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赏析

时间:2023-02-04 04:02:56 作者:安琼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安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赏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赏析

《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赏析

《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作者为宋朝诗人晏几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落秋风吹玉树。翠节红旌,晚过银河路。休笑星机停弄杼。凤帏已在云深处。

楼上金针穿绣缕。谁管天边,隔岁分飞苦。试等夜阑寻别绪。泪痕千点罗衣露。

【前言】

《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这是一首七夕词。上片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下片则着重描写“人间”的七夕活动,把神话故事和风俗民情糅合在一起,富有人情味,读来很感动亲切。

【注释】

[1]碧落:天上。玉树:传说中的仙树。

[2]翠节:翠羽为饰的旄节。

[3]星机停弄杼:传说中七月七日织女停机罢织,渡天河与牛郎相会。

[4]夜阑:夜将尽时。

【赏析】

这是一首七夕词。上片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首句交代了季节时令,点出七夕,以下几句写牛、女“晚过银河路”前往赴会。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地描写牛、女出行时的仪仗车架,这一内容比较独特。这样写,是对作为天上星宿的牛郎、织女的应有礼遇,也是对他们的尊重。“翠节红旌”的具体描述,又颇近于《楚辞·九歌·山鬼》篇里的“被薜荔兮带女萝”、“虎鼓瑟兮鸾回车”,很有想象能力,甚至可以说染上了童话的色彩。

下片则着重描写“人间”的'七夕活动,把神话故事和风俗民情糅合在一起,富有人情味,读来很感动亲切。“谁管天边,隔岁分飞苦”二句,如果不只说牛、女的一年一度相会,而是把乞巧女子自己的生活实况也包括了进去的话,那么,词句的内涵就更为丰富了。结句相当精彩,写到牛、女的眼泪化作金秋的雨露而滴落在了乞巧女子的罗衣之上,的确是奇妙而新巧的艺术构思。

篇2: 秋风吹落了叶散文

秋风吹落了叶散文

当秋风吹落沧桑的黄叶,枯木收起华丽的外衣;当岁月的尘埃逐渐掩埋多情的身躯,灵魂已被琐事带走。风儿带着沙沙的.声音告诉我们,又是一年岁与末;深色的夜晚伴着细雨的惆怅,悄悄的告诉我季节的变换。

当收起桌上的文稿,紧裹外衣走出楼外,才知身着太少;忙碌与繁华带走了青春与年少。回忆过往的记忆,再也不是足球鞋,脚踏车的时代;当光阴如碎屑一样打在空洞的脸上,掩盖了青涩却也带来迷茫的向往。

秋意飞瞬寒即近

忧思带去旧时装

愿添羽翼待寒意

只叹容颜不及当

简单的度过分秒不如澎湃的高歌人生……我们还在前行着……

篇3:优秀作文:秋风吹落时节

优秀作文:秋风吹落时节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抛得很高很高时,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燕,当碧绿的叶子已泛起橙黄,当黯淡的落叶飘得很远很远时,大地又换来了这个秋风吹落的时节。

短命才子

“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曲《李凭签摸吟》写得精妙绝伦,诗意横飞。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他拥有着自己普济苍生的梦想—出仕,奈何身份特殊,即使努力寻找,也还是鞭长莫及望洋兴叹。你把不曾拥有的情感深藏心底。你,李贺,满怀激情,高声吟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怅然若失地执著地去追寻那一个不曾拥有的梦。

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才执著寻找。

亡国之君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即使在梦中,你依然思念着那已逝的故国繁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忧伤的诗句中透露出对故国的无限思念之情。可怜,可惜,往昔豪华,不曾爱惜,终日不理朝政,沉酒于纸醉金迷的'享乐之中;可悲,可叹,往日拥有,今朝已化为云烟,多少恨,多少愁,也只是烟消云散付诸东流。这时,你四处寻找,却物是人非,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你只能用哀怨的语气吟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失去拥有的,才四处寻找,为何不珍惜当时的拥有?

