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怜简介

时间:2022-12-13 05:24:02 作者:亡国公主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亡国公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冯小怜简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冯小怜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冯小怜简介

冯小怜简介

北齐后主高纬妃——冯小怜

冯小怜是南北朝时代北齐后主高纬的贵妃,原是皇后穆盈身边的侍女,是后来才跃上枝头作凤凰,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她的娇媚与荒唐,使北齐帝国遭到覆亡的命运。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国,大致沿着今天的山西与陕西两省交界的地方,以自北向南的一段黄河为界。东魏占有黄河以东以及淮水以北的土地,西魏占有黄河以西及秦岭以北的关陇地区。东魏建都部城,也就是今天河南省临漳县。西魏定都长安,是历代帝王龙兴之地。

西魏的力量远不如东魏,就是南朝的梁政权也比西魏强。

北齐就是高洋夺东魏政权建立的,是实力最强的;北周是宇文觉守西魏政权建立的,力量最小。当宇文觉建北周时,南朝梁也被陈国取代。

但不久之后,北齐与北周的力量渐渐持平,一方面北齐被南朝的陈国侵吞了淮南一带地区,另一方面北同越过秦岭,掠夺了汉中和四川等地。高纬就是这时成为北齐皇帝、冯小怜不久成了他的妃子。

北齐建国十七年后,高纬即位,就是北齐后主。他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醇酒美人,声色犬马,过着豪奢浪漫的生活,用珍珠串缀而成晶光闪耀的罗衫,用宝石镶嵌在玉辇上,日日夜夜与后嫔宫妃厮混在一起,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冯小怜本是穆皇后身边的侍女。当时高纬正宠爱弹得一手好琵琶的曹昭仪,穆皇后为了抵制曹昭仪而把冯小怜送给高纬,结果应证了中国一句有名的成语:饮鸩止渴。

冯小怜自幼便经过音乐与舞蹈的严格训练,更耳儒目染了一套蛊惑男人的手段,入宫以后更看惯了妃嫔们争宠斗娇的伎俩,于是便研究出一套崭新狐媚手段,使得北齐后主接触到一种新鲜的奇趣,而被弄得神魂颠倒。

冯小怜精通人体的构造及脉络系统,侍候穆皇后时,曾经试着以槌、擂、扳、担等手法,为她的女主人消除身体的疲惫,久而久之便练就了无师自通的按摩方法。后来当她以软绵绵的一双小手,上下不停地在高纬的身体上游动时,这个整天主动寻找刺激的风流皇帝,突然之间感到一种被动的奇趣与快乐。

除了这些人为的条件外,据说冯小怜更有一种天生的本钱。她的玉体曲线玲成,凹凸有致,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软如一团棉花,暖似一团烈火;在夏天褥暑炙人的时候,则坚如玉琢,凉若冰块。或抱、或枕、或抚擦、或亲吻,无不婉转承欢,是一个天生的尤物,是她很快便获得独一无二专宠的主要本钱。

除了历朝历代常见的盖豪华宫殿,艳舞狂欢,彻底不歇,铺张浪费之外,齐后主高纬就连与大臣们议事的时候,也常常让冯小怜腻在怀里或把她放在膝上,使议事的大臣常常羞得满脸通红,话说得语无伦次,无功而返。

北周武帝继位之后,看到北齐后主高纬淫乱昏庸,于是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平阳(今临汾)和晋阳(今太原)。北周占领平阳后,北齐高纬居然讲出这样的话来:“只要冯小怜无恙,战败又有何妨!”

“独乐不如众乐乐”,北齐后主高纬真是天真得可以。他认为像冯小怜这样可爱的人,只有他一个人来独享她的美艳风情,未免暴珍天物,如能让天下的男人都能欣赏到她的天生丽质岂不是大大的美事。于是经过一番设计与安排,让冯小怜玉体横陈在隆基堂上,以千金一观的票价,让有钱的男人都来一览秀色,这又是一次滑天下之大稽的作为,使北周武帝匿笑不已。

笑尽管由他笑吧!高纬仍然带着冯小怜我行我素地浩浩荡荡到天池地方狩猎去了。臣下向他奏告:“严冬将届,北周军队已经退回长安,正好利用此时收复平阳。”对此高纬犹豫不决。

冯小怜认为战争和狩猎一样好玩,于是怂恿高纬亲自带兵反攻平阳,高纬自然言听计从,于是冯小怜也戎装随行。北齐兵把平阳城团团围住,北齐兵为收复失地,抵御外侮个个奋勇争先,挖掘地道,架设云梯。留守平阳的北周大将梁士彦虽然率领有限的士兵拚死守城,但在北齐兵奋不顾身的冲锋下已岌岌可危。眼看高纬即将下达总攻命令,平阳即将重返北齐怀抱的时候,冯小怜却认为天色已晚,使她无法看到攻城之战的盛大场面,而要求在第二天天明以后再行攻城。第二天天昏地暗,北风怒吼,初雪飘落,大地渐渐一片银白,冯小怜又认为气候不佳,要求暂停攻城。殊不知夜暗之际或天气不佳正是军事作战进攻的最佳时机,囿于妇人之见,北齐大军竟然平白无故地丧失了两次大好时机。等到雪雾天晴,北周武帝已亲率大军赶到平阳,两军连日血战,齐军大败,退入晋阳,轰轰烈烈的平阳之战又以齐军惨败而告结束。

