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CRAN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梦江南·兰烬落原文、翻译及赏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梦江南·兰烬落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梦江南·兰烬落原文、翻译及赏析
梦江南·兰烬落 唐朝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篇2:梦江南·兰烬落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烬:烛火的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莫辨。
梅熟日:指江南夏初黄梅时节,时阴雨连绵。
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
驿:馆驿。古代官吏住宿、换马之处。驿边有桥称驿桥。
篇3:梦江南·兰烬落原文、翻译及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客思乡之作。
先写旅邸的夜景,然后转入梦境,通过对梦中江南暮春夜景绘声绘色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景物背后,诗情含而不露,情景交融。落笔之处,尽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兰烬”,兰膏燃烧的余烬。起二句八字写夜深人静,室内昏暗,灯花已经残落,画屏上鲜红的美人蕉,在微弱的灯光下,颜色也已显得暗淡,这正是入睡的时刻。这是一个寂寞的夜晚,隐约地透出人的黯然心情,经过这一铺垫,下面便转入了梦境的描写。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后三句进入梦境,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梦中的江南,情调清朗,色彩明丽,梅子正熟,风景绝佳。恰在这时,夜雨轻飘,船泊泽国,笛声悠扬;人语驿桥,春水碧波。这里,有景,有情,有色彩,有声音,还有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梦里梦外,都是夜景,但现实的夜如此凄清、冷寂,蕴涵着丝丝哀怨;而梦中江南的夜,却是那样欢乐、愉快、醉人。今昔对比,作者对江南故乡怀念的深情,隐约可见。
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觉到听觉,构思新奇,意境清幽,动静兼备。全篇通过叙述一个轻柔恬美的梦境,描绘了江南初夏迷人的景致,亲切温和,意蕴无尽。
篇4:梦江南·兰烬落原文翻译及赏析
梦江南·兰烬落 唐朝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梦江南·兰烬落》译文
兰膏的灯花已经残落,屏风上的红蕉变得暗淡幽茫。闲来梦中又看到江南正是黄梅成熟的时光。夜晚的小船上吹着笛子,细雨儿正轻轻地作响,有人悄语在驿站小桥旁。
《梦江南·兰烬落》注释
兰烬:烛火的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莫辨。
梅熟日:指江南夏初黄梅时节,时阴雨连绵。
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
驿:馆驿。古代官吏住宿、换马之处。驿边有桥称驿桥。
《梦江南·兰烬落》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客思乡之作。
先写旅邸的夜景,然后转入梦境,通过对梦中江南暮春夜景绘声绘色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景物背后,诗情含而不露,情景交融。落笔之处,尽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兰烬”,兰膏燃烧的余烬。起二句八字写夜深人静,室内昏暗,灯花已经残落,画屏上鲜红的美人蕉,在微弱的灯光下,颜色也已显得暗淡,这正是入睡的时刻。这是一个寂寞的夜晚,隐约地透出人的黯然心情,经过这一铺垫,下面便转入了梦境的描写。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后三句进入梦境,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梦中的江南,情调清朗,色彩明丽,梅子正熟,风景绝佳。恰在这时,夜雨轻飘,船泊泽国,笛声悠扬;人语驿桥,春水碧波。这里,有景,有情,有色彩,有声音,还有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梦里梦外,都是夜景,但现实的夜如此凄清、冷寂,蕴涵着丝丝哀怨;而梦中江南的夜,却是那样欢乐、愉快、醉人。今昔对比,作者对江南故乡怀念的深情,隐约可见。
