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

时间:2022-12-17 00:14:38 作者:小明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活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活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活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

活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每逢佳节,仰望明月,总会有绵绵不绝的隽永诗词萦绕耳畔。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里,咏月佳句俯拾皆是。诗人们将明月融化在心中,清辉与柔情交相辉映。时光流逝,人去墨存,从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中,不仅可以重温月亮千年不变的阴晴圆缺,也能触摸到那一颗颗激昂跳跃的灵魂。

一轮明月,天际高悬,跨越时空,亘古如斯,相比之下,人生如流水,显得多么短暂而渺小。诗中的月亮是亘古不移的长久象征,是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的《把酒问月》寥寥数语就把时间的无情、生命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生出同样的叹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明月年年当空高悬,江水夜夜奔流不息,人生代代没有穷尽,从大自然美景中体味到的是自然界新陈代谢的无情规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正因无论身处何地,人们所见月亮却始终相同,于是月亮成为寄托相思的凭借。尽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仍将豁达之情寄托于月盈月亏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月亮易起相思,使它更多地成为爱怨情愁的象征。柳永在《望汉月》中哀怨道:“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天上的月亮圆了又亏,就像与新婚丈夫刚刚欢聚就又离别。独守清窗凝望月亮,寂寞漫长的黑夜让人如此惆怅无奈。“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阐发的也是物是人非的怅惘。从前幽会,两情何等欢洽,周遭一切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但快乐的时光转眼成为记忆,月色依旧,灯市依旧,而人又去往何处呢?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染湿衣襟。今昔对比的凄凉,明月在诗人眼里不过是凄凉的化身,是伤感的催化剂,也是相思的见证。

由于情感体验不同,月亮被赋予的外形内蕴大不一样。在浪漫主义大师李白笔下,月光世界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既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的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下独酌》)的孤寂与悲苦。对于进士不第的张继而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正是他的失意写照。月亮渐渐西沉,一声声鸦鸣让静夜更加凄凉,江上起风了,吹得岸边上的枫树来回摇曳,和着那明明暗暗的渔火,仿佛同样愁肠百结,难已入眠。寒山寺里传出的钟声,格外纯净悠扬,缭绕于耳,久久不散,与他落榜的沮丧交相辉应。

活在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是绰约妩媚的,也是惆怅哀怨的,是相思离别的,也是喜庆团圆的,是旷达潇洒的,也是凄冷悲凉的。往事越千年,每当人们仰望星空,看到那一轮皓月,仍时时感受到它被赋予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为之陶醉。

篇2:一生活在月亮里的优美散文

一生活在月亮里的优美散文

品读李白的诗,竟发现诗人直接或间接描写月亮的诗有三百多首,足见“诗仙”对月亮情有独钟。失意、迷茫、愤恨、孤独的人生路上,是月亮给足了诗人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源泉,诗人借月倾诉感时念远,离别相思之愁;抒发积极用世,壮志难酬之苦;寄寓孤寂之情,悲凉之意;表明洒脱之心志,高洁之质,其笔下的“月”各具其态,读来令人遐思不已,回味无穷,仿佛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灵动逸趣的广阔世界。

李白写月之美,观月之细,可谓天下独步,举世无双。诗人如神的诗笔千姿百态,变化莫测,在他的笔下,有边月:“边月随弓影,故霜指剑花”;有孤月:“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有明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素月:“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有秋月:“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有溪月:“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有江月:“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有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有海月:“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足见诗人心思之密,观月之细。同时,月亮又是他美好心灵的最好表露。“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出峨眉照苍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等,这一句句月光吟,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秀丽如画的美景。

李白把月亮当作自己随身的侣伴和亲密无间的朋友。在《下终南山过斛斯人宿置酒》中他写道:“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当他得知好友王昌龄遭谗受贬时,满怀为挚友担忧之情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他的心目中,与人万里相随的明月,是圣洁的象征。因此,在许多诗作里,他把明月写得妩媚动人,绰约多姿。“秋山绿萝中,今夕为谁明”是“问月”;“琴弹松风里,杯劝天上月”是“饮月”;“屈平诗赋悬明月”是“以月颂人”,诸如此类,气象万千。清冷明亮的月光,不仅在诗中构成一个个优美的意境,而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丰富情感。