平阳之战结束后,北周武帝以将士在严寒中作战特别艰苦,准备带军队退回长安休整。梁士彦叩马苦谏,认为机不可失,应该直捣北齐重镇晋阳。北周武帝采纳了梁士彦的意见,自统大军追迫齐军,直逼晋阳城下。周武帝的行事与北齐后主高纬形成鲜明的对比,知道紧紧把握时机,并且他首先的准备休整也是出于对将士的爱护,不象高纬只是为了满足冯小怜的妇人之见。

晋阳战役开始,晋阳是北齐经营多年的北方重镇,城高壕深,守备严密,城中粮谷器械充裕,支持一年半载决无问题。周兵远来,又值严冬,要不了多少时日便会知难而退。高纬等着北周军队自动撤走。不料事出意外,北周的大军并没有撤退的迹象,也没有积极进攻的打算。于是齐后主高纬命人在城中建筑一座高耸入云的天桥,时常与冯小怜一道登桥遥望城外敌军的情况,下得桥来便躲进冯小怜为他铺排的温柔乡里。这时,冯小怜为他又挑选了一批面目校好,身材绝佳的侍女,加以训练,很快地便组成了一个脱衣舞团,让高纬观赏她们的舞蹈,以消愁解闷。齐后主高纬也居然厚颜无耻地说:“看了能够头脑清醒,精神百倍。”有一天,木架搭成的天桥忽然垮了下来,风吹雨淋之下,这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冯小怜认为是不祥之兆,胆颤心惊,一再要求后主放弃晋阳返回邺城。想不到高纬又一次置国家利益不顾,听从了冯小怜的劝告,回到邺城。北周轻而易举地夺得北齐重镇晋阳。

北周直扑邺城。高纬退守邺城尚有精兵十万,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居然“病急乱投医”,一面祈求菩萨保佑,一面将皇位传给太子高恒,自己带着冯小怜自部城往东逃奔青州,北周顺利地取得邺城。后来北齐后主高纬,太子高恒,冯小怜等人均被擒获,北齐灭亡,黄河流域再度统一。到了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了二首《北齐》诗:

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其二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着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北齐本较北周强大,由于北齐后主宠爱冯小怜,而使朝政紊乱,民不聊生,临事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坐失战胜的契机,终至一蹶不振,而遭亡国之痛,北齐自高洋开园到高纬被擒,才仅只二十八年的时间,谁能低估女人的作用呢?

高纬被解往长安,受尽屈辱后终于被杀,冯小怜被北周皇帝的弟弟宇文达所得,不久宇文达被杨坚所杀,她又作了武将李询的偏房,受尽了大妻的折磨,舂米、劈柴、烧饭、洗衣等吃重工作之外,还不时地遭到叱责和鞭打。冯小怜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摧残,最终自缢而死,那晚天很蓝,月很圆。

篇2:冯小怜 李贺

作者:李贺

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

破得春风恨,今朝值几钱。

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

玉冷红丝重,齐宫妾驾鞭。

冯小怜注音:

wān tóu jiàn xiǎo lián ,qǐng shàng pí pá xián 。

pò dé chūn fēng hèn ,jīn cháo zhí jǐ qián 。

qún chuí zhú yè dài ,bìn shī xìng huā yān 。

yù lěng hóng sī zhòng ,qí gōng qiè jià biān 。

冯小怜翻译:无

冯小怜字词解释:

1:冯小怜:北齐后主穆后从婢,冯淑妃小字。善琵琶歌舞。后主高纬遇害后,改嫁代王达。事载《北史.后妃传》。

2:破得春风恨,今朝值几钱:小怜改嫁代王后,一日弹琵琶弦断,作诗云:“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日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

3: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竹叶,饰纹也。

4:玉冷红丝重,齐宫妾驾鞍:红丝,王琦注:马鞭,红丝为系也;一云,衣也;一云,琵琶弦也。

赏析:无

李贺人物轶事:

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从此,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五言绝句,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读到过的。而人们面对那些恶劣环境下的现实时,动辄就会说“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至于以前有人对知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攻击时所集纳的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如同上述列举的,究其实,这书名如同上述所引诗句也都是李贺诗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李贺诗篇的应用机率至今仍是很高的。而李贺之所以能有这么个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进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大有关系。

李贺在长安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有得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

李贺个人资料: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篇3:冯小怜,冯小怜李贺,冯小怜的意思,冯小怜赏析