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觉到听觉,构思新奇,意境清幽,动静兼备。全篇通过叙述一个轻柔恬美的梦境,描绘了江南初夏迷人的景致,亲切温和,意蕴无尽。
篇5:梦江南·兰烬落原文及赏析
作者:皇甫松
朝代:南北朝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译文
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注释
①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③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
④驿:驿亭,古时公差或行人暂歇处。
赏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白香山词之警策也,景色是何等的鲜明,情调是何等的`亢爽!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诗来评价它,正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相比之下,此篇显得凄迷、柔婉,又是一种境界—“山色空濛雨亦奇”,换句话说,也就是“语语带六朝烟水气”(俞陛云《唐词选释》评语)。烟水氤氲,山色空濛,美就美在“朦胧”。能赏“朦胧”之美,然后可以读此词。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夜,已经很深了。兰烛烧残,烧焦了的烛灺无人为剪,自拳自垂自落,余光摇曳不定。屏风上猩红色的美人蕉花,也随之黯然,模糊不清了。这光景自然是一片朦胧。词人就在这一片朦胧中进入了梦乡。以下三句,便转写梦境。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梅子黄时雨如雾”(宋寇准诗句),雨帘掩蔽下的江船是朦胧的,雨帘掩蔽下的驿、桥乃至桥上之人也是朦胧的。而这一切连同雨帘,又笼罩在夜幕之中。而这一切连同雨帘,连同夜幕,又隐没在梦云缥缈之中。雨朦胧,夜朦胧,梦朦胧,朦胧而至于三重,真可谓极迷离倘恍之致了。还有那笛声,那人语。笛声如在明月静夜高楼,当然清越、浏亮,但在潇潇夜雨江船,却不免呜呜然,闷闷然。人语如于万籁俱寂中侧耳谛听,虽则细细焉,絮絮焉,也还清晰可闻,但一经与雨声、笛声相混,便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若有而若无了。词中诉诸读者的这些听觉印象倘若转换为视觉形象,仍然不外乎那两个字—“朦胧”。
随着“朦胧诗”这一新流派在现代诗坛上的出现,文学评论家们是非蜂起,对她褒贬不一。或以为“朦胧”即是“晦涩”的代名词。皇甫松这首词之美在“朦胧”,是指它的气象“朦胧”,境界“朦胧”。就语句而言,她字字如在目前,一点也不流于“晦涩”的。披文见情,一读便知词人曾经在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生活和漫游过,江南水乡的旖旎风情给他留下了永远也不能够忘怀的美好记忆,使他朝思暮想,使他魂牵梦萦,终至满怀深情地飞动彩笔,写出了风流千古的清辞丽句。但“一读便知”却并不等于“一览无余”,细细吟味,全词还是很蕴藉、很耐咀嚼的。具体地说,上两句只写烛残屏暗,而词人在入梦前有一长段时间的展转反侧,居然可知;下三句只写梦中之愉悦,而词人醒时之惆怅又可于言外得之。凡此都是藏锋未露的含蓄之笔,不应草草看过。除此之外,更有一桩费人思量之事,那就是此篇的主旨究为怀念江南之地呢,还是怀念江南之人?或者,怀地、怀人,兼而有之?笔者以为,作既怀其地、又怀其人,而以怀人为主理解,可能更接近事实。如果孤立地看这一篇,也许大多数读者都会倾向于“怀地”说。但应该十分注意,词人写了章法大致相同的两首《梦江南》,她们当是一对姊妹篇。据第二首中“梦见秣陵惆怅事,……双髻坐吹笙”云云推断,则此篇所写,似乎也是当年“秣陵”(今江苏南京)之事;“人语驿边桥”之“人”,或者就是词人自己和他所钟情的那位梳着“双髻”的姑娘(“双髻”,表明她还是待嫁的少女,当是一名雏妓)吧?按照两首词中交代的节令,此篇所梦为“梅熟日”,亦即农历四、五月间;而下篇所梦则为“桃花柳絮满江城”时,亦即暮春三月。若依时间顺序编排,那么下篇应前而此篇应后,互相调换一下位置。果然如此,则“楼上寝”阕既已明白点出具体之地“秣陵”与具体之人“双髻”少女,此篇就不必重出了,其所以泛称“江南”而泛言“人语”的缘故,岂在此乎?
