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不好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人在职场不当逃兵_散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人在职场不当逃兵_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人在职场不当逃兵_散文
这个世界,不总是给你鲜花,有时候,也会给你荆棘。我们除了接受鲜花,也要学会接受荆棘。一个乘胜追击的人有斗志,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一个打了败仗的人,仍有如虹的气势,才有价值。人在职场,不当逃兵。
数月前,我曾经接到一个短信:“李经理,你有空吗?我很苦闷。”是我五年前的一位同事,如今,在昆山一家公司做品质部经理。因为五年前我是他的经理,所以他一直这样叫我。我立刻打电话过去。他说:“我们去韩国的产品,出了品质问题。当初我们在抽测时,发现有点异常。我曾经想扣下来。但后来做试验,又没问题,所以就放了。结果出了问题,整整20K,要退货。我都不知道怎么向老总交待了。等这件事过去之后,我想离开。我觉得在这里做的很不成功。”
一周后,他告诉我,老总放了他几天假,让他放松一下,好好想想。“我真的想离开。”又一个月后,他告诉我,他已经递交了辞职书,“只等接替的新人一到,我就离开。”虽然他没有过多讲什么,但言辞间,流露出深深的失败与挫折感。我没有太多要劝的,说:“好好保重!”
类似事情,我也经历过。
还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前三年,我们都是做国内单的,要求不是太高,所以公司发展的还可以。后来,老板希望更上一层楼,对市场策略进行了调整,由内销型转向外销型。但其时,我们缺乏外单和大生产的技术、管理经验,出口到欧洲的产品,屡被退货,公司也屡造索赔,日子过得非常痛苦。我是品质部的负责人,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指责品质部门做得不好。我顶着从业以来所面临得最大压力,每日都在紧张和恐惧中度过。
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上班,我的手都会颤抖。我担心,进工厂,听到的会不会是噩耗?度过心惊胆颤的一天后,回到宿舍,我就不想出来。希望那个夜,过的长点,再长点。我无数次写好了辞职书,又无数次撕掉。我就是不甘心。第一份工作,便干得如此窝囊,我以后还怎么在职场上混?后来,我下定决心,深入第一线,带领着团队,逐个工序落实措施,逐条细节跟进解决。半年后,我们的产品质量终于通过了验收。年底,那家客户还给我们颁了个最佳供应商奖。还特意托市场部送来一份礼物给我,表示对于我们努力的感谢。
另外一次,则是在第二家公司。我做部门经理,两年。第三年,公司请了新副总来。新副总不太了解情况,推进改革的效果不佳。他误以为是我这个品质经理跟生产部经理两人联手抵制他。于是,将生产部经理调到行政部去任经理,将我调离了品质部,去建立所谓的废品分析系统。后来,公司要导入精益生产,无人,便将我临时抽调过去。从此,我就变成了光杆司令一个。
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认认真真跟辅导的老师学习,并在公司里认真推进精益生产。因为我做得扎实、认真,渐渐,整个品质和生产系统全部活起来了。而我,最大的收获是:因为不那么忙碌,有时间,又有非常专业的人指导精益生产,好好总结过去自己近十年的心得体会,将十年来零零碎碎的感受,提炼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系统。而我对于制造业的理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更上了一层楼。于是,我又被调回来品质部,任经理。
又一年后,副总离开了公司,去一家新公司任总经理。半月后,打电话来:“小李,还想不想跟我一起工作?我这里缺一个总经理助理。”
是的,这个世界,不总是给你鲜花,有时候,也会给你荆棘。我们除了接受鲜花,也要学会接受荆棘。一个乘胜追击的人有斗志,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一个打了败仗的人,仍有如虹的气势,才有价值。有时候,我们不是因为一场仗败了,而后就彻底败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斗志了,才会彻底失败。
就算下一次还失败,又有何妨。反正我还会卷土重来。不放弃,也许会胜利。放弃了,注定会失败。即使在下一次的下一次,又失败了,仍然无妨。只要你还在坚持着。犹如一个战士,最耻辱的,不是他打了败仗,而是当了逃兵。一个在职场上失败了的人,检讨缺失,转换地方,从头再来,还是值得尊敬的。最烂的,是他慨叹命运的不公,不去想过去为啥失败了,而是想换个地方,撞个狗屎运,捡点银子。
所以,我希望他能保重,从头再来。我也希望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仍能如昔,坚持住。
因此,写下这些文字,砺人,也砺己。
1.人在职场,不做职场幽怨族
2.女人在职场如何混
3.关于人在职场的作文
4.女人在职场怎么生存
5.女人在职场的陷阱
6.关于人在职场的文章
7.老实人在职场如何生存
8.关于人在职场管住你的嘴
9.快速提升抗压力 不当职场婴儿
10.人在职场,要培养一种“不争心”
篇2:人在职场,不当逃兵
。我们除了接受鲜花,也要学会接受荆棘。一个乘胜追击的人有斗志,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一个打了败仗的人,仍有如虹的气势,才有价值。人在职场,不当逃兵。
数月前,我曾经接到一个短信:“李经理,你有空吗?我很苦闷。”是我五年前的一位同事,如今,在昆山一家公司做品质部经理。因为五年前我是他的经理,所以他一直这样叫我。我立刻打电话过去。他说:“我们去韩国的产品,出了品质问题。当初我们在抽测时,发现有点异常。我曾经想扣下来。但后来做试验,又没问题,所以就放了。结果出了问题,整整20K,要退货。我都不知道怎么向老总交待了。等这件事过去之后,我想离开。我觉得在这里做的很不成功。”
一周后,他告诉我,老总放了他几天假,让他放松一下,好好想想。“我真的'想离开。”又一个月后,他告诉我,他已经递交了辞职书,“只等接替的新人一到,我就离开。”虽然他没有过多讲什么,但言辞间,流露出深深的失败与挫折感。我没有太多要劝的,说:“好好保重!”
