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扶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
1、人类所作所为与幸福人生背道而驰,所以尽管人们拼命追求幸福,但却总是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2、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3、一般人总是喜欢执著拥有某种条件为幸福,其实世间的幸福是相对的。
4、人类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异。
5、因为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一样。
6、幸福也会从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
7、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8、财富、地位等任何一种实体,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实质,只是引发人生幸福的某一种因缘。
9、幸福人生由众多的因素构成,中国古代有五福之说: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做为幸福人生而言,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10、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11、凡人心随境转,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础。
12、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
13、若心情不好,即使贵为皇帝,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
14、世间由顺境和逆境组成。
15、生活在顺境中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幸运,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时运不佳,遇到逆境,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不幸,是痛苦。
16、社会或个人总是存在顺境和逆境,有顺境必然有逆境,这是普遍的现象,人类应该正确的认识它。
17、顺境与逆境既然是构成社会人生的两个方面,那么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
18、我们应该正视顺境与逆境的客观存在。就如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一样。
19、在顺境、逆境面前,不应该生起爱嗔之心。
20、世间的痛苦与快乐是相互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
篇2: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
1、现在的都市人,大多觉得活的很累,原因是什么呢?社会太复杂了,生活太复杂了,心理太复杂了。
2、人类的痛苦有身苦与心苦,身体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数,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是普遍的。
3、复杂的社会、复杂的生活,使人活得很累;而复杂的思想,会滋生种种烦恼、妄想。
4、生活简单、思想单纯,反而使人轻松、自在。
5、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那才是幸福的。
6、获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种廉价的方式。
7、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既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总是不满足,生不起幸福感。
8、知足者,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9、幸福人生的建立,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幸福;其次要探讨幸运与不幸的因缘因果。
10、一方面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缘,只有这样才能究竟获得幸福人生的结果。
11、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12、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
13、儒家也讲因果,主要从现实社会去说明。
14、儒家仅仅讲人的一生一世,对于因果的问题,无法从一个人的生命现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释到子孙后代的身上。
15、佛法的因果讲三世,以过去生种的因,导致现在生的结果;现在生种的因,招感未来生的结果。
16、因果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
17、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心灵上存在的困惑及烦恼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18、唯物论者是一世论者,他们看不到生命的过去和未来,因而只能从社会现象谈因果。
篇3: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
1、有些人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只要顺境,不要逆境。
2、假如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没有经历逆境,就无法认识到顺境的可贵,就像长期享有顺境的人,很难生起幸福感。
3、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变得快乐,贫穷使富有变得幸福。
4、幸运与不幸不是绝对的,会相互转换。
5、幸运会转为不幸,不幸会转为幸运;因祸得福,塞翁失马,都说明了幸运与不幸会相互转换。
6、人因为偏爱于某一点,才觉得自己幸运或不幸。
7、幸运中包含着不幸;不幸中包含着幸运。
8、人类在无明的驱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结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来无尽的痛苦。
9、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10、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11、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观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为;或不了无常,执著永恒等。
12、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自己拥有的一切为我,如执身为我、执名为我、执财富为我等。
13、贪嗔痴:假如让这些烦恼支配自己的人生,就会害已害人。
14、不善的行为:种不善因,招感苦果。
15、有漏的世间,必然会存在种种不幸。
16、有时面对同样的环境,但人们痛苦的程度却不一样。
17、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18、摆脱个人的情绪,正确认清人生的现实,观诸法空、无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对人生的不幸。
19、幸运与不幸,都有它的因缘因果。
20、幸福人生的获得:不种不幸之因,就是摆脱各种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缘;广种幸福之因。
