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j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世上的人及世上的人随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世上的人及世上的人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诗歌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诗歌
【一】
春日迟焉,草嫩黄纤。
踯躅河畔,裾袖飞扬。
一日不见,我心悲伤。
春日迟焉,草葱绿然。
雷声殷殷,河水泱泱。
鸿书相约,在彼荷塘。
不见你影,四顾彷偟。
春日别焉,草疏叶黄。
秋风凉凉,蒹葭苍苍。
孤飞鸿雁,独宿鸯鸯。
一夕不见,心绪茫茫。
春待来焉,草枯雪艳。
朔风烈烈,霰雪雱雱。
等你恒长,天荒地老。
悠悠我心,此情永昌。
【二】
我一转身,春暖花开,因你来。
我一行小字,蝶舞花海,因你在。
挽一簪流年烟霞,绾进你青丝长发。
一起柳堤看岁月流星。
你来,我不再凭栏沧海。
你在,我梦蛹化蝶,翩舞在你风情云槎。
你来,风陵渡口,翠羽黃衫,
一曲碧海潮生,一树落英缤纷。
你在,松翠云黛,
枫染峨眉烟霞,落一川缠绵小船灯花。
你来,是我今生的传奇,
你在,是我今生的神话。
【三】
邂逅君子兮枫亭,君子温润兮琼琚。
峨冠羽被兮青衿,薄裳霓裙兮袂琳。
投桃与尔兮羞春,兰艾慕慕兮青菁。
君子如玉兮柔睛,赧然绯绯兮浅且。
梨箫杏笛兮情吟,竹笙桐琴兮和鸣。
轻歌漫舞兮行云,携肩兰溪兮水滨。
鯈惚愉短兮时与,泣别柳湖兮沾襟。
枫云丹染兮秋蘅,锦霞暮嫣兮桂魂。
冰壸纱笼兮兰庭,翠竹疏风兮影纷。
羌思邈渺兮鸿声,韫椟遗珠兮孤恨。
厥失茝情兮烟沉,怅然有别兮懑忿。
思君涓涓兮潺湲,君心遥遥兮久分。
赁得琳墨兮华章,求取洛纸兮丽文。
长门赋粢兮千金,洛梦潸然兮归程。
袖执生花兮碧管,葱纤研碎兮玄煤。
怨念溢襟兮恚恚,绝决薛笺兮斐斐。
慽然焉焉兮琴焚,思君隐隐兮泪纷。
作别不舍兮旧痕,缘尽青毡兮都更。
【四】
时光踏破红尘烟雨,
那些曾经雕透回忆的'窗棂。
你影斑驳在沧桑的垝垣。
子夜寂寞青灯,一缕烟,一笺思绪。
故道泉林,依稀可见人面桃花两相映。
你的笑,若梨香杏韵,
于淡然间,填满青春青涩眉涧,
若一盏莲酿,久品。
曾记得,凤竹新绿,月下笛,舞青衣。
莲裙碎步翠微山阴,一起枫亭看流星。
今夜秋风孔急,吹落菊英。
独我雕桂影,一卷缠绵乱理霜鬓。
【五】
水湄芷岸,绿竹修长遍遍。
君子如玉,风度翩翩。
文质彬杉,俊秀蕙兰。
白衣袂舞,执箫倡欢。
多情公子,一目初见,花开心田。
怎不相思,念牵涓涓,一纸缠绵,零乱花笺。
水滨兰田,绿竹劲节枝连。
君子如玉,修硕婘婘。
文华谦谦,满怀书卷。
白玉抹额,雅音潺湲。
倜傥公子,再见难忘,花香青莲。
