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略论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略论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目录
篇1:略论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
略论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
文章认为:孔孟并不轻视物质利益;他们强调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提倡为了大义而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舍生而取义.对孔孟的`义利观应当批判地继承.
作 者:张景贤 作者单位: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基础理论部,天津,300191 刊 名: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OF POLITICS & LAW 年,卷(期):2002 18(4) 分类号:B82-059 关键词:见利思义 舍生取义 批判继承篇2:孔子孟子论文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宽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宽容、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宽容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结果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宽容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宽容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
古人尚能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心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启示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得理也让人,宽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剑拔弩张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让我们学会去宽容别人吧!该放下时且放下,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篇3:孔子孟子名人名言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4、吾日三省吾身。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8、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0、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3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6、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47、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4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1、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篇4:孔子孟子名人名言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3、”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4、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5、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6、惠王今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国,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7、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9、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14、养心莫善于寡欲。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6、其进锐者,其退速。
17、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1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2、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3、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24、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25、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6、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27、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28、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29、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0、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3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3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4、民事不可缓也。
35、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3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3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0、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篇5:论孔子、墨子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论孔子、墨子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孔子重义罕言利和墨子尚利贵义的.两种义利观的分析比较,指出孔子的义利观统一在义上,义为核心;墨子的义利观是以利为本,义利并举;同时指出两种义利现在中国人观念上的影响。对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提出几点建议:1.义和利都要兼顾;2.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3.重视和发挥义的内在价值的功能。
作 者:张宗磊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宣传部,山东 淄博 255049 刊 名:管子学刊 CSSCI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 年,卷(期):2002 “”(2) 分类号:B222.2 B224 关键词:义 利 义利观篇6:孔子的义利观与当代的文化建设
孔子的义利观与当代的文化建设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孔子义利观的基本特征是“义先利后,义利统一”.以此着手,寻绎人类社会义利观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对构建当今现代崭新的义利观,开展道德和思想文化建设提出若干意见.
作 者:夏乃儒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上海,200234 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0 29(2)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孔子 伦理道德 义和利 文化篇7:孔子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 孔子和孟子作文
★ 孟子读后感
★ 孟子语录
★ 孟子读书笔记
★ 《孟子》名句
★ 孟子语文教案
★ 孟子二章教案
略论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整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