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65载红楼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2-12-12 05:57:25 作者:痞老板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痞老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周汝昌:65载红楼情》阅读练习及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周汝昌:65载红楼情》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周汝昌:65载红楼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19,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周汝昌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并根据其中六首吟咏曹雪芹的诗,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已是名家的胡适见到后,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从此,两人有了交往。1948年,周汝昌向胡适借阅他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胡先生慨然允诺。当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书带回老家,花费两月时光,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并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以及有正书局的《戚序本》,整理核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不要再宣扬、散布那种被伪续者大肆删改的《程乙本》了。见到周汝昌的信,胡先生当即回复说:“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来无人敢做。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

正是从那一天起,周汝昌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红楼”之旅,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历经种种曲折,直到5月1日,一部10卷本的《石头记会真》(对 11种《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才正式出版。

一愿已酬,然此时距他当初慷慨激昂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已历56年矣!周汝昌百感交集赋诗道:“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周汝昌出版的第一部红学专著,是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其时(1953年)他正在四川大学任教,后来听说此书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红楼梦新证》后来也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毛在他自己的文章《评读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及该书。

周汝昌是一位博学、勤奋的真学者,其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国学基础博厚,一生著作可谓等身,自1959年出版《范成大诗选》后,又连续出版《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岁华晴影》等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数种,而他自己也极善诗词,所作诗词曾得到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赞叹。此外,周汝昌的书法也极有造诣,自谦“不是书法家”的他,自幼研习欧楷笔法,20岁后深研“兰亭”,所写瘦金体,刚风俊骨,墨采焕然。只是受视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周先生还擅长京剧,据说当年燕大舞台上,“周氏小生”曾经倾倒过无数“粉丝”。

有人说,曹雪芹痴,写《红楼梦》用了;周汝昌更痴,研究《红楼梦》用了65年!从青年时起,周汝昌双耳便逐渐失聪,戴助听器还得别人在他耳边高喊。1975年他的左眼又因视网膜脱落失明,右眼则需将两个高倍放大镜叠在一起才勉强可以看书写字。此后的岁月,他几乎每天就是趴在一张简易的旧折叠桌上,凭着仅存的一丝视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小纸片上,由他女儿将它们誊写在稿纸上、敲击到电脑中。近年,他的双目已完全失明,仅剩余些许听力,写作也只好改成了口述的方式……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老人才思泉涌,后又出版了《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真本》等数部专著。

《红楼梦》对广大读者有着巨大的魅力。时至今日,这魅力之后则是无数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围绕《红楼梦》研究,不知不觉间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商业产业链,从出版、影视、旅游,到各种文化活动、学术会议……据估算,一本《红楼梦》产值已达数十亿!《红楼梦》正迅速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楼梦”。而被公认为中国红学三泰斗(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之一的周先生,却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在常人看起来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周先生只是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他说:“我心中常有几段妙曲,几幅佳画,几声入耳之言,几处动人之色,又何须外求乎?”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周汝昌先生一辈子痴心于研究《红楼梦》,成为中国红学三泰斗之一,既与胡适的'影响密不可分,更是其母亲引导的结果。

B.《石头记会真》是周汝昌先生历经56年的研究而完成的《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是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C. 《红楼梦新证》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后来也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这说明《红楼梦》大受欢迎。

D.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如《红楼梦》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周汝昌简朴的生活,周汝昌和胡适研究《红楼梦》的不同方法等。

E. 本文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周汝昌先生痴迷于《红楼梦》研究的事迹,赞美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

2、周汝昌先生的博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3、文章最后说“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从文中看,周汝昌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请简要概括。

4、周汝昌先生身体不便,生活简朴,却“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请根据文章内容,就“苦和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

1、E、B

2、①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②国学基础博厚,研究领域涉及古典文学和诗词等多个方面。③极善诗词。④擅长书法,极有造诣。⑤擅长京剧。

3、①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勤奋、刻苦精神,56年成一书。

②身体多病却依然坚持研究与写作,执着于追求。

③轻物质,重精神。

4、耕耘的人生有一分苦,却能收获十分快乐。周汝昌先生身体多病失聪失明,生活俭朴不富裕,但他不以为苦,因为他有追求,有目标,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上并从中获得平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正确看待苦与乐,坦然面对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困难,不要过多在意物质上的享受,努力追求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像感动中国人物赤脚医生赵春燕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篇2:泥土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泥土情

我常常想起那个小村庄来,绿树掩映下的一切都是土的:土房、土墙、土炕,连桌子也是用土坯(p9)垒起来的;人呢,一个一个黑黝黝的,像是刚刚从土里爬出来的,也难怪城里人喊他们“土包子”。乡里人并不服气:“土包子?自从盘古开天地,谁个祖先不是泥土捏出来的?”‖

乡间生活是单调的,重复的,收了种,种了收,只有田野一年四季变换着颜色。我和小伙伴们自有自己的乐趣:把红胶泥土揉得粘糊糊、软和和的,捏成许许多多小人、小牛、小狗、小兔子,晒满了窗台和窗台下的那块捶衣石;要不,就在田埂上、麦场里乱钻乱跑,也是一群地地道道的“小土包子”呢!