怎不长念,思泪涟涟,一枕潸然,濡湿银簟。
水沚梅苑,绿竹嫣翠纤纤。
君子如玉,欢眉手牵。
红装粉靥,彤霞妆帘。
温柔公子,结彩皖焉,合卺夕烟。
怎不眷眷,尤花殢雪,小情巫山,永生缱绻。
篇2:世上人很多,你却最爱我散文
世上人很多,你却最爱我散文
没有华丽的篇章,没有深情的话语,可从始至终陪我最久的人却是你,无论怎样你都会拼尽全力护我一世周全,我有时在想,我们之间也许真的是差了十六辈子的距离,我烧了八辈子高香,而你却倒了八辈子血霉,就算我被天下人遗弃,就算我输的一败涂地,可你依旧会攥紧我的手说:“宝贝,我们回家。”所有人都会弃我而去,只有你不会,哪怕不说我也知道你在我身边不离不弃,世上人很多,你却最爱我。
你如一根小草,哪怕弱小但却坚强,也似一棵大树,为我遮风挡雨,给我一个温暖的午后,为我营造一个无忧的童年。由我牙牙学语,再到行走时的跌跌撞撞,我的每一分成熟,每一次成长都印在了你的心里,只有你在乎我的每一个细节,陪我悲,陪我喜,没有任何目的,默默的,静静的,守护着我甜美的梦境。
从小定下的种种家规,那叫爱;因为小不爱去幼儿园,你就坐在后面织着毛衣陪我,那叫爱;不管有多累,你都拉着我去学习,那叫爱;我爱吃糖葫芦,你不会做却硬是学着做,尽管结果成了糖是糖,山楂是山楂,可那叫爱……忘不了初中时那个给我送饭的你,忘不了那个勤练厨艺的你,忘不了那个每天下晚课等在校园门口接我的你……
有时候我会说这个好那个好,可对我最好的人还是你,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你不能没有我,因为你将我视之生命,你总是围着我转,生命里的`每一步都写下了为我而活的四个大字。一生只爱我一人,哪怕这世上人很多,除了你,我却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对我“专情”的人了。
一开始你也希望我是不平凡的,可渐渐的,你只希望我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别人都会说有多爱我,只有你不说,因为行动比口头更具有说服力。听别人夸我时,你会以我为骄傲,而我性情中的偏执,你却觉得那是你的责任,所有事都会陪我一起承担的人是你;我心情不好你给我请假,班主任考虑会耽误学习,而你却说以我的健康为主,那个最在意我身体的人是你;我回家你会把所有的事都推掉,来专心致志地陪我,为我可以舍弃一切的那个人还是你。
有时我觉得你的一辈子都被我毁掉了,诗情画意变成了柴米油盐,天高海阔变成了衣食住行,可我这个你人生的拖累却还是你的最爱,你在心头上种下了我爱你,你在时光中写下了我懂你,你在炊烟里记下了我等你,原来我最大的财富是身边有一个最爱我的你。世上人很多,你却最爱我,妈妈,希望余生我会还给你一份一样的快乐,一样的温情,一样的幸福。
篇3:梯上人
蔡炜
太阳高挂,
一个长长的青梯,
天上一朵白云,
云梯上有一个人。
他戴着草帽,
谁在青梯上戴着那个草帽?