李白虽是一位天才诗人,但其一生却充满了失意,一腔抱负壮志难酬,在一连窜的失败中,塑造了他藐视权贵,天性孤傲的性格。越是性格孤傲,越是得不到重用,于是只有朝夕与酒为伴。“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正是他怀才不遇、忧郁伤感的`缩影。“月随碧山转,水合清天流。”“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人生失意,仕途不顺,才高遭人妒忌,清高被人陷害,如此看来,只有月亮才能真正懂自己,只有月亮才是自己真正的知音。

李白虽然是极其喧嚣的人,汲汲于功名的人,但是李白的内心却相当孤独,于是,月亮便成了他的精神寄托。“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盛开的花丛中,寂寞的一个人,冷冷的一壶酒,面对花酒,李白只能举起手中的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这个时候,他心里容不下别人,也没有知心的朋友。此时,他只是一个孤独的存在,而明月是另一个他,明月是他自己在天空上的一个投影。

明月是李白的内在心象,明月更是李白的乡愁。李白一生漂泊在外,再也未曾回过故乡,于是,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时候,浓浓的乡愁便溢满了他的内心。此时,月亮成了他灵魂的归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的20个字,李白把月光和故乡、天上和人间、浪漫和现实、场面和乡愁联接得天衣无缝,吟唱成一曲荡气回肠的思乡绝唱。

月亮对于其他人,或许只是一个摆设。但明月对于李白,却是不可或缺的。“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假若没有才思横溢的积学,没有对明月的一心偏爱,类似这样的口吐莲花,是断然无法构想的。月亮可以翻身“乘”上,可以一把“揽”住,可以“寄”送愁心,甚至随便“赊”来,可以“问”!遣词造句到了极致,写意抒情也到了极致,而对月亮的爱慕与表达到了极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的一生,活在月亮的世界里。李白之死,也和明月有关。病危之际,李白醉倚在船舷上伸出了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永远照耀着在中华大地上,明月成了他最好的归宿。

篇3:走在唐诗宋词里作文

走在唐诗宋词里作文

巍巍中华,一个诗词的国度。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如浩瀚的星空,而唐诗宋词,是那星空里最璀璨夺目的一颗。

她时而汪洋恣律,时而温柔甜美,时而波澜壮阔,时而婉约清秀。

读唐诗宋词,将自己置身于古色古香的气息之中,去体会文化的内涵,忘却自我,早已脱胎换骨,身处优美的意境中,如痴如醉,不亦乐乎?

今晚月色真好。我望着窗外的夜晚,思绪携着岁月哀思的唐宋雨,在不知不觉中,穿越了数千年,飘在了唐诗宋词里,令我体会那诗词之美。

一壶酒,就醉倒了整个天下。

他端着斗酒向我走来,一轮明月在他抚声长叹中,散发出清冷的光。那飘逸那豪放不摧眉折腰的气势使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太白居士,把酒对月,纵情高歌,超然而又洒脱。那“玉碗盛来琥珀光”的美酒,散发着一股扑鼻而来的浓烈,于是他对月大喊“与尔同销万古愁”。站在飞泻而下的瀑布前,你吸一口天地之间凝具的浩然清气,大吼一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多么的飘逸潇洒。试想,你展示着“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狂傲不羁个性,豪迈的情怀,这才是真正的是诗仙,真正的豪放之美,真正的“天子呼来不上朝”的狂傲豪气。

快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铜琵琶在弹奏,我仿佛随着东坡的脚步,来到大江东岸,看乱石穿空,江面上的火还在蔓延,浓烟未退烧红了赤壁,也燃旺了东坡的壮志。我也体会到了了你为天下百姓的'安定而在官场上苦苦挣扎的悲凉,化作的一首令人为之震撼的歌赋。那震耳欲聋的江水声,让我的思绪随之翻腾,经久不息……曾想“乘风归去”,“羽化登仙”,但终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手足之情而旷达乐观。虽历经坎坷,仍满怀豪气,聊发少年狂,锦帽貂裘卷平岗。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是那一幅精美隽永的图画,散发着庭院深深里芳草的气息,流淌着自然之韵。东坡居士,时而汪洋恣律,时而清新秀丽,这就是一代文学大师。

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是那个独守空房的妻子吗?痛失丈夫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伫立在西楼之上,纤纤玉手捧着一摞黄花,清清地吟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易安居士内心的寂寞凄凉化作滴滴梧桐雨,在我心坎上敲打了一千年,也从未歇息,“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眼迷蒙,挑灯看剑,虽宝刀未老,却报国无门,一代词人辛弃疾心中仍然惦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那“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悲壮,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马革裹尸,燕然勒功的悲壮,那到处是古战场的边塞之上,还有多少抛头颅,撒热血的冤魂还在游荡?