冯小怜,冯小怜李贺,冯小怜的意思,冯小怜赏析 -诗词大全

冯小怜

作者:李贺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

破得春风恨,今朝值几钱。

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

玉冷红丝重,齐宫妾驾鞭。

篇4:冯国用简介

渡江之战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至九月,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朱元璋红巾军在西起牛渚矶(今安徽当涂西北)东至集庆(今江宁)长江一带击败元军的一次作战。

朱元璋占领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后不久,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病死,朱元璋领其兵。为求进一步发展,寻找稳固的战略基地,朱元璋采纳部将冯国用等人建议,决定渡江谋取集庆,以建立根据地。而“取金陵(即集庆)必自采石(今安徽当涂北)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图也”(《明实录》卷三),遂决定先取采石。时常遇春及巢湖水军起义首领俞通海等先后归附,朱元璋积极训练水军,首先击败元中丞蛮子海牙军,占领峪溪口(今安徽巢县东南长江北岸),尔后于六月督师渡江,克牛渚矶进占采石,沿江元军,望风归附。随后,朱元璋令人砍断船缆任舟顺江东去,示无归意,旋串军攻太平路(今安徽当涂),元平章完者不花等率兵拒守,朱元璋纵兵急攻,破其城,完者不花弃城逃走,朱元璋占领太平。元军组织反攻,元中丞蛮子海牙以水军进至采石,封锁姑孰口(当涂南),切断朱元璋主力军与和州的联系;元“民兵”元帅陈野先率兵数万进攻太平。朱元璋派徐达、邓愈,汤和率部迎敌,遣别将由间道绕至元军之后,元军在朱元璋军的两面夹击下大败,陈野先被俘投降。七月,朱部元帅张天佑率诸军及降将陈野先部攻集庆无功而还。八月,朱元璋命徐达率部先后攻克集庆附近之溧水(今属江苏)、溧阳(今属江苏)等地。九月,朱元璋督师再攻集庆,命郭天叙、张天佑等率部自官塘进攻集庆东门,陈野先自板桥攻南门,因陈野先复叛,诱杀郭天叙,俘张天佑,朱元璋被迫撤围退兵。陈野先乘机率部追杀到葛仙乡(南京东南),被该乡民兵百户卢德茂诱杀,其子陈兆先收容余部,屯军方山(南京东南),与蛮子海牙所泊采石水军犄角呼应,准备收复太平。朱元璋命治石炮载以巨舰,选派精兵扼守要害以御元军。

点评:此战,朱元璋军为夺取集庆,先据要点采石,进尔扫清集庆周围各据点,使集庆成为孤城,造成沿岸元军全线崩溃,为进一步占领集庆创造了有利条件。

篇5:冯胜简介

冯胜

冯胜(?—1395),明初大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回族。安徽定远人。冯文质次子。

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他与兄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义军,从破滁州、和州,拔采石;取太平、镇江、宜兴、绍兴、晋大元帅。兄卒,袭职,为亲军都指挥使,从战鄱阳,下武昌,庐州,取江西诸路。与诸将收淮东、取泰州、湖州、平江,功仅次常遇春,迁右都督。从大将军徐达北征,下山东诸州郡。明洪武元年(1368),兼太子右詹事。引兵取汴梁、洛阳、陕州、潼关,继征山西,擒元右丞贾成,左丞田保保。二年,克凤翔、巩昌,逼临洮,降元将李思齐。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出西安,破扩廓帖木儿,封宋国公。二十年(1387),拜征虏大将军,讨金山之元将纳哈出,降其众二十万。二十五年(1392),奉命籍太原、平阳民为军,立卫屯田。二十八年(1395),因坐蓝玉案奉召还京(今南京),赐死。

篇6:冯道简介

冯道

冯道(882~954)

五代时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的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唐末,冯道事幽州刘守光为参军。刘守光败后,冯道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掌书记。后唐庄宗李存即位,以冯道为翰林学士。明宗时,为端明殿学士。不久,任相。长兴四年(933),明宗死,闵帝即位。次年,潞王从珂(后为末帝)反,冯道率百官迎之。历闵帝、末帝,冯道并居相位。后晋灭后唐时,冯道为首相,奉石敬瑭命献徽号于契丹。后晋废枢密使,权归中书,大小政事均由冯道处理。石敬瑭曾独召他,欲其辅立幼子石重睿。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他改奉齐王石重贵,是为少帝(即出帝)。开运三年(946)十二月,契丹灭后晋(次年改国号辽),他为太傅。历后汉、后周两朝,他皆为太师,后周时又兼中书令。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帝,不离将、相、三公高位,容身保位,未尝谏诤。晚年自称“长乐老”,作《长乐老自序》,列叙官爵。他自谓一生中唯一“不足”事,是“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但当有志于统一的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元年(954)二月亲征北汉时,他却极力谏阻。

冯道为官,尚无当时官吏贪暴放纵之风。曾对后唐明宗读聂夷中《伤田家》诗,表述农民的痛苦。在他的倡议下,长兴三年,后唐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雕版印刷,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篇7:冯太后简介

