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喜欢数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登小顶山》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登小顶山》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登小顶山》阅读答案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这么好的天气,哪能错过?
于是,我和爸爸去游览胜地——小顶山。
我们来到山脚下,抬头一看,嘿!茫茫云海像把小顶山咬去了一半似的。如果你再仔细看,就会发现小顶山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狮。
开始登山了。我哼着小曲,跟着爸爸在山间小路上行走。因为昨天下过雨,路边的草上沾满了露水,把我和爸爸的裤腿都弄湿了。我只好去挽裤腿。忽然,我发现一只磕头虫在慢条斯理地爬,便跑过去抓它。当我抓住它的时候,它“啪”地一下子给我磕了个头,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林阴深处。这里的风景格外迷人,一棵棵松树吐着一股股诱人的松香,一只只山雀在枝头唱着优美动听的歌,好像在给我们鼓劲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不由得脱口而出。
不多时,我们就爬上了山。我和爸爸又继续向小顶山的主峰爬去。
嘿! 我们足足用了八分钟,才登上了小顶山的主峰。我往下一看,一条直通莱芜的宽阔大道变得像一条银白色的带子,公路上的车辆好像一只只乌龟在爬似的;一层层梯田绿油油的.,风一吹,麦子摇摆起来,好像在向我们招手似的。
我和爸爸站在山头上,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望着眼前的一切,爸爸意味深长的说:“古人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啊!”听着爸爸的话,我也在想,这不是和学习一样吗?学习总会有困难,但只要有决心,就能够取得胜利,想着想着,我高兴地笑了。
阅读题:
1.联系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1)昂首挺胸
(2)意味深长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各两句)
比喻句:(1)________是用_______比喻___________。
(2)________是把_______比作__________。
拟人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章分为三段,并写出段意。
参考答案:
1.(1)仰着头 挺起胸膛
(2)含义深刻 值得很好地琢磨、体会。
2.比喻句:
(1)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小顶山像一只昂首挺
胸的雄狮。用雄狮比喻小顶山。
(2)公路上的车辆好像一只只小乌龟在爬似的。把车辆比作小乌龟。
拟人句:
(1)一棵棵松树吐着一股股诱人的松香。
(2)一只只山雀在枝头唱着优美动听的歌。
3.第一段(第1小节):我和爸爸去游览小顶山。
第二段(第2至5小节):沿途登山看到迷人的风景,在山顶看见大道像带子,车辆像乌龟爬。
第三段(最后一小节):由登山悟出“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
篇2:《赤壁》《登赤壁山》原文阅读答案
《赤壁》《登赤壁山》原文阅读答案
赤壁
杜牧(唐)①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②春深锁二乔。
登赤壁山
魏裳(明)③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注:①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②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③魏裳,蒲圻(今湖北赤壁)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山西副使。后罢官归籍。
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2.两首诗的'尾句在写法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杜牧诗为绝句,魏裳诗为律诗。(1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2分)魏裳的诗重在对赤壁之战后苍凉景象的描写,借此反映了嘉靖年间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体现出对战争的厌恶。(2分)
2.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3分)魏裳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野树荒烟缭绕、残阳低沉、满目荒芜,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3分)
篇3:《小重山》阅读答案
元好问
酒冷灯青夜不眠。寸肠千万缕,两相牵。鸳鸯秋雨半池莲。分飞苦,红泪晓风前。
天远雁翩翩。雁来人北去,远如天。安排心事待明年。无情月,看待几时圆!