狂傲诗仙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多么潇洒自信狂妄,此时的你一定是快乐到极点了吧,终于看见了远方胜利的曙光,仿佛明朝就能实现“少年意气当拿云”的豪情壮志。如果当时有酒杯,你一定会狂放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搏空对月。”拼命寻找的东西终于得以实现,当然开怀,应该畅饮!然而,命运似乎却和你开了个玩笑,翰林供奉也只是徒有虚名,玄宗也只是要你写诗作词,以供玩乐,说白了,不过是太史公笔下的“倡优畜之”罢了。在这里,你并不能施展你的才华,还要面对宫廷里的尔虞我诈。你拼命寻找的东西并不是自己原来所想要的,还失去了当年所拥有的潇洒飘逸自由之情。

有时,我们拼命寻找,却失去了原来的拥有。

归隐山翁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茫茫尘世中,你苦苦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却总是迷茫,许多年后,你“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时,才读懂自然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

当明亮的云朵将天边染得很明很亮时,当沧桑的归客指着天空许许多多的南飞燕时,当淡黄的叶子已染起火红,当闪亮的落叶翩然起舞时,你是否读懂了这个秋风吹落的时节。

篇4:秋风吹落叶,悲凉落一生作文

秋风吹落叶,悲凉落一生作文

每逢秋季,秋风都袭着一丝悲凉涌进我的思潮。

岁月不待人,在此却挥霍。

秋风狰狞了一夜又一夜,无情的吹落了阳光照射下那缤分多彩的叶儿。在从前,翠绿是它们天生诱人的姿色,在那灿烂的阳光下,灵动的美不得不感染你的气息。当你走在他们面前时,它们伴随那宽容而善良的风舞动得瑟,想叫你被它折服。过后匆匆远去。到底它的傲气源于哪里,使它这么……是那翠绿的颜色,还是那些有这翠绿颜色的叶们。

当那宽容而善良的风漫过来亲吻翠绿的皮肤时,它们互相挤眉弄眼,兴奋极了,斗动身躯,发出一种诱人、悦耳的交响曲。这响亮的声音产生的同时,也不缺少引人深思的'赞叹声、议论声、悲叹声。它们每天和风儿一起度过,无尽的挥霍那一天天的美妙时光,不积极吸取养分,最终早早的飘落在地。枯黄一片,

后悔已晚。

几多春夏,穿梭于秋,那些已经枯萎的落叶也许只能强忍着痛苦将营养传递给大树。而那些碧绿的叶子在不停的吸收大树的营养,经历过风吹雨打,长成一片片强壮而充满生机的碧绿叶子。这些叶子们将恪尽职守,在阳光的照耀下,辛勤而快乐的为自然工作,回报给造物主。在这过程中,它们共同珍惜,一起奋发向上,而那枯萎的落叶们只能默默叹息——自己那美妙的翠绿年华是怎样失去的。

同一个自然,同一棵大树的叶子,等待的命运却是不同的。风儿是多么善良而宽容啊,他使劲的地吹啊吹,那些禁不住诱惑的翠绿叶们是多么可爱!无耻的炫耀着,终得那悲凉的一生。

残风吹绿叶,悲凉落一生。

篇5: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

六曲阑干偎碧树①,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②。谁把钿筝移玉柱③,穿帘海燕双飞去④。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⑤。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⑥。

①偎:依靠。[1] ②黄金缕:指嫩柳条。③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2] ④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⑤一霎(shà):极短的时间。⑥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白话译文

庑廊上的栏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赏析

上阕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篇6:《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赏析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赏析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作者为宋朝诗人晏几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前言】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作品。此词描写秋天的景色并抒发由秋景而触发的一丝忧郁哀伤的情绪。上片全是写景,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颜色特别丰富,特别鲜明。碧苔、红叶、金菊、绿扇、粉塘、白练,几令读者应接不暇,真是一派斓斑秋色。下片抒情,写得比较委婉含蓄。为消愁而饮酒至醉,又让凉风吹面而清醒;忽见南飞雁字,不免触动离愁;天色渐晚,护霜云合,又听到了哀怨的笛声。最后点出“秋怨”二字,像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笔法,然而词中所写的怨情,仍是迷茫而笼统的。

