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梦想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韩愈《与崔群书》原文及翻译,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韩愈《与崔群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韩愈《与崔群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与崔群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仆自少至今,从事于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艺取,或慕其一善,或以其久故,或初不甚知,而与之已密,其后无大恶,因不复决舍;叁甚厶虽不堂入主善,而士己已星,虽欲悔之不可。凡诸浅者,固不足道,深者止如此!至于心所仰服,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间奥①,而不见畛域②,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
仆愚陋无所知晓,然圣人之书,无所不读,其精粗巨细,出入明晦,虽不尽识,抑不可谓不涉其流者也。以此而推之,以此而度之,诚知足下出群拔萃,无谓仆何从而得之也!与足下情义,宁须言而后自明耶!所以言者,惧足下以为吾所与深者多,不置白黑于胸中耳。既谓能粗知足下,而复惧足下之不我知,亦过也。
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美矣,抑犹有可疑者。仆谓之日:“何疑?”疑者日:“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如崔清河者,人无贤愚,无不说其善,服其为人,以是而疑之耳。”仆应之日:“凤凰芝草,贤愚者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譬之食物,至于遐方异味,则有嗜者,有不嗜者;至于稻也,梁也,脍也,肭也,岂闻有不嗜者哉!”疑者乃解。解,不解,于吾崔君,无所损益也。
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自事省以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不知造物者意竞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夭邪!未可知也。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合于天而乎于人,何害!况又时有兼得者耶!崔君崔君,无怠无怠。
(选自韩愈(《与崔群书》,有删节)
译文:
我从小到现在,在朋友间来往游处已十七年了,其中交往深的、情同手足兄弟的亦有不少。有的是志同道合,有的身怀绝技令我仰慕,有的是老交情了。有的在开始时对他并不了解,但已经频繁来往,而后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嫌恶的地方,于是不再决绝舍弃这个朋友;有时,这人虽然不是各方面都很好,但他对自己已经情谊深厚,即使后来有些后悔与他来往,也不好拉开面子。交谊浅的不必说,交往深的也不过就是这么些人。至于使我从心底里钦佩,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没有瑕疵和过失,测度他的内心深处宽广坦荡,褒扬圣道纯粹不杂,道德情操和学业修养日新月异的,只有崔兄你一人而已。
我虽然愚陋无知,但圣人之书无所不读,其中的精粗巨细、出入明晦,虽然并不完全了解,但也不能说没有入其门吧!以此来推测,的确可知你是个出类拔萃的人,不必说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了吧?与你的.情义难道还要用语言来说明白吗?所以作上面的解释,是恐怕你以为我的所谓好朋友太多而不分上下。既然能够对你大略有所了解,但又恐怕你不能了解我,我也是错了。
近来有人对我说你确实可以称得上尽善尽美了,但是还有让人疑惑不解的地方。我问他:“有什么不解?”那人说:“人都是有两重性的,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好与不好,不能不分辨明白。但崔清河这个人,凡认识他的,不管聪明还是愚蠢,没有一个不说他好,都佩服他的为人处世,所以有疑惑。”我回答说:“凤凰和灵芝之类东西,不管是聪明人还是愚笨者,都知道是美好的象征;青天白日,最粗笨的下人也知道它的清爽明亮。譬如食物,远方的不同味道的食物,可能有喜欢吃的人,也有不喜欢吃的人;至于说到稻米、高粱、精炙肉食,你听说过有不喜欢的吗?”心存疑虑的那个人点头称是。他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对我崔兄来说,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自古以来,贤能的人少,不肖的人多。我懂事以来,又发现贤能的一直际遇不佳,而那些无能之辈却一个接一个做了大官;贤能的人一直无法立身,而不贤的人却志满气高;贤能的人有时会得到一个很低的职位,但不久就会死去,不贤的人却往往位尊而高寿。不知道老天的意思到底是怎样的,恐怕老天的好恶之心与人有所不同吧。也不知道老天只怕是好人坏人都不管,任凭他们长寿或短命吧。这真是没有办法知道了。的确有人轻视高官厚禄,视千乘之位为粪土,而甘愿居住陋巷清贫度日。人与人之间,好恶就能如此不同,那么上天与人的好恶必然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想,为人处事能符合天道,即便背离人意,又有什么妨碍呢?更何况有时能够做到二者兼得!崔兄啊崔兄,请你一如既往,不要懈怠。
