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绿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原文及赏析,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原文及赏析,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 目录
篇1: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原文及赏析
原文: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译文
庭院的绿苔上布满了红叶,到了金菊盛开的时候,已经很接近重阳饮宴了。每日的霜露打向荷花,凋谢了如绿扇的荷叶。荷塘笼罩在烟雾之中,池水清澈,犹如皎洁的白练。
试图迎着凉风将醉酒吹醒,而恰好在高楼之上,忽然看见大雁南飞。几片预示霜降的云影在飘动,那家的芦管吹奏出愁怨的.乐章。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五句、四仄韵。
重阳宴:指重阳节的宴会。古时有重阳登高饮酒的风俗。
绿扇:指荷叶。
澄如练:形容水清澈洁白。
见:同“现”。
赏析:
上阕着重在庭院风光,先说碧苔苍苍,霜叶已经红遍,正是金菊盛开时,将近重阳了。由于点明节令,则登高赏宴,亲友欢集的传统风俗内容不言自知,而今年将会怎样,轻轻一笔,遂牵出怀人思远之意,但以后并未继续展开叙写,仅略点即止,仍然回到当前景物的描画上来。察露横降,滴注圆荷,繁盛的扇叶渐次凋残,倒显出半塘碧水澄静不波。
下阕拓开目光,转向寥廓落寞的时空境界,融情入景,以景传情,含蓄地吐露了离愁别思。“试倚凉风醒酒面”,写醉饮情形甚为生动,当酒酣耳热际,倚栏凭眺,秋风吹凉,顿觉燥热消释,头脑清楚多了,而领起的“试”字,刻函此时的游移朦胧尤传神。接着的“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即此时所见者,从表层现象而言,北雁南飞,排出整整齐齐队列掠过层楼,故称“雁字”但在那深层涵蕴里,雁能传书递讯,可能与远人一通相思苦情否,不过这实属痴心妄想的事,实事尚渺茫无期,仰首天际,但有“几点护霜云影转”,幽幽入耳的,是“谁家芦管吹秋怨”。“护霜云”,此处写云凝霜降,天气凄冷,已增人萧条之感,忽又听悠悠笛声不知从谁家飘来,带着无限愁怨,更触引起心头的离情别绪。结处故设疑问句,实际上是以主观之感受移入外间事,正因心中积郁本深物,特先撇开一笔,却意余言外,并暗应上阕“重阳宴”,似断又续,遥相映对。
词作抒发秋怨及怀人之情。整首词写景为主,直至结句,方才点出“怨”字,实是表明自己胸中秋怨极深。情余言外,使全词充满着苍瑟的气氛。
篇2:《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赏析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赏析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作者为宋朝诗人晏几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前言】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此词描写秋天的景色并抒发由秋景而触发的一丝忧郁哀伤的情绪。上片全是写景,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颜色特别丰富,特别鲜明。碧苔、红叶、金菊、绿扇、粉塘、白练,几令读者应接不暇,真是一派斓斑秋色。下片抒情,写得比较委婉含蓄。为消愁而饮酒至醉,又让凉风吹面而清醒;忽见南飞雁字,不免触动离愁;天色渐晚,护霜云合,又听到了哀怨的笛声。最后点出“秋怨”二字,像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笔法,然而词中所写的怨情,仍是迷茫而笼统的。
【注释】
[1]绿扇:指荷叶。
[2]雁字:雁飞成行,似字形,故称“雁字”。
[3]芦管:乐器名。
【赏析】
此词描写秋天的景色并抒发由秋景而触发的一丝忧郁哀伤的情绪。上片全是写景,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颜色特别丰富,特别鲜明。碧苔、红叶、金菊、绿扇、粉塘、白练,几令读者应接不暇,真是一派斓斑秋色。下片抒情,写得比较委婉含蓄。为消愁而饮酒至醉,又让凉风吹面而清醒;忽见南飞雁字,不免触动离愁;天色渐晚,护霜云合,又听到了哀怨的笛声。最后点出“秋怨”二字,像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笔法,然而词中所写的怨情,仍是迷茫而笼统的。
篇3:《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赏析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篇4:《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赏析
这首词的第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便是这首词的词眼,是这首词的灵魂。三个“深”字写出了深闺的深不见人及佳人的落寞孤独。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展现了院子中的树多,帘子、帐子不计其数的`景象,马上给人画面感。“楼高不见章台路”说明佳人的寂寞,她或许正盼着她的丈夫何时才能回来。“雨横风狂”写出人的心像天气一样糟糕,说明她的丈夫今天是不能回来了,时间逝去,但丈夫为何还不归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更是千古名唱,她含着眼泪问花,花却不答,花是不知,还是知道却不告诉她?还是花也是如她一样?这句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花乱了,她的心更乱,望夫归来心切。
这首词反映古代封建社会女子在家思夫伤春的心理和感情,它之所以被人们传到现今,也许是因为它整首词在情感、意境上情景交融,更形象地刻画着庭院独处的景象。
篇5:《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赏析
⑴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玉勒:玉制的马衔。
⑷雕鞍:精雕的马鞍。
⑸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⑹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歌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⑺乱红:凌乱的落花。
篇6:《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赏析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深闺佳人的伤春词
篇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及赏析
⑴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
⑵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⑶玉勒雕鞍:极言车马的豪华。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⑷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 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⑸雨横:指急雨、骤雨。
⑹乱红:这里形容各种花片纷纷飘落的样子。
篇8:《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及赏析
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杨柳堆起绿色的云,一重重帘幕多得难以计数。华车骏马如今在哪里游冶,被高楼挡住,望不到不见章台路。
风狂雨骤的暮春三月,时近黄昏掩起门户,却没有办法把春光留住。我泪眼汪汪问花,花默默不语,只见散乱的落花飞过秋千去。
篇9:《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文赏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此词的大意。
2、赏析此词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此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2
三、教学用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的题材。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二.炼字赏析:
1.赏析“深”字。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赏析“堆”字。
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三.赏析词文: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庭院深深,但有多深远呢?远处是茂密朦胧的层层杨柳,近处是重重密遮的帘幕,构成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着一“怨”字。
2.女主人公如何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
着一“恨”字。
3.“雨横(hèng)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表达了闺妇怎样的愁思?
