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STANDAL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让孩子在课堂上神采飞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让孩子在课堂上神采飞扬,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让孩子在课堂上神采飞扬
让孩子在课堂上神采飞扬
现在的课堂经常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不知疲倦,讲个不停,而学生大多坐着静听,神情木然,有的甚至东倒西歪,昏昏欲睡.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灵动,几乎变成了一潭“激不起一丝涟漪”的死水.长此以往,如何了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怎能置身事外呢?我认为一定要在教学设计上多用心思,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上神采飞扬.
作 者:佴禄斌 作者单位:江都市嘶马小学,江苏,江都,2252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 关键词:篇2:在课堂上
在课堂上_小学想象作文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小可说。“坐好啦!”西西说。“知道了!”米可不高兴地说。
“咚、咚、、咚”随着声音走上来的是鸟妈妈。鸟妈妈有着朱红色的羽毛,羽毛上有一个个淡黄色的`小点,点缀着她的羽毛,那双小红脚真是美丽极了。
鸟妈妈手持一根教鞭,说:“孩子们,这是你们的第一堂启蒙课,也是你们在以的生活中必备的一堂课,下面开始上课。”鸟妈妈的孩子们立即坐直了身子。
鸟妈妈讲了些捕食的知识后,把一块小黑板挂在树枝上,说:“作为你们的母亲,我有义务提醒你们,当你们独自出去觅食的时候,一定要远离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弹弓和笼子。如果你发现笼子里有东西吃时,无论如何也不要进去吃。要不然你是失去了自由,就是失去生命,懂了吗?”“懂了!”三只小鸟异口同声地回答到。
鸟妈妈接着问:“谁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我!我!”小可叫道,“为什么我们要注意呢?”鸟妈妈顿了一下说:“是因为人类。”“我们与他们无冤无仇,为什么要害我们呢?”西西问。“唉!想当年我们的祖先与人类是好朋友,可没想到令人类却堕落了,把我们鸟类吃的吃,杀的杀,让我们不是死就是失去自由,唉!”说到这儿,鸟妈妈停了下来。
孩子们一再追问这是为什么,可是,鸟妈妈不想让孩子纯洁的心灵再次受到污染了
,就说:“下课了。”鸟妈妈悲伤地摇了摇头,就寻找食物了。
几年后,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答案,谁也不知道人类是怎样堕落的,让鸟、人两家反目成仇,成了敌人。
人到到底是怎样堕落的呢?没有谁知道。
篇3: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湖北省建始县教学研究室 李 克
《思想品德》新教材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一节好的思品课,学生活动的时间必须保证在20分钟以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呢?笔者认为可采用下列方法。
一、嘴巴要动。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读,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赛、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活动。如学完《让青春充满活力》后,可举行“青春无悔”演讲比赛,让学生正确把握青春节拍;学完《感悟生命》后,可开展“生命一次,美丽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人生价值的实现;学完《关注经济生活》后,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下列案例:一法学博士以空调公交车不开空调却多收一元空调费为由,将某巴士公司告上法院。法院驳回博士的诉讼请求。最近,该博士声称要为此上诉。你认为:“一元钱官司该不该打?”通过以上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精选一些佳作名篇、经典格言、歌典、故事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品味欣赏。比如在讲授《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时,请学生朗读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小时候/乡愁是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然后教师设计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②作者这一愿望能否实现?③你能为实现作者的愿望做些什么?在讲授《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可指导学生共同高唱歌曲《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下列问题:①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原因是什么?②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中的“旗帜”指的是什么?③歌词体现了课本中哪些历史结论?通过以上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二、笔头要动。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勤记、勤写,养成动笔写作的良好习惯,能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变成文字,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要学会作笔记。能将一节课的精华部分记下来,能将教材每个段的`关键词句找出来,以帮助整体理解记忆。