类似事情,我也经历过。
还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前三年,我们都是做国内单的,要求不是太高,所以公司发展的还可以。后来,老板希望更上一层楼,对市场策略进行了调整,由内销型转向外销型。但其时,我们缺乏外单和大生产的技术、管理经验,出口到欧洲的产品,屡被退货,公司也屡造索赔,日子过得非常痛苦。我是品质部的负责人,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指责品质部门做得不好。我顶着从业以来所面临得最大压力,每日都在紧张和恐惧中度过。
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上班,我的手都会颤抖。我担心,进工厂,听到的会不会是噩耗?度过心惊胆颤的一天后,回到宿舍,我就不想出来。希望那个夜,过的长点,再长点。我无数次写好了辞职书,又无数次撕掉。我就是不甘心。第一份工作,便干得如此窝囊,我以后还怎么在职场上混?后来,我下定决心,深入第一线,带领着团队,逐个工序落实措施,逐条细节跟进解决,半年后,我们的产品质量终于通过了验收。年底,那家客户还给我们颁了个最佳供应商奖。还特意托市场部送来一份礼物给我,表示对于我们努力的感谢。
另外一次,则是在第二家公司。我做部门经理,两年。第三年,公司请了新副总来。新副总不太了解情况,推进改革的效果不佳。他误以为是我这个品质经理跟生产部经理两人联手抵制他。于是,将生产部经理调到行政部去任经理,将我调离了品质部,去建立所谓的废品分析系统。后来,公司要导入精益生产,无人,便将我临时抽调过去。从此,我就变成了光杆司令一个。
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认认真真跟辅导的老师学习,并在公司里认真推进精益生产。因为我做得扎实、认真,渐渐,整个品质和生产系统全部活起来了。而我,最大的收获是:因为不那么忙碌,有时间,又有非常专业的人指导精益生产,好好总结过去自己近十年的心得体会,将十年来零零碎碎的感受,提炼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系统。而我对于制造业的理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更上了一层楼。于是,我又被调回来品质部,任经理。
又一年后,副总离开了公司,去一家新公司任总经理。半月后,打电话来:“小李,还想不想跟我一起工作?我这里缺一个总经理助理。”
是的,这个世界,不总是给你鲜花,有时候,也会给你荆棘。我们除了接受鲜花,也要学会接受荆棘。一个乘胜追击的人有斗志,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一个打了败仗的人,仍有如虹的气势,才有价值。有时候,我们不是因为一场仗败了,而后就彻底败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斗志了,才会彻底失败。
就算下一次还失败,又有何妨。反正我还会卷土重来。不放弃,也许会胜利。放弃了,注定会失败。即使在下一次的下一次,又失败了,仍然无妨。只要你还在坚持着。犹如一个战士,最耻辱的,不是他打了败仗,而是当了逃兵。一个在职场上失败了的人,检讨缺失,转换地方,从头再来,还是值得尊敬的。最烂的,是他慨叹命运的不公,不去想过去为啥失败了,而是想换个地方,撞个狗屎运,捡点银子。
所以,我希望他能保重,从头再来。我也希望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仍能如昔,坚持住。
篇3:人在职场,不当逃兵
人在职场,不当逃兵
这个世界,不总是给你鲜花,有时候,也会给你荆棘。我们除了接受鲜花,也要学会接受荆棘。一个乘胜追击的人有斗志,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一个打了败仗的人,仍有如虹的气势,才有价值。人在职场,不当逃兵。
数月前,我曾经接到一个短信:“李经理,你有空吗?我很苦闷。”是我五年前的一位同事,如今,在昆山一家公司做品质部经理。因为五年前我是他的经理,所以他一直这样叫我。我立刻打电话过去。他说:“我们去韩国的产品,出了品质问题。当初我们在抽测时,发现有点异常。我曾经想扣下来。但后来做试验,又没问题,所以就放了。结果出了问题,整整20K,要退货。我都不知道怎么向老总交待了。等这件事过去之后,我想离开。我觉得在这里做的很不成功。”
一周后,他告诉我,老总放了他几天假,让他放松一下,好好想想。“我真的想离开。”又一个月后,他告诉我,他已经递交了辞职书,“只等接替的新人一到,我就离开。”虽然他没有过多讲什么,但言辞间,流露出深深的失败与挫折感。我没有太多要劝的,说:“好好保重!”