篇2:韩愈《与崔群书》原文及译文
韩愈《与崔群书》原文及译文
仆自少至今,从事于往还朋友间,一十七年矣,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艺取,或慕其一善,或以其久故,或初不甚知,而与之已密,其后无大恶,因不复决舍;叁甚厶虽不堂入主善,而士己已星,虽欲悔之不可。凡诸浅者,固不足道,深者止如此!至于心所仰服,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间奥①,而不见畛域②,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
仆愚陋无所知晓,然圣人之书,无所不读,其精粗巨细,出入明晦,虽不尽识,抑不可谓不涉其流者也。以此而推之,以此而度之,诚知足下出群拔萃,无谓仆何从而得之也!与足下情义,宁须言而后自明耶!所以言者,惧足下以为吾所与深者多,不置白黑于胸中耳。既谓能粗知足下,而复惧足下之不我知,亦过也。
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美矣,抑犹有可疑者。仆谓之日:“何疑?”疑者日:“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如崔清河者,人无贤愚,无不说其善,服其为人,以是而疑之耳。”仆应之日:“凤凰芝草,贤愚者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譬之食物,至于遐方异味,则有嗜者,有不嗜者;至于稻也,梁也,脍也,肭也,岂闻有不嗜者哉!”疑者乃解。解,不解,于吾崔君,无所损益也。
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自事省以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旋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不知造物者意竞如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夭邪!未可知也。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合于天而乎于人,何害!况又时有兼得者耶!崔君崔君,无怠无怠。
(选自韩愈(《与崔群书》,有删节)
注:①阃奥:内心深处。②畛域:范围,界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无瑕尤尤:责备
B.惧足下以为吾所与深者多与:结交
C.比亦有人说比:近来
D.合于天而乖于人乖:违背
10.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复惧足下之不我知 高余冠之岌岌兮
B.因不复决舍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而不见畛域秦王还柱而走
D.至于遐方异味,则有嗜者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
B.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
C.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
D.人固有薄卿相之官/千乘之位/而甘陋巷菜羹者/同是人也犹有好恶/如此之异者/况天之与人当必异其所好恶/无疑也!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其人虽不皆入于善,而于己已厚,虽欲悔之不可。(4分)
(2)自省事以来,又见贤者恒小遇,小贤者比肩青紫。(4分)
(3)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天邪!(4分)
参考答案
9.A(过失)
10.B(均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A主谓之间/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承接/表修饰。D中第一个而表示承接,第二个而表示转折)
11. C
12.(1)那人虽然不是各方面都很好,但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情谊深厚,即使有些后悔,也不好拉下面子。得分点:厚、虽各1分,句意2分)
(2)我懂事以来,又发现贤能的一直际遇不佳,而那些无能之辈却一个接一个做了大官(得分点:遇、比肩各1分,句意2分)
(3)恐怕老天的好恶之心与人有所不同吧。也不知道老天是不是好人坏人都不记挂,任凭坏人长寿好人短命吧。(得分点:无乃、省记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我从小到现在,在朋友间来往游处已十七年了,其中交往深的、情同手足兄弟的亦有不少。有的是志同道合,有的身怀绝技令我仰慕,有的是老交情了。有的在开始时对他并不了解,但已经频繁来往,而后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嫌恶的地方,于是不再决绝舍弃这个朋友;有时,这人虽然不是各方面都很好,但他对自己已经情谊深厚,即使后来有些后悔与他来往,也不好拉开面子。交谊浅的不必说,交往深的也不过就是这么些人。至于使我从心底里钦佩,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没有瑕疵和过失,测度他的内心深处宽广坦荡,褒扬圣道纯粹不杂,道德情操和学业修养日新月异的,只有崔兄你一人而已。
