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以言事贬》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3-01-29 04:11:14 作者:故事的最后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故事的最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范仲淹以言事贬》文言文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范仲淹以言事贬》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范仲淹以言事贬》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仲淹以言事贬》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干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

1.文言文断句。(6分)

修 笑 而 辞 曰 昔 者 之 举 岂 以 为 己 利 哉 同 其 退 不 同 其 进 可 也 久 之 复 校 勘进 集 贤 校 理

2.写出你所知道的欧阳修和范仲淹的.作品各一篇。(2分)

欧阳修 (1分) 范仲淹 (1分)

3.从选段中你可以看出欧阳修具有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

1.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2.《岳阳楼记》《苏幕遮· 怀旧》《渔家傲· 秋思》

《醉翁亭记》《秋声赋》《伶官传序》等

3.仗义执言,刚强,不捞取私利。(说出两点给2分)

篇2:范仲淹以言事贬阅读及答案

范仲淹以言事贬阅读及答案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干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

19.文言文断句。(6分)

修 笑 而 辞 曰 昔 者 之 举 岂 以 为 己 利 哉 同 其 退 不 同 其 进 可 也 久 之 复 校 勘进 集 贤 校 理

20.写出你所知道的'欧阳修和范仲淹的作品各一篇。(2分)

欧阳修(1分)     范仲淹 (1分)

21.从选段中你可以看出欧阳修具有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

19.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20.《岳阳楼记》《苏幕遮· 怀旧》《渔家傲· 秋思》

《醉翁亭记》《秋声赋》《伶官传序》等

21.仗义执言,刚强,不捞取私利。(说出两点给2分)

篇3:“范仲淹以言事贬”的阅读答案总结

“范仲淹以言事贬”的阅读答案总结

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干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

19.文言文断句。(6分)

修 笑 而 辞 曰 昔 者 之 举 岂 以 为 己 利 哉 同 其 退 不 同 其 进 可 也 久 之 复 校 勘进 集 贤 校 理

20.写出你所知道的欧阳修和范仲淹的作品各一篇。(2分)

欧阳修 (1分) 范仲淹 (1分)

21.从选段中你可以看出欧阳修具有怎样的性格?(2分)

答案

19.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20.《岳阳楼记》《苏幕遮· 怀旧》《渔家傲· 秋思》

《醉翁亭记》《秋声赋》《伶官传序》等

21.仗义执言,刚强,不捞取私利。(说出两点给2分)

篇4:范仲淹救灾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仲淹救灾文言文阅读答案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

①殍(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B(3分)

【解析】此}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

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

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D、发放/指被任用;

所以答案选B。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答案】

(1)(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2)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作”,新建;“日”,每天:“惟”,只;“晏然”,安宁;“徒”,迁移;“惠”,恩惠。

3、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请问是那两项措施?(4分)

【答案】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本题考查的是文中原句,较为简单。

4、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3分)

【答案】运用侧面描写,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主旨可知,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是运用侧面描写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篇5:范仲淹苦读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仲淹苦读文言文阅读答案

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活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3.本文记叙的中心什么?

【参考答案】

1.有时夜里看书头昏疲倦了,就用冷水浇面。

2.勤奋出成果。

3.范仲淹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经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了胸怀天下的大学问家。

阅读技巧-从形象入手把握主旨

散文中的形象是为表现主题所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种景物,一种情景,还有可以是一些画面。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另外还包括作者选取的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事例和理论,(例如一些叙事抒情的散文、叙事说理的散文都是选取典型的事例来抒情说理的。而历史文化散文是抓住一些文化古迹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要领会散文的主旨,就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点、意义及背景。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篇6: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

(2)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

(3)先天下之忧而优__________

(4)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往今来,像范仲淹这样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你能列举出几个吗?请你列举出来,并简述其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曾经。(2)这里指心理活动。(3)在……之前。(4)在朝廷做官。

2.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

3.“略”。

篇7:范仲淹救灾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仲淹救灾文言文阅读答案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 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B(3分)

【解析】此題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D.发放/指被任用;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答案】(1)(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2)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每句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作”,新建;“日”,每天:“惟”,只;“晏然”,安宁;“徒”,迁移;“惠”,恩惠。。

3.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请问是那两项措施?(4分)

【答案】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本题考查的是文中原句,较为简单。

4.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用意何在?(3分)

【答案】运用侧面描写,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主旨可知,描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应,是运用侧面描写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如何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高中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篇8:《范仲淹罢宴》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賵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酒杯。③缞絰: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彻:通撤,撤去。⑨周:救济。

