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靈脩兮憺忘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虞美人古诗鉴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虞美人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虞美人古诗鉴赏
虞美人古诗鉴赏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篇2:《虞美人》古诗鉴赏
《虞美人》古诗鉴赏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之词而毒死了他。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 “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词作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他的勇气,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篇3:《虞美人》晏几道古诗鉴赏
《虞美人》晏几道古诗鉴赏
【原文】
虞美人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①,长向月圆时候②、望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③,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④、宝筝前。
【注释】
①初:刚分别时。
②长:同常。
③罗衣著破:著,穿。
④ 闲泪:闲愁之泪。
【白话译文】
栏干曲曲弯弯天色如水湛蓝,昨晚我也曾在这里凭依栏杆。人们都是把明月比作那佳期,认为月满之时人也就会团圆、我会在这里倚栏盼望盼你归来。绫罗的衣服虽已坏香气还在,又是谁让游子把初衷来改变。一春以来因离愁别恨懒抚筝,那两行因闲愁而伤心的眼泪,一滴滴落在了那宝筝的`前面。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怀人怨别的传说超标。在刻画女主人公的行动和心态时,却很有很有艺术特色。上片写圆月夜倚栏盼望人归,突出期盼之急切,下片写痴情不改、满怀离恨的愁苦幽怨,上片写倚栏望月盼归,下片写整个春天都充满离恨别情。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昨夜曾倚”见出,同样一句词,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 者!“ 天如水” ,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可是其意不在于写天,而在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歇拍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对月怀人。男子去后一直不回来,也没说准什么时候回来,她结想成痴,就相信了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说法—— 月圆人团圆,每遇月圆,就倚阑苦望。词中写女主人公倚阑看月,从希望到绝望,有其独到之处。“初将”是说“本将”,这一语汇,便已含有“后却不然”的意味。下面却跳过这层意思,径写“长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在不言之中。“初”字起,“长”字承转,两个要紧的字眼,括尽一时期以来望月情事,从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过片两句,从等待无望而终于悟知痴想成虚。“罗衣著破”,是时长日久;“前香在”,则以罗衣前香之犹存比喻往日欢情的温馨难忘,委婉表达对旧情的缱绻眷恋。“旧意谁教改?”问语怨意颇深。人情易变,不如前香之尚在;易散之香比人情还要持久,词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结拍二句,点出全词的“离恨”主旨,以“一春”写离恨的时间久长,以“懒调弦”、“两行闲泪”形容离恨的悲苦之深,将愁极无聊之感抒写到极致。春日本为芳思缠绵之时,然而日日为离恨所苦,自然无心调弦弹筝,然而又百无聊赖,于是不得不对着筝弦黯然神伤。这种内心的苦恨,被作者表现得维妙维肖。陈延焯谓“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确然不错。此词运笔有迥环往复之妙,读之使人心魂摇荡,低徊不已。
全词刻画人物心理细腻生动,词意哀婉,语言质朴,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篇4:《虞美人》鉴赏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
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
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廷,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后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后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白乐天之”欲识愁多少,高于滟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浓愁“,为后主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后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
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这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誉为”词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
