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嘟咕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与四弟书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与四弟书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与四弟书》阅读答案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总恐老辈失之奢( )
②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
③余微俭而不甚俭( )
④后来恐难挽( )
2.翻译
①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总是 ②除去,除了 ③稍微 ④挽回,扭转
2.①总是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钱多而子孙不骄纵的。
②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扭转,弟应对此时常留心。
3.要想福泽绵延(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4.自身勤俭,对弟弟和子女们要求很严。
篇2:《与四弟书》阅读答案
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到门,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产田。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我独何人,贪求无厌,穷民将何所措足乎!或曰:“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哥哥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具:饭食。
B. 更不可当 当:阻挡。
C. 经济自期 经济:经世济民。
D. 总是典产 典:抵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佐以酱姜一小碟 敢以烦执事。
B. 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乃其一气之余烈。
C. 得志泽加于民 而母立于兹。
D. 好人为坏人所累 或因寄所托。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针对当时士风日坏的现象,热情洋溢地歌颂“农夫”,强调农民的重要性,提出贬士为四民之末,以农为首的主张。
B. 作者提出的“长为农夫以没世”、“兄弟二人,各得百亩”等愿望,是其理想主义的精神产物,也是他小富即安的农本思想的局限所在。
C. 文章反映了作者蔑视权贵、重农爱农、反对土地兼并等的思想,体现了他以勤劳致富为目标,以独立人格为依托的经世济民的真诚追求。
D. 此信写来情真语挚,如对面谈心,文风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内容平白家常,言近指远。在信中作者关照家人照顾好来探亲的贫困亲友,细节之处令人感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工 人 制 器 利 用 贾 人 搬 有 运 无 皆 有 便 民 之 处 而 士 独 于民 大 不 便 无 怪 乎 居 四民 之 末 也 且 求 居 四 民 之 末 而 亦 不 可 得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
(2)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
参考答案:
1.B(当:承受)。
2.A (A项介词,拿;B项加强语气/代词;C项介词,对/介词,在;D项为所结构表被动/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
3.B(“小富即安”的说法错误)。
4.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5.(1)家中的太太小姐们,带领家中女佣,都让她们学习舂米、扬谷之类的农事,这才有一种靠田园抚养子孙的景象。
(2) 世道昌盛,我就一心一意遵循正义之道;若风俗浅薄,也决不随着坏人一起作恶。这也是板桥家法吧。
译文:
十月二十六日收到家里来信,知道新买的田地,秋季收获了五百斛的作物,我非常高兴。从今以后,我们可以做个农夫过一辈子了。现在需要制备碓、磨、筛罗、簸箕,制备大小扫帚,制备升、斗、斛等农具。家中的太太小姐们,带领家中女佣,都让她们学习舂米、扬谷之类的农事,这才有一种靠田园抚养子孙的.景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再用一小碟酱姜佐餐,这是最能使老人穷人感到温暖的食品了。闲暇的日子吃碎米饼,煮一锅烂粥,双手捧着碗,缩着脖子喝,即使是霜雪浓重的寒冷早晨,喝上这样的热粥,也会全身暖和。唉!唉!我们可以长久地做农夫过一辈子了!