篇6:《梦江南·兰烬落》原文及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客思乡之作。
先写旅邸的夜景,然后转入梦境,通过对梦中江南暮春夜景绘声绘色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景物背后,诗情含而不露,情景交融。落笔之处,尽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兰烬”,兰膏燃烧的余烬。起二句八字写夜深人静,室内昏暗,灯花已经残落,画屏上鲜红的美人蕉,在微弱的灯光下,颜色也已显得暗淡,这正是入睡的时刻。这是一个寂寞的夜晚,隐约地透出人的黯然心情,经过这一铺垫,下面便转入了梦境的描写。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后三句进入梦境,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梦中的江南,情调清朗,色彩明丽,梅子正熟,风景绝佳。恰在这时,夜雨轻飘,船泊泽国,笛声悠扬;人语驿桥,春水碧波。这里,有景,有情,有色彩,有声音,还有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梦里梦外,都是夜景,但现实的.夜如此凄清、冷寂,蕴涵着丝丝哀怨;而梦中江南的夜,却是那样欢乐、愉快、醉人。今昔对比,作者对江南故乡怀念的深情,隐约可见。
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觉到听觉,构思新奇,意境清幽,动静兼备。全篇通过叙述一个轻柔恬美的梦境,描绘了江南初夏迷人的景致,亲切温和,意蕴无尽。
译文
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已经模糊不辨。渐渐进入梦乡,梦中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在静谧的雨夜中,江中的行船传来悠扬的笛声,桥上驿亭边也传出阵阵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注释
兰烬:指烛的余烬。古人用泽兰炼油点灯,称兰膏。
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
驿:驿亭,古时公差或行人暂歇处。
篇7: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诗歌原文及翻译
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诗歌原文及翻译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注释】
①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③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
④驿:驿亭,古时公差或行人暂歇处。
译文1:
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译文2:
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评解】
烛光暗淡,画屏模糊,词人于梦中又回到了梅熟时的江南;仿佛又于静谧的雨夜中,
听到船中笛声和驿边人语,亲切无比,情味深长。
【简析】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写的是梦境中的江南故乡。词中勾画了一幅江南夜雨图,图中有江南水乡的夜船,蓬背的雨声, 窗外的笛声以及驿桥边依依话别的浓情。因此,这个思乡之梦更使人留恋难忘。
皇甫松,一名嵩,字子奇,睦州(今浙江建德)人。生卒年不详。唐工部郎中皇甫湜之子。工诗词,尤擅竹枝小令。能自制新声。《花间集》录其词十二首。
赏析:
皇甫松以《梦江南》为题,共写了两首词,这里所选的这首,是一首记梦之作,主要写作者在某个夜晚所做的`一个梦,一个和江南有关的梦。
词作层次清晰,前两句写未眠之前的夜景,也就是室内的景物:灯芯已经燃烧完了,这暗示着夜已经深了;没有了灯光的映照,屏风上描画的红色美人蕉也暗淡下去了。这两句在景物描写之中,也显现出了夜晚的宁静,也正是在这一片静谧之中,才有可能做出一个境界优美的闲梦。后三句主要就是对梦境的描画:梅子黄时日日雨,江南梅子成熟的时节,他乘着一艘小船,在潇潇的夜雨声中,吹着笛子漂浮在水面,同时岸上驿站旁的桥边,又不时传来了一阵阵的柔声细语。
周蒙先生在解读这首词时,以为“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简练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江南暮春雨夜的动人画图。然而就是通过这一刻画,使得诗人的怀乡之情若隐若现地寄托在字里行间了”。(见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0月第二版)——对于周蒙所说的这首词内含着怀乡之情这一说法,我不赞同。若是怀乡,未必就还是“闲梦”了。在古诗词中少有用“闲”字形容乡梦的,原因是旧时交通多有不便,一旦离家,动则经年,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者也不在少数,故而诗人们的思乡之情总是显得那么深切、沉重,总是“黯乡魂,追旅思”(范仲淹《苏幕遮》),总是“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因而思乡的梦不可能是“闲”的。