有一次,我在土里滚够了,爬够了,开始瞧着一片绿油油的小苗儿愣神儿了:怪呀,种什么长什么,莫非泥土里有什么秘密不成?

好奇心驱使着我找来了小铲子,挖呀,挖呀,挖了一堆又一堆的土,仔细看看,全是黑油油、潮乎乎的,里面什么也没有。

我纳闷了 回到家里问我姥姥 姥姥笑了 说 你 该去问问小苗儿 它知道呢

我心里一动,从粮囤里抓了一把棒子粒,学着大人的样子,种在窗前的空地里。

一场雨后,它们竟破土而出,尖尖嫩嫩的叶片上,顶着一粒闪光的露水珠儿。我欢呼起来了,这,是我的希望呵!

后来,又一片叶子,两片,三片……吐缨了,扬花了,呀!每一株玉米棵上都长了两个长长的大棒子。

长熟了剥开看看,颗颗玉米粒儿笑嘻嘻的,似乎想告诉我些什么。

我明白了:泥土,是最公正的,它童叟无欺,洒下多少汗水,便会有多少收获。‖

在乡间居久了,回到家里,心里总有那么一种陌生的感觉,这似乎不仅仅是对那幢精致的小楼房,淡蓝色的墙壁,多用柜、酒柜和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小工艺品。

我进屋前面走,妹妹会用蘸了油的拖把轻轻地拭去我留在地板上的脚印;我洗衣服,想打开洗衣机,妹妹忙跑过来说:“大姐,我来替你开!”总之,使我浑身不自在。

唯一使我略感舒坦的,是那个方方正正的小阳台,确切地说,是阳台的'一角,那是一个宽一尺半,长二尺的小池子,爸爸从郊区弄来一些泥土垫在里面,种上了两株丝瓜,还弄来了蝈蝈笼子挂在这简单而又别致的小丝瓜架上。

晚上回来,爸爸必定拎上那把紫砂小茶壶,坐在瓜架旁边。那几只蝈蝈咯吱儿咯吱儿使劲地叫啊,叫啊,使我想起了乡间那个晒满了泥人泥牛的窗台和捶衣石。哦,还有炊烟呢!淡淡的,蓝蓝的,飘着,飘着……

爸爸是不是也记起了那个小村庄?连同那些土屋、土炕、黑黝黝的脸庞?瞧!爸爸又说起来:“那时候……”

妹妹早不耐烦了:“那时候,现在是这时候!”说完,竟拎起椅子走了。

妹妹更有她的天地:探戈、迪斯科、紧身衫、珍珠霜,还有她那些珍贵的花卉:令箭、文竹、昙花、米兰。红黄蓝紫,互相辉映,又有青瓦花盆、红瓦花盆、白瓷花盆……‖

不巧的是,妹妹偏偏自己不会作诗,每每逼我为她的那些花草赋诗,甚至睡在床上,都不肯让我安宁一会儿,捏我的鼻子,扒我的眼皮。

哦,亲爱的小妹妹,别着急,我想出来了两句:

“红的、黄的、紫的、蓝的,

令箭、昙花、米兰、文竹,

尽情地开放吧,只是不要忘记,

在你的脚下,永远是泥土!”

你能看懂吗?我亲爱的小妹妹。

1.联系上下文,解释“土包子”这一词语在各句中具体的意思。

(1)也难怪城里人喊他们“土包子”。

(2)“土包子?自从盘古开天地,谁个祖先不是泥土捏出来的?”

(3)我和小伙伴们……也是一群地地道道的“小土包子”呢!

2.联系文章内容,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注重加粗的词。

(1)泥土,是最公正的,它童叟(s%u,年老的老人)无欺,洒下多少汗水,便会有多少收获

(2)妹妹早不耐烦了:“那时候,现在是这时候!”

3.给文章的第5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从文中找出两组前后照应的词句,分别画上“____”号和“~~~~”号。

5.全文已分为四段,用“‖”号画在每段的末尾表示。请归纳出各段大意。

6.作者从乡间回到家里,有些什么感觉?这说明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7.对文末诗句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8.作者问妹妹“你能看懂吗?”是什么意思?

