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子咏喇叭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1-02 03:37:02 作者:楼兰阴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楼兰阴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朝天子咏喇叭原文翻译及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朝天子咏喇叭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朝天子咏喇叭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

作者:王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还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

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赏析

这首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

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唢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脸。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让人信服。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篇2:朝天子·咏喇叭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

朝代:明代

作者:王磐

原文: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喇叭和唢呐,(吹得)曲子虽短,但声音却极为响亮。官船来往像乱糟糟的乱麻,全都靠你来抬高名誉和地位。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假?眼看着有的人倾家荡产,有的人元气大伤,最后会民穷财尽,家破人亡。

注释①朝天子:曲牌名。②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③锁呐:现在写作“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④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咏物以讽人才得以成立。⑤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⑥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唢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脸。)⑦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⑧哪里:同“那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共:和。⑨眼见的:眼看着。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⑩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赏析:

表面上引用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篇3:朝天子·咏喇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朝天子·咏喇叭

明代: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乱如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江水枯竭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注释:

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唢呐:写作“锁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唢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

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哪里:同“那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共:和。

眼见的:眼看着。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赏析:

这首小令可分四层,第一层说喇叭、唢呐最突出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暗示小人得意的情状;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曲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全曲借物抒怀,虽然没有正面提到宦官的字样,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痛恨情绪。

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嚣张的情状,生动传神。“曲儿小”,暗示宦官乃宫中奴仆,本没有参政的资格,也可理解为其所作所为完完全全是小人行径。“腔儿大”,指宦官很不正常地占据要津后的得意忘形,耀武扬威。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衬,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表达效果十分突出。

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历史证明,封建社会的中国百姓,总是怕官的,能忍则忍。但当被逼进绝路时,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惊天动地地造起反来,将旧世界炸个粉碎。阉党既要加重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想避免火山爆发而危及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就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全仗你抬身价”,这充满嘲讽意味的句子,尖锐地指出阉宦在官船上设喇叭,是为了拾高自己的身价,向人民示威,用以掩盖其内心的恐惧。作者洞察了反动派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及其色严内荏的阶级实质,写得入木三分,令人击节称快。

小令第三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这两句上承“曲儿小”一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听到喇叭就愁得要死,怕得要命,军民的反应如此敏感而强烈,因为在他们身边发生过许许多多家庭被喇喇“吹伤”“吹翻”的悲惨事件,使他们的心一直还在震颤。作者从听觉上写军民的感受,又用排偶的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决不是小说家言,而是“眼见”的血淋淋的事实。“这家”“那家”不是十家八家,而是千家万家。这句采用排偶形式一气呵成,给人那家伤了这家翻了紧紧相承目不暇接之感。这惨象,“军”和“民”都“眼见”了,感到自己正面临着被“吹翻”“吹伤”的可能,所以听到喇叭就极度地优伤和恐惧。真是苛政猛于虎。“这”“那”本属虚指代词,但在这里给读者的`艺术体验却是实在而形象的,好像作者指点着把身边相继破散的家庭的真名实姓一一列举给读者听。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篇4:朝天子·咏喇叭原文及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原文及赏析

原文: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锁呐一作:唢呐;声价一作: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如乱糟糟的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流干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

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注释

1.朝天子:曲牌名。

2.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

3.唢呐:写作“锁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

4.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

5.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

6.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唢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脸。)

7.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

8.哪里:同“那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共:和。

9.眼见的:眼看着。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10.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11.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赏析:

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咏得让人信服。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篇5:朝天子・咏喇叭原文及赏析

作者:王磐

朝代:魏晋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喇叭和唢呐,(吹得)曲子虽短,但声音却极为响亮。官船来往像乱糟糟的乱麻,全都靠你来抬高名誉和地位。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假?眼看着有的人倾家荡产,有的人元气大伤,最后会民穷财尽,家破人亡。

注释:

①朝天子:曲牌名。②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③锁呐:现在写作“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④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咏物以讽人才得以成立。⑤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⑥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唢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脸。)⑦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⑧哪里:同“那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共:和。⑨眼见的:眼看着。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⑩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赏析:

表面上引用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篇6:朝天子咏喇叭的原文及赏析

【作者】王磐 【朝代】明

原文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

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创作背景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高邮县,目睹宦官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罪行。