【注释】

[1]绿扇:指荷叶。

[2]雁字:雁飞成行,似字形,故称“雁字”。

[3]芦管:乐器名。

【赏析】

此词描写秋天的景色并抒发由秋景而触发的一丝忧郁哀伤的情绪。上片全是写景,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颜色特别丰富,特别鲜明。碧苔、红叶、金菊、绿扇、粉塘、白练,几令读者应接不暇,真是一派斓斑秋色。下片抒情,写得比较委婉含蓄。为消愁而饮酒至醉,又让凉风吹面而清醒;忽见南飞雁字,不免触动离愁;天色渐晚,护霜云合,又听到了哀怨的笛声。最后点出“秋怨”二字,像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笔法,然而词中所写的怨情,仍是迷茫而笼统的。

篇7:《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翻译赏析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翻译赏析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冯延巳。其古诗全文如下: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前言】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是北宋词人冯延巳所创作的一首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该词是诗人的一首伤春怀人之作,抒发了诗人的迎春之情,送春之意。全词分为两层,上阙写迎春之情,下阙写送春之意,在画面的连接和时间的跨度上均有较大的跳跃性。全词浑成而隐约地表达出了题旨,情入景中,音在弦外,篇终揭题。

【注释】

①偎:依靠。

②黄金缕:指嫩柳条。

③钿筝:用罗钿装饰的筝。

④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⑤一霎:极短的时间。

⑥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暗用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救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翻译】

庑廊上的栏杆曲折盘转,像是有意无意倚偎在绿树上,春风轻拂,千万条碧绿柔美的柳枝在朝阳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然而,只几天时间,已是物换景迁:迎风飘扬的柳丝笼罩在漫天飞舞的落絮中;红艳艳的杏花,也经不住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眨眼间便萎谢凋零。我想在梦中排遣春愁,可浓睡中,却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美丽的梦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赏析】

这首词是拟写闺情之作,全篇以写景始而以情终,景中含情,情又衬景,因而被评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谭献《谭评词辨》)

上阕从春光写起。“六曲阑干”三句极力描写庭院的`春日明媚风景。曲曲红阑,被绿茵扶疏的碧树所环绕;院中的杨柳随风摇摆,如丝如缕的柔条在夕阳的晚照中轻盈飞舞,好一派静谧、优美的景色。一个“偎”字,写出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亲昵,一个“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词的意境,就在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来的琮琮筝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也惊起了双燕,穿帘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闺中的冷清;由筝声的惊燕,可知声音之激越,弹筝者心情之郁闷也可见一斑。尽管全部是写景,但闺中人独处的难堪之情已经隐约可见。上阕中词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先写筝鸣声之凄婉,再写成双的海燕穿帘而去,所见所闻,勾起词人隐隐的孤独与惆怅之感,为下文进一步抒情做铺垫。

下片抒伤春之情。首三句写词人所见: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依旧由景开始,但是“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是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最后一句由春光缭绕归结到春闺的愁思,一个“乱”字说明了心绪之乱,“无寻处”则点出了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经过这两句一点化,前面的景语全都变成了情语,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词诗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变化,在变化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人先写人物的行动,把细筝移玉柱,但穿帘双燕却勾起了主人公无限的伤感,成为全词感情转折的基点。再写人物的心理,“惊残好梦无寻处”,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整首词写景与写人相互交融,通过穿帘的双燕,乱语的“黄莺”、“游丝”、“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动步步呈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词在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篇8: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原文及赏析

原文: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译文

庭院的绿苔上布满了红叶,到了金菊盛开的时候,已经很接近重阳饮宴了。每日的霜露打向荷花,凋谢了如绿扇的荷叶。荷塘笼罩在烟雾之中,池水清澈,犹如皎洁的白练。

试图迎着凉风将醉酒吹醒,而恰好在高楼之上,忽然看见大雁南飞。几片预示霜降的云影在飘动,那家的芦管吹奏出愁怨的.乐章。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五句、四仄韵。

重阳宴:指重阳节的宴会。古时有重阳登高饮酒的风俗。

绿扇:指荷叶。

澄如练:形容水清澈洁白。

见:同“现”。

赏析:

上阕着重在庭院风光,先说碧苔苍苍,霜叶已经红遍,正是金菊盛开时,将近重阳了。由于点明节令,则登高赏宴,亲友欢集的传统风俗内容不言自知,而今年将会怎样,轻轻一笔,遂牵出怀人思远之意,但以后并未继续展开叙写,仅略点即止,仍然回到当前景物的描画上来。察露横降,滴注圆荷,繁盛的扇叶渐次凋残,倒显出半塘碧水澄静不波。