我虽然愚陋无知,但圣人之书无所不读,其中的精粗巨细、出入明晦,虽然并不完全了解,但也不能说没有入其门吧!以此来推测,的确可知你是个出类拔萃的人,不必说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了吧?与你的情义难道还要用语言来说明白吗?所以作上面的解释,是恐怕你以为我的所谓好朋友太多而不分上下。既然能够对你大略有所了解,但又恐怕你不能了解我,我也是错了。
近来有人对我说你确实可以称得上尽善尽美了,但是还有让人疑惑不解的地方。我问他:“有什么不解?”那人说:“人都是有两重性的,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好与不好,不能不分辨明白。但崔清河这个人,凡认识他的,不管聪明还是愚蠢,没有一个不说他好,都佩服他的为人处世,所以有疑惑。”我回答说:“凤凰和灵芝之类东西,不管是聪明人还是愚笨者,都知道是美好的象征;青天白日,最粗笨的下人也知道它的清爽明亮。譬如食物,远方的不同味道的食物,可能有喜欢吃的人,也有不喜欢吃的人;至于说到稻米、高粱、精炙肉食,你听说过有不喜欢的吗?”心存疑虑的那个人点头称是。他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对我崔兄来说,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自古以来,贤能的`人少,不肖的人多。我懂事以来,又发现贤能的一直际遇不佳,而那些无能之辈却一个接一个做了大官;贤能的人一直无法立身,而不贤的人却志满气高;贤能的人有时会得到一个很低的职位,但不久就会死去,不贤的人却往往位尊而高寿。不知道老天的意思到底是怎样的,恐怕老天的好恶之心与人有所不同吧。也不知道老天只怕是好人坏人都不管,任凭他们长寿或短命吧。这真是没有办法知道了。的确有人轻视高官厚禄,视千乘之位为粪土,而甘愿居住陋巷清贫度日。人与人之间,好恶就能如此不同,那么上天与人的好恶必然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想,为人处事能符合天道,即便背离人意,又有什么妨碍呢?更何况有时能够做到二者兼得!崔兄啊崔兄,请你一如既往,不要懈怠。
篇3:韩愈《与于襄阳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与于襄阳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愈恐惧再拜。
【注】①于襄阳,名頔(dí),字允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请自隗始: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行为方正做事实际,进退有度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
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古人说过:“请从我郭隗开始。”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这些不过费阁下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志在建功立业,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间那些拘谨小心的人,既不足以向他们告诉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真的是我的命运很坏了!
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篇4:韩愈《答崔立之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答崔立之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至于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之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
注释:①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字斯立。
译文:
斯立先生:我这个人遇险不知停止,行事不识时务,以至于颠沛流离、狼狈不堪、颜面丢尽,(却仍然)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
我年纪在十六七岁时,不谙世事,读了圣贤之书,认为人们做官都是为了他人(谋利益),(而)不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到了二十岁时,(我)苦于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只能)投靠亲友,这才知道做官不仅仅是为了他人。等(我)来到京师后,看见那些中了进士的人,大家都对他们很看重。我很向往那样,(就)向(他们)讨教考取进士的方法。有人拿出礼部应试的赋、诗、策等给我看,我认为(这类东西)可以不用学就会做,于是就到(所在)州县应考。(由于)主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所以我)考了四次才得中,也没有很快得到官职任命。听说吏部有用博学宏辞科考试选拔的人才,别人更加推崇其才能,而且能得到较好的职位。(我就)向(他们)讨教考取博学宏辞科的方法,有人拿出应试的文章,也是礼部应试那类文章。我心里感到很奇怪,但还是很向往博学宏辞科的名声,就又到(所在)州府应考。一共两次参加吏部的考试,(其中)一次考中了,却又被中书省(从任命的名单中)除名了。(我)虽然没有得到官职任命,(但仍)有人认为我有才能。(我)回头重读那些应试的文章,(发现)竟然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一样,(我)脸上惭愧、心中不安了好几个月。(但我)既然已经做了求官的事,就想要做出点成就来。于是又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