他是想一步登天,
还是想脱离凡俗,
或许谁也不知道。
篇4:堤上人
年少的青春
逝去—一
我已不是那堤上静默的少年
而你
也不再是
那一袭白裙的主人
春风归来
我们是否还会在堤上
痴痴相望
闭上朦胧的双瞳
回忆起
在风中你白裙飘舞的时候
述说着
那最初的梦想
年少的梦,早已破碎
梦的碎片
已被皑皑白雪覆盖
冬风不解人情
曾经的岁月
消逝——
你是否知道
昨夜的花儿——
谢了
初二:林逸凡
篇5:刘长卿--《送上人》
【作者】:刘长卿--《送上人》
【内容】: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释】: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言其内心境界超然于俗人之上。
将:与,共。
野鹤:借喻隐士。
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地。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作者奉劝上人:倘若有真心实意要隐居,就不要到名山去,即无须沽名钓誉。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篇6:送上人 刘长卿
送上人 刘长卿
【原文】
送方外上人
作者: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释】
①上人:对僧人的尊称。方外:衡山僧,李白有<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诗。
②“莫买”二句:反用支遁买山而隐事。沃洲山: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晋宋以来,高僧白道猷、竺法潜、支道林等均曾居住于此,高士名人如戴逵、孙绰等十余辈亦尝至此游止。参见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
【译文】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赏析】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2],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已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
【评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孤云野鹤”现在是一句成语,而刘长卿此诗则是该成语的始作俑者。在本诗中“孤云”喻为上人,是为形容他四方云游、来去无踪的'行迹。而“野鹤”则是实指,也是本诗中最须瞩目的地方。鹤,在古代往往被看成是仙者的陪伴之物。仙人王子乔的故事中即有乘鹤飞行的情节。因此,鹤者往往被加上“仙”字等,称为“仙鹤”、“灵鹤”、“野鹤”,而成为仙人的亲密侣伴。本诗中的“孤云将野鹤”句,是诗人借助野鹤的形象,暗示灵澈是一介高僧,他的修炼已将成正果,所以他是不可能再在普通的民间住下,自然就不会去那俗人会聚的沃洲山了。所以,后两句只是从第二句衍生而来,是对第二句的注释。诗人对灵澈说,你要去的地方一定会是离仙境最近、离人寰最远的深山宝刹之中,岂能再往人间住?譬如沃洲山那里,已被俗世之人踩踏个遍,想你也是不会再去那里的。诗人巧妙地将人间和仙境两处对立,一方面表达作者对俗世的厌弃,一方面赞友人之品德高洁、不入俗流,将惜别之情写得充满仙境之雅,读来无常人分离之伤感,却浮现出流云出岫的飘逸。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篇7:刘长卿:送上人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释】: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言其内心境界超然于俗人之上。
将:与,共。
野鹤:借喻隐士。
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地。
【译文】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
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
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白话译文】
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岂肯在人间居住?
你不必到著名的沃洲山福地,那可是人们最熟悉的去处。
【作品鉴赏】
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怎能留得住呢?因此诗人诙谐地说:“岂向人间住。”尘世难留方外高人。方外高人理应去深山古刹,静心修炼;因此,上人归山,恰得其所,理应祝贺,不该作儿女之态,像俗人那样依依不舍,甚至帐惘无极。
三、四句是对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不少僧人爱住名山宝刹,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扬名,然后接近权贵,以求闻达于皇帝,达到加宫进爵的目的。这与假隐士走终南捷径的手段相似。“莫买沃洲山”,暗寓出沃洲山名声太大,人们都知道那地方,会影响修行,会成为走“终南捷径”的.人。这后两句与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是同一用意,但此诗说得更直率。由此可见,作者与上人的关系亲密,可以直接规劝,所以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说:“索性勉其入山之深,是何等交谊?”
观此诗作,写得妙趣横生、闲情逸趣,流露出诗人很看重灵澈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境界,向往隐居深山之中,却规劝方外上人要另觅他处,“莫买沃洲山”,表现出诗人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领悟真隐和假隐之真谛,莫隐居变成趋时,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