冯太后

冯太后(441~490)

北魏文成帝皇后,太和元年(477)至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谥文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和平六年(465)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执政,定策诛杀专权跋扈的丞相乙浑。献文帝非太后所生,听政后诛除太后内宠。皇兴五年(471)献文帝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见魏孝文帝元宏),自己仍过问大政。承明元年(476)冯太后毒死献文帝,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她聪明果决,猜忍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

北魏百官原无俸禄,冯太后称制时,太和八年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称为“班禄”。班禄以后,贪赃满一匹者处死。规定地方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太和九年采纳给事中李安世建议,实行均田制,使农民附着于土地,劳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垦辟。北魏原来没有户籍制度,由宗主管理户口,称宗主督护制。因此宗主荫庇人口甚多,往往三五十家合为一户。在九品混通制之下,赋役负担不匀,政府收入也受影响。九年或十年初,李冲建议,仿古制立党、里、邻三长,用以代替宗主督护的统治(见三长制)。定民户籍,按户征发调役,当时反对李冲建议者很多,冯太后力排众议,认为立三长则荫庇的户口可以检出,课调可有常准,决定实行。结果不汉北魏本土见效,由南朝归于北魏的淮北州郡户口,几十年间也比属南朝时大见增长。冯太后主持制定的三长制、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三者配合实行,为孝文帝迁洛以后的繁荣富庶打下了基础。

篇8:冯跋简介

北燕冯跋

北燕,十六国之一。汉人冯跋所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盛时有今辽宁西南部和河北东北部。历二主,共二十八年。

冯跋(?~430),字文起,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父冯安,慕容永时仕西燕为将军。西燕亡,冯跋东徙龙城,为后燕禁卫军将领。慕容熙荒淫无道,4四月,冯跋等杀慕容熙,拥立后燕主慕容宝养子慕容云(即高云)为主。云称天王,以跋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军国大权。4十月,云被其宠臣离班等所杀,冯跋又杀离班等,自称燕天王,仍以燕为国号,都龙城,史称北燕。430年九e月,跋病死,其弟冯弘杀跋诸子自立。冯弘之世,北魏连年进攻,掠徙北燕民户。435年,弘遣使请高句丽出兵迎弘。436年四月,北魏大军又攻龙城。五月,冯弘在高句丽军保护下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奔高句丽。北魏军入占龙城,北燕亡。

冯跋统治时,能留心政事,革除后燕苛政,简省赋役,奖励农桑,惩治贪污,社会较为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建立太学,选派二千石以下子弟入学读书,培养统治人才。除以州郡治民之外,还以太子冯永领大单于,置前后左右四辅,推行胡、汉分治政策。冯跋、冯弘都曾派遣使者到江南,当时南朝称北燕为黄龙国。