天地间第一等人,就只有农夫,而读书人只能在士、农、工、商四民中居末等。农夫中耕种最多的有百亩,少一点的七八十亩,再少一点的五六十亩,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勤奋地付出劳动,耕种田地,收获庄稼,来养活天下的人。假使天下没有农夫,那么世上所有人都要饿死了。我们这些读书人,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兄长,奉守先人的美德,以待传扬于后世。实现了心志,施恩泽给百姓;不能达到心愿时,就修养身心,将美德显露于世;所以又比农夫高了一等。可是现在的读书人却不是这样,一捧起书本,便想要考中举人、考中进士,然后做官,想着怎样捞取金钱,建造大房子,买很多田产。而那些不能飞黄腾达的,便在乡里为非作歹,削尖了脑袋到处钻营,更令人受不了。而约束言行、自爱自重的人,难道没有了吗?希望自己能经世济民,志向高远能比得上古人的人,也到处都有啊。但是好人总是被坏人所牵累,这就使我们这些人也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们便讥笑说:“你们这些读书人,总是只会说,将来做了官,就不这样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能忍受别人的笑骂。工人制造器具,使人使用方便;商人搬运货物,输通有无,都对百姓有便利之处。只有读书人对百姓大有不便,难怪只能在四民中居末等了。而且想要当末等之人,还很难呢。
我们家的田地,虽然有三百亩,但那全是人家典押来的产业,不能长久来靠它生活。将来必须买二百亩田,给我们兄弟二人,各人各得一百亩就够了,这也是古代一个成年男子受田一百亩的意思。如果想多得到一些,就是侵占他人产业,没有比这个罪过更大了。天下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很多,我是什么人啊,如果贪求而不满足,那么穷人将到哪里立足安身呢?有人说:“这世上,有的人占地连片、多达数百顷以上,你拿他怎么办?”我说:“别人这么做是他家的事情,我只管做自家的事情。世道昌盛,我就一心一意遵循正义之道;若风俗浅薄,也决不随着坏人一起作恶。这也是板桥家法吧。”哥哥字。
篇3:与四弟书阅读答案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导读: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总恐老辈失之奢( ) 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
3.余微俭而不甚俭( ) 4.后来恐难挽( )
二、翻译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
【参考译文和答案】
篇4:与四弟书阅读答案
澄弟左右:
我不想多往家里寄银钱物资了,总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银钱富余而子孙之辈不骄纵的。我等兄弟想为祖先保留些恩泽,为后人珍惜一些福分,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别的做法。弟与澄弟都能勤勉却不能节俭;我稍微有点节俭而又不是很节俭;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挽回,弟应该对此要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一、1.总是 2.除去,除了 3.稍微 4.挽回,扭转
二、l.总是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钱多而子孙不骄纵的。2.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扭转,弟应对此时常留心。
三、要想福泽绵延(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四、自身勤俭,对弟弟和子女们要求很严。
篇5:《与四弟书》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导读: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
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总恐老辈失之奢( ) 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
3.余微俭而不甚俭( ) 4.后来恐难挽( )
二、翻译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
参考答案:
一、1.总是 2.除去,除了 3.稍微 4.挽回,扭转
二、l.总是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钱多而子孙不骄纵的。2.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扭转,弟应对此时常留心。
三、要想福泽绵延(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四、自身勤俭,对弟弟和子女们要求很严。
篇6:《与四弟书》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澄弟左右:
我不想多往家里寄银钱物资了,总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银钱富余而子孙之辈不骄纵的。我等兄弟想为祖先保留些恩泽,为后人珍惜一些福分,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别的做法。弟与澄弟都能勤勉却不能节俭;我稍微有点节俭而又不是很节俭;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挽回,弟应该对此要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篇7:《与诸弟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与诸弟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诸位贤弟足下: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兄国藩手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注释】①审:清楚,明白。②洎(jì):至,到。③骤几:很快成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未尝一日间断 尝贻余核舟一