其次,要学会仿写。如在讲授《享受学习》这框内容时,可引出苟子的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段话仿写自己的座佑铭。在学习《理解诚信》一课时,可引出有关诚信的成语,如:一言九鼎、言行一致、信誓旦旦、表里如一;或引出有关诚信的广告:人生是树,诚信是根;一生诚信,成就一生。然后指导学生仿写这类广告。
其三,要学会写书信、杂感。如在学习《感受成长》后,可让学生完成下面的作业:请你给一个叫李浩的同年人写一封回信,帮助他战胜心灵的困难。他给你的求助信是这样写的:我是一名初中生,我班同学个个好学上进,竞争激烈,我也很想表现自己,在我做每件事之前,总是先要想想这件事的结果,而且把它想得非常美。可是,我做起来老是遇到不少困难,结果难以如愿,让我非常失望。请问我应该先想到成功还是失败,或者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再如学完《学会自主选择》后,可给学生布置一道阅读
[1] [2] [3]
篇4:在课堂上作文
在课堂上作文
在课堂上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李刚把一只刚出生几天的小狗带进教室,放在抽屉里,小狗汪汪的叫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老师停下正在写字的手,疑惑地扫视着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见李刚脸色苍白,紧张兮兮的,就走到李刚身旁,严肃地问:“李刚,你抽屉里是不是有只小狗?从哪里弄来的?”李刚抬起头,望着老师那紧绷的`五官,眉头皱得可以夹死一只蚊子了,就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是从家里带,带来的。”说真的,要不是我亲眼看到李刚抽屉里有只狗,我根本就不相信。因为李刚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从来不违反纪律。何况,她明明知道学校规定不能带宠物,她这样做,不就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吗?老师又接着问:“你明知道有规定不能带宠物来学校,你竟明知故犯,这让我怎么说你好啊!”老师不停地问,而且越问越大声,可是李刚始终紧闭着嘴,一言不发,好像不想认错似的,老师见了,头发都成一团火了,大吼道:“你这中队长的位置准备换人吧!”下课了,老师头也不回地走回办公室。
我坚信李刚不会做出这种事,一直在她身边询问她,她只是默默地低下头,金豆豆一滴一滴地落在桌子上。这时,巧云走了过来,拉起李刚的手,惭愧地对李刚说:“李刚,你是知道这条小狗是我在路边救出来的,放在你抽屉里而已,你完全可以说出真相,可你为什么帮我背黑锅呢?我这就跟老师说清楚!”转身要走向办公室。“不,你不要去!”李刚急忙拉住巧云,焦急地说:“我可不想让你因为这事把班长的宝座给丢了,这事,还是让我一个人来承担吧!”
站在她旁边的我,被惊呆了,李刚竟然可以为了友谊付出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友谊最可贵,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像李刚一样为了友谊不顾一切呢?
在课堂上“哧”的一声“闷雷”响起,紧接着一股奇怪的臭味扑鼻而来。大家都向着发声点望去,只见同学小钢的脸红通通的,从耳根红到手脚,犹如刷了一层红漆。
同学们正准备放声大笑,突然,老师“唰”地抬起头来,锐如利剑的目光扫视了一下整个教室。大家只能把到了嘴边的笑咽了回去。特别是小军和小涛这对“活宝组合”,他俩的脸不断涨大,脸也在不断变红,老师又低下头去继续备课。可这样的安宁并没有持续多久,小军忍不住了,发出了气球爆炸,紧接着便是小军如雷鸣般的笑声。小军这样一开头,同学们就像玉米花爆开了一样,教室里顿时爆开了锅。一向严肃的中队长小嘉用手拼命捂住嘴,嘴巴就是不听小嘉使唤,一个劲儿地大笑。
活泼的小亮像打手鼓一样用力地拍着课桌不停地笑。小淑女婷婷笑出了眼泪,她一边笑一边不停用手帕擦泪花。还有的手捂着肚子在笑,甚至还有人在地上滚。只有老师一直冷眼看着我们。笑声渐渐平息了。这时大家又发现小军在地上捂着肚子滚来滚去。老师一把把他拉起来问怎么了?小军上气不接下气:“我。。。。。。肚子。。。。。。疼!”老师紧张问道:“为什么呀?”小军:“笑的。。。。。。”这时,全班再次哄堂大笑。老师背过身去,身子一抖一抖的,她应该也是忍不住了偷偷地笑吧!
来源:m.168097.html转载分享本站内容m.unjs.com,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篇5:在课堂上作文
在我们的五(1)班,有一对超级“大活宝”,他们分别是小钰和小郑。
小钰是一名女生,十分文静,也是我们的班长。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她不仅是我们深受尊重的“领袖”,也是我的队长。她每天一到校就拿出一尘不染的学习用品,整齐地摆在桌面上。并管理我们的早读。小郑是一名男生,很调皮,与谁都“交过手”,欠了一大堆作业。他每天一到校就发呆,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的文具像一堆废铜烂铁,每天深受老师的“喜爱”。
数学课上,我们都频频举手发言。唯独小郑做一名“地下工作者”,两只手不知道在捣鼓什么,顿时,全班同学和老师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他身上。这时,小钰会举起手,打他一下,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然后迅速地翻开他的书,并说:“快写,快点写!”小郑只好掏出铅笔,无可奈何地写起这座难以搬动的“千斤大山”。小钰只得叹了口气,又去搞定自己那座“大山”了。
这对超级“对头活宝”真有趣!
