩,而且还会给相国带来严重拖累(麻烦),这就是我犹豫徘徊不敢承受相国厚爱的缘由啊。(关键词:“重”译为“增光添彩”,“为” 译为“给”、“累”译为“麻烦”、“逡巡”译为“犹豫徘徊”。语意通畅1分。)
9.①没能应天子之诏却退而作贺寿之文,于法不合,于心不安。②与相国素无交往却写作此文,容易引发议论,连累相国。(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根据“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甚至使不知者,以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两句话的意思,加以归纳即可。
篇4:与友人书阅读答案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日知录〉〉
【问题】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A.无车马之【资】( )
B.犹当博学【审】问( )
C.终无【济】于天下( )
D.今人可不【勉】乎( )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A.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B.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5、从文中看,为了避免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学习者应该怎么做?请从四个方面简要作答。(4分)
答:(1)
(2)
(3)
(4)
【参考答案】
3、A费用
B仔细、详细
C帮助、有益
D勉力、努力
4、A人做学问,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B只有十家人的地方,一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却不如我喜欢学习啊。
5、(1)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
(2)与古人相合,互相印证
(3)密切结合现实,走出书斋
(4)好学勤奋,自我勉励
篇5:与友人书阅读答案
与友人书阅读答案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 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 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2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第一文库网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2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4分)
阅读答案:
21.B
22.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
2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 退步。
24.(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2)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 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篇6:与友人书阅读及答案
与友人书阅读及答案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⑥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丘者] 孔子自称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终无济于天下 (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3)今人可不勉乎
2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6.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哪些为学的道理?(3分)
参考答案:
24.(1)用处 (2)地方 (3)勉励 (每个1分,共3分。大意对即可)
25.(1)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关键词:“孤陋”“难成”)
(2)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关键词:“室”“邑”,还有假设的语气。)
26.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满分)
附:译文——
人的学业,如果不是天天进取,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观点,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篇7:赵畅《眼界与读书》阅读答案
赵畅
(1)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3)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4)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5)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4)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4、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5、举例论证,列举了周总理、冯友兰读书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的观点。
16、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文章第3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而第3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4段则论证了“兴趣效果”,使得论证更加全面而严密。
17、示例:读书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事,要从中获得自己的时代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尤其是我们初中生读书,尤其是要超越升学的功利性,明确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
篇8:《与友人书》节选语文阅读及答案
《与友人书》节选语文阅读及答案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⑦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或遇其叱咄 ( )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 D.若既不出户( )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
共同之处是:
不同之处是:
5、有副对联,下联是:业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养尊处优。请你根据《送东阳马升序》做出上联。(2分)上联是:
参考答案:
1、B
2、有时、地方、苦于、大门
3、(1)曾经赶到百里之外,跟从同乡的前辈有识之士,拿着书本虚心请教。(2)人研究学问,不一天天进步就会一天天落后。
4、相同点:都告诉人们读书要虚心求教。不同点:甲文叙述了虚心求教别人之艰难;乙文讲述了与别人共同讨论的必要。
5、名闻天下 文称四海 缘于心无旁骛
★ 与四弟书阅读答案
★ 田子退金阅读答案
★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与赵韫退大参书阅读答案(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