1. 这是一首摇曳多姿的恋情词,上片结句“分飞苦,红泪晓风前”与柳永词中的名句“ , ”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亦可)
【评分标准】:共2分。每一空1分,书写错误不给分。
2.【参考答案】:
(1)烘托,以“酒冷”、“灯青”烘托其内心的悲凉。
(2)寓情于景,鸳鸯、秋雨、半池莲都同是在池塘中。秋雨入池,池莲带雨,若含红泪,为鸳鸯分飞而苦。池莲滴雨摇风,可怜又可爱,以此表达女主人公送别时内心的.愁苦与悲伤。
(3)虚实结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上片实写一对恋人由不忍分离到终于分离的过程。下片由实到虚,由眼前的分离而转写盼望团圆之期是虚写。着意描绘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评分标准】:共5分,写出一点给2分,表现手法和具体分析各1分,只要写出两点就给5分,意思对即可。
篇4:《登鹿门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登鹿门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登鹿门山
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峴。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
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①,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②。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注】 ①庞德公: 汉名士,建安中,携妻子登鹿门山,隐居在此,鹿门山因而谓之“圣山”。②偃意: 此处解作妖娆美好的样子。
19.此诗为怀古诗,诗中抒发了对 的缅怀之情。(请用诗中的词语回答)(2分)
20.孟浩然的`诗清淡自然,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自然”的特点。(6分)
答案: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一20题。(8分)
19.(2分)庞德公或耆旧
20.(6 分) ①寓情于叙事、写景之中: 如描述庞公故迹及探访之事,“回艇夕阳晚”等句,或叙事或写录,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②顺叙手法: 按时间先后行文,写从早到晚的活动,脉络清楚,结构自然。③由实及虚,虚实相生:由眼前的事、景,自然地引出曾栖居此处的庞德公,流露缅怀之情。④因事写景,转换自然: 由乘流越岘引出江景,由到鹿门山引出山景,叙事写景陆合无间。(每点2分,任答出三点得6分)
篇5:《赤壁》《登赤壁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赤壁》《登赤壁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赤壁
杜牧(唐)①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②春深锁二乔。
登赤壁山
魏裳(明)③
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注:①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②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③魏裳,蒲圻(今湖北赤壁)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山西副使。后罢官归籍。
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2.两首诗的尾句在写法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杜牧诗为绝句,魏裳诗为律诗。(1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2分)魏裳的诗重在对赤壁之战后苍凉景象的描写,借此反映了嘉靖年间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体现出对战争的厌恶。(2分)
2.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3分)魏裳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野树荒烟缭绕、残阳低沉、满目荒芜,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3分)
篇6:《登云门诸山》阅读答案及赏析
《登云门诸山》阅读答案及赏析
宗臣
山头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
手把芙蓉步石壁,苍翠乱射猿鸟惊。
谁知云外吹紫笙,欲来不来空复情。
天风吹我佩萧飒,恍疑身在昆仑行。
[注]云门山,位于广东省乳源县北,山势绵延,山色清秀,为岭南的旅游胜地。
(1)首联为本诗的写景句,有人认为—个“插”字用得极妙。请你谈谈妙在何处?(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o(4分)
参考答案
(1)一“插”字化静为动,使静态的山中景物具有动态之美。明月傍山,云雾偎峰,层层叠叠的山峰仿佛倒悬于澄明之江,山、水、云、月,构成一幅优美和谐的自然图画。一个“插”字使山水辉映之景显得鲜活灵动。