篇9:冯异简介

冯异

冯异(?—34年),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冯异素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冯异早年为王莽效力。地皇三年(22年),刘縯、刘秀起兵,冯异以郡掾的身分监五县,跟父城长苗萌共守城池,抵抗刘秀。刘秀进军颍川(治今许昌),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今宝丰县东南)。冯异出巡属县,被汉兵捉获。时冯异的堂兄冯孝和同乡丁綝、吕晏都在刘秀手下。他们共同推荐冯异,刘秀召见冯异,希望他留下。冯异对刘秀说:“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暛功报德”(《后汉书·冯异列传》)。刘秀同意了。     冯异回到父城,对苗萌说:“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说:“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后汉书·冯异列传》)。不久,刘秀率军南还宛地,更始帝前后派十几名将领来攻打父城,冯异坚守城邑,决不投降。等到刘秀升任司隶校尉,再过父城,冯异则大开城门,献上牛酒,欢迎他的到来。刘秀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冯异又推荐了一群小同乡,如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人。刘秀一律任命为掾吏,把他们带回洛阳。     更始帝几次想派刘秀巡行河北,诸将都不同意。当时曹竟为左丞相,他的儿子曹诩任尚书,父子贵幸,当朝用事。冯异劝刘秀跟他们深相结纳。后来,由于曹氏父子力劝,更始帝命刘秀持节渡河,镇抚河北诸郡。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六月,刘秀的兄长刘縯被更始帝杀死。刘秀表面上虽不敢显露悲戚之情,饮食言笑一如平常,心里却非常难过。独居时,一点酒肉也不肯用,枕席间也往往有哭泣之痕。冯异单独拜见刘秀,宽慰他,劝他节哀,并乘机进言:“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后汉书·冯异列传》)。刘秀采纳了他的建议,一到河北,便派冯异和铫期抚循属县。冯异等所到之处,平释囚徒,抚恤鳏寡,亡命投案者,不咎既往。并了解二千石的长吏,暗中考察他们是同心还是不愿归附,然后把名单上报给刘秀。     更始元年(23年)十二月,王郎聚众起事,在邯郸称帝。蓟中各地,纷纷响应。刘秀率部从向南疾进。当时形势危急,刘秀晨夜不敢入城邑,吃住都在道旁。到达河北饶阳无蒌亭时,天气寒冷,北风凛冽,大家饥渴劳顿,不可名状。冯异给刘秀送米了热腾腾的豆粥。第二天一早,刘秀对将领们说:“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后汉书·冯异列传》)。     部队进至南宫,天降大雨,刘秀在道旁的空房子中避雨。冯异抱来柴草,邓禹在灶中点火,刘秀则对著灶门解衣烤火,冯异又向刘秀献上了麦饭和菟肩(植物名,属葵类,可食)。不久,刘秀的部队过了滹沱河,到达信都(今河北衡水东),刘秀派冯异去河间招募兵众,回来后,任命他为偏将军。接著,冯异又随军大破王郎,封应侯。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道遇诸将,往往驱车让路。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到一个处,安营完毕,将领们总是坐在一起,论功希赏。冯异则常常独自避坐大树之下,不与其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攻破王郎后,刘秀整编部队,对将领也重新做了调整,使之各有统属。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刘秀因此对他更为欣赏重视。     此后,冯异在北平击破铁胫军,并击降匈奴于林闟顿王,战功卓著。     攻破王郎后,刘秀声威壮盛,更始帝封他为萧王,命他收兵,和有功将领一起回京,实际上是想削夺其兵权。刘秀接受封爵,但提出河北未平,不受征召,从此与更始分裂。     时更始帝派舞阴王李轶、廪丘王田立、大司马朱鲔、白虎公陈侨率领大军,号称三十万,跟河南太守武勃一起驻守洛阳。刘秀想北徇燕赵之地,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和河内太守寇恂一起,统率魏郡、河内郡的部队,抵拒朱鲔等人。     冯异写信给李轶,说:“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畔楚而归汉,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霍光尊孝宣而废昌邑。彼皆畏天知命,莺存亡之符,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笱令长安尚可扶助,延期岁月,疏不闲亲,远不逾近,季文岂能居一隅哉?今长安坏乱,赤眉临郊,王侯构难,大臣乖离,纲纪已绝,四方分崩,异姓并起,是故萧王跋涉霜雪,经营河北。方今英俊云集,百姓风靡,虽邠岐慕周,不足以喻。季文诚能觉悟成败,亟定大计,论功古人,转祸为福,在此时矣。如猛将长驱,严兵围城,虽有悔恨,亦无及已”(《后汉书·冯异列传》)。     李轶自有苦衷。当年,他跟刘縯、刘秀首结谋约,关系密切。