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流浪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 目录
篇1: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
关于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
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共创作诗稿一千七百余篇,生前仅发表诗文七篇,去世后深锁在箱子中的大量创作被看做是她留给后世的厚礼。在她描写爱情与死亡的诗篇中常给人孤独昏暗消极之感,而本文赏析的作品展现作者生活的充实饱满和对爱情的坦然与决绝。
1 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出生于美国马塞诸塞州的埃默斯特镇,1858后足不出户,被称作“阿姆斯特的女尼”。狄金森自小受父亲宗教的影响,在其作品中明显体现清教思想。虽然她从二十多岁起就过着孤寂隐居的生活,然而她并不孤独,她强大的精神世界让她在自己的空间里独立,简单,充实的生活。
狄金森的创作被世人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861年以前,作品传统、感情清新自然;第二时期是1861~1865年,是狄金森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高产期。她在1862一年就创作诗歌366首,是最多作品的年份,本文此诗即为此阶段作品之一;1866年之后被视为第三时期。
据记载,狄金森的生命中出现过两次朦胧的浪漫情愫。一次是与已婚的塞缪尔·鲍尔斯相恋,但由于他已婚,爱情还未开始就已然结束;一次是与她父亲的朋友,年长于她18岁的洛德法官。本文赏析的诗歌是诗人为第一次恋爱所作。
2 诗歌赏析
Ourselves were wed one summer-dear- Emily Dickinson
Ourselves were wed one summer-dear-/You Vision-was in June-/And when Your little Lifetime failed,/I wearied-too-of mine-
And overtaken in the Dark-/Where You had put me down-/By Some one carrying a Light-/I-too-received the Sign.
‘Tis true-Our Futures different lay-/Your Cottage-faced the sun-/While Oceans-and the North must be-/On every side of mine
‘Tis true, Your Garden led the Bloom,/For mine- in Frosts- were sown-/And yet, one Summer, we were Queens-/But You- were crowned in June-
《我们曾在一个夏季结婚—亲爱的》
我们曾在一个夏季结婚,亲爱的—/你最美的时刻,在六月—/在你短促的寿命结束以后—/我对我的,也感到厌倦—
在黑夜里被你赶上—/你让我躺下—/一旁有人手持烛火—/我,也接受超度亡魂的祝福—
是的,我们的未来不同—/你的茅屋面向太阳—/我的四周,必然是—/海洋,和北方—
是的,你的园花首先开放—/而我的,播种在严寒—/然而有一个夏季我们曾是女王——/但是你,在六月加冕
2.1内容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温婉动人,仿佛带领读者步入一段美好的回忆之中。“Dear”作为称呼语,像是作者在与爱人娓娓道来,开始一同回忆以往的甜蜜故事。“were”一词表达出事情发生在过去;而“summer”表现了火热的季节,预示了热烈和充满激情的爱情。首句以题目开始,接着提出 “your vision-was in June”,针对“vision”的不同翻译,无论是“美景”还是“幻想”,都表达出六月的美妙、惬意和甜蜜。然而接下来作者话题转向死亡,表现出“当你脆弱的生命凋零,我也开始厌倦我的生命”,表现了爱人之前致死的追随。第二节将第一节内容细化,具体表达诗人已经随爱人而去,“overtaken in the Dark”中“Dark”暗指死亡,“You had put me Down”表示死后平躺在那,也接受持烛火人(Some one carrying a Light)的叹息和祈祷(sign)。
前两节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而后两段中却大相径庭。作者仿佛把死亡看作是另一个旅程的开始。第三节从宏观上表达,我们旅途的方向不同,你面向太阳,而我的方向却是海洋和北方。虽然双方背道而驰,但诗文中我们读不出离别与哀伤。“Cottage-faced the sun”当茅舍面向太阳,感受的是重生和希望;“Oceans-and the North/On every side of mine”我面向海洋和北方,感受的是平和和安详。作者将分离写的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平静。第四节是从具体的角度出发,来详细解释第三节中我们的不同方向。首先是园林的花未开在同季,冬季你的花已经绽放“Bloom”,我的花刚刚播种“sown”;其次是身份已然错位,夏季我早已成为王后,你却刚刚加冕。后两节内容所表达的'与前两节的至死不离截然相反,出现了极强的对比效果。
狄金森在用诗歌抒发情感的过程中,大自然已经成为她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夏天还是黑夜,无论是海洋还是北方,无论是花开还是播种,她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读者自然而然忽略了诗中分别与死亡的昏暗,感受的是重生的喜悦和挥手的洒脱。
2.2形式赏析
此诗与狄金森的大部分诗歌相同,篇幅较短,以首句为题,诗歌中用破折号代替标点,强调的词语采用大写的形式。作者以死亡贯穿全文,前两节是一段生命,后两节是又一次重生。诗歌看似简单,但韵味深厚。首位都提到“summer”和“June”,形成呼应。后两段中重复使用“Tis true”前后呼应,加深感情,增强韵律,强调后文内容。诗人更大量使用象征手法,用“bloom garden”和“sown in frosts”; “queen”和“crowned”等意向象征两人去世后所走的路不同,大有中国古代“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感觉。整个诗歌像是诗人给爱人的一封离别信。
3 总结
此诗前后的思想转变较大,从开始的美好回忆到中间发展部分的生死相随,而当真的死亡来临后,发现两个人并不是去往一个方向。就是这种情感的反差带给人无限的反思,结果往往不是如开始预想的那样美好。狄金森一向善于描写自然、永恒、爱情和死亡,这首诗将自然细腻地融合在爱情和死亡之中。作者作品的特点大多是平淡与超脱,而作者认为此诗中,她更多展现了在与塞缪尔·鲍尔斯这场没有结局的感情中,她的立场和理智。她用死亡这种结束代表另一个开始。而恰恰是这种重生让她发掘到曾经的爱情,婚姻和陪伴都在不断沉淀中看得更清晰。这首诗有淡淡的忧伤,有错过的失望,但更多的是狄金森在爱情里的决绝。
篇2:致艾米莉.狄金森
致艾米莉.狄金森
了然
你浇花
穿着雪白丝质睡衣
窗台上
阳光吻着醒来的梦
你种下一棵丁香树
花丛下的一群孩子
围着木椅
静静的听着养育的道理
做饭,读书,日复一日
一个晚上静得出奇
孩子们带着喧嚣而去
而你,开始拿着铁锹
走到花园的角落
一个忧郁的声音
在长满星光的丁香树下
拉你的衣角
“艾米,艾米,你快死了吗?”