篇6:如何让古诗文奇葩在课堂上绽放
如何让古诗文奇葩在课堂上绽放
如何让古诗文奇葩在课堂上绽放胡利娴
广东兴宁市宁中中学(514500)
【摘要】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吟咏、整体领悟和创设情境、披情入文等教学手段,达到采撷精华、学以致用等教学目的,让古诗文这朵奇葩在课堂上绽放。
【关键词】古诗文;绽放
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语文新教材已经将古诗文的比例提高到40%(高中部分)和35%(初中部分)。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于古诗文的重视。在人们殷殷期待着“素质教育”、大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首先,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更要转变以往“古诗文沉闷”的观念,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古诗文这朵奇葩在课堂上绽放。
1反复吟咏 整体领悟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积淀出一种优良的传统,那就是让学子们老老实实地读、抄、默、背,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这一点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里“人身鼎沸”的读书情况的描述,就是诵读场面的真实写照。古人形容学堂的学习气氛浓厚,总是用“书声琅琅”之类的词语,从来不说学堂里如何肃静。
可见,诵读在古人学习中的地位。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古人许多优秀的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长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模仿――理解――创新,这是一种由感性积累到理性飞跃的过程。古今中外,文人大师,谁没有经过这样一段学习过程呢?
可是,古诗文教学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来已久。不少语文教师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得不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学生则忙于耳听笔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变成了一堆支离破碎的“古汉语材料”。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妨碍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就拿古诗文教学本身来说,也已经“变调”、“走样”了,致使这些经过筛选的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干巴巴的技术课。
比如教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引领学生品味赤壁秋夜清幽优美的景色和月夜泛舟的闲逸兴致,却津津乐道于文中使用的32个“之”19个“而”。或许有人会说:“不落实,学生怎么能懂?”其实,有时侯这些词不落实,学生未必不懂。一句“欲以究天人之际”(《报任安书》)令许多教师在“以”字上细加讲解,对于学生来讲,“以”作连词还是介词,依笔者拙见,学生大可不必精微辨析,只要能够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即可。古文读多了,语感强了,许多意义不讲自明。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汉语诗文特别适合诵读。像《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样最具汉语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不诵读是很难体会到蕴藏于其中的美感的。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佳,应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古诗文,而少一点僵硬的翻译和繁琐的分析。
吟咏背诵法尤其适合那些感情强烈、内蕴深刻、文辞优美的诗文。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古诗文教学中适当的字字句句式的落实。事实上,分析与诵读、理解与记忆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我们强调的是,应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分析,应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语言的美感。此外,在诵读中教师要指导得法,比如说指导学生掌握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行文的起伏,还要与联想、想象结合在一起。(语文教学论文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总之,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间,将内容与文法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这种吟咏背诵法较之于把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不知要好多少倍!
2创设情境 披情入文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造或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领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情境的创设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愈是鲜明,愈是具体,就愈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和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就愈能提高效率。如《赤壁之战》一文,篇幅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学生学起来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在讲此文之前,我专门租借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有关剧集(第22集《群英会》、第25集《庞统献连环》、第27集《火烧赤壁》)的录像带,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赤壁之战的情况。诸葛亮与鲁肃的乘雾连舟、庞统的挑灯夜读、孙刘的火烧赤壁、曹操的败走华容道等情节将学生带入了紧张激烈、惊心动魄而又富于诗情画意的战争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周瑜的少年得志、儒将风范,诸葛亮的外交智慧、军事才能,孙权的优柔寡断而又虚怀若谷,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他们回味无穷。当真正开始讲授这一课时,学生们都带着高涨的情绪认真去学。学完课文后他们谈了自己的体会:“因为看过录像,所以学课文时我们很快就把握了文章的层次、记叙的.线索、人物的特点及作战双方胜败的原因。”
除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相宜的教学情境,我们还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文字营造诗情画意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去体悟诗文的内容与情感。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是一篇经典篇目,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淡而远”。可是这种“绚烂之极的平淡”,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却不免简陋甚至有些寒碜。怎样帮助学生领会本诗的妙处呢?首先可以联系学生学过的《归去来兮辞》,用形象性的语言描述陶渊明的简历极其操守,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再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把诗中的每一句都扩展成一幅立体的生活图画。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扩展:
夏日午后的村庄,恬静无语,仿佛听得到小河泠泠的流水声。我坐在树下的藤椅上,轻轻摇着竹扇,不忍惊醒任何人的梦。忽然一只狗在深巷中叫了起来,家家的狗都随声应和,连鸡也扑腾着翅膀到处乱跳,有的飞到了墙头上,有的飞到桑树顶上。一会儿巷子又安静下来了,我摇着扇子,不知不觉将自己摇进了梦乡。
画面扩展完成了,再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吟咏体味。学生反复读原诗,头脑中的意象不断清晰和丰富。他们真正领会了诗的妙处和意蕴,深深陶醉在恬淡、悠远的画面中。诗情画意般的情境,让他们穿越时空,触摸到了诗人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灵魂,不知不觉地贴近他那颗向往自然、热爱自由的美好心灵。
这种“改写”,这种二度创作,为学生创设了散文般的情境,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古诗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还可通过配乐朗读、画面投影以及巧设导语、对话表演、动作演示等手段。相宜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鉴赏力。
3采撷精华 学以致用