唐圭璋先生在其《唐宋词简释》中以为这首词还有言外之旨:“然今日空梦当年之乐事,则今日之凄苦,自在言外矣。”依唐先生的看法,这首词表面上是在写作者的梦中乐事,实际上则喻示着他现实中的凄苦,是在以夜梦之乐反衬日间之苦;词作仿佛是座冰山,梦中乐事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部分,而水下的则是作者的凄苦。对于唐先生的如此解读,我也不赞成,整首词洋溢的都是一种宁静和优美的气息,是从容不迫的,看不出来在这背后有何种凄苦隐藏其中。
我的看法是,词作的内容浅近,没有深刻的寓意。全词所写的就是在一个偶然的夜晚,当然也是一个清闲的夜晚,作者梦到了自己曾经在江南度过的一段日子。在那些日子里,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梅熟的时候,在画船上吹笛,而彼时又是夜雨潇潇,在雨声中还听到了岸上驿桥边有人在说话。词的妙处不在于如周蒙所说的,通过对梦境的刻画表现了怀乡之情,而在于通过一个“闲梦”,描绘了江南特有的风情,而这风情本身具有的美感,已经让我们向往不已,得到了美的愉悦了。有了这一点,对于这首小词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梦江南》又名《忆江南》,唐人用此调而咏此题的作品,今仅传白居易三首、皇甫松二首。王国维辑《檀栾子词》(檀栾子为皇甫松自号)后记中称皇甫松二首“情味深长”,在白居易之上。平心而论,其“楼上寝”一首未必能超过白乐天,但这阕则的确做到了不让白氏专美于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白香山词之警策也,景色是何等的鲜明,情调是何等的亢爽!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诗来评价它,正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相比之下,此篇显得凄迷、柔婉,又是一种境界—“山色空濛雨亦奇”,换句话说,也就是“语语带六朝烟水气”(俞陛云《唐词选释》评语)。烟水氤氲,山色空濛,美就美在“朦胧”。能赏“朦胧”之美,然后可以读此词。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夜,已经很深了。兰烛烧残,烧焦了的烛灺无人为剪,自拳自垂自落,余光摇曳不定。屏风上猩红色的美人蕉花,也随之黯然,模糊不清了。这光景自然是一片朦胧。词人就在这一片朦胧中进入了梦乡。以下三句,便转写梦境。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梅子黄时雨如雾”(宋寇准诗句),雨帘掩蔽下的江船是朦胧的,雨帘掩蔽下的驿、桥乃至桥上之人也是朦胧的。而这一切连同雨帘,又笼罩在夜幕之中。而这一切连同雨帘,连同夜幕,又隐没在梦云缥缈之中。雨朦胧,夜朦胧,梦朦胧,朦胧而至于三重,真可谓极迷离倘恍之致了。还有那笛声,那人语。笛声如在明月静夜高楼,当然清越、浏亮,但在潇潇夜雨江船,却不免呜呜然,闷闷然。人语如于万籁俱寂中侧耳谛听,虽则细细焉,絮絮焉,也还清晰可闻,但一经与雨声、笛声相混,便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若有而若无了。词中诉诸读者的这些听觉印象倘若转换为视觉形象,仍然不外乎那两个字—“朦胧”。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调寄《梦江南》,皆其本体。江头暮雨,画船闻歌,
语语带六朝烟水气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情味深长,在乐天(白居易)、梦得(刘禹锡)上也。
陈廷焯《白雨斋词评》:梦境化境,词虽盛于宋,实唐人开其先路。
徐士俊《古今词统》:末二句是中晚唐警句。
唐圭璋 《唐宋词简释》:此首写梦境,情味深长。“兰烬”两句,写闺中深夜景象,烛花己落,屏画已陪,人亦渐入梦境。“闲梦”二字,直贯到底,梦江南梅熟,梦夜雨吹笛,梦驿边人语,情景逼真,欢情不减。.然今日空梦当年之乐事,则今日之凄苦,自在言外矣。
篇8:皇甫松《梦江南·兰烬落》诗词鉴赏
梦江南·兰烬落
唐代: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译文
更深烛尽,烛光暗淡,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我昏昏欲睡,终于进入了梦乡,梦中是我久别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时,江南雨季,我独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萧萧的夜雨尽情的吹奏,时而听见桥上驿亭边人语,操着那久违的乡音,诉说着难忘的故事。
注释
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
