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习老师随笔:学在美国圣玛丽大学

时间:2022-12-12 05:58:14 作者:熊猫最最最可爱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熊猫最最最可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美国学习老师随笔:学在美国圣玛丽大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美国学习老师随笔:学在美国圣玛丽大学,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我在美国读大学

我在美国读大学

作为讲述海外学子生活的栏目,本版的“飞跃重洋”一直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和关注,被认为是了解国外大学生活的一扇窗口。之前,该栏目的供稿者大多是在国内读完大学后出国深造的研究生,随着目前中学毕业即出国读大学本科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读者希望了解在国外读本科的情况。

于是,此次本版就集中选登了部分在中国完成小学至高中学业后,前往美国一些名校读大学的年轻人的作品,希望能通过他们的介绍,使更多的人能对美国的本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及其所带来的机会有更真实的认识。本版刊出的文章由名为“雁思”的美国大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发展协会(ACCEC――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for College Education and Career)所提供。

生活篇 在哈佛当清洁工

“清洁工”的意外收获

哈佛的清洁工分两种:一是专职的工作人员,二是学校自己的本科生。我属于第二种,还没有等开学就先开始了工作。作为宿舍清洁工(DORMCREW),我们参加的第一项活动便是“秋季打扫”,那是让报名参加清洁工的'新生在开学前的一周里挣400美元的“苦力”活。

我们十二三个新手分成一组,由一个高年级的组长带队。我们中很多人连扫帚都没拿过,我本以为校方安排的工作会很轻松,却不知道学校发一个人的工资就指望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彻底地打扫一个房间有七个不同的步骤,做厕所清洁的步骤更多,我们200多个同学要在五天内为1600多名学生准备好清洁的宿舍,一天干下来不腰酸背疼可就怪了。不过埋怨归埋怨,做事归做事,无论吃晚饭时如何的“怨声载道”,但是第二天一早出工时总是人人到齐,一个不缺。

其实,我做宿舍清洁工并不是为了工资,而是想在开学以前了解一下学校环境,结识一些朋友,同时受一些难得的锻炼。抱有和我相同目的之人也还真不少,因为很多清洁工的父母不是医生就是律师,甚至有几个大款生意人。儿女在哈佛打扫宿舍,心疼的父母便跟着留在波士顿陪伴,只盼着等孩子下班后一家人能一起聚一聚。不知内情的人或许难以理解,学生好不容易挣来的辛苦钱,可是扣去税后,一周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够父母在学校附近住一天旅馆的开销呢。

不过除了正式工资外,我们多少能得到一些额外的收获。倒垃圾或扫地的同学总能在桌椅下、墙角里找到零碎的硬币,少的一天能捡五六毛,多的加起来能有四、五块美元之多。到了房间清除完毕,前房主留下的东西不是进了垃圾箱就是成为了我们的“战利品”。做清洁的最后一天下班,大家像是赶集归来:全套的畚箕扫帚、穿衣镜、沙发垫、折叠椅、电风扇……连溜冰鞋和打印机都有。

我和小戈尔同班

在哈佛,所有一年级的学生都必须住在专门给新生安排的宿舍(DORM)里。这样的宿舍一共有17栋,其中的13栋在哈佛老校园里,另外4栋虽然在校园外,但是离上课的教室都比较近。

宿舍楼大小不一,大的可容300人左右,小的仅可住20几人。所有宿舍楼都是男女生混住的,当然同房的室友必须是同一性别的。在开学前的那个夏天,上哈佛的新生都需要填写一份宿舍调查表。他们需要在表上介绍自己,填上想要室友的数量和对室友性格、爱好的倾向,以

[1] [2] [3] [4] [5]