唐诗宋词铮然有声,铿锵作响。

读唐诗,看“海上升明月”;品宋词,听塞外马嘶鹿鸣风萧萧。

走在唐诗宋词里,醉在袅袅余韵中……

篇4:唐诗宋词里的除夕

唐诗宋词里的除夕

文人雅士过年,过的是一种情怀。翻一卷《唐诗宋词》,品味一下诗人词人的除夕夜,就可感受到他们那种情怀留给我们的意义深远。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是北宋苏轼的《守岁》,在古代,除夕有守岁之俗,俗名“熬年”。这既表达了对旧年的留恋,又寄予了对新年的希望,同时,以此来体会光阴似箭,更懂得珍惜年华。

一代天骄李世民的《守岁》似乎只有情调了:“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好一派君主与臣僚、宫女欢度良宵的`奢华景象。但太平盛世,怎能不让唐太宗神清气爽自鸣得意呢?因他历经半生戎马,才稳住江山,偃武修文。所以,他的守岁也守得别有洞天。

如果说李世民的除夕让你看到了盛唐,那么,王安石会让你感受到一个太平安稳的宋王朝:“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有什么比百姓家家户户喜迎新春更令人欣慰的呢?同样是除夕,一个写宫廷,一个写民间。

写除夕的诗,要数唐代白居易最多,但让他终生难忘的是与挚友元稹的那个除夕夜,即《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子细谙。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想想,官休了,年过半百了,该与家人团年的时候却还漂泊在外,真不如人意。可这是属于他与知己交难元稹两人的除夕,属于两人共同的人生经历,所以彼此慰藉,并不孤独。对他们,官可以不做,但诗不能不写,看,无独有偶,元稹也有一首《除夜酬乐天》:“引傩绥旆乱毵毵,戏罢人归思不堪。虚涨火尘龟浦北,无由阿伞凤城南。休官期限元同约,除夜情怀老共谙。莫道明朝始添岁,今年春在岁前三。”试想,在那个唐王朝,一个除夕夜,两个男人,有感而发的文字,却都能代代相传,流芳百世,又是何等的财富?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立春与除夕同为一天,实为罕见,却被宋代郭应祥撞上了,他立马写下《鹊桥仙》,说新年添岁反正是大家添,不用担心老了一岁,只要新年身体强健就好。好一个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与苏轼的《守岁》有着异曲同工之笔,一个强调时光,一个重视健康。

合上《唐诗宋词》,回味文人不同寻常的除夕夜,我们更有理由过一个好年了。

《除夜寄微之》是唐代时期作者白居易写的一首诗词。

《除夜寄微之》原文: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守岁》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篇5:唐诗宋词里的元宵节

唐诗宋词里的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这种生活自然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有所反应。写元宵节的诗,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应首推唐武后朝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是描写唐长安城里灯节之夜的热闹景象。据《大唐新语》和《两京新记》记载,唐代每年灯节这天晚上,长安城(今西安市)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是人山人海。

“元宵”作为正式节名,大约也出现在唐朝。唐代韩偓有诗为证,“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玉山樵人元夜即席诗》)。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国,虽经过由兴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灯节,依然是兴盛不衰。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灯节的诗篇,则是当时灯节盛状的写照。其诗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这说明灯节不仅京都长安兴办,而东京洛阳灯节时也是“漫挂红纱满树头。”晚唐的李商隐,当他听说京都长安举办盛大的灯节,自己不能前去观赏,甚感遗憾,故写《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从“身闲不睹中兴盛”的诗句中,可知此诗写于唐宣宗王朝时,京都举办了盛大的灯节。这时唐王朝建立已230多年了,但灯节的盛况不减盛唐时期。

宋词是我国文学的又一高峰,描写元宵节的宋词自然很多。比较有名的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达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这首词大家耳熟能详,特别是最后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是我们久吟不衰的名句。整首词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却给我们留下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上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关于元宵节的唐诗】

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篇6: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唐诗宋词“月亮”意象的解读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里,咏月佳句俯拾皆是。诗人们将明月融化在心中,清辉与柔情交相辉映。时光流逝,人去墨存,从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中,不仅可以重温月亮千年不变的阴晴圆缺,也能触摸到那一颗颗激昂跳跃的灵魂。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 “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本文试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 “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月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便出现了类似诗句: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东游。在李白的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月本皎沽,我亦皎洁;月本无心,我亦无心。诗人在月影中孤芳自赏:同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人格化的月亮意象,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契合为一体。

