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尊师的故事

时间:2023-01-29 03:57:30 作者:BeAnIdiot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BeAnIdio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古人尊师的故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古人尊师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古人尊师礼仪

古人尊师礼仪

古人尊师礼仪

据《礼记文王世子》等古籍记载,这种祭仪早在周代就有了,王都及诸侯国的新学校落成后,以及每年春天贵族子弟入学时,都要采集野菜献祭先圣先师,称为“释菜”或“释采”。《礼记月令》记:“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郑玄注:“将舞,必释菜于先师以礼之。”又说明当时举行释菜仪式时,连天子也要亲率公卿和诸侯大臣前往观礼,重视的程度非同一般。

释菜之礼在流传过程中,世人对此仪式的源起又有新的解说,大致内容是,孔子率学生周游列国,一度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依然讲颂弦歌不衰。学生们背后发牢骚,之路说:“如此可谓穷矣”,子贡说:“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惟有颜回照样认真听课,又采集芹、藻、茆、蘩之类的水生野菜,煮成菜羹,给老师充饥,还驳斥子贡说:老师有道而不能行,是那些当国者的耻辱,怎么能说老师“无耻”呢?孔子表扬颜回说的对,再针对子路“可谓穷矣”的谬论,又讲了一番“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的大道理,主题是,真正的君子,应该以是否拥有理想抱负等精神财富来衡量穷与通,处境越坏,越要“内省而不疚于道”。同时也婉转地批评了子路等人不该以处境顺逆来判断穷通,更不该因此放弃对老师的信仰与追随。“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表示了对“吾道”终将行于天下的信心,也是对颜回中心诚意的赞赏(《风俗通义》卷七)。

子路、子贡等人唯唯受教,从此明白了尊师的根本意义在于重教的真谛,只要老师未穷于道,哪怕他处境再艰难,做学生的都应该始终尊敬不怠;像颜回这样,即便是弄一些野菜来,也足以表示尊师重道的一片心意啊。其后,大家老老实实地听孔子传道授业,并采择野菜供老师充饥,知道楚国派出营救人员把他们接走。数年后,孔子带领学生返回鲁国,一直不忘此事,每逢新学年开始时,都要学生先采择野菜供奉,以此养成他们尊师重道的品性。因为鲁国的'学校叫“泮宫”,校内的池塘叫“泮水”,影响所及,后世宫学里的水池也都沿用了“泮池”、“泮水”的名称,学生用于祭祀先师礼仪的野菜,多是从这里采集的。《泮池跃鲤》说的是清代天津府学泮池中有跃鲤之瑞的故事,读者则可借此设想新学年开始时众学生簇拥在水边争相采集植物的情景。他们的身后,便是奉祀孔子和众先贤的文庙。

释菜之外,还有一系列弘扬尊师重道品德的仪式或规矩,其对象也由“先师”转移为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如新生入学,应向老师敬献贽仪,依各人家庭经济状况,“无论薄厚”,借此表示心意。听老师讲课,“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哪怕是位尊九五的皇帝,也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改容听讲》说的就是北宋仁宗继承帝位时,还未脱离课堂受业的学生时代,每天都要在崇政殿恭听学士孙奭和冯元为他讲解儒家经典。每逢这位学生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坐姿不正、神情怠懈时,老师便停止讲课,宋仁宗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赶快端正态度,认真听讲。皇帝如此尊师,各级官员更当惕厉,以明清时代的州县官学为例,只要是上面派来了新的老师,地方官“必躬率士子迎礼”,绝对不许有轻视老师或其他傲慢放肆的行为发生,“苟有此风,亟宜正之”。哪怕是在日常生活里,也有“先生将食,弟子馔馈”、“先生已食,弟子乃彻”等种种仪节讲究。做得更地道一些,还有学生主动相帮老师做家务干杂役的。

据说现在有些农村地区,仍有学生将菜蔬放在老师门外以表示尊敬的风俗,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古代释菜之礼的余韵不衰。夫子闻说,或许要感叹“礼失而求诸野”了。

篇2:励志尊师故事

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原文如下: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尊师重道的故事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

孔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

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篇3:尊师故事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尊师重道》这本书,这本书讲了许多的伟人尊师重道的故事,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也很感人。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华佗求师的故事。主要内容: 华佗是汉代着名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其中对外科尤为擅长。

一天,来了一位年青人,他得了头风病,就问华佗;“我的病能治好吗?华佗说;”药倒是有,只是没有药引子。“”用什么做药引子呢?“来人问道。”生人脑子。“病人听后,吓了一跳,上哪儿去找生人脑子呢?他失望的回家了。过了几天,年青人找了老医生,老医生说;”只要找个旧草帽煎汤喝就行了。“年青人照办了,果然药到病除。后来,华佗又见到年青人,便问;”你不是有病吗?“年青人说:”被一位老先生治好了。“

华佗知道了老先生的医术,想拜他为师,他还不让老先生知道他是华佗,他装成一个普通人的模样,跟那位老医生一学就是三年,他从没说过他是华佗。最后他成了位名医。读后感: 华佗的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海无涯,人要学会感恩,老师是教授我们知识道理的人,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也必将是一个拥有伟大人格的人,多向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学习, 。多动脑子,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4:尊师故事读后感

《周恩来尊师》的故事让人铭记。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高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所说的高先生就是他少年时期的恩师高盘先生,高先生经常给同学们传播救国救民的真理,宣传革命志士的爱国事迹,深受周恩来总理的敬仰。从那时起,他就决定为中华之崛而发奋读书。一日为师,终生难忘,多年以后恩师病故,周总理听说师母生活困难,还亲自给她送去钱和粮票,老人深受感动。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被周恩来尊师的精神所感动。周恩来是国务院总理了,每天日理万机,他的忙碌可想而知,但他每天有想这么多事,还可以想到自己的恩师,真的令我非常的佩服。

尊敬师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学问和做人的道理,是他们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一步,伴随我们一天天成长。

我们要向周总理学习,要懂得尊敬老师,要懂得回报老师。其实,要做到尊敬老师并不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课时,看到同学们认真听课了,老师会给我们一个甜甜的笑,而且老师的笑容里藏着幸福。见面时,当老师听到一声问候,老师的笑容会更加灿烂,教师节时,听到一声祝福,老师会沉浸在幸福的快乐中。尊敬老师,就这么简单,我们大家都做到了吗?()

篇5: 尊师的故事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校园礼堂和大家一齐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

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篇6: 尊师的故事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篇7: 尊师的故事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用功。之后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齐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空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明白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向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之后最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篇8: 尊师的故事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之后,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这天最后看到你的真心啦!”

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端阳故事图:古人的端午节

假如古人作文

关于尊师的名言

尊师的演讲稿

校园尊师倡议书

教师节尊师名言

古人智慧名言

古人赏月诗词

关于古人说礼仪

古人的书信范文

古人尊师的故事(集锦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人尊师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