你的.微笑,
徜徉在月光里--
“我埋葬古老、埋葬时间”
1988/11
你会知道的
越过那座灰色的山
越过黄昏忧郁的影子
越过你的惊喜
越过我--你的朋友
你会知道的
不要猜想我会给你什么
我的面容,成就
(在雾状的时间里隐现)
不要焦急地伸出手
不要疑惑
到了秋天
你会知道的
那东西十分美,很精彩
一份忧伤,一丝问候
那东西平常所见
有人究竟想告诉你什么
(那么胆怯和紧张)
你会知道的
世界很清晰
有帽子、月光和洗脸用具
你会知道的
这些娇小的物品
如果会使你惊讶
那你已经知道了
你会知道的
用不着忙着长大
很多年以后
你会知道些什么
谁也不清楚
但你会知道的
如果你对它们总是那么
惊奇和渴望
篇3:席慕蓉与艾米莉·狄金森与爱情诗的对比
席慕蓉与艾米莉·狄金森与爱情诗的对比
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女诗人,席慕蓉是本世纪誉满神州的台湾女诗人。
她是生前默默无闻、独身终老的“阿默斯特修女”。25岁起,便弃绝社交、在家务劳作之余埋头写诗,给世人留下了自成一格、独放异彩、数量可观的篇什。她,艾米莉狄金森,与惠特曼一样,她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而她也只是“无心做诗人”的妇人,以绘画为职业,却又诗才横溢。她的诗集掀起了出版和阅读的热潮。1985年甚至被称为“席慕蓉年”。就是她――席慕蓉,用诗、画传递着生命与爱,给人以一种原始的恍惚的甜蜜与忧伤。这两位不同时代和国度的女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有许多惊人的一致。如相同的爱情、自然主题,渗透于诗中的宗教意识,充满爱、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含蓄委婉、质朴清新的语言风格。本文将比较两人的爱情诗特点。
一、爱情诗诗歌内容
(一)对爱的渴望与执著等待
艾米莉狄金森终身未嫁,一生都在苦苦追求爱情。她诗歌中很大一部分是爱情诗,而其爱情诗中很多又表达出她对爱情的深深渴望和执著追求。如其名篇《但愿我是,你的夏季》诗中,狄金森先自比为夏季,因为夏季一切都生机勃勃,她希望给爱人以最美好的享受。就算夏季插翅离去,没有夜莺和黄鹂美妙的歌声陪你,我也会不离不弃,我愿为你变成秋牡丹,只为你开,等你采撷。可以看出狄金森在期待着她等的那个人,期待着属于她的爱情。狄金森一生都在追求爱情,其诗歌中表现突出。表述她对爱的不懈追求的诗歌还有《我的河在向你奔来》、《花冠,可以献给女王》、《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我一直在爱》、《等一小时,太久》、《我无法买到,它是非买品》等。
席慕蓉诗歌中着墨最多的是爱与青春,也是其诗歌中最动人心旌的内容。纵然她在现实中幸运地拥有了甜蜜的爱情,诗中还在反复地吟唱对真爱的追求。如《莲的心事》: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这首诗中诗人以女性独有的眼光和笔法,给“莲”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借用“莲”的文学意象来喻指女性的心事,形象地描绘出“莲”那种欲说还休的心事,映射出“莲”浓郁的思念愁绪:在莲最美的时刻它是怎样希望人欣赏和开启啊。作者以“莲”喻“我”,重叠互指,用“莲”喻射“我”的内在情感,我诉说“莲的心事”,从中能感受到诗人等待爱、渴爱的情怀。
(二)爱的甜蜜与燃烧
除了对爱情的期待,狄金森的诗歌也体现了爱的`甜蜜与幸福。她的名诗《暴风雨夜,暴风雨夜》就描写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时的激情与甜蜜。在这首诗中,诗人说到若能和你在一起,暴风雨夜不再可怕,反而是豪奢的喜悦。与你在一起,狂风暴雨也拿我们无可奈何,苦难也不为苦难,一切都因你在场而变得美好心安。有你,心也有了归属,不再因迷失方向而需要海图和罗盘。有你在,就如同泛舟于伊甸园。诗中的三节互相交融,独立而不可分割。第一节表达了想在一起的急迫心情,第二节写爱情是心灵的沟通和碰撞,第三节达到了爱情的完美和谐与甜蜜交融。
与狄金森相同,席慕蓉描写爱的甜蜜诗歌虽相对较少,但也不乏。《美丽的时刻给H.P》:当夜如黑色锦缎般/铺展开来,而/轻柔的话语从耳旁/甜蜜地缠绕开来/在白昼时/曾那样冷酷的心/竟也慢慢地温暖起来/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时刻里/渴望/你能/拥我/入怀。在爱人的安抚下,诗人的心变得温暖、甜蜜又满足。与爱人在一起的时刻总是令人陶醉和美好的。“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时刻里,渴望你能拥我入怀”,这绝非轻浮更非妄语,而是爱的涌动和张扬,是爱的甜蜜与满足的肯定表现。这首诗是席慕蓉写给丈夫的情诗,也是她现实生活幸福的写照。美满的婚姻、包容的丈夫给予诗人对爱坚定的信念。这首诗让人看到一个在丈夫爱护、保护下幸福知足的妇人,她知道,她是一个获得了真正爱情的女子,她是一个受到爱人纵容和保护的幸福女子。与爱人甜蜜厮守是她的生活状态亦是她的心愿。她说:愿/天/长/地/久/你永是我的伴侣/我是你生生世世/温柔的妻。(《伴侣》)虽然席慕蓉诗中描写爱情的甜蜜篇幅相对较少,但从这有限的篇幅中我们已能充分地感受出她爱情、婚姻、生活的甜蜜与幸福。
(三)爱的错过与失落
纵观狄金森一生,发现她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爱情,虽心向往之却无果而终。所以她爱情诗中表达爱的错过与失落的篇幅远多于描写爱情甜蜜。其第23首《我有一枚金几尼》(“IHadAGuineaGolden”)就向读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诗中将曾经的爱人比做金几尼、知更鸟和“普列亚德”星,由于主人公“偶然一时不留意”,那曾经熟悉的身影便很“难找寻”。尽管“天空虽然很拥挤,光辉灿烂彻夜明”;尽管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我却丝毫不关心”。这一切只因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但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而导致“它的行踪难找寻”。等到她“含着眼泪唱,唱出这首伤心曲”,也是无济于事,悔之晚矣。
席慕蓉有着深爱她的丈夫,他们的爱情与婚姻也非常幸福。但她仍不倦地写着忧伤的爱情诗。她说:“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与绝对的美丽。假如我能享有这样的爱,那么,就让我的诗来做它的证明,假如在世间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爱,那么,就让它永远地存在我的诗中,我的心中。”①她的大部分诗歌都在低吟浅唱着那些因年少懵懂而错过的美丽爱情,其中夹杂着淡淡的忧伤与失落。《一棵开花的树》: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为了遇见心爱的人,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才求得化成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终于遇见你,可是你却无视地走过,所以花瓣满地,是我破碎的心。我终于错过了与你相识相知。《莲的心事》最后也是这样说: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错过最美时刻的相遇,我们的爱也被错过。