秦淮旧月:刘梦得请旧月见证悲凉历史

《石头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瑛《诗法易简录》 : “六朝建都之地,山水依然,惟有旧时之月,还来相照而已,伤前朝所以垂后鉴也。”寂静的群山,冰凉的潮水,荒废的空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 “寂寞”的现实,返视的却是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六朝国祚短促,骤兴骤亡,刘禹锚请出月亮见证了这一段悲凉的历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旧时月”实亦“今时月”。但是在敏感的诗人笔下,月亮却有着强烈的时间意识。 《石头城》无一句写到六朝繁华的过去,但读者无一例外会从拍击“空城”的潮声中触摸到历史的沧桑巨变。诗人巧妙地以“旧时月”作为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成功地组接了历史时态和现实时态,传达的是诗人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江心秋月:白乐天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名句。急管繁弦戛然而止,听众心折无声,江月分外澄澈。这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巨大空间。一方面,连江心秋月也在聆听琵琶女的“仙乐”,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的确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另一方面,琵琶声“似诉平生不得志”,读者已从中领略到琵琶女那种凄楚之情漂泊之意,而敏感的诗人,也从对久已不闻的“京都声”的陶醉中复归现实,触发出一种迁谪沦落的感伤之情。秋江月冷,月照离人, “别时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为“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

沧海皓月:李义山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

《锦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明月高悬,蚌得月光,光莹明澈,这是一个美丽的传闻。月是天际明珠,珠是水中明月,一轮皓月笼罩于沧海之上,颗颗明珠闪烁于烟波之中,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这是诗句的表层意蕴。其深层意蕴则具有多解性。 “如果将这些作品看作李商隐以爱情感受为主要依据,融合全部人生经验,而以感伤身世为基本主题的抒情诗,或许与事实相去不远。”(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册,第386页)这里,不妨将《锦瑟》视为感伤身世之作。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此篇乃自伤之辞……‘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汪师韩《诗学纂闻》:“‘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诗人将伤悼身世的“遗珠”“不遇”之叹,寄寓于“沧海月明珠有泪”这种朦胧缥缈的境界之中,给读者带来的审美趣味是无限的。

篇7:活在诗意里散文

活在诗意里散文

“我们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题记

开始,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和一个不熟悉的手机号码;然后,面对面坐下来,试探着交谈;再然后,彼此抢着打断对方,忘了时间……也许,这就是诗意。

成长是一条路,或曲折,或平坦;成长是一支歌,或婉转,或激昂;成长是一扇门,或等待已久,或不期而遇……也许,这就是诗意。

当偶尔闲暇,云淡风清的时候;当略感疲惫,阳光刺目的时候;当独享寂寞,细雨敲窗的时候;翻开一个故事,体味一种生活,结识一个朋友,构造一种人生……也许,这就是诗意。

在蒙蒙细雨中,撑一把古色的雨伞,彳亍在幽深的古巷,去追寻戴望舒诗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

在午后的阳光里,一壶茶,一本书,一张石桌,手捧茶杯,在藤椅里静坐,在静默的时光里慢慢思索,闻一缕墨香,品一杯茗香。

在春暖花开时,披风沐雨,一路高歌。

在夏荷初放时,放舟荷塘,戏水弄莲。

在深秋叶落时,寻一条幽僻小径,踏叶而行,感受深沉与高远。

在冬寒雪飘时,一素围巾,踏雪远行,感受雪花独特的浪漫。

五月天,晨曦中,骑自行车穿越田野,携走一路麦香,让惬意的心情伴随麦香一路飞扬。

十月秋,黄昏里,骑马从古时的马道疾驰而过,卷起一阵黄尘,傲立马头,感受“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境况。

从流飘荡,江水茫茫,体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观。

泉边小憩,泉水涓涓,享受“小泉无声惜细流”的静谧。

浸足清溪,看落花逐流水,感悟“落花流水总是情”的相惜。

我们的生活是一本诗集,封面和纸张都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时里面写的诗,有的人写得通俗,而有的人写得高雅,有的人写得华丽,而有的人写得朴实,你有一颗怎样的心,你就会写出怎样的诗。

