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张九龄

时间:2022-12-17 00:19:52 作者:咲良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咲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唐代诗人张九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唐代诗人张九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唐代诗人张九龄

唐代诗人张九龄

张九龄介绍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唐中宗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每宰相荐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

张九龄的诗:

《咏燕》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兰草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这一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谁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闻到了芬芳更加喜悦。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赏识采折呢。

《归燕诗》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翻译】

海燕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只见玉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海燕无心与其他动物争权夺利,鹰隼不必猜忌、中伤。

《感遇》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篇2: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介绍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介绍

文学史常有变故,有些人在此时被盛赞、被誉为翘楚,到了彼代便销声匿迹,比如张九龄。他经历初唐跨入盛唐,承上启下,树儒家典范、创山水纪行诗之新格局,开李杜风气,被推为一代文宗,如此伟业却随时间湮灭,唯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名句为人所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张家落籍曲江(今广东韶关),随着与当地人通婚,张家成为“土著姓”。在重视门籍的唐代,这样的出身非常不利于他的发展,虽然才华出众,但在与张说通籍后,他才得以逐渐步入“正途”。张九龄“七岁能文”,十三岁时,上书广州刺史的王方庆,王方庆夸奖他“此子必能致远”。张九龄又被称作张曲江、曲江公、始兴公、始兴伯、张文献公,他的传世文集为《张曲江集》。

二十岁时,张九龄考过了乡试,7,又进士及第。因其才华出众,受到负责考试的考功员外郎沈佺期的欣赏。7,张说被流放钦州,路过韶州时被张九龄文章所打动,“燕公过岭,一见文章,并深提拂,厚为礼敬”。7,张九龄考取中宗的才堪经帮科,授以秘书省校书郎。7,玄宗登基,开制科,张九龄考取道侔伊吕科,授以左拾遗。张九龄能两次通过制科考试,足见其真才实学。

在近三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他以尚直守正、竭忠尽孝的“九龄风度”著称,为时人敬仰,也为他带来一次次波折。张九龄由于直谏宰相姚崇,劝其“远谄躁,进纯厚”,又指出地方吏治的不足而得罪姚崇,于7秋称病返家。回家后,他上书玄宗,请开凿大庾岭新路。朝廷下旨后,张九龄亲自翻山越岭去勘察,找出来最适宜的路径、提出避险修路的主张,恰逢农闲,周围的农民踊跃参与,道路按时修通。

7春,张九龄应诏返回京城复职,上书劝玄宗重郊祀之礼而被受到玄宗赏识,被授以从七品上的左补阙。他善于考查人才,参与吏部选拔的评定,办事公允,被提升为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7四月,任命为专门负责评定官员勋绩的司勋员外郎,次年被升为从五品下的散朝大夫。张说称赞他为“后出词人之冠”。

张说于79月出任宰相,722年,张九龄被转为中书舍人内供奉。724年,47岁的张九龄受封曲江县开国男,并进为中书舍人。张说可谓张九龄的伯乐、恩公,但张九龄对张说并非迎合谄媚,而仍是秉公办事、直谏规劝。725年,玄宗封禅泰山,张说负责安排,他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提拔亲信。张九龄在草拟诏书时,就发现了张说的这些不适当的举动,对其劝告,但张说不屑于听从,最终导致被弹劾。

随着张说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外放冀州刺史。“九龄以母老在乡,而河北道里辽远,上疏固请换江南一州,望得数承母音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治所在今南昌)。俄转桂州都督(治所在今桂林),仍充岭南道按察使。上又以其弟九章、九皋为岭南道刺史,令岁时伏腊,皆得宁觐。”在任上时,张九龄处理了不少积压的案件,无论诉讼大小,经他判决都令人信服。

729年,张说复拜相位,次年病逝。张说死后,玄宗任命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733年,张九龄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本年,由于母亲病逝,张九龄奔丧南归。按照规矩,应守孝三年,但十二月,张九龄即被“夺哀”起复。被授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734年,任正三品中书令,兼修国史。735年被封为始兴县开国子,加金紫光禄大夫。玄宗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

