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

时间:2023-01-18 04:04:07 作者:杜冷33丁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杜冷33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

六曲阑干偎碧树①,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②。谁把钿筝移玉柱③,穿帘海燕双飞去④。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⑤。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⑥。

①偎:依靠。[1] ②黄金缕:指嫩柳条。③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2] ④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⑤一霎(shà):极短的时间。⑥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白话译文

庑廊上的栏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赏析

上阕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篇2:《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翻译赏析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翻译赏析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冯延巳。其古诗全文如下: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前言】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是北宋词人冯延巳所创作的一首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该词是诗人的一首伤春怀人之作,抒发了诗人的迎春之情,送春之意。全词分为两层,上阙写迎春之情,下阙写送春之意,在画面的连接和时间的跨度上均有较大的跳跃性。全词浑成而隐约地表达出了题旨,情入景中,音在弦外,篇终揭题。

【注释】

①偎:依靠。

②黄金缕:指嫩柳条。

③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④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⑤一霎:极短的时间。

⑥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翻译】

庑廊上的栏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赏析】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谭献《谭评词辨》)

上阕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篇3:晏殊《蝶恋花 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

晏殊《蝶恋花 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

晏殊,宋代前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词人。七岁就能赋诗作文,14岁上朝面君,被赐进士出身,一生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堪称名副其实的宰相词人。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引得古往今来人们多少感叹。今天我们一起赏析晏殊的另一名篇《蝶恋花 六曲阑干偎碧树》。

蝶恋花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诗词开篇就描写了一副春日景象:阑干环绕,绿树掩映,在阵阵和煦的春风中,杨柳舞动,展尽风姿。黄金缕,特指杨柳刚刚绽放时,嫩黄的树枝。此处有几个词特需留意。阑干六曲,言阑干之曲折回绕,树碧,言春天树木之茂盛。而一“偎”字,即写出阑干碧树的相互掩映,我们又隐隐看到漫步于其中的主人公,一会儿拍拍阑干,一会儿又依偎在碧树旁,她在干什么呢?她又在想些什么呢?此句似是写景,但人物却又无处不在。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二句写景,但风而轻,似乎也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展尽二字,则道尽春日之风景,似乎杨柳在尽情展示自己的风姿,一个展字,赋予了杨柳人的情感,如同人一样在尽情展示个人的姿态优雅。景是如此,人呢?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把,就是握,是谁拿出了自己装饰精美的铮,拨弄它的弦柱,逗弄的海燕穿过珠帘,双双飞去了呢?上边写景,此句就开始写人了,但人又在虚无缥缈中。一个“谁”,便点出只能听到,却没有看到。但筝是细筝,柱为玉柱,人说晏殊是富贵人写富贵词,便可从此看出词人的富贵气象。但是谁在弹,她又在弹些什么呢?作者没说,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他只告诉我们穿帘海燕双飞去,听到了阵阵的筝声,海燕穿过珠帘,双双飞去了。燕子在古代诗词中,从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在晏殊的诗词中体现的也更为突出的。“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燕子是人生有限时光永恒的体现,而燕子双飞,在晏殊词中更是频频出现。《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中有“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的意象,《清平乐》又有“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的词句。双字,在诗词中也别有意味。温庭筠的.词中有“新贴绣(一作著绮)罗襦,双双金鹧鸪”的名句。燕子而双飞,当孤独的闺中人看到此种景象时,内心是何等伤感呢?

下片作者接着抒发个人内心的伤感,但作者并没有铺张,而是融情于景,写景抒情。“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同“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一样,都是典型的春天景色,但已包含了无限的情思。游丝,落絮,就如同流荡在外的游子,并且满眼都是,怎能不引发作者的伤感呢?再加上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打落了刚刚绽放的多少杏花啊!幸福总是如此的短暂,而痛苦却一次次打击着人们的心灵。作者难怪要怪罪那乱语的黄莺了,你为什么将浓睡中的我惊醒,可让我到哪里去寻找那美妙的梦境呢?这与唐代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堪称一脉相承啊。那么作者到底有梦到了什么,作者却隐而不露,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整首词作者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

