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阿瑟阿瑟不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六年级语文上册《长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六年级语文上册《长征》,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 目录
篇1:六年级语文上册《长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长征》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六年级语文《七律长征》知识点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篇3:六年级语文《七律长征》知识点
一、我会写
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二、多音字
难nán(困难) 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 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 mēng(蒙骗) 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 磅礴——雄伟 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 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
“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暖”和“寒”的妙处。
颈联承接“万水”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雾水飞溅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
九、诗歌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篇4:语文 -《长征》
语文 -《长征》
〈 长 征 〉教学要求: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 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
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
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
“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 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 板书:惊险悲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 板书:无限喜悦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 、、和 、两次战斗,以及 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 和 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
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 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 ·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略)。
附板书:
15 长 征
1935年10月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不怕艰难险阻金 沙 水 拍 云 涯 暖, 欢快心情分述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惊险悲壮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无限喜悦
附: 《长征》学习辅导资料
1、“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2、“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3、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
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4、飞夺泸定桥(小学语文第10册15课)
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东西两岸,又叫铁索桥。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寒气逼人。
5、“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语文教案-《长征》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5:语文 -长征
语文 -长征
教学要求: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
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
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
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
《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 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
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
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
“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
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
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 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
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 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 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 、、和 、
两次战斗,以及 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
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
红军 和 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
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 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 ·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略)。
附板书:
15 长 征
1935年10月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 沙 水 拍 云 涯 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惊险悲壮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无限喜悦
附: 《长征》学习辅导资料
1、“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大庾岭,在江
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2、“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3、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
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
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
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
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4、飞夺泸定桥(小学语文第10册15课)
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
跨东西两岸,又叫铁索桥。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寒
气逼人。
5、“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
米左右,终年积雪。
语文教案-长征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6:《长征》教学课件(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作者:暮云春树 邮箱:nsg12@163.com 借助课件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在课件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加入一些图片和资料,不仅增强学生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了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观察、体会等来巩固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真正理解长征精神。
相关课件:篇7:《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鸟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邓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2、是要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制作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是在课外书籍中,你们都读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2、同学们说得好,这些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出示线路图)教师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由毛主席指挥,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此时,毛泽东主席写下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一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课题。)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8行,每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全诗4句。
2、学生自渎诗,读通读准。
3、(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4、同学们能很快地将诗读准确,很不错。可是读课文不但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这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说得很好,齐读这句。(教师板书:难)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这句诗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写具体了?(板书:万水千山)
6、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山和水呢?同学们找一找。(板书:五岭、乌蒙、岷山、金沙、大渡……)老师为什么要用上“……”,谁能了解老师所想,能替老师说说。
7、你们真了解老师,说出了老师心里想的。是的,这些山和水只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些山和水。(课件出示:五幅图片)
8、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难)面对这样的困难与考验,我们的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板书:不怕、只等闲)
9、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了我们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呢?(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带着这样的感受练读第一句。
三、学习2、3、4句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具体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工具书和你课前查阅到的资料,来交流你对2、3、4句诗内容的理解。
2、学生汇报,理解了哪句诗。
A、“五岭……乌蒙……”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感受即使是在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③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的呢?
④红军战士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⑤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有感情地读这句。
B、“金沙……大渡……”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谁知道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③(课件出示:金沙江图)“暖”,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但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役,心里还是感到很温暖、很欢快的。
④谁能将这温暖的感受读出来。
⑤谁知道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⑥(课件出示:金沙江图) “寒”, 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大渡河河面阔,水流湍急,几根铁索组成的桥高悬上空。让看到的人不禁心惊胆寒。想到在此桥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又感到无比的悲痛。
⑦谁能将这心寒、心痛的感受读出来。
⑧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天气的情况,更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谁能将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
C、“更喜……三军……”
①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岷山由于山势高,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红军战士又是如何看待这座大山的呢?谁读懂了这句。
②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③由于胜利在望,喜由心生,眼前千里积雪的岷山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④谁能将红军战士看到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抒发情感,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红军战士,表达你此时的心里感受?(……)
2、让我们带着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谁先来试试?
3、短短的56个字中居然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使得我们在品诗、吟诗的过程中,不禁会对作者毛泽东主席产生深深的--(生:崇敬、敬佩之情)。
4、教师简介毛泽东:是啊,一代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课件出示:毛主席手笔)这就是毛主席亲笔写下的《长征》,这首诗感动了许许多多人,有人以歌曲的形式将这首诗表现出来,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好,就让我们一边欣赏毛主席这绵柔有力,刚韧秀美的书法作品,一边来听听为歌曲形式表现的《长征》。(播放歌曲)
5、诗歌配上了音乐,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么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学生两分钟试背)
6、配乐齐背全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几个网址,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毛主席的诗词。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伟人风采。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 岭
乌 蒙 难 不怕 革命英雄主义
金沙江 万水千山 只等闲 革命乐观主义
大渡河
岷 山
[《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8:八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 (夸张)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知识点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远征难”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说明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说明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怕”“等闲”充分体现红军战士顽强勇敢、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自信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为全篇定下豪迈、乐观的基调。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赏析: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崇山峻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形容山岭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气势高大壮观,“腾”“走”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突出五岭气势的奔腾和红军行军的急速。该联采用以动写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充分表现红军顽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赏析:写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上承“万水”,既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无数激流险滩。“暖”,既写5月春暖时节金沙江风高浪急、水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照应上文“暖”字,表现红军处境的艰难和危急,反衬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赏析:总结,想象,突出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充分表现诗人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表达了作者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表现他们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典型知识点
1.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图。
2.相关常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交代文章体裁,“长征”是题目。
3.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其重要文章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实践论》(1937年)《矛盾论》(1937年)《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论持久战》(1938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诗词风格雄浑豪迈、气势宏伟,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水调歌头•游泳》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篇9: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圆满完成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使日常的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也为迎接明年的毕业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现结合本人所任班级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教材的内容,制定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今年所担任的六年级(1)班的学生,共有42学生人。这个班级是我从一年级一直带到了今年六年级,是个师生都相互了解的班级,是个很有凝聚力的班级。经过前五年的学,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惯,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课前预和课后复,平时喜爱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
但是,由于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没有学兴趣或是留守学生,还需要老师加强管理,培养兴趣,争取这部分学生成绩能有所提高。新学期中,一方面要加强“双基”训练,一方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惯(十一)”、“阅读”、“作”、“练”和“学和做”组成。
1、关于课文。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提供了充裕的材料。
2、关于作。本册课本共安排了7课。
3、关于练。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单元练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三、总的目的要求
1、培养做读书笔记和不懂就问的惯,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惯。
2、准确认读206个生字。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2个字.能把字写端正、写匀称。继续练用钢笔写字和写毛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学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修改自己的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课内作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作。
四、教学措施
1、始终用素质教育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使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3、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
4、授课过程中,依照设计好的教案,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电教设备,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始终以学生为学主体,引导学生改变学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以提高学效率。
5、课后,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复好所学的新知识。
6、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和作文,并组织好单元测试。
7、平时注重向别的老师学,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以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
新学期中,本人将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更大成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集锦五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长征》(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