据王轾《默记》载:”归朝(指李煜降宋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本词就是抒写这种怀念故国之情,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的。
篇5:《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诗词鉴赏
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南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注释:
老大:年老。那堪:怎么,那能。
元龙臭味:是说与元龙气味相投。元龙:陈登的字,东汉末年人,以天下为己任。《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载:陈元龙有“湖海之士,豪气不除”的称誉,对不能忧国忘家的许汜不予理睬,受到刘备的赞许。臭味:气味,情趣。
孟公瓜葛:与孟公建立了情谊。孟公:陈遵的字,西汉末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性情放纵,好客。瓜葛:牵连、关系。《汉书.游侠列传》:“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硬语:豪迈刚劲,不合时宜的话。
渠侬:他人,指在朝当政的人。渠侬:吴语对他人的称呼。
汗血盐车无人顾:良马被人用来拖笨重的盐车,无人过问。比喻人才被埋没和受到屈辱。汗血:良马名,产于西域大宛,传说它流出的汗颜色如血,号称一日千里。盐车:相传伯乐乘车经过虞坂,有骐骥 (骏马)伏盐车下,见之长呜,伯乐下车泣之。
千里空收骏骨:是说买了千里马的骨头也是徒劳的。比喻无人重视人材。《战国策·燕策》载:君王要买千里马,使臣以五百金买了千里马的骨头,于是许多人闻讯后纷纷选送千里马。骏骨:骏马的骨头。
中宵舞:闻鸡起舞,志向远大。《晋书.祖狄传》说祖狄“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补天裂:用神话女娲补天的故事,比喻收复中原,统一山河的理想。
译文1:
我年纪老了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和你像陈元龙和陈孟公那样志同道合,友谊深厚,而你又像陈孟公那样热情交朋友,很多人都乐意和你交往。我正在忧愁的时候,你来了,我们都很高兴,饮酒高歌,欢乐无比,楼上的积雪,都被惊落下来。可笑人世间有那么一些人,把富贵功名看的如千钧那么重,依我看,不过像发毛那么轻。咱们谈论的有关抗金救国的言论,铿锵坚硬,在空中激荡,有谁来听呢?记得当时只有从西窗上进来的月光,静静地在听我们说讲,重新摆酒,另弹一只新曲来取乐。
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分明的,只是因为人心的不同而使事情好坏分不清楚。请问他们:我们中国在历史上,究竟经过了多少次分裂与统一?现在我们国家处于危岌存亡的'关头,非常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现在把汗血的千里名马去拉盐车也没有人管,他们只好等着收一副骏马的骨头吧!我举目远望,前面云雾茫茫,什么也看不见,去中原的路也断绝了。我最爱你的是:当我们在夜间谈论投机的时候,你兴奋地站起来作中宵舞蹈。你的名言说:“大丈夫抗金救国的决心像钢铁那么坚硬,到死也不动摇。”请他们看吧!我们要施展经纶手,把西北天上的裂缝弥补起来。
译文2:
年纪老了那里值得一说,象现在这样、我与你象元龙一样志趣相投,象孟公一般慷慨好客。我在病中你来此高歌痛饮,惊散了楼头的飞雪。笑世人重富贵如千钧而我们却轻之如毛毫发。慷慨激昂的话语有谁来听?记的当时、伴着我们的只有西窗的明月。
重新上酒,再换曲调鼓琴瑟。世事没有两样人心却有区别。问他们:神州究竟还要几番离合?汗血宝马困顿地拉着笨重的盐车无人理睬,千里空收骏马之骨。国家的现状是故土未复关河阻断道路隔绝。而我最欣赏你闻鸡起舞的豪情壮志,说“男儿到死心如铁”。总有一天看我再试身手,象女祸一样去补天裂。
赏析: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赋闲带湖已五年之久的辛弃疾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辛弃疾的老友、著名的爱国志士陈亮(字同父)。陈亮特地去拜访辛弃疾,并逗留了十天时间,两人纵谈世事,开怀畅饮,达到空前的默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关于这一次会见,辛弃疾在第一首《贺新郎》小序里说:“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切,为赋《乳燕飞》(贺新郎)以见意。”这段小序中还提到:“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为此,可发千里一笑。”围绕这一首《贺新郎》,辛弃疾与陈亮二人你来我往,相互唱酬,共填了五阙《贺新郎》词,可以说是南宋词中的抒写志士情怀与朋友交谊的千古绝唱。
1、辛弃疾 《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把酒长亭说);
2、陈亮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老去凭谁说);
3、辛弃疾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老大那堪说);
4、陈亮 《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离乱从头说);
5、陈亮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话杀浑闲说)。