二、爱情诗创作特点
(一)质朴、委婉的语言风格
狄金森的语言一扫铅华,不事雕琢,质朴清新,又委婉含蓄。她的《但愿我是,你的夏季》中出现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总常见的词语,如summer,oriole,anemone,flower,而且找不到任何华丽的修饰性辞藻。把自己比做爱人的夏季、秋牡丹,浅显易懂。小诗虽然朴素,却生动自然,给人美的享受,很容易让读者与她产生共鸣。狄金森诗歌创作从不平铺直叙,常常迂回婉转。正如她在一首诗中所说:“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成功之道,在迂回。”诗人的爱情诗更是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她对爱的追求,燃烧与失落。如《我的河在向你奔来》,表面上看是写大自然的大海宽广包容,诗人想化作一条河流,奔向大海的怀抱。但根据狄金森生平研究可知,此诗是诗人为牧师查尔斯沃兹沃斯所作。1860年沃兹沃斯到艾默斯特看望过诗人,于是她写下这首爱情诗,将自己比喻为奔向大海的河流。可以看出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希望得到心上人的接纳。《暴风雨之夜》等诗都短小精炼,文字质朴,婉转了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感受。
席慕蓉也不直接表达情感,而偏好含蓄委婉地表达爱情情思。诗《莲的心事》表面上是写一朵盛开的夏莲正处于亭亭玉立的最美时刻,希望有人能观赏到莲盛开的最美丽状态。而事实上,诗人是托物言志,表明自己渴望在最美的青春岁月遇到自己的爱人。最终以人们赏花总是“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来诉说自己与爱的错过:不是在年轻不懂事时出现,那时青涩不肯轻易谈爱;就是在生了白发的时候再来相见,而这时我们已韶华不再,又碍着两鬓苍苍。
(二)自然意象的采用
自然既是狄金森诗歌创作主题,又是其爱情诗的媒介,她以自然意象为媒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诉求。《我的河在向你奔来》中用了两个自然意象:河、海,分别暗喻自己和爱人。在诗人心中爱人像大海,而她是河流,最终目的是奔向大海与爱人相拥,融为一体。《暴风雨夜,暴风雨夜》中又一次把爱人比做大海,自己为船。在爱人的怀中她有了方向,不需要罗盘和海图,最终希望自己停泊在爱人的水域。《但愿,我是你的夏季》把自己比做夏日美好的时光,又接着说当夏日离去,我愿为你开成一朵秋牡丹,等待着你的采撷。自然意象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比比皆是。
席慕蓉的爱情诗中以花、树等自然意象最多。如《一棵开花的树》,将自己幻化为树,只为等你遇见。当你走近,看那阳光下盛开的花朵是我的盼望,是我只为你绽放的美丽;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是战栗不安的心。而当你无视走过,霎时间,花落一地。朋友啊,你可知道,那不只是花瓣,是因你无视我存在,无视我的爱而凋零枯萎的心。《莲的心事》中诗人把自己比做一朵盛开的夏莲,亭亭玉立,最美的时刻,正如我最美的青春岁月。
总的来看,尽管两位诗人背景不同,语言不同;尽管一个终身未嫁,足不出户,未能尝到被爱的甘甜,而另一个声名远扬,受人爱戴又有幸福家庭,但我想对于爱情,她们的心态是一样的:对爱的渴望,表达爱的甜蜜、失爱的悲伤。她们均在用自己那颗敏感细腻的心去感受爱情、感受自然、感受世界,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将会被吟唱千古的美丽诗篇。
篇4:狄金森简介
活着,像一个孩子——读狄金森《篱笆那边》
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她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深居简出,学是在这样的人生的大孤独、大寂寞中倾听和发现自己,完成了“自我”的超越。她的诗,诠释了人生、爱情、艺术、死亡诗深奥的人生命题,以其独来独往的姿态为美国的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她的名作《篱笆那边》,虽然语言浅显,但却如蒙娜丽莎唇边的那一抹神秘的笑意,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那边” 即意味着一种距离,正是因为距离,草莓也就更具有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也更是因为距离,才更点燃了人们追求探索的激情。葡萄牙著名作家佩索阿说:“我是一座桥,架在我之所无和我之所愿之间。”的确,只要能固守一份无悔的信念,就一定能爬过“篱笆”,拥有那份美丽的向往。
“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拥有的同时也意味着付出,要得到草莓,也就要付出“脏了围裙” 的代价。也许对草莓,对那个美丽的诱惑来说,这个代价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攀着篱笆的手却迟疑了,因为一个巨大的身影——上帝,正在用威严的目光盯着“我”,所以,那红红的、甜甜的草莓虽在枝头向“我”招手,但只能成为一个甜蜜的诱惑和永恒的遗憾。
这是一个可以拥有却不曾拥有的故事,故事的链节在那个未出场的上帝的手中断裂,“上帝”究竟是谁?我认为他是那个在成熟中沾染了世俗尘埃的另一个“我”。成熟使人拥有智慧,但成熟带来的理智也往往凝固着人们汹涌如潮的激情。所以在那些美好事物的时候,正是成熟让我们选择了放弃。这正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哼哼和唧唧在奶酪失去时所遭遇的人生尴尬。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童年的快乐时光,童年的那个纯洁的近乎透明的自己,是每一个走向成熟的人记忆中的一方净土。每一个成人都有过童年,也都有过爬过“篱笆”,摘到那颗“红草莓”的喜悦。狄金森用平实的语言,寓言式的故事表达的是一个深刻的见解,它告诉渴望成功的人们:追求,就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勇敢而专注,如果首鼠两端,最终只能尝到失败的苦果,决然不会是成功的红草莓。