篇2:我在美国读大学

我在美国读大学

作为讲述海外学子生活的栏目,本版的“飞跃重洋”一直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和关注,被认为是了解国外大学生活的一扇窗口。之前,该栏目的供稿者大多是在国内读完大学后出国深造的研究生,随着目前中学毕业即出国读大学本科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读者希望了解在国外读本科的情况。      于是,此次本版就集中选登了部分在中国完成小学至高中学业后,前往美国一些名校读大学的年轻人的作品,希望能通过他们的介绍,使更多的人能对美国的本科教育及其所带来的机会有更真实的认识。本版刊出的文章由名为“雁思”的美国大学教育与发展协会(ACCEC――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for College Education and Career)所提供。      生活篇 在哈佛当清洁工            “清洁工”的意外收获      哈佛的清洁工分两种:一是专职的工作人员,二是学校自己的本科生。我属于第二种,还没有等开学就先开始了工作。作为宿舍清洁工(DORMCREW),我们参加的第一项活动便是“秋季打扫”,那是让报名参加清洁工的新生在开学前的一周里挣400美元的“苦力”活。      我们十二三个新手分成一组,由一个高年级的组长带队。我们中很多人连扫帚都没拿过,我本以为校方安排的工作会很轻松,却不知道学校发一个人的工资就指望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彻底地打扫一个房间有七个不同的步骤,做厕所清洁的步骤更多,我们200多个同学要在五天内为1600多名学生准备好清洁的宿舍,一天干下来不腰酸背疼可就怪了。不过埋怨归埋怨,做事归做事,无论吃晚饭时如何的“怨声载道”,但是第二天一早出工时总是人人到齐,一个不缺。      其实,我做宿舍清洁工并不是为了工资,而是想在开学以前了解一下学校环境,结识一些朋友,同时受一些难得的锻炼。抱有和我相同目的之人也还真不少,因为很多清洁工的父母不是医生就是律师,甚至有几个大款生意人。儿女在哈佛打扫宿舍,心疼的父母便跟着留在波士顿陪伴,只盼着等孩子下班后一家人能一起聚一聚。不知内情的人或许难以理解,学生好不容易挣来的辛苦钱,可是扣去税后,一周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够父母在学校附近住一天旅馆的开销呢。      不过除了正式工资外,我们多少能得到一些额外的收获。倒垃圾或扫地的同学总能在桌椅下、墙角里找到零碎的硬币,少的一天能捡五六毛,多的加起来能有四、五块美元之多。到了房间清除完毕,前房主留下的东西不是进了垃圾箱就是成为了我们的“战利品”。做清洁的最后一天下班,大家像是赶集归来:全套的畚箕扫帚、穿衣镜、沙发垫、折叠椅、电风扇……连溜冰鞋和打印机都有。      我和小戈尔同班      在哈佛,所有一年级的学生都必须住在专门给新生安排的宿舍(DORM)里。这样的宿舍一共有17栋,其中的13栋在哈佛老校园里,另外4栋虽然在校园外,但是离上课的教室都比较近。      宿舍楼大小不一,大的可容300人左右,小的仅可住20几人。所有宿舍楼都是男女生混住的,当然同房的室友必须是同一性别的。在开学前的那个夏天,上哈佛的新生都需要填写一份宿舍调查表。他们需要在表上介绍自己,填上想要室友的数量和对室友性格、爱好的倾向,以便学校在这方面尽量做到“人以群分”。      分配宿舍和分配室友不同,据说是随机的,但是多少还是有一些讲究。世代上哈佛的家族一般都住在同一个宿舍,甚至同一个房间。戈尔一家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前副总统的儿女们上哈佛一年级时都住他们爸爸原来住过的房间。现在轮到戈尔的儿子小戈尔和我同班,他也是住在那同一间房。而且据说,该房里还安有直通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电话,以防意外。      我所住的MASSACHUSETTS HALL(麻塞楼)建于17,是全美第二老的教育建筑。楼下三层是哈佛大学校长及有关领导的办公室,第四层楼住着一年级的新生。我们这栋楼今年一共只住二十一个学生,是17个宿舍楼里最小的一个。学校的导游向大家介绍说,住在这儿的学生都是经过学校精心挑选的“黄金儿女”(golden boys and girls),不知是真是假。但经过我们自己内部调查,发现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在宿舍调查表上填有诸如“喜欢安静”、“爱好看书”、“讲究整洁”等字样,却是确有其事。我想大概是校长们不喜欢学生在他们头顶上“大闹天宫”吧。      “过关斩将”吃食堂      哈佛所有的住校大学生都是凭卡进餐。伙食费和住宿费一样,都已经包括在学费里了。每位学生每个星期在学生卡上都记有21餐饭。学生卡上每个学期还记有五十元的零用钱,可以用来在食堂里“请客”。      大多数的新生都在学校专门为一年级开办的食堂里吃饭。食堂就在一栋高大的教堂建筑里,摆有800多人的位置。食堂两侧装满了两人多高的彩色玻璃,玻璃上的图片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或学术界人物。以至于到校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吃饭时都只顾东张西望,对具体的食物倒没有怎样注意。      除了一年级的食堂以外,每个高年级的宿舍楼也都有自己的食堂。高年级的学生只能到一年级的食堂吃早餐,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却能到大部分的高年级食堂吃饭。所有的食堂每餐都做同样的饭菜,但是因为厨师不同,味道自然也有差别。离哈佛校园最近的高年级食堂做出来的味道不错,学生上完课都喜欢到那儿去吃,最后导致该食堂只为该宿舍的学生开放。这对于那些好强的哈佛学生来说,设法蒙混过关,“战胜”守在食堂门口查“身份”的工作人员,只是又多了另一类有趣的挑战罢了。      食堂每餐的主食都不同,除此之外还有沙拉、三明治、素菜和点心。为了体贴学生功课做到深夜的辛苦,星期日到星期五晚上九点学校还有夜宵,一般是面包、水果、牛奶和果汁。每年食堂还要举行几次特殊的节日饭菜,比如龙虾宴、意大利餐等,也只有这时,学生们才会很短暂地感到花在伙食上的费用不那么冤枉。      (作者1984年生于中国武汉。6岁赴美,14岁那年开始在克里夫兰当代中文学校担任中文教师。17岁时,以其优秀的表现被哈佛、麻省理工、布朗等校同时提前录取,目前是哈佛大三学生,专攻经济和统计)      探险篇 一次露营冒险       ■文/侯钧      刚收到哥伦比亚的录取通知书,就有许多学生组织发来新生活动的邀请。我在五颜六色的信函中一眼就注意到了一个叫“露营生活导论”的小册子。说实话,虽说我在高中一直住校,自恃有一些独立自主的生活技能,但对野外生活还真没有实战经验。管它呢,不也就帐篷加烧烤嘛,能有多难!没怎么想我就选了中级队(按这本小册子的说法是“没多少经验但是人够壮”)。在上飞机前几天又一股脑儿买了双Niche牌(当时以为是Nike)登山鞋和一条所谓“防雨裤”。      到学校后的第三天,我们就整装待发了。组织者们告诉我们中级队人数太少不能组队,于是瞅着我们模样把我们随机分到了高级和初级队。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分到了由John领衔的由七人组成的高级队。我随手掂了掂放在屋子一边的行李包分量――起码有五十斤重。John看我一脸凝重的样子,好心地问我要不要由他来分担一点。我刚条件反射般地回答完“谢谢不用”就开始后悔了――这包里还没装水呐!      John是一个学政治经济的三年级学生,但他对山上一草一木的了解却让人觉得他是学生物的。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经常有各式的浆果进补,尽管有一次他的错误判断使得男男女女不得不兵分两路在山脚挖坑上厕所。      到了第四天晚上,也许是汗臭和泥浆起了什么反应,大家突然意识到一件这些天来一直忽视的洗澡问题。John打开手电从行李包中取出勉强看得清的地图。尽管有塑料膜保护,连着几天的大雨还是把地图淋得难以辨认。找了半天我们发现在不远处的山谷有一个淡水湖,于是当即拍板在那儿把问题解决。在接下来的半小时,我们得以在夜幕的保护下真正的亲近自然。      第五天的行程几乎是灾难性的。John不小心把我们的地图丢了;更糟的是,雨越下越大,把本来就不好辨认的山路冲得看不见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手脚并用地在岩石上摸索方向。夜幕慢慢地降临,可是我们还没有走到平地。要知道这样在山脊上过夜是很危险的,万一睡着了滚下山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这时候筋疲力尽的我再也爬不动了。John不由分说地抓起我的行李包,并号召其他队员们在后面给我鼓劲。我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促使我跟着队伍往前爬。好几次腿一软几乎就坚持不住,但是我说什么也不能让自己成为队伍的累赘,以至危及队友们的安全。我唯有不停地往前走才能把自己和大家在天全黑之前带出险境。当我们最后打着手电到达一个较为平缓的山谷时,满身泥浆的我倒在地上立即睡了过去,浑然不觉旁边的队友们开始生起火来煮通心粉作宵夜。      我们七天的露营生活导论以无病号和伤亡胜利告终。当然我也陪上了一双穿烂了的登山鞋和在美国开始上课前几天珍贵的休整时间。但这段再好不过的团队合作经历还是给了我很好的回忆。      (作者中学时就读于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在哥伦比亚大学以本科最高荣誉毕业,专业计算机系,副修经济学。现在加州硅谷工作)      学习篇 康乃尔的FWS      康乃尔大学规定,每个入学新生必须上两堂写作课,可以从FWS的100多不同的课程里任意选。      ■文/张高峰      在美国的大学里,康乃尔大学的“新生写作讨论班”(简称FWS)是出了名的。康乃尔大学规定,每个入学新生必须上两堂写作课,可以从FWS的100多不同的课程里任意选。FWS与普通的专业课不同,它不是授课形式,而是由讲师主持的讨论班;班一般都比较小,每班只有十几个学生;每人每学期须交六篇以上的文章,内容依课堂而定。FWS的课程,几乎囊括学校里所有的专业,文学,美术,电影,电脑,农业,工程……同学可以任选感兴趣的科目,而不必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以内。因为FWS课程的多样,它不仅训练了写作能力,也打开了通往别一门学科的窗户。很多同学毕业以后,都认为上过的课里面,FWS是印象最深的。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打开学校发下的选课本,翻看着100多堂FWS的介绍,真是兴奋,太多感兴趣的课了。到底选哪一堂好呢?犹豫再三,我选了“音乐家之苦难”。讲师说,这节课是以音乐家生平为主,虽然也联系到他们的音乐创作,但并不需要读谱,只要有一双好耳朵,能听就行。      然而我的问题马上就来了。我们第一个讨论的人物是古希腊传奇音乐家奥菲俄。课堂上,讲师发下一出古希腊悲剧,咏奥菲俄的,让我们轮流朗读,边读边讨论。英译者为了传达原诗的庄严与高贵,用了好一些我并不认识的古词,而那些长串的古人名,更让我傻了眼。轮到我读时,读错了好几处。讲师当场纠正,却窘了我。我当即下定决心,课后一定要读熟它。      在我们读过了希腊悲剧,并了解了现代歌剧之父蒙特罗第的歌剧后,讲师决定带我们去欣赏该歌剧。康乃尔大学所在的倚色佳,是一个小城,并没有歌剧院。我们坐了一个钟头的车,到塞拉球斯市的歌剧院观看此剧。塞拉球斯市歌剧院的建筑,有雅典建筑宏伟与庄严的气魄,在里面观看关于古希腊的歌剧,更有一番神奇之感。而对于初次欣赏歌剧的我,更是终身难忘的经历!      看完歌剧后,讲师让我们写一篇论文,讨论两个结局的不同。我想,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就此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写起来不会很费力。可是不然,尽管脑子里满是主意,当提起笔时,连开头都不知怎么开了。费力了两个晚上,一点东西没写下。正沮丧,忽想起在课堂上,讲师鼓励我们,如果有任何问题,可直接找他。于是,我就踌躇着敲开他办公室的门。讲师开始捡问题问我,并认真地听完了我的苦恼。刚开始,是他问,我被动地答着。答着答着,我慢慢觉得有了条理,思路也跟着清晰起来。讲师接着引导我怎样以自我问答的形式,把脑子里的思想有机地组织起来。从他那里回来后,自己掰开那本书看,果然收获良多。以后,我经常到他办公室找他,关于文章,关于课上的讨论,我都获益匪浅。有时,谈着谈着,我会禁不住扯到学业上的苦闷,他也耐心地听着。在摸索中前进着的大学第一年,他对我助益不少,我也早把他当作了良师益友。      (作者为康乃尔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      放弃剑桥的读研机会       我没用多少时间考虑就接受了圣地亚哥,婉拒剑桥的信却拖至很迟才写。毕竟剑桥二字在我心里牵连着一种情怀,是虚荣吧。      ■文/孟磊      康乃尔大学第三年的冬季学期,我选读了梅祖麟教授的中国唐诗课。梅祖麟教授的父亲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兄弟(因英文讲的是uncle,是兄还是弟我没问过梅教授)。10多次大雪或纷飞或暂歇的中午,在农学院那曾是马车车库的大红仓吃午餐时听梅教授东南西北的回忆评说。唐诗课上到中途,听他说这是最后一个学期正式任教,要退休了。      大四的秋天我犹豫着报考研究生,选择学校有点盲目。我并非一心一意想读经济学。我内心也很想编剧本写歌词,回中国参与电影或音乐创作,却怕空有一番热忱。对报考的学校,我考虑的是母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想母校九成会录取,感觉是垫背;选洛杉矶明显是因为近水楼台,经济读不好可以争取就地转读电影。我为到底报不报考研究生徘徊。按照我在经济系的指导老师的说法,先尝试,再决定,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了解时最好不要一门心思。我很信任他的意见,同时也很想听听梅教授的意见。可是我只知道他其时在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教授,我贸然写了一份电邮给科技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的Samuel Cheung,希望他能转告梅教授我这个大四学生在找他。第二日就接到梅教授的电邮,直白“我在此,有何事?”      听了我的`询问后,梅教授的意思是研究生的训练难得,有机会就要考虑,而写剧本作歌词并不急在一时。我考虑了以后,请他写考研的推荐信。他对我报考的学校有意见,且认为报得太少。我想了一夜,想起一个人名Barry Naughton,是我的经济指导老师颇赏识的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专家。一查,他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我就又加了这所学校。于是梅教授为我写了这三所学校的推荐信。后来我的另一位计量经济老师建议我也可读经济硕士,所以我又报考了剑桥大学和加拿大皇后大学。      结果我最具信心的母校拒绝了我,加州洛杉矶分校也拒绝了我,皇后大学迟迟未答复,后来来信问我是否仍是属意皇后,我说不了,因为已决定了去处,它便正式来了拒绝的信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经济博士课程和剑桥大学的硕士课程前后来了录取通知书。我的指导老师和梅教授都很明确地认为圣地亚哥是合适的选择。我没用多少时间考虑就接受了圣地亚哥,婉拒剑桥的信却拖至很迟才写。毕竟剑桥二字在我心里牵连着一种情怀,是虚荣吧。      而今日,我已读完第一年的课程,有矛盾,有快乐,却不后悔读研的选择。如果那时我的指导老师没有提醒我不可莽撞的“一门心思”;或者梅教授未有“微词”,而我又不曾记起为我指导老师所认同的Barry Naughton,那这过去的一年,我在另处度过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借助研究所的磨练,我盼望不断做出适合自己的更为明智的选择。      (作者康乃尔大学文学士毕业后,考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经济系就读博士学位,现为经济系二年级研究生)      学在哥大      在哥大,专业一点都不受限制。即使定了专业,也可以选修不相关课,只要能完成本专业的规定即可。      ■文/沈怡婷      曼哈顿在别人眼里是不夜城、社交区和竞技场,而我却在曼哈顿找到了我的学之家――哥伦比亚大学。      阳光明媚的下午,哥大草坪上风景灿烂。十五六个学生拖鞋加短裤,不规整地坐在草坪上。乍一看,这是哥大的校园里一道熟悉的聚餐风景。细观察,这是一个无边界的大草坪课堂。时不时会听到激昂的读书声,紧接着一段热情的辩论。学生和教授没有明显的界线,大家似乎都沉醉在柏拉图式的对话飨宴中。我没有西方文学史的背景,却和一大帮不同肤色的学生共同探讨。虽说这人文学科是哥大的一大特色,我却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当我还不能完全领悟精要时,就自吟诗一联:不识雅典真面目,只缘生在世纪后。      大三的时候,我很幸运地通过面试,成功地选修了钢琴课。在哥大,专业一点都不受限制。即使定了专业,也可以选修不相关课,只要能完成本专业的规定即可。学工程的我就这样开始了演奏音乐的探险历程。我的导师每星期才给我上半小时的课,一对一的学习氛围对我却有很大的促动。不像国内很多的传统钢琴课,我的学习完全是开放式的。我的导师鼓励我选自己喜欢弹的曲子,有时也给一些推荐曲目。他会饶有热情地介绍一段旋律的不同的演奏手法。一章奏鸣曲,一段夜曲,一首圆舞曲,我与导师各抚一琴,你来我往,

[1] [2] 下一页

抑扬顿挫,用音乐语言交流。即便是很简易的练习曲,顿时有了一股灵性,拓宽了我的视野。      哥大工科学习有师生同堂、实战演习的传统特色。即便是在课堂外,学生和教授也常常打成一片。我的系统设计课就是一个范例。整个课程的项目是分小组设计数据库。我们的教授极其欢迎去课堂外与个别小组讨论。      华尔街是新开辟的战场。金融工程课的兼职教授来自华尔街。课堂上,教授常常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复杂的计算背后总是融会贯通着精彩实例。尽管常常为作业忙过凌晨,一想到离现实生活只有半步之遥,我的干劲十足。期末居然还没有考试,但是我们要到兼职教授的办公室作汇报。从曼哈顿上城到下城的短途旅行意义不同反响。我们的兼职教授是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信用风险交易平台主管。教授带我们参观了整个交易平台,让我们有了第一手的感性认识。我和组员们,边走边问,轮到实战报告的时候也就轻装上阵,驾轻就熟了。      (作者从哥伦比亚大学系统工程系学士毕业,20金融工程系硕士毕业,现在瑞银华保投银行工作)

上一页  [1] [2]

篇3:我在美国上中学-随笔

我在美国上中学-随笔

去年夏天,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带我去了美国,我们在那儿待了一年。一年时间里,我尝试了许多的“第一次”,而其中最难忘的便是我的美国中学生活。

初到美国,我只有短暂的兴奋和无限的恐慌,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不敢出门,因为马路虽是车来车往,却很少见到行人。接着,我们经历了东部的地震、暴风雨和连续三天的停电。终于,在半个月之后,学校开学了。