类似事情,我也经历过。
还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前三年,我们都是做国内单的,要求不是太高,所以公司发展的还可以。后来,老板希望更上一层楼,对市场策略进行了调整,由内销型转向外销型。但其时,我们缺乏外单和大生产的技术、管理经验,出口到欧洲的产品,屡被退货,公司也屡造索赔,日子过得非常痛苦。我是品质部的负责人,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指责品质部门做得不好。我顶着从业以来所面临得最大压力,每日都在紧张和恐惧中度过。
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上班,我的手都会颤抖。我担心,进工厂,听到的会不会是噩耗?度过心惊胆颤的一天后,回到宿舍,我就不想出来。希望那个夜,过的长点,再长点。我无数次写好了辞职书,又无数次撕掉。我就是不甘心。第一份工作,便干得如此窝囊,我以后还怎么在职场上混?后来,我下定决心,深入第一线,带领着团队,逐个工序落实措施,逐条细节跟进解决。半年后,我们的产品质量终于通过了验收。年底,那家客户还给我们颁了个最佳供应商奖。还特意托市场部送来一份礼物给我,表示对于我们努力的感谢。
另外一次,则是在第二家公司。我做部门经理,两年。第三年,公司请了新副总来。新副总不太了解情况,推进改革的效果不佳。他误以为是我这个品质经理跟生产部经理两人联手抵制他。于是,将生产部经理调到行政部去任经理,将我调离了品质部,去建立所谓的废品分析系统。后来,公司要导入精益生产,无人,便将我临时抽调过去。从此,我就变成了光杆司令一个。
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认认真真跟辅导的老师学习,并在公司里认真推进精益生产。因为我做得扎实、认真,渐渐,整个品质和生产系统全部活起来了。(励志电影 )而我,最大的收获是:因为不那么忙碌,有时间,又有非常专业的人指导精益生产,好好总结过去自己近十年的心得体会,将十年来零零碎碎的感受,提炼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系统。而我对于制造业的理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更上了一层楼。于是,我又被调回来品质部,任经理。
又一年后,副总离开了公司,去一家新公司任总经理。半月后,打电话来:“小李,还想不想跟我一起工作?我这里缺一个总经理助理。”
是的,这个世界,不总是给你鲜花,有时候,也会给你荆棘。我们除了接受鲜花,也要学会接受荆棘。一个乘胜追击的人有斗志,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一个打了败仗的人,仍有如虹的气势,才有价值。有时候,我们不是因为一场仗败了,而后就彻底败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斗志了,才会彻底失败。
就算下一次还失败,又有何妨。反正我还会卷土重来。不放弃,也许会胜利。放弃了,注定会失败。即使在下一次的下一次,又失败了,仍然无妨。只要你还在坚持着。犹如一个战士,最耻辱的,不是他打了败仗,而是当了逃兵。一个在职场上失败了的人,检讨缺失,转换地方,从头再来,还是值得尊敬的。最烂的,是他慨叹命运的不公,不去想过去为啥失败了,而是想换个地方,撞个狗屎运,捡点银子。
所以,我希望他能保重,从头再来。我也希望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仍能如昔,坚持住。
因此,写下这些文字,砺人,也砺己。
篇4:人在职场身不由己
例子一:
工作中,我们被各种各样的是非包围;办公室里,我们很可能会成为别人八卦的话题;老板面前,我们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六点,又要被无穷尽的加班袭击……
同样的景象,周而复始的上演;同样的遭遇,一遍又一遍的经历;同样的无奈,无数次的被倾诉;同样的愤怒,怎样才能得以发泄……
这几天,看了讲办公室的帖子,也看了雨滴那个为了钱,无奈的坚持着的帖子,在感慨人活于世怎样一个无奈的同时,也生出一些感悟。我们工作为了什么?为了出人头地,为了买楼买车,为了赚钱养家,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给父母安养晚年,为了……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还不都是一个“钱” 字!
