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xiaoyu525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论趣内容评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论趣内容评析,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论趣内容评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论趣内容评析
《论趣》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这“趣”作者认为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读书上,要能够知趣。林语堂对现代教育略有针砭,但他的读书趣味,却以魏晋名士的痴书为理想。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文化因素积淀,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论趣》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篇2: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内容
Unit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一.重点短语
1. go on vacation 去度假
2. stay at home 呆在家
3. go to the mountains 上山/进山
4. go to the beach 到海边去
5. visit museums 参观博物馆
6. go to the summer camp 去夏令营
7. quite a few 相当多
8. study for为…… 学习,
9. go out 出去
10. most of the time 大部分时间/绝大多数时间
11. taste good 尝起来味道好
12. have a good time 玩的开心
13. of course 当然可以
14. feel like 感觉像……/想要
15. go shopping 去购物
16. in the past 在过去
17. walk around 绕……走
18. too many 太多(可数名词前面)
19. because of 因为
20. one bowl of 一碗……
21. find out 查出来/发现
22. go on 继续
23. take photos 照相
24. something important 重要的事情
25. up and down 上上下下
26. come up 出来
二.重点句型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你到哪里去度假了?
——I went to New York City. 我去了纽约城。
2. ——Did you go out with anyone? 你出去带人吗?
——No, No one was here. Everyone was on vacation. 不,没有人在这儿。大家度去度假了。
3. ——Did you buy anything special? 你买了什么特别的东西吗?
——Yes, I bought something for my father. 对,我给父亲买了一些东西。
4. ——How was the food? 食物怎么样?
——Everything tasted really good.每一样东西真的都好吃。
5. ——Did everyone have a good time?大家玩的开心吗?
——Oh, yes. Everything was excellent.对,一切都很精彩。
6. There was nothing much to do in the evening but read.
晚上除了读书以外无事可做。
三.重点单词
anyone [‘eniw?n] pron.任何人
anywhere [‘eniwe?(r)] adv.任何地方 n.任何(一个)地方
wonderful [‘w?nd?fl] adj.精彩的;极好的
few [fju?]adj.很少的;n.少量
most [m??st] adj.最多的;大多数的
something [‘s?mθ??] pron.某事物
nothing(=not…anything) [‘n?θ??]pron.没有什么n.没有
myself [ma?’self] pron.我自己
everyone [‘evriw?n] pron.每人;人人
yourself [j??’self] pron.你自己;你亲自
hen [hen] n.母鸡;雌禽
bored [b??d] adj.无聊的;厌烦的;郁闷的
pig n.猪
diary [‘da??ri] n.日记;日记簿(keep a diary)
seem [si?m] vi.似乎;好像
someone [‘s?mw?n] pron.某人;有人
quite a few 相当多;不少(后接可数名词)
of course [?vk??s] 当然
activity [?k’t?v?ti] n.活动;活跃
decide [d?’sa?d] v.决定;选定(decide to do sth.)
try [tra?] v.尝试;设法;努力 (try to do sth. /try doing sth.)
bird [b??d] n.鸟;禽
paragliding [‘p?r?ɡla?d??]n.空中滑翔跳伞
bicycle [‘ba?s?kl] n.自行车
building [‘b?ld??] n.建筑物
trader [‘tre?d?(r)] n.商人;商船
wonder [‘w?nd?(r)] v.惊奇;想知道;怀疑
difference [‘d?fr?ns] n.差异;不同
top [t?p] n.顶部;顶
wait [we?t] v.等;等待(wait for)
umbrella [?m’brel?] n.伞;雨伞
wet [wet] adj.湿的;雨天的
below [b?’l??] prep.低于;在...下面 adv.在下面
as [?z] conj.如同;像...一样
enough [?’n?f] adj.足够的 adv.足够地;充分地
duck [d?k] n.鸭肉;鸭
hungry(反full) [‘h??ɡri]adj.饥饿的;渴望的
feel like(doing sth.) 想要
dislike [d?s’la?k] v.不喜欢;厌恶 n.不喜爱;厌恶;反感
篇3: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知识点内容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赏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篇4:八年级语文上册《闲情记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教会文言字词的集纳梳理。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主导课型]趣读课。
[教学设想]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还是以丛草、虫蚁、土砾的“小天地”为“大世界”、观虫斗、鞭蛤蟆,无一不是以一颗天真浪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充满盎然童趣,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语言浅谈直白,比较易懂。基于此,我抓住文眼“趣”字,将教学设计成一种“趣读课”,让课堂也不自觉“童趣盎然”。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 分四大板块:译读激趣―寻读品趣―理读积趣―想读创趣,一“趣”串珠,线条单纯,思路清晰。“朗读―品析―积累―创造”的教学思路,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学会创造的能力。
[教学过程 ]
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赞其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我们要学的《闲情记趣》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第一教学板块:译读激趣。
1、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童稚zhi 藐miao小 鹤唳li云端 凹凸ao tu 土砾li 沟壑he怡yi然
3、师范读,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明确:整篇文章应该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情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4、指名朗读。
5、布置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情感,并注意注释,作好翻译准备。