赏析

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这是喇叭最突出特征,一“小”一“大”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爱憎之情。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小令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用途,是为来往如麻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品格是卑下。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同时,肆意侵害军民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咏得让人信服。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宦官种种恶行后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嘴脸咏喇叭: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现实黑暗进行揭露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所以说这首小令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深刻洞察,强烈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篇7:朝天子咏喇叭的原文及赏析

【作者】王磐 【朝代】明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

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注释

⑴朝天子:曲牌名。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

⑵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一作“锁哪”。

⑶曲儿小:曲子很短。腔儿大:声音很响。

⑷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

⑸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唢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

⑹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

⑺那里:同“哪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 共:和。

⑻眼见的:眼看着。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⑼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⑽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

创作背景

这支曲子作于明朝中叶的正德年间(1506—1521)。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载:“正德间,阉寺当权,往来河下无虚日,每到辄吹号头,齐丁夫,民不堪命,西楼乃作《咏喇叭》以嘲之。”

明朝中叶是历史上宦官祸国殃民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其时,由于皇帝有意的扶植和利用,宦官把持朝政,手握内外臣僚的生杀大权。于是就有一批趋附的官吏与之勾结,形成阉党。在统治阶级内部,排除异己,屡兴大狱;对劳动人民则公然掠夺其土地并日益加重剥削和奴役,数以万计的人家被逼得家破人亡,社会矛盾一天天激化。王磐当此乱世,写下这首《朝天子·咏喇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阶段黑暗的现实。

整体赏析

这首散曲开头就妙。作者起笔便写题目上的“喇叭”二字,并不迁回其辞。这样的处理,与全曲平直明快的语言风格,畅快淋漓的抒情方式,短小的文学载体是非常协调和适宜的。即使作者并不打算重墨描写“喇叭”,但“曲儿小腔儿大”这句直接的描写却是不可少的。不然,内容与题目的血脉就显得不连贯,全曲将为之逊色。实际上这句是明写喇叭,而暗写宦官。宦官下去掠夺,总以喇叭相伴,所以作者就借喇叭来指宦官了。“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嚣张的情状,生动传神。“曲儿小”,暗示宦官乃宫中奴仆,本没有参政的资格,也可理解为其所作所为完完全全是小人行径。“腔儿大”,指宦官很不正常地占据要津后的得意忘形,耀武扬威。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村,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表达效果十分突出。

接着作者便把这概括性的描写转人具体的刻画。河面上尽是“官船”。它们来来往往,交错如织,行色匆匆,一片混乱的景象。这里作者没有明说船上所载何物,来自何方,又运往何地,但对照下文可以想见,船上所载,不外乎党抢夺来的民脂民膏,珍奇好玩,乡间佳丽,是用来满足统治阶级骄奢淫侈的生活要求的。如此针线暗穿,不着痕迹,又前后照应,让读者自己去领悟的写法,不仅使结构绾合得很紧,而且还给人充分联想的余地,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乱”字大可玩味,由它可知“官船”非常多,望去河上都是,因而劳动人民受到的剥削十分惨重也就可以想见了。“官船”来往得也很忙乱,以宦官为首的阉党在对劳动人民巧取豪夺时,为着各自的利益暗中进行着一场竞争,生怕自己捞取的少,落在了别人后面,而置人民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于不顾。这个“乱”字含义丰富,深层次地揭露了阉党乱法乱改,乱民乱国的罪恶。作者在短短的一首小曲里不可能全方位地展示社会现实,所以在这里只选取了河上的一个场景。凭着作者的才力,把这场景真实而艺术地绘成了一幅河上群丑图,作为整个社会小小的缩影。

历史证明,封建社会的中国百姓,总是怕官的,能忍则忍。但当被逼进绝路时,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惊天动地地造起反来,将旧世界炸个粉碎。阉党既要加重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想避免火山爆发而危及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就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全仗你抬身价”,这充满嘲讽意味的句子,尖锐地指出阉宦在官船上设喇叭,是为了拾高自己的身价,向人民示威,用以掩盖其内心的恐惧。作者洞察了反动派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及其色严内荏的阶级实质,写得入木三分,令人击节称快。