下阕拓开目光,转向寥廓落寞的时空境界,融情入景,以景传情,含蓄地吐露了离愁别思。“试倚凉风醒酒面”,写醉饮情形甚为生动,当酒酣耳热际,倚栏凭眺,秋风吹凉,顿觉燥热消释,头脑清楚多了,而领起的“试”字,刻函此时的游移朦胧尤传神。接着的“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即此时所见者,从表层现象而言,北雁南飞,排出整整齐齐队列掠过层楼,故称“雁字”但在那深层涵蕴里,雁能传书递讯,可能与远人一通相思苦情否,不过这实属痴心妄想的事,实事尚渺茫无期,仰首天际,但有“几点护霜云影转”,幽幽入耳的,是“谁家芦管吹秋怨”。“护霜云”,此处写云凝霜降,天气凄冷,已增人萧条之感,忽又听悠悠笛声不知从谁家飘来,带着无限愁怨,更触引起心头的离情别绪。结处故设疑问句,实际上是以主观之感受移入外间事,正因心中积郁本深物,特先撇开一笔,却意余言外,并暗应上阕“重阳宴”,似断又续,遥相映对。

词作抒发秋怨及怀人之情。整首词写景为主,直至结句,方才点出“怨”字,实是表明自己胸中秋怨极深。情余言外,使全词充满着苍瑟的气氛。

篇9:题碧落堂,题碧落堂文天祥,题碧落堂的意思,题碧落堂赏析

题碧落堂,题碧落堂文天祥,题碧落堂的意思,题碧落堂赏析 -诗词大全

题碧落堂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体裁:七律   大厦新成燕雀欢,与君聊此共清闲。

地居一郡楼台上,人在半空烟雨间。

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

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鬃欲斑。

篇10:《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阅读答案和赏析

《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阅读答案和赏析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圝月②。

【注】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②团圝(luán)月:圆月。

(1)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整日狂风呼啸、木叶脱光、天山耸立、白雪皑皑的边塞之景。(2分)其作用:渲染一种苍凉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2分)

(2) ①间接抒情(或借想象情景抒情):运用假设情景类比(或比较、对比、叙议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借用朱颜无法常在,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苦无法消除之意;(2分)②反客为主(或主客移位、运用想象、移情于彼等)手法,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注释译文

①尽日三句:此系描写天山之景。惊风,狂风。嵯峨(cuō é),山势高大之貌。天山,在新疆境内。纳兰从未到过新疆,故此处是以天山代指塞外之山。这三句是说在这尽日狂风呼啸,极目望去,天山脚下木叶脱光,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

②去去: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史记·匈奴列传》:“后北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张守义正义:“已上五国在匈奴北。”司马贞索隐引《魏略》:“丁零在康居北,去匈奴庭接习水七千里。”此处是借指塞外极边之地。唐李涉《六叹》:“汉臣一没丁零塞,牧羊两过阴沙外,”

③若道三句:意思是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又当如何呢?

④一纸二句:摺,同“折”。团圞(luán)月,圆月。这三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的友人(或说闺中的人)不也正孤独地对着团圞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么!

创作背景

由《瑶华集》题作“十月望日与经岩叔别”,由此推知这首词大约作于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时作者奉命“觇梭龙”。《与经生夜话》 率意元无咎,经心始自疑。昔人犹有恨,今我竟何期。客与齐书帙,人来问画师。若无心赏在,愁绝更从谁。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十二月下旬,清圣祖玄烨在郊游路上天色已晚,又正逢雨雪,一行人马趋至龙泉寺中,受到方丈等热情接待,并展纸求字,玄烨题“石鼓传声”墨宝,后刻在观石山,此事被记述在《昌平外志》中。性德为经纶 (字岩叔)题扇,以笔言情,作《龙泉寺书经岩叔扇》诗: “雨歇香台散晚霞,玉轮轻碾一泓沙。来春合向龙泉寺,方便风前检较花。”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代词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

【简析】

上片前三句描写边塞之景,这里整日狂风呼啸,木叶尽脱,极目望去,天山山势高峻,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上片后两句讲作者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都过了远在极边之地的丁零部落,离愁渐浓。下片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最后三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闺中的人正孤独地对着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全词描写了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景象。