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不快。为什么会不快乐呢?被老板骂了,觉得心里不舒服;自己的工资比别人的低,觉得不公平;同事之间相处不好,觉得被排挤;每天加班无止境,觉得太委屈……不快乐的理由太多太多,可仔细一看,却基本都是一些斗气的心理在作怪。
人活一口气,所以有人说:我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破工作,我不干了!可是,你的离去就能保全你人格上的冰清玉洁了吗?有的人说:我看不惯公司里的尔虞我诈,这个破工作,我不干了!可是,你的这种为正义而去的行为能换回别人的尊敬吗?有的人说:凭什么他每月8000,我就每月 4000,这是不公平,这个破工作,我不干了。可是,你的离去会为你带来更高的收入、更多的财富吗?所以,我说,人在职场就难免会身不由己,我们的那些气,骨气也好、脾气也好,都不得不收敛起来,职场毕竟不是斗气的地方。
何以说“斗财不斗气”,因为我们工作的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一个财字。有人会反问说:我是为了有更好的经历,不是为了钱这么庸俗。那么,我问你,你要经历来干什么,还不是为了下一份工作能有更好的收入。而且,这种追求经历的行为,也是为了财,只不过这个才是个无形资本而已。
斗财不斗气,所有的有气之人都不妨把赚钱作为最高准则,将气置于利益之下,从而淡然处之。这样的人,才是职场上的最终胜利者。
古人就有“和气生财”的说法。和气生财不仅适用于经营企业,也适用于经营你的人际关系。在职场心经里,我写过一句话:“好的人脉关系可以助你人财两旺”,这便是和气的用处。
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我也一样。不过,大多时候,我会选择用淡泊与宽容的心态来处之。熟话说“柔能克刚”,当自己的心态能够趋于平静后,看待任何事物都会少了些挑剔,而多了份包容。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气?我们不妨把这些期转移到生活中,生活中的一些小小斗气并无伤大雅,也不会坏掉你的“钱途”。
斗财不斗气,我一直这样反复的提醒我自己。人,何必和钱过不去呢?
例子二:
我现在刚跳槽到一家广告公司,才起步半年左右,我发现很多机制不健全。老总还是比较重视我,因为我在策划有一定的经验在,我在做策划的部门主管。
现在我发现公司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客户部的人,真的业务水平很差很不专业,总是不和客户签任何合同,甚至是意向协议都不签,就捕风捉影的找些东西回来,叫做策划案,公司经常都是加班加点的做策划案,设计部更是累,还要把设计稿做出来,白白的就给客户,结果总是飞机,甚至有骗稿的,说我们的方案不行,但是客户部又很傻的把方案和设计都给人家看了,也不签任何书面的东西,结果人家就按我们的方案自己去执行了。
公司从开始到现在就一直在做这些无用功,现在甚至一单像样的案子都没有执行,全是白给人做。客户部的总监是个很没能力没什么社会资源的中年女人,心机很重,又很自私,还爱打小报告,我现在很想跟领导反映这个事情,但是这个女人心机太重了,毕竟我现在刚来公司,虽然也是主管,但是我还是担心她要从中作梗。
我们策划部的人现在做事都已经非常没激情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策划是需要激情和创意的,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有什么合理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么,我不想和那个女人起正面冲突,但这个事已经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了,有什么比较得体的办法能解决这个矛盾吗?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
篇5:年轻人在职场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年轻的职场人在刚进入职场,刚开始工作时,意气风发,干劲十足,但若感到自己为企业做了重大贡献却没有人重视时,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的时候,他们就会愤怒、懊恼、牢骚满腹……最终,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这似乎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却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决定。
一次很偶然地看到这个故事:一棵苹果树结果了。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摘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筋骨,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但是这棵自断筋骨的苹果树已经在慢慢萎缩了。如果它不是那么计较得到的回报,它还可以继续成长:比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很可能,它被摘走99个,自己得到1个。
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消失。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在说那些看重回报的职场人。他们像苹果树一样自断筋骨后,不再努力,几年过去后,回头看看自己的事业,发现早已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很多员工习惯这样想。但事实是他们已经停止成长,因为他们没有明白成长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如果你认为现在的企业待遇不能让你满意,那么你需要提醒自己,千万别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不去努力成长,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而从企业角度讲,应营造成长型员工的企业文化,让每个员工都有发展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篇6:人在职场如何做