6、男生读课文,女生翻译。或者女生读课文,男生翻译。读一句译一句。
7、分小组创造性翻译课文。
①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②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③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第二教学板块:寻读品趣。
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有趣的地方,并说明“趣”在哪里。
2、学生讨论、交流。
3、指名发言。
有下面一些代表性的发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有趣,趣在仔细观察,充满稚趣,也充满乐趣。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有趣,趣在想象丰富,稚态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积趣
1、所谓理读,就是以某知识点为核心,对文章进行梳理、整理式阅读。请同学们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梳理。
①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②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③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④找出文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⑤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⑥找出文中的成语
⑦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学生分类寻找、整理。
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砾――唳 鹤――壑 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
④(略)
⑤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⑥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⑦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创趣
1、溯趣源,说趣事
揣摩“我”的'动作神态,可见“我”之所以感觉“趣”,全在一颗纯真的稚心。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类趣事么?如有的话,告诉我们大家,我们都来分享你的乐趣。
学生说趣事。
2、话童年,延趣意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下面清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篇5:八年级语文上册要背知识点内容
一、疏通文意
1、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 时间: 人物: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
生活情景:“ ”
3、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5、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6、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7、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
8、作者描写的自己所向往的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会。
17、本文主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9、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10、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语文教学心得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它直接影响教学工作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直接影响学生感情和制约课堂气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宽”,对学生的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也不能过于“严厉”,经常上课板着脸,不苟言笑,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保持一种“激情”,时刻以积极的状态去授课,学生感染到教师的热情,自然而然那课堂气氛就活跃了。教学方法也需要多转变,采取不同方法去授课,时时给学生惊喜,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增大。
二.加强汉语拼音的认读能力。
学生的汉语拼读能力不高,就说明了他们对声母,韵母的记忆不够。所以我要求他们每天早读前对声母,韵母进行朗读,课堂上进行听写,先加深他们记忆,再从练习入手。作业中多布置拼音练习,多练以提高拼读能力。
三.提高阅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处于低年级,所认识的字不多,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把内心想法用语言更好地表达出来。所以,平时我要求学生多读书,抽空浏览课外读物,摘抄好词好句,增加词语的积累,从总体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其次,多阅读对于他们的识字能力也有帮助。学生表达能力弱,就直接导致写作能力不高,平时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多举手发言,开拓思维,积极把内心想法表达出来;同时,加强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再逐渐深入,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搞好语文教学工作,还得多下功夫。语文要靠多读多记,其中难免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就要懂得如何把课堂变得更快乐,在未来的道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继续把教学工作做好,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在探索中进步。
篇6:论 趣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论 趣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趣”的含义。
2.把握作者幽默闲适、旷达随意的文风。
3.培养学生以读书为趣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通过作者所论之“趣”,了解作者为人之“趣”,并以此为参照思考自己的人生。
教学难点
大胆质疑,理解以“趣”为行为动机的实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要想了解一个人,可以通过许多方式,阅读其作品就是一个比较便捷的途径。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作家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老师从他的作品中摘录了一些语句,看看大家能否透过这些语言看出这位作家的风格。
(幻灯片展示)
文章可幽默,做事要认真。
一个人如果没有癖好,是可疑的。
绅士的演讲,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把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
四十自寿联: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
他为李香君像题的诗:
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
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
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
悬在斋中壁上,叫我知所观止。
如今这个天下,谁复是个蛮子?
