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牛杂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鉴赏复习,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鉴赏复习,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鉴赏复习
一、《闻雁》 韦应物 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也听到了自远而近的归雁的悲鸣之声,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更不知道故乡远在何处,归思之情无穷无尽。
2.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设问,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惆怅之情,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引起下文作者情思。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语或句子简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悠长的思乡之情。第一二句中“故园渺何处”“归思”“悠”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归家之愿无穷无尽;第二三句中“秋雨夜”“归雁”,描绘出漫漫长夜、绵绵秋雨、由远而近的雁叫声,诗人思乡愁绪更浓了。
4.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二、《池鹤》 白居易 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1.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这些形象起对比和衬托的作用。乱鸡形象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丹顶鹤和鸬鹚对比,突出丹顶鹤的风姿的不是权贵的品格;鹦鹉学舌无主见,突显了诗人痛恨邀宠献媚的行为。
2.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丹顶鹤所思是自己何时(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尾联借丹顶鹤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读诗贵在品,试品味“怅”字运用的精妙 。
一个“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4.诗人以鹤自喻,抒发自己什么感情?
抒发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感情。
三、《迎燕》 葛天民 宋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是: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2.诗中“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二句,更是把燕子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3.赏析颈联“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1)着力刻画新燕的“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春泥,在雨中穿梭来往。
(2)“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3)燕子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苦劳碌。
4.这是一首平易浅显的咏物诗,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
5.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暗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四、《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2.从题目看,这是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就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表现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4.“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一句李白自比小谢谢谢朓,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句中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
5.“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照应。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其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五、《渔家傲》 范仲淹 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情景交融,由“异”字统领上阕的景物描写,“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在何处?
基本要点:荒芜、凄凉、大雁南飞,各种声音充满边寨特色,两军对垒战事紧迫。(意思对就可以,完全机械抄原文得1分)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功业未立、壮志难酬、思念亲人的情怀。
4.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六、《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2.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①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②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③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2.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怀念故友;②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八、《无题》 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金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赞美海棠花品位之高,寄语儿女学习海棠品质,坚守自己的节操。
2.描写红绿映衬,娇艳动人,表现海棠花美丽的诗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3.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枝叶繁茂,新叶翠微;含苞未放。
4.“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做赏析。
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成稳。
十、《题红叶》 宣宗宫人 唐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表达了宫女不甘寂寞,借红叶传情,传达自己向往人间生活的愿望,后人常用“红叶题诗”喻男女奇缘。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进行抒情?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委婉、含蓄。
3.“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一句在祝福红叶中寄托了宫女怎样的心愿?
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强烈心愿。
十一、《山中》 王勃 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法,通过深秋时节特有的“高风晚、黄叶飞”,来烘托表现自己浓郁的羁旅乡愁。
2.诗人直接抒发孑然一身,客游他乡,思归不得,内心无比痛苦的诗句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3.“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秋夜落叶图。思归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十二、《城东早春》 杨巨源 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
2.“诗家”与“看花人”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家”喜欢的是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明丽清新,“看花人”喜欢的是仲春“花似锦”的繁华喧闹。对比突出了“诗家”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3.诗的前两句中哪些词表现早春:新春、才、半
4.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春天的早?
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
5.赏析“清”字的妙处。
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十三、《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的“秋”字除点明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
2.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于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十四、《论诗》 赵翼 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①“万口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篇2: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复习重点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李白,字 ,号 ,是我国 朝著名的 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 。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 ,“小谢”指 。 4、“建安骨”又称 ,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 、、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 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太白 青莲居士 唐浪漫主义 诗仙;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3、谢灵运 谢眺;4、建安风骨曹操 曹丕 曹植 刚健清新;5、D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篇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复习重点
二、《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阅读诗歌《渔家傲》,回答问题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3、选出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概括,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他的怀乡思亲的心绪。
B.边塞风光在作者笔下苍凉悲壮。“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从视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至“千嶂里”两句,又从听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C.“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D.“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塞下秋景、守边将士思乡报国之情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异常荒凉3、B4、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本题2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
(二)根据课文填充。
(1)上片以“ ”字统领,描写了“ ”、“ ”“ ”三幅边塞特有的景色,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答:异 衡阳雁去 四面边声 长烟落日孤城闭)
(2)下片 , 二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答: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 ”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 ”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答:羌管悠悠霜满地 将军白发征夫泪)
篇4: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复习习题
一、根据句意,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完成单词。
1. Can you work out this maths problem (单独地) ?
2. A few days ago, they found a few (松鼠) on the fields.
3. Mrs Wu always (准备)a fruit salad for his daughterbefore supper.
4. (遗憾的是) , giant pandas face_____________(严峻)problems inthe wild.