赏析:

作为贵公子,又是皇帝的身边侍卫,可说是极尽荣耀,极其风光了,但是从作者笔下流露出来的情景看却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这里所表现的是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意绪和景象。也有人认为《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是一首怀念妻子的情词,这从篇末的描写看,也是可以吻合的。不过赠别也好,情词也好,率露之语,温柔蕴藉,是其突出的特色。

纳兰落拓不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纳兰性德是个绝代的翩翩佳公子,才华横溢便不消说了,最为可贵的是他的`至情至性。乾隆读了《红楼梦》,竟笑道为纳兰家事,足见其家的权势。不过纳兰和宝玉还是有所不同的,宝玉在脂粉堆中长大,行事都带着几分脂粉气,而纳兰却“工小令,精骑射”,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贵族子弟。纳兰学习汉族文化,于诗词创作之外、旁及琴、棋、书、画。他曾师从禹尚基、经岩叔等人学画,又结交了严绳孙、张纯修等画家为友,但由于其英年早逝,绘画技法不是十分娴熟,仍处于临摹阶段。

世人常以纳兰容若多愁,而以为他是个消极颓废的词人。现在那些所谓的后现代、思想前卫、欣赏品位超前的文人常给他冠以小资之名,其实文字的最高境界便是感染人,世人对美好的感情追求是千古一意的,感染人的也正是这美好的感情。

对于纳兰,我一直欣赏,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他的性情,他来到这世间有如“惊鸿掠水过,波荡了无声”,而他的对爱的执著、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着我。

篇11: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出自唐代李贺的《开愁歌》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译文及注释】

⑴飞鹑(chún):形容衣衫褴褛。马如狗:形容马极瘦小。《后汉书》“车如鸡栖马如狗。”

⑵旗亭:此指酒肆。

⑶贳(shì):赊欠。宜阳:地名,即福昌县,在今河南省。

⑷填豗:音灰,相击,填豗,就是填塞心胸的意思。

【赏析】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开头二句写景。秋风萧瑟,草木干枯,傍晚时分,寒气袭人,路旁的花树呈现出愁惨的容颜。诗人把自己的心理因素融和在外界的景物之中,使外在景物增添了生命的光彩,带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三四句写情。李贺二十一岁应河南府试。初试告捷,满以为从此便可扶摇直上,不料有人以李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为由,阻挠他参加进士考试。“一心愁谢如枯兰”正是这种抑郁悲愤心境的写照。“枯兰”用来形容受到沉重打击之后忧伤绝望的“心”,奇特而又妥帖,兰花素雅,象征诗人高洁的胸怀;兰花枯谢,则是他那颗被揉碎了的心的生动外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衣如飞鹑马如狗”写衣着和坐骑,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显示自己穷困不堪的处境。“临歧击剑生铜吼”句,击剑不是为了打斗,而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吼”字是拟物,也是拟人。剑本来是不会“吼”的,这里用猛兽的咆哮声来比拟击剑人心底的“怒吼”。句首的“临歧”二字,含有哭穷途的意思。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走哪条路好。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临歧击剑”,愁苦愤懑已极,怎样才能解脱呢?唯一的办法只有求救于酒,以酒浇愁。可是诗人身无分文,怎么办呢?于是下马脱下“秋衣”,拿到酒店换酒。这两句进一步表现诗人穷愁潦倒的生活境况。秋天的傍晚,寒气侵肤,诗人竟在这时脱衣换酒,可见已经穷困到不能再穷的地步。

衣服当了,酒也喝上了,心中的愁苦还是没有解除。“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醉后呼天,天也不应,浮云蔽日,白昼如冥,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光亮,叫人不能不忧心如焚。写到这里,痛苦、绝望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结尾二句,诗意一折,写酒店主人好言劝慰,要他注意保重身体,不要让俗物填塞心胸。感情愤闷到了极致,语气却故作跌落缓和之势,显得深沉有力而又回荡多姿。

秋风吹诗歌

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原文及赏析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

落秋_700字作文

蝶恋花苏轼赏析

周邦彦《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李清照赏析

蝶恋花《日子》赏析

繁华落尽不是秋经典散文

苏轼《蝶恋花》诗句赏析

《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赏析(整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蝶恋花碧落秋风吹玉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