本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该词即是如此。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洁者不思北复中原。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词中,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压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和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词人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老大那堪说。”直写心怀,感情极为沉郁。“那堪”二字,力重千钧,义蕴极为丰富。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壮怀,并且与陈亮的“同志”之情拍合。“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不久前,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祭陈同父文《)这是大慰平生的一次相会,故在此词中津津乐道:“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与之高歌痛饮,彻夜纵谈。
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足见议论有力。这几句是他们交谈时情景的实录。因为写在词里,故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着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然而,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国家大事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努之情。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事无两样人心别。”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国难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象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词人义愤填膺,向统治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今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统治者无地自容。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统一,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今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象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又有何用!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锐的不平。“一个”空“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对朝中当政者打击排斥主战派种种行为的无比怨忿。笔力劲健,感情沉郁,意境极其雄浑博大。”正目断关河路绝。“词人触景生情,由大雪塞途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激起了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更加坚定了统一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笔健境阔,格调高昂。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词的意境也最后推向了高潮,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篇6:古诗虞美人 秦观
古诗虞美人 秦观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词作者北宋秦观,过片写春光易逝,花期短暂,融入了词人伤春怨别的情感。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①,不是凡花数②。乱山深处水萦回③,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④。为君沉醉又何妨⑤,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释】
①碧桃:一种观赏桃花。此指仙桃,借以赞颂主人的宠姬碧桃。
②数:辈。
③萦(yíng)回:盘转回旋。
④不道:不奈,不堪。 这里“春”为双关语,既指喻作者对碧桃的赏爱,也寓有碧桃春心萌动,又难以表述之意。
⑤君:指花,也指双方。
【创作背景】
秦观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在京城几年间,曾经有一位大官大摆宴席,将秦观也请去了。秦观在这些达官显贵中,卓然不群,别有一种绝世风姿。大官的一个宠姬碧桃频频向秦观劝酒,秦观都一饮而尽,毫不推辞。碧桃的倾慕之情已有所流露。当秦观也为她斟酒时,那位大官慌忙阻止道:“碧桃是不饮酒的。”可是没想到,碧桃竟接过酒杯说:“今天我就为秦学士拼了这一醉了!”举杯一饮而尽。秦观领会这一片深情,但却不能有别的表示,只能当场写下这首《虞美人》。这使得那位高官恼怒万分,并且说:“以后永远不让她出来见客了,满座的人听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赏析】
一支碧桃在乱山深处孤独自开,不被人赏,正是美人命运的象征。这首词运用新巧别致的比喻手法,表现了怀才不遇、伤春惜别的主题。