篇4: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
19、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应。
20、古人有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的价值观。
篇5:济群法师禅语
1、慈悲心,在慈悲中成长;嗔恨心,在嗔恨中成长。
2、命运虽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对自己的心念、行为总是不能自己,使得我们对命运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只有做得了心念、行为的主人,才能做命运的主人。
3、出离,并非要我们放弃一切美好的事物。出离,是要摆脱一切束縛,通往生命的自由。
4、身份只是一个暂时的标签,财富就像你穿的衣服,心态、生命品质才是代表着你的存在,同时也决定你是否真正快乐的根本因素。
5、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了解到生命蕴含的价值',开启出精神财富,才能成为真正的富翁。
6、追求智慧、道德,可能会对眼前短暫的、或者不健康的快乐,造成一定损失,但却在开发生命内在快乐的心理和品质,它是代表着生命存在的状态,这样的快乐,才是健康的、持久的。
7、身体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像一块石头、一片树叶,终要回归大地。在它和我们有关系的时候,正确面对,好好使用。
8、学会理解一切,尊重缘起的差别,这是慈悲和爱不可缺少的基础。
9、虽然拥有很好的福报,却不沉迷于名利声色,能够看清荣华富贵的虚幻,寻找人生真谛,探求生命的究竟意义,这样的人是有慧根的。
10、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用分别心,学会如理思惟,以此扭转我们的妄见,树立人生的正见。进而要超越分别心,开发无分别智,方能通达空性。
11、如果我们不相信心,又能相信什么?因为一切信任和信仰的建立都没有离开心;如果一切认知和行为,都必须从心出发,那么建立心的正量和选择正向的心理,必将成为我们生命健康发展的关健所在。
12、如果不能证实心的可靠性,怎么可以相信心所提供的认识,或者听从心的感觉。
13、我们认识的世界,只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究竟什么代表着存在?认识存在的真相,有助于我们开启智慧。相反,错误的认识,会给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灾难。
14、善与恶,一念之间;迷与悟,一念之间;好与坏,一念之间;成与败,一念之间。把握当下一念,便是把握生命的未来。
15、身心健康,平平安安,是人生最大的福报;缺少智慧和德行,有钱有势未必是好事。
16、认识到无为的宁静和喜悦,才知道有为的快乐是很辛苦的。
17、心想事成,但别乱想;事事如意,得是好事。
18、人类最大误解,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这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认识自己,明心见性,也必将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19、能力与福报都是很好的东西,可以给人生带着幸福和利益,但如果智慧和德行不足,很有可能被误用,结果也会成为灾难。
20、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如果仅仅将佛学当做学术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发生联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的。
21、接触一种宗教时,不要一味盲从,而要认真地观察:其教主是否具有大慈大悲的济世情怀,具有值得仰赖的高尚道德;其教义是否符合真理,能否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并最终走向解脱。当我们选择一种宗教时,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因此误入歧途,因为邪教往往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吸引信徒并对其进行控制的。
22、般所认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但从 佛法来说,好人还有不同的层次:能依五戒十善生活, 是人天乘的标准;能断除贪嗔痴烦恼,是解脱道的标 准;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菩萨道的标准;而圆 满断德、悲德、智德的佛陀,才是究竟的好人。
23、信仰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 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会因 为我们忽略而不存在。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 能碰到。
24、建立一种良好的交往模式,会让彼此放松、受益;不好的相处模式,大家都会很累的。所以,人与人的交往也有很大的学问,'需要学习。
25、佛教讲众生平等,包括佛与众生平等,也包括人与动物平等。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佛性来看,佛跟众生是平等的。佛教讲因缘因果,每个生命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每个生命的认识、行为和经验不同,这是造成各种生命千差万别的原因。
26、西方有启蒙主义运动,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是否也需要启蒙一下。佛教以为人类因为无明,看不清自身潜在的价值,不认识世界真相,或是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神,或在物欲的追逐中迷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用佛的智慧启蒙一下,主要我们看清楚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自然能找到生命的自由和价值。
27、宇宙没有中心,人人都能成佛。众生本来平等,只因缘起差别。
28、污染和和谐,这是当前社会的两大问题,要找到究竟的解决方式,根源是人心。人心的污浊,直接导致社会环境的污染;人心的贪嗔痴,是社会不和谐的源头。唯有净化人的内心,才能从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社会的和谐。
29、佛教是宗教中具有人本思想的宗教。佛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也不以为人的命运是神决定的。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决定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每个生命都有自由快乐的潜质,只要摆脱迷惑烦恼。佛教认为人身无比可贵,通过学佛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30、佛教在印度出现,对于婆罗门教传统,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婆罗门教以神权至上,佛教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种姓,建立严格的种姓制度,佛教则讲众生平等。婆罗门教讲大我、小我,主张梵我合一,佛教则讲无我。婆罗门教是神本,重视祭祀、祈祷,佛教是人本,重视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31、传统艺术偏于求美,当代艺术重视求真。从事当代艺术,势必需要透过一种智慧文化的学习,帮助我们获得人生正见,才能重新审视传统,正确认识当下的一切。既能看到现实人生虚幻、荒谬的一面,也能看到生命潜在真理和智慧的价值。否则我们颠覆传统,看破一切,人生将何以依托?