再换一个角度,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毕竟,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那么上帝的“骂”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
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在《西游记》中,作为叛逆精灵的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压五百年后,走上取经之路,终成正果。而在今何在的《悟空传》里,孙悟空正是要一种绝对的自由,他棒杀唐僧,打破五行的秩序,但是当一分的规则都消失了的时候,他只剩下了自己,所以,他最后只能让最后的自己在焚毁一要的天庭大火之中成为一块石头。一个喜剧,一个悲剧,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深邃的哲理:规则,是必须的,完全放弃规则,只能酿就悲剧。而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上帝和孩子的组合,而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应该有一半上帝的理智,还应该有着一半孩子的激情。可是在一天天的长大里,我们却在无意之中失落着这一切,童年的狂妄的梦想都只能像黑白照片一样,只能藏在心底。在五彩缤纷的社会里,我们学会了复杂,学会了权衡利弊,学会了瞻前顾后,学会了口是心非,却偏偏忘记了简单和真实。在《篱笆那边》里,狄金森在用自己的心呐喊:“人们啊,保留一颗赤子心吧!”
细细品味这首诗,我们又会发现诗中的“上帝”这一特定形象还可以视作正统思想的化身,是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的冷面统治者。“我” 的矛盾是“我”受着种种束缚的结果,现实生活不正是如此吗?追求个性的自由却不得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追求事业的创新却不得不受着传统观念的禁锢。而不仅仅是我们,即使是上帝,也正是这样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束缚着别人的同时,自己不也是陈腐观念的牺牲品吗?而上帝要想得到草莓,就必须走下神坛,人生便是这样的奇妙。
篇5:狄金森经典语录
狄金森经典语录精选
1、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成功之道,在于迂回,我们脆弱的感官承受不了真理,过分华美的宏伟。
2、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3、穿过黑暗的泥沼,像经受教育,穿过黑暗的泥沼,像经受教育,藕荷花一定考试合格,试探她洁白的脚,毫不颤抖,她的信念,不知畏惧,从此以后,在草地上,摇晃她绿宝石的铃铛,泥土中的生活,此刻,全都遗忘,在幽谷中,欣喜若狂。
4、希望长有翅膀,栖于心灵之上,吟唱曲调,无需言表,天音袅袅,始终环绕。
5、等待一小时,太久。如果爱,恰好在那之后。等一万年,不长。如果,有爱恰巧作为补偿。
6、我的生命曾两度终止,在终止之前;它仍在等待,看第三次苦难的.秘密,是否会被时间的手揭开。如此巨大,如此难于想象,就像曾经的两次,令我昏厥。我们只能一次次告别天堂,一次次梦想着与地狱告别。
7、新的脚在我的花园里行走,新的脚在我的花园里行走,新的手指在拨弄泥土,榆树上一位民谣歌手,歌声里有寂寞流露,新的孩子们在绿荫上游戏,新的困倦者在地下熟睡忧郁的春天依旧归来,白雪,依旧准时飘坠。
8、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9、灵魂选择了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不为所动,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不为所动。我知道她,从人口众多的整个民族,选择了一个,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像一块石头。
10、烟雾与光,人与虚幻,我与世界。请记住,我曾经来过。
11、灰烬代表有过火,最灰的那堆使人敬畏,因死去的生物之缘故,它们曾在那片刻盘旋迂回,火先以光的形式存在,然后则旺火强焰,唯有化学家能够透露,变成了什么碳酸盐。
12、去造一个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还有梦。如果蜜蜂不多,单靠梦也行。
13、亲爱的,去触碰你是否已经太晚,亲爱的?此刻我们已经知道,去爱海洋和陆地,还有天空。
14、我为美而死,对坟墓。
15、如果记住就是忘却,我将不再回忆。如果忘却就是记住,我多么接近于忘却。如果相思,是娱乐,而哀悼,是喜悦,那些手指何等欢快,今天,采撷到了这些。
16、美,不能造作,它自生,刻意追求,便消失,听任自然,它留存,当清风吹过草地,风的手指把草地抚弄,要追赶上绿色波纹,上帝会设法制止使你,永不能完成。
17、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18、我隐藏在,我的花里,这朵花佩在你的胸前,你,并没有想到,也佩戴着我,天使却知道这一切,我隐藏在,我的花里,这花在你瓶中凋落,你,并没有想到,为我而感觉,几乎是,一种寂寞。
19、我看到她内心的风,我看到她心里的风,我知道它为我吹,但她必须购买我的庇护所,我需要谦卑。
20、如果我能让一颗心不再疼痛,我就没有白活这一生;如果我能把一个生命的忧烦减轻,或让悲哀者变镇静,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重新返回它的巢中,我就没有白活这一生。
21、麻木比悲痛更可怕,因为它是悲痛生长的土地上残留的花梗。
篇6: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的意象英语论文
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的意象英语论文
论文关键词: 狄金森 自然 自然诗
论文摘要: 本文从超验主义的自然观的角度,根据英诗韵律音步的特点,分析狄金森的自然诗“Dear March ― Come in ―”,借以窥见狄金森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不事雕琢、清新质朴的反传统性的语言,以及其迂回曲折地尽显生活之美的能力。
