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登鹤雀楼》教案

时间:2025-02-03 03:41:15 作者:婧颖讷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婧颖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语文诗歌《登鹤雀楼》教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语文诗歌《登鹤雀楼》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语文诗歌《登鹤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篇2:《登鹤雀楼》经典教案设计

《登鹤雀楼》经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教学感言:

《登鹳雀楼》这首诗简短,浅显。孩子们已经熟读成诵了,但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古诗,对诗意并不了解。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理解诗意,习得能力上。通过两步,落实了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弄清字意”、“读懂句意”、“明白诗意”,逐步深入。 “弄清字意”是理解诗意的基础,也是古诗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用现在的字义组词,然后朗读感悟,比较选择正确的解释,进而读懂句意。在明白诗意方面,我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观察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通过精美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读文时,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样感悟内化,理解诗意便水到渠成了。

附:《登鹳雀楼》读后感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今天,我读了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写大自然的景色,是诗人登高望远后,看到眼前美丽的大自然,有感而发。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太阳慢慢落下山,黄河朝着东海奔流而去。想要把千里的风景都看到,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读这首诗,我第一次知道平时我们说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是来自哪里。爸爸告诉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不懂,但我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不断努力,不为眼前的成绩而骄傲,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美丽的景色;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

新的学期到来了,我要像诗里写的那样,认真听讲,好好学习,让成绩更上一层楼。

篇3:《登鹤雀楼》教案及考点训练

《登鹤雀楼》教案及考点训练

《登鹤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那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 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 层 ”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

依 河 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 连绵起伏的山 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 “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篇4:语文教案设计:《登颧雀楼》一诗插图的运用

本课的插图直观地呈现了前两行诗的意境,也为后两行诗意的理解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主要是第一行和第四行的'诗不懂。我是这样利用课文插图的

师: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一找“白日”?

生:在楼的对面,离山很近的地方。

师:尽是没有、完的意思,你们想一想,那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是傍晚,晚上的太阳才要落山了,才要没有了。

师:这是谁看到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王之涣。因为他在楼的第一层。

师:王之涣和他的孩子还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看到了黄河水

生:他们看到黄河水流入了大海。

生:我们在练习6学过,“百川东到海”就是这个意思。

师:你再仔细看一看插图,想一想,他和孩子会做什么,说什么?

生:他们想看的远一些,所以又开始登上了另一层楼。

师:你能看图编个王之涣和他孩子登颧雀楼的故事吗?

生:……

思考:图文并茂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与理解课文相结合,这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特点,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所以说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作用,尤其是在追求信息技术的今天,我们切不可为了追赶潮流,捡起芝麻却丢掉了怀中的西瓜。

篇5:一年级语文 《登鹳雀楼》教案

一年级语文 《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怎样教学让学生领会《登鹳雀楼》的意思?

一、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可以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二、教材分析

这首五绝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于写景中抒发感情,于记事中阐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全诗以登楼的过程为顺序,写景抒情,析事明理。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㈡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范读

㈢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 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㈣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㈤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㈠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㈡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入 欲 穷

指明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1.指导书写。

2.学生练习描红。

六、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七、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八、附录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九、自问自答

如何快速让孩子背诗?

1.口诵

2.理解

3.想象

4.快乐学习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

篇6: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范例

《登鹳雀楼》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鹳”。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三、学习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篇7: 小学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篇8:《登鹤雀楼》习题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rì huánɡ hé ɡāo shān dà hǎi

qiónɡ rén má què lóu fánɡ yù yào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 ) 尽( ) 衣( ) 欢( )

入( )近( ) 依( ) 欲(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楼 一( )河 一( )红日 一( )绿叶

一( )山 一( )人 一( )诗人 一( )老虎

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 )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来或出去 ③收入 ( )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 )

六、连线。

1.白日依山尽 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2.黄河入海流 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3.欲穷千里目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4.更上一层楼 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七、默写《登鹳雀楼》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著名诗人_______。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_________,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____________。

2.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登鹤雀楼 王之涣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译文二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赏析】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1-2]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篇10:《登鹤雀楼》习题

一、把生字的读音补充完整。

hu g éng óu

黄 更 层 楼

二、读一读,写一写。

rù qiān lǐ mù

三、把古诗补充完整。

篇11:《登鹤雀楼》习题

依 尽,

黄河 河流。

欲穷 目,

更上 层楼。

参考答案

一、áng èng c l

二、入 千 里 目

三、白日 山 入 千里目 上一层楼

篇12:王之涣登鹤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词语解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注释】

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王之涣诗今仅存 6首,《全唐诗》收录。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登泰山记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诗歌评析

雪中登白雀寺作文700字

《登鹳雀楼》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一年级下册《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江南第一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摘录)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古诗鉴赏及赏析

登鹳雀楼小班教案

语文诗歌《登鹤雀楼》教案(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文诗歌《登鹤雀楼》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