词的上片以花象征美人,所以着笔在花。“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首句化用唐代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先声夺人,高雅富丽,那是只有天宫才可能有的'一株碧桃。又况且和露而种,更呈其鲜艳欲滴之娇情妍态。如此光艳照人,自然不是凡花俗卉之胚数。词人从正、反两面对其褒扬至极。
接下来“乱山深处水萦遛,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却突作转折,极力一抑,显示这仙品奇葩托身非所。乱山深处,见处地之荒僻,因此,它尽管具有仙品高格,在萦回盘绕的溪边显得盈盈如画,却没有人来欣赏。“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没人欣赏没人问,美也没有用。也许可以保持那份高洁与矜持,然而总是遗恨。从而表现出碧桃不得意的遭遇和寂寞难耐的凄苦心境。“为谁开”的探询语气,将“无主”之慨委婉出之,音情低徊摇荡。
下片始转写美人,以仙桃比喻美人,而美人又是作者寄托身世、用以自况的对象。过片“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两句,写花在暮春的轻寒细雨中动人的情态和词人的惜春的情绪。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天很快就要消逝,想留也留不住。花的含情无限之美和青春难驻的命运在这里构成无法解决的矛盾。所谓伤春也是自伤,即如此般芳洁光艳,终是青春难驻,年华易往。
末尾两句写惜别。“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说的是因为怜惜花的寂寞无人赏,更同情花的青春难驻,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君,这里指花。 “只怕”二字一转,又折出新意,说是想到酒醒以后,面对的将是春残花落的情景,这更令人肠断。这一转折,将惜花伤春之意更深一层地表达了出来。
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词作在艺术表现上运用的是传统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花,为美人之象征,在美人身上,可以看出词人自身的影子。亦花亦美人亦词人。词人本是一位“少豪俊,慷慨溢于言辞”(《宋史·秦观传》)的才俊之士,却不为世用,仕途抑塞,历尽坎坷,自然是满腹怀才不遇的不平。然而这不平无法向人诉说。只好“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于是当词人为美人的命运深情叹咏的时候,他其实也是在寄寓身世,抒自身怀抱。词心所系,寄托遥深,乃是香草美人手法极其成功的运用。
【作品介绍】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词作者北宋秦观,虽满腹才华,却不为世用,仕途抑塞,历尽坎坷。此词是一首托物咏怀,自伤身世的小词。起调二句赞咏碧桃天生丽质,幽独不凡的高雅品格。接下二句感叹碧桃居处荒僻,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的可悲处境。过片写春光易逝,花期短暂,融入了词人伤春怨别的情感。结语“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为全词的精华与重点,作者将花与人合写,表现了花恼人,人惜花的幽独情怀。
这首咏物伤春词在所咏的仙桃身上,寄托了作者的高洁品格和坎坷的身世遭际,表现了怀才而为世弃、高洁而遭人谤的尤怨以及对年华流逝青春难驻的无可奈何情绪。全篇写物不正面刻画,而从整体运笔,于虚处传神,极富风致情韵。
【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市)人。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篇7:虞美人古诗赏析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棗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扩展阅读:词牌沿革
此调为唐代教坊曲,始词见于敦煌曲子词,前后段结句为七三句式,与五代顾复六首相同。《词谱》列七体,当以李煜此体为宋人通用者。《碧鸡漫志》云:“《虞美人》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元高拭词注“南吕调”。《乐府雅词》名“虞美人令”。周紫芝词有“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名“玉壶冰”。张炎词赋柳儿,因名“忆柳曲”。王行词取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一江春水”。
关于“虞美人”名称的来源,有多种可能。虞美人,秦末人,即虞姬。项羽之姬妾,常随侍军中。汉兵围项羽于垓下,羽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虞姬以歌和之。又草名,别称丽春花、锦被花,花有红、紫、白等色;传说此花闻《虞美人》曲便花枝舞动。王灼《碧鸡漫志》卷四:“《虞美人》,《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唐时,非也。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作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芳菲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又云:‘当时遗事久成空,慷慨尊前为起舞。……然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中吕宫,近世转入黄钟宫。”