博学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宏辞这个称呼,难道是如今说的`含义吗?如果真的让古代的豪杰之士如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参加这种考试,(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怀着羞惭,心甘情愿退出考试罢了。如果(让他们)与当今那些惯会以考进士、举宏辞而取得官位的人进行那种蒙昧无聊的竞争,我知道他们必然会失败受辱。但是那五位先生,如果让(他们)生在当今,他们的思想主张即使不能显扬于天下,(但)他们的自信会怎么样呢!(他们)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为此忧伤或快乐呢!所以我几次急切地求进为官的原因是,如果做小官,大概是用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之需,赡养困厄孤苦的人;如果做大官,大概是想让别人和我享受同样的欢乐。其他门路可行与否,(我)自己已经考虑得非常成熟了,实在不必等待别人(指点)然后才明白。
如今您又把我比作献和氏璧的卞和,认为一定要等待工人剖开(我的)璞玉,然后才能被天下人了解,即使是(像卞和那样)两次被砍脚也不算耻辱。您对我的勉励之意实在是非常深切的,然而求官的人难道除此就再也没有门路了吗?您说我一定要等考取博学宏辞科之后(才能)进入仕途,(这)更不是对我熟悉了解(的人说)的话。我的“玉”固然还未呈献(给皇帝),但我的脚也不曾被人砍去,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
如今的社会风尚还有比不上古时候淳厚的情况,边境上还有披甲胄执兵器的侵略者,皇帝(还)未能心神愉悦,宰相(还在)为此忧虑。我虽然不算贤达,也将潜心探究社会的利弊得失,呈给我们的宰相,献给我们的皇帝,高的目标是希望得到卿大夫的职位,低的目标尚且可以获取一个地方官的职位。如果(这些)都得不到,(我)还将到宽闲之野去种地,到清静的水边去垂钓,搜求国家的遗闻佚事,考据贤人哲士的生平行事,撰写一部唐代的经书,流传后世,声讨那些死去的奸诈谄媚的人,张扬隐逸之士鲜为人知的美好品德所潜藏的光辉。这二者之间必将有一种是可以实现的。读书人当然相信知己,假如没有您,也不会有机会让我说这些狂话。韩愈再拜。
篇5:韩愈《与孟东野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韩愈《与孟东野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与孟东野书
韩愈
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各以事牵,不可合并,其于人人,非足下之为见,而日与之处,足下知吾心乐否也。吾言之而听者谁欤?吾唱之而和者谁欤?言无听也,唱无和也,独行而无徒也,是非无所与同也,足下知吾心乐否也?足下才高气清,行古道,处今世,无田而衣食,事亲左右无违,足下之用心勤矣,足下之处身劳且苦矣。混混与世相浊,独其心追古人而从之,足下之道,其使吾悲也。
去年春,脱汴州之乱,幸不死,无所于归,遂来于此。主人与吾有故,哀其穷,居吾于符离睢上。及秋将辞去,因被留以职事,默默在此,行一年矣。到今年秋,聊复辞去,江湖余乐也,与足下终,幸矣!
李习之娶吾亡兄之女,期在后月,朝夕当来此。张籍在和州居丧,家甚贫。恐足下不知,故具此白,冀足下一来相视也。自彼至此虽远,要皆舟行可至,速图之,吾之望也。
春且尽,时气向热,惟侍奉吉庆。愈眼疾比剧,甚无聊,不复一一。
愈再拜。
注释
孟东野:即孟郊(-),字东野,唐代宗大历四年(年)进士,长居洛阳,以诗知名。
悬悬:系念。
不可合并:不能在一起。
人人:众人,一般人。
欤:疑问词。
无徒:没有志同道合的人。
无违:不失奉养之礼。
汴州之乱:贞元十五年(年)春驻在汴州的宣武军事节度使董晋死了,此时韩愈正在董晋幕府任节度推官,因此随董晋的灵柩离开汴州。他们离开后四天汴州留后陆长源被叛乱的军士所杀,因韩愈已离开所以说“脱汴州之乱”。
于归:这里是投奔的意思。
有故:有旧交情。
符离:地名,今安徽宿县符离集。睢:河流名,睢水。
职事:职务。时韩愈任徐泗濠节度推官。
行:行将,将有。
聊:且。复:再。
与足下终:与您一起终老江湖。
李习之:李翱,唐代古文作家,韩愈、孟郊的朋友。亡兄:指韩愈的从兄韩弇。
张籍:唐代诗人,韩愈、孟郊的朋友。居丧:在家为长辈或亲属之死守丧。
朝夕:早晚,指不久。
具:作。白:说,指信。
要:要是。
比:近来。剧:加重。
再拜:古人书信客套话。
参考译文
与你分别已经很久了。就我们之间的友谊,以我内心思念你的程度,可以推测你惦记我的样子。你我各自为俗务所累,不能常在一起游处。在这里的一些人,都是你所不认识的。每日与他们相处,你知道我心里是否快乐呢?我所说的话没有人倾听,我所吟的诗没有人唱和。说话无人倾听,吟诗无人唱和,独行无人相伴,说是而非是,说非而无非,你知道我心里是否快乐呢?你才高气清,一心以圣贤之道处世立身。家无可耕之田,要为衣食奔走;堂有早寡之母,侍奉毫不懈怠。你的处身是那样勤奋,你的用心是那样劳苦。为了生计,你混迹于浊流,唯独你的内心,始终奉行圣贤之道。由你的追求,联想到你的遭遇,真使我伤感啊!