篇8: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词语注释: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孤云、野鹤:都用来比喻方外上人。将:与共。
沃洲山:在浙江新昌县东,上有支遁岭,放鹤峰、养马坡,相传为晋代名僧支遁放鹤、养马之地。时人:指时俗之人。
将:伴随。
时人:时俗的人
作品译文: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孤云陪伴着野鹤,怎么能在人间居住。不要买下沃洲山,现在已经有人知道那儿了。
【赏析】
诗人送僧人归山,两个人的关系亲密吗?言语间颇有调侃的味道,充满了惜别与挽留之情。这首诗风趣诙谐,意蕴深厚,妙趣横生。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以野鹤喻灵澈,恰合其身份。后二句含有讥讽灵澈入山不深的意味,劝其不必到沃洲山去凑热闹,那地方已为时人所熟知,应另寻福地。
以上这篇送上人 刘长卿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诗词,诗歌尽在:诗句大全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篇9:送上人 刘长卿-
作者: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解】
①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②孤云、野鹤:都用来比喻方外上人。将:与共。
③沃洲山:在浙江新昌县东,上有支遁岭,放鹤峰、养马坡,相传为晋代名僧支遁放鹤、养马之地。时人:指时俗之人。
【韵译】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评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孤云野鹤”现在是一句成语,而刘长卿此诗则是该成语的始作俑者。在本诗中“孤云”喻为上人,是为形容他四方云游、来去无踪的行迹。而“野鹤”则是实指,也是本诗中最须瞩目的地方。鹤,在古代往往被看成是仙者的陪伴之物。仙人王子乔的故事中即有乘鹤飞行的情节。因此,鹤者往往被加上“仙”字等,称为“仙鹤”、“灵鹤”、“野鹤”,而成为仙人的亲密侣伴。本诗中的“孤云将野鹤”句,是诗人借助野鹤的形象,暗示灵澈是一介高僧,他的修炼已将成正果,所以他是不可能再在普通的民间住下,自然就不会去那俗人会聚的沃洲山了。所以,后两句只是从第二句衍生而来,是对第二句的注释。诗人对灵澈说,你要去的地方一定会是离仙境最近、离人寰最远的深山宝刹之中,岂能再往人间住?譬如沃洲山那里,已被俗世之人踩踏个遍,想你也是不会再去那里的。诗人巧妙地将人间和仙境两处对立,一方面表达作者对俗世的厌弃,一方面赞友人之品德高洁、不入俗流,将惜别之情写得充满仙境之雅,读来无常人分离之伤感,却浮现出流云出岫的飘逸。
拓展阅读:相关作品赏析
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篇10:送上人(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解
1、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地。
译文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
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
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篇11:宣化上人经典禅语
1. 佛.魔都是一念之间。佛有慈悲心。魔有胜负心。
2. 赌钱可造罪业,布施能积功德,坐禅能去愚生智。
3. 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 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得衣。总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手的。
4. 我们的心,都是“他”在,而不“自”在;他在就是人虽在,可是心不在。
5. 修道人,时时要回光返照,不用向外驰求,在外边是找不到的,在自性里,应有尽有,一概俱全。
6. 要是贪心重,贪得无厌,将来就会堕地狱:你要嗔心重,一天到晚发脾气,就会变饿鬼;要是痴心重,胡作非为,就会变畜生。
7. 不爱不憎为中道。修道,修什么道?就是修这个中道,对谁都是平等相待,慈悲为怀,但要谨慎行事,不可落在情爱樊笼中。
8. 我们从无量劫以来,生死世世所造的业不同,所以妄想也不同。业重妄想多,业轻妄想少,成为正比例。
9. 有所执著,就是人心,无所执著,就是道心。
10. 真正修道人,“举动行为管自己,行住坐卧不离家”。不要做镜子,专照人家不照自己。
11. 我们修行,群居守口,独坐防心。跟大众一起时,不要太多话,自己一人时,要提防私心妄想,久而久之,就能专一见心。
12. 吃斋是活著吃亏,因为未能满足美食欲,不能享口福;可是若不吃斋,吃了很多肉,死后便要到地府算帐。我是凭良心向你讲真话,大家不要贪口欲,贪享受,死后就不会上大当。
篇12:宣化上人经典禅语
1. 我们现在得到人身,若不籍著人身来修行,还等著什么?等著把人身丢了,再来修行,那时来不及的。
2. 人为什么打妄语?因为他自己的利益失去,怕吃亏。
3. 今天修道,明天成佛,一橇就想挖成井,没有这种道理,修行是“铁杆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4. 修行就是要“养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无。
5. 若真懂修行的人,起居动作都是修行 。
6. 不爱不憎为中道。修道,修什么道?就是修这个中道,对谁都是平等相待,慈悲为怀,但要谨慎行事,不可落在情爱樊笼中。
7. 我们学佛就是学不恼害别人。故佛教徒要吃素,因为吃肉会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