5. This book is much (厚)than that one. I’ll take that one.
6. The horse is standing with its eyes ______________. ( 闭着 )
7. The elephant is going towards the water. It may need a __________(洗澡).
8. _________ ___________(竹林) are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大熊猫) may not have place to live orfood to eat.
9. ____________ (海豚) are clever. They save people when they are in danger.
10. (蝙蝠) are like rats, but they havewings.
二、单项选:
( )1. People __________ a bath in winter.
A. don’t need to B. don’t need C. needn’t D. needn’t to
( )2. I remember _________ yousomewhere,but I can’t think of your name.
A. meeting B. to meet C. meet D. meets
( )3. Don’t forget _________the door when you leave the room.
A.closed B.toclose C.closing D. close
( )4. We hope you tothe party this weekend.
A. to come B.come C.coming D.will come
( )5. Fish sleep with eyes__________.
A.closed B.close C.open D. opened
三、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He decided (see)the film the next day.
2. Thanks for (be)with us.
3. –Who (teach)you maths?
-Miss Gao does.
4. (work) hard, or you (fail) in the exams.
5. They plan (take)Jack out.
6. Come on, Mike. Let’s (enjoy) ourselves.
7. She often spends a lot of time (chat) with her friends on thephone.
8. Could you show me how (do) with it?
9. Maybe it (not be) hungry.
10. Bees never get_________ (lose), because they always remember _________ (come) back the
same way as they ______ (go).
篇5: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复习习题
一、阅读理解
Big Ben is not the name of a man. It is thename of a huge(庞大的) clock in London. 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 Thisclock has four faces. So, no matter where you stand, you can read the time onthe face of Big Ben. Each face is the size of a double decker(层) bus. The handsare about four meters long. It is about the size of two people standing on topof each other. If you go to London, you may want to visit the Houses ofParliament(国会大厦). There you will find Big Ben sits at the top of theclock tower in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Maybe you will hear it as well as seeit. The huge clock makes such a loud noise. “Ding dong, ding dong”, it goes every quarterof an hour.
The clock was named after a big man. He wasSir Benjamin Hall. This man did much building work in London many years ago.
( )1. Big Ben is .
A. a double deckerbus
B. a huge clock
C. the name of Ben
D. a building
( )2. the clock strikes every of an hour.
A. tenminutes B. fifteen minutes
C. thirtyminutes D. forty-five minutes
( )3. You canread the time of Big Ben .
A. at thetop of the clock tower
B. in the House of Parliament
C. on thehands of the huge clock
D. on the four faces of the clock
篇6: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
八年级下册苏教版英语复习习题第二部分
三、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He decided (see)the film the next day.
2. Thanks for (be)with us.
3. –Who (teach)you maths?
-Miss Gao does.
4. (work) hard, or you (fail) in the exams.
5. They plan (take)Jack out.
6. Come on, Mike. Let’s (enjoy) ourselves.
7. She often spends a lot of time (chat) with her friends on thephone.
8. Could you show me how (do) with it?
9. Maybe it (not be) hungry.
10. Bees never get_________ (lose), because they always remember _________ (come) back the
same way as they ______ (go).
四、阅读理解
Big Ben is not the name of a man. It is thename of a huge(庞大的) clock in London. 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 Thisclock has four faces. So, no matter where you stand, you can read the time onthe face of Big Ben. Each face is the size of a double decker(层) bus. The handsare about four meters long. It is about the size of two people standing on topof each other. If you go to London, you may want to visit the Houses ofParliament(国会大厦). There you will find Big Ben sits at the top of theclock tower in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Maybe you will hear it as well as seeit. The huge clock makes such a loud noise. “Ding dong, ding dong”, it goes every quarterof an hour.