从担任中书令到被贬荆州,是张九龄仕途最辉煌、也是最艰险的一段。当阴险恶毒、毫无学识、善于谄媚的李林甫逐渐高升后,张九龄成了他的'眼中钉。在朝政上,李林甫每每迎合玄宗,而张九龄耿言直谏,因此越来越不得玄宗欢心。737年,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被当朝暴打(也有一说为决杀),由于是张九龄推荐的周子谅,所以贬张九龄为荆州大都府长史。玄宗罢张九龄,重用李林甫是一个分水岭。“此后,尽管开元年号还持续了五年,但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开元之治却从这一年就已寿终正寝了。”

张九龄被逐出朝堂后,玄宗还是较为思念,经常以九龄风度来评判朝臣,“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否?’”739年张九龄被封为曲江县开国伯。740年,张九龄请假南归扫墓,五月七日病薨于曲江私宅。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张九龄在相位时,主张杀了安禄山,玄宗不舍得。日后玄宗逃难四川时,常常痛哭流涕地怀念张九龄,作《怨仙曲》,“遣使韶州祭之”。德宗建中元年,追赠张九龄为司徒,评其为唐代开国以来上等宰臣。

张九龄的文坛宗主地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与当时文人结交广泛,多有提携。如王昌龄在秘书省时曾是其属下,他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在荆州时请孟浩然做幕宾。任中书令时,与裴耀卿往来密切。这些人也都是张九龄的诗友,有诗作往来。第二个方面是他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他属于从初唐到盛唐诗风的过渡人物,他的诗作整体而言,承前启后。张九龄开创了感怀为主、兼吟山水的五古体。他的诗风一改沈宋诗歌的浮靡,充满高古情怀,“直通渊明”,朝隐的心态对王维的影响深远。胡震亨在《唐音癸签》赞日:“唐初承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独开清澹之派。盛唐继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澹益以风神也;高适、岑参、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也。”

篇3:唐代诗人温庭筠

唐代诗人温庭筠

温庭筠简介

(约812—870),唐朝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恃才不羁,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温庭筠的诗代表作品: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燕满回塘。

【翻译】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翻译】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翻译】

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梦江南·千万恨》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翻译】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

《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翻译】

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船过沙洲草丛群殴四处惊散,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心意,五湖烟波唯他能忘世俗心机。

篇4:唐代诗人刘禹锡

唐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刘禹锡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朝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诗: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翻译】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译】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 潭面上没有一点风,就像一面未经磨拭的铜镜。 远望,洞庭湖的景色十分秀丽。 湖中那些君山就宛如白银盘上的一个小青螺。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翻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翻译】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翻译】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翻译】

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藓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声使我的耳朵紊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篇5:唐代诗人王之涣

传说王之涣曾经破过一起命案,而且过程十分有趣。刘月娥的丈夫在外经商,刘月娥和小姑一起住在家中。不想有天晚上小姑被一青年男子杀害在家中,刘月娥赶到的时候,只在凶手的脊梁上抓了几道印子,凶手逃之夭夭。刘月娥只好前去报案。

王之涣得知,问刘月娥家中是否养了狗,刘月娥说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没有叫。王之涣了然,于是说第二天在庙会上审狗。那天来了很多人,不料都被赶了出去,只留下了青年男子,王之涣让他们脱掉上衣,终于发现一个脊梁上有印子的人,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受害人的邻居,也就是凶手。原来王之涣听到狗没叫,就推定是熟人,但怕大张旗鼓地搜查会让凶手跑了,于是想出了审狗的方法。

篇6:唐代诗人元稹

唐代诗人元稹

元稹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zhěn)8岁丧父,母郑贤能文,亲授书传。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元稹登平判科(旧称元稹登书判拔萃科,有误),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为时论所非。长庆元年(8)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后出任御史大夫、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诗集代表作品: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

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只希望余生能以修道来缓解对你的思念。

《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翻译】

空旷冷落的古旧行宫,只有宫花寂寞地艳红。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论唐玄宗。

《春鸠》

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意,当春不生蝉。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西还》