说起来,上学还是我最惧怕的事情。因为首先,我语言不通;其次,那里的学校大得很,而且上每节课都要换教室,我哪里找得到呢。所以,我给大家讲讲第一天上学的情况吧,这一定是我目前生命中遇到的最难堪的事了。

我早上8点准时坐上了校车。到了学校后,有三个门,我进哪一个呢?我斟酌了半天,准备就试试吧。于是我走进了其中的一扇大门。天哪!教学楼好大,我的教室在哪里呢,怎么办?无奈之下,我只好问了一个看起来和蔼的阿姨,她领着我去了我的教室。然后,接下来的时光,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厄运”。我被教学楼搞得晕头转向,而且还在生平中第一次旷了课!因为没有找到教室。就这样,我狼狈地“打完了第一天的仗”。但没想到还没结束呢。

在坐校车回家的时候,因为太累,我竟然睡着了!错过了下车。幸好那个司机非常友善,知道是开学第一天,又把我送回了家。

随后的几天里,虽然没有第一天那么难堪,可还是困难重重。因为我们是没有课间休息的,上完一节课就要马上赶到下一节课的教室去,要是迟到的话,有时候还要受罚。

大概过了两个月,我慢慢地熟悉了学校的作息时间、课程安排和上课地点等。但由于英语不好,上课时的很多东西都听不懂,老师让做什么的时候也不太知道。但我却没有落下什么功课,这就要归功到我的一门课了。

美国的学校有专门针对外国学生的英语课,叫做: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为ESL。很多外国学生都在上这门课。

这门课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英语,还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我们在作业、考试中的`困难也可以去问ESL的老师,他们都很友好,给了我许多帮助,使我的英语有了“质”的飞跃,也让我体会到了异国他乡的一份温暖。正因为这些老师无私的帮助,我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在我们的期末评分中,我除了科学是一个S外,其他功课都是A或A+,这都和我在ESL班的学习交流分不开。

刚刚喜欢上了美国的学校,而我却要踏上回程了,心里只有不舍……经历了那些“第一次”,我收获的不仅是学业,是经历,而心中也似燃起了一盏明灯,它引领着我克服了种种困难,还将带我走得更高更远。

篇4:雪城大学在美国哪个城市

其建筑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Maxwell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Newhouse公共传播学院、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教育学院均在美国名列前茅,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影响巨大,在美国政界及国际上有巨大影响力,是世界一流名校。

纽约位于美国东海岸的东北部,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个多族裔聚居的多元化城市,拥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在此使用的`语言达到800种。截至,纽约市大约有849万人,居住在78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而纽约大都市圈则有2000万人左右。

纽约是一座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经济、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娱乐与时尚界。其GDP于超越东京,位居世界第一。

篇5:在美国留学社区大学的留学优势

在美国留学社区大学的留学优势

1、进入美国名校的桥梁 美国两年制社区大学和四年制大学实行2+2转学制度。

大多数社区大学和四年制大学签有转学协议,从而确保社区大学的学分可以在四年制学位课程中得到承认。美国一些名校每年都会招收一部分社区大学转学的学生,对于很难直接被名校录取的学生,选择社区大学是升入名校的桥梁。以下是根据加州高等教育协会统计的.2006-从加州各社区大学转入加州大学的人数:

2、学费低,资金担保低,留学性价比高

社区大学每年学费在5000美元左右,而美国公立大学学费每年一般在2万美元左右,私立大学每年学费在3.5万美元左右。以下是加州社区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共23所分校),加州大学(共9所分校)和美国私立大学的学费对比图:

留学费用预算:

社区大学一年的费用预算:

学费5000美元/年+生活费1万美元/年=1.5万美元/年(全年约10.5万人民币)

四年制大学一年费用预算:

公立:学费2万美元/年+生活费1万美元/年=3万美元,约21万人民币。

私立:学费3.5万美元/年+生活费1万美元/年=4.5万美元,约31.5万人民币。

注:以上费用预算不包括奖学金和打工所得,学费按中间值计算(有很多公立大学学费低于2万元/年),另外生活费按较高费用计算,若校外合租住房,则实际生活花费会低于预估值。

3、小班授课,教授专职教学

社区大学提供小班教学,平均每班人数少于30人,并且所有教师专职教学,不会出现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助教上课的情况。社区大学课程以通识教育教育为主,重点在于帮助每一位学生成功。社区大学还对学生提供如下服务:个人指导、课外咨询、写作实验室、留学生俱乐部和转学指导中心。

4、提供ESL实用语言培训,免托福和SAT

社区大学一般都提供专门的ESL语言培训,所以学生申请时不用提供托福和SAT成绩。学生入学后可进入ESL英语培训中心参加英语培训。和国内应试英语不同的是,社区大学的ESL培训课程主要为将来学习做准备,侧重在学术英语培训。学生只需通过社区大学的ESL测试,就可以正式入读大学课程。

5、入学灵活,申请时间短

如果直接入读社区大学专业课程,一般可9月份、1月份入学,如果需先参加ESL英语培训,则只要ESL有开课,就可以申请入学。和四年制大学需提前9-12个月申请不同,社区大学一般3-5个月就可以办理完申请、签证和入学的全部手续,为广大学生和家长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

篇6:想去美国学习市场营销 可以选择哪些大学?

想去美国学习市场营销 可以选择哪些大学?

1、哥伦比亚大学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目前综排最高的一所学校,纽约优秀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常春藤名校的光环,哥伦比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一直吸引着众多同学的目光,但是,每年15个人左右的录取数据再加上对国内名校背景的青睐, 这所学校一直让众多同学可望不可及。

除去申请难度,课程难度相信也会让一些同学三思而后行,MBA课程再加上一部分博士课程,对申请者数学能力的看重,一年的时间,想顺利通过这些课程,对于大家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建议国内名校背景的申请者,采用托福105+,GMAT730+的成绩申请。

2、西北大学

作为伊利诺伊州的市场营销专业排名第一的学校,位于麦迪尔传媒学院下的新兴的整合市场营销项目,一直也是众多申请市场营销同学的梦想之校。

除去核心课程之外,选修课包括6大分支,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相关的分支进行深入学习,课程更多的关注传媒,品牌营销等课程。

申请方面无最低分要求,但是建议申请者具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背景方面无要求,项目一直也倾向招收背景多样性的学生,建议申请者至少采用托福105+,GMAT730+的分数申请。

每年大概会录取80人左右,这几年有扩招的趋势,但是对于学生的硬件条件并不没有降低,所以想要去这所学校的同学们还是需要好好准备。

3、乔治城大学

作为的新项目,此项目主要是为了在职人士而设计的',主要是为了培养申请者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相关的数学工具进行市场营销决策,通过相关的实践环节了解市场营销。

对于申请者无背景的限制,但是要求申请者在申请之时必须具有毕业证和学位证,所以应届生是不能直接申请此项目的,硬件方面要求托福100,GMAT无最低分要求,但是对于托福不够100的申请者,同样可以尝试。

4、南加州大学

目前同学们关注比较多的应该是位于传媒学院下的传媒管理下的市场营销分支的硕士,无前提课程要求,但是托福最低分为114的分数,所以对于申请者语言要求是非常高的。

当然低于这个分数也是能申请的,需要过去修相关的语言课程。建议最低的托福成绩为105+,GMAT最低分为650,比较建议国际生700+的成绩申请。

其实除了上述项目,马歇尔商学院存在一个传统的市场营销项目,区别于传媒项目,此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托福最低分为100,GMAT无最低分要求。

但是应届生如果想要申请此项目,一定要注意,项目的开学时间为5月份,需要提前确认自己的毕业时间,并且项目比较建议申请具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5、纽约大学

位于纽约市中心的纽约大学整合市场营销硕士具备多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广度和深度的专题研究学习,在金融、活动管理、战略规划、数据库管理和建模、数字营销和领导力方面,提供全面基础的教育,使学习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就业做好准备。

核心课比较侧重于品牌营销和分析类的课程,选修课具有三大分支可以选择,项目的录取难度整体来说并不是特别难,比较看重学生的托福成绩,建议托福100+进行申请,但是托福不到100也可以录取,前提是需要过去先修语言课程。对于GMAT无要求,申请者可以选择不提交,但是比较建议国际生提交650+成绩。

6、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作为14年的新项目,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的消费者分析硕士(MSCA)项目,将帮助人们利用相关大数据分析知识,指导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和更多的收入。

该项目与IBM有合作关系,MSCA学生可以利用IBM的分析资源,参与教授指导项目经历和接触学术与商业精英的机会提升自我职业生涯的领导力。

建议申请者具有比较好的数理背景,需要完成微积分I和II以及统计这三门前提课程,硬件方面学校无最低分要求,但是参考其他专业的录取要求,建议申请者的采用托福100+,GMAT700+的分数进行申请。

7、罗切斯特大学

作为14年改组之后的市场分析的项目,罗切斯特大学的市场营销项目是基于大数据基础之上产生的,市场营销每年只招40人左右,要求申请者具有比较优秀的数理背景,托福无最低分要求,目前录取的平均分为104,建议GMAT分数为700+.

8、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市场营销硕士项目是一个培养领导者的项目,课程集中于现代营销的内部运作形式,从消费者行为、大数据、心理学等方面探寻营销策略。

学生毕业之后能表现出丰富的知识、经验与多样的才能,为进入企业市场销售、广告、产品或服务企业、非盈利组织和政府机构成为领导者奠定基础。国际学生都需要参加凯瑞商学院的暑期集训课程,集训开始时间为7月15日-7月31日。

对于申请者的背景并没有要求,但是建议申请者具有一定的数学背景,托福最低分为100,GMAT无最低分限制,建议申请者达到650+的分数 ,每年招生人数为100人左右,所以整体来说录取难度并不是特别难。

9、福特汉姆大学

商学院的营销技能硕士(MSMI)成立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营销理论、战略战术、消费者心理与市场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项目课程比较综合,包括数学类,计算类和市场营销相关的核心课程。建议申请者具有比较好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机编程能力,需要完成统计和微积分的课程,没有也可以申请,但是需要进入项目之后进行补修。

托福最低分为100,GMAT无最低分要求,建议650+,对于托福不够100的亲们,同样可以尝试,只要面试表现出色,同样有录取的可能性。

10、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位于马里兰州帕克市的马里兰大学,项目进行了改组,目前作为市场分析项目,侧重于利用数学和统计工具进行消费者分析,建议申请者具有比较好的数理背景,托福最低分为100,GMAT建议650+的分数申请。

以上是美国市场营销专业名校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有意申请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所帮助。如有更多美国留学问题,欢迎拨打热线电话400-088-6518咨询育路出国留学专家。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留学预科中心,获取更多的留学资讯。

篇7:美文欣赏:我在美国当老师

美文欣赏:我在美国当老师

算起来,我在波士顿大学当国际关系与政治科学的讲师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其实像我这样博士读到第二年就开始教课的不算太多,当时恰好学校的一位年轻女教授休产假,临时找不到其他人顶替,系主任就直接派我去教这门“太平洋地区的挑战”的国际关系课。没想到学期结束,学生给我的评价出奇的好,从此一“教”不可收拾,不仅连续教了4 年,还不断尝试新的领域。在美国教书的这几年,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到了美国学生的状态,也有不少有意思的小故事。

