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Ammmdhfh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张九龄 感遇其一赏析
张九龄 感遇其一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篇2:感遇张九龄其一赏析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一赏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8(元和元年)秋,王叔文遇害之后。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一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文章摘要: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赏析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沈熙乾)
烧火叫!我要找的是那个只对我好的人。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思念,是心底一种说不出的痛...... 。瞭望群峦矮,魅松舞;红尘一梦醉千年,寂寞一世歌相伴。望着路边成荫的树木花草,屋前嬉戏的垂髻孩童,塘里划过的白羽鹅鸭。后者只是也只能是一个梦,一种奢望!天空晴朗了,日子在眼前蹒跚踱步,过去的会成为历史,现在的正按照约定的旋律行进,将来的凄迷如风中的雨,唯一让我久久不敢忘却的,是房间里音符化身的精灵,它将陪伴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程,他们将卸下我的疲惫,陪同如我一般安静的文字,笑看世间风雨。
作者介绍
作者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子厚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公元8(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公元8(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公元819年11月28日(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篇3: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②相悦。
草木有本心③,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②坐:因而。
③本心:天性。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篇4:感遇张九龄赏析
感遇两首张九龄赏析
感遇两首张九龄赏析
感遇 二首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②。
欣欣此生意③,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⑦,何求美人折⑧。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长安进士,为右拾遗。开元间拜中书舍人,复迁中书令。后贬荆州长史。他以词臣而为贤相,以正直敢言见称。曾劾安禄山狼子野心,玄宗却说他“误害忠良”;又见忌于李林甫。据《开元天宝遗事》,玄宗欲以李林甫为相,乃召九龄问可否,九龄便直说将来要“祸延宗社”,玄宗因而“不悦”。在罢相之后四年,他就死了。时人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而相李林甫,是政局治乱的分界。后世谈到他的诗文,也必与他的品节并论。
他的诗劲炼质朴,寄托深远,洗尽六朝铅华,《唐音癸签》评为“首创清淡之派”。对王孟诗派也颇有影响。
【注释】
① 兰,指兰草,即泽兰,属菊科,花白色,与属兰科之兰不同。葳蕤(ruí),枝叶纷披貌。
② 华,开花。
③ 欣欣句,指草木饱含生机。
④ 自尔,犹自此,自然地。意谓春秋二季,因兰桂之花叶纷盛,便生意蓬勃,自成佳节。喻贤人和良时关系的密切。
⑤ 林栖者,林中人。
⑥ 闻风,闻到香气。坐,因。悦,指由爱赏而采摘。意谓闻风相悦,实出意料,也嫌多事。
⑦ 本心,天性。
⑧ 草木两句,意谓自己本怀不求虚荣的志趣,希望不要来摧折他的“本心”。美人即上林栖者。
【说明】
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贬荆州长史,《感遇》即作于此时。原诗共十二首,此处选了两首,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他们的时代相近,行径也相类,诗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咏怀》。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据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张九龄知道李林甫要中伤他,便写了一首《归燕》诗,末两句云:“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李览后“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他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见。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①,自有岁寒心②。
可以荐嘉客③,奈何阻重深④。
运命唯所遇⑤,循环不可寻⑥。
徒言树桃李⑦,此木岂无阴⑧。
【注释】
① 岂伊,岂唯。
② 岁寒,《论语·子罕》,记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往往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前首中的草木之心,也即这里岁寒心之意。
③ 荐,进献。嘉客,佳宾。
④ 奈何句,喻阻力多重,使抱负无从直达。
⑤ 运命句,意谓只能按着命运随遇而安。
⑥ 循环句,感慨之余,唯有看做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其中道理实没法追究。作者本来位至宰相,也得到玄宗的信任,很想在政治上发挥抱负,后因李林甫谗陷而遭排挤。两句当是隐指这段经历。⑦ 树,种植。《韩诗外传》记赵简子语:“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当是用此典。⑧ 此木句,意谓橘树难道不会成阴。阴,同“荫”。
【说明】
橘是嘉木,屈原曾作《橘颂》自喻其志。荆州州治江陵,又是屈原故国楚之郢都。橘产南方,作者也是南人。桃李媚时,丹橘傲冬,诗以此喻邪正自有分别。
篇5:感遇张九龄赏析
感遇二首张九龄赏析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的兰草葱郁繁茂,秋天的桂花皎洁净洁。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各自适应美好的季节。谁知道那些林中隐士,闻到芳香深加爱悦。花木的芬芳出于本性,何求于美人赏识攀折。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译文:
江南一带生长的丹橘,经过寒冬还绿叶葱茏。哪里是因为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本性。本可以献给贵客嘉宾,无奈阻隔着崇山峻岭。命运决定了这种遭遇,循环的道理难以追寻。世人只是说栽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遮阴?
