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yuanshichuanme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虞美人》阅读题及答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虞美人》阅读题及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虞美人》阅读题及答案
《虞美人》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虞美人①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②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③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④。
【注】①此词为李煜绝命词第二首。作于南唐新亡、后主赐第囚居之时。②庭芜:庭院里的草。③尊罍(léi):一种酒器。④难任:难以承受。
【问题】
6.请从感官的角度赏析“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2分)
▲
7.下列关于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词的前两句写出春回庭院、杂草复绿、柳叶新生的春景。
B.词的下片描写了词人宅院笙歌不断、众人饮酒作乐的场景,这样的生活让他沉醉。
C.词中用“烛明香暗”衬托“画堂深”,映射词人的.寂寞无法排解,与上片的“凭阑半日独无言”相呼应。
D.词的结句萧飒憔悴之极,自摹白发穷愁之态,尤令人悲痛,是全词的点题之句。
【参考答案】
6.(2分)“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从视觉的角度写新月的照耀,一切还像当年一样,透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思念。(答出听觉、视觉角度得1分,分析符合语境或词人的情感得1分。意对即可。)
7.(3分)B
篇2:《虞美人梳楼》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梳楼》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试题
1.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5分)
2.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6分)
3.说说“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一句中的“几度”二字表达的深刻含义。(4分)
4.词作描写“愁”时,使用了“衬托”的表达技巧,请举2例说明。(4分)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6)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4分)
(7)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4分)
(8)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景象有什么特点?(5分)
(9)这首词运用了以乐景写哀的表达技巧,试简要例析。(5分)
参考答案
1.“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1分)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1分)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1分)
2.(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分)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2分)
(3)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答出两中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3.渲染了词人羁旅他乡的愁闷与无奈,(2分)以及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2分)
4.用“楼”之小,衬托“愁”之大。(2分)以“海棠”之艳,反衬“愁”之深。(2分)
5、羁旅它乡,凭栏伤怀,思归念远之情。(2分)
(6)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 (1分),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 (1分)。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 (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2分)。
(7)运用反衬手法 (1分),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 (2分),突出乡愁的浓重 (1分)。(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己久,韶华己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竟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用海棠反衬,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凑凉之意。)
8、写如丝杨柳、绵绵细雨(2分)、小楼、云朵(1分),一派迷蒙景象(2分)。
9、“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运用了以乐写哀的表达技巧。(2分)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1分)衬托诗人久滞他乡的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1分)写得婉转而含蓄。(1分)
二
1.这首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2.请分析本词中“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一句与李清照《一剪梅》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1)杨柳丝丝,细雨绵绵,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迷愁苦的景象;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
2.相同点:两句都用了“才…却”这一转折结构来表现情感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变化。
不同点:前者承“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而来,再以“晚风寒”写出了内心的失落,借景抒情,情感含蓄;后者则承“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句,以“眉头”和“心头”、“下”和“上”对举,情感较为直露。
赏析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篇3:《虞美人·听雨》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听雨》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欢乐 失意 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4)这首宋词主要采用了“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赏析二】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借“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景物组合而成“少年听雨图”,传达出春风骀荡、欢乐甜蜜的情怀。少年时代是无忧无虑的,又是多情善感的。处身歌楼上,楼内歌声和着室外雨声,怎能不令人心醉神迷?明灯红烛、昏纱罗帐,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这灯红酒绿的欢乐时光,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正是作者着力表现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第二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以“客舟”为中心场景,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挥就成“壮年听雨图”,映现出中年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少年时是不会预料到未来的处境:为了生计而浪迹天涯,为了理想而漂泊南北?风雨袭来时只能在客舟中听着无奈的雨声,消磨忧愁的岁月。瞧那舟外江阔云低,前路茫茫;听那萧瑟秋风中传来几声南飞孤雁的哀鸣声……此情此境怎不让人柔肠寸断!
第三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显然是“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末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饱经风霜的作者,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不尽的慨叹,又蕴藏着无限的惆怅。唉!满怀愁绪,欲语泪先流。仰问苍天,为什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总是这样的无迹可循?如今只能听任雨打窗棂,一直到天明了。
短短一首词,概括人一生。前三句,一句一画面,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听歌雨;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其中折射出词人由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的惆怅彷徨,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的心情,这是亡国者的哀痛,也是失志者的悲愤!