艾米莉・狄金森被认为是19世纪美国文坛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生前只以匿名的形式发表了七首诗,她的诗作几乎全部是在她死后才得以公开发表。自然不仅净化了诗人的心灵,而且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从中感悟人生,写下了大量质朴清新的自然诗篇。狄金森认为,读好诗如坐春风,若醍醐灌顶(If I read a book and it makes my whole body so cold no fire ever can warm me, I know that is poetry. If I feel physically as if the top of my head were taken off, I know that is poetry.),她躬身以行,虽深居简出,终日与书籍和后院鸟虫花草为伴,亦能任凭思绪驰骋,纵横意象,吐露真情,力图挖掘人们内心的隐痛和希冀。更为可贵的是,狄金森的诗题材涉及自然、爱情、死亡和永恒,摒一切世俗之成名杂念,弃一切英诗韵律音步之传统,一扫铅华,别出机杼。因此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盛赞狄金森的诗为“灵魂的风景图”,更有人誉其诗“上承浪漫主义余绪,下开现代主义先河“。
狄金森,这位阿姆斯特的“白娥”,在她鲜为人知、蔚为大观的1775首诗中,除了人们常强调的她对死亡的迷恋,对爱情的遐想,以及对“永恒”的寄语以外,有一部分诗是与自然万物息息相关的。由于受清教徒思想的熏陶,以及后来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狄金森寄情寓理于自然,描写的范围缩小到一所房子的界限内,来表现人与自然交融和谐后得到的至高无上的喜悦之情。“Dear March―Come in―”这首诗尽显狄金森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不事雕琢、质朴清新的语言,以及其善于从一粒沙中看世界,迂回曲折地捕捉“那隐藏的意境”(that covered vision)的能力。
全诗采用了戏剧独白的形式。诗中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出现,似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子在家中迎接许久未见的故人――March。诗的第一句,女主人打开房门迎进来客的场景便跃然纸上。主人见到风尘仆仆而又彬彬有礼的故友,邀其进屋,脱帽掸土,猜测他必是步行赶了不少路,急切地询问他们共同的朋友(Nature)近来可好。主人将客人迫不及待地领到楼上,倾诉满腹衷肠。第二节,两人促膝尽数离别后的生活,并召唤老朋友们(Birds, Maples)共叙,其乐融融。此时有人敲门,主人猜想是April,抱怨他一年之后才再度登门。显然March和April都是主人笔下拟人化了的,他们都是春天的载体。诗歌通篇以叙述者的独白贯穿,全部运用口语,语言紧凑,产生了别样的韵律,跌宕起伏、清新活泼。
在这首诗中,March,April,Nature,Birds,Maples都带着各自的身份活生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正体现了狄金森不羁的想象力,以及她对大自然的偏爱,给它寄予了人的生命。在她看来,当人们欢乐时,自然是灵感的源泉,感情的寄托;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意象被随意摆在一起,竟形成一个和谐热闹的场面,寄托了通过漫长冬季的尘封,诗人像迎接故友似地等待春天迈着风尘仆仆的脚步走进她的小世界――她的家、她的后园。她正是在众鸟欢歌的园子里,在她有限的创作范围下,表达大自然的热爱,极尽其极致之妙。
像狄金森的其它诗歌一样,本诗用词简练,句子短小,通过大量的.破折号和大写字母的不规则运用,向读者袒露了她缜密的想象力,思维的跳跃和过渡,把故友相见,主人的喜悦之情和情节发展寄托在一个个破折号之间。虽然全诗不着一个“春”字,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赞美,抱怨它的姗姗来迟,尤其是在第二节主客叙述时提到的“Birds”,“Maples”,“Hills”,以及两个形容色彩的词“Red”和“Purple”,使人不由想起北宋词人宋祁在《木兰花》中所描绘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二者较之,前者婉约俏皮稍胜,而后者凝练简洁略优。而后来诗人对不速之客April的表面报怨,实则体现了诗人嫌春天“意迟迟”,害得她苦等一年的反语,类似于《诗经・褰裳》里“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反语式的报怨,惟妙惟肖。 至于韵律,和狄金森其他诗一样,这首诗抛弃了传统的韵律(有头韵)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她曾有“My Barefoot-Rank is better...”的诗句这里的Barefoot就是她生造的复合词,比喻自己是个不符合传统音步(foot)、韵律和节奏的诗人。然而,这并不影响她的诗歌的美感,读来仍有音响、色彩和质感的形体涌现。此诗中,美国式的朴素风格不难觉察,超验主义对自然的推崇亦可窥豹一斑。而最后一节,“Blame”和“Praise”一对意义相去甚远的词更是体现了叙述者言此而意彼的心境;结构相近的两句构成一组警句,则体现了诗人沿袭圣经的风格,文字简约,多采用并列结构,形成警句,并在诗的末尾给读者留下了一片寂静。细细品味这首诗,我们不禁为诗人的博大、深刻、怪诞而又绮丽的想象力发出惊叹。纵观全诗,狄金森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别具一格的诗体、拟人化的意象,使得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乐感,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使人感受到生活是取不尽用不竭的美的源泉。
自然是人类亘古以来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场所,因此,它是人类讴歌的永恒主题之一。由于个人、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原因,狄金森在自然诗中反映出的她对于自然的态度有两种,即乐观向上和悲观失望,这两种矛盾对立的自然观同时并存。她笔下的自然既慈爱友善又残忍无情,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谐又给人类以伤害。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是她的心灵的折射,透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体会到狄金森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参考文献:
[1]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狄金森著.江枫译.狄金森抒情诗选[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3]董爱国.死亡――迪更生隐退的比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8,(4).