作者目光敏锐,思想深邃,笔力雄健,擅长透视和再现人物微炒的心理。再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这两句上承“曲儿小”一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听到喇叭就愁得要死,怕得要命,军民的反应如此敏感而强烈,因为在他们身边发生过许许多多家庭被喇喇“吹伤”“吹翻”的悲惨事件,使他们的心一直还在震颤。喇叭一响,如狼似虎的宦官和贪官污史又要到了,他们就会深深不安起来,为无以敷衍越来越贪的勒索和举家无衣无食而发愁,为家破人亡的命运趋势而心惊肉跳。作者从听觉上写军民的感受,又用排偶的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愁”和“怕”并不等于麻木。“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说明老百姓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对所承受的压迫和剥削早有深刻的认识,清醒地知道,在紧重的负担中,有朝廷规定的,也有贪官私设和层层加码的;有皇帝下诏采办的,也有宦官或地方官吏私行索取以及这两股恶势力合伙经营的。虽则政出多门,却都堂而皇之地借用朝廷的名义。情况扑朔迷离,局外人难以分得清其中的真真假假。其实,也无须去分辨。因为不论来自何方的剥削,都是用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去满足极少数人的腐朽生活的需求,给劳苦大众带来的都只能是灾难,同样的不合理。

写到这里,作者把笔锋一转,由听觉移到了视觉。“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写劳动人民在阉党的喇叭声中纷纷家破人亡。这决不是小说家言,而是“眼见”的血淋淋的事实。“这家”“那家”不是十家八家,而是千家万家。这句采用排偶形式一气呵成,给人那家伤了这家翻了紧紧相承目不暇接之感。这惨象,“军”和“民”都“眼见”了,感到自己正面临着被“吹翻”“吹伤”的可能,所以听到喇叭就极度地忧伤和恐惧。真是苛政猛于虎。“这”“那”本属虚指代词,但在这里给读者的艺术体验却是实在而形象的,好像作者指点着把身边相继破散的家庭的真名实姓一一列举给读者听。看似平淡的句子,实际上奇妙得很。

惨象已不忍睹,但丧失了人性的阉党,决不会良心发现,只能是虎口张得越来越大,喇叭吹得越来越响。那势头,非要把天下的百姓吃个精光,只剩下一片白地才肯罢休。“只吹得水尽鹅飞罢”,就这样非常形象地预示了剥削将愈来愈重的发展趋势,揭露了腐朽的统治阶级贪婪残忍的本质,同时也暗示了明王朝将因此而灭亡的必然命运。

这首散曲风格朴实无华。它语言通俗,余味绵绵,不失于肤浅;行文严整,而有波澜,不失于单调;尖锐辛辣,而能精细,不失于粗豪:很有个人特色。另外,作者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利用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学体裁,通过劳动人民赋于曲的本色语言,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使这首曲子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人民性。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真情实感在艺术上的必然体现。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约1530),明代散曲家。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作诸生,厌其拘束,弃去,终身不再应举,纵情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

篇8:朝天子 咏喇叭原文

朝天子 咏喇叭原文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王磐的一首以辛辣的讽刺手笔所写成的散曲。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头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讽刺宦官而作。下面是朝天子 咏喇叭原文,请参考!

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百姓的心声。

朝天子 咏喇叭原文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唢呐 一作:锁呐;声价 一作:身价)

军听军愁,民听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这家,吹伤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如乱糟糟的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队听队发愁,百姓听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流干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译文二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

军人听军人愁,百姓听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

眼睁睁吹翻这家,吹伤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注释

1.朝天子:曲牌名。

2.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

3.唢呐:写作“锁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

4.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

5.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

6.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唢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脸。)

7.军:指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加强对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

8.哪里:同“那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共:和。

9.眼见的:眼看着。吹翻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10.吹伤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11.水尽鹅飞罢:水干,鹅也飞光。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篇9:朝天子咏喇叭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赏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注释]

1. 朝天子:曲牌名。

2. 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 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今译]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

又吹伤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咏得让人信服。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朝天子咏喇叭》教案设计

《朝天子·咏喇叭》主题

《朝天子咏喇叭》阅读答案及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古诗诗词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朗诵

徐再思的《朝天子·西湖》翻译赏析

《中吕朝天子》原文阅读及译文

咏鹦鹉原文及赏析

眼儿媚·咏红姑娘原文,翻译,赏析

金明池·咏寒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天子咏喇叭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朝天子咏喇叭原文翻译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