去年春,我躲过汴州之难,一时无处可归,就到了徐州。此地主人是我故交,同情我的遭遇,让我在符离集雎水边居住了一段时间。到秋天,我准备告辞回乡,却被委以职事,默默无为将近一年了。我想今年秋再度辞归,以后游乐江湖,与你一同终老山林,我愿足矣。
李习之娶我亡兄之女,日子定在后月,这几天应该到这里了。张籍在和州居丧,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你大概有所不知,所以顺便告知,希望你来看一看。从你那里到这儿路途虽远,好在舟车都通,尽快达成此行,是我至望。
春日将尽,天气渐渐转热,顺祝尊亲吉祥。我近日眼病加重,日子过得很是无聊。不复一一。
韩愈再拜。
创作背景
这是韩愈写给好友孟郊的一封书信,写这封信时作者在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汴州之乱发生在贞元十五年(年)二月,又有信中“默默在此,行一年矣”“去年春”等语可见此信写于贞元十六年(年)春。此时韩愈三十三岁。而孟郊已经五十岁,他四十六岁中进士,这时仍未授官。韩愈于汴州之乱后的当年秋天暂时托身于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府,做了节度推官。而韩愈对张建封并不满意,这从他写给张的两封信中可以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他给境遇相似而身处异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写了这封信。
赏析
《与孟东野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这是一封写给孟郊的书信,写于贞元十六年(年)初,信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知己朋友的诚挚恳切的思念之情。全文条理井然,语言晓畅明白,感情真挚委婉,诚恳朴实,真气涌动,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代表作。
这封书信充满了对自己知己朋友的诚挚恳切的思念,写得诚恳朴实,真气涌动,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代表作。
韩愈这封信写得十分朴实,充满了对自己知己朋友的诚挚恳切的思念。书信一开始先写自己思念知己,说自己与对方分别已久了,双方可以互相推测出内心思念对方的程度以及各自待在不和谐的环境里孤单寂寞的情状,这足以表明两人友谊之深厚。接着引出对朋友高尚品格的'赞扬,说孟郊才高气清,但没有授官,还要为家里的生计奔波,孝敬寡母,勤奋用心,并始终奉行圣贤之道,作者为朋友的劳苦表示伤感。然后报告自己的行止,叙述自己从董晋幕府到张建封幕府的这一年历程,再顺便提及他们共同的朋友张籍、李翱的近况。最后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居所徐州来相会。全文娓娓道来,完全是知心朋友之间的促膝谈心。
这封信中可以反映出另外一个信息,就是张建封与韩愈的关系。张建封和韩愈虽然为故旧之交,然而张建封不喜欢韩愈的直爽,因此韩愈“默默在此”,郁郁不乐。韩愈对张建封不只是没有知己之感,而且并不满意,信中两次提到要离开这里(“辞去”)都可说明他在这里的苦闷和不满情绪。
在唐宋八大家中,以韩愈的文章最能动人,正如梁启超所说的“笔端常带情感”。从这个角度看,这篇书信正具备这个特点。此文表面看来面面俱到,却又条理井然,表达的感情真挚、委婉而细腻,所用的语言晓畅明白如口语。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篇文章的这种清且醇的风格,又与韩愈集中其他名作大不一样,不仅与他的《原道》、《师说》等文章的雄辩遒劲有别,也与他的《毛颖传》、《送穷文》等的诙谐奇诡相异。
篇6:新唐书·崔涣传原文与翻译
新唐书·崔涣传原文与翻译
原文:
崔涣博综经术,长论议。十岁居父丧,毁辟加人,陆元方异之。起家亳州司功参军,累迁司门员外郎。杨国忠恶不附己,出为巴西太守。玄宗西狩,迎竭于道.帝见占奏,以为明治体,恨得之晚,房琯亦荐之,即日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载辅政,与中官董秀槃结固宠,涣疾之,因进见,慨然论载奸。代宗曰:“载虽朴重慎,然协和中外无间然,能臣也.”对曰:何之为贵者,由礼节也,不节之以礼,焉得和?今干戈甫定,品物思乂。载为宰相,宜明制度,易海内耳目。而怙权树党,毁法为通,鬻恩为恕,附下苟容,乃幽国卑主术,臣所未喻。”帝默然,会涣兼税地青苗钱物使,以钱给百官,而吏用下直为使料,上直为百司料。载讽皇城副留守张清擿其非,诏尚书左承蒋涣按实,且载所恶,由是贬道州刺史。卒,赠太子太傅。
涣子纵。纵由协律郎三迁监察御史。会招择令长,授蓝田令,德化大行,县人立碑碌德。涣之贬,纵弃金部员外郎就养。后为汴西水陆运等使.王师围田悦,乏食,诏纵饷四节度粮,军无乏。德宗出奉天方镇兵未至纵劝李怀光奔命悉军财称所须怀光兵疲久战次河中迁延不进。纵以金帛先度,曰:“济者即赐。”众趋利争西,遂及奉天。迁京兆尹。上言:“怀光反覆不情,宜备之。”及帝徒梁州,追扈不及,左右短纵素善怀光,殆不来。帝曰:“知纵者,肤也,非尔辈所及.”后数日至,授御史大夫。处大体,不急细事.卒年六十二,谧曰忠。
初,涣为元载所抑,纵讫载世,不求闻达。涣有嬖妾,纵以母事之。妾刚酷,虽纵显官而数答诟,然率妻子候颜色,承养不懈,时以为难。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有删节)