等到更始称尊,他却参与陷害刘縯。如今,他明知更始帝众叛亲离,长安危迫,也想投降刘秀,只是心里有点不能自安。于是,回信给冯异:“轶本与萧王首谋造汉,结死生之约,同荣枯之计。今轶守洛阳,将军镇孟津,俱据机轴,千载一会,思成断金。唯深达萧王,愿进愚策,以佐国安人”(《后汉书·冯异列传》)。     双方通信之后,李轶便不再与冯异争锋。冯异借此机会,北攻天井关,攻克上党两座城池,又南进,攻克河南成皋以东十三个县和各处兵营,收降十多万敌军。     武勃率一万多人进攻归降冯异的部队,冯异渡河,跟武勃在乡下接战,斩杀武勃及士兵五千余人。李轶信守约言,闭门不救。冯异见李轶可信,便把情况详细地写信告知刘秀。刘秀出于斗争需要,故意把李轶写给冯异的信件泄露出去。朱鲔得知,大怒,派人刺杀李轶,一时洛阳城人心浮动,好多人出来投降。     朱鲔派讨难将军苏茂带几万人攻打温地,自己则领兵数万进攻平阴,牵制冯异。冯异先派校尉护军率部和寇恂一起打败苏茂,然后自己率兵渡河,进击朱鲔。朱鲔败逃,冯异追赶到洛阳,耀其威武,绕城一周而归。     冯异写信给刘秀,报告战况,将领们纷纷向刘秀祝贺,并劝他速登帝位。刘秀不能决断,下令召回冯异,询问四方情况。冯异说:“三王反叛,更始败亡,天下无主。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上为社稷,下为百姓。”刘秀说:“我昨夜梦乘赤龙上天,觉悟,心中动悸。”冯异下席再拜,祝贺刘秀:“此天命发于精神。心中动悸,大王重慎之性也”(《后汉书·冯异列传》)。于是,冯异便与众将一起,推戴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封冯异为阳夏侯。冯异率军击败严终、赵根,光武帝下诏,命其回乡上冢,命太中大夫送去牛酒,命二百里内太守、都尉以下的官员和他的宗族前往会祭,以示荣宠。     时赤眉军和延岑的部队活动于三辅地区,郡县的势家大族也拥兵滋乱。大司徒邓禹无法平定,光武帝决定让冯异替代他,前往征讨。冯异临行,光武帝亲自送他到河南,赐他乘舆七尺具剑,对他说:“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无为郡县所苦”(《后汉书·冯异列传》)。冯异顿首受命,引军向西行进,所到之处,施恩于民,取信于民。弘农地区原有十几个自立为将军的,但由于冯异威行信成,都率众归降。     冯异在华阴和赤眉军相遇。两军持了六十余日,发生了几十次战斗,冯异击降赤眉将领刘始、王宣及所部五千多人。建武三年(27年),朝廷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邓禹率车骑将军邓弘回军,和冯异相遇,邀约冯异共同进攻赤眉。冯异说:“异与贼相拒且数十日,虽屡获雄将,余觿尚多,可稍以恩信倾诱,难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诸将屯黾池要其东,而异击其西,一举取之,此万成计也”(《后汉书·冯异列传》)。邓禹、邓弘不听冯异的意见。于是,邓弘与赤眉大战。赤眉佯败,丢弃辎重车辆奔逃,车上尽装泥土,仅用豆子覆盖在表面,邓弘军士卒争相取食。赤眉军乘机还军猛攻,邓弘军大败。邓禹、冯异合兵救之,赤眉军退。冯异认为士卒饥倦,应休息,邓禹不听,复战,大败,死伤3000余人,只带24骑逃归宜阳。冯异亦被击败,弃战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位于湖县西),跟麾下的几个人重回大营,坚壁自守。冯异收集散兵和诸营守军,共得几万人。于是,和赤眉军约期会战。     冯异预先派精壮将土,打扮成赤眉军模样,埋伏在路旁。作战时,冯异故意示敌以弱,当赤眉军一万多人已经打到前部,才出兵救援。赤眉军见汉军兵势不振,就调来大部队,想一举全歼。冯异遂纵兵与之大战,鼓角齐鸣,呼声震天。战至下午,赤眉兵势渐衰,汉军伏兵突然冲出,由于他们跟赤眉衣服相同,无法识别,赤眉军败退。冯异驱兵追击,直到崤底,大破其军,收降八万多人。剩下的十几万人,跑到宜阳后,也全部投降。至此,前后延续之久的赤眉农民起义战争遂告失败。光武帝下诏慰劳冯异,说:“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后汉书·冯异列传》)。     赤眉虽已投降,但各地割据势力仍很强盛,局势不容乐观。当时,延岑占据蓝田,王歆占据下圭口,芳丹占据新丰,蒋震占据霸陵,张邯占据长安,公孙守占据长陵,杨周占据谷口,吕鲔战据陈仓,角闳占据沂,骆延占据周至,任良占据鄂,汝章占据槐里,各称将军,拥兵多者万余,少者数千人,转相攻击。冯异且战且行,驻军于上林苑中。     延岑攻破赤眉之后,自称武安王,占据地盘,设置官吏,想独霸关中。他联结张邯、任良一起进攻冯异。冯异破之,斩首千余级,于是,原来依附延岑的,都投降了冯异。延岑败走析地冯异遣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要攻延岑,大破之,降其将苏臣等八千余人。从武关逃往南阳。     当地连年征战,粮食匮乏,百姓饥饿,黄金一斤才换五斗豆子,甚至有人吃人的情况发生。冯异部下士兵,也因为道路断绝,粮运艰难,只能吃野草野菜。光武帝知冯异处境,任命南阳赵匡为右扶风,率兵援助冯异,并给他送来粮食布疋,冯异部下群情振奋,军中皆呼万岁。冯异军中粮食渐渐充足,于是便开始征讨豪强,惩罚不听命令的,褒奖主动归附或立有功劳的。把为首的分子都送往京师,将部众都解散,令重归本业。时日不长,除吕鲔、张邯、蒋震投降了割据蜀地的公孙述外,其余的割据势力均被平息。冯异威行关中。     第二年,公孙述派将程焉带兵数万,勾结吕鲔,想出屯陈仓,进攻三辅。冯异和赵匡迎击,程焉兵败,逃往汉川。冯异穷追不舍,在箕谷又大破程焉。接著回军进击吕鲔,吕鲔部众,降者甚多。