在猛烈的风雨之中,春天将去,一天又逝,黄昏时独自掩门,人既未归,又无计留春,将无限的孤独凄凉和红颜易逝的凄苦表达得深沉感人。
着一“伤”字。
4.“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深于浅,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说说有哪几层意蕴。
采用层深手法,写深婉绵邈的情思,自然浑成。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
着一“苦”字。
四.词文集评:
1.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2.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
五.板书:
怨→恨→伤→苦
篇10:《蝶恋花·庭院深深人悄悄》原文赏析
原文: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篇11:《蝶恋花·庭院深深人悄悄》原文赏析
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谭献的词,内容多抒写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强调“寄托”,风格过于含蓄隐曲。但文词隽秀,琅琅可诵,尤以小令为长。著有《复堂类集》,包括文、诗、词、日记等。另有《复堂诗续》、《复堂文续》、《复堂日记补录》。词集《复堂词》,录词 104阕。
生平
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少孤。同治六年(1867)举人。屡赴进士试不第。曾入福建学使徐树藩幕。后署秀水县教谕。又历任安徽歙县、全椒、合肥、宿松等县知县。后去官归隐,锐意著述。晚年受张之洞邀请,主讲经心书院,年余辞归。骈文师法六朝,尤工词,家藏前人词曲甚富。
文学成就
谭献治学勤苦,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读书日有程课,凡所论著,隐括于所为日记”(《清史稿·谭廷献传》)。二十五、六岁后,潜心经学,倾向今文学派,重微言大义。他的骈文,规仿六朝,高出时人,诗亦“优柔善入,恻然动人”(吴怀珍《复堂诗叙》)。但以词与词论的成就最突出。
谭献的论词主张,本于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较周济“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之论,更趋具体。他称赞常州派兴,“而比兴渐盛”(《复堂日记》),极力推尊词体。他认为,词“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洁行芳,而后洋洋乎会于风雅”(《复堂词录序》),不应当视为“小道”;强调词要有“寄托”,自谓早年读词,即“喜寻其旨于人事,论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同前)。他选清人词为《箧中词》今集6卷,续集4卷,“以比兴为本,庶几大廓门庭,高其墙宇”(《复堂日记》),并详著其流别;又曾评点周济《词辨》,皆意在阐发自己的.论词主张,影响甚大。叶恭绰说他“开近三十年之风尚”(《广箧中词》)。
作品一览
谭献的词,内容多抒写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于强调“寄托”,风格过于含蓄隐曲。但文词隽秀,琅琅可诵,尤以小令为长。如〔青门引〕“人去阑干静”、〔蝶恋花〕“庭院深深人悄悄”以及〔临江仙〕《和子珍》、〔一萼红〕《吴山》等阕,有比较鲜明的形象,凄惋沉郁,是谭词中的佳作。著有《复堂类集》,包括文、诗、词、日记等。另有《复堂诗续》、《复堂文续》、《复堂日记补录》。词集《复堂词》,录词 104阕。今人陈乃乾编《清名家词》,全部辑录。他的词论,散见于文集、日记、《箧中词》及所评周济《词辨》中,由门人徐珂辑为《复堂词话》,有《词话丛编》本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藏书故实
生平好聚书、刻书,藏书数万卷,有12 000余册,重复者接近2 000册。名家之本如《管子》、《淮南子》、《盐铁论》、《说苑》等。藏书处曰“复堂”、“谪麟堂”等,尤以藏前人词曲为富,亦精于鉴别校勘。藏书印有“复堂藏书”、“谪麟堂”、“珍藏五典三坟”、“莫为功名始读书”等。
★ 蝶恋花苏轼赏析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原文及赏析(精选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