评点:
唐开元末年,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贬黜张九龄,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与只会溜须拍马的牛仙客。牛、李结成党羽,专揽朝政,排除异己,致使朝政愈加腐败。张九龄对此甚为不满,便以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下感情朴素真挚的《感遇十二首》
这里的第一首即《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是一首哲理诗,是诗人被贬为荆州长史后所写。
诗一开头,用工整的偶句,突现了兰草、桂花这两种植物的高洁性情。由‘葳蕤’二字,可见兰草逢春萌发的勃勃生机;由‘皎洁’二字,可见桂花遇秋吐蕊的湛湛风华。接下来,‘欣欣此生意’一句总起来说,兰、桂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自尔为佳节’又分开来说,一个‘自’字,除指出兰、桂均能应时节而绽放外,还表明了它们虽繁盛却不谄媚、不求人知的高尚品质,对下文的‘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进行了铺垫。
诗的前面四句只写兰桂而未写人,第五句,诗人则用‘谁知’陡然一转,自然地引出了深居山林的美人,他就是那些兰心桂质的隐逸之士。美人因嗅到兰、桂的芬芳,对兰、桂产生了倾慕之情。诗由写人到不写人,是一个急转,诗情也为之一荡。
结尾两句,诗人又用‘何求’二字将笔锋一转。山中美人既然爱兰、桂的芬芳,那么,兰、桂如有心,应该十分愿意被美人折取赏玩。但诗人却没有这样写下去,而是另辟新意:兰草迎春而绽放,桂花逢秋而吐蕊,这是兰、桂的本性,而不是为了获得美人的攀折赏玩。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以兰、桂‘不求美人折’来譬喻贤德君子的洁身自爱:君子修身养性,只不过是他品性使然,而不是借此来获得外界的赞誉提拔。整首诗的主旨,至此才道出。
整首诗结构紧密、语尽意深,托物寓意,寓理于咏,令读者丝毫感觉不到说教的突兀。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有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
《橘柚垂华实》是汉代《古诗》中的一篇,其中一句‘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以桔柚的遭遇抒发了诗人不被世用的愤慨。而本诗中的‘可以荐嘉客’,就是‘冀见食’之意。丹橘经冬而不凋,不因严寒而改变节操,已经是很值得赞美;它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想贡献给他人,更可见它的品德高尚。按理说,如此优良的树木,果实是应当向嘉宾推荐的,无奈却被重山深水无情地阻隔了!一句‘奈何阻重深’,使人仿佛听到了诗人无奈的叹息声。
而‘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两句,明确吐露了诗人托物言志之意:无论是丹橘还是人,其遭遇好坏与命运相关。而命运好坏的缘由则像循环往复的自然之理那样,无法探究。这两句诗委婉幽深,饱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
在末尾,诗人用反问语气结束全诗:世人只说栽种桃李,莫非橘树就无法遮阴、没有功用吗?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已写明橘树绿茵耐寒,果实甘美,但它的命运却又如此多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有这样一个寓言: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经亲自培养了一批人才,然而当他有危难的时候,这批人才却都不帮他。因此阳虎慨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说“树桔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只栽种桃李而不栽种桔柚,此类‘君子’,总不能算作‘慎所树’吧!
本诗不是雕琢却浑然天成,两个反问句,更使诗情跌宕起伏。但诗的语气始终是温和敦厚的。无论是愤慨,还是忧伤,都是羚羊挂角,不着星际,使全诗意境超然。
篇6: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诗简介
诗人在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茂盛芬披的春兰,皎明洁净的秋桂,然后生动地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转而写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最后引出全诗主旨: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诗人以此比喻洁身自好的君子。
本诗虽短小,但用尽全力,结构严谨,诗境意尽没有落空。诗意温和,不知不觉中,在咏物的.背后,讲出了高雅的生活哲理。
翻译/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兰:此指兰草。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桂华:桂花,“华”同“花”。
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
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赏析/鉴赏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旳李林甫和专事逢迎旳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旳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旳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旳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旳志洁行芳,不求人知旳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旳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旳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旳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旳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旳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篇7:感遇张九龄其一赏析
感遇张九龄其一赏析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篇8:张九龄感遇之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赏析
感遇四首正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张九龄为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所恶意中伤所作。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赏析,我们来看看。
感遇四首之一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解]
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②池潢(huang):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④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⑤“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⑥“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⑦“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⑧冥冥:高远的天空。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辈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着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篇9:张九龄感遇赏析