此调以七字句和五字句为主,配以一个九字句为结,凡四换韵,仄韵与平韵相间,每句用韵,因而音节明快响亮,气势奔放,以悲歌慷慨为基本特色。黄大舆《赋虞美人草》云:“世间离恨何时了。不为英雄少。楚歌声起霸图休。玉帐佳人血泪、满东流。葛荒葵老芜城暮。玉貌知何处。至今芳草解婆娑。只有当时魂魄、未消磨。”辛弃疾对此题材亦赋云:“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苏轼用以为友人赠别亦流露悲慨之情:“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蒋捷抒写整个一生的感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雨滴、到天明。”五代与宋代词人亦多有以此调抒写儿女之情者,如北宋何桌词:“分香帕子揉蓝腻。欲去殷勤惠。重来直待牡丹时。只恐花知知后、故开迟。别来看尽闲桃李。日目阑干倚。催花无计问东凤。梦作一双蝴蝶、绕芳丛。”此调适用之题材较广,但仍以抒情为主。
篇8: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古诗鉴赏题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②。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③。
玉台④弄粉⑤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⑥。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⑦。
注: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①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
②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③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④玉台二句: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
⑤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⑥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⑦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个里,个中、此中。去国,离开朝廷。
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3分)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3分)
答案:
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
2、展开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象用典拟人。)
译文: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赏析:
此词系作者被贬后所写,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见于作者笔端。《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个里,此中,这样的情景中),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篇9:虞美人·送陈真州子华古诗鉴赏
刘克庄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今把作握蛇骑虎。
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
谈笑里,定齐鲁。
两淮萧瑟惟狐兔。
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算事业须由人做。
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
空目送,塞鸿去。
刘克庄词作鉴赏
这首送陈子华的词,写法特别。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突如其来地提出一个因北望中原而产生的问题,起势突兀,引人注目。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接着才指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即是该怎样对待沦陷区的义军。问题从南、北宋之际说起,当时的`爱国将领宗泽为抗击金军,招抚了义军首领王善、杨进等人,他敢于招抚被人视为寇盗的义军,有能力驾驭他们,依靠他们壮大抗金的力量,所以宗泽声威大震,军民都敬重他,喊他为宗爷爷。宗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正确的立场和措施,在抗敌方面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篇10:《虞美人》诗词原文及鉴赏
《虞美人》诗词原文及鉴赏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赏析】
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二句写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背飞双燕”即“劳燕分飞”,这一意象则隐喻了词人与公度当年的被迫离别。“贴云寒”,言懔畏云中高寒,回绕过云层,挨着云边寒气而分飞东西。一个“寒”字透露出心有余悸的寒意。最后“独向高楼”补叙出所处位置和登楼倚栏目送故友离京远去的.情景。下片直抒念远怀人之情。从上片“芙蓉落尽”到下片“雪满长安”,交待出词人时至岁暮仍滞留汴京。“浮生”二句写人生若水面浮沫旋生旋灭的虚幻感和“雪满长安”的寒冷孤独,更增添了故人杳然的寂寞感。“故人早晚”是词人悬想公度自秋至冬定然也在怀念着自己,也会早早晚晚登上高台眺望长安,定然会“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词人化用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一枝,寄赠长安好友范晔的典故,设想公度想念自己而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用典贴切自然,而“春色一枝梅”的莹洁明艳的意象则成为友谊的一种象征。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堪称佳作。