驿:驿亭,古时公差或行人暂歇处。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客思乡之作。先写旅邸的夜景,然后转入梦境,通过对梦中江南暮春夜景绘声绘色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景物背后,诗情含而不露,情景交融。落笔之处,尽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兰烬”,兰膏燃烧的余烬。起二句八字写夜深人静,室内昏暗,灯花已经残落,画屏上鲜红的美人蕉,在微弱的灯光下,颜色也已显得暗淡,这正是入睡的时刻。这是一个寂寞的夜晚,隐约地透出人的黯然心情,经过这一铺垫,下面便转入了梦境的描写。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后三句进入梦境,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梦中的江南,情调清朗,色彩明丽,梅子正熟,风景。恰在这时,夜雨轻飘,船泊泽国,笛声悠扬;人语驿桥,春水碧波。这里,有景,有情,有色彩,有声音,还有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梦里梦外,都是夜景,但现实的夜如此凄清、冷寂,蕴涵着丝丝哀怨;而梦中江南的夜,却是那样欢乐、愉快、醉人。今昔对比,作者对江南故乡怀念的深情,隐约可见。
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觉到听觉,构思新奇,意境清幽,动静兼备。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全灌注在用景物描绘所铸成的形象画面之中,含有不尽之意,令人思索玩味。
鉴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白香山词之警策也,景色是何等的鲜明,情调是何等的亢爽!借用苏东坡的一句诗来评价它,正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相比之下,此篇显得凄迷、柔婉,又是一种境界—“山色空濛雨亦奇”,换句话说,也就是“语语带六朝烟水气”(俞陛云《唐词选释》评语)。烟水氤氲,山色空濛,美就美在“朦胧”。能赏“朦胧”之美,然后可以读此词。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夜,已经很深了。兰烛烧残,烧焦了的烛灺无人为剪,自拳自垂自落,余光摇曳不定。屏风上猩红色的美人蕉花,也随之黯然,模糊不清了。这光景自然是一片朦胧。词人就在这一片朦胧中进入了梦乡。以下三句,便转写梦境。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梅子黄时雨如雾”(宋寇准诗句),雨帘掩蔽下的江船是朦胧的,雨帘掩蔽下的驿、桥乃至桥上之人也是朦胧的。而这一切连同雨帘,又笼罩在夜幕之中。而这一切连同雨帘,连同夜幕,又隐没在梦云缥缈之中。雨朦胧,夜朦胧,梦朦胧,朦胧而至于三重,真可谓极迷离倘恍之致了。还有那笛声,那人语。笛声如在明月静夜高楼,当然清越、浏亮,但在潇潇夜雨江船,却不免呜呜然,闷闷然。人语如于万籁俱寂中侧耳谛听,虽则细细焉,絮絮焉,也还清晰可闻,但一经与雨声、笛声相混,便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若有而若无了。词中诉诸读者的这些听觉印象倘若转换为视觉形象,仍然不外乎那两个字—“朦胧”。
随着“朦胧诗”这一新流派在现代诗坛上的出现,文学评论家们是非蜂起,对她褒贬不一。或以为“朦胧”即是“晦涩”的代名词。皇甫松这首词之美在“朦胧”,是指它的气象“朦胧”,境界“朦胧”。就语句而言,她字字如在目前,一点也不流于“晦涩”的。披文见情,一读便知词人曾经在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生活和漫游过,江南水乡的旖旎风情给他留下了永远也不能够忘怀的美好记忆,使他朝思暮想,使他魂牵梦萦,终至满怀深情地飞动彩笔,写出了风流千古的清辞丽句。但“一读便知”却并不等于“一览无余”,细细吟味,全词还是很蕴藉、很耐咀嚼的。具体地说,上两句只写烛残屏暗,而词人在入梦前有一长段时间的展转反侧,居然可知;下三句只写梦中之愉悦,而词人醒时之惆怅又可于言外得之。凡此都是藏锋未露的含蓄之笔,不应草草看过。除此之外,更有一桩费人思量之事,那就是此篇的主旨究为怀念江南之地呢,还是怀念江南之人?或者,怀地、怀人,兼而有之?笔者以为,作既怀其地、又怀其人,而以怀人为主理解,可能更接近事实。如果孤立地看这一篇,也许大多数读者都会倾向于“怀地”说。但应该十分注意,词人写了章法大致相同的两首《梦江南》,她们当是一对姊妹篇。据第二首中“梦见秣陵惆怅事,……双髻坐吹笙”云云推断,则此篇所写,似乎也是当年“秣陵”(今江苏南京)之事;“人语驿边桥”之“人”,或者就是词人自己和他所钟情的那位梳着“双髻”的姑娘(“双髻”,表明她还是待嫁的少女,当是一名雏*)吧?按照两首词中交代的节令,此篇所梦为“梅熟日”,亦即农历四、五月间;而下篇所梦则为“桃花柳絮满江城”时,亦即暮春三月。若依时间顺序编排,那么下篇应前而此篇应后,互相调换一下位置。果然如此,则“楼上寝”阕既已明白点出具体之地“秣陵”与具体之人“双髻”少女,此篇就不必重出了,其所以泛称“江南”而泛言“人语”的缘故,岂在此乎?