篇4:晏殊《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全词赏析

蝶恋花①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②。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③。谁把钿筝移玉柱④?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⑤。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篇5:晏殊《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全词赏析

①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又名《桃源行》、《望长安》、《凤栖梧》、《转调蝶恋花》等。

②偎:依靠。

③黄金缕:喻柳条。

④钿筝:饰以螺钿之筝。

⑤一霎(shà):极短的时间。

⑥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篇6:晏殊《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全词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上阕写惜春之情。开头三句以闲淡之笔写春景:碧树倚靠六曲阑干,正是当时与伊人流连处,轻风细展丝丝柳条,牵动念旧情绪。忽听传来弹筝的音乐,更让人陷入迷茫的状态;双燕穿帘离去,倍感此身之孤独。上阕景语皆情语。下阕写送春之意。前三句仍是景语。四五句写人:浓睡中,被黄莺杂乱的啼叫惊醒,讨厌它破坏了我的好梦。醒后好梦可再也找不到了!全词浑成而隐约地表达出题旨,情入景中,音在弦外,篇终揭题。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的春愁,全词分为两层,上阙写迎春之情,下阙写送春之意,在画面的连接和时间的跨度上均有较大的跳跃性。

该词上阙主要描写了早春三月之景,有富贵之象,格调清丽,色彩明快。前三句“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曲折的阑干环绕,绿树掩映,在阵阵和煦的春风中,杨柳随风舞动,展尽风姿。从中读者隐约可以看见漫步于其中的主人公,一会儿拍拍阑干,一会儿又依偎在碧树旁,不禁让人疑问,她在做什么,她又在想些什么。该句虽然是对景物的描写,但人物却又暗含其中,无处不在。后两句“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一个“谁”字,便点出只能听到筝乐声,却没有看到弹奏细筝之人。对于谁人弹奏细筝,诗人并没有点明,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这两句是写主人公的活动,在意念上有倒装,海燕双飞,当孤独的闺中人看到此种景象时,其内心是何等伤感就不言而喻了,面对芳春美景而触动春愁,故弹筝以抒情。这五句主要写阑外杨柳如丝,令人想起别离光景。幽思难遣,故弹筝以寄,谁料双燕穿帘,更显示出闺中独居的寂寞。

该词下阙主要通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伤春之情。前三句“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与词的上阙前三句一样都是典型的春天景色,但已包含了无限的情思。“游丝”、“落絮”等暮春之景与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暗寓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此外,“游丝”、“落絮”,就如同流荡在外的游子,并且满眼都是,触发了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后两句“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乱语的.黄莺将浓睡中的“我”惊醒,这又让“我”到哪里去寻找那美妙的梦境呢。那么“我”到底有梦到了什么,词中却隐而不露,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这五句由景及情,游丝落絮,春雨中杏花开,令人伤春自怜。情思绵绵,方期梦中一晌贪欢,却被莺语惊醒残梦,怅惘无限。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篇7:《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译文及赏析

偎:紧靠着。

黄金缕:形容嫩黄的柳条,如同丝丝金线一般。

钿筝:用金翠宝石装饰的筝。

玉柱: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

海燕:传说燕子来自海上,故称“海燕”。双飞,一作“晾飞”。以上两句是写有人弹起筝来,双燕由帘内惊起飞走。

游丝:指在空中飞扬的虫丝。落絮:指飘落的柳絮。

一霎:一阵子。唐孟郊《春后雨》诗:“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觉来:醒来。莺乱语,一作“慵不语”。

篇8:《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译文及赏析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谭献《谭评词辨》)

上阕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又飞去。”三句写帘内景。“谁把”两句从听觉写起,在这寂静的环境中突然响起了琮琮的筝声,闺中安栖的燕子,被筝声惊起,双双穿帘飞去了,词人把这些情景都写得优美、精致,用笔非常细腻,有力地表现出春光的明媚,给读者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引发出丰富的情境联想。筝声之后并没有揭起垂下的帘幕,露出弹筝之人,却转写燕子穿帘双飞,以衬托弹筝者的孤独寂寞,了无知音,幽思难托。