此后,公孙述多次派兵进犯,每次都被冯异挫败。冯异在关中三年,关心民瘼,平反冤狱,发令施仁,威重化行。因而百姓安乐,远近怀德。     冯异担当要职,长久居外,内心颇不自安。于是上书表明心迹,说自己思念朝廷,希望能被召回,以亲帷幄。光武帝因其职责重大,不同意他回来。后来,有人上奏皇帝,说冯异专利关中,斩长安令,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光武帝把这奏章给冯异看。冯异十分惶恐,上表章自明。:“臣本诸生,遭遇受命之会,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皆自国家谋虑,愚臣无所能及。臣伏自思惟:以诏□战攻,每辄如意;时以私心断决,未尝不有悔。国家独见之明,久而益远,乃知‘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当兵革始起,扰攘之时,豪杰竞逐,迷惑千数。臣以遭遇,托身圣明,在倾危溷肴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伏念明主知臣愚性,固敢因缘自陈。”光武帝见冯异惶急不安,下诏抚慰。诏书中说:“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后汉书·冯异列传》)。     建武六年(30年)正月,冯异入京朝见,光武帝热情接见,并对在场的公卿们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后汉书·冯异列传》)。接见之后,光武帝又派中黄门赐给冯异珍宝衣服钱帛等物,并且说:“仓卒无蒌亭豆粥,呼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冯异受赐,顿首拜谢说:“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汉书·冯异列传》)。此后,光武帝又数次召见冯异,设宴,君臣共饮,商讨攻蜀之事。冯异在京城住了余日,才回驻地。皇帝命冯异妻子儿女随行,以示不疑。     同年夏,朝廷派诸将伐公孙述,隗嚣叛汉,诸将与战,皆为所败。光武帝诏命冯异进军栒县(今陕西旬邑县)。冯异尚未到达,隗嚣乘胜派其将王元、行巡率二万人马出陇西,并分派行巡夺取栒县。冯异得此捎息,命令部队晨夜急驰,想先占据枸县。诸将皆说:“虏兵盛而新乘胜,不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冯异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虏兵临境,忸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后汉书·冯异列传》)。于是催军奋进,进入栒邑,关闭城门,偃旗息鼓。行巡不知冯异己占据城池,匆匆带兵赶到。冯异出其不意,击鼓建旗而出。行巡所部,惊慌失措,纷纷溃逃。冯异统军追杀数十里,大破其军。这时,祭遵也在汧打败王元。于是,北地(治今甘肃宁县)豪长耿定等人背离隗嚣,相从降汉。     冯异上书皇帝,奏明军中情况,谦恭礼让,一点也不显扬自己的功劳,但有的将领却想贪占冯异之功,光武帝深以为患,就下诏书说:“制诏大司马(吴汉),虎牙(盖延)、建威(耿弇)、汉中(王常)、捕虏(马武)、武威(刘尚)将军:虏兵猥下,三辅惊恐。栒邑危亡,在于旦夕。北地营保,按兵观望。今偏城获全,虏兵挫折,使耿定之属,复念君臣之义。征西功若丘山,犹自以为不足。孟之反奔而殿,亦何异哉?今遣太中大夫赐征西吏士死伤者医药、棺敛,大司马已下亲吊死问疾,以崇谦让”(《后汉书·冯异列传》)。并命冯异进军义渠,兼任北地太守。     不久,青山胡率万余人投降冯异,冯异又带兵击破卢芳的将领高览和匈奴薁鞬日逐王。上郡、安定地方,都归附了汉朝,冯异又兼领安定太守。     建武九年(33年)春,祭遵去世。皇帝命冯异守征虏将军,并统领其营中将士。隗嚣死后,其部将王元、周宗等人又扶立其子隗纯,率兵占据冀(在今甘谷县南),公孙述也派赵匡带人救助他们。光武帝又命冯异行天水太守事。冯异进击赵匡,相持一年,将其皆斩杀。汉军进攻冀,耗日持久,始终不下。有人提出要回军休兵,冯异不为所动,常常身先战阵,为诸军先锋。     第二年(34年)夏,冯异与诸将齐攻落门,尚未攻克,病发,在军营中去世,谥节侯。长子冯彰嗣。 冯异(?~公元34) 中国东汉开国名将。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初属王莽,后随刘秀,曾参与消灭王郎割据势力和镇压赤眉、铜马等农民起义军,历任主簿、偏将军、孟津将军、征西大将军。冯异博学,有远见卓识。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提出扩张势力、宽释囚徒、与民以利等夺天下之策,使刘秀赢得了人心,据有河北(今河北大部和河南北部)。建武元年(公元25),奉命屯军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洛阳刘玄守军对峙,他离间守将,乘隙夺占外围要地,困刘玄军于孤城,使刘秀终于夺取中原要地洛阳。崤底之战,他使用诡计,先期设伏,伺机突袭,迫使赤眉军8万余人溃败投降。继入关,击灭关中诸割据势力。六年,刘秀与隗嚣争夺□邑(今陕西旬邑东北),冯异率兵抢先入城,偃旗息鼓,待隗嚣军至,突然出击,将其击败。冯异用兵长于谋略,为人谦让不夸,诸将并坐论功,常退避树下,军中号为“大树将军”。十年,病卒于平陇军中。     点评:冯异是东汉佐命虎臣,他作战勇敢,常为先驱,善用谋略,料敌决胜,治军严明,关心民瘼,东汉创业,其功至巨。同时他为人谦退,从不居功自傲,洵为一代良将。