篇3:泥土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1.(1)是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的贬称。

(2)乡里人不服气,认为所有的人都离不开土,要说“土包子”,大家都是。

(3)作者生活在故乡,和小伙伴玩红胶泥土,不无自豪地自称“小土包子”。

2.(1)作者学大人种玉米,居然也“丰收”了,体会到泥土对大人、小孩、老人一律平等对待。你付出几分劳动,就会有几分收获。

(2)爷爷说:“那时候……”是不忘乡情,随时回忆过去;妹妹说“那时候”指过去在乡村的艰苦岁月,说来说去都听腻了,“这时候”指现在,现在在城市里,生活已经优裕了,不需要再留恋泥土了。

3.,。,:“,!”

4.第1组:

①“土房、土墙、土炕,连桌子也是土坯垒起来的土台子,人呢,一个一个黑黝黝的,像是刚刚从泥土里爬出来的。”

②“爸爸是不是也记起了那个小村庄?连同那些土屋、土炕、黑黝黝的脸庞!”

第2组:

①“把红胶泥揉得粘糊糊的、软和和的,捏成许许多多小人、小牛、小狗、小兔子,晒满了窗户台和那块捶衣石。”

②“使我想起了乡间那个晒满泥人泥牛的窗户和捶衣石。”

5.第一段:小村庄里的房屋和用具都是土的,人也土气,城里人喊他们土包子,他们不服气。

第二段:“我”在乡间单调生活中自有乐趣,懂得了洒下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回到家里,感到陌生,不自在,只有在阳台上的瓜架旁,才能舒坦地和爸爸思念家乡的泥土。

第四段:作者用诗句帮助妹妹,在享受舒适生活时,不要忘记泥土。

6.(1)作者从乡村回到家里,觉得陌生,对妹妹的一些作法看不惯,浑身不自在。

(2)唯一略感舒坦的是种了丝瓜的小阳台,在那里感到泥土气息。

(3)说明作者怀念家乡,依恋泥土的感情。

7.(1)令箭、昙花……很美丽,但别忘了它们是在泥土里长大的。

(2)我们可以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采,但别忘了养育我们的是泥土。

(3)泥土是我们生息的地方,在现代化生活气息中,不要忘记了勤劳、纯朴的泥土情。

8.(1)作者认为妹妹不懂事,不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作者认为妹妹只过了舒适的生活,不理解泥土情。

(3)作者认为妹妹只向往现代生活,不理解也不愿去了解泥土情,因此也不会读懂诗句、作者为此而忧心

篇4: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阅读题答案

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 “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 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篇5: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阅读题答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要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期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有哪些?请分条概括。(6分)

(3)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4)纵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8分)

篇6: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阅读题答案

12.(1)E项3分,A项2分,D项1分。(B,无中生有,“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C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D“一直饱受争议”不准确)

(2)①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2分)内容上,①暗示他一生“喧嚣太多”、毁誉参半、生活不安静,如今已归平静。②遵从并满足先生遗愿,希望他“安安静静”地走,不再受到打扰。③表达默默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先生的尊重。(内容上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

(4)①执着的精神。先生把一生献给“红学”,招致异议批评时,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为之痴迷。②认真细致的态度。作查证,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③善于继承,努力创新。善于继承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创造性提出探佚成果。④广博学习,丰厚积累。研习书法、古典诗词创作等终成大家。(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7:那水那巷那情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沧桑

①从雾中,迷迷蒙蒙向我迎来的,真的是梦里寻它千百度的江南水巷吗?

②水巷在江南的乌镇,在水乡柔情的怀中,船过高桥,悠悠然拾级而上,展眼便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圹。两岸一桥相隔住,乌镇对过是桐乡。”

③水是清清的苕溪水,又名车溪,为乌镇的市河,从南至北纵贯市区,使整个市区河道如网,水街相依。关于它的由来,有一段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姓乌的将军,为讨伐逆臣,力战而死,化为一株银杏,而他的战马则化为一条青龙潜于乌镇河底,以它的鲜血养育了这方土地。满街不见那株古老的银杏,车溪水却似乎格外有一种灵性。初秋的晨雾中,河水闪耀着温柔的波光,浮萍点点,仿佛一群恬静的少女,正掀开层层薄雾浓纱在无声地歌唱。然后,便有小船的“咿呀”声,或是船上马达的“突突”声,伴随着早起谋生的船夫船娘们长长的吆喝,车溪水霎时热闹了起来。

