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怎么学

时间:2022-12-18 06:33:04 作者:Brow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row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怎么学,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怎么学,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文言文学2

一、学习目标:1、阅读《老马识途》《穿井得人》两篇短文,理解文意。 2、完成文后练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阅读《老马识途》,完成练习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穿井得人》,完成文后练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3(《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四、以讹传讹

篇2:高考文言文学常识

1、《论语》六则,出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之大成。

3、《宋定伯捉鬼》出自于《搜神记》,作者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人。

4、《狼》出自于《聊斋志异·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桃花源记》出自于《陶渊明集》,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紫桑人,著名诗人。

6、《弈喻》出自于《潜研堂文集》,作者钱大昕,字晓征,又字辛楣,号竹汀,清朝嘉定人,著有《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

7、《口技》出自于《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

8、《活板》出自于《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学家、文学家。

9、《核舟记》出自于《虞初新志》,本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10、《说虎》出自于《诚意伯文集·郁离子》作者刘基,字伯温,浙江人,有《诚意伯文集》。

11、《为学》出自于《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著有《白鹤唐诗文集》。

12、《爱莲说》出自于《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又名濂溪先生,哲学家。

13、《陋室铭》出自于《全唐文》作者刘禹溪,字梦得,唐代洛阳人,著名诗人,著有《刘宾客集》。

14、《伤仲永》、《谈孟尝君传》出自于《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15、《愚公移山》出自于《列子·汤问》。列子,字列御寇。

16、《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17、《岳阳楼记》出自于《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8、《醉翁亭记》出自于《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19、《曹刿论战》出自于《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0、《黄生借书说》出自于《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朝人,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集》。

21、《童区寄传》出自于《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22、《出师表》出自于《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23、《满井游记》出自于《袁中郎集》,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县人,文学家。

24、《少年中国说》出自于《饮冰室》,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著作收在《饮冰室合集》中。

25、《陈涉世家》出自于《史记·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6、《李广》出自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作者司马迁。

27、《陈叔宝亡国》出自于《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8、《龚遂治渤海郡》出自于《汉书》,《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重要的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自孟坚,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29、《马说》出自于《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

30、《捕蛇者说》出自于《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31、《养鱼记》出自于《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

32、《日喻说》出自于《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者苏轼。

篇3:高中文言文学常识

1、《论语》六则,出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之大成。

3、《宋定伯捉鬼》出自《搜神记》,作者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人。

4、《狼》出自《聊斋志异·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桃花源记》出自《陶渊明集》,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紫桑人,著名诗人。

6、《弈喻》出自《潜研堂文集》,作者钱大昕,字晓征,又字辛楣,号竹汀,清朝嘉定人,著有《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

7、《口技》出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

8、《活板》出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学家、文学家。

9、《核舟记》出自《虞初新志》,本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10、《说虎》出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作者刘基,字伯温,浙江人,有《诚意伯文集》。

11、《为学》出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著有《白鹤唐诗文集》。

12、《爱莲说》出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又名濂溪先生,哲学家。

13、《陋室铭》出自《全唐文》作者刘禹溪,字梦得,唐代洛阳人,著名诗人,著有《刘宾客集》。

14、《伤仲永》、《谈孟尝君传》出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15、《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列子,字列御寇。

16、《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17、《岳阳楼记》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8、《醉翁亭记》出自《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19、《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0、《黄生借书说》出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朝人,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集》。

21、《童区寄传》出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22、《出师表》出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23、《满井游记》出自《袁中郎集》,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县人,文学家。

24、《少年中国说》出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著作收在《饮冰室合集》中。

25、《陈涉世家》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6、《李广》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作者司马迁。

27、《陈叔宝亡国》出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8、《龚遂治渤海郡》出自《汉书》,《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重要的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自孟坚,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29、《马说》出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

30、《捕蛇者说》出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31、《养鱼记》出自《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

32、《日喻说》出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者苏轼。

篇4:文言文学弈翻译

学弈文言文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篇5: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常见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具体用法,此略。见前文:《高考18个文言虚词小故事》