篇4:虞美人寄公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虞美人寄公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虞美人·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①只合尊②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 ①浮生:指人生。②尊:通“樽”,酒杯。
1、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5分)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三)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曹刿论战》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作者只用了“齐人三鼓”、“ ”和“ ”三句,就概括出鲁军从防御到反击再到追击齐军的全过程。
②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 。
③韩愈通过鲜明的对比,批驳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错误风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答案
1“独”,即孤独,独自,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阑眺望的情态,透露出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5分)
2.这两句运用了对面着笔(或虚写、想象)的手法。想象朋友公度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自己;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自己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词人通过这幅想象的画面,来表现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6分)
3.( 6分)①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篇5:《虞美人》阅读答案
清屈大均
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魂无主独东还。
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雄又唤奈虞何。
【注】虞美人,词牌名,初咏项羽宠姬;也是一种花名。
1.“无风亦向朱栏舞”运用了怎样的修辞?写出了虞美人怎样的特点? (4分)
2.试从咏史的角度,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轻柔、妩媚。(2分)
比喻(借花喻人),表现出虞姬的多情(答“忠贞”也可)。(2分)
2.(1)观点:认为项羽当年不过江东的主要原因是君王不忍让虞姬香魂独留而东还。(2分)
(2)情感:作者对项羽(虞姬与项羽的爱情)给予了充分的同情(答“叹惋、肯定”等也可);作者借此抒发了英雄无奈的感慨。(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满分)
作者: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号非池,又名邵隆,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篇6:虞美人阅读理解答案
虞美人阅读理解答案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②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后不仕,词近稼轩。②华风:绚丽的风格。
8. 犹胜阴山北海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5分)
9.下阕不曾愁与泪偷流矛盾吗?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词人引用的是苏武牧羊的典故。(阴山,匈奴世居之地;北海,匈奴极北之地的'湖泊;窖指地窖,群者羊群。言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风雪摧残,但境遇也好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之苏武。)(2分);②这一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内容,表现了作者从容面对风雪,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不忘故国的高尚襟怀。(3分)
9.①不矛盾。不曾愁是因为醉,醉与泪都是表现南宋遗民亡国愁恨之深。(2分)②亡国之痛只好借醉解脱,醉中却又被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歌声勾起而更伤痛。 (2分)③这样写,因愁痛求解脱,解脱而不得,则遗民之忧伤愁恨,牢不可破。(2分)(只要能结合诗句合理分析即可)
篇7:虞美人黄庭坚阅读答案
虞美人黄庭坚阅读答案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今广西宜山)后所作。②典出《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佛之不去。”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天涯”句,词人在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很是诧异伤心。
B. “夜阑”“风细”时候才“得香”,故云“迟”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
C. 上阕先写在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
D. “玉台”句,词人展开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E. 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2. 这首词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AD
2. 对比,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进行对比,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之情,又抒写了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词人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之气。
【解析】
1. 试题分析:诗歌中以五选二这种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是这两年的新趋势,这样考查方式比原来的问答题,考查的知识点要多得多,它可以根据诗歌涉及的形象、情感、手法等方方面面来设题。A项就是从情感的角度设题,词人在边地看到梅花“很是惊喜”,而不是“诧异伤心”。D项“比喻的手法”错,“玉台弄粉”一个“弄”字,把人的动作赋予给梅,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手法和情感。题干问“这首词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考生应该抓住诗歌中使用频率最高、最明显的手法。该词描写梅花,实则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清高孤傲、坚贞不屈的精神;“玉台”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暗示自己在朝廷受到小人排挤毁谤,远谪天涯;“飘到眉心住”一句用典,典出《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中“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佛之不去。”
可见,该词使用的手法不止一种,而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对比的手法,全词以咏梅为中心,上阕、下阕都采用了对比,结合诗句,可知作者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进行对比,在天涯之地宜州看到梅花开放表现出见梅的喜悦之情,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对比又抒写了不胜今昔之慨,再结合注释一可知后面这两组对比还表现了词人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之气。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概段意,方法多,可归并,善取舍。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莫放过。
重点词,关键词,串成句,段意明。
阅读理解常考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1.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2.时间顺序。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篇8:《虞美人》阅读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阅读答案及赏析
虞美人
[清]蒋春霖①
水晶帘卷澄浓雾,夜静凉生树。病来身似瘦梧桐,觉道一枝一叶怕秋风。
银潢②何日销兵气?剑指寒星碎。遥凭南斗③望京华,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
[注释]①蒋春霖,晚清词人。曾亲历咸丰间兵事,漂泊江淮间,多感伤之作;②银潢:银河。化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③南斗:即斗宿,南斗六星。
(1)“病来”二句表意生动哀婉,堪称神来之笔,请赏析。(3分)
(2)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病来”二句诗人以梧桐自比,(1分)通过风中梧桐萧索枯瘦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病后憔悴之态,(1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1分)
(2)①战乱平息的渴望;②山河破碎的悲愤;③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对朝廷的忠情;④漂泊天涯的'愁苦。(一点1分,任3点即可满分)
赏析:
《水云楼词》中,此首最为悲愤。词人亲历战乱,漂泊江淮间,心境悲凉已极。“病来”二句刻画乱离之感,不尽曲江之悲。过片二句激愤感人,结二句温柔敦厚。诗人以梧桐自比,把自己病后憔悴的形态生动地描绘出来,抒发了作者的漂泊之苦和乱离之痛。“银潢何日销兵气”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平息的渴望;“剑指寒星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山河破碎的悲愤;“遥凭南斗望京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帝都京城的思念和对朝廷的忠情;“忘却满盛清露在天涯”一句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
篇9:虞美人周邦彦阅读答案
虞美人周邦彦阅读答案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细雨蒙蒙、洒满池塘、点落在萍面上的迷人春景,一个“看”字,把人与细雨、浮萍联系起来,以乐景反衬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B.“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一句,表面点明已是黄昏时分,也暗含了光阴飞快、即将别离的深层意蕴。
C.下片开头二句,描写美酒飘香、杨花飞絮的饯别情景,然而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伤别之情更显凄婉悲凉。
D.“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直言行人心烦意乱,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羁思烦乱的无端无序勾画出来。
E.这首词,以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活动场景的变化,描绘寻常人物情事,却也别具一种朴实、厚重的感人力量。
2.词的结句“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与上片哪一句相呼应?这两句怎样表达离人深致的情愁?(6分)
答案:
1.A、C(A项开头描写的是凄清雨景。C项错在“离人之间却相对无言”)
2.词的结句与上片“一双燕子守朱门”呼应。“一双燕子守朱门”一句,描写黄昏细雨之中,深院里是一对固守朱门的燕子;“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一句,描写离别之际,灯下是相对而立的一对零落身影。一双苦闷的燕子与两个愁人的影子,两个意象的遥相呼应(映衬),令即将分离的情景格外凄恻哀伤。(写出相呼应的句子,得1分;两句诗的句意解析,各1分;从意象、意境、心境的角度分析,各1分。)
小说阅读关于标题题型方法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b、看开头和结尾。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说明文阅读常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__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__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__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__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__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篇10:虞美人春怨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被贬。
(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句中的“碧桃”和“凡花”指什么人?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分)
答:
(2)“乱山深处水萦迥,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4.(1)分别代指杰出人才(品德高尚的人)和一般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杰出人才”“一般人”各1分,“比喻修辞”2分。)
(2)身为仙品奇葩却开放在乱山深处,虽美丽如画,却难以被人赏识,这里词人以如画的碧桃自况,委婉的表达了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感慨。(分析2分,寄寓的情感2分)
篇11:虞美人春怨阅读答案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8.《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和《春景》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5分)
9.《春怨》和《春思》在写法上有其共同点,那就是“无理而妙”——看似无理,却自是妙语。请分别指出两首诗中无理而妙的诗句,并作简要赏析。(6分)
春怨金昌绪春景胡祗遹春思李白比较阅读答案
8.①《春怨》一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1分),抒发了她对征戍亲人的'思念(1分)。②《春景》一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1分),表现了诗人美梦醒来的闲适的心情(1分),和面对生机盎然的春日风光的喜悦心情(1分)。
9.①《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表面上看,思妇打鸟是因为鸟儿惊扰了她的梦,但从本质上来说,能否梦到丈夫与鸟无关,看似无理,却巧妙地写出了思妇对丈夫的
强烈思念。(3分)
②《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怪不相识的春风跑到自己的罗帐里来并斥责春风,怪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却巧妙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3分)
篇12:《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听雨》阅读答案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⑴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2分)
⑵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⑶“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4)这首词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__________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
(5)“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⑴前者寓指偏安一隅的南宋尚能沉迷于逸乐中;后者寓指元军南侵,作者处于逃难漂泊之中了。
⑵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几声“断雁”孤独的哀鸣。既与前面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更为下文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⑶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4)时间;心情(或感情)
(5)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
(二)
(1)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壮年听雨”中悲欢离合的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3)“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析这首宋词的映衬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欢乐 失意 无奈(同义词均可以);
(2)以“客舟”点明客居在外的“悲”和“离”,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3)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4)这首宋词主要采用了“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三
1.通读全词,概括作者的思路(5分)
2.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本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1分)按时间顺序(1分),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从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2分),表达了时光易逝,漂泊孤苦,孤独寂寞的情感。(1分)
2.(1)虚写(想象),回忆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2)白描,“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简笔勾勒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大雁失群孤飞客舟听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一腔旅恨、万种离愁。(3)细节描写、比喻,“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4)衬托,以少年听雨的欢乐对中年、老年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中年听雨的满腹愁思对老年听雨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5)“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6)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点滴天明”,词人满腔孤寂,雨下到天明,作者愁到天明。一“任”字,内心独白脱出,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满腔亡国遗恨。(每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在是无法听任,难以去怀的意思。尽管看似大彻大悟、超然出世,事实上依然解脱不了,世事难忘——国事难忘,家事难忘。
★ 虞美人古诗词
★ 虞美人赏析
★ 《虞美人》教案
★ 虞美人古诗鉴赏
★ 虞美人课文反思
★ 白日梦阅读题答案
《虞美人》阅读题及答案(整理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