在美国的课堂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背景的学生都会出现,所以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一个微型的国际社会。记得有一次上课,讲东亚二战时期的历史,我自然而然就提到了南京大屠杀。坐在后排的一个日本学生忍不住站起来说:“孙教授,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是虚构的,而且这不是日本政府或者军队的行为,仅仅因为少数日本士兵没有守规矩,犯下了一些罪行,结果大家反倒都来怪日本了……”日本学生反映的恰恰是日本国内关于这段历史是如何阐述的。如果在平时,我肯定会据理力争,可这是在课堂上,一个老师去和一个学生争论,把其他同学晾在一边,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于是,我让班上的韩国学生来评论,韩国同样有过被日本侵略的历史,所以四个韩国学生滔滔不绝地对日本学生进行了轮番“轰炸”,后来班上的其他学生也开始或“批判”或“劝架”(基本都是站在中韩一边)的时候,我以教授的身份平息了这场争论。日本学生事后虽然不是很服,但也很感激,因为我在课堂上没有以教授的身份压制他。

根据我教学多年的经验,班里的国际学生往往都是比较用功的,而美国学生则相对更会去“寻找生活与学习的平衡点”。经常会有美国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跑来请假,比如,恰逢某个民族或宗教节日,参加的运动队出去比赛……这些“假”都是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保障的。我甚至还碰到过一个学生,因为和女朋友异地恋闹分手,特地请了假赶去挽回恋情的。

有时候,学生请假不光有学校制度的保障,还有国家法律的保障。就在两周前,我的一个学生因为法院传唤,被召去当一个谋杀案的陪审,因此向我请假。美国的陪审制度规定陪审团成员在陪审期间不能看报看电视,以免受外界对此案评论的影响,几乎是被关在屋里,很久不能与外界联系,自然不能来上课了。波士顿当地的法官还特地给我发来邮件,向我阐述了美国法律第234A 章第61 节的规定,学校不能因为去参加陪审的学生缺课而惩罚她。由于我教公共政策的课,也涉及到了法律和政府的关系,所以学生的缺课并没有什么影响,反倒在分享了她作为陪审的经历和感悟之后,给班里其他学生(也包括我)上了极其生动的一课。

每年暑假的课,都是向波士顿本地社区的老人们开放的,我们叫它“长春项目”。这个项目本身就是针对退休后的老人开设的,只要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就可以花很少的钱,坐到大学课堂里来上课。这些老人的生活阅历极其丰富,有在战场上打过仗的老兵,也有在大公司历练过的.高管。我的暑期班上就有个老兵,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和中国人打过仗,现在要听一个中国青年给他授课,想必需要很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过学习的热情超越了一切,他经常会跟班里的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还掏钱印一些延伸阅读材料发给大家,也会虚心地向我请教问题。从这些老人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我不太喜欢中国传统式的教课方法,老师在上面讲,所有学生在下面听。我会经常引入一些互动,比如抛出一个很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学生都在评语里写道,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讨论,而且觉得讨论的时间还可以增加。

我的博士导师每年假期都会飞到中国的大学教课,他对中美教学方式的不同也深有感触。他说如果在中国上课时展开太多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和家长都会觉得不划算,花了那么多钱,老师你不讲自己的东西,老让学生在那里讲,这算什么呢?所以他每次去中国讲课,虽然很不习惯,但也会入乡随俗,尽量少安排课堂讨论,多一些讲课的时间。但是在美国,学生们特别喜欢能有机会自己去探索,以小组的形式去做一些课件,只要老师有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同时配上一些辅助的文献,这样他们是最满意的。一旦老师讲得太多,美国学生会觉得自己没有参与感,都只是老师的一家之言,不够全面和多元。

美国学生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在乎自己的分数。有时候我给B 以下的分数都会觉得很难下手,因为在私立大学读书,学生付的是昂贵的学费,如果拿一个C 回家,父母会不会很伤心呢?其实并不是这样。有一次我给了一个C+,这个同学还专门来感谢我,说在我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他的其他学科也都不太好,但在我的课上却有了进步,告诉父母以后,父母也很开心。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在我看来,美国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和自己比,他们不会因为其他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或因为拿不到A 而闷闷不乐,只要自己有进步就是成功。

和中国一样,我在美国教过的学生,不管已经离开多久了,都会继续和我保持联系。就在上个星期,一个我4 年前教过的香港籍女生就来跟我分享香港的局势,同时想听听我的分析。他们已经把我当作值得信任的朋友,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境遇告诉我。能有这样一群“小伙伴”“忘年交”,确实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儿。

篇8:美国顶级大学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美国顶级大学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美国是世界名校的聚集地,哈佛耶鲁斯坦福这种金字塔尖的学府都位于美国,那么你知道美国顶级大学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吗?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A、从毕业生的素质看大学的水平

衡量一所大学的水准,一是看它的科研成果,二是看它的学生素质。我认为,评价一所大学的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毕业生中获得诺贝尔奖等国际顶级奖项的人数。

世界大学排名榜五花八门,名次的出入非常大,因为它们所依据的标准不同。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哪个排名榜是把毕业生获得国际顶级奖项作为评估标准的。其实,一个大学培养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毕业后的学术表现更能反映这个大学的教育水准,更能说明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那些世界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教师队伍强大,毕业生优秀。按照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来排名,世界前五位的大学分别是:

第一名,哈佛大学,其毕业生有76人获得诺贝尔奖。

第二名,剑桥大学,其毕业生有65人获得诺贝尔奖。

第三名,哥伦比亚大学,其毕业生有44人获得诺贝尔奖。

第四名,麻省理工学院,其毕业生有34人获得诺贝尔奖。

第五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其毕业生有32人获得诺贝尔奖。

上面这几所大学我都去过,走马观花了他们的校园文化。斯坦福大学建校历史比较短,其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只有13位,然而其现今的教师和科研队伍中有20余人获得诺贝尔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该校就有11人获得诺贝尔奖,名列世界第一。最近几年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入学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超过哈佛大学等,其学生素质可想而知。

其他一些世界名校,同样以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作为立身之本。我到德国开会,顺路参观了海德堡大学,到那里才知道这所大学的毕业生中有17人获得诺贝尔奖,教师队伍中也有十几人获得此殊荣。德国还有更牛的大学,诸如洪堡大学、慕尼黑大学等,都培养出了极多的杰出人才。

单看亚洲,按照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人数这个标准,日本东京大学第一,有11人获得诺贝尔奖;日本京都大学第二,有6人获得诺贝尔奖;日本名古屋大学和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并列第三,都有5个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这些数据更能说明问题,获得诺贝尔奖的毕业生人数,是衡量一个大学水准的可靠而稳定的指标。

B、充分信任学生的“荣誉考试制度”

诚信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影响着优秀人才的培养。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的首要特质就是讲究诚信。

美国有少数几所名牌大学实行“荣誉考试制度”,斯坦福是其中之一。这种制度规定,不用老师监考,完全信任学生。考试的时候,老师把考卷发完后就离开考场。办公室远的老师,搬个凳子坐在考场门外,学生有问题就出来问。办公室近的老师,就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学生有不清楚的地方就去办公室找老师问。学生可以带任何自己的东西到考场,包括作业本、教材、词典等,没有任何限制,而且你爱放哪儿就放哪儿,搁在自己的考卷旁边也行。

考试中间,学生想上厕所,甚至想到室外透透风,不需要向任何人请示,也不需要作任何登记。学生做完考卷后,把它放在桌子上就可离开,到时候老师就会来收卷子。很多人会想,这不会乱套吗?其实,这种做法在诚信较好的社会里,比有监考老师、有摄像头监视给人的压力还大、还可怕,让你觉得周围的同学都是“监考官”,任何不轨的行为都会招来鄙视的眼光。

“荣誉考试制度”就是充分信任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是诚实的、优秀的。那么,每个学生也要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名誉。我在斯坦福读博士期间,经历了很多场闭卷考试,没有遇见一次作弊的事,也没有一次听说有人作弊,更无因作弊被学校通报处罚的新闻。斯坦福的学生都很傻、很单纯,谁也不会往这方面想。大家平时都在努力学习,考试的时候也就老老实实地来证明自己的真实能力。这种看似平淡的事情,却有非凡的效果,让每个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我在斯坦福访学期间,修读了数学系的一门《现代代数》,是本科生课程。这门课有一个期中考试,考试场地和时间由学生自己选择,根本不占课堂时间,考试方式自由得令人吃惊。老师提前一个星期就在学校的这门课的教学网络上把考题公布出来,学生可以自己任选一个地方,用两个小时把题目做好,到了规定的那一天,学生把答好的考卷交给老师就行。

这次访学期间,我还修读了计算机系开设的《信息论》。这门课没有闭卷考试,就是根据平时三次大作业评定成绩。学生交作业那天,教这门课的教授把所有题目的答案打印好,厚厚的一摞子放在讲台上。在上课之前,这位教授宣布:“今天交作业的同学可以拿一份答案回去对照,看自己答得如何,而今天因故不能交作业的同学则下次再拿答案。”

那些当天交不了作业的`同学,就自觉下个星期交作业时再拿答案。老师也不担心那些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借同学那一份答案回去抄,学生也不会想这个点子。这是一种信任的契约,它是师生心目中最神圣的东西,谁也不会去违背。

C、教室座位和吃饭时间所反映的精神面貌

从课堂学生选择座位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的学习风气。我在新加坡上过这么多年的课,又在国内几十所大学讲过课,发现一个学生上课座位的分布规律,前两三排一般是没有人的,而后几排座位的人最多。在斯坦福大学,这种情况恰好相反,前几排的人最多,后面依次减少。这种学生上课选择座位的情况,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只上自己真正喜欢的课。

充分利用吃饭的时间学习,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现象。这里讲一个我在斯坦福的一次经历。2月的一天午饭时间,我打好饭一个人坐在一张空桌子上。一位亚裔学生端着饭问我是否可以跟我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这也是美国人的一种礼貌,遇到这种情况都要征求一下先坐下者的意见。我当然同意了。当时我心里在想,看看这位学生会不会拿出书来边吃边看。果不其然,这位同学一坐下就马上拿出一本书来,边吃边看,一直到我走的时候,都还是低着头。这种事情在这里太正常了。

20夏天,我到普林斯顿大学参观时,看见校门口的一个小花园里有一个街头艺术,名字叫“午餐时间”,是一尊铜像,一个学生坐在地上,一手拿着刚咬了一口的三明治,另一手捧着书专注地阅读着。这尊铜像是世界一流大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定格。或许,边吃饭边看书的习惯并不好,但从中却折射出世界一流大学学生的学习风尚。

斯坦福的校园又大又漂亮,到处都是凳子、花丛,应该是最适合谈情说爱、花前月下的地方。但我在斯坦福生活了这么多年,一到晚上校园里静悄悄的,从来没有见搂搂抱抱、亲亲热热这种现象。

D、学生在“教授门诊”排队问问题

一流大学的学生都善于思考,因而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学习上的问题,主动而频繁地找老师问问题便是著名大学的一个特殊的景观。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每周都会抽出两个固定时间,在办公室里待着,专门解答学生的学习疑难问题。教授办公室的门口,常常摆着若干张凳子,因为学生经常来问问题,教授一时接待不过来,就让同学坐在门口排队等候,一个一个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是地地道道的“教授门诊”!