篇11:《虞美人萤》古诗词鉴赏
《虞美人萤》古诗词鉴赏
虞美人·萤
赵闻礼
池馆收新雨。
耿幽丛、流光几点,半侵疏户。
入夜凉风吹不灭,冷焰微茫暗度。
碎影落、仙盘秋露。
漏断长门空照泪,袖纱寒、映竹无心顾。
孤枕掩,残灯炷。
练囊不照诗人苦。
夜沉沉、拍手相亲,騃儿痴女。
栏外扑来罗扇小,谁在风廊笑语。
竞戏踏、金钗双股。
故苑荒凉悲旧赏,怅寒芜衰草隋宫路。
同燐火,遍秋圃。
赵闻礼诗词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游扬州隋故院所作。
上片可分为两个层次,各有五句。第一个层次先以“池馆收新雨”写出地点和天气。后以“耿幽丛、流光几点,半侵疏户。入夜凉风吹不灭,冷焰微茫暗度”四句写池馆萤火。“耿”字,乃明亮、照亮之意。“疏户”,指有漏隙的门。“入夜”一句,由李嘉《萤》诗的“夜风吹不灭”演化而来,“微茫”二字则是模糊不清之貌。“炷”,即灯芯。夏末秋初的夜晚,一场新雨过后,池边馆舍极为清冷而寂静。此刻,隐伏着的萤火虫开始活动起来,萤光闪闪,照亮了池边幽暗的草丛,接着飞上夜空,流光点点,渐近疏户却又向远处飞去,只见那风吹不灭的清冷光焰,熠熠荧荧,在夜色深处变得愈益模糊起来。随着萤火的远逝,词人在追寻中也在遐想,物境是凄清寂静的,心境则是幽索哀婉的,暗中蕴藏着一股感情的寒流。所以接下去第二个层次的五句,连用两事,写了:“碎影落、仙盘秋露。漏断长门空照泪,袖纱寒、映竹无心顾。孤枕掩,残灯炷。”其中的“仙盘”,指仙人承露盘。“漏”,乃指漏刻,亦称漏壶,为古代计时之器。“漏断”,指夜漏已尽天色将明。“长门”,指长门宫,历史上的仙盘秋露、长门孤泪同写萤火并无联系,但前者加上“碎影落”,后者加上“空照泪”,便点化成与萤火相关的事情。所以当词人仰望夜空,看“冷焰微茫暗度”的时候,他好象看到那秋夜的流萤,点点碎影映入了仙盘秋露,又仿佛见到它飞绕在长门宫中,照着陈皇后的满脸泪痕。在清冷的长门宫里,陈皇后衣衫单薄,心境悲苦,即使有流萤映竹,清光映照的清幽景色,也无心观赏,只能在漫漫长夜中独自哀愁。在这五句中,词人由眼前的流萤回追溯过去,虚实结合,不但丰富了咏萤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这首词的品味。
词的下片也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前六句:“练囊不照诗人苦。夜沉沉、拍手相亲,騃儿痴女。栏外扑来罗扇小,谁在风廊笑语。竞戏踏、金钗双股。”说明词人深夜作诗及騃儿痴女嬉戏玩耍的情景。
第一句暗用车胤囊萤读书典故。“练囊”,是以素色熟丝织成的萤囊。第三句的“騃儿痴女”,指天真幼稚或迷于情爱的少男少女。第四句的“罗扇”,是以丝绢制成的小扇,化用杜牧“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意。第五句的“风廊”,即通风长廊。第六句是以“戏踏金钗”暗中引比荆楚一带端午节戏踏百草的游戏。从词的思路上看,这里说的“练囊不照”跟前面说的“长门空照”,暗中相合,都是物性与人情难通的意思。夜深了,微弱的萤火只能给词人带来一点亮光,却不能照亮出他苦吟的心境。拍手相亲的騃儿痴女忽然搅断了在黑夜里冥思苦想的词人的思绪。他们不像词人那样愁苦,而是快乐地在栏杆外拿着轻巧的罗扇追赶流萤,一次次地向池馆窗前扑来。风廊里又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他们竟然别出心裁,把双股金钗丢去地上,模仿踏百草的游戏,争着戏踏。这一幕幕地闹剧,可爱可笑而又让人发恼。可是词人似乎并不责怪,只是像素描一样,淡淡写来。大概是騃儿痴女的天真灵性唤醒了他逝去已久的童心,故以轻松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幸福快乐、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以章法而论,小儿女的.嬉戏只是一段穿插,词人所要表现的是咏萤怀古,所以经过一番推挽,调转词笔续写出第二个层次的四句:“故苑荒凉悲旧赏,怅寒芜衰草隋宫路。同燐火,遍秋圃。”其中的“故苑”,本指洛阳的萤苑。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晚游山之际将其放掉,荧光照遍了整个山谷。“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杜牧《扬州》)
自此皆以放萤为扬州事典。“隋宫,指炀帝在江都西北所建的隋苑。这里以萤苑为扬州事并与隋宫合而为一。”怅“,乃领格字,领起末结两句。以上四句,词人将怀古揉入景物描写,情景结合,写得极为凄迷哀婉。当年的隋苑,放萤数斛,成千上万,光遍岩谷,极尽观赏的乐趣。如今,那赏心悦目的场面早已烟消云散了。词人说”悲旧赏“,是古今对比所产生的情绪,也是本词感情基调。在悲凉之中,他感叹万千,以致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因以”怅“字领起,中间再以”同“字勾紧,最后又以”遍“字奋力重拍,写下了”怅寒芜衰草隋宫路。同燐火,遍秋圃“。繁华隋宫,如今荒径败草,燐火冷焰,严寒凄凉,冷落不堪。这三句是全词的重点句,笔力严厉深刻,充分揭示出咏萤怀古的主题,在描绘这些景物时,词人的感情很复杂。既有对隋宫故苑衰败的惆怅,也有对隋炀帝不恤民力而最终身亡国灭的感叹。寓意深远而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词,以咏萤为题,往事与实景结合,以騃儿痴女穿插其中,古今往复,纵横交错,始终围绕着萤火。这首词主题突出而内容广博,思路活泼,跌宕起伏,有其独特之处,作者用典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运用自如,已达到艺术上的佳境。
篇12:苏轼《虞美人》宋词鉴赏
●虞美人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 秦观的虞美人鉴赏
★ 乞巧古诗鉴赏
★ 《夜雪》古诗鉴赏
★ 《江村》古诗鉴赏
★ 古诗鉴赏归雁
★ 辛弃疾《虞美人》
虞美人古诗鉴赏(集锦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