篇9:兰烬落散文
兰烬落散文
笛音若有所思,翻山越岭,走到一根断弦上,戛然而止。
是时候了,云板被敲起。
唱起我们的离歌,在空旷下安放被修剪过的,以及前世今生的枝枝叶叶。
――题记
1、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她关上了店门,把喧闹也关在了门外。杭州,最不缺的就是熙熙攘攘。白天如是,夜晚亦如是。
苏苏,姓苏,单名苏,家道原本殷实,十四岁那年,一场不明原因的大火吞没了苏家所有的家财,为此郁结于心,卧病不起,药石无医,不久竟双双辞世,抛下苏苏和苏绣姐妹俩相依为命。
富贵时看惯了锦上添花的常事,如今孤女伶仃,贫穷困苦,竟没有一个亲友中送炭,伸出援助的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啊,苏苏无奈之下,尽管百般不舍,也只好卖掉了唯一可以栖身的旧宅,筹了一笔不多不少的款子,在临街租下一个小店,以绣计为生,挣扎着。
“酒香不怕巷子深”,毕竟是书香门第,苏苏的画工佳,绣艺高,绣品一经摆出,便被人们争相购买,特别是旗袍绣,那花那无不显露出灵气,穿在名媛小一姐的身上,在各式酒宴舞会上摇曳出别样的风情。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苏苏已经二十三岁了,尚且待字闺中。不是苏苏心高气傲,也不是自身有什么残缺。相反,苏苏很美,是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主要原因应该是苏绣。苏绣从小身体不好,弱不禁风的,还惹上了一种怪病――好好的,会突然间口吐白沫,四肢一抽一搐,人事不省。为此苏苏没少到处求医,所有刺绣赚来的钱都花在她身上了,可是苏绣中药西药的吃了不少,病情就是不见有好转。但凡现实男子,谁愿意娶个带拖油瓶的回去啊!所以,苏苏的婚事,就这样耽搁了下来。苏苏是极疼爱这个的,对是否嫁得如意郎君似是毫不在意,她眉宇间尽是淡淡,脸上看不到一点点的懊丧神情。
其实,有谁知道苏苏心中的千山万水呢!日日靠窗而绣,那棵洋槐树郁郁葱葱的叶片,遮挡不住柔柔的眼波悠悠的思绪。每一一夜,对面墨香居都传来笛声,演奏频率最高的,是《梅花三弄》《寒江残雪》《中莲》。第一次听,苏苏便惊叹此人造诣很高,深得曲中味。自从遭遇变故之后,这些那么熟悉曲子已被红尘封印,如今苏苏再次听到,顿然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浮上来。尤其是曾经最爱的那首《中莲》。“娉婷雨中莲,袅柔净瓶仙,碧波映弱质,幽幽暗香绵。”绵绵细雨中,白莲沐雨,出一水芙蓉,极其清凉。
自从有了这样清越悠扬的笛声,原本只为生计的飞针走线,便细细密密地绣进了女儿家隐秘的心事,一千多个静夜里,苏苏已悄悄在心里绣上了一个影子,“轻挑银针针针有情,漫捻彩线线线有意”,蹙眉舒眉皆为君。可是,女子的矜持和妹妹状况的顾虑,让苏苏沉默成风中的水仙。
2、云中谁寄锦书来
墨香居老板杨若帆,二十九岁,北平人,没有北方人的粗犷之气,反倒生得眉目清朗,举手投足之间风度翩翩。三年前孤身一人搬来,在苏苏的素袖坊对面开了个墨香居,专门经营书帖。壁上挂满的“楷、草、隶、篆、行”书,每一幅都是出自本人手笔,气韵生动,形意合一,笔墨交一融,虚实相生,细细赏来,各有妙处,有博采名家之长,又独具特色*自成风格。杭州城里,为附庸风雅而一掷千金的主儿不少,加上杨若帆的书法本就独树一帜,所以墨香居的生意自然很好,不过杨若帆由始至终都很淡然,开不开店门做生意全凭一时心境,加上身世的扑朔迷一离,于是经常成为三姑六婆的饭后谈资,更增添了几许神秘。
本是不相干的两个人,因了店门相对,也混了个眼熟。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时候,也会寒暄几句,无非是“今天天气很好”“又出去走走吗”之类的寻常话。苏苏想起有个报社的记者这样形容过“杭州的女子,微笑皱眉都是一首诗”。而她在他眼里,该是不吧,生活的窘迫,迫使她远离优雅而忙于绣台和灶台之间,生活的细碎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哪里有诗。