此外,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者都懂得,只有从事大生产的技术工人才可以集体培训,批量生产,而高端人才是需反复打磨、精雕细刻才能产生的。因此,他们都实行小班教育。我统计了几所著名大学的师生比例,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它们的教师与本科生之比,一般在1:5上下,加上研究生,老师和学生之比不超过1:10。

小而精办学最成功的典范是加州理工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也就2000人刚出头,学校的教师大概300人,然而它的成绩斐然,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其毕业生中就有20人获得诺贝尔奖,按照比例甚至超过了哈佛大学。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是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的。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宣传策略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理念。斯坦福大学在宣传自己的一则广告中,特别说明,它70%左右的本科班级都在20个学生之下,这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老师,教学质量更能得到保证。

E、拥有国际视野,及早接触前沿科学问题

世界一流大学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及早了解科学的最前沿问题。

首先,让自己学校的世界一流大师站在教学第一线,让刚入校的学生就能零距离接触世界级大师,消除神秘感,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树立远大的志向。

其次,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学校组织高水平的国际会议。20我在斯坦福大学访学期间,他们的化学系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术会议,报告者的资格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作报告的人数只有10位左右,听的人很多。这些与会者除了报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外,还与大家讨论哪些是本领域的最前沿问题。如果一个人能在读书期间就能接触这些杰出学者,开始思考本学科的最前沿问题,肯定有利于日后做出革命性的成就。

再次,频繁邀请其他知名大学的最杰出的学者来作学术演讲。我在那里访学期间,就听过数学系和物理学系的系列讲座,被邀请来的嘉宾不少都是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获得者。

此外,美国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眼光和胸怀的培养。著名大学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的校长讲话很体现他们的教学理念。在开学或者毕业典礼这种场合,这些大学校长总是把当今世界最有挑战性的难题拿出来让学生思考,比如气候变暖问题、能源危机问题,如此等等,鼓励学生要有勇气去迎接挑战。

在这种讲话中,校长们常谈到一个话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冒险勇气、国际眼光以及智慧开发等。不难理解,在这种视野下培养出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世界级的大师。

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胸襟,斯坦福大学还有各种各样的基金,每年可以 资助学生到海外考察访问。我认识一位本科生,她说在斯坦福大学的四年里,每年暑假她都能申请到基金到国外考察,所以她到过很多国家。这位学生曾去过日本学日语,也来过中国学汉语,两种语言说得都很流利。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见识就会不一般。

F、五花八门的学术团体和读书会

课堂只是大学学习的一部分,世界一流大学里五花八门的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活动,也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坦福大学的每个系科的学术团体,几乎天天都组织学术讲座,像计算机系,从中午12点到下午6点,每个时间段都安排有学术讲座。这些学术活动又分等级,有的是针对同方向的少数专家的,有的是针对本系所有师生的,有的则是面向全校的乃至对社区大众公开的。

针对大众的讲座,即使数学、物理、生物这些高深的学科,一般人也能听得懂。我的经验是,不管听什么讲座,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得。

在2010年访学期间,我参加了一个叫“复杂系统研究组”的学术团体。这个学术团体每次活动有五六十人参加,既有资深的教授,也有本科生、研究生。参加者的系科背景什么都有,有来自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系科的,也有来自文学、历史学这些传统人文学科的。组织者热情四溢,张开双臂,欢迎每一个新来者,不论你来自哪个学科,也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度。每一个新来者,组织者都让你留下电邮,之后的所有活动都会通知你。这个研究小组开始就是几个人,后来就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现在已经成了上百人的大学术团体。

大学里这种学术团体完全是自发的,完全是出于兴趣,没有任何学校的领导指使、分配,没有功利可图,顶多向学校申请一点儿活动经费,买些开会时用的点心和饮料,或者支付外校专家的交通费。组织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没有任何经济回报。这种自觉自愿的献身精神,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是不可少的。这些团体的发起者既有老师,亦有学生。我们绝不要小觑这样的活动,它们很可能就是某个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还有一帮华裔子弟组织一个《论语》学习小组,有一二十个人,他们看不懂中文原文,就学习英语译本,每星期三晚上聚会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他们听说我写过一本《孔子和他们的弟子》的书,就请我去跟他们座谈了一次。

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很多系科的学生每个星期五下午都有一个一小时的“美好时光”同学聚会,交流自己这个星期阅读的心得。由于每个人阅读的文献不同,理解角度各异,说出的心得各式各样,这种活动既开阔眼界,又激发灵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G、足够大的生活和学习空间

脑力劳动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拥挤的环境、嘈杂的气氛都很影响脑力工作,所以世界一流大学都特别注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住宿条件很重要,它既是学生休息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是两个人一个房间,研究生都是一个人一个房间,有家属的研究生还是一家一套小洋房。我在斯坦福读博士时,是带着家属的,分配给我的学生宿舍楼上有两个房间,楼下是一个客厅和一个厨房,还有阳台和后花园。这样的住房条件就可保证同学之间互不干扰,有家属的学生也能专心学习。我也去过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加州大学,都具备跟斯坦福大学一样的居住条件。

美国像样一点儿的大学都给研究生提供办公室。1993年,我到圣地亚哥加州大学读书,那里的研究生是两人一间办公室。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系是最出人才的地方,培养了大批IT行业的精英,这与他们的学习条件分不开的。我到过他们的系,每个博士生都有一间办公室。连我这个临时去访问一年的访问学者,斯坦福大学也给提供一间小小的办公室,这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工作效率。我的《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一书就是在这间办公室写成的。

在学习上,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那就是空间。这包括休息的空间、讨论的空间、吃饭的空间、散步休闲的空间,只有具备了这些空间,才能保证学生的思想空间。

H.在大学读书是一个探险的旅程,不是逛公园

我在不少大学讲学,学生常问我“能不能给他们一个忠告”?我的回答是:“把大学学习看作一个探险的旅程,千万不要把它当作逛公园。”

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在美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培养出了许多大企业家。老院长罗伯特·琼斯教授给经管学院的学生作了一次报告,其中一个忠告就是“不要停留在令你舒服的环境中时间太久”。的确,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点儿跟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敢于挑战自己。

有一个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绝大多数的人在大学学习成绩都是B。牛顿和爱因斯坦甚至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他们在老师眼里并不是好学生。而那些成绩都是A者,后来干什么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是很正常的。那些敢于挑战自己的学生,容易被看成离经叛道,一般不会在成绩上表现自己,而科学真理的发现正是青睐这种离经叛道者。

在2010年耶鲁大学的开学典礼上,理查德·莱文校长这样告诫新生:“耶鲁大学开设有2000多门课供你选择,但是你不得不错过98%的课程。但是我要督促你们多尝试不同的课程。每一个学科代表着人类的不同经验,任何一个学科都能够给你提供不同的窗口,去领略自然界和社会的文化积累,让你能够从不同角度看世界。如果让我给你们一个忠告选课的话,兴趣尽量广泛,尽可能多涉猎各种学科。不要老抱着这样的信念,你来大学之前选定的学科是最适合你的。选一些完全超越你以前知识经验的课。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还可以发现你意想不到的巨大潜力,这甚至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以上就是带来的美国顶级大学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相关介绍,查看更多美国留学信息,敬请关注,还有好玩的留学趣闻等你来了解哦!

篇9:关于语文老师的随笔:拉苏,我的美国学生

上班的路上,每天都能看到那个淘气可爱的黑人男孩,一头卷曲的黑发,一身黝黑的皮肤,一口雪白的牙齿,非常引人注目。他使劲挣脱开外婆紧牵着的手,蹦蹦跳跳地跑到马路上,踢踢路上的石子,扯扯街边的柳枝,闻闻两旁的鲜花,没心没肺,一脸的快乐。心中总是感慨万千,美国人崇尚自由,喜欢放飞孩子的天性,孩子这么散漫,这么无拘无束,能适应我们中国的教育吗?谁要是教到这个孩子,估计头得有点疼。

没想到,开学宣布任课任职时,我竟成了大名鼎鼎的二(2)的语文老师。这个全校闻名的“国际班”,“ 国际友人”云集,分别来自美国、德国、爱尔兰、韩国、香港、台湾,学生不仅来自五湖四海,而且来自世界各地。据说,这些“国际友人”都个性张扬,活泼好动,想要house住他们,教师得有个“三头六臂”。

果不其然,开学第一节语文课,美国黑孩子——拉苏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那天,我捧着电脑和书本,刚跨进教室,拉苏那双乌溜溜的黑眼睛朝我瞟了一眼,大声宣布:我讨厌语文课。我一愣,随即笑了:“拉苏,你会喜欢的,因为这学期是许老师教,你会向我喜欢你一样喜欢我的。”拉苏一脸错愕,冲我发了一会呆,有些不好意思地坐下了。自此,我和拉苏斗智斗勇的故事拉开了帷幕。

开学头几天,拉苏很安耽,听讲专心,发言积极。我也适时地表扬他,给他颁发了很多奖品。但没过几天,他开始坐不住了,上课铃声一响,所有的尺子铅笔全都拿出来了,东摆西弄,很多捣鼓出了一把玩具手枪,一会儿作射击状,一会儿作瞄准状,玩得不亦乐乎。不时,还用眼睛偷偷瞄我,看我的反应。我故意当作没看见,任由他玩得尽兴,继续讲我的课。几分钟后,新课结束了,同学们开始做作业。拉苏也打开作业本准备写字。我慢慢地走了过去,拿起拉苏的“武器”,微笑着问:“拉苏,这是什么?”孩子有些意外:“铅笔尺子啊!”“哦,告诉老师,铅笔尺子属于什么?”“学习用品啊!”拉苏似乎更吃惊了。“是吗,可你刚才一直在玩啊,学习用品是用来写字做作业的,你刚才把它们当枪玩,你把学习用品当成了什么”我的语气逐步严厉起来。拉苏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有些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把它当做玩具了。”“既然你上课的时候玩玩具,许老师就有权把它没收。”我板着脸,拿起他的尺子铅笔,头也不回地走开了,任凭拉苏留在座位上发懵。此时,教室里静静地,只听见孩子们刷刷的书写声。拉苏瞅瞅我,又看看同学,开始坐立不安起来,因为他知道:如果课堂上他的作业做不完,下课的玩闹肯定会泡汤,我会让他补作业。挨过了几分钟,拉苏终于忍不住了,举起手来:“老师,我错了,以后我不拿铅笔当玩具了,请您把笔还给我,让我写字吧!”我故意激他:“你能保证吗?全班小朋友可都听着呢,男子汉,说话要算数哦。”“能保证!算数!”孩子信誓旦旦地说。我把东西还给了他,拉苏迅速做起作业来。第二回合的较量,以我的险胜而告终。

接下来的几天,拉苏老实了很多,上课坐得端端正正的,作业效率也高,正当我为自己的教学有方沾沾自喜的时候,拉苏又按耐不住,故伎重演了。课上课下,不分场合,废话连篇,引人发笑。我提醒了很多次,都不见效果。我实在不耐烦了,严厉的批评之后,非要让他请家长,并告诫他:如此不听话,就把他送回美国去。因为我曾经询问过他:“美国好还是中国好?喜欢待在哪里”他脱口而出:“中国好,喜欢待在中国。”这下他慌了,哭着求我给他一次机会,想想以前对他的批评与容忍,以及他的表现,我心里气极了,不行,非得治治他不可。最后,他下定决心,给我写下保证,求我给他最后一次机会 ,如果再不听话,就叫妈妈来,送回美国去。有了这份约束,拉苏暂时又成了一名听话的乖学生。

看来,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很有必要,一定要寻找到让学生自我约束的途径,才是教育的最好方法,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就这样,我和拉苏相爱相杀,斗智斗勇,一起述说着关于教育的精彩故事。

本文作者:许忠英(微信公众号:南湖文学)

篇10:学习AP课程对申请美国大学有帮助吗?