好心态才有好同事
同事之间最容易形成利益关系,如果对一些小事不能正确对待,就容易形成沟壑。日常交往中我们不妨注意把握以几个方面,来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以大局为重,多补台少拆台;对待分歧,要求大同存小异;对待升迁、功利,要保持平常心,不要嫉妒;在发生矛盾时,要宽容忍让,学会道歉。
以大局为重,多补台少拆台
对于同事的缺点如果平日里不当面指出,一与外单位人员接触时,就很容易对同事品头论足、挑毛病,甚至恶意攻击,影响同事的外在形象,长久下去,对自身形象也不利。同事之间由于工作关系而走在一起,就要有集体意识,以大局为重,形成利益共同体。特别是在与外单位人接触时,要形成“团队形象”的观念,多补台少拆台,不要为自身小利而害集体大利,最好“家丑不外扬”。
对待分歧,要求大同存小异
同事之间由于经历、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引起一些争论,一不小心就容易伤和气。因此,与同事有意见分歧时,一是不要过分争论。客观上,人接受新观点需要一个过程,主观上往往还伴有“好面子”、“好争强夺胜”心理,彼此之间谁也难服谁,此时如果过分争论,就容易激化矛盾而影响团结;二是不要一味“以和为贵”。即使涉及到原则问题也不坚持、不争论,而是随波逐流,刻意掩盖矛盾。面对问题,特别是在发生分歧时要努力寻找共同点,争取求大同存小异。实在不能一致时,不妨冷处理,表明“我不能接受你们的观点,我保留我的意见”,让争论淡化,又不失自己的立场。
对待升迁、功利,要保持平常心,不要嫉妒
许多同事平时一团和气,然而遇到利益之争,就当“利”不让。或在背后互相谗言,或嫉妒心发作,说风凉话。这样既不光明正大,又于己于人都不利,因此对待升迁、功利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与同事、上司交往时,保持适当距离
在一个单位,如果几个人交往过于频繁,容易形成表面上的小圈子,容易让别的同事产生猜疑心理,让人产生“是不是他们又在谈论别人是非”的想法。因此,在与上司、同事交往时,要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形成小圈子。
在发生矛盾时,要宽容忍让,学会道歉
同事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大矛盾。俗话讲,冤家宜解不宜结。在与同事发生矛盾时,要主动忍让,从自身找原因,换位为他人多想想,避免矛盾激化。如果已经形成矛盾,自己又的确不对,要放下面子,学会道歉,以诚心感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有一方主动打破僵局,就会发现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隔阂。
职场与同事相处有技巧
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咱们中国的老百姓一向普遍认同“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个朋友多条路”的处世原则。然而,这种处世原则在现代白领职场中却似乎“行不通”了。
日前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上海白领中,居然有近两成人坦然承认自己在职场没有真正的朋友,并且他们也不想跟同事成为朋友。他们认为,职场如战场,同事就是竞争对手,跟同事做朋友,只能是给自己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因为他(她)了解你的缺点,甚至还握有你的“把柄”。
同事真的不能做朋友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蔺秀云博士认为,跟同事做朋友非常必要。上班族大部分时间都跟同事在一起,没有多少机会跟同事以外的人结交朋友。如果不跟身边的同事做朋友,烦恼就不能及时倾诉,压力就不能及时排解。烦恼和压力日复一日地郁结于心,对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实际上,同事跟你一样,也都是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情感,只要用以真心换真心的方式与之相处,是能够成为朋友的。当然,同事朋友毕竟是特定环境下的朋友,与普通意义上的朋友有所不同。跟普通朋友相比,同事朋友之间往往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很多时候还会出现利益冲突。因此,处理好与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更需要一定的技巧。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同事之间既然存在竞争,那么必然有干好干坏之分。干得不够好或较差的一方心理上一时不平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干得较好的一方一定要照顾到对方的这种微妙心理,在对方面前注意放低姿态,尽可能帮助对方提高业务水平。切忌趾高气扬,给对方制造更大的刺激。
二、与普通朋友相处,尚且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跟同事朋友相处,更要有“距离”意识。尽量少在同事面前抱怨单位领导,指责其他同事。如果一时憋不住劲儿,非得抱怨、指责几句才能消消气儿,也要注意说话的方式。
三、提倡与同事做朋友,并不是要求跟全单位所有同事都做知心朋友,那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我们完全可以在单位这个小圈子里有选择地结交知心朋友。初到某个单位,先用心观察周围的每个同事,发现共同点较多的同事后可主动接近,与之向知心朋友发展。其他同事也不应划为异己,应该努力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