悠悠洛阳梦,郁郁灞陵树。

落日正西归,逢君又东去。

《夜池》

荷叶团圆茎削削,绿萍面上红衣落。

满池明月思啼螀,高屋无人风张幕。

《梦成之》

烛暗船风独梦惊,梦君频问向南行。

觉来不语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声。

篇7:唐代诗人韦应物

韦应物在《逢杨开府》自述自己少年时候的情况说: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这是很让人惊叹的,作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被司空图评其诗“冲淡”的韦应物,少年时候却是一个一字不识、横行乡里的纨绔子弟。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曾官江州刺史和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他是中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后世把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为“王孟韦柳”。

韦应物十五岁就成为唐玄宗的三卫近侍,《逢杨开府》诗所描写的,就是他这一段时间的情况。“安史之乱”后,他折节读书,不仅成为著名诗人,而且性格也有很大改变。唐李肇《国史补》说他“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平时交往的,也仅是顾况、刘长卿、丘丹、韦系、皎然等数人。他早年的诗歌,还带有盛唐余韵和豪侠之气,如《寄畅当》诗说:“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后期的作品,慷慨豪迈之气消失了,大概因“安史之乱”的影响和仕途的不得意,把世事看得淡了,所以诗风也随之改变。后世公认他的.诗冲淡闲远。

韦应物为官清正,能体察民瘼,他的许多诗,都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进行了谴责,而对百姓的贫困寄予了同情,他在《寄李儋元锡》诗中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种境界,在封建社会的官吏中是不多见的。

韦应物为人为诗都学陶渊明,他的山水田园诗,最能代表他的思想和风格。但他的田园诗,又并不像陶的疏淡,也不像王、孟的牧歌隐逸式,而是中唐社会充满现实矛盾的农村田园的真实写照。

韦应物的诗,以五言为最,尤其是五古。他的五绝,成就也很大,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机”。把他与王维、李白并称,评价是相当高的。

但是,韦应物传诵最广的诗,却是那首七绝《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篇8:唐代诗人韦应物

1、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2、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韦应物 《滁州西涧》

4、故人各在天一方,相望落落如晨星 ——韦应物

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6、万物自生听 太空恒寂寥 还从静中起 却向静中消 ——韦应物

7、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 欲来相问讯 ,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8、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

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

10、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韦应物 《夕次盱眙县》

篇9:诗人张九龄简介

诗人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是广东人,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幼时便聪明敏捷,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长安二年(7),张九龄参加了科举考试,名列第一。榜单一公布,引起一片哗然,那些落第的考生纷纷上告,说考官不公平,一个来自岭南蛮荒之地的考生,有什么资格当状元呢?此事惊动了皇帝,下诏重新考试,结果虽然增加了一些进士名额,但独占鳌头的依然是张九龄。这一下,众人哑口无言,无人敢再说什么。那一年,张九龄24岁。

不过张九龄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开元四年(7)秋,张九龄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当时的权相姚崇的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张九龄回到岭南却并不闲着。刚回到家里,他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张九龄出入岭南,也走过这必经之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张九龄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于是他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路修成之后,张九龄还亲自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这条路被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

修完路,张九龄重返京师,备受器重。但他并不迎合皇帝,而是把直言劝谏当成己任。八月初五,玄宗过生日。群臣纷纷在金殿上道贺,献上自己的礼物。张九龄的礼物是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他高声说:“臣敬献陛下一方宝镜。”可当他将布包打开时,有人一下子笑出了声,那不过是五册书,哪里是什么宝镜!

原来张九龄看到唐玄宗有些怠于政事,安于享受,于是埋首书案,耗时数月,撰写了《千秋金鉴录》,把它当作生日礼物,进献给皇帝。这部书引经据典,从历史的治乱兴衰事例出发,探究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给唐玄宗敲响了警钟。玄宗非常高兴,连声称赞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并且赐给张九龄一批珍贵书籍,以示嘉奖。