又是怎么样熟悉起来的呢,追溯起来,是因为苏绣那次的失踪。那时候,她正给柳公馆的七姨太送旗袍,七姨太正在打牌,便等了好一阵。猛然间心神不宁,眼皮跳得厉害,惦记着家里的苏绣,便放下衣裳连钱都没拿就往回赶。果然,苏绣已经不见了!苏苏急得到处找,直到天黑也没有找到。失神落魄地回到店里,却看到店里的灯亮了,心急火燎地推开门,发现苏绣正好好的坐在桌子上,敢情听了什么好玩的,笑得咯咯的,身边是――杨若帆。杨若帆见了她,有礼貌地说:“苏苏小一姐,苏绣在街上发病,刚巧我路过,因为略懂医术,就简单处理了一下,看她有点饿的样子,顺便去吃了饭。没有及时通知你,请见谅。对了,你也没吃饭吧,给你打包了一份,应该还热着。”苏苏心下:“谢谢杨先生,我……”
“苏苏小一姐不要客气,举手之劳而已。”杨若帆温和地笑了,“以后叫我若帆吧,我也叫你苏苏。”
他的呼吸里都裹了墨香,淡淡的,扑在她的脸上,眉间嘴角都是那种味道。她觉得一成了墨人,周身充溢着杨若帆店里的书卷香。她在心底低低唤了声“若帆”,才轻轻地唤出口“若帆”,却连耳朵都红透了,像极了五月的榴花。
一个弱女子在尘世间清清白白地讨生活已是非常不易,何况要给苏绣请医治病,要想有些积蓄,是不可能的,所以,苏苏自己负担起苏绣的教育,教她读书识字。杨若帆总是说:“苏苏,让我来吧,我可以教绣绣的。”苏苏先是再三推托的,和人家毕竟不太熟,可是自己要忙两头难免会顾此失彼,后来又架不住苏绣的央求,便首肯了。
自此两家走动得多起来。往往是苏苏刺绣,杨若帆执了苏绣的手,一边念一边教习,有时候苏绣没有耐心的时候,杨若帆会捏一捏她的鼻子,故作恼怒地唤声“调皮”。苏绣便妥协了,又乖乖地练起字来。
这样的'日子,真好。是的,真好。和谐。苏苏看了杨若帆一眼,刚好和他的视线相对。心照不宣。苏苏赶紧低了头,可是脸上的那一点点红晕,慢慢地洇开去,洇成了一片风景。
而她,在风景中走着。
3、寒日萧萧上锁窗
这一日,墨香居大门紧闭,而杨若帆却没有过来。苏苏正在门口张望,只听那边隐隐传来争吵声,苏苏的一颗心“嘭嘭嘭”地跳得厉害,她想过去,又顾虑重重,在店里坐立不安,只下意识地绞动着手里的丝绢,丝帕褶皱,手指苍白。忽然“嘭”的一声,门开了,杨若帆冲过来,拉起苏苏的手,对气急败坏尾随而至的女子说:“回去告诉他,我不回北平!我要留下来,我要娶苏苏!”而苏苏脑袋里一片空白,已是全无主意了,任由若帆拉着她的手,只是看着眼前这张与他有几分相似的面孔,心里揣测,这该是他的姐妹吧!
那女子上一上一下一下打量了苏苏一番后,冷笑几声:“你要气死他么?气死他于你又有什么好处?再说,清儿呢?她可是等了你三年呢!”
杨若帆一言不发,冷着一张脸,握着苏苏的手那么那么紧。一直到那个女子愤愤离去。
后来的一段时日很平静。杨若帆依旧笔走龙蛇在宣纸尽情泼墨,依旧静夜里玉笛横吹,依旧专注教苏绣功课,依旧与苏苏月下漫步,苏苏的询问几欲脱口而出,却又生生咽下。
就这么过着过着,清明就到了。苏苏叫住了提着竹篮向路人兜售纸元宝的老妇人,买了一副纸元宝。“我每年都给烧这个,也不知他们能不能收到。若收不到,我何苦要烧?若收到了,为什么就不保佑绣绣,让她早点好呢?”苏苏喃喃自语,愁云锁眉。苏绣的病发得越来越频繁了,甚至有一天严肃地和她说:“阿姐,我会不会很快就死啊,死了以后就可以和在一起吗?可是,阿姐对我那么好,我舍不得阿姐你呢!”小的年纪,大人的语调,让苏苏的心玻璃一样碎了一地。如今回想起来只觉凄惶。
篇10:题画兰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画兰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翻译:
译文: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注释: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
赏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梦江南·兰烬落原文、翻译及赏析(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