32、缺少福报的人,被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有福报的人,可以听从自己的感觉,以为可以我说得算,却不知道究竟我是谁,结果纵容了一大堆迷惑的感觉,还是身不由己。
33、为天地立心,天地的心是什么?天地的心就在人心中。为天地立心,以儒家而言,就是要开发良知良能;以佛家而言,就是要唤起觉醒的心,由此成贤、成圣、成佛做祖。
34、佛教所说的不、空、无,并非常人理解的一无所有。佛教所说的“空”,是要否定我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和执著,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倘能认识到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缘假相,是无自性空的,那么,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无法伤害我们,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
35、做事,用心好好做便是了。没有对成功的执着,也就不存在对失败的担忧。
36、很多人觉得老实、善良的人在这个社会行不通,容易吃亏。可是这个社会真的不喜欢老实、善良的人吗?试问有谁由衷的喜欢狡猾奸诈的朋友,有谁不喜欢自己的朋友或贸易伙伴老实、善良。可见,真正老实、善良的人一定是受欢迎的。
37、有人觉得可以不要在乎来世,反正来世我们也不知道;也不必在乎今世的行为,反正来生也不记得今生。可是生命是因缘因果的相续,我们今天的思想、行为,必将会成为我们心态、人格及社会关系的组成因素,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发展。我们可以认为不必为未来的生命负责,但未来必须承受现在行为带来的后果。
38、没有精神追求,物质利益便会成为一切;有了精神追求、精神生活,才有可能超然物外,坐看云起。
39、物质财富是身外之物,精神财富是生命的重要内涵。物质财富只有暫时意义,精神财富则具有永久意义。
40、期待带来幸福,期待也带来痛苦。有多大期待,就有多大的幸福;有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痛苦。
41、欲望、妄想及烦恼,让人活得很辛苦,也让人不得自由。
42、阿罗汉有三层意思。一杀贼,是消灭烦恼之贼。二无生,是证得不生不灭之涅槃,不再生死轮回。三应供,具足人天供养的德行。阿罗汉住持正法,是人间最胜的福田,我们应该礼敬。
43、个人要修行,团体要修行,国家也要修行。缺少人生智慧,做好人不容易;缺乏组织管理智慧,管好一个团体、国家也是没门。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心有贪嗔痴,才有种种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个人道德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阻止人心负面力量,张扬人性光辉,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团体。
44、不相信生死轮回,生命就没有长度;不了解心性,生命就没有深度。没有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短暂而又渺小的。
45、菩萨叫觉有情,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离苦得乐,这个情是多么广大;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这个情又是多么深刻。觉有情,因为觉醒,而不陷入情执;因为有情,所以能广度众生。
46、传播、传承什么文化,就会成为什么文化的载体,它会不知不觉影响到你的观念、心态及人格。因此,对于文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发展。
47、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和西方文明对话的资本是什么;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心灵建设、人格建设依靠什么。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心浮躁、混乱,如果不能传承古圣先贤给我们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国人何以安身立命!
48、没有条件创造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环境,但可以追求低调、朴素、有内涵的生活。
49、每个产品都有一本说明书,身体也应该有一本使用手册。正确了解,合理使用,注意维护,使其健康运行,这是人生快乐、幸福的基础。
50、对于一个悲惨的生命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之后生命还会以一种更悲惨的方式继续延续,这叫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好,那才叫可怕。因此,自杀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唯有学佛修行,看清生命真相,消除不良心理,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生问题。
篇6:济群法师禅语
1. 接触一种宗教时,不要一味盲从,而要认真地观察:其教主是否具有大慈大悲的济世情怀,具有值得仰赖的高尚道德;其教义是否符合真理,能否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并最终走向解脱。当我们选择一种宗教时,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因此误入歧途,因为邪教往往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吸引信徒并对其进行控制的。
2. 做事,用心好好做便是了。没有对成功的执着,也就不存在对失败的担忧。
3. 个人要修行,团体要修行,国家也要修行。缺少人生智慧,做好人不容易;缺乏组织管理智慧,管好一个团体.国家也是没门。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心有贪嗔痴,才有种种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个人道德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阻止人心负面力量,张扬人性光辉,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团体。
4. 命运虽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对自己的心念.行为总是不能自己,使得我们对命运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只有做得了心念.行为的主人,才能做命运的主人。
5. 身份只是一个暂时的标签,财富就像你穿的衣服,心态.生命品质才是代表着你的存在,同时也决定你是否真正快乐的根本因素。
6. 西方有启蒙主义运动,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是否也需要启蒙一下。佛教以为人类因为无明,看不清自身潜在的价值,不认识世界真相,或是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神,或在物欲的追逐中迷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用佛的智慧启蒙一下,主要我们看清楚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自然能找到生命的自由和价值。
7. 如果我们不相信心,又能相信什么?因为一切信任和信仰的建立都没有离开心;如果一切认知和行为,都必须从心出发,那么建立心的正量和选择正向的心理,必将成为我们生命健康发展的关健所在。
8. 宇宙没有中心,人人都能成佛。众生本来平等,只因缘起差别。
9. 没有条件创造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环境,但可以追求低调.朴素.有内涵的生活。