绿荫之下的你,草原之上的你,小屋里面的你,歌声之外的你……如此这般的你,都是诗意生活里的你。

绿荫之下,你可以闭目清心,细听林间鸟语。

草原之上,你可以放马狂奔,纵情驰骋,抑或是极目四望,任情遐想,也可以快乐如小鸟,放声歌唱。

小屋里面,你可以窗前静坐,静心思索,傲看人生,笑谈生活。

歌声之外,你可以与朋友倾心交谈,笑语盈盈,展现真实自我。

诗意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惊喜;诗意是“约客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孤独;诗意是“心远地自偏”的闲静;诗意是“高处不胜寒”的喟叹;诗意是废寝忘食的付出;诗意是春华秋实的收获;诗意是你,是我,是我们一起的林间漫步……

只要拥有一颗诗意的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你都可以活在诗意里。

活在诗意里,你我都可以,只要我们学着慢慢静下心去……

篇8:活在青春里随笔

活在青春里随笔

今年我大三,一个还未看到未来的大专生

今年我大三,面临却不愿接受社会的学生

今年我大三,一个已经要实习却还在徘徊的学生

今年我大三,明明已过十八却想过12的孩子

今年我大三,想要自由的生活却活的这般束缚

今年我大三,还在幻想高中时候的你

今年我大三,却活在梦想里

今年我大三,一切的冲动都被自己捆绑在心

今年我大三,却还是像高一那样喜欢你

今年我大三,却没有了和你在高中时候分开的那种心情

是的,我大三了,遗憾的是我再也不能和你同时毕业了。三年前分开时我没有哭,离开后我却这般的后悔。如果足够冲动我是不是能在那时偷偷的吻你即使是偷偷的,如果足够冲动我是不是可以在分开时下定决心就算将来不再见面也要告诉你我喜欢你。如果足够冲动我是不是可以拥抱一下我那永远都在萌芽期的青春,不为离别只因现在的`我能不后悔。

我曾为自己是理科生而骄傲,而今我却为自己是理科生而后悔,不是因为文科生能和你一起学习,只因难过自己太过理性。你说过我太幼稚,我却恨自己不够幼稚,幼稚的是我的感情只因那没所谓的矜持。我们都明知彼此的想法,我不说是怕你躲着我,你不说却是为了还能做朋友。可是我朋友如此之多为什么还要多一个你。是否我还要感谢你的珍惜,就算是朋友那样我在你心里还是有个朋友的位置即使那个位置已经挤的我无法喘气。

今年我大三,在过去的两年里我曾想在2...13 ……那些日子前往你在的城市见你一面,只是见你一面。可我还是没去,就算大一开学时我准备了一个月,我却告诉自己再等等,再等等……于是一等再等我终究还是在自己的冲动里败给了理性。有人曾说暗恋不一定要说出来,不说是为了做朋友。让一个你喜欢的懂你的朋友一直在你身边,不需要喜欢却只为在你 身边。我也曾赞同,那是因为那时你还在身边。那是因为在身边的幸福已经给胆怯的我带去足够多的温暖。思念的三年里,没有了那最平常的招呼,最平凡的逗趣,想要占有的心侵入身体,每一刻都被思念折磨的遍体鳞伤。我只能对那些只为做朋友的暗恋说声那时你还不够爱。

今年我大三,母亲却开始为我着手准备相亲,只因我大三了。可未曾想过她的孩子一直活在高一。我用足够幼稚的做法告诉母亲我还小,我才22!!!!!却转念一想原来我已经22了,离我那萌芽的暗恋已经7年了,在暗恋已经快要长到爆炸的时候,我的爱情却还没发芽。如果不是你,那我的爱情也只会为了合适可那还算爱么?我曾爱过历史却选择了物理只因我想自己会喜欢数学。我曾爱过运动却因时间选择了游玩,我怕自己爱你却因生活选择了合适。

今年我大三,是否我还在活在青春里,可以为那些不够冲动的冲动前去见你一面,即使我们无话可说,即使我们尴尬的如初次见面,即使见完以后我们会此生不见!!!!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名句

唐诗宋词演讲稿

中秋节里的月亮作文

走在岁月中,活在珍惜里!美文

唐诗宋词唯美名句

精选励志的唐诗宋词

推荐借鉴的唐诗宋词心得合集

唐诗宋词名句含出处

中国童话故事《月亮掉进烟囱里》

活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活在唐诗宋词里的月亮,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