[4]罗良功.英诗概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杨岂深.美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篇7:内省虔敬激扬--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心灵寻迹
内省虔敬激扬--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心灵寻迹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之所以被看作一笔珍贵的.文学财富,主要在于其表现的心灵特质.她的诗中,充满了理性与灵性的碰撞,理性对灵性的依从和理性与灵性的契合.只有当心灵经验逐渐归依本源时,灵性与理性的契合才能完成.狄金森的天才在于她总能探幽取胜,在理性与灵性之间织造出一副深幽宽广的别样图景.
作 者:张缨 ZHANG Ying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71 刊 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3 13(3) 分类号:B83 关键词:内省 虔敬 激扬 契合篇8:拒绝“拍卖灵魂”的狄金森
拒绝“拍卖灵魂”的狄金森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92)生前默默无闻,只公开发表10首诗,还有一说是7首,不管怎样,她生前发表的不到她诗作的(现存她诗作1775篇)百分之一。然而现在她被推崇为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一流诗人,并且被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视为先驱,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这样评价狄金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除了莎士比亚,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在纽约圣约翰教堂的诗人角,美国人献给狄金森的铭文是:“啊,杰出的艾米莉?狄金森!”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她也是默默无闻的。她25岁开始便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30岁之后,这种倾向越来越严重,患了“自闭症”。她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她不愿接待大多数来访的客人,甚至不到隔壁的哥哥家去拜访,她被称为“艾默斯特修女”。以至于当希金森来访,她不知道说什么,话语断断续续,像孩子一样。她是一个十足的家庭妇女,她是父亲的面包师,是她缠绵病榻母亲的护士。有诗为证,她写道:“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我会用掸子把夏天掸掉/一半轻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妇把苍蝇赶跑。”(江枫译,下同)这个比喻显然来自她平日的家庭劳动。据其他文章介绍,她当时只不过是镇上一名没有任何名气的独身女子。一封寄给“狄金森小姐”的信要辗转送到几个狄金森小姐之手,发现都不是写给她们的之后,邮政局长才让人把信交给艾米莉,并且嘱咐说如果不是写给她的,请立即退还。她甚至写诗《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在他们中间寻求知音。
1862年,她32岁(这一年也是她创作欲最旺盛的一年,她写了366首诗),艾米莉从《大西洋月刊》杂志上读到希金森(1823-1911)的一篇文章,在文中他阐明:“发掘天才是编辑的天职”等观点,并教导青年作家“将生命的热情注入写作风格……让多年的热情溶入一个词汇中,把半辈子的生活积蓄写在一个句子里。”他的这些观点无疑契合了狄金森的`文艺观,她的意象的确是溶入了她多年的热情,她的句子是她半辈子生活经历的结晶,她简洁的文风,已经简洁到让人难以捉摸,更不必说赘言。她被这些观点所吸引,就情不自禁地给希金森写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并且寄了自己的四首诗。她恳求希金森能够做她的“导师”,并将她自己称为“您的小精灵”和“您的学生”。
然而可惜的是希金森并没有认识到狄金森的价值,他习惯于陈旧的维多利亚诗歌的规范,建议“推迟发表”,还指出她诗歌用韵“不稳”“痉挛”。狄金森回复道:“读到你建议我推迟‘发表’,我不觉哑然失笑DD发表的念头和我的思想相去有如天渊。”但不管怎么说,希金森给了她很大鼓励,并且于1870年和1873年两次到狄金森家看望她,狄金森与希金森之间的通信,为研究狄金森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同时她的这些信件也是不分行的诗歌,是她留给世人的又一批文学财富。
真正给她文学上启蒙和指导的是曾师从她父亲学法律的牛顿(1821-1853)。是他教导艾米莉如何藏书和写诗的,并劝她要重视自己的诗歌创作,而不要将其仅仅作为一种消遣。狄金森在给希金森的信中写道:“我曾有一个朋友,他曾教导我什么是不朽”,并且称他为“我的导师”。
她一直在秘密地写诗,连家人在内几乎没有人知道她会写诗。她写作方式也很随意,习惯将诗句写在一些便笺和废纸片上,积少成多之后她就把纸片缝在一起,卷成卷儿用一条绸带系住,存放在自己桌子的抽屉里。她临去世前将自己的诗稿交给妹妹,嘱咐她将其焚毁,就像后来的卡夫卡一样。但幸运的是,她妹妹看过这些诗作后,不忍心毁掉诗稿,从而使这一千七百多首诗作留传下来,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瑰宝。
她写诗《发表,是拍卖》,明确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DD/贫困,批准/这种腐败行径……经营,应该作/神圣美德的商贾DD/切不可使人的精神/蒙受价格的羞辱DD”她不愿出版自己的诗,因为不愿自己的诗向世俗的品位妥协,她抗议刊登在《共和国报》上的她的诗被改得不成样子,她说:“我的诗一定得亮着自己的光芒,无需他人的擦拭,要不然,我会藏起来直到合适的光出现。”她坚信:“今天世界将黄金当成垃圾,但时间只会让它更珍贵。”在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上,艾米莉显示了她作为天才的自尊与自傲。狄金森一直用大写的“我”来实践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
假如狄金森听从了希金森的建议,她可能顺利地发表诗作;假如她为了追逐名利,她可能当时就成为“一流”的诗人,而美国文学史上则多了一个二流、三流的诗人;假如她遵从了旧俗,她那电报式的文体,闪光的意象就会黯然消失,美国的意象派诗人也找不到他们的前驱。然而,这一切都是假设,而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历史就是历史。艾米莉就是艾米莉,她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坚守着自己所创造的艺术王国,坚守着自己心灵的洁白。她为自己的灵魂选择了伴侣:“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DD/她神圣的决定DD/再不容干预//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DD/不为所动DD/一位皇帝,跪在她的脚下DD/不为所动DD”这就是她灵魂的高贵。她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不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DD//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到下’?/拒绝“拍卖灵魂”的狄金森我回答他:‘为了美’DD/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DD/是一体,我们是兄弟’DD//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DD/我们隔着房间谈心DD/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DD/覆盖掉,我们的姓名DD”
虽然狄金森社会阅历并不广,但她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在人的内心世界她找到了广阔的天地。她探讨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这些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她对死亡的独特体验:“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DD当我死时/房间里,一片沉寂/就像空气突然平静下来DD/在风暴的间隙//注视我的眼睛DD泪水已经流尽DD/我的呼吸正逐渐变紧/等待最后的时刻DD上帝在房间里/献身的时刻DD降临”(石灵译)1886年5月,她临终前给她两个“小表妹”的最后的一封遗书,只写了两个词构成的短促的一句:“归”(Called back)。由她对死亡的独特的体验,大大丰富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
最后,我们用她《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结尾,这也是她写下的“诗的遗嘱”:
这是我写给世界的信
它不曾给过我一个字DD
是自然告诉我的简单的消息DD
以温柔而庄严的方式
我把她的信息交给了
我看不见的手里DD
为了爱她,亲爱的,同胞DD
评判我时,请用善意
篇9:狄金森的诗译文及练习
狄金森的诗译文及练习
原文:
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
By those who ne’er succeed.