学习AP课程对申请美国大学有帮助吗?

近年来,AP课程及AP考试成为很多准备申请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关注的焦点。那么学习AP课程,参加AP考试有什么帮助?看看美国人是怎么说的吧?

“AP考试全满分成绩真的很重要吗?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拥有卓越的实践能力,仅仅只是在AP中取得4分,学校特别是那些顶尖大学就会因此而拒绝他吗?相比较于平时成绩,班级排名,学术论文这些硬件条件,学校在录取时对于AP的考量程度能有多少呢?”

“除了可以验证你的AP课程的学习成果,对于大多数美国大学来说,你的AP分数对于招生进程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在许多大学,AP成绩将会直接去注册办公室,所以很多招生官甚至不看他们,除非你将它列在申请表格上,所以不要想得太多。”

“学校根本不在意分数,他们在意的是你上过这个课程。”

“我听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要求你提交所有的AP分数,谁能帮我确认这个?”

“我觉得AP考试可以确认你可以做的很好以及让学校知道你学了一些什么内容,它其实就像期末考试或标准化考试一样,考的好当然会让你的申请背景更好,我很怀疑那些认为AP一点用也没有的说法,我记得哈佛大学招生官曾经说过:好的AP成绩可以成为名校的敲门砖。”

“AP有助于检验你的成绩,有些大学(例如哈佛)会将这项成绩作为附加条件进行考虑,但是占的比重很小,而且由于很多学校的资源限制或是学校政策,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办法在高中以前学到AP课程,因此它根本不能作为一个标准的统一标准来评判所有学生。”

众说纷纭,说什么的都有。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AP课程是美国大学的先修课程,课程难度相当于美国大学一年级。它设置的初衷,是在高中提供大学程度的课程,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可以挑战自己,学更多的东西,以丰富高中课程体系,满足部分学生对学术挑战的欲望和需求。因此AP并不属于美国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

在美国,选择参加AP课程学习的学生首先是通过“荣誉课程”,而欲进入“荣誉课程”的学生则必须先通过“普通课程”。因此,能参加AP课程学习的学生本身已经是优秀学生的体现,其具有充分的学习能力。由于学生在37门、具有大学难度的AP课程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未来大学的专业方向,因此使得一流大学从学生所选择的课程中能充分判断和确信学生是否具有了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的充分准备和成功把握。

从AP课程的起源,定义和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仅仅是一门附加性的课程,对于美国大学来说,这并不是硬性要求,可以一定程度的证明学生的具体学科水平。但是AP在大学申请中却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只能锦上添花。老查的建议是:

――对于心有余力的'申请者来说,如果留学规划安排得当,精力有余,备考时间都宽松而充足,参加一下AP考试又能取得好的成绩,当然是百利而无一害,这可以向学校证明你不但具备了基础的学术能力,对于胜任大学的课程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但倘若能力不够或者准备时间不充分,连SAT和托福都还没有考好,却集中在AP的学习上,就会得不偿失了。因为毕竟SAT和托福这一类的标准化考试才是学校最基本的敲门砖。

总之,AP本身是没有坏处的,相反学好了可以为未来的大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申请规划紧张,各类标准化考试已经安排的满满的中国学生来说,还是以学校要求的标准化考试为准,心有余力再去考这些附加的考试,否则只能是丢了西瓜剪了芝麻。

以上是美国AP课程作用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有意申请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有所帮助。如有更多美国留学问题,欢迎拨打热线电话400-088-6518咨询育路出国留学专家。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留学预科中心,获取更多的留学资讯。

篇11:我在大学的学习经历随笔

我在大学的学习经历随笔

1982年3月的一天,我正在车间工作,车间领导找我谈话。

说是,“因工作表现好,且先前在市工业学校培训成绩优异,经支部和厂领导研究决定,派你到重庆大学进修。从此刻起,全脱产在工艺组或试制组,自学温习功课。”

谈话完毕,然后交给我一份招生简章,一份重大孔繁聪老师亲笔信函,内附需学习温习的功课资料。[由整理]

记得只要求具备大学物理,化学和数学知识,说穿了,就是不上基础课,只上专业课。

这个消息对只具小学文凭的我,能够说是喜悦惊惧,百感交集。

喜悦的是能在文荒辍学十多年之后,居然还能有机会重捧书本,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真是喜从天降!

惊惧的是,我的文化底子太薄,不知能否跟上学习进度?

待回倒家中言及此事,父母亲皆喜于言表,望子成才殷殷之情彰显,妻亦表态大力支持。

我遂潜下心来,开始了入学前数月的自学生话。

转眼到了8月。临行前,龚人杰厂长与我谈话,叮嘱好好学习,回厂后为工厂更好地工作。

最后,我带着领导的期望和亲人们的嘱咐,怀着忐忑不安的情绪,以带病之躯,出发前往那尚属陌生的山城和重庆大学校园而去。

记得是花了8块5毛钱在成都火车站买了一张去重庆的火车票,摇摇晃晃坐了一夜的慢车,清晨才抵达菜园坝车站。

那时觉得菜园坝车站很奇特,火车抵达至车站后,再发车则需调换方向退出车站。

山城重庆長江、嘉陵江两江环抱,建筑高低错落有致的,行路必爬坡上坎,路上也无蓉城常见的自行车,倒也觉得新奇。

家居重庆的妻妹专程到站接车,一路还甚为顺利。

进入重庆大学校门,就见宽阔的广场上也有一尊全国常见的立式雕象。

记得重大那时共有七幢大楼。

一大楼(校办公楼),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二大楼(工科专业楼),石条垒砌而成,似建成于39年;三大楼(教学楼);四大楼(教学楼);五大楼(主教学楼),中式仿苏大楼,气势恢宏;六大楼似为重大图书馆(记不真切了);七大楼是机械系综合楼。

五大楼前侧,有寅初亭,还有团结广场、民主湖、露天运动场。

学生一舍为研究生舍,二舍三舍为男舍,四舍为女舍。

汉渝路小学设在重大校内一隅,前大门路对面为重庆建工学院。前门外路似乎可至磁器口。

重庆大学有一侧,紧邻嘉陵江边。

为期一年(1982年至83年)的重庆大学进修,是“全国高等学校焊接专业统编教材进修班”,属机械二系(热工专业)。

进校后,先到七大楼焊接教研室,领取了十数本既大又厚的教材,心里不由得又是一惊:这么多书一年咋学得完哦!

其后事实证明,我居然学完了所有的教材。

凭记忆似有:《金属学与热处理》、《熔焊原理》上下册、《弧焊电源》、《焊接方法与设备》四册、《焊接结构》、《焊接材料》、《焊接检验》等。

初上课很不适应,就强行让自己安下心来,全身心进入到学习中来。

其时上课的教学楼、教室均不固定,必须要看课表,弄清楚上什么课,在几大楼哪间教室上课。

甚至有前两节课在五大楼,后两节课在二或三,四大楼。

所以,每逢下课,校园路上携包,夾书熙来攘往,到也是一景。

上课全为两节课连上,100分钟,每一天上午四节课,下午全为自习。

对学工科的,这个下午可不白给,你自己都要好生温习或预习功课。

每周晚上有一天,老师在五大楼或七大楼统一答疑,有疑则去,无疑自便。

晚上也曾安排过不超过50课时的补习,资料大容是电学,力学以及化学。

每逢考前近月,重大图书馆人满为患,经常只得在露天运动场自温自习。

也好在我们都来自工厂一线,有充分的感性认知,缺少的只是理性知识,一旦结合起来,掌握的倒也牢固。

这也常常博得老师们的赞许。

夏日重庆之炎热,实难想象,即便到了秋季,也是持续的高温不断,气温均在35度以上,甚为煎熬。

记得那年是在9月5日的一场大雨之后,天气才稍许凉爽了些。

至今回忆起来,那样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烈日炎炎,在绝少树荫的校园路上不断地奔走;在那无吊扇,也无空调的教室里,一坐数小时的课堂学习;吃饭犹如打仗冲锋,汗流浹背。

晚间,躲进蚊帐内,近乎彻夜不停的挥动着扇子,摇啊摇啊,通宵似眠非醒,那才真叫一个味道长……

一晃30多年了,彼时在重庆大学一同进修的同学,几乎都失去了联系。

越近晚年,越发思念那时的同学们,不知你们都还好吗?

512大地震,不由自主地念及映秀电厂工作的陈德霖同学,平安与否?算来也该退休在家了。

唯愿地震之时德霖同学已未在映秀居住,天佑平安!

记得那时一齐进入重大学习的'同学来自西南数省区,达70多人。

年轻的20来岁,年長的已50岁左右啰,文化学历参差不齐。

老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苦,但教学都很努力,认真,则是肯定的。

至今,在重大所学的一切都还是记忆深深。

那时,除几位女同学住在学生四舍外,其余的全部住在汉渝路小学的教室,校舍。床叠桌架,甚为简陋拥挤,也加深了同学间的交流和情谊。

记得我们同宿舍有十一人:分别是来自自贡鸿化厂的王伟才,王世平,王明渊,王立平;映秀电站的陈德霖,南川的夏烈武。

还有長寿化工厂的柳铸,钟汉杰,十八冶的徐权平以及云南开远电厂的汤平(?)。

当然还有来自成都的我。

同宿舍同学还搞了一次大聚餐:购得鲜活黄鳝二三十斤,大蒜数斤,鲜蔬几许,调料若干,数斤炒花生。

当然白酒是不能少的,外加啤酒。

大家就开始忙乎起来,有的剐黄鳝,有的剥蒜,有的理菜。

在汉渝路小学龚老师处借得锅灶,由伟才老兄主厨,世平老兄帮厨。

中午,烹饪好的数盆(真是洗净之小脸盆)鲜美大餐呈放在宿舍長桌上,众同学就围坐在一齐。

大家品着小酒,啖着美食,摆着天方夜潭,自是面红耳酣,酒足饭饱,自得意满!也成就了我而立之年一段完美难忘的记忆。

虽然已经过去35年了,那时学习情景亦时常在脑海中浮现。

龚教授、艾雍宜、许先果、郭开奇、程(焊接结构)、孔繁聪、吕晓东、叶延洪、沈天异等诸位老师深进浅出的教学情景,不厌其烦的答疑解惑场景,其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时时萦绕在心!

重庆大学的老师们教学严谨,学究气十足(年轻老师亦如此)。

记得82年的冬季,车间领导一行数人,出差顺路到渝,还专门探访我和小付学习生活状况。

那时他们就住解放碑会仙楼宾馆十多层楼上,我也就有幸进入鼎鼎大名的会仙楼。

就见豪华酒店的里面,奢侈装饰,我留意翼翼地四处张望着,真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

领导们还陪着我们一齐到南岸,途经弹子石,四公里等,游览了南山公园,还在南温泉泡洗了人生第一次温泉。

说来虽是小事一桩,思来却倍感温馨……

斯人已去多年,后人则怀之永远。

做人做事不理当如此吗?