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
当今这个天下,都是骗子贩子。
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乱子。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
总结: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位作家性格幽默、随性闲适、富有哲思、严谨治学……这个人就是--林语堂。他的作品让人读来唇齿生香,沁人心脾。他也是个性情中人,有个性,不板滞,出语惊人,极为幽默。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论趣》一文,进一步感受他的写作风格及人生追求。
二、阅读。
1.第一遍阅读(跳读,把握文章大意)。
教师:下面请大家各自朗读《论趣》这篇文章,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力求读懂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2.第二遍阅读(议读,扫除词句障碍)。
教师:同学们已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语句了,请大家借助字典并寻求小组内同学的帮助,再读一遍课文,要结合上下文,弄懂这些语句的含义。
(说明:这一教学环节,可设计为学生自主阅读和互助学习。学生先独立阅读并理解难懂之处,再互相交流切磋。如果仍然有不懂之处,教师可适当加以梳理,归纳出带全班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教师可在互助学习过程中适当加以点拨。)
3.第三遍阅读(熟读,读顺、读畅)。
(说明:在同学熟悉全文内容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几分钟时间内再次诵读全文。要求多读几遍,力求读得顺畅,并逐步读出感情。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诵读、全班诵读等形式。)
三、风格分析。
1.小组合作,体会林语堂的幽默旷达、随性闲适的风格。
教师:我们刚刚通过阅读林语堂其他作品中的几段文字,总结出他是个性情中人,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幽默旷达、随性闲适的风格。下面请各小组合作学习,看看本文从内容到写法,都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个特色。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教师:哪一组先发表意见?
生1:我们组认为本文在论趣,本身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随性而发的人,他很注重兴趣这种行为动机在人生中的积极意义。一切由兴趣为出发点,人生自然过得自在逍遥,而且在兴趣的指引下,必然可以取得惊人的成绩。
教师:这一组的同学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谈,围绕“趣”的本身来认识,很好。
生2:作者在论趣的时候,写法也潇洒自在。他首先指出:“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举了科学发明、登高探险等事例,从而证明“趣”在科学进步领域的重要作用;接着又指出“趣”可以启发心知,有了趣便有了“痴心”,这可以使人生变得更有色彩;特别在教育领域,“趣”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要是能动了灵机、知趣,那才是真的教育;读书时要是能知趣,便也会废寝忘食,学有所成了。在作者说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儒雅老人在向我们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成分,读来十分轻快自然。
教师:这也是林语堂众多文学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比如他写《我怎样买牙刷》《论买东西》《论躺在床上》……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进入他的文章,仿若信手拈来,通情达理,潇洒无拘,笔逸神聚。
生3:我们组认为,林语堂先生将“趣”与“名利色权”两种行为动机进行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林先生淡泊名利,特别他说:“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更可以看出一个智者的深刻思考。他没有抛名利于不顾,却又豁达乐观,这也许就是他的人生观,很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你们组思考得很深刻,正是因为他的随性闲适、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做出如此诠释。这让我想到了古代的颜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和名利色权早已背道而驰。然而依旧不改其乐。什么是他背后强大的支撑?是他的“趣”。每日随孔子读经论道、参悟人生,能够给他带来莫大的愉悦与收获。所以颜回虽然生活清苦,精神却收获了巨大的财富。同样生活贫寒的陶渊明,更是毅然决然弃名利色权而去,回到那东篱南山,重新过上“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于此,他不苦不恼,反而觉得这才是心之所向。“觉今是而昨非。”好一句潇洒的慨叹。摒弃了一切身外之物的诱惑,紧紧跟随着高洁的志趣生活。
老师突发灵感,偶得一联,送给大家,愿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放下名利,辞别樊笼,卸去几缕牵挂;
拾起乐趣,走访天涯,闯出一份潇洒。
生4:我们组认为林语堂在行文的过程中,讲了两个小故事,十分幽默。开篇的一个用以引出“名利色权”的行为动机,很吸引读者,而且让人读后很值得回味;另一个是得道高僧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摆脱“名利”之心的困难。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通俗晓畅的文风和幽默诙谐的大家气质。
教师:这正是林语堂被人称为“幽默大师”的主要原因,他不会用笑话引人发笑,而是在生活中捕捉有幽默感的事物透出哲理,并使人会心一笑。在他的《论幽默》《论孔子的幽默》《论解嘲》等文章中旁征博引,精彩的例证是信手拈来,随处可见。要知道,虽然幽默本身一直存在于人类文化生活之中,但中国传统文论中并无幽默一词。幽默一词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林语堂居功至伟,是他首创把英文Humour音译为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代名词,是生活的调味品,是交友的香槟酒。充满幽默感的人生是幸福的,充满幽默感的作品更是值得欣赏的。
生5:我们组认为,林语堂之所以把文章写得如此潇洒自如,是与他广博的知识分不开的。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列举了很多名人趣事,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猎,足见一位学者的风范。
2.教师小结。
通过大家刚才的讨论,已经从内容到写法各个方面分析出林语堂先生的写作特色及为人风格,他所说的“趣”是让我们真正收回心来,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先生说“人生快事莫如趣”,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位智者能够执著一生,苦尽甘来的根本原因。钻研不为名利,奋斗不喜色权,只图一个“趣”字,这样一个没有得失之患的人生,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结构梳理。
教师将本文结构在同学讨论基础上梳理如下:
(幻灯片显示)