To comprehend a nectar
Requires sorest need.
Not one of all the purple Host
Who took the Flag today
Can tell the definition
So clear of victory.
As the defeated-dying—
On whose forbidden ear
The distant strains of
Burst agonized triumph and clear!
译文:
紫袍华衰的诸公
如今执掌着大旗
他们谁也说不清
胜利的确切含义—
只有垂死的战败者
失去听觉的耳朵里
才迸出遥远的'凯旋歌
如此痛切而清晰
注解:
狄金森(1830---1886)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女诗人。她的诗通常短小精悍,简洁明快,善用具体而独特的意向,感情真挚,寓意深刻,在平易自然中见出她对人生的思考,她与惠特曼一道成为现当代美国诗歌的开拓者。
练习:
翻译句子:
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
By those who ne’er succeed.
To comprehend a nectar
Requires sorest need.
答案:
从未成功的人们
认为成功最甜蜜
要领略仙酒的滋味
须经最痛楚的寻觅
篇10:狄金森的诗的自读重点
1、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
2、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子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上的化身。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最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7、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走下神坛,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背景资料:
狄金森的短诗,风格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她极其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尊崇诗人为世界的'“一切”。她忠实于自己诗性的思维和感觉,在几乎足不出户的日子里,她用自己与花草小鸟的对话、与自我内心情感的对话,用童心童趣、用爱的期待和绝望,构筑起一个诗歌的王国。
她的诗如同她的生活,只在于追逐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在她的诗作中,你甚至读不到任何的时代背景,比如说在很多作家笔下得到反映的南北战争、欧洲革命运动、以及社会变革、文坛论争。因而,有的评论家这样论及狄金森的创作:“只有时间,而没有时代;只有空间,而没有世界;只有上帝和死神,而没有人群。”
在形式上,她的诗作并不固守传统格律,用语简练,明白如话,习惯用破折号形成诗句的起伏跳动。
她可以用最最寻常的意象、最最平实的语句造就一种独特惊人的意境,具有令人倾心的创造性。像她的《等待一小时太久》现在已成为被人屡屡借用的构思方式。其他如《上帝真是个嫉妒的上帝》、《我为美而死》、《因为我不能停步等死神》等都是隽永、灵动的。
读狄金森的诗,永远不会感到乏味。因为心里总是充盈了感动,为她心思的精巧、为她情怀的执著。因为一草一木,甚至上帝、甚至抽象的名词在她笔下都丰满而富有动感,蹦跳的文字轻易地就攫住了我们的视线和感觉。
读狄金森的诗,我们会觉得她在期待与绝望、挽留与失去、执著与永无可能中淡泊地追求着。她的诗让我们感到真善、真爱在心灵角落的熠熠闪光,同时又走不出那个角落。于是,身着一袭白衣的作者形象跃出了文本,忧郁而坚强地站在我们面前。
读狄金森的诗,我们的心灵也会像得到清泉的洗涤一样,变得空灵,变得洒脱。自然、生死、瞬间与永恒、感伤与喜悦、痛苦与满足,在她的笔下,那么轻描淡写又是如此深刻丰富。这是一个女性的感悟与智慧。
篇11:英文诗词:感受狄金森的“死亡”
英文诗词:感受狄金森的“死亡”
之一:多远至天堂
How far is it to Heaven?
As far as Death this way—
Of River or of Ridge beyond
Was no discovery.
How far is it to Hell?
As far as Death this way—
How far left hand the Sepulcher
Defies Topography.
多远至天堂?
其遥如死亡;
越过山与河,
不知路何方.
多远至地狱?
其遥如死亡;
多远左边坟,
地形学难量.
之二: 对人类而言太晚
It was too late for Man -
But early, yet for God -
Creation - impotent to help -
But Prayer - remained - Our Side -
How excellent the Heaven -
When Earth - cannot be had -
How hospitable - then - the face
Of our Old Neighbor God -
对人类而言太晚
可对于上帝还早
创世,虚弱无力的帮助
可剩下的.,我们还能够祈祷
当地上不能存在
天堂是何等美妙
那时,我们老邻居上帝的表情
会多么好客,殷勤,周到
注: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美国女诗人,写过一千七百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短诗。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 题材多半是关于自然、死亡和永生的。
篇12:迪金森英文诗歌
迪金森英文诗歌
迪金森是历史上一位传奇的诗人,她的一生往往为大家静静乐道。不仅仅是因为她不同的经历,更是因为她惊人的才华。就让我们一同品读她的诗歌吧,在这些诗歌中,一起感悟人生,感受生活中的哲理吧!