张九龄棋下得好,唐玄宗便常找他下棋。张九龄见皇帝迷恋下棋不理国事,心里焦急。

一日对弈,厮杀正酣时,张九龄忍不住对皇上说:“陛下,天天下棋不好。”“不要紧”,唐玄宗一面回答,一面提了“车”来捉张九龄的“马”。“陛下,老这样下棋,朝廷大事你怎顾得了啊?”张九龄又说。“不要紧,”唐玄宗把对方的“马”吃掉了。“现在内则官吏贪x腐化,外则异族侵境,如不富国强兵,国有难,百姓就难安居。”“不要紧,朝廷有文武百官料理,你快下棋吧。”唐玄宗仍摆弄棋子。张九龄便不再说话,他一边下棋,一边想法让唐玄宗把“车”腾了出来。唐玄宗以为得势,拿起“车”横冲直撞,连扫几子后,又在中宫线上叫“将军”。张九龄没有起“仕”保“帅”,只上一步卒。唐玄宗见走法奇怪便提醒九龄。“不要紧。”张九龄若无其事。“你不顾将军,吃帅你就输了,还说不要紧。”九龄此时大笑说:“陛下,下棋好比管理国家大事,如帅一动不动,与各子不齐心,各子也不保护他,这局棋当然输啰。下棋是娱乐,国事才要紧”一席话说得唐玄宗梦面红耳热。

可见这位张九龄劝谏皇帝还讲究几分策略,比之“愣头青”范仲淹之流,官场情商要高上好几分。此外,张九龄善识人,孟浩然、王维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打了败仗,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将他逮捕,押赴京城,建议将其斩首。张九龄时任丞相,见到报告后,当即批示将安禄山斩首。此前,张九龄在安禄山进京面圣时,曾见过他一面,之后就对侍中裴光庭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雏儿。”这次能有机会除掉朝廷的忧患,自然不想放过。然而唐玄宗却不这样想,虽然张九龄一再争辩,皇上还是传旨特赦了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755年),被张九龄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叛军一步步逼近长安,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四川,一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此时,他想起了张九龄当年的劝告,悔恨得潸然泪下,感叹说:“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而此时的张九龄,早已逝去了。

拓展阅读:张九龄小故事

民间传说

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超凡天赋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凉茶命名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 相传,张九龄返故里不久所患瘴疠就是日喝两碗金银花、淡竹叶、罗汉果、甘草等药用植物熬制的凉茶得以见好。从此,人们为了表达张九龄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命此凉茶的为‘张九龄’凉茶。后者称之此凉茶为: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凉茶。

古方记载:‘张九龄’凉茶 具有泻火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适用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心烦。‘张九龄’凉茶具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扩张力。

篇10:宰相诗人张九龄

宰相诗人张九龄

在众多诗人当中,张九龄可谓是官场情商比较高的一位。虽然他也时时因为直言敢谏触犯皇上,但却位至丞相,一直为后世人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广东人,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幼时便聪明敏捷,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长安二年(702年),张九龄参加了科举考试,名列第一。榜单一公布,引起一片哗然,那些落第的考生纷纷上告,说考官不公平,一个来自岭南蛮荒之地的考生,有什么资格当状元呢?此事惊动了皇帝,下诏重新考试,结果虽然增加了一些进士名额,但独占鳌头的依然是张九龄。这一下,众人哑口无言,无人敢再说什么。那一年,张九龄24岁。

不过张九龄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当时的权相姚崇的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张九龄回到岭南却并不闲着。刚回到家里,他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张九龄出入岭南,也走过这必经之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张九龄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于是他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路修成之后,张九龄还亲自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这条路被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

修完路,张九龄重返京师,备受器重。但他并不迎合皇帝,而是把直言劝谏当成己任。八月初五,玄宗过生日。群臣纷纷在金殿上道贺,献上自己的礼物。张九龄的礼物是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他高声说:“臣敬献陛下一方宝镜。”可当他将布包打开时,有人一下子笑出了声,那不过是五册书,哪里是什么宝镜!

