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忘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练习及答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 目录
篇1: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2分)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分)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2分)
篇2: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
1.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2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谈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⑦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3.(2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碍即可得分)
4.(2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5.(1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开门见山,在首段就先摆出论点,二是选摆事实简要分析引出论点,三是提出话题围绕话题层层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得了论点。注意第一与第二段的关系,第一段是从现象说起来,引出话题“习惯成自然”,引出第二段中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论说文中,举例,即可以是真实的事例,也可以是作者拟写的现象,只要有说服力即可。注意本段语言表达的方式,用排比的方式列出“听人家说”的事情,从每一个“听人家说”中找到一个关键的词(人们的行为)概括。议论文的文段经常用首句来概括本段的内容。本题所讲道理即是本段第一句话。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首先判断“不能删去”,然后概括“似乎”一句揣摩作用表达的意思,加以说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在文尾处即第八段找到“所以”总结句摘引即可。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从学校教育偏重书本知识教育谈起,强调培养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篇3: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幺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
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现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
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井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6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
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浙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情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得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有删改)
(三)议论文阅读(见试卷5—6页,完成22-25题)(12分}
2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2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请说明理由。(3分)
2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25.结合原文和生活实际谈谈当今中学生应如何增强能力?(3分)
答案:
4.(2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5.(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6.(2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7.(2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8.(3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篇4: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擅堡丝盎。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加粗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2.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3.列举了观察事物、劳动、读书、做人四个方面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4.不能去掉。“似乎”意思是“好象”,“知”比“不知”表面上好些,但实质上如果仅仅是“知”,而并没有把“知”到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去养成一种习惯,那么“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强调了养成习惯的重要性。
5.因为一个人习惯养成的越多,能力就越强。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面。
篇5: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3.(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4.(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5.(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篇6: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幺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
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现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
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井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6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
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浙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情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得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篇7:《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 “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答: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答: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答: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
答: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答:
阅读答案: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答: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答: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4分) 答: 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答: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
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4分)