1.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
第一段:故事引出“名利”观。
第二段:提出“四事”观(重点议“色”“权”)。
第三段:提出“排脱”难(重点议“名”“利”)。
2.论趣及作者几方面的体会。
第四段:趣与学问(学问上的成就,都从趣字得来)。
第五段:趣与心知(趣有益心知)。
第六段:趣与教育(教育要启发人的灵机--趣)。
第七段:趣与读书(读书要知趣,莫计时治学)。
五、质疑问难。
教师:对于作者的观点,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有什么疑问,请小组同学互相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学生自由讨论,大参考。)
1.作者认为天下的行为动机除了“名、利、色、权”以外,就是“趣”,而像大禹、墨子的做法都是圣人所为是否太绝对?
讨论:当然,作者做文章时俨然超脱尘世,不免有些消极、虚无的色彩。现实生活中以天下为己任,把责任、大义作为行为动机的凡人也不少,例如感动中国的'获奖人物,都值得我们钦佩。作者列举了两个极端,也许只是想凸显两种境界。
2.作者在文中一再强调“趣”对人的重要意义,但对于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而言,让我们坚守自己的“趣”也许显得十分艰难。
讨论: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以“分”论英雄,其他一切兴趣爱好都要给考试让路,这如何培养专业型人才?例如我对昆虫很感兴趣,在强大的考试攻略下,属于自己的时间消失殆尽,这不得不说是现代教育的悲哀。
3.“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反过来是否也成立?
讨论:“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但反过来,对一个事物有兴趣,不一定都能有所成就。因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兴趣以外,还需要太多的良好品质为支撑,毕竟这是一条快乐并痛着的路途。
4.小结(理解“趣”的实质)。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学,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出自我才是真精彩。所以,感谢大家的质疑,有了思考文章就变得立体,学习也变得有趣了。我想,无论大家提出怎样的疑问,林语堂先生通过本文就是想表达他对“趣”的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放下功利心,由“趣”出发,走向成功的彼岸,才会在路上播撒汗水的同时,也收获无尽的喜悦。这才是这篇文章的真谛。
六、教师总结。
林语堂一生的成功与快乐皆由“趣”字而来,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其人其文随性旷达、无拘无束。我们在感受他的文风与为人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生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别是对于学习而言,只有在学中发现乐趣、培养乐趣、发展乐趣,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要摆脱名、利、色、权的诱惑,以“趣”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只有这样,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才不会因找不到方向而迷惘,也不会因名利等几处花红而停歇!老师最后再送大家一副对联,愿与同学们共勉:
生活百态,世事无常,知趣者不攻心钻营,而怀一份热忱,为目标奉献青春;
命运如水,奔涌不息,知乐者不投机取巧,而凭一份智慧,为理想奋斗终生。
七、布置作业。
1.请写出至今你所读过最有趣味的一本书及作者,并以一百字以内的篇幅简述个中况味。
2.进一步体会林语堂所论“趣”的内涵,并将本文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指导意义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论 趣
林语堂
趣味无穷
放下名利,辞别樊笼,卸去几缕牵挂;
拾起乐趣,走访天涯,闯出一份潇洒。
王云
篇7:论趣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论趣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出现的成语和蕴涵哲理的语句。
2.体会林语堂小品文的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基调,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4.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趣”的内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林语堂散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趣”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林语堂说:“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幽默是一种情趣,一种修为,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幽默本身一直存在于人类文化生活之中,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幽默”一词。今天我们有幸来接触这位将“幽默”一词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的富有“幽默大师”之称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文章--《论趣》。
二、林语堂的幽默故事,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林语堂是著名的幽默大师,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一生著作甚丰。他生性幽默,他的风度,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作,都具有幽默的特点,每次演讲也是妙语迭出,常常赢得满堂喝彩。正如他自己所说,其一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东方民族的睿智和机警,又具有自然逍遥、无拘无束的精神。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了半天,他还没有来,学生们翘首以望。他来了,却带着鼓鼓的一个包。登上讲台,打开他的包,里面装的却是带壳的花生。他把花生分送给学生,课堂变成了茶馆。接下来他开始讲吃花生的道理:“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接着,他转了话题:“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于是教室里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然后,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朗读课文,勾画重点词句。
2.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整理字词。
手足胼胝(pin zh ):手掌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极其劳累憔悴。
摩顶放踵(zh ng):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掮(qin)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扈(h)从:随从?