C.虽行船走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不敢以一得自足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3.从“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和“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D
2.(我)时刻所期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意对即可)
3.(1)有毅力(坚持不懈)。 (2)对诸弟要求严格(爱诸弟)。
篇8:曾国藩《与四弟书》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与四弟书》原文及译文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导读: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
阅读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总恐老辈失之奢( ) 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
3。余微俭而不甚俭( ) 4。后来恐难挽( )
二,翻译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
参考答案
一,1。总是 2。除去,除了 3。稍微 4。挽回,扭转
二,l。总是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钱多而子孙不骄纵的`。2。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扭转,弟应对此时常留心。
三,要想福泽绵延(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四,自身勤俭,对弟弟和子女们要求很严。
附注释
①老辈:长辈。奢:奢侈。
②骄:骄横,放纵。
③泽:恩泽。
④勤:勘勉,勤劳。
⑤看大眼,吃大口:比喻见识的眼界越高,所要求的享乐也越丰富。
⑥除却:除了
⑦微:稍微,一点点
⑧总:总是
⑨。挽:挽回,扭转
参考译文:
我不想多往家里寄银钱物资了,总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银钱富余而子孙之辈不骄纵的。我等兄弟想为祖先保留些恩泽,为后人珍惜一些福分,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别的做法。弟与澄弟都能勤勉却不能节俭;我稍微有点节俭而又不是很节俭;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挽回,弟应该对此要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中心思想
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作者
曾国藩(18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篇9:题弟侄书堂阅读答案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阅读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上下联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B.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词,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C.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是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是作“缺少”讲。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5.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4.C.首句第一个“穷”并非指的是生活贫穷,而是指不得志的困境。是指人处于困境仍要注意修养。
15.①颈联写的是窗外摇曳的竹子的影子落在书桌上,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净的内心的写照。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心求学的态度的赞美。
篇10:题弟侄书堂阅读答案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在开篇指出弟侄虽然生活贫穷,但意志并未消沉,依然执着于学业。
B、诗人赞美自己的弟侄处于世道纷乱之时,却不受外界的影响,勤奋修业。
C、虽处“干戈地”,却修“礼乐风”,颔联凸显了诗人弟侄卓然高洁的品格。
D、诗人勉励弟侄不要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年少时付出的辛苦于终身有益。
15、诗歌的颈联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
14、A
15、颈联描写了书堂清幽静谧的环境,可使读者感受到弟侄伏案苦读的形象;上承对弟侄的赞美,由此转入尾联对弟侄的劝勉二领绿面诗歌的节奏。
篇11:《傻弟》及阅读答案
傻 弟
循着傻弟爽朗的笑声,他穿过一条狭长幽暗的林荫道,来到小区外那片宽阔浓密的草地上。仲秋的阳光清澈明亮,刚刚离开浓荫的他,感觉眼睛被晃花了。
揉揉眼睛,他看清楚了,动作笨拙的傻弟正在草坪上追着一个花皮球疯跑。皮球灵活的滚动姿态与傻弟笨熊似的追逐动作,形成鲜明滑稽的对比。
父亲坐在草地边上,满头银发,不怒而威,目光只专注地追随着傻弟转动。傻弟终于抓到皮球,他像头大笨熊,一下将小皮球扑在了身子下面,再开心地跺脚、拍手。之后,又傻乎乎地开怀大笑。清澈的阳光,如水一般,洒满傻弟的面孔,让已经成年的傻弟,看起来就像个单纯懵懂的孩童。
父亲看到傻弟的样子,竟然也像个孩子,露出一脸单纯的笑。
他走过去,坐到父亲身边。父亲侧过脸,微微点头,算是招呼,之后,又将目光转到正将皮球高高抛起的傻弟身上。
