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前言,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前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前言
《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前言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交由专业的管理者负责将其分散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产品。投资者按投资比例分享收益,投资管理机构本身作为资金管理者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 从法律角度而言,它不仅是资金的集合(物),更是投资者个人以及资金经营管理人员等主体行为的总和。早在1822年,荷兰王室成立了全球第一只投资基金。1868年,英国成立第一只政府海外信托基金,投资北美殖民地,1873 年J.Fleming基金成立。截至底,全球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近13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基金达7万亿。基金行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为美国,其次为法国、卢森堡、意大利、英国,亚太地区主要为日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曾发表谈话对证券投资基金给予高度评价 ,列出它的四方面的.优点,一是专家理财,基金的资产都是由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士组成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运作;二是组合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都比较大,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分析和研究,有条件地将基金资产分散投资于各种股票和债券,从而分散风险,追求长期稳定收益,正所谓“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三是流通性强,它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可以转让;四是安全规范,基金托管人管钱,基金管理人用钱,两者各自独立相互监督,可以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保证基金资产的安全。
1994年,中国证监会为了扭转暴跌不止的中国股票市场,提出了四项救市措施中就有两项是关于投资基金的,把建立证券投资基金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把建立中外合资的证券投资基金做为“救市措施”之一公诸于众 ,试图把投资基金作为证券市场的稳定力量。使股市成为大众的投资场所,而不是少数投机者进行过度投机的地方。 但由于政策环境不成熟,设想没有变成现实。
11月14日国务院投资基金委员会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规范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缺乏一部系统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我国的投资基金活动还存在着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但是,基金不规范操作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基金市场笼罩在“基金黑幕”之中,不规范之举的明目张胆足已令在成熟市场中工作的基金市场监管者和基金经理人惊讶。不久,就有人质疑“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之说,对基金的批评和讨论愈发热闹,比如:机构投资者究竟该分散投资还是集中持仓?基金是否可以享有不同于普通公众投资者的新股认购政策?在讨论中,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与合谋操纵市场等违规违法问题混杂在一起,使得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被脸谱化,影响到基金业的正常发展。
从3月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起,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基金试点阶段、老基金清理阶段及市场化发展三个阶段。截至2012月底,我国已设立的证券投资基金共112支,资产净值1633.24亿元,占到A股股票流通市值近13%.基金管理公司有49家,其中有12家是中外合资的基金公司,各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差别较大,管理基金规模最大的达到163亿份,最少的只有11亿份。基金持有人户数合计约560万户,其中,封闭式基金持有人户数约360万户,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户数约200万户。基金累计分红超过270亿元,五年平均年收益率超过10.17%。
前段时间,面对上市公司招商银行突然抛出的发行100亿元可转换债券再融资计划,持有招商银行股票的47只基金联合起来组成联盟,来共同抗议招
[1] [2] [3] [4]
篇2:考研政治 规律与发展考点精析
2014考研政治 规律与发展考点精析
规律与联系和发展
1.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否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是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
2.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思维、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的能动性
1.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是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性。
2.意识的能动性。(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对于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意识的能动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它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3)人可以能动的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篇3:初三1-5单元要点与中考试题精析
作者:张新峰
1. 句型转换。(2004乌鲁木齐市)
(1) His mother has already called the police for help. (改为否定句)
His mother ______ called the police for help ______.
(2) The Smiths have been in China for more than four years.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 ______ have the Smiths been in China?
(3) “Where will you wait for me?” she asked me. (用宾语从句合成一句)
She asked me ______ I ______ wait for her.
2. -Do you always spend a lot of time ______ computer?
-No, but I spend much time ______ doing my homework. (2004西宁市)
A. on, in B. in, on C. on, on D. in, in
3. -How long can I ______ the magazine?
-For two weeks. (2004宁夏)
A. borrow B. lend C. return D. keep
4. -I'm sorry, Mr Wang. I ______ my homework at home.