与同事相处的六大艺术
身为年轻白领,即使你不加班,一天也有8个小时和一班同事在一起,随之问题便产生了:与家人是亲情,与朋友是友情,与恋人是爱情,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复杂。究竟该如何处理此种关系呢,以下便教你几招:
1、与同事相处的第一步便是平等。不管你是职高一等的老手还是新近入行的新手,都应绝对摈弃不平等的关系,心存自大或心存自卑都是同事间相处的大忌。
2、和谐的同事关系对你的工作不无裨益,不妨将同事看作工作上的伴侣、生活中的朋友,千万别在办公室中板着一张脸,让人们觉得你自命清高,不屑于和大家共处。
3、面对共同的工作,尤其是遇到晋升、加薪等问题时,同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尤为脆弱。此时,你应该抛开杂念,专心投入工作中,不耍手段、不玩技巧,但决不放弃与同事公平竞争的机会。
4、当你苦于难以和上司及同事相处时,殊不知你的上司或同事可能也正在为此焦虑不堪。相处中你要学会真诚待人,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先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对方想一想,这样一来,常常可以将争执湮灭在摇篮中。
5、世间会有君子就一定会有小人,所以我们所说的真诚并不等于完全无所保留、和盘托出。尤其是对于你并不十分了解的同事,最好还是有所保留,切勿把自己所有的私生活都告诉对方。
6、最后再提醒你一句:同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是永远把别人当作好人,但却永远记得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好人。
[人在职场如何做]
篇7:人在职场触顶危机散文
人在职场触顶危机散文
glass ceiling:意思为玻璃天花板。20多年前的《华尔街日报》,用这个词描述了职业女性面对的无形壁垒。在此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术语中,通常指职场中所遭遇的、在工作晋升时遇到的一种无形的障碍,使人不能到达较高阶层。
这看起来很形象。玻璃天花板上面的东西(更高的职位和薪水),看起来那么清晰,而且似乎触手可及,它们薄、透、脆弱――可事实上却很难捅破,看得见却不知道如何改变的滋味,对每个人来说都很痛苦,这些人也有一个时髦的称呼——职场渐冻人。
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很普遍,也可以说,职业中的“天花板”在每个企业都是天经地义存在的。即便一个人再有能力,达到一定级别之后,晋升的空间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从而在不同的阶段遇上自身发展的困局,亦即遇到了触顶危机。
对不同的人来说,触顶危机带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为这顶“天花板”是具有弹性的,它会因人而高而低;或者说,这“天花板”是可以打开的,打开后会发觉,原来它还能是扇通往高处的窗户。
而你,在职场中遭遇过触顶危机吗,有多高呢?面对这个危机,你是选择挑战冲破还是接受现实?
离职还是继续
吴丹,某世界500强公司驻华北区分公司的销售经理,负责该公司在华北区的销售业务。年仅38岁,却有着不菲的年薪和地位,十分令人羡慕。但这份羡慕对她来说,却成了一种痛苦。原因很简单,她遭遇到了职场触顶危机。
吴丹这样分析自己的工作:年龄不大不小,职位不低不高。没有失业的忧虑,却有止步的恐慌。即使自己工作表现再出色,销售业绩再创新高至高点也永远只会是这个销售经理。虽然比销售经理大的职位还有许多,但那似乎跟自己没多大关系,永远属于总部派来的“空降兵”。若是继续这个工作,恐怕就要在销售经理的职位上耗尽自己的下半辈子了,这对于好胜心强的吴丹来说,十分不甘,她认为自己应有的空间远远不止这些。
离职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若要离职,就意味着放弃自己以前的辉煌和地位重新开始,这对于自己的年纪来说,又是一件过于冒险的事情,因此,吴丹在销售经理这个位置上左右为难,痛苦不堪。
在这里,我建议吴丹不妨尝试一下突破自己,在新的职位上证明自己的实力。以吴丹能够在公司站稳脚跟、并不断刷新业绩的表现来看,自身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而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既然已经在天花板上停滞不前,不如选择捅破这层天花板,走向更高的未来。
打开开窗,突破“天花板”
我们博思猎头曾‘猎’过这样一位经理人,他大学毕业后到一家企业做技术员。按照当时的常规,如果熬下去,最后混个科长、处长就差不多了。但他已经开始为自己设定了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他先跳槽去了一家外企,从技术工人做起。当工作渐有起色、提拔为技术高管之时,他却选择出国。出国后,又转去做管理方面的职位,然后又向销售型转变。当他跨越了技术、管理、销售多个部门后,可以在国外享受较高的待遇时,重新回到中国。他告诉我:其实他的'这个行业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只不过在那个年代还是块贫瘠的处女地。现在中国这一行业开始发展,而他正是稀缺人才,所以回国时机恰好。目前,他已在某大型公司担任总经理角色。
有些职业架构,看起来是貌似玻璃天花板,但实际上仍是有机会。如果一个人之前做过H R、财务、营销、专业技术管理中的任意两个,他未来想成为总经理,其能力架构非常有潜力。有时候职场的天花板不是在级别上,而是工作内容上是否有纵深的拓展空间。
人在职场,个人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触到天花板不要紧,要紧的是学会穿越,快速的成功只能让你不断膨胀,却妨碍你长高,在天花板下横向越来越胖却难以突破;相反,在工作的挫折中反思并不断成长,看似不能马上建功立业,却能让你因为视角的转换和战略思维层面的提升具备冲破天花板的高度!