答: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比如: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勤奋学习的习惯,爱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好的习惯和能力都是每一个用心的同学可能养成的。(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篇8:叶圣陶《生活》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圣陶《生活》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乡镇上有一种“来扇馆”,就是茶馆,客人来了,才把炉子里的火扇旺,炖开了水冲茶,所以得了这个名称。每天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来扇馆”却名不副实了,急急忙忙扇炉子还嫌来不及应付,哪里有客来才扇那么清闲?原来这个时候,镇上称为某爷某爷的先生们睡得酣足了,醒了,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扣着衣扣,一手托着水烟袋,就光降到“来扇馆’’里。露筋的桌子上满缀着油腻和糕饼的细屑;狭条板凳有的断了腿,有的裂了缝。某爷某爷坐满了一屋予,一口沸烫的茶使他们神清气爽,几管浓辣的水烟使他们精神百倍。于是一切声音开始散布开来:有的讲昨天的赌局,打出了一张什么牌,就赢了两底;有的讲自己的食谱,西瓜鸡汤下面,茶腿丁煮粥;有的讲些异闻奇事,说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午饭时候到了,他们慢慢地踱回家去。吃罢了饭依旧聚集在“来扇馆”里,直到晚上为止,一切和午前一样。岂止和午前一样,和昨天和前月和去年和去年的去年全都一样。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②城市里有一种茶社,有五色玻璃的窗,有仿西式的红砖砌的墙柱,有红木的桌子,有藤制的几和椅子,有白铜的水烟袋,到这里来的先生们当然是非常大方,非常安闲,洪亮的语音表示上流人的声调,顾盼无禁的姿态表示绅士式的举止。他们的谈话和“来扇馆”里大不相同了。他们称他人不称“某老’’就称“某翁”;报上的记载是他们谈话的资料;看破世情的话常常可以在这里听到,他们说什么都没有意思都是假。他们或是三三两两同来,或是一个人独来;电灯亮了,坐客倦了,依旧三三两两同去,或是一个人独去。这都不足为奇,可怪的是明天来的还是这许多人,也还是重演昨天的老把戏!岂止是昨天的,也就是前月,去年,去年的去年的老把戏。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③上海的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谁能计算他们的数目。车马的.喧闹,屋宇的高大,相形之下,显出人们的混沌和微小。我们看蚂蚁纷纷往来,总不能相信他们是有思想的。马路上的行人和蚂蚁有什么分别呢?挺立的巡捕,挤满电车的乘客,徐步看玻璃窗内货品的游客,鲜衣自炫的妇女,谁不是一个蚂蚁?我们看蚂蚁个个一样,马路上的过客又哪里有各自的个性?我们倘若审视一会儿,且将不辨谁是巡捕,谁是乘客,谁是游客,谁是妇女,只见无数同样的没有思想的动物散布在一条大道上罢了。游戏场里的游客,谁不露一点笑容?但是笑声里面,我们辨得出哀叹的气息;喜愉的脸庞,我们可以窥见寒噤的颦蹙。何以没有一天马路上会一个动物也没有?何以没有一天游戏场里找不到一个笑容?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④我们丢开优裕阶级欺人阶级来看,有许许多多人从红绒绳编着小发辫的孩子时代直到皮色如酱须发如银的暮年,老是耕着一块地皮,眼见地利确是生生不息的,而自己只不过做了一柄锄头或者一张犁耙!雪样明耀的电灯光从高大的建筑里放射出来,机器的声响均匀而单调,许多撑着倦眼的人就在这里做那机器的帮手。那些是生产的利人的事业呀,但是……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⑤一切事情用时行的话说总希望它“经济”,用普通的话说起来就是“值得”。倘若有一个人用一把几十位的大算盘,将种种阶级的生活结一个总数出来,大家一定要大跳起来狂呼“不值得”。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选自《叶圣陶散文》,有删改)
12.作者通过文中四种人的生活写出哪两类生活状态?请简要概括。(4分)
13.文章前四段都以“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作结,有什么作用?(4分)
14.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15.联系全文,试探究结尾“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一句的深刻意蕴(6)分
答案:
12.(4分)(1)(有钱有闲人的)慵懒、无聊的生活;(2) (社会底层人的)忙碌、酸苦的生活。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1)在内容上,突出各阶层人生活的可悲与无奈,强调了他们共同的生活特性;
(2)在结构上,使文章前后联系更紧密,中心更突出,为最后写“不值得”作铺垫。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1)对马路上满是没有思想的动物和游戏场里满是沉重笑容的社会现实感到失望(2)对当时精神麻木、内心压抑的市民表示同情;(3)对造成这种社会现状的黑暗现实充满愤慨。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1)指出文中种种阶级生活是没有价值的;(2)反映当时人们麻木生活的精神状态;(3)暗含了对束缚人思想的黑暗现生活的否定;(4)期待国人精神觉醒,冲破恩想束缚,迫求新的自由生活。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篇9:习惯成自然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题目: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2分)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分)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2分)
篇10:习惯成自然现代文阅读答案
1.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2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谈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⑦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3.(2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碍即可得分)
4.(2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5.(1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开门见山,在首段就先摆出论点,二是选摆事实简要分析引出论点,三是提出话题围绕话题层层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得了论点。注意第一与第二段的关系,第一段是从现象说起来,引出话题“习惯成自然”,引出第二段中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论说文中,举例,即可以是真实的事例,也可以是作者拟写的现象,只要有说服力即可。注意本段语言表达的方式,用排比的方式列出“听人家说”的事情,从每一个“听人家说”中找到一个关键的词(人们的行为)概括。议论文的文段经常用首句来概括本段的内容。本题所讲道理即是本段第一句话。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首先判断“不能删去”,然后概括“似乎”一句揣摩作用表达的意思,加以说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在文尾处即第八段找到“所以”总结句摘引即可。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从学校教育偏重书本知识教育谈起,强调培养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
议论文答题技巧
常考题型: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__论证的方法+论证了__观点+效果
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令人信服。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
1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2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某试题中第18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3三析法
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不一定的答题技巧:
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例如:某试卷中第12题“第(11)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3分)
首先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其次,分析其表意为:所有的期待和自豪都像泡沫一样;最后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为“期待”和“自豪”、“泡沫”,结合语境,答案为:
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
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
③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4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