原来张九龄看到唐玄宗有些怠于政事,安于享受,于是埋首书案,耗时数月,撰写了《千秋金鉴录》,把它当作生日礼物,进献给皇帝。这部书引经据典,从历史的治乱兴衰事例出发,探究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给唐玄宗敲响了警钟。玄宗非常高兴,连声称赞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并且赐给张九龄一批珍贵书籍,以示嘉奖。

张九龄棋下得好,唐玄宗便常找他下棋。张九龄见皇帝迷恋下棋不理国事,心里焦急。

一日对弈,厮杀正酣时,张九龄忍不住对皇上说:“陛下,天天下棋不好。”“不要紧”,唐玄宗一面回答,一面提了“车”来捉张九龄的“马”。“陛下,老这样下棋,朝廷大事你怎顾得了啊?”张九龄又说。“不要紧,”唐玄宗把对方的“马”吃掉了。“现在内则官吏贪腐腐化,外则异族侵境,如不富国强兵,国有难,百姓就难安居。”“不要紧,朝廷有文武百官料理,你快下棋吧。”唐玄宗仍摆弄棋子。张九龄便不再说话,他一边下棋,一边想法让唐玄宗把“车”腾了出来。唐玄宗以为得势,拿起“车”横冲直撞,连扫几子后,又在中宫线上叫“将军”。张九龄没有起“仕”保“帅”,只上一步卒。唐玄宗见走法奇怪便提醒九龄。“不要紧。”张九龄若无其事。“你不顾将军,吃帅你就输了,还说不要紧。”九龄此时大笑说:“陛下,下棋好比管理国家大事,如帅一动不动,与各子不齐心,各子也不保护他,这局棋当然输啰。下棋是娱乐,国事才要紧”一席话说得唐玄宗梦面红耳热。

可见这位张九龄劝谏皇帝还讲究几分策略,比之“愣头青”范仲淹之流,官场情商要高上好几分。此外,张九龄善识人,孟浩然、王维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打了败仗,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将他逮捕,押赴京城,建议将其斩首。张九龄时任丞相,见到报告后,当即批示将安禄山斩首。此前,张九龄在安禄山进京面圣时,曾见过他一面,之后就对侍中裴光庭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雏儿。”这次能有机会除掉朝廷的忧患,自然不想放过。然而唐玄宗却不这样想,虽然张九龄一再争辩,皇上还是传旨特赦了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755年),被张九龄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叛军一步步逼近长安,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四川,一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此时,他想起了张九龄当年的劝告,悔恨得潸然泪下,感叹说:“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而此时的张九龄,早已逝去了15年。

拓展阅读:张九龄族谱

据史书记载,张九龄的祖上是西汉鼎鼎大名的谋士、留侯张良和西晋武郡公张华,而张九龄本人,也名载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

先来说一说张九龄的三十世祖上张良。张氏一门原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张良的父亲张平,爷爷张开地,都是韩国的宰相。随着秦国的壮大和六国的衰落,韩国也不能幸免被秦国灭亡。张良背负国仇家恨,雇了个大力士,等秦王巡游的马车经过,想用一把大锤子把秦王砸死。结果秦王没砸死,他自己反而成了通缉犯。张良在逃亡的过程中,意外学得了《太公兵法》,并投效在刘邦帐下效力,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还帮助吕后扶持汉惠帝刘盈登上皇位。在功成名就之后,云游四海去了。

再说说他的第十六世祖张华。张华自小便多才多艺,在曹魏时期当官。后来西晋王朝建立,决定南下讨伐东吴,一统中原。张华在此次战争中是出任度支尚书。在统一后,他在幽州出任了一段时间,晋惠帝时期重新入朝参政,被皇后贾南风委以重任。然后西晋王朝在贾南风的穷奢极欲下,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被杀。

到了张九龄这一代,张氏已经迁居到曲江。张九龄和他祖上一样,少有才名。据说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才华横溢。唐玄宗时期任宰相。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延续了“开元盛世”的辉煌。然而被李林甫等人诬陷,在权力斗争中落败被罢相。成为了开元盛世的最后一名贤相。其风度、其远见卓识,被唐玄宗大加赏识。之后唐玄宗再任命宰相,总要拿张九龄和他们比较一番。而当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再逃亡的路上,想起自己当初没有采纳张九龄的建议而诛杀安禄山,后悔不迭,特地派人到张九龄的坟墓前纪念。

唐代诗人杨万里主要成就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

唐代诗人孟浩然简介及其代表作

张九龄是哪个朝代诗人

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句

唐代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岭南第一人张九龄

范文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诗人岑参

唐代的经典古诗

杜甫是什么诗人

唐代诗人张九龄(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唐代诗人张九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