译文:
崔涣通晓经学,擅长论议。崔涣十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在守丧期间,崔涣的悲痛超过了一般人,陆元方因此认为崔涣不同寻常。崔涣进入仕途的第一个职务是亳州司功参军,之后不断升迁直至担任司门员外郎。杨国忠厌恶崔涣不依附自己,就将他调出京去担任巴西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四川,崔涣去迎接并谒见玄宗。玄宗接见了崔涣,并当场跟他讨论问题,(玄宗听了崔涣的.回答)认为崔涣精通治国的道理,为现在才得到崔涣这样的人而感到遗憾,房琯也大力推荐崔涣,就在当天,玄宗任命崔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篇7: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原文
《答李翊书》
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
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生足下:
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象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语。
作者生平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篇8: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不过又有感到为难之处。我所写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没有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虽然如此,学习“古之立言者”已经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铭记于心。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有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力求革除陈词滥调,戛戛然困难极了!文章被人看,我不在乎别人的非难讥笑。象这样过了不少年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然后才能识别古书中是否与“圣人之志’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之处,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
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写出来的时候,文思敏捷泉涌而来,这时文章被人看,别人讥笑它我就高兴,别人称誉它我就担忧,这是因为自己的文章中还保留了世人的见解。象这样又过了不少年头,然后文思才宽广奔放,象水势汹涌的波涛一样。我又怕文思不纯正,便象阻挡水一样,不让文思过于汹涌,冷静地反复地推敲,觉得它完全纯正了,再放手去写。即使这样,还是不可不修养正道,使自己沿着仁义的道路,漫游在儒家经典的源流中,不迷失方向,不断绝源泉,这样度过我的一生就满足了。
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水大的话,大大小小的浮物都能浮起。思想修养和文辞的关系仍然是如此。思想修养深,那长长短短的语句与抑扬顿挫的声调都能运用自如。即使如此,哪里敢自己认为接近成功了呢?即使接近于成功,那被人用时又有什么可取的呢?即使这样,等待接别人采用的,难道不就象器物—样了吗?用与不用都取决于别人。有修养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使自己的思想不离开道,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方圆,被用时就把自己的道德学问施行开来,不被用时就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写进文章里而留传下去,让后代效法。象这样做,到底值得快乐吗?还是不值得快乐呢?
现在有志于恢复仁义之道的人很少了,有志于仁义之道的人一定会被今人所遗弃。我的确为“志乎古”的人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遗乎今”的事而感到悲愤。我屡次称赞那些有志于仁义之道的人,只是要以此勉励他们,并不敢褒奖那些该褒奖的人,批评那些该批评的人。向我求教的人可多了,考虑到你说的不是有志于名利,姑且为你讲了这番话。韩愈禀告。
篇9:与妻书翻译和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 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 与妻书翻译
★ 三字经翻译与原文
韩愈《与崔群书》原文及翻译(合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