仅举一例: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动词

译作“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他17个略。

篇6: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

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 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

(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 “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发芽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对着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吹拂,滋润

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 洞:“打洞”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二) 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对待客人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译为“用……”,

“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予分当引决”,按照道理

“其势必不敢留君”,按照那情势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向、往……”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卒廷见相如”, 在朝廷上 “间“至军中”,从小路 “草行露宿”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在、当、每……”

“时公兵不满百万”,当时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 “天天”、“每天”的意思。

(三) 形容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面有宾语。“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 “山多石,少土”,有许多,少有“素善留侯张良”

2.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到尽头

3.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推崇

4.其他表动态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轩邈,争高争远

形容词作动词的译法是: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四)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飞奔的马。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达的人。

吾射不亦精乎 射:射技。

猛浪若奔 奔:奔马。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五) 使动用法:

动、形、名后面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具有的动作行为、具有形容词的性状或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事物。

1、动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发出动作,一般限于不及物动词。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项伯杀人,臣活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

“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会盟而谋弱秦”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名词的使动用法:宾语成为名词代表的事物。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动用法的译法是:

(1)动+宾=使+宾+动 (2)形+宾=使+宾+形 (3)名+宾=名+宾+为+名,

有时也可以译成一个动补式词语。如 活,救活

检测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穿丧服。名为动。

复前行,欲穷其林。 走完。形为动。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名为状。

皆若空游无所依。 在空中。名为状。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凄凉。使动

(六)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名动形后面带有宾语,含“以…为…”“主语主观上认为…怎么样”、“把…当作…”

1、形容词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成以其小,劣之”

2、名词意动用法: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宾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动词意动用法: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以恶衣恶食为耻

“且庸人尚羞之”

(七)此外,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篇7:高中语文常用的文言知识点

一词多义。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上下文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①本义。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

②引申义。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深山”--道理很深(深刻、深奥);友谊很深(深厚,深刻);夜深人静(时间久);颜色太深(浓、重)

③比喻义。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如:爪牙,比喻武臣(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乱扣帽子”(坏名义或罪名) 冻结资金(阻止流动或变动)

④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A:连锁式。

寒:冷--寒冷季节--缺乏冬衣而受冻--贫寒--恐惧、害怕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B:辐射式。

节:竹节--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

一节复一节,千枝破万叶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单于壮其节

钿头银篦击节碎

例1:“引”,

①会意字,由一弓一箭组成,本义是“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尽心上》

②“拉开弓”引申为“拉”, “左右或引相如去”

③“拉”引申为“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

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 太祖纪》

⑤“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 田单列传》

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则”《北史 周武帝纪》

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⑩“退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例2: “一”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例3: [卒](zú)

1.名词

①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②古代军对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

③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2.动词

①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②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3.副词

①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cù)同“猝”,突然,仓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检测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①(答应)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②(赞许、赞同)

③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③(表约数)

④曳屋许许声《口技》 ④(拟声词)

⑤吾头颅如许。 ⑤(这样)

⑥一生长恨奈何许。 ⑥(语气词)

篇8:高中语文文言断句技巧

语文技巧一:靠文段大意断句

拿到一道文言断句题,首先要讲文段整体阅读一遍,联系上下文粗略地揣摩出大意。对于叙事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其叙的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对于说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其论点和主要论据;对于对话性文段,应先清楚是哪几人的对话,各人的身份和观点如何;等等。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整体阅读”,强调的是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读”,这对于某些文段来说,也许就相当于已经得出了答案。

技巧二:以动词宾语断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在古汉语中,动词(有时是形容词)是构成一句话的重要成分。一般地说,只要找准了动词(或形容词),弄清楚它们的宾语,就可以宾语之后断句。

文言文学弈

新课标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第一册常见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二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之古诗歌分类

高中语文考试必考文学常识必修二

文言文字

高中语文模板范文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点

兰亭序集文言知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怎么学(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怎么学,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