-That's OK. But don't forget ______ it to school tomorrow. (2004芜湖市)
A. forget, to take B. left, to bring
C. forgot, to bring D. left, to take
【精析】 1. (1) 答案为hasn't, yet。现在完成时的否定句是直接在have / has后加not,另外already通常用于肯定句中。yet一般用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2) 答案为How long。对for和since引导的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提问,用how long。(3) 答案为where, would。在宾语从句中,从句的语序要用陈述句的语序。从句的时态要与主句的时态一致,同时要注意人称的变化。
2. spend的用法为:(1) 主语(人) + spend + 时间或金钱 + on sth. (2) 主语(人) + spend + 时间或金钱 + in doing sth. (in有时可省略)。选A。
3. borrow表示“借入他人的东西,自己暂时使用”,构成短语borrow sth. from sb.;lend表示“把自己的东西暂时借给别人”,构成短语lend sb. sth. = lend sth. to sb.; keep指借多久,常构成短语keep sth. for + 时间。选D。
4. leave和 forget都表示“忘记”,但是它们的用法不一样。leave表示“将某物忘在某地”,构成短语leave sth.somewhere; forget表示“忘记”时,往往构成短语forget to do sth.“忘记去做某事”, forget doing sth.“忘记做过某事”。选B。
篇4:司法考试《刑诉与司法制度职业道德》试题精析
一、考试分值与考点分布
20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部分考了63分,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考了14分,共计77分。在刑事诉讼法方面,主要是放在试卷二中考查,其中单项选择题考了18道题共计18分,多项选择题考了14道题共计28分,不定项选择题考了2道题共计4分,在试卷四案例分析中考了1道题计13分(本题共26分,其中刑事法部分大概占一半分值)。由于今年司法文书没有考查,并且试卷四案例分析将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结合起来考,所以在考试分值上比的75分略有下降,回归到的水平(20刑事诉讼法考了62分)。
那么,今年刑事诉讼法的63分主要考查了哪些主要知识点呢?与20司法考试相比,可以归纳如下:
章节
2006年考试情况 2005年考试情况 共计分数 考查要点 共计分数 考查要点 基本原则 3 未成年人不公开审理(1分);未成年被告人侦查阶段的权利(2分); 1 刑诉法第15条。(1分) 管辖 4 指定管辖的级别(1分);指定管辖的程序(1分);犯罪地管辖标准(2分); 1 军事法院的管辖。(1分) 回避 1 回避决定的主体(1分) 1 侦查人员的回避(1分) 强制措施 5 逮捕措施的变更(1分);监视居住会见的批准(1分);对外国人逮捕的决定主体(1);审查批捕的对象(2分); 2 司法拘留、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的差异与共同点(1分);强制措施的变更(1分); 辩护与代理制度 4 辩护人的范围(1分);辩护律师的保密职责(1分);辩护人在审查起诉阶段的权利(2分); 3 辩护人与代理人的区别。(1分)侦查阶段律师所享有的诉讼权利(2分) 证据制度 13 非法证据排除(13分) 13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区别(1分);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2分);书证的特证(2分);鉴定人的资格(2分);法定证据的种类(2分);询问证人的法律程序(2分);证明责任的分担(2分) 附带民诉 2 附带民诉的范围(2分); 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程序(1分); 立案与侦查程序 6 控告、报案与举报的区别(1分);鉴定机构的设置(1分);扣押查封冻结措施(1分);侦查羁押期限的延长(1分));检查的强制性(2分); 1 公安机关的立案问题(1分) 审查起诉程序 6 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1分);退回公安补充侦查的次数(1分);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的救济(1分);绝对不起诉(1分) 