1、《” 信念“ 是个微妙的发明》
”FAITH“ is a fine invention
When Gentlemen can see——
But Microsopes are prudent
In an Emergency.
” 信念“ 是个微妙的发明
当绅士们能看见的时候——
但显微镜却是谨慎的
在紧急的时候。
2、《补偿》
For each ecstatic instant
We must an anguish pay
In keen and quivering ratio
To the ecstasy.
For each beloved hour
Sharp pittances of years,
Bitter contested farthings
And coffers heaped with tears.
为每一个狂喜的瞬间
我们必须偿以痛苦至极,
刺痛和震颤
正比于狂喜。
为每一个可爱的时刻
必偿以多年的`微薄薪饷,
辛酸争夺来的半分八厘
和浸满泪水的钱箱。
3、《战场》
They dropped like flakes, they dropped like stars,
Like petals from a rose,
When suddenly across the June
A wind with fingers goes.
They perished in the seamless grass——
No eye could find the place;
But God on his repealless list
Can summon every face.
他们雪片般落下,他们流星般落下,
象一朵玫瑰花的花瓣纷纷落下,
当风的手指忽然间
穿划过六月初夏。
在眼睛不能发现的地方——
他们凋零于不透缝隙的草丛;
但上帝摊开他无赦的名单
依然能传唤每一副面孔。
4、《逃亡》
I NEVER hear the word ”escape\"
Without a quicker blood,
A sudden expectation,
A flying attitude.
I never hear of prisons broad
by soldiers battered down,
But I tug childish at my bars——
Only to fail again!
我一听说“ 逃亡”这个词
血液就加快奔流,
一个突然的期望,
一个想飞的冲动。
我从未听说敞开的监狱
被战士们攻陷,
但我幼稚的用力拖我的围栏–
只不过再失败!
5、《云暗》
THE sky is low, the clouds are mean,
A travelling flake of snow
Across a barn or through a rut
Debates if it will go.
A narrow wind complains all day
How some one treated him;
Nature, like us, is sometimes caught
Without her diadem.
天低又复云暗,
飞过雪花一片。
穿越车辙马圈,
去留择决艰难。
谁人这样待风,
令其整天抱怨。
自然犹如我等,
时常没戴皇冠。
6、《我没有时间憎恨》
I had no time to hate, because
The grave would hinder me,
And life was not so sample I
Could finish enmity.
Nor had I time to love, but since
Some industry must be,
The little toil of love, I thought,
Was large enough for me.
我没有时间憎恨,因为
坟墓会将我阻止,
而生命并非如此简单
能使我敌意终止。
我也没时间去爱,
仅因为必须有点勤奋,
我以为爱的那少许辛苦
对我已是足够莫大难忍。
7、《我的河儿流向你》
My River runs to thee—
Blue Sea! Wilt welcome me?
My River waits reply—
Oh sea—look graciously—
I’ll fetch thee Brooks
From spotted nooks—
Say—Sea—Take me!
我的河儿流向你—
蓝色的海! 会否欢迎我?
我的河儿待回响—
大海啊—样子亲切慈祥—
我将给你请来小溪
从弄污的角落里—
说呀—海—接纳我!
8、《天堂是个医生吗?》
Is Heaven a Physician?
They say that He can heal
But Medicine Posthumous
Is unavailable
Is Heaven an Exchequer?
They speak of what we owe
But that negotiation
I’m not a Party to
天堂是个医生吗?
他们说他能治病;
但死后的医药
是没有效用的。
天堂是国库吗?
他们谈及我们欠的债;
可是那谈判
我没参加。
8、《剧痛在于特征上》
A throe upon the features
A hurry in the breath
An ecstasy of parting
Denominated “Death”
An anguish at the mention
Which when to patience grown,
I’ve known permission given
To rejoin its own.
剧痛在于特征上
急切在于那迹象
告别的狂喜
称之为“死亡”
当去忍受成长
苦恼就因之遭遇
我知道许可已经给予
去与同类团聚
9、《痛之神秘》
Pain has an element of blank;
It cannot recollect
When it began, or if there were
A day when it was not.
It has no future but itself,
Its infinite realms contain
Its past, enlightened to perceive
New periods of pain.
痛有一个空白的元素;
不能够记起
当它开始,或如有一天
当它不是痛时。
它没有未来只有自己,
包含它无限的领地
它是过去,开明的去感知
新的痛的周期。
10、《我从未看过荒原》
I never saw a Moor——
I never saw the Sea——
Yet know I how the Heather looks
And what a Billow be.
I never spoke with God
Nor visited in Heaven——
Yet certain am I of the spot
As if the Checks were given——
我从未看过荒原——
我从未看过海洋——
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
和狂涛巨浪。
我从未与上帝交谈
也不曾拜访过天堂——
可我好像已通过检查
一定会到那个地方。
11、《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Nobody——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Dont tell! they'd advertise——you know!
How dreary——to be——Somebody!
How public——like a Frog——
To tell your name——the livelong June——
To an admiring Bog!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吗?
那么我们为一对!
别说! 他们会传开去——你知道!
多无聊——是——某某名人!
多招摇——象个青蛙
告诉你的名字——漫长的六月
给一片赞赏的沼泽!
12、《对人类而言太晚》
It was too late for Man
But early, yet for God
Creation - impotent to help
But Prayer - remained - Our Side
How excellent the Heaven
When Earth - cannot be had
How hospitable - then - the face
Of our Old Neighbor God
对人类而言太晚
可对于上帝还早
创世,虚弱无力的帮助
可剩下的,我们还能够祈祷
当地上不能存在
天堂是何等美妙
那时,我们老邻居上帝的表情
会多么好客,殷勤,周到
★ 如何赏析诗歌
★ 诗歌赏析范文题目
★ 《诗歌皇帝》赏析
★ 席慕容诗歌赏析
★ 《小至》诗歌赏析
★ 精彩诗歌赏析
★ 长大诗歌赏析
★ 诗歌赏析范文王维
★ 《古宅》诗歌赏析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整理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