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奶盖三分不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讲不明白的成语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讲不明白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讲不明白的成语故事
讲不明白的成语故事
1、凿壁偷光
我:汉朝时,一个少年叫匡衡,他非常好学,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
外甥:等等,他为什么不开灯呢?
我:因为没有电。
外甥:是因为电力紧缺?
我:(气喘吁吁)不是,汉朝离现在两千年了,那时还没有发明电。
外甥:哦。(停顿)他什么时候凿的洞?
我:(愣)嗯?应该是晚、晚上吧。
外甥:晚上?晚上他不是看不见吗?怎么凿的.?
我:(语塞,停顿)那、那、那就是白天吧?
外甥:白天还有工夫凿洞?干吗不用这个时间看书?
我:(再语塞)这个、这个我记不清了,咱换一个故事再讲。
2、孔融让梨
我:东汉时期,有一个四岁儿童叫孔融,他吃梨时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大人吃……
外甥:等等,是几个大人?是他父母吗?
我:(做了准备)不知道,就算一个吧。
外甥:那还剩几个小梨?
我:(语塞,皱眉头)好像一个吧?
外甥:我明白了,大的梨肯定是催熟的,不好吃。小的肯定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我:(恨不得给他两巴掌)咱再换一个讲。
3、曹冲称象
我:三国时期,有个小孩子名叫曹冲。外国人送给他父亲一头大象,父亲想知道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就叫曹冲来称……
外甥:舅舅,停停,我知道。(得意洋洋)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一块称完后加起来就行了。
我:(瞪大眼珠子)那是礼物,不能杀的。
外甥:(这下轮到他语塞了)那大象是怎样送过来的呢?
我:(有些恼火)可能是用车吧。
外甥:那肯定超载了,看看司机的罚款单就知道重量是多少了!
我:(声音发颤)再、再换一个。
4、草船借箭
我:三国时期,诸葛亮接到周瑜的命令,要他在三天内打造十万支箭……
外甥:舅舅,等等。箭是什么?
我:(问题终于靠谱了,心里很高兴)就是带尖的,古代用弓发射出去的一种先进武器……
外甥:噢!(若有所思)比CS里的枪还厉害吗? 我:没有。不过那时候没有枪,只有箭。 外甥:好,那您接着讲。 我:一天早晨。趁着大雾,诸葛亮带着十余艘扎着草人的小船出发了。
外甥:天为什么有雾了?
我:诸葛亮预测的。
外甥:他是天气预报员吗?
我:不是,是他算的。
外甥:他是瞎子?算命先生?
我:……(头重脚轻了)我、我、再、再、再换一个,我还就不信我讲不完一个故事。
篇2:讲3个简短成语故事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
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
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于是刘邦接受郦食其的建议,决定先攻占陈地,并派遣郦食其为内应。郦食其来到县城,见陈留县令说陈秦之将,汉王将兴之理,希望他能投降刘邦。但县令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冒然从事,予以谢绝。就在当日夜半杀死县令,并将县令人头窬城而下,报之于沛公。
刘邦见大事已成,引兵攻打县城,叫人用竹竿挑着县令人头,大声疾呼:“你们赶快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如若不然的话,后下城的也要斩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此皆高阳酒徒之功也。
高阳酒徒郦食其的作用,功著于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当刘邦徘徊不前,举棋不定之时,是郦食其为他指出攻陈留之方向,成为刘邦反秦首功;
第二,攻陈得积粟,足够起义军三个月的粮草,使其后勤无忧,得以有力量进军;
第三,攻陈扩大了起义军队伍,尤起兵数百人至破陈留扩兵到万人;
第四,刘邦过去一向瞧不起知识分子,但自从接见这个高阳酒徒后,才深知欲成其大事,没有知识分子为他出谋划策是难以成功的。
从此以后,刘邦不仅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并且重用其弟郦商为将,率兵数千人,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郦食其为刘邦所器重,酒徒竟然成为刘邦创业初期的重要谋士之一。后来他为刘邦游说四方,瓦解诸侯也树立不少功勋。公元前2楚汉相争时,他建议刘邦曰:“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斐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劾实形之势,则天下之所归矣。”并愿意去说服当时尚有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这一建议,却成为刘邦取天下的战略思想了。刘邦派他去游说田广,晓之天下利害,“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备战,与郦生日纵酒。”这是由于韩信乘机功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其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郦生对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而公不为若更言。”慨然就义。
郦食其死后,当刘邦称帝评奖列侯功臣时,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以示不忘前功。随着时间的推移,郦食其的名字,在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然而“高阳酒徒”竟成了它的代名词了。嗜酒者,往往自喻,深以为荣幸,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篇3:讲成语故事演讲比赛稿
中国古代阳与羊同音,羊即为阳。“三阳”依照字面来析,解释为三个太阳比较直观,即早阳、正阳、晚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均含勃勃生机之意。“泰’是卦名,乾下坤上,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我们见到“泰”,总是大吉利。
开泰以“求财”来卜,就是大开财路;以“求婚”来卜,就是大开爱门。羊,即祥也。古代宫廷中小车多称羊车,即取意吉祥。人们常说的“三羊开泰”为吉祥话之一。比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等。
羊,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
篇4:讲3个成语故事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它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杀死。但楚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i)托付给楚庄王,然后出发。
果然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由于没有借路而被宋国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楚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宋文公采纳了华元的建议,下令将申舟杀害。
申舟遇害的消息传到楚国,楚庄王气得鞋子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时间挂,就下令讨伐宋国。然而,宋国虽小,要火速攻灭它也并非易事。楚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楚庄王的锐气大大低落,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楚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了。”楚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楚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迫使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楚庄王。楚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第二天,楚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说:“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后人由此故事引申出成语“尔虞我诈”。
★ 经典成语故事
★ 讲党课材料
★ 讲普通话
★ 说说笑笑成语故事
★ 三国成语故事
★ 葫芦依样成语故事
★ 画蛇添足成语故事
★ 成语故事50字
★ 英语成语故事
讲不明白的成语故事(合集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