10. 缺少福报的人,被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有福报的人,可以听从自己的感觉,以为可以我说得算,却不知道究竟我是谁,结果纵容了一大堆迷惑的感觉,还是身不由己。
11. 传播.传承什么文化,就会成为什么文化的载体,它会不知不觉影响到你的观念.心态及人格。因此,对于文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发展。
12. 信仰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 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会因 为我们忽略而不存在。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能碰到。
13. 慈悲心,在慈悲中成长;嗔恨心,在嗔恨中成长。
14. 每个产品都有一本说明书,身体也应该有一本使用手册。正确了解,合理使用,注意维护,使其健康运行,这是人生快乐.幸福的基础。
15. 期待带来幸福,期待也带来痛苦。有多大期待,就有多大的幸福;有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痛苦。
16. 人类最大误解,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这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认识自己,明心见性,也必将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17. 佛教在印度出现,对于婆罗门教传统,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婆罗门教以神权至上,佛教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种姓,建立严格的种姓制度,佛教则讲众生平等。婆罗门教讲大我.小我,主张梵我合一,佛教则讲无我。婆罗门教是神本,重视祭祀.祈祷,佛教是人本,重视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18. 欲望.妄想及烦恼,让人活得很辛苦,也让人不得自由。
篇7:济群法师禅语
1. 没有精神追求,物质利益便会成为一切;有了精神追求.精神生活,才有可能超然物外,坐看云起。
2. 不相信生死轮回,生命就没有长度;不了解心性,生命就没有深度。没有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短暂而又渺小的。
3. 佛教讲众生平等,包括佛与众生平等,也包括人与动物平等。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佛性来看,佛跟众生是平等的。佛教讲因缘因果,每个生命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每个生命的认识.行为和经验不同,这是造成各种生命千差万别的原因。
4. 佛教所说的不.空.无,并非常人理解的一无所有。佛教所说的“空”,是要否定我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和执著,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倘能认识到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缘假相,是无自性空的,那么,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无法伤害我们,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
5. 我们认识的世界,只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究竟什么代表着存在?认识存在的真相,有助于我们开启智慧。相反,错误的认识,会给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灾难。
6. 如果不能证实心的可靠性,怎么可以相信心所提供的认识,或者听从心的感觉。
7. 身体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像一块石头.一片树叶,终要回归大地。在它和我们有关系的时候,正确面对,好好使用。
8. 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如果仅仅将佛学当做学术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发生联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的。
9. 心想事成,但别乱想;事事如意,得是好事。
10. 污染和和谐,这是当前社会的两大问题,要找到究竟的解决方式,根源是人心。人心的污浊,直接导致社会环境的污染;人心的贪嗔痴,是社会不和谐的源头。唯有净化人的内心,才能从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社会的和谐。
11. 建立一种良好的交往模式,会让彼此放松.受益;不好的相处模式,大家都会很累的。所以,人与人的交往也有很大的学问,'需要学习。
12. 能力与福报都是很好的东西,可以给人生带着幸福和利益,但如果智慧和德行不足,很有可能被误用,结果也会成为灾难。
13. 佛教是宗教中具有人本思想的宗教。佛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也不以为人的命运是神决定的。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决定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每个生命都有自由快乐的潜质,只要摆脱迷惑烦恼。佛教认为人身无比可贵,通过学佛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14. 学会理解一切,尊重缘起的差别,这是慈悲和爱不可缺少的基础。
15. 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和西方文明对话的资本是什么;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心灵建设.人格建设依靠什么。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心浮躁.混乱,如果不能传承古圣先贤给我们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国人何以安身立命!
16. 对于一个悲惨的生命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之后生命还会以一种更悲惨的方式继续延续,这叫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好,那才叫可怕。因此,自杀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唯有学佛修行,看清生命真相,消除不良心理,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生问题
17. 追求智慧.道德,可能会对眼前短暫的.或者不健康的快乐,造成一定损失,但却在开发生命内在快乐的心理和品质,它是代表着生命存在的状态,这样的快乐,才是健康的.持久的。
18. 身心健康,平平安安,是人生最大的福报;缺少智慧和德行,有钱有势未必是好事。
19.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一杀贼,是消灭烦恼之贼。二无生,是证得不生不灭之涅槃,不再生死轮回。三应供,具足人天供养的德行。阿罗汉住持正法,是人间最胜的福田,我们应该礼敬。
20. 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了解到生命蕴含的价值',开启出精神财富,才能成为真正的富翁。
★ 学诚法师禅语
★ 寂贤法师经典禅语
★ 宗舜法师经典禅语
★ 慧律法师禅语精选
★ 慧律法师清心禅语
★ 净空法师语录篇
★ 想象篇作文:幸福
★ 心灵禅语
★ 简短的禅语
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