④沿水而立的,便是那亭亭的水阁了。水乡人的家多是一半在土上一半在水里,因而也就有了依水而建的水阁和这一衣带水、连接成片的水巷了。水乡的街道大多建在河塘边,水乡人的房子则是面街背水,房子较窄的,就在河面上架起阁楼。传说从前的车溪河边,有一豆腐店,只有一间门面,开间又小,一副石磨子和一只浸黄豆的七石缸一摆,店里就好似螺蛳壳里做道场,身子也转不过来了。倒是豆腐倌的女儿聪明,对父亲说:前面是街,左右是店堂,只有往后边河面上挪了。于是他们就在后门,往河面上接伸出几根木头,架起了一个水上阁楼,房子立刻宽敞了许多,这也就是水乡第一个水阁了。消息流过车溪水,一传十,十传百,河面上的水客也渐渐多了起来。水阁或方方正正,或高檐翘角,静静倒映水中,端的是仪态万方、玲珑剔透,自有一番 韵味儿。人们便在层层叠叠的水阁间隔水相望,洗衣淘米、道东家说西家,或是干脆依水依船地做些小买卖。自然也有以船代步的,便有了这北方胡同般的水巷了。无论是小吃摊、茶馆,还是棉花铺子、米店、杂货店均是应有尽有。坐在靠水的茶馆的长板凳上,咬一口姑嫂饼,呷一口粗叶茶,那一份浓浓的香甜和淡淡的乡土气息常常使人留连忘返。

⑤而水巷是不能没有桥的,听水乡人说,乌镇的桥可是“木劳劳”地多,数也数不过来,最高最热闹的当然得数“高桥”了。青青石板桥,烙着岁月的印痕,流传着许许多多相似或不相似的故事,而今成了水巷的中心。每到集市,水乡人便乘了舱船,或摇了乌篷船,成群结伴从四方赶来,高桥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闹市区。人们在高桥下做着各种买卖,闲来便吃几口茶,抽几袋烟,拉几句家常。孩子们呢,则在人群中穿梭嬉闹,任水巷传递着他们童稚的笑声。到了黄昏,水巷也早早地安静下来,只有几句吴侬软语轻轻地在夜风里,在平静的车溪水上荡漾……

⑥想像自己曾是水巷的女儿,生于水乡长于水乡,梳两根乌油乌油的大辫子,穿一身白玉兰衣裙,摇一条小小木船,赶去参加水乡人“起于朝花,尽于端午”的盛大的庙会--香市。只为看一眼城里来的那个戏班子里美丽的花旦,然后在姑姑嫂嫂“咯咯”的笑声里,手捧一束檀香许一个虔诚的心愿,再到土地庙前的水潭边,汰一汰“蚕花手”,心满意足地想:这样啊,我家的蚕宝宝就无病无灾了,我们就可以过个好年了……

⑦水乡人静静摇他们的船,静静养他们的蚕,静静过他们与世无争的日子,脸上溢着一种幸福与满足。莫非是这土这水这巷赋予他们这宁静如一的禀性,永远不会老去?

⑧乌篷船“咿咿呀呀”摇走了我遥远的遐思。回首,水乡的水,水乡的巷,水乡的一切在眼里重新模糊,如一首纯朴的田园诗,只留给我一个淡淡的影子。

13.文章开头说:“从雾中,迷迷蒙蒙向我迎来的,真的是梦里寻它千百度的江南水巷吗?”如何理解其中“梦里”二字的含意?(2分)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4.第三段中作者写苕溪水的传说,有何用意?(4分)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5.本文以乌镇的水巷为线索,请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5分)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7.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你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现实,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7分)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答案:

13.(2分)①过去的江南水巷一直在记忆深处。②表达了对江南水巷的追寻和怀念(一点1分)

14.(4分)①交代了乌镇名字的来由,增强了乌镇的传奇色彩。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引出下文,为写苕溪水的灵性作铺垫。(每点2分,两点即可)

15.(5分)①先写了江南水巷的位置。②接着写了乌镇的水及名字由来的传说。③然后写了依水而建的水阁,突出了水乡人家的特点④再写了乌镇的桥以及人们安静祥和的生活;⑤最后写了水巷消失后给我的感悟(一点1分)

16.(5分)①连续使用三个“静静”,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水乡氛围。(1分)②运用排比手法,增加语言表达的韵味(音韵美)(1分),运用“摇”、“养”、“过”、“溢着”等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1分),表现了水乡人不紧不慢、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幸福满足感),表达了作者对水乡生活的赞美与向往(2分)。

17.(7分)①表达了对水乡恬静淳朴简单生活的留恋和怀念;②暗示了对当下浮躁功利复杂世界的失望。(一点2分)认识感悟略(3分)

[那水那巷那情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

高中语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仙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欢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不设防》阅读练习及答案

《出师表》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音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卫填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汝昌:65载红楼情》阅读练习及答案(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周汝昌:65载红楼情》阅读练习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