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px15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贫女诗歌赏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贫女诗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贫女诗歌赏析
贫女诗歌赏析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
俭梳妆:此处“俭”作“险”解;俭梳妆意为奇形怪状的打扮。
【简析】:
诗人以贫女的口气自叹,实际上抒发诗人自己对世间趋时的庸俗、高尚反受冷落的感叹。结句“为他人作嫁衣裳”为后人广泛引用。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
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默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卷十六),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沈、俞二氏都很重视本诗的比兴意义,并且说出了诗的真谛。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篇2:贫女唐诗原文赏析
贫女唐诗原文赏析
【作品介绍】
《贫女》是唐代诗人秦韬玉的作品。此诗诉说贫女悲惨的处境和难言的苦衷。诗人把贫女放在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贫女内心深处的苦痛,着意刻画贫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也寄寓着作者的不平和感慨。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质朴,以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其中最后“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广为流传,是人所共称的佳句。
【原文】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⑴,拟托良媒益自伤⑵。
谁爱风流高格调⑶,共怜时世俭梳妆⑷。
敢将十指夸针巧⑸,不把双眉斗画长⑹。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⑺。
【注释】
⑴蓬门:用蓬茅编扎的`门,指穷人家。绮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制品。这里指富贵妇女的华丽衣裳。
⑵拟:打算。托良媒:拜托好的媒人。益:更加。
⑶风流高格调:指格调高雅的妆扮。风流:指意态娴雅。高格调:很高的品格和情调。
⑷怜:喜欢,欣赏。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时世:当世,当今。一说此处“俭”作“险”解,俭梳妆意为奇形怪状的打扮。
⑸针:《全唐诗》作“偏”,注“一作纤”。
⑹斗:比较,竞赛。
⑺苦恨:非常懊恼。压金线:用金线绣花。“压”是刺绣的一种手法,这里作动词用,是刺绣的意思。
【白话译文】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
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
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赏析】
此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凸显了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作者介绍】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著有《投知小录》三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六首 ,编为一卷。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3:贫女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赏析: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看:“谁爱托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意思是说: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意思是说: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默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托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托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译文:
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
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
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
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注释:
蓬门:用蓬茅编扎的门,指穷人家。绮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制品。这里指富贵妇女的华丽衣裳。
拟:打算。托良媒:拜托好的媒人。益:更加。
托流高格调:指格调高雅的妆扮。托流:指意态娴雅。高格调:很高的品格和情调。
怜:喜欢,欣赏。时事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时世:当世,当今。
针:《全唐诗》作“偏”,注“一作纤”。
斗:比较,竞赛。
苦恨:非常懊恼。压金线:用金线绣花。“压”是刺绣的一种手法,这里作动词用,是刺绣的意思。
篇4:贫女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秦韬玉《贫女》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解:
1、蓬门:茅屋的门,指贫女之家。
2、绮罗香:指富贵人家妇女的服饰。
3、共怜句:意谓共惜时世艰难而妆饰从俭。作者的时代也已至晚唐。按:白居易《新乐府》有《时世妆》,诗中所描写的实非俭妆,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浓妆”,所谓“时世妆”,即最时髦的打扮之意。故未取。
4、苦恨:甚恨。
5、压金线:按捺针线,指刺绣。
韵译:
贫苦家庭出身,从未见识绫罗软香;也想托媒说亲,就为贫穷暗自悲伤。
谁能欣赏风流高雅,格调不同凡响;世人都爱追求时髦,盛行异服奇装。
敢在人前夸口,我有善绣巧手一双;却不涂脂画眉,与人争艳取胜斗强。
最恨年复一年,拈针引线辛勤刺绣,专门为了他人,时时赶制陪嫁衣裳。
评析:
这虽然是一首咏叹贫女的身世,但也寄托了贫士怀才不遇之感伤。因为语意双关,含蕴丰富,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形象鲜明,诗情哀怨。主人公虽然“十指”“针巧”,可是“拟托良媒”,也无人赏识,只得“年年”“苦恨”。“为他人作嫁衣
裳”,高度概括了终年劳心劳形的寒士,却不为世用,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篇5:贫女原文翻译及赏析
贫女
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
贫苦家庭出身,从未见识绫罗软香;
也想托媒说亲,就为贫穷暗自悲伤。
谁能欣赏风流高雅,格调不同凡响;
世人都爱追求时髦,盛行异服奇装。
敢在人前夸口,我有善绣巧手一双;
却不涂脂画眉,与人争艳取胜斗强。
最恨年复一年,拈针引线辛勤刺绣,
专门为了他人,时时赶制陪嫁衣裳。
鉴赏
此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凸显了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或云?阳(今陕西合阳)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后不知所终。著有《投知小录》三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六首,编为一卷。
篇6:汝坟贫女原文及赏析
汝坟贫女原文及赏析
原文: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翻译:
汝河岸边有个贫穷住家女,边行边哭声音凄凉又悲怆。自己说道:“家中父亲年已老,独生小女孤单没有男丁壮。郡吏抓丁之来何等粗暴相,县官惟命是从不敢来相抗。督促遣送不要一刻有停留,老态龙钟抓去还要扶拐杖。殷殷勤勤嘱托四旁之近邻,有幸能得众位多多来相帮。最近听说有的同乡已回家,打问消息疑虑生死心慌张。果然在那冰冰寒冷冬雨中,老父冻僵死在壤河岸边上。女子质柔体弱无力将父拖,横尸旷野又无银钱作埋葬。始知世上生女不如只生男,虽存世上究竟何事可承当。扪胸声声悲号大呼叫苍天,我生我死到底将是怎么样?”