癖嗜(p sh欤厚焙茫嗜好?
3.明确词义,并将课前连词成段的练习在课上展示、交流。
(设置此环节是帮助学生积累字词,并能学以致用。)
4.学生自由谈谈标题的含义,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四、解读文本,理清思路。
1.在作者看来,“趣”是什么?作者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谈“趣”的?(从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作者看来:“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人生快事莫如趣”,“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
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谈趣: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
“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教育、读书上要有“趣”。
“青年人读书,最难是动了灵机,能够知趣。”“必也废寝忘餐,而后有成。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是此文的主体,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现。(也可以将第三方面分成两部分)
2.引用作用。
文章开头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了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对名与利的看法。
作者列举大禹治水和墨子摩顶放踵的事例来说明什么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持什么观点?
明确: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理想和信仰,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是作者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
教师小结:
此为第一部分: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文章本身写得很有趣。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故事。作者由此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引出另一种行为动机--“趣”。
3.归纳总结。
正是因为有了第一部分的对比,才显得“趣”对于人生来讲十分重要而且难得。我们应万事以“趣”为行为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并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且歌且行,快乐无比。
五、精讲课文,深入理解。
1.把你认为最关键的或者感触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有人评价林语堂散文的特点说:“读他的文章,就像海中拾贝,不在乎把握全篇,将那些散落各处的好东西收拾起来就够了。”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下“拾贝”的工作。
生1: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说是推动人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
(形象生动地说出了名、利、色、权都是众生难以抗拒的,但众生还是一头扎进去而不能自拔,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愚昧。)
生2: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
(这里有陶渊明的“惬己心,会己意”的脱俗贤者风范。我看到了一种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常乐的心态,看到了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生3:以前有位得道的大和尚,面壁坐禅十年,享有盛名。一日有一位徒弟奉承他说:“大师,像你做到这样超凡入圣,一尘不染,全国中怕算你是第一人了。”那大师不禁微微一笑。这也可见名心之难除也。
(一笑间,超凡之韵全无。经历了沧桑,不一定看破了红尘,淡泊了名利,不一定心如止水,“排脱”是一种考验。幽默地道出完全超凡脱俗是不可能的。)
生4: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
(思考的豁然开朗仅是一瞬间之事,玩味思考之趣,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思维的火花源源不断,这是人生的乐趣。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的文化因素积淀,但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
……
2.纵观全文,体会散文特点。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的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林语堂的散文语言富有哲理性、趣味性、知识性。
林语堂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写作规则的权威。他认为:“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
林语堂同时指出,文章的起承转合等等,循文思自然的波浪涌现而成……自成其曲折崭然之美,不是明堂大庙营造法尺所可以绳范的东西,故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朴的气息。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个人笔调。
本文笔随意转,不见刻意经营,但见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
3.拓展迁移、理解主题。
(1)作者说“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想想古今人物,还有哪些属于这一类?
瓦特发明蒸汽机、法布尔成为动物学家、肖邦成为音乐家……
(给学生以自我学习的空间,可以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2)好奇心就是“趣”,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那么一切事都可以以“趣”使然吗?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设置此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入思考“趣”的内涵。
(3)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生活、学习中的启示?
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在“趣”的动机下取得更大的成绩。
(本题的设置也可以结合课后“思考与讨论”的第二、三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4.阅读链接。
(1)有关“趣”的名言。
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葡萄牙谚语)
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爱为学问之始。(英国谚语)
(2)文章荐读。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生活的艺术》。
六、课堂总结。
中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爱因斯坦亦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名言。《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希望大家学习完这篇文章后,能受到启发,做一个有趣味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板书设计:
论 趣
林语堂
王云
★ 文论与写作 范文
★ 高考范文论希望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论趣内容评析(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