篇8:不当职场“熟青蛙”
不当职场“熟青蛙”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把一只青蛙扔到沸水里,在顷刻的强烈刺激下,青蛙能够迅捷地跳出去,死里逃生。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到温水中慢慢煮,等到发现危险来临时,它已经无力逃脱了……
职场中,有的人在熟悉的工作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麻木了、烦躁了、乏味了、无聊了,甚至崩溃了。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就要警惕了,否则很可能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慢慢被职场“煮熟”,说起来,这个情景很可怕的。那么,如何应对呢?
我认为,有三点可以规避职场“熟青蛙”的命运:
靠近目标
也许你对现有工作并不满意,而满意的工作又一时找不到或者根本没机会从事,那么你可以尝试着先在业余时间接触你感兴趣的工作。比如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进修,不要小看这样的小步靠近,其实,是最最聪明的做法——当别人在职场中慢慢被“煮熟”的'时候,你开辟了新天地。当取得相应的学历和知识后,一旦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外围人事储备,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那些在职场中慢慢被“煮熟”的人,当其醒过闷儿来的时候,忽然发现:懂得靠近目标的人已经从悄悄起步迈向成功了。与其是那口职场大锅把自己煮熟,还不如说是因不懂得靠近目标而害了自己。
期望适度
职场人都希望驾轻就熟、事半功倍,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看到别人具有充分的自信,而自己没有,不知道别人的诀窍在哪里。实际情况是,任何人学习新的东西都需要一个过程,智商高也不可能对一件从未接触过的事情立马上手。有勇气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往往是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看看成功的人,都是勇于挑战自己、对自己有所期望的人。但是,期望不是空想,一定要确立可行的目标,期望适度,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时间,我认为,慢慢建立起来的自信,比空想的傲慢要实惠。
不断成长
其实这一点是最重要,职业生涯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心理研究发现,人在一生中发挥的能力只不过是他全部潜能的8%,还有92%都在沉睡。因此,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能力,才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所以,永远不要沉溺于现状,沉溺现状就会成为被慢慢煮熟的青蛙。只有不放弃在职业领域的求索,才能及时跳出职业瓶颈,走向新的成功。
篇9:人在职场: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人在职场: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一个“职场抱怨状态”调查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五千余人中,65.7%的人表示自己一天抱怨次数在1-5次之问,13.8%的入每天抱怨6-10次,3.7%的人每天抱怨11-15次,还有4.8%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次数甚至高达20次以上,只有11.2%的人表示从不抱怨或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否抱怨,
抱怨是工作不能有效落实的主要心理障碍,当一个人在抱怨的时候,或者处在抱怨的情绪当中时,他的能量在减少,信心在降低,身心都处在一个无力的状态。
一些人将抱怨变成了一种习惯,如同生活中很多人把“烦死了”“好烦”“郁闷”等词句变成口头禅一样,而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爱抱怨,觉察到自己的抱怨频率有多高。抱怨就像口臭,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别人在抱怨,却对自己口中发出的抱怨充耳不闻。
具体来说,抱怨对于工作落实和职业进步有以下害处:
一、抱怨让人自暴自弃
抱怨是最消极的心理自我暗示,不停地暗示自己的不成功都是他人的错,暗示世界对自己不公平,让自己有理由不努力。当你抱怨的时候,你在表现自己的弱势和无能为力,希望得到别人的怜悯、同情和照顾,你越抱怨,自己的内心越感到虚弱。
抱怨总是让人觉得失败,想要放弃,而这失败往往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找的。有的人总是羡慕、嫉妒那些闪闪发光的人,却不曾看到他们的付出。在无聊地用肥皂剧打发时间时,慵懒地翻着杂志时,这些闪闪发光的人刚刚熬完一个通宵,刚刚喝掉一杯用来提神的咖啡并开始新的工作。
如果说抱怨之后,不满与郁闷能够随风而去,心境能够变得开朗明亮起来,那抱怨还算是有价值的。可问题在于,抱怨恰如一股阴冷潮湿的黑雾,足以遮蔽人的双眼、迷惑人的心智、阻碍人的成长,最终让人在怨天尤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现年35岁的晓婷如今做到了外银高阶主管。她刚进公司时,因为个性好、不说“No”,成为工作量最大的一位。正是因为“不计较、不抱怨”,她得到的学习机会比别人多,更使她累积了许多新兴金融商品的知识,自然她的晋升也比别人快。
晓婷说,“计较和抱怨也许能争来眼前的公平,但未来却失去更多机会。”她特别提醒一些喜欢抱怨的人,如果仍处在“五不上”时期,最好把爱抱怨的嘴给堵上。所谓的“五不上”就是“专业谈不上、经验谈不上、升职谈不上、加薪谈不上、奖励谈不上”。晓婷认为,一个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环境,影响他人,成就自己。抱怨只能让自己越来越弱,以至于一事无成。