8. 我们修道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应该韬光晦迹,不可光芒外露。
9. 我们无论什么也不要贪,要知足,要能忍,单这个无上妙法,人人都把它忽略了。所以不争.不贪就能福寿无边,你要是争.贪.搅.扰.就罪孽不少,要想出离三界,也是无有是处的。
10. 我们在修道德时候,罪重要得时“不争”。不争是不和任何人争长论短。争是争非。
11. 学佛得人一定要发愿,愿力能鞭策自己向正道迈进,不会误入歧途。发愿不实行,好象开妄华的树没有用处。
12. 出家修什么道?就是修忍辱的道。
13. 学咒要先正心诚意,若心不正,学什么咒都是邪的,心正了,学咒才有感应。
14. 我们人生在世,要即时行善,有用一口气,有一点力量就要行善积德, 不要仅籍著前生所积下来的善根,享尽今生的福报。
15. 无名有两个帮凶,两个伙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食与色。一个食欲,一个色欲,这两个帮着无明做种种坏事。
16. “要学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若不想学好,则冤孽不会来找;愈想学好,冤孽愈来找,欲把债务算清。
17. 修道人,好象眼睛那样的清净,不能容粒沙子 。
18. 戒律的根本只有一个,就是不自私。
篇13:宣化上人经典禅语
1. 成佛那有那么容易!既不断淫,又想成佛,那是绝不可能的事,天下间无此道路。今天多数贪侥幸,贪捷径,一听到什么玄妙法,便被迷惑而陷入魔网。
2. 人人都有三个烦恼贼,它们的名字加贪嗔痴。我们不要杀灭它,把它转 变过来成为菩提种。
3. 修道人无论对内对外,不论长幼尊卑,都常存慈悲 喜舍得心,自然能生 感应。
4. 一个很有德行的人,不在地位与年龄。他语默动静,自然流露出令人敬畏的品格。这种畏,不是惧怕;惧怕就令人远离他,而他之令人畏者,是 尊敬之心,不是恐惧之心。
5. 修道的目的主要为了生脱死,不是为求感应而修道。
6. 无明,即是不明白。无明的根本,就是爱欲 。
7. 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著魔。
8. 学佛法要拿出真心,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去做。
9. 在道场理要节省一切物质,所谓“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10. 修道, 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即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予自己”。舍弃小我,完成大我。
11. 我们初发心修行,最障碍我们用功的,就是男贪女,女贪男的淫欲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12. “烦恼即菩提”,若会用,烦恼就是菩提;若不会用,菩提变成烦恼。
13. 修行人是为了生死,为度众生而修道,不是为求感应而修道。
14. 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15. 欲要人不死,先做活死人。现在把自己当作死了一样,也就是不贪,不嗔,不痴。
16. 众生罪大毛病便是痴爱,日夜在痴爱中,时刻不能方下。如果把好色之心放在学佛上,时刻不忘学佛,那就很快能成佛。
17. 讲经就是修慧,打坐就是修定,不乱讲话就是修戒。
18. 真正开悟的人,不会说自己已经开悟。因圣人应世,绝不会亲自泄露真 情,所以凡是称自己是佛是菩萨的人,都是邪魔。
19. 对魔不要有敌对的心理,当做助道德善知识。
20. 舌有说话的功德,业有说是.说非的罪过。若是不说法,而是说非,或说邪言邪语,那就是一万二千的罪过。
篇14:刘长卿送上人
作者: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解】
①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②孤云、野鹤:都用来比喻方外上人。将:与共。
③沃洲山:在浙江新昌县东,上有支遁岭,放鹤峰、养马坡,相传为晋代名僧支遁放鹤、养马之地。时人:指时俗之人。
【韵译】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评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孤云野鹤”现在是一句成语,而刘长卿此诗则是该成语的始作俑者。在本诗中“孤云”喻为上人,是为形容他四方云游、来去无踪的行迹。而“野鹤”则是实指,也是本诗中最须瞩目的地方。鹤,在古代往往被看成是仙者的`陪伴之物。仙人王子乔的故事中即有乘鹤飞行的情节。因此,鹤者往往被加上“仙”字等,称为“仙鹤”、“灵鹤”、“野鹤”,而成为仙人的亲密侣伴。本诗中的“孤云将野鹤”句,是诗人借助野鹤的形象,暗示灵澈是一介高僧,他的修炼已将成正果,所以他是不可能再在普通的民间住下,自然就不会去那俗人会聚的沃洲山了。所以,后两句只是从第二句衍生而来,是对第二句的注释。诗人对灵澈说,你要去的地方一定会是离仙境最近、离人寰最远的深山宝刹之中,岂能再往人间住?譬如沃洲山那里,已被俗世之人踩踏个遍,想你也是不会再去那里的。诗人巧妙地将人间和仙境两处对立,一方面表达作者对俗世的厌弃,一方面赞友人之品德高洁、不入俗流,将惜别之情写得充满仙境之雅,读来无常人分离之伤感,却浮现出流云出岫的飘逸。
拓展阅读:刘长卿介绍
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李嘉□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李嘉□、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禄》),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都是精工锤炼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历来传诵人口。绝句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则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随州诗韵度不能如韦苏州之高简,意味不能如王摩诘、孟浩然之胜绝,然其笔力豪赡,气格老成……‘长城’之目,盖不徒然。”但他的大部分诗作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容易使人感到字句雷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他的诗“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大致近似。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篇15:寄赞上人