中学生的学习科目中,语文不过是其中的一门课程,在语文学习的内容里,古诗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时间久了,学生对古汉语的许多基础知识也许会逐渐生疏,对读过的古诗文的具体内容也许不再记得。但,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为人处世,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自我激励,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力挽狂澜……这些千古传诵的名言佳句,学生定会印象深刻,甚至终生不忘。
因此,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所选的古诗诗文里摘抄名言佳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会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以至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会恰到好处地出现。如一学生写《南方的春雨》时,就用了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写《母爱》时,一学生写至动情处,笔端自然涌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当自己的经历跟某人相似,有同病相怜之感时,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些古诗文佳句的应用,使文章增色不少,也提升了个人品位。
“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其挖掘的层面和内容也相当广博。古诗文的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审美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得到提高,让古诗文这朵奇葩在课堂上绽放,从而使他们终生受益。
篇7: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长期以来,英语教师都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从而取得好的效果和较高的质量。这适应当前由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什么叫“动”?那就是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动”,使学生在精神、心理、思维和身体活动诸方面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一、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
(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的过程,其中感觉、知觉、表象是记忆的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有位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只听能记往60%,只看能记住70%,而看听说三者结合能记住86%。由此看来,我们如果能让学生把看、听、说等动作充分利用起来,他们的精神和思维就会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增强理解和记忆力,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
(二)从生理学角度看,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天生好动,针对这些情况,教师不妨来个以动制动,把学生无意识的上课乱动转为有目的、有组织的动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从语言角度看,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了语言结构的系统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课堂上总是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坐到那里只用耳朵机械地听,造成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记住不少单词,背诵了不少语法规则,但缺乏用英语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结果只会是高分低能。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一定运用英语能力的合格人才。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所谓交际就是要有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要以学生为主体。
2、英语教学应考虑学生各方面的特点。
3、英语课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英语知识,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二、教师怎样使学生动起来?
教师都希望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并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方法,而让学生“动”正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激发学生在课前准备时动起采。首先大家齐唱英文歌,营造一下英语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此外,在讲课之前,教师可根据情况让学生做一些准备工作,如准备教具。教师尽可能要做到自己手中有什么,学生手中就有什么。例如学习JEFC Book2,Lsson46时,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日历,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1、促使学生主动看书上的内容,达到让学生预习的目的。
2、增强了学生上课的新奇感,为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创造了条件。
3、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疑问,促使他们认真听讲来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在老师导入新课时动起来。每次英语教师在备课时一定都会为怎样导入新课而花费一番心思,这说明能否成功地导入新课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顺利进行。
多数教师平时一般都是通过让值日生做报告来导入,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一方面训练了其他学生的听力。这种方法虽好,但每天如此的话必定会引起学生们的厌倦情绪,反而产生不好的效果。如果教师能经常增加新内容、变换教学方式的话,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保持集中。例如上面所讲的一例,学生头脑中肯定会出现这样的疑问:“英语课上为什么要用日历呢?”“哦,是学习序数词以及月份的表达。”于是教师一上课就很容易利用这个问题导入新课,从而过渡到其它环节,顺利完成这堂课的教学。
(三)鼓励学生在操练环节中动起来。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所以,让学生完全参与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和知识的掌握有一定帮助,而且记忆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JEFC,Book2,Lesson35一课找地点的句子时,我依据文中地图把全班分成若干块,第一组前半部是Bus station,中间是Book shop,后半部是Post Office。依照这样,一块代表一个地方,然后让一名同学从起点出发,按照给定路线,边走边用英语解说,直至目的地。这样可以使学生动口、动脑,还能让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进来,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运用这种形象、直观的方法,学生们很快掌握了本课的内容,就连班上的差生也能正确、流利地说出这些比较复杂的句子了。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如果教师能够将“动”巧妙地运用到操练当中,学生就会处于积极状态、提高注意力,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
(四)启发学生在练习环节中动起来。练习是学生巩固并实践新知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能让学生在练习时动起来,就可以促使他们将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贴近生活的内容,教师可以把这些课文改写成生活性的短剧,让学生去表演。相信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很快掌握并应用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JEFC Book2,Lesson7l,Ann's birthday时,我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改编了课文,还自己动手准备短剧中的道具,如生日蛋糕、蜡烛、礼物、宴会、餐桌等等。由于有了这些生动、直观的舞台道具,同学们成功地分角色表演了这一个小故事,在表演过程中,不仅小演员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他同学更是受到情绪感染,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要实现英语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逐渐改变过去那种老师满堂灌、死气沉沉的教学模式,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 自我介绍的课堂上
★ 进修课堂上作文
让孩子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