2分 酌定不起诉的条件(2分); 审判概述与一审程序 12 被害人的诉讼权利(1分);补充侦查延期审理(1分);合议庭评议笔录(2分);扰乱法庭秩序的处理(2分);简易程序公诉人不出庭(2分);人民陪审员的适用(2分);终止审理的情形(2分) 11 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的审查处理(1分);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中的撤诉(1分);不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形(1分);不公开审理案件的范围(2分);人民陪审员的任职条件(2分);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适用条件(2分);自诉的调解、撤诉与反诉(2分) 二审程序 5 申请检察院抗诉的主体(1分);应当发回重审的情形(2分);二审的审理方式和原则(2分) 3 上诉的形式与途径(1分);独立上诉权的主体(2分); 再审程序 2 再审的启动主体(2分); 3 开庭审理的再审案件(2分) 死刑复核程序 0 1 高级法院核准死缓案件的要求(1分) 执行程序 0 4 死缓执行的变更(1分);执行机关的执行范围(1分)
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1分);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 1 外国人犯罪的逮捕问题(1分) 3 刑事司法协助的含义(1分);涉外刑事诉讼中的国籍确认(2分);
可见,在2006年司法考试中,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立案与侦查程序、审查起诉程序、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这几个章节考查的比重比较大。
篇5:高考历史10道材料题精解精析与一轮复习如何进行
克服两种倾向,采取正确策略
1.大部分选修历史的同学主要是由于理科基础不太好,尤其是数学是其弱项,把赌注押在了历史上,认为历史只要临考试前背一背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殊不知,高考历史与高一时的考试相比已经面目全非,绝不能抱如此想法,否则必吃败仗。历史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样细水长流,建议坚持每天花1小时,对教材进行阅读,此举比抛开教材大量做题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在阅读中逐步把知识点集放在一定的知识结构或框架内,如此,才能够减少记忆量,增强理解力。做题中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一开始就上手大跨度高难度的题目对你自信心的树立不利。建议从选择题入手,选择题绝大多数能通过,其他类型的没有大问题。
2.合理地安排好各科学习时间的比重,非此即彼或扶理抑文等都是不可取的策略,要知高考各科的分值一样,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优势学科突出,弱势学科不拖后退才是正确的策略。
了解高考趋势,做到心中有数
1.题型固定、题量略减。
近几年高考一贯题型为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选择题题量近3年均为27题,简释题题量在6~9题之间,问答题题量在2题,材料分析论证题1题,总题量在36~39题之间。
2.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兼顾,政治史内容比例最高,次为经济史,再为文化史。
3.记忆要求降低,能力考察突出。
4.图片题增加,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紧密。
5.现实热点热在其中。
积极稳妥应对,自信成竹在胸
1.必须全面复习。
选择题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都不能偏颇、顾此失彼。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此外可关注文化史内容的复习。
2.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把握分析,以史入今,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4.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浸润其中,调养身心与高考历史两不误,何乐而不为?