唐代杜甫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译文
前几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寻找一处栖身之地与您为邻。
我年纪渐老腰脚乏力,在阴崖下居住实属不便。
我想找的是一块重冈北护、终日得阳的地方,买所茅屋置点田地以终天年。
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长满了杉树和漆树。
正午时阳光颇为和暖,石田土质良好作物能够丰收。
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牙疼的老病好了以后,再邀您同去西谷。
徘徊于虎穴之上,观览于龙潭之恻。
要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会在茅舍里备下清茶相待;也将踏着小路,拜访您的林丘。
让我们结成“二老”,相互来往,那也是很风流的呢!
注释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赞上人:即赞公和尚。
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此代指赞上人。
卜邻:选择邻居。《左传·昭公三年》:“惟邻是卜。”
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
未便:不便。
竟日:终日,整天。
买:一作“置”。
杉:指树。黍:指庄稼。《全唐诗》校:“一作漆,即黍。”稠:多。
亭午:中午。
石:《全唐诗》校:“一作沙。”
塞:《全唐诗》校:“一作寒。”
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齿疾:才病。廖:病愈。
裴回:今写作“徘徊”。虎穴:山名。
面势:对面。龙泓:水名。
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
径:《全唐诗》校:“一作遥。”
二老:指自己与赞上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在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市区)所作。
赏析
《寄赞上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这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书信。
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过对前一次卜邻的回顾,引出诗人置“草堂地”的条件。杜甫到秦州后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为那里有赞公这位“上人“的缘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说“卜邻”,正是这个意思。三至八句说明“心所求”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反衬出“一昨陪锡杖”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脚哀“,由于“腰脚衰”,所以“未便阴崖秋”,脉络十分清楚。“未便”句从反面讲,“重冈”两句正面说,就是《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所说的“要求阳冈暖”的意思。“茅屋”句写作者的另一条件;置草堂并购附近可耕种的土地。最后一句“斯焉”的'“斯”统指上述各项,“心所求”总结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闻”以下四句,描写“西枝西”的那条山谷。这里关于山谷的传闻,正照应上段中对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冈”,不过一从“冈’’说,一从“谷“说;“亭午”句承“竞日”句,其中一写正午,一写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诗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当期”以下八句。写诗人的愿望和设想:“塞雨干”、“齿疾瘳”之后,卜居西枝西谷,与赞公为邻,互相来往交游,共同欣赏西枝秀色胜景,以此为乐事。“柴荆”、“茶茗”,淡泊闲适,正是风流之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从这首诗里,读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他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到时和赞上人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
★ 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顾况,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的意思,道
★ 酬尚颜上人,酬尚颜上人齐己,酬尚颜上人的意思,酬尚颜上人赏析
世上的人及世上的人随笔(共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