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结末写女主人公因梦醒而引起的恼莺情绪。“乱”字暗示了闺中之人的心情烦乱。至于她做的是什么样的“好梦”,词人没有说明,却更耐人寻味。浓睡好梦,欢情片刻,这对于现实生活中无法相会的恋人来讲,也是聊慰其相思饥渴的方式。然而哪怕这样短暂的好梦,也偏偏被莺语惊扰,可见无论是明媚亮丽的春色,还是落花沽絮的雨景,全都成了激惹她阵阵愁绪的触媒。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篇9:《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译文及赏析

碧绿的杨柳依偎着曲曲折折的栏杆,春风和煦轻柔,鹅黄嫩绿、如丝如缕的杨柳在风中款款摆动腰肢,摇曳多姿。是谁突然弹起钿筝,惊醒那安栖的燕子,双双穿帘飞去。

然而几天时间放眼望去尽是落絮纷纷,正当杏花盛开,娇艳无比之际,却下起清明雨。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沉沉睡去,正在睡酣梦甜之际,却被窗外清脆的莺啼声惊起,而美梦也再也无寻处了。

篇10: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宋词〗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又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简析】

对于现实生活中无法相会的恋人来讲,一场哪怕是十分短暂的好梦,也能聊慰其相思的饥渴。但梦毕竟是只是梦,何况梦醒之后的失落滋味就越加难受。其心绪之紊乱,更可想而知!故无论是明媚亮丽的春色,还是落花粘絮的雨景,全都成了激惹她阵阵愁绪的触媒。

【鉴赏】

这是一首拟写闺情之作。

先看下片,“六曲阑干偎碧树”,偎,是倚靠的意思。阑干倚靠着碧树,便能更仔细地观察到下面所写的句子:“杨柳风轻”,即春风。唐人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正是如此。后面也会看到杏花雨,写的是极妙的。“黄金缕”又是指的什么?这里指的是杨柳的枝条。春天的时候,杨柳出芽,那种淡淡的绿色,有点介于黄绿之间,风过后感觉真的是黄灿灿的一树。万条垂下,清风微拂,正如朱自清说的“像母亲的手”轻轻抚着孩子的头发。那种感觉,真是心旷神怡。这里只能用“轻”,毕竟是春风,春风给人的感觉正是轻盈,惠风和畅。如果是大风,那就破坏了这样一种和谐的意境了。像“颠狂柳絮随风舞”,那就是另一种感觉了。同时这里的“展尽”也用的精确,“展尽”不仅体现出了春风的细腻与柔和,也将杨柳的繁茂与杨柳枝的柔美表现出来了。这几句写的是阑外景,紧接着下句,“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钿筝,即用罗钿装饰的筝。玉柱,即玉制的弦柱,弦乐器上用来固定弦的柱子。移玉柱,就是弹奏钿筝的意思。也有种解释说玉柱是中指的别称,移玉柱就是移动手指,也是指弹奏的`意思,也能讲通。这是写室内的人。外面是无限的春光,屋子里又有人弹奏着钿筝。钿筝,玉柱,这都是多么精美的词,一起安排在这里,那弹筝的一定是个美女无疑。“穿帘海燕双飞去”,穿帘,这个安排很有意思。海燕飞来飞去,本来不关人什么事的,但是这海燕偏偏穿帘飞去,且还是双飞去,这不免要引发人的某种情绪了。像温飞卿的“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冯延巳的《鹊踏枝》里也有类似的句子)也是表达的这么一个意思。可以说,整个上片,在于营造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而感情也是含而不露的,启而未发,也不是一下说破的,而是层层叠叠,极尽曲折盘旋。先是写了阑外杨柳,再写了室内弹筝,後写了海燕穿帘双飞,是一步步引出来的。

《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赏析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原文及赏析

周邦彦《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李清照赏析

蝶恋花《日子》赏析

柳永写的蝶恋花的赏析

范成大《蝶恋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蝶恋花 小雨初晴回晚照》赏析

蝶恋花,蝶恋花黄裳,蝶恋花的意思,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赏析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