【文化常识】

谥号,上文所说的范文正,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死后,朝廷给他的谥号叫文正,所以后人敬称他为范文正。又如宋朝的包拯,死后赐谥号孝肃,故后人称他为包孝肃;岳飞谥号为武穆,故又称**穆;明徐光启谥号为文定,故又称徐文定;清纪昀的谥号为文达,故又称纪文达。

【考点】

1、解释:①守   ②卒   ③殡   ④具   ⑤泣

2、翻译:

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

②公亟令询之

3、公怃然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大家感慨的样子;②大家忧伤的`样子;③范仲淹忧伤的样子;④范仲淹默不作声的样子。

4、理解:这件事可以用来证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的一名名言:

1.①做太守②死③出丧④备办⑤泪

2.①空闲的日子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

3.③

4.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篇9:言志文言文阅读答案

言志文言文阅读答案

言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答案】A【解析】在“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的意思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答案】B【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而B项中“之”表助词“的”。

12.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答案】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1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2分)

【答案】孔子:仁义 子路:重情义 颜渊:谦虚忠厚

参考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拿出来与朋友共享,用坏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好处,不表白自己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篇10:《岳阳楼记》和《范仲淹苦学》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岳阳楼记》和《范仲淹苦学》比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0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

小题1:解释加点的字。(2分)

(1)每以天下为己任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B.或异二者之为渔人甚异之

C.范仲淹二岁而孤已而夕阳在山

D.居庙堂之高辍耕之垄上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4:甲段中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乙段文字讲了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是,第二层是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第三层是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2分)

小题5:两段选文中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请问此句在这两篇文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作为(2)探求

小题2:A

小题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

小题4:古仁人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1分)

小题5:相同,都是揭示主题(或点明主旨1.5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每以天下为己任”把国家的'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为”的意思是作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的意思是探求。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的两个“谪”的意思是“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动词。B项前一个“异”应为“不同”,第二个“异”应为“感到惊异”;C项中前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无实在意义;D项中前一个“之”应为助词“的”,第二个“之”因为动词,到,往。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为“以”,因为。

小题4:

试题分析:【甲文】中“斯人”中的“斯”,代词,因此要搞清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要仔细阅读,“斯人”指代“古仁人”。总结第一层的意思格式为:谁+怎么做+结果,因此就总结出:范仲淹少时家贫但胸有大志。

小题5:

试题分析:因为前文是范仲淹体现个人胸襟和抱负的千古名篇,后文是范仲淹的传记性的文章,所以两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相同,都体现了范仲淹的抱负,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篇1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阅读答案

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问题一: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答案:

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问题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4分)

①或夜昏怠( ) ②辄以水沃面( )

③既仕( ) ④后天下之乐而乐( )

2.下面各句中“而”的用法和“二岁而孤”用法相同的是( )(1分)A.夺而杀尉B.黑质而白章C.久而乃和D.而吾以捕蛇独存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妻 子 衣 食 自 足 而 已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5.短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范仲淹“以天下为已任”(3分)

答案

1.或:有时 以:用 既:已经 后:在……之后。

2.C

3.妻 子 ∕衣 食 自 足∕ 而 已

4.1)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常常把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

(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与以上两种心情。

5.生活艰苦,发愤苦读、做官后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贬职后刻苦自励;自诵名言以自勉。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篇12: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答案:

1.D(3分) 2.C(3分) 3.B(3分)

4.(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5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5分)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环境(景物)题

小说中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展现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如下方面:

(1)背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包括社会背景)。

(2)形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

(3)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或人物出场做铺垫;

(4)主题: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5)气氛、基调: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定下全文的基调(悲伤、愉悦、明快、暗淡、平和)。

(6)照应:如果开头与结尾都有景物描写,思考是否照应开头(结尾)

古诗文阅读

关于古诗文阅读,一定要对古诗文进行分类再结合其对应的特点答题这样会容易很多,所以要熟记古诗文的类别以及相关的特点。如山水田园诗,大多是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颂,表达自己想要归隐的情感......如果感觉这是山水田园诗那么情感就很容易知晓了。

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知人论世,我想这点估计都被说烂了,但是是真的很重要。还有古诗文下的注释一定要看,有可能注释里就有诗人的写诗背景,而且一些词语的意思也可以帮你理解文章,如果不重要的话它为什么要特意标注出来呢。一些特殊的意向和意境也要知道,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你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主题。总之基础的古诗文答题技巧也要记熟,肚子里有点墨水才能写吧,当然《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里也有相当详细的记录啦。

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

范仲淹《岳阳楼记》分析及课后答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练习题答案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阅读答案

高中文言文作文:今辞言

《卖柑者言》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阅读答案

言默戒 阅读答案

莫言《母亲》阅读及答案

莫言《大风》阅读及答案

《范仲淹以言事贬》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范仲淹以言事贬》文言文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