秋天温暖的阳光没有改变他阴郁的脸色。他眉头紧锁,心事重重。
“爸,这次,你无论如何,都必须出面帮帮我。”他掏出烟来,深吸一口,说道。话音低沉而浑浊。
“帮你什么?”父亲脸也不回。
“姓杨的那家伙,不知道连上哪根线,把已经铁板钉钉的事情给搅乱了。”
“你是说单位里的事?”父亲问,语气显得轻描淡写。
“是啊,三个副职,老马年纪大了,就我跟姓杨的一直在等扶正的机会。好不容易,正职升级。本来,我任正职的事,就要水到渠成。没想到,姓杨的竟耍了诡计,让事情变复杂了。”他将烟头重重地摁在草地上,一脸深仇大恨,仿佛,他手里死死掐住的,不是烟蒂,而是那个姓杨的家伙。
傻弟接住了高空落下的皮球,又哈哈大笑起来。父亲刚刚变得凝重的脸色,又绽放开爽朗的笑意。
他将烟头深深地摁进草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听说,上面有位管人事的领导,是姓杨的家一位远房亲戚。小时候,得过姓杨母亲的照管,如今知恩图报,下了力气帮姓杨的。他的话,下面的人不能不听。”他也不管父亲是不是在听,只顾着一个劲往下说。
“爸,你也知道,我跟姓杨的一直明争暗斗。都死掐对方不放。他晓得,一旦我扶正,他不会有好日子过。我也知道,万一他当了正职,我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现在只有你亲自出面帮忙,才能扭转现在的局面了。”
父亲灿烂的笑容又一次僵住了。父亲侧过脸来,看看一脸阴郁的他,又回头,看看天真傻笑着的傻弟,不禁幽幽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意味深长。
“你以前的老上级刘伯,虽然退居二线了,但在上面说话的份量还很重。我打听过了,只要刘伯肯出面,认认真真地给管人事的说句话,那姓杨的亲戚就只能算小菜一碟了。”
父亲侧过脸来,瞧瞧一脸阴云的他。又赶紧扭过脸去,看看如阳光般单纯快乐的傻弟,摇了摇头,之后,说了句不着边际的话,“唉,你要是能像弟弟一样,傻一些该多好呀。”
父亲的话,像火一样,深深烧痛了他。
他满脸诧异地看着父亲,不太相信这样的话竟会出自父亲口中。从小,他一直都是父亲的骄傲。每次,父亲带着傻弟,看着他在学校接受各种奖励和表彰。长大后,每当他做了什么得意的事情,父亲总会看看他,又遗憾万分地看看在一旁傻笑的弟弟,说,“唉,要是傻弟能有哥哥你一半的聪明就好了。”
父亲是不是有些老糊涂了?他看看父亲,又看看草地上,像个孩子般无忧无虑疯玩的傻弟,蓦地,他觉得,头顶那湛蓝无云的天空,也变得虚幻起来了。
“爸,时间不多了,无论怎样,你都得帮我这个忙。晚了,姓杨的拿到任命书,我在他手下,只有被他活活压死的份了。”他说的是真心话。一想到平时两人之间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紧张气氛,他有了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父亲又叹了口气,慢慢站起身来。盯着一脸阴郁的他看了看,父亲说,别再来烦我了,那种勾心斗角的事情,早在退休前,我就已经厌烦透了。这些年,我更不想再去参与那种事。一想起来,就觉得烦心难受。你就放我一马,自己去处理自己那些鬼事吧。我要陪弟弟玩儿去了!
说完,父亲沐浴着灿烂的秋阳,朝着傻弟大步走去。走到傻弟身边,趁他愣神的时候,父亲一把将傻弟怀里的皮球打掉,然后,一老一小,像两个兴奋的孩子,在明亮的阳光下,哈哈地笑着,乐着,一路向快速滚动的皮球追去。
他的脸色更加阴沉,阴沉得像暴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
父亲不愿出面,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了。
自己当不了正职,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姓杨的家伙也当不了。
他愤愤地转身,又踏回了那条狭长幽暗的林荫道。
(摘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3期文/胡炜)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2分)
小题2:下面的两句话都有一个“好”字,其中饱含了父亲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4分)
唉,你要是能像弟弟一样,傻一些该多好呀。”
⑵“唉,要是傻弟能有哥哥你一半的聪明就好了。”
小题3: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那条狭长而幽暗的林荫道”,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小题4:小说对“傻弟”所用笔墨并不多,为何却以“傻弟”为题,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他”为自己顺利升级正职请父亲帮忙,遭到了父亲的拒绝。(2分,其中事件1分,语言简洁1分)
小题2:“唉,你要是能像弟弟一样,傻一些该多好呀”一句中的“好”,饱含了父亲对投机钻营、追名逐利的“他”的痛心难过之情(1分); “唉,要是傻弟能有哥哥你一半的聪明就好了”一句中的“好”饱含着父亲对哥哥的夸奖以及不聪明的傻弟的惋惜之情(2分)。两个“好”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1分)。(4分)
小题3:小说开头、结尾都写到“那条狭长而幽暗的林荫道”,结构上首尾呼应;烘托了“他”沉重、难受的心情;更象征了“他”追名逐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暗的心。(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小题4:“傻弟”的无忧无虑、阳光明媚、纯朴与“他”的追名逐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傻弟”身上了寄托了作者对“纯真”人性的渴盼,以“傻弟”为题更能突显小说的主旨(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速读全文,把握全文梗概。文中的“他”想升职,求父亲帮忙,其父拒绝。
小题2:
试题分析:联系文段,揣摩父亲的心情,可以得知第一个“好”字包含父亲对“他”过于聪明不认同。第二个“好”字包含一种惋惜。
小题3:
试题分析:从首尾呼应方面考虑。还可以从“一切景语皆情语”,暗含“他”的心理幽暗。
小题4:
试题分析:从“傻弟”的性格方面分析,纯真,呼唤社会需要纯真,映射现代人追逐名利。
★ 答苏武书阅读答案
与四弟书阅读答案(锦集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