赏析: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然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篇7:贫女吟,贫女吟文天祥,贫女吟的意思,贫女吟赏析
贫女吟四首,贫女吟四首文天祥,贫女吟四首的意思,贫女吟四首赏析 -诗词大全
贫女吟四首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柴门寒自闭,不识赏花心。
春笋翠如玉,为人拈绣针。
篇8:贫女吟,贫女吟文天祥,贫女吟的意思,贫女吟赏析
贫女吟四首,贫女吟四首文天祥,贫女吟四首的意思,贫女吟四首赏析 -诗词大全
贫女吟四首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西风两鬓忪,凉意吹伶俜。
百巧不救贫,误拜织女星。
篇9:贫女吟,贫女吟文天祥,贫女吟的意思,贫女吟赏析
贫女吟四首,贫女吟四首文天祥,贫女吟四首的意思,贫女吟四首赏析 -诗词大全
贫女吟四首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竹扇掩红颜,辛苦纫白r。
人间罗雪香,白r汗如雨。
篇10:贫女,贫女张碧,贫女的意思,贫女赏析
贫女,贫女张碧,贫女的意思,贫女赏析 -诗词大全
贫女作者:张碧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岂是昧容华,岂不知机织。自是生寒门,良媒不相识。
篇11:《汝坟贫女》原文赏析及翻译
《汝坟贫女》原文赏析及翻译
汝坟贫女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译文
汝水边贫苦人家的女儿,一边走一边哭声音凄凉悲伤。
她说家中上有老父,除了她这女儿再没丁壮。
郡中的官吏下来态度强暴,县官那里敢表示违抗。
催逼严厉不允许片刻担搁,老迈的父亲扶着拐杖上路忙。
临走时再三拜托四邻,希望对弱女多多相帮。
刚才听到同乡人回来,向他们打听父亲下落时心里疑虑不安。
果然在寒冷的雨中,父亲冻死在河边堤上。
我这瘦弱的女子没人依靠,父亲的尸体也无力安葬。
生女儿比不上男子,我虽活着有什么事可以承当?
摸着胸顿足高呼上天,我是活是死真是两难!
注释
(1)汝坟:河南省汝河岸边。《诗经·周南》有《汝坟》诗,以妇女的口吻诉说“王室如毁”,此诗也写妇女的哭诉。此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2)再点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
(3)道死:死在路上。
(4)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经鲁山县入沙河。
(5)昆阳:故地在今叶县。
(6)行哭:即哭。行,从事,做。
(7)丁:成年的男子。
(8)壮:壮年人。
(9)督:督促。
(10)遣:遣派。
(11)稽留:停留。
(12)龙钟:老年人行动迟缓、衰惫的样子。
(13)去携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乡兵。
(14)依傍:依靠。这两句是说老父临行时,女儿殷勤地恳求四邻一同应征的人予以照顾。
(15)适:刚才。
(16)闾里:乡里。闾里归,指同乡应征回来的人。
(17)疑:迟疑。
(18)强:勉强。是说想打听一下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所以迟疑不敢问。
(19)弱质:柔弱的身体。贫女自谓。
(20)何所当:活着有什么用?当,抵当。
(21)拊膺:捶胸。膺,即胸。
(22)奈向:犹言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犹何。
赏析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然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创作背景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县治)县令,在汝河流域。当时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乡兵,如司马光《论义勇六札子》所言,造成“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离散,田园荡尽”。又值夏雨成灾,河水暴涨。作者区区县令,无力改变局面。做此诗与《田家语》同时。《诗经·周南》有《汝坟》篇,为乱世之辞,作者以之为题。
篇12:贫女吟,贫女吟文天祥,贫女吟的意思,贫女吟赏析
贫女吟四首,贫女吟四首文天祥,贫女吟四首的意思,贫女吟四首赏析 -诗词大全
贫女吟四首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巧梳手欲冰,小颦为寒怯。
有时衿肘露,颇与雪争洁。
★ 红衣女诗歌
★ 如何赏析诗歌
★ 巴女谣原文及赏析
★ 诗歌赏析范文题目
★ 《诗歌皇帝》赏析
★ 席慕容诗歌赏析
★ 《小至》诗歌赏析
贫女诗歌赏析(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