(2)表达了诗人登涉云门,观赏自然美景而体验到的欢快愉悦的情怀。前两联,充满生趣、动态鲜活的山水云月美景,让诗人顿生秀色可餐的欣喜,攀高登险的行程让诗人尽享欢娱;后两联,诗人登上山顶,忽听云外紫笙,恍如天籁,风吹衣佩,迎立受风,恍惚身处昆仑仙境。如履仙境之快感溢于言表。
赏析
首句写山顶之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山头,周围缭绕着族族玄云。英英,形容云兴涌堆积的样子。攀月吻云的山峰之高耸,射云泻山的月光之清辉,遮山烘月的云雾之漂浮,三者融汇成一个幽静而朦胧的境界,同时也表明登山的时间是在晚上。
次句,是人在山中蜿蜒登涉,江水曲饶,千回百转。江水澄碧清澈,晶莹明亮,倒映出山峦。“千峰”扣题中“诸山”,千峰插水,好似一个倒悬的天地盆景,及其秀丽,而且“插”字更使山水辉映显得富有生气活力。拿傍依山峰的明月,族拥山峰的云雾,倒浮于江中,山、水、云、月,构成一幅有没而和谐的水墨画。
三、四句集中写“登”。“芙蓉”非指荷花,是长满山中的.木本植物,其性耐寒。“苍翠”写出它的本色,这里是以颜色代指事物的本身,同时也描绘了遍野芙蓉、满目苍翠的云门山色。
拉紧芙蓉树枝才能在陡峭如壁的山石上步步攀登,可见山势的险峻。“乱射”两字传神地写出手一松开,被拉紧的树枝迅速反射弹回,左右颤动,乱打身旁的枝叶,激起林中一片嘈响的情景,故惊动了栖睡的猿鸟。
五、六句写云外笙乐。“云外”表明已至山顶,暗点山名“云门”。登上山顶,即身在云中,忽又听到云外紫笙之音,更有飘飘欲仙之感。“紫笙”本指仙乐,此处实写山高风劲,风吹入岩穴发出声响,那悦耳的天籁之音若断若续、欲来不来,真似云外仙乐飘渺恍惚。它不仅渲染出高山之巅幽静神秘的趣意,也表露了诗人身入云门,心想云外的情致。
结尾两句抒发了如游仙境的登山快感。“萧飒”,即萧瑟,像秋风之声,宗臣登游云门诸山或在秋季。山顶秋风似从天外吹来,风力强劲,吹在衣佩上发出萧飒之声。诗人迎立受风,畅快淋漓到了竟恍惚以为身处昆仑仙境的地步。
篇7:登望楚山最高顶唐诗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
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
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
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
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
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
梦月映深溪。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是经游之作。开元二十年夏,孟浩然游越回故乡襄阳。返乡不久,他登览了襄阳城南八里的望楚山。望楚山是襄阳城一带最高的山,传说周代秦与齐、韩、魏攻楚,曾经登此山以望楚,后人便称此山为望楚山。
诗以议论发端。开始两句说,要论山水的优美,我认为襄阳远远胜过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会稽是古代越国的都城,以山水秀丽著称。孟浩然刚从越地而归,拿襄阳山水与会稽比较,是很自然的。首联传达出山是故乡美的热爱故乡之情。笔锋一转,诗人的`笔落在望楚山上。孟浩然喜爱游览,一生踏遍了襄阳的山山水水,这座望楚山却一直没有登览过。写未登望楚山,是为了下文写登望楚山。这样写是突出望楚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五六句写远望望楚山。望楚山的石崖象刀劈那样陡峭,周围的山都伏在望楚山脚下。诗前句用比喻,后句用比较,表现望楚山的陡和高。
七句到十句写登望楚山。在晴朗的天气里登上望楚山,极目远眺,一直看到天的尽头。从看得远写望楚山的高,这是从虚处落笔,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后两句再从实处写。极目南望,巨大的云梦泽只有巴掌大小,而桃花源隐在迷迷蒙蒙的花中。云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湖泊,横于大江南北,方圆九百里。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襄阳是今天湖北襄樊市,即使望得再远,也不可能望见湖南的梦泽和桃源,而且沧桑变换,唐时云梦已大多成为陆地,名存实亡。诗利用视觉的近大远小,把千里大的云梦缩成巴掌大小,把本来不可见的桃花源写得隐约可见,正是通过想象与夸张,渲染望楚山之高。一般诗写山高都是尽力夸张山如何高耸入云,而这里将云梦武陵缩小,作为望楚山的陪衬,不落窠臼,别有意趣。这样,诗在表现望楚山高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高远博大的胸襟。这两句诗文辞优美,诗意盎然。
入夜,诗人才下山回家,足见诗人游兴之高,足见望楚山之令人流连忘返。接着诗人又由下山宕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月夜山溪图:骏马踏着银色的月光,从山上奔驰而下;月儿透过薛萝映在深深的溪流上,宛如沉璧。
诗以描写望楚山的高峻和登山的所见,描绘襄阳的江山形胜之美。诗格调冲淡,就中又文采丰葺
(殷璠《河岳英灵集》),显出似淡实腴,采秀内映(同上)的特色。
篇8:山水诗——《登望楚山最高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梦月映深溪。
★ 登丹崖山作文
《登小顶山》阅读答案(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