The clock was named after a big man. He wasSir Benjamin Hall. This man did much building work in London many years ago.
( )1. Big Ben is .
A. a double deckerbus
B. a huge clock
C. the name of Ben
D. a building
( )2. the clock strikes every of an hour.
A. tenminutes B. fifteen minutes
C. thirtyminutes D. forty-five minutes
( )3. You canread the time of Big Ben .
A. at thetop of the clock tower
B. in the House of Parliament
C. on thehands of the huge clock
D. on the four faces of the clock
篇7: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虽有名马(即使 ) 2.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 ..
3.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
5.其真无马邪(难道) 6.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 ..
7.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方法) 8.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养) ....
(同“才”才能 )
二、翻译句子(10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三、按原文填空(10分)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千里马只有靠伯乐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到是否正确?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么做?
(1)这个道理今都是一样的。但是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抢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
篇8: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
3.苔痕上阶绿(长上 ) 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 ...
5.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
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调素琴(弹奏 ) ...
9.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 )(品德高尚) ...
二、翻译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按原文填空(10分)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描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古贤自况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
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2分)
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3分) 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2分)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
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3分) (1)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2)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雅生活情趣。
5.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目的)?(2分)
作者用古代名人的屋子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志趣,从而强调陋室不陋。
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作用:突出陋室不陋,表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篇9: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依据)(象形:模拟) 2.尝贻余核舟一(尝:曾经)(贻:赠送) 3.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5.其人视端容寂(正 ) 6.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7.中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像)(清清楚楚)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长而窄) 10.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1.为宫室(为:做,这里指雕刻) 1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13.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 二、翻译句子(20分)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
9.嘻,技亦灵怪矣哉 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
三、按原文填空(10分)
1.请把原文填写在第二段中的画线处(4分)
1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2.写出文中描写苏东坡外形特征的句子(2分)
峨冠而多髯
3. 写出文中描写佛印外形特征的句子。(2分)
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4.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第三段段文字的中心句。(2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四、内容理解(20分)
1. 第二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船头(或舟首)__以__空间顺序_为说明顺序。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介绍的内容有_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第二段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列数字、作比较
3.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4.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5. 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6.找出第四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的句子,这些句子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一个悠闲一个专注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
篇10: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练习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混合 )(盖蒙) 2.瞬息可就(完成) ...
3.第二板已具(准备好) 4.更互用之(交替轮流) ...
5.则以纸帖之(用 )(动,用标签标注) 6.旋刻之(立刻) ..
7.讫再火令药熔(终了,完毕) 8.持就火炀之(靠近)(烤 ) ...
二、翻译句子(10分)
1.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印板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象磨刀石那样平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完成。 3.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5.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贮存起来。
三、按原文填空(8分)
(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 (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 五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 极为神速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 活
四、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
1.文章介绍活字的制板过程,是按的。
2.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刻字 —— 制版 —— 排版 —— 印刷
3.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更互用之___________ (2)___每一字皆有数印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并说说其作用。(5分)
_ A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 打比方 )
作用: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深度。
B 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 打比方 )
作用:形象的说明了活板字面平整的程度。
C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列数字、作比较 )
作用: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
D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
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 作比较 ) 作用:突出了胶泥所制印模的优越性。
E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举例子、列数字)
作用:具体说明了字印数目是活的,突出了活板的“活”。
篇1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练习题
二、综合性学习(6分)
7.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上面是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该图主要信息。(不得出现数字)(2分)
(2)校园内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箱上有两句宣传语,请你紧扣“环保”主题,运用对偶知识补写下句。(2分)
上句:回收废旧电池
下句:
(3)学校志愿者行动队到某小区发放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单时,看见一位小伙子正把几节旧电池扔到草坪上,你赶忙上前劝阻。针对小伙子下面这句话,请你结合【相关链接】中的知识对其进行规劝,规劝时语言得体,内容恰当。(2分)
【相关链接】电池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被遗弃的废电池腐烂后,其重金属成分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小伙子说:小毛孩管什么闲事!我只是扔个破电池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说:
★ 乞巧古诗鉴赏
★ 虞美人古诗鉴赏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鉴赏复习(共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