5.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可能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要减少此类的感觉,平时应进行多量的阅读,同时应注意随着文字量的增多,阅读的速度要提高。
6.评价题的新变化,复习中应掌握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同的评价观点,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的认识,不要拘泥于教材的一般观点,而应了解多家的不同的评价。
题型解法指导,遇题沉着不忙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题型趋于稳定,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成为基本的考试题型。这些题型的考察功能、特点和要求各有不同,认识各种题型的功能、特点,掌握它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成绩十分必要。
1、选择题选择题从考察考生再认、再现能力发展到考察理解、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及评价、判断、辨析等各种能力,从机械照搬教材内容到对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对理论、观点的灵活应用能力
(1)、否定式选择题历史高考中,大多是肯定式选择题,否定式选择题只占少数,又由于否定式选择题与常规解题思路相反来求得答案,在审题时应特别注意,克服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C.使苏俄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完全巩固
D.是一种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最佳选择题
此种题型意在考察对历史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准确性,其特点是备选项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是一种质与量的关系,还有题干往往设置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如:主要、最大、重要、最主要等等。再次,最佳选择题考察的角度往往侧重于因果关系,考察范围往往重在历史结论。
例:汉承秦制,唐习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3)、排列选择题是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例: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⑴西安事变 (2)一二八事变 (3)华北事变 (4)一二九运动
A.(3)(4)(2)(1) B.(4)(2)(1)(3) C.(2)(3)(4)(1) D.(1)(2)(4)(3)
(4)、材料选择题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或解释,要求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对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实际上成为了一道异化的简释题。
例:晚清有御史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2、材料分析论证题(简释题)材料分析论证题是以材料形式提供一种新的设问情景,对解题的方向、范围有较强的限制,既考察知识,又考察观点和能力的题型。材料分析论证题的结构往往用一段或数段从典籍、论著等中选取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图片材料组成。在处理过程中注意找准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简释题则是材料分析论证题的具体而微。
(1)、通读、理解全文考生在拿到材料后,先注意每段材料前、后关于材料的来源方面的表述。另外对材料设问部分的浏览也有助于对所引材料的理解。注意把握所涉时间、人物、事件,找出关键词句。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图片题在试卷中大幅增加,如何在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应注意图片中有关的历史人物、文字等,结合文字叙述加以判断。
(2)、理解命题意图。命题者对材料分析论证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经过阅读材料和设问考虑考察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材料中得到哪些认识,应达到什么高度等。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我们现在正站在他的灵魂的安息处--签署了《解放宣言》。
黑人满怀期望地得到的是一张空头期票,这张期票被签上资金不足的字样。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回答: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是谁?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于何时?
资金不足指的是什么?
今天下午德国时间3点30分,在离我们几步远的一辆客车车厢里,法国和德国开始谈判,以结束两国当前的战争。这车厢正是在1911月11日那个寒冷的早晨,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交战国签订停战协定的地方。今天下午,在贡比涅美丽的林地里,我们亲眼看到了时光如何倒逝,历史如何颠倒!今天同22年前的那一天相比,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
法德谈判在何年?
为何说时光倒逝,历史颠倒?
时光倒逝,历史颠倒为何出现?
3、问答题问答题向综合题方向发展,一题中集合了各种的表述方式,有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等几种要素。综合题无论设计内容和形式呈现复杂性和综合性的趋势。
看看典型例题,不妨一试身手
1、阅读下列材料:假定一块大陆永远要由一个岛屿来支配,那是件荒谬的事。大自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卫星大于其主要的行星。
啊!热爱人类的人们!敢于不仅反对暴政、也反对暴君的人们,站出来吧!旧世界的每一处都有着重重压迫。自由在世界各地受到驱赶。亚洲和非洲很久以来一直驱逐自由,欧洲把自由看作是个陌生人,英国对自由发出了离开的警告。啊!接受这一逃亡者吧,为人类准备一个避难所!
让我们每一个人向邻人伸出热情的友谊之手让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名字灭绝;让我们不是听别人,而是听诚实的公民的话;他们是坦率的、坚定的朋友,是人类权利和美洲自由的、独立的国家的勇敢的拥护者。
(1)一块大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岛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那是件荒谬的事________________。
2、2005年将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请你以一个组织或机构的名义(组织或机构名称自拟)组织一段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文字,如果你是该组织或机构的主持人,请你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策划6项活动。
参考答案:1、(1)美洲大陆(2)英国(3)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
篇6:高考历史10道材料题精解精析与一轮复习如何进行
1.改革意味着打破束缚社会发展的陈规旧习。解放思想则是改革的动力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各国变法对社会发展与转型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回答:(1)商鞅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道: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孔子改制考》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康有为的认识是对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
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上述著作为什么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思想解放方面还开展了哪些活动?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摘自《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
回答:(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是什么?这场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 报恩话题精文
★ 前言格式范文
★ 前言范文
★ 论文前言范文
★ 前言怎么写
★ 总结前言范文
★ 论文前言 范文
《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前言(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