对于员工来说,养成事事抱怨的习惯无异于让自己陷入失败的怪圈:抱怨——消极心态——工作陷入被动——得不到公司认可——越发抱怨——更加不满的心态——工作效率降低——受到公司处罚、警告或者辞退。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抵制抱怨也就是避免自己陷入失败的怪圈。
抱怨的实质是为自己目前不良的状况寻找理由,归根结底是一种懒惰的表现。抱怨让人推脱属于自己的责任,寻找借口,放弃自我反省、自我扬弃、自我提高与改善的机会。“让他人去承担这个责任吧,这样我心里也会觉得好受一点,我没有能力改变了……”抱怨就像烟雾弹,干扰视线、混淆视听,从而顺理成章地把事情的责任推脱掉,避开整个事件的本质,原谅自己,放纵自己。
由于不做改变,安于现状,自己永远也无法强大起来。当一个人过多地被消极语言困扰的时候,会失去行动力,开始形成负面思维,一遇到事情就会消极思考,
一个每天抱怨薪水微薄的人,永远没有可能加薪,因为他把精力都集中在薪水上,而没有考虑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个每天都抱怨公司环境的人,永远不可能把工作落实到位,因为工作落实需要全身心投入,积极工作的人没有时间去抱怨。
通常说来,一个人做得越多,抱怨越少;相反,一个人做得越少,他的抱怨也会越多。如果说抱怨也能造就一个人的话,那就是男人成为“愤青”,女人成为“怨妇”。也就是说,因为这些抱怨,他们已经逐渐远离了优质的生活,远离了让自己走向优秀的道路。
二、抱怨破坏人际关系
一个人在抱怨时,除了不断地给自己增加某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外,还会影响到周围人对自己的判断和看法,从而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产生负面影响。从量的角度上看,抱怨所获得的快感和情绪宣泄只是一个人的,但抱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会影响一群人。
经常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围的人们所抛弃,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最后,抱怨者越来越让人反感和不可接受,人际交往面越来越窄,他们最终将在抱怨中度过自己哀怨的一生,成为人见人怕的“祥林嫂”式的悲剧人物。
抱怨相当于赤脚在石子路上行走,而乐观是一双结结实实的鞋。抱怨丧失的不仅是勇气,还会失去朋友。谁都恐惧牢骚满腹的人,怕自己也受到传染。失去了勇气和朋友,人生会变得很难。所以抱怨的人继续抱怨,他们不知道,人生有许多简单的技艺可以化险为夷,闭嘴是其中的.妙谛之一。
小苗刚参加工作,深感写字楼里的人情冷漠,好在同办公室的娟子大姐非常热情,总是爱和她拉家常,这让她的心里一阵暖意。很多心里话也愿意和娟子说。
时间一长,家常就成了诉苦,小到孩子太闹太烦人,大到公司领导的用人不公。刚开始的一两次小苗还会认真听,会告诉她自己的建议。到后来,小苗给娟子的就只是“这样做没有用”之类的否定答案。再后来,久而久之,小苗发现其实娟子要的并不是一个真诚的建议,而是一个不会发言的听众。于是也就听听算了,并不会把她的话当一回事。
等和公司的人都熟悉了,小苗才听其他同事讲,娟子的绰号就叫“婆婆嘴”,整个就是一怨妇。公司很多闲话都是从她那里传出去的。从那以后,小苗面对娟子时,能躲就躲,躲不了就敷衍。
三、抱怨改变不了现实
抱怨有什么用呢?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抱怨,一个差单位就会变成一个好单位;不会因为一个员工的抱怨,讨厌的领导就换成了喜欢的领导。客观的总是客观的,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喜欢抱怨的人应该思考:为什么老是跟自己过不去呢?为什么不想想怎么样在既定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呢?无论抱怨的人如何抱怨不止:“你怎么还不快走?”“你怎么还在这?”现实依然不会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
有一个农夫正在划着小船过河。突然间,农夫发现,有一只小船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丝毫避让的意思。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混蛋!”农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但农夫的吼叫完全没用,说时迟那时快,那只船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农夫被激怒了,他竭斯底里地怒斥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当农夫怒目审视这条小船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听他大呼小叫、厉声斥骂的只是一只挣脱了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
在多数情况下,当你抱怨、责难、怒吼的时候,你的听众或许是一艘“空船”。那个一再惹怒你的人,绝不会因为你的斥责而改变方向。古人云:人生处处多忧愁,抱怨不如多奋斗。
生活中,人们都在做不同的事,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沿着人生不一样的轨道前行。那些繁琐的、烦人的、惆怅的、难过的、不如意的,应该有一箩筐,与其在不如意时一味地抱怨,不如尝试着去改变,改变自己、改变现状,让生活和工作变得如意起来。
★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
★ 人在天涯的散文
★ 军训逃兵初二作文
★ 别拿村长不当干部
★ 人在初三随笔
人在职场不当逃兵_散文(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