那年11月,妻携两岁幼女来学校探望我。

因妻事前未有告知,我完全不知晓,谁料在汉渝路上,我与妻竟鬼使神差般相遇,却不敢相信、相认。

妻怀抱之女都那样大了,妻也憔悴了许多。

我也长胖了,达140多斤,也不是离蓉时的那般病容、瘦削。

因我在成都时患鼻衄,流血达数小时,近深夜方在省医院止住流血,也算大病未愈即起程赴渝。

那时年轻,胃口极佳,恢复也很快。

加之重庆大学学生食堂饭菜尚可,价格还算便宜,一日三餐,能吃一斤六两。

每到夜晚之时,汉渝路小学外,一大黄桷树下,都有流动摆摊的卖重庆小面的。

隔三差五,我就要花一角钱,来上一碗小面宵夜。

回忆起那小面,就是碗中少量猪油,葱花,酱油,极少的花椒面,味精,再加上少许瓢儿白,即成。

海椒面(酱油调制),芫荽是必备需自行添加,最大特色就是绝无肉绍可加。

此刻风糜成都的重庆小面,则是改良又改良,发展又发展的美食啰!

重庆的九宫格火锅,是典型的平民饮食大餐。

熊熊燃烧的煤球或蜂窝煤炉灶上,放置大锅九宫格。

三五好友,或素不相识之人,围桌而坐,各守其格。土碗饮酒,大口啖菜,谈笑言欢,有如美宴大餐。

亦或一人独食独酌,细品慢咽,有如成都之冷淡杯般随意。

品此火锅者,有文化名人,贩伕走卒,也有含情脉脉的帅哥靓女,自有一番山城市井生活情景。

腹中尽饱美食,志得意满,结得帐来,两个字:相因!

如此花钱不多,吃得热火之食,自有别样的惬意,必定下次还要来。

无论其间饮酒与否,出得门来,个个是面含桃花,红光满面(其中当然有一氧化碳的功劳)。

到得重庆,时逢朝天门过長江索道缆车刚开通。

国庆放假,与几位同学一道,坐索缆过江,票价一角。

过江在南岸小游一番,又乘缆车而归朝天门,也可顺便游逛邻近数条街道,百货大楼和商场。

记得之后闻名于世的“吕紫剑”,也蜷缩居住于解放碑左侧一小街陋室铺面(相似于东华门的“铁檺杆”)。

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七星岗,鹅岭公园,重庆动物园,人民大会堂,红岩村,江北观音桥等也多有涉足,记忆颇深。

因重庆大学在沙坪坝,对沙坪坝的记忆则更深。

初次和同厂同学付放明一道,同往歌乐山,中美合作所,烈士墓,渣滓洞,白公馆,松林坡(杨虎城殉难处)游历瞻仰。

感觉和《红岩》书中描述甚远,不似那么狰狞,恐怖,倒觉山水清明,风景秀丽。游历下来,细思也才有了《红岩》中描述情景相似之感。

那是失去自由甚至行将失去生命之人的感受。

初到沙坪坝公园,曾偶入了“红卫兵”陵园,几百座大小坟茔,形式参差不齐,高低各异的碑身,铭记着时代烙印的碑文。

想想那葬于坟茔下年轻的生命,真的触目惊心,悲哉惜哉。

愿得長久保留,这是民族的记忆。

82年9月30日,机二系焊接专业教研室的所有老师和我们全体70多名同学,举办了一场茶话联欢会。

老师们各显才艺,迎新,庆双节,真的文才、艺才十分了得。

同学们也踊跃发言,表达心声,其乐融融之气氛,至今难忘。

故,在时过几十年之后,尚有82年中秋国庆是同一天的记忆。

进入83年盛夏,我们又开始了结业前近一个月的实习。

前往自贡高压阀门厂考察了高压容器的焊接。

在中国焊接材料厂,实地了解参观了焊条、药皮配方和生产工艺。

在成都电焊机研究所和成都电焊机厂,同学们认真学习、参观了各种弧焊电源和各式的特种焊接。

最后在西金厂学习熟悉了不同材质的各种厚钢板,采用不同弧焊电源、焊接材料的焊接工艺和过程。

实习期顺利完成后,在草堂寺举办了简单但又隆重的结业仪式,每人都领到一本由校长江泽佳签章,内载各科成绩的重庆大学结业证。

这结业证饱含了同学们一年来的心路历程和艰辛付出,捧在手中自有沉甸甸的份量。

结业仪式上,老师宣布我以总平成绩位居第二名(第一名是来自广西的在读电大生),我是既高兴又欣慰,如释重负,这一年真的没有白过!

后记:

回厂不久,因工作需要,我担任了车间计调工作,这时又恰逢讲文凭、讲学历年代的到来。

无奈,我又踏上了温习功课之路,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统考,并于84年考进了成都大学,在企管系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学习,尔后勉强地混得一大专文凭。

至此,最后结束了我一生的课堂学习生活!

篇12:蔡语婧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毕业演讲

蔡语婧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毕业演讲

蔡语婧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被美国波士顿大学录取,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本科和研究生时光,毕业,取得了数学金融硕士学位。

附:全篇演讲的中英文对照

Greetings! Friends, family, faculty and staff. Welcome to Boston University on such a beautiful Friday night.

问候!朋友,家人,教职员工。欢迎大家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星期五晚上来到波士顿大学。

My name is Yujing Cai, and I am a graduate from the Master of Mathematical Finance program. I come from Nanjing, China, one of the oldest cities in the world. Right now, my family is sitting somewhere over there. They travelled, literally across half of the world to see their baby girl graduate and talk in a language they don’t understand. Therefore, I am tremendously honored to share my perspective of 6 years at the Questrom School of Business.

我的名字是蔡语婧,我硕士毕业于数学金融专业。我来自中国南京,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现在,我的家人坐在那里。他们旅行跨越了半个地球来看他们的宝贝女儿毕业,并用他们不明白的语言演讲。因此,我非常荣幸能够在此分享我在Questrom商学院六年的感悟。

One of the things I always enjoyed doing while waiting for classes was looking at the different country flags in our atrium.Sometimes my friends and I even have silly competitions going on to see who knew more flags, and it often amazed me how many different cultures and nationalities are represented in our community.

在等待上课时,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看着我们商学院大厅挂着的不同的国旗。有时我还会和朋友们傻傻地比赛,看谁认得出更多的国旗。而我时常惊讶于我们的学生群体里有这么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的代表。

In a community, so diverse, mutual understanding doesn’t come easily, so I tried hard to be adaptive from the beginning. Soon, I found myself adjusting to the bigger food portion, and railways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I even tried fortunes cookies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Soon, I felt so content with this progress and I gradually built a cozy nest with people of my culture, my age, and who thought and acted exactly like I did. Why bother talking to anyone else? The coursework and job-hunting were already so tiring, and meeting people outside my circle just seemed so scary and unnecessary.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群体里,相互理解并不容易,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努力地让自己适应。很快,我发现自己适应了这里更大的食量,和马路正中间的铁路。我甚至人生中第一次品尝了幸运饼干!(幸运饼干Fortune Cookie: 美式中餐馆提供的打开后有祝福纸条的饼干)很快,我满足于自己的进步,于是我逐渐建立一个充满了与我的文化背景,年龄相仿的人的舒适的窝。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与我相似,我又何必再和任何其他人交流?学校的课业和找工作的过程已经让人疲惫不堪,跨出我自己的圈子去和其他人交往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必要甚至可怕。

Then one day something changed. It was a normal school day, and I was in the atrium looking at the flags as always. I saw that the flag of China was surrounded nicely by the flags of Canada, Chile, Colombia, and DR Congo, and suddenly it struck me that I didn’t know anyone of those nationalities. What a waste it was for me to ignore the diversity of experience and opinions that the Questrom community had to offer! I was determined to change, but it wasn’t easy:

而这一天一切改变了。这是一个正常的上课日,我一如既往地在大厅里看着不同的国旗。我看到中国的国旗被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国旗很好看地包围着,突然间我惊觉到我并不认识任何这些国籍的人。我意识到,忽略Questrom这样多元化群体提供给我的多样的经验和观点是多大的.浪费!我决心要改变,但这并不容易:

I experienced the awkwardness of having to explain a joke that no one understood, the nervousness of asking questions about other cultures that seemed so obvious and silly, and the anger of defending my beliefs only to get suspicion and aloofness in return. Fortunately, these discomforts weresoon taken over by things like the amusement of teaching my classmates to pronounce my last name, Cai, using a part of their tongue that they didn’t know existed, the excitement of promoting our Math Finance culture awareness events in the Questrom Graduate Council, the satisfactionof knowing all the secret authentic restaurants around Boston and the astonishment of seeing the world and myself in a way that I could never have imaged before.

我经历了不得不解释一个没有人理解的笑话的尴尬,对于别的文化提出问题但担心问题过于明显和愚蠢的紧张感,以及捍卫我自己的信念却只得到怀疑和厌恶时的愤怒。幸运的是,这些不舒适的感受很快就被别的事情替代了:比如当我教会我的同学们发音我的姓氏“蔡”,他们使用到了自己以前都没注意到的小部分舌头的时候的快乐;当我向Questrom研究生学生会宣传我们金融数学项目的文化活动的时候的兴奋,当我知道波士顿周围所有最地道正宗的餐馆的时候的满足,以及当我以自己从未想象过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时候的惊奇。

During the past 2 years of graduate school and 4 years of undergraduate before that, I have been so proud to see that our school grew fromSchool of Management to Questrom School of Business, and that our community is growing stronger and more vibrant each year, and this couldn’t have happened without the effort of everyone here to share, to inspire, and to embrace each other.

在过去两年的研究生院和再之前四年的本科生活中,我很自豪地看到,我们的学院从管理学院成长为Questrom商学院,而且我们的学生群体每一年都越来越强大,愈发有活力。而这样的进步,如果没有这里的每个人努力地去分享,激励和接纳彼此,是不可能发生的。

Let’s now think about the future. 20 years from now, what kind of challenges are we going to face, as family members, as business owners, as human beings? Nobody knows.To cope with that amount of uncertainty, we will need a diverse set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andmost important of all, an open mind to learn. That’s why we have been so lucky to be part of the Questrom community that cultivated such freedom of an open mind.

现在我们来思考未来。后,作为家庭成员,作为企业总裁,作为人类,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没有人知道。为了应对如此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储备多样化的技能和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去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非常幸运地成为Questrom群体的一部分,因为它培养了开放思想的自由。

So, congratulations, class of 2017! Forwhen you walk outside that door today, you are already equipped with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skills to succeed in the future, the ability to embrace diversity. Thank you so much!

所以,恭喜在场的2017届毕业生!因为当你们今天走出那扇门时,你已经具备了未来成功的关键竞争力之一,即拥抱文化多样性的能力。非常感谢!

篇13:蔡语婧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毕业演讲稿

蔡语婧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毕业演讲稿

Greetings! Friends, family, faculty and staff. Welcome to Boston University on such a beautiful Friday night.

问候!朋友,家人,教职员工。欢迎大家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星期五晚上来到波士顿大学。

My name is Yujing Cai, and I am a graduate from the Master of Mathematical Finance program. I come from Nanjing, China, one of the oldest cities in the world. Right now, my family is sitting somewhere over there. They travelled, literally across half of the world to see their baby girl graduate and talk in a language they don’t understand. Therefore, I am tremendously honored to share my perspective of 6 years at the Questrom School of Business.