篇10:冯至简介

冯至: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中国二十世纪的各类风云人物大多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纷纷诞生,故在这两个世纪之交频频让我们纪念。在这个风云榜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诗人兼学者冯至的位置。作为诗人,他学生时代出版的抒情诗集《昨日之歌》与《北游及其他》就瞩目于诗坛,甚至被鲁迅誉为当代“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尔后又以糅合中西某些诗歌风格的特点写成的《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以及解放后写的诗集《西郊集》、《十年诗抄》、《立斜阳集》、散文集《东欧杂记》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屡屡博得文坛好评。晚年合乎逻辑地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为学者,他曾先后出版专著《杜甫传》、《论歌德》、《德国文学史》和论文集《诗与遗产》等,并译有多量的歌德、席勒、海涅、里尔克、布莱希特等大诗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成为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1977年起分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批学部委员之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他既有国学的扎实功底,又有西学的深厚造诣。他不但能用母语写出优美的诗歌、散文,而且具有古文的过硬基础,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也相当谙熟,尤对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以至拥有权威性的发言权。在德国留学的五年里,他不仅攻读了德国文学,而且也攻读了德国哲学。所以他关注的德国作家多是哲学味道较浓的诗人,除歌德、席勒、海涅外,他也关注带有“现代”特征的诗人:诺瓦利斯(这是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荷尔德林、里尔克等。他翻译的上述古典名家的诗歌、散文和美学论著在我国拥有众多的读者;他翻译的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九封信》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这位世界级的现代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冯至先生在两个领域里的显著成就,他获得“双肩挑”的雅称。毫不意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宣部在组织大学文科教材编写的时候,冯至以《中国文学史》与《欧洲文学史》总负责人的资格参与并领导这两部著作的编写工作。

冯至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除了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与著述以外,还有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凡是他自己确立的研究项目,他从来不从书本到书本,引经据典地生吞活剥,快速成文成书,而是依据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和长期的生命体验,将自己的灵魂融入研究对象,作出令人感佩的解读和阐释。无论是他的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作《杜甫传》,抑或他的外国文学研究的代表作《论歌德》,论篇幅都不长,各约十五万字。但是它们的诞生过程都不短,尤其是《论歌德》,前后断续达四十年!这不禁令人想起歌德的《浮士德》,前后写了六十年!冯先生分明是用歌德写《浮士德》的精神来写《论歌德》了!无怪乎,当我收下他送来的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觉得论者和作者字字句句都在进行着生动而深入的精神交流,读来令人刻骨铭心。难怪,有一次我表示希望他再写一部关于歌德的书,他断然说:“够了。写得多有什么好!”的确,这部书几乎凝聚了他一生的精血,再写下去,就是“制造”篇幅了!

冯至先生恪守的治学原则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他经常告诫后学的箴言,也是他用以律己的一句座右铭。他对研究对象和有关资料总是以彻底弄明白为前提,决不生吞活剥,人云亦云。有一次我编一部书,组织多人撰写十几位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作家,其中的里尔克我约冯先生来担笔。他同意了。但到时候他未能交稿。我宽限一次后又宽限一次。最后一次去取稿时,他深表歉意地说:“叶廷芳,我跟你说实话:里尔克的后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我并没有搞懂,所以不好写。”我听了深为感动,觉得先生在我国是以里尔克的最早介绍者闻名的,如今却这样直率地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欠缺。然而,想到出版社的频频催稿,我又十分焦急,就说:“哎呀,冯先生,您太认真了。关于里尔克的资料那么多,您参考一下别人的就是了。”他不无激动地反驳说:“别人写的那是别人的看法,诗这东西主要靠理解。人云亦云,那是问心有愧的!”这一回答掷地有声,深深震动着我的灵魂,觉得老先生这里所坚持的,正是我辈或后辈所缺乏的。作为昔日老师,他继续在给我上课。在尔后的治学生涯中,冯先生的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时时都在鞭策着我。

冯先生虽然掌握丰富的母语功力,但无论他的诗文或译作,从不生花妙笔,铺张辞藻,而是文如其人,朴实无华。他经常以这种精神教导我们后辈,尤其在撰写辞书的时候。他也把像他这样的同调者引为自己的精神知己。他曾赞扬布莱希特的文字“简练”得“几乎不能增减一字”。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次他在前民主德国文艺界的朋友陪同下去柏林的名人公墓扫墓。他带去一个花圈,原想献给著名诗人、原民主德国文化部长贝歇尔的,但他发现,附近布莱希特的墓碑,只是一块不足一米高的未经雕琢的三角形石头,上面只有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德文名字,连个生卒年都没有。他激动不已,临时决定将这个花圈敬献在布莱希特的墓前。是的,布莱希特的文风乃至他的日常生活,包括在墓旁的住宅,就是这样简朴得不能再简朴了。

作文:真没想到小冯变了-小学作文

小餐馆简介广告范文

三国演义小故事简介

怜影散文

天怜幽草诗歌

独怜伤感散文

检讨书―冯林

冯硕颁奖词

小石潭记风景区简介

中秋节的简介及节日小知识

冯小怜简介(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冯小怜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