张九龄感遇四首赏析
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辈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着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评析】一: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评析】二:诗一开始就用整齐的偶句,描写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兰桂各具花叶。“葳蕤”写出了春兰枝繁叶茂,具有无限的生机。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显示秋桂的皎明洁净之感。“欣欣此生意”写出了春兰和秋桂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生长状态。“自尔为佳节”是指春兰和秋桂各有生长茂盛成熟的季节,这里用了一个“自”字,似乎有所暗示,好像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感觉,却又不甚明了,有一种悬念。岂料“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一句更是凸显了春兰和秋桂高雅的品格,引来“林栖者”的观赏。这里仿佛是将要描写“林栖者”的赞美之词,不料诗人笔锋一转“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不待“林栖者”的赞美,草木已有心,不求美人折了,由此可见兰桂的高雅与超俗。这两句与“自尔为佳节”遥相呼应,至此我们突然明了,“草木本有心”!诗人以兰桂自比,表现了诗人不求闻达,志在隐逸的精神境界。这首诗与上一首相比,多了一些生气,归隐的心境更是平淡了许多。
【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2、坐:因而。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感遇四首之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评析】一:“幽人归独卧”不免让人想起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真可谓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就算是如此孤独,诗人仍要“滞虑洗孤清”,将所有的尘世杂念洗涤的干干净净,内心澄明,就像一个孤独清高的隐士。在对诗人的一丝同情之中又生出一种敬佩。然而内心澄明的诗人,却又拳拳的思君之情,因此需要“谢高鸟”,因为它帮助诗人传递了思君之情。诗人在隐修的同时,内心还有一种希冀,还有对“君”的眷恋。但是无可奈何的是,就算日日夜夜怀着高远的理想,然而却是“空意”,没有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至诚之心。飞黄腾达的人和沉沦草莽的人本来就相隔很远,他们又如何安慰我的诚心呢?张九龄不能一展政治抱负,已属压抑,一片赤诚之心还得不到半点安慰,如此看来似乎真有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诗人在孤独清高中,仍然挂念着远方的君王,一片赤诚无处施展更无人安慰,最终还是只能“幽人归独卧”了,而这就是诗人思君、“怀空意”之后生活的常态了。全诗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意境赏析:
自从我归隐到这幽静的山林以来,每天独自徜徉高卧在林泉之下,把心里郁积的一些尘俗杂念涤洗得干干净净,此刻的我,内心澄明得就像一个孤独清高的隐士。我很想拿这些来答谢那高栖的飞鸟,希望能托他传达给远方的君主,告诉他我思念的情怀。
日日夜夜地,我就这样怀抱著高远的理想,可是又有谁能感念到我的至诚?而今,在朝廷里飞黄腾达的人和沉沦草莽隐居乡野的人,本来就相隔很远,因此,他们又怎能抚慰我那一片思君的忠城呢?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心境。前四句写归隐自高的意思,后四句写思君的忠诚。全诗在清淡中满含拳拳思君之意。
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1、岂伊:岂唯。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3、荐:进献。
【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一: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评析】二:“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江南丹橘的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景象跃然纸上。一个“犹”字更显丹橘的难能可贵之处,然而这种四季常青是不是因为“地气暖”的原因呢?诗人立即指出原因“自有岁寒心”!由此可观之,这是由于丹橘本身的品质所决定的,而与地气无关。前四句娓娓道来,指出了丹橘的高贵品质——临寒不畏。如此高贵的丹橘本来打算“荐嘉宾”,怎奈何“阻重深”,不免让人生出可惜之感。面对这种无奈,诗人慨叹其原因,每个事物的命运不同,因果循环的道理深奥难寻,无奈之中吐出一种悲凉感。但是诗人却又有一种愤愤不平之感,“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为什么只知道栽种桃李,丹橘就不能遮阴吗?诗人以丹橘自喻,本想一展抱负,怎奈何因果循环扑朔迷离,让人唏嘘不已。最后两句似乎有挑战命运之意,欲突破成规一展宏图。最后一问让人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丹橘怎会不能遮阴呢?茫然间,诗人也许会想起自己的诗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丹橘的高贵有怎能敌过别人的指责、神明的厌恶呢?由此一想,可见诗人的愤懑何其之深,就算是“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的人生至理亦不能使诗人感到宁静。一腔热血,只待来年伴着尘土,化作自然了!
这四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追求自由自在的豁达意境,却又分明感到诗人心有所眷却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子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绮靡的诗风,贡献犹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感遇四首正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张九龄为李林甫、牛仙客之流所恶意中伤,一腔报国为民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不免失意彷徨,同时诗人的飘逸清高的节气又对李林甫、牛仙客流露出不耻之感。
篇10: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的两句诗可谓是他性格高洁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翻译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知识扩展】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 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 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 “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 感遇张九龄鉴赏
★ 感遇张九龄其四
★ 张九龄 感遇其七
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