我的名字是蔡语婧,我硕士毕业于数学金融专业。我来自中国南京,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现在,我的家人坐在那里。他们旅行跨越了半个地球来看他们的宝贝女儿毕业,并用他们不明白的语言演讲。因此,我非常荣幸能够在此分享我在Questrom商学院六年的感悟。

One of the things I always enjoyed doing while waiting for classes was looking at the different country flags in our atrium.Sometimes my friends and I even have silly competitions going on to see who knew more flags, and it often amazed me how many different cultures and nationalities are represented in our community.

在等待上课时,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看着我们商学院大厅挂着的不同的国旗。有时我还会和朋友们傻傻地比赛,看谁认得出更多的国旗。而我时常惊讶于我们的学生群体里有这么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的代表。

In a community, so diverse, mutual understanding doesn’t come easily, so I tried hard to be adaptive from the beginning. Soon, I found myself adjusting to the bigger food portion, and railways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I even tried fortunes cookies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Soon, I felt so content with this progress and I gradually built a cozy nest with people of my culture, my age, and who thought and acted exactly like I did. Why bother talking to anyone else? The coursework and job-hunting were already so tiring, and meeting people outside my circle just seemed so scary and unnecessary.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群体里,相互理解并不容易,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努力地让自己适应。很快,我发现自己适应了这里更大的食量,和马路正中间的铁路。我甚至人生中第一次品尝了幸运饼干!(幸运饼干Fortune Cookie: 美式中餐馆提供的打开后有祝福纸条的饼干)很快,我满足于自己的进步,于是我逐渐建立一个充满了与我的文化背景,年龄相仿的人的舒适的窝。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与我相似,我又何必再和任何其他人交流?学校的课业和找工作的过程已经让人疲惫不堪,跨出我自己的圈子去和其他人交往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必要甚至可怕。

Then one day something changed. It was a normal school day, and I was in the atrium looking at the flags as always. I saw that the flag of China was surrounded nicely by the flags of Canada, Chile, Colombia, and DR Congo, and suddenly it struck me that I didn’t know anyone of those nationalities. What a waste it was for me to ignore the diversity of experience and opinions that the Questrom community had to offer! I was determined to change, but it wasn’t easy:

而这一天一切改变了。这是一个正常的上课日,我一如既往地在大厅里看着不同的国旗。我看到中国的国旗被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国旗很好看地包围着,突然间我惊觉到我并不认识任何这些国籍的人。我意识到,忽略Questrom这样多元化群体提供给我的多样的经验和观点是多大的浪费!我决心要改变,但这并不容易:

I experienced the awkwardness of having to explain a joke that no one understood, the nervousness of asking questions about other cultures that seemed so obvious and silly, and the anger of defending my beliefs only to get suspicion and aloofness in return. Fortunately, these discomforts weresoon taken over by things like the amusement of teaching my classmates to pronounce my last name, Cai, using a part of their tongue that they didn’t know existed, the excitement of promoting our Math Finance culture awareness events in the Questrom Graduate Council, the satisfactionof knowing all the secret authentic restaurants around Boston and the astonishment of seeing the world and myself in a way that I could never have imaged before.

我经历了不得不解释一个没有人理解的'笑话的尴尬,对于别的文化提出问题但担心问题过于明显和愚蠢的紧张感,以及捍卫我自己的信念却只得到怀疑和厌恶时的愤怒。幸运的是,这些不舒适的感受很快就被别的事情替代了:比如当我教会我的同学们发音我的姓氏“蔡”,他们使用到了自己以前都没注意到的小部分舌头的时候的快乐;当我向Questrom研究生学生会宣传我们金融数学项目的文化活动的时候的兴奋,当我知道波士顿周围所有最地道正宗的餐馆的时候的满足,以及当我以自己从未想象过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时候的惊奇。

During the past 2 years of graduate school and 4 years of undergraduate before that, I have been so proud to see that our school grew fromSchool of Management to Questrom School of Business, and that our community is growing stronger and more vibrant each year, and this couldn’t have happened without the effort of everyone here to share, to inspire, and to embrace each other.

在过去两年的研究生院和再之前四年的本科生活中,我很自豪地看到,我们的学院从管理学院成长为Questrom商学院,而且我们的学生群体每一年都越来越强大,愈发有活力。而这样的进步,如果没有这里的每个人努力地去分享,激励和接纳彼此,是不可能发生的。

Let’s now think about the future. 20 years from now, what kind of challenges are we going to face, as family members, as business owners, as human beings? Nobody knows.To cope with that amount of uncertainty, we will need a diverse set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andmost important of all, an open mind to learn. That’s why we have been so lucky to be part of the Questrom community that cultivated such freedom of an open mind.

现在我们来思考未来。20年后,作为家庭成员,作为企业总裁,作为人类,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没有人知道。为了应对如此大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储备多样化的技能和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去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非常幸运地成为Questrom群体的一部分,因为它培养了开放思想的自由。

So, congratulations, class of 2017! Forwhen you walk outside that door today, you are already equipped with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skills to succeed in the future, the ability to embrace diversity. Thank you so much!

所以,恭喜在场的2017届毕业生!因为当你们今天走出那扇门时,你已经具备了未来成功的关键竞争力之一,即拥抱文化多样性的能力。非常感谢!

篇14:美国留学:SAT在美国大学申请中的比重是多少

美国留学:SAT在美国大学申请中的比重是多少

对于准备赴美国留学的学生来说,想要申请美国大学就一定要考出一个优秀的SAT分数来,这一点是很多考生心目中对SAT分数和美国大学申请之间的印象,但是事实上SAT分数在整个美国大学申请中的比重是有一定限制的,并非能完全决定申请结果的。

对于一般的美国大学来说,SAT分数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这个不假,但是作为美国大学的入学标准化考试,SAT分数在美国大学录取中所占的比重大概在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部分名校和一些需要手动能力很强的艺术类专业和理科专业,甚至会将SAT分数所占的比重降至二分之一以下。

SAT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公平和公正方面,主要因为SAT考试是对所有申请美国大学的高中生的一个统一的考试,是美国大学所能得到的、可以用以比较不同地区和学校学生的成绩的最重要标准,所以对录取与否作用非常大。

SAT分数的作用,只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内起作用,比如哈佛,SAT每个部份得分都超过600分的,排名在前35%的申请人都可以初步入围,这样通过分数只是筛掉明显不合格的学生。接下来,顶尖学校招生官员更希望看到学生的特长,并看到这种特色可以以什么样的形式贡献学校社区。以他们招生的程序看,是有个基本的分数线的,但进这个分数线的是多于实际招生数几倍的学生,然后再视每个个体情况作出不同的考量。怎么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

美国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还会参考学生的GPA,课外活动和相关的推荐信以及自我介绍等等多个方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SAT分数的重要性。

在排除了SAT分数的其他几项中,尤其是对国际申请人,美国大学的录取委员会最重视的就应该是学生高中历年的学业成绩,尤其注重成绩有无上升的趋势,并以此来判定该学生进入大学后能否顺利毕业。所以学生在9-级的表现,包括3年内所学课程的数量、深度、考试的平均成绩、在班级中的.名次都是重要指标。

申请表以及命题作文(Essay)是申请人表现自己独到之处的好机会。另外就是推荐信了,推荐信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人、言谈举止、风度修养、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的态度和奋发精神,都可以让你在最后激烈的竞争中让招生官员的天平倾向你。有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还要进行面试,从各方面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一个好的SAT成绩为你被优秀学校录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仅仅有好成绩还是不够的。特别是对成绩不算最突出,处于两可之间的那部分学生,如何展示出一个与众不同、特性突出的自己就变成能使录取天平倾向自己的有力砝码。

在一个学校的候选学生中,你成绩不是最好的,你肯定不是智力水平不如人?那么你的时间到底用在哪儿了?所以,是否有独特见解、是否全面发展、是否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成长构成中有无艰难险阻,能否给该大学增添新的内容,包括诸如学生具有艺术天分(被认可的作品?)、体育天分(国家以上比赛获奖?),或者有领导才能(学生会主席?),或者社会责任感(社区工作纪录) 等等成为中等候选人的最主要评定标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就可以看到SAT分数在美国大学申请和录取只能怪的作用以及一些限制。大家可以在备考自己的SAT考试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除了SAT分数以外的其他因素进行考虑和准备。

篇15:在美国上高中再回国考国外大学是否现实?

你们好,我是在美国正在读高中十一年级的中国学生,是前年九月份来到这里的。还有几个月就到十二年级了,但是在这个学校过的非常不开心,压力也很大,因为之前一段时间一直沉迷于电脑游戏,导致现在学习有点跟不上,校方也很针对我。我硬撑了几个月,但是到现在下来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意义。那一天一位同学建议我说,你可以回国自学再考出来,但是大学不能知道你在美国上过高中。

我仔细考虑了一下,我之前在国内上过一年高中,如果找关系让学校给我虚假一份成绩单的话,那接下来这一年里面自己通过中介申请好像是可行的。我现在每天就是回国学习的想法,也学不进去学校的东西。

想问问各位你们的看法,能否可行?

[在美国上高中再回国考国外大学是否现实?]

篇16:朝鲜大学工作人员前往美国 在10所大学征集外教

朝鲜国际大学平壤科技大学一个团队1月30日前往美国得克萨斯州,向当地一所大学征集外教,主要负责讲授食品安全和营养学等科目。

平壤科技大学工作人员透露,他们这次前往美国共在10所大学征集外教,其中之一是得克萨斯农机大学。

得克萨斯农机大学是美国传统工科强校,在农业经济和公共健康领域研究成果丰硕。这所大学在全球多个国家有合作项目,包括阿富汗和非洲中部地区。

该校农业经济学院冲突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爱德华·普赖斯说:“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场学术活动。我们认为,食品安全是和平的基石。”

除得克萨斯农机大学外,其他与平壤科技大学取得联系的几所大学暂未对外公开相关信息。

平壤科技大学于10月由朝韩双方及海外侨胞共同设立,校区占地100万平方米,设有信息通信工程系、农业生命科学系和经营学系。它是朝韩合作创办的首座高等学府。

平壤科技大学采取全英文授课方式,并从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聘请了外籍教授。大学成立以来,以“先进教育”理念成为朝鲜学子青睐的国际性大学。

11月,平壤科技大学举办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毕业的99名本科生中,22名优秀毕业生被授予了“最优秀奖”证书。

篇17: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硕士想到美国读会计学,会计专业在美国的就业前景?

小弟现在大三下学期了,对硕士读什么专业(会计?金融?)非常迷茫,但是想硕士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望各位大哥大姐不要吝惜指点啊~谢谢了~

[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硕士想到美国读会计学,会计专业在美国的就业前景?]

美国爱达荷大学

美国的老师推荐信范文

美国习语学习:摇摆不定

哪些美国大学不接受雅思成绩

USNews美国大学艺术学院排名

美国大学申请面试技巧

美国政治制度

美国 劳动节

美国选举制度

美国教育制度

美国学习老师随笔:学在美国圣玛丽大学(集锦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美国学习老师随笔:学在美国圣玛丽大学,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