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蒹葭遇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清明节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篇2:清明节传统习俗
清明节传统习俗
清明节习俗:插柳的风俗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节习俗:清明缘何吃青团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煮鸡蛋
清明节,印象就是吃煮鸡蛋,荡秋千,扫墓。
离万松山(鲁中革命烈士陵园)近,小时候的清明,老师带我们去扫墓。虽然口头上喊着什么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之类的口号,心却被春游和煮鸡蛋吸引着。万松山前绕着小汶河,山上松柏翠绿,在春回大地的清明时节,可以想象景色是多么美好。你想,被严寒桎梏了一冬的孩子,来这里扫墓,该是多么的幸福啊......跟孩子们相比,山上的松树和河边的柳树就遭殃了--家家户户的磨眼里、门口都要插松枝和柳枝。孩子们就趁扫墓的时候,把树枝折回家。那时不懂插这些是为了纪念谁,就知道把柳笛和松笛吹的不亦乐乎。
秋千好像是清明节才有的游戏。我们那里叫“悠千”。找两棵靠的近的大树,一根粗绳子,让有力气的大人给拴好,几个孩子便有了自己的天地。一根绳子也让孩子们玩得花样叠出: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的,坐着的、蹲着的、站着的。要趁清明节这天尽情的玩耍,因为大人说:打前不打后,打后死他舅“--意思是秋千得在节前打,节后打就死舅舅。当然是骗人的。或许是因为大人们都忙,怕孩子们荡秋千不安全才编出来吓唬人的。
鸡蛋,似乎是清明的最重要的标志。小时候家里穷,鸡蛋是要卖了换油盐酱醋的,平时难得吃几回。但是,清明节就不一样了。家家都煮上几个,染成红的、绿的、紫的、花的、甚至西瓜的,更有巧手的在上面画上好看的.图案给孩子们。女孩子喜欢比较谁的鸡蛋漂亮,男孩子们并不在乎漂不漂亮,只要硬就行--因为“杠鸡蛋”是清明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每人持一个鸡蛋,撞在一起,被撞破了的就输了,就的把撞破的鸡蛋送给赢方。所以,在清明节里谁拥有一个最硬的鸡蛋就会赢得大家的崇拜,当然,是因为他可以吃好多鸡蛋。
前,我外地求学,清明节那天收到爸爸的来信,爸爸说:”清明节了,你买几个鸡蛋吃吧。家里人都想你,你妈煮了好多鸡蛋,你弟弟说给你留着呢……当时的弟弟才7岁,记得看完信,我哭了。
清明节习俗:刹一刹“街头烧纸”祭祀风
清明节祭祀故人本是中华民俗,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市民以街头烧纸方式来祭祀,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有关人士建议,应当采取措施,刹住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百害而无一利的陈规陋习。
浓烟漫漫、火光能熊,无数身影围在火堆前,每到清明节期间,街头烧纸成了路人常可看到的现象,与旁边崭新的高楼、街灯极不协调。据沈阳市消防部门统计,清明节期间因烧纸引起的火灾事故急剧上升,去年清明节全市接警数量是平常的2倍多,街头上没燃完的纸灰引发周边建筑物起火,酿成严重经济损失。近3年来沈阳因此而发生的火灾600多起,清明节成为消防官兵仅次于除夕夜的又一个忙碌紧张之夜。
来自沈阳市环保部门的监测表明,街头烧纸直接影响环境质量和市民健康。纸张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烟尘、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多环芳烃等,街头烧纸时烟不容易扩散,造成局部空气污染物浓度过高,刺激和损害人的气管、肺等。
去年清明节晚上,沈阳市内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平均浓度比平时大幅提高。
沈阳市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陈宝东说,破除街头烧纸这一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习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在全社会倡文明新风,开展文明祭祀活动,加强宣传,引导百姓告别这一陋习,同时也要在源头上加强控制,沈阳市个体劳动者协会最近发动全体会员不卖烧纸,虽然少挣了点钱,却对树立社会良好风尚起到重要作用。
篇3:清明节传统习俗知识点
清明节祭扫献花的习俗
传统的清明节为表达对春天万物复苏、生命循环的美好期待,常把娇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扫墓。而眼下菊花、康乃馨因其素雅的香气和干净的颜色备受大众青睐,而在欧洲许多国家,菊花也被当作墓地之花。
一些花店店主告诉,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唐菖蒲、排草等朴素、坚韧的植物。黄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黄菊花的使用最为普遍。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扫墓用花在现代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人愿意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选择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花也是可以的。如果是古稀年长者仙逝,可适当增加红色、粉色鲜花的比例,这些温暖的颜色更能体现后辈绵绵的思念之情。需要注意的是,如无特殊情况,不要用带有浓郁香气和鲜艳颜色的花,以免给人不尊重死者的印象。
清明节用的鲜花多扎制成花束形式。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点缀以紫色。组成清明节花束的花材可以从以下这几种中来选择:马蹄莲、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
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如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错,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节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
为长辈,可以献黄色或白色的菊花
为同辈,也可以先黄色白色菊花,另外一些颜色较淡的百合、龙胆都是不错的选择。
为朋友,我觉得不需要拘泥于形式,选择他生前喜欢的花就好。就算火红的玫瑰也无所谓。
其实,清明节祭扫用的鲜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也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花的花语或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所以扫墓选择的花,色彩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还可以点缀以一些紫色。比如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白、黄交错,再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做点缀,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或朋友的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
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也有不少人是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来选择花卉种类,比如逝者生前喜欢玫瑰花的,送一束玫瑰花也无妨。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错,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节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清明节的习俗:扫墓中国历,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清明节的习俗: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在于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
3、清明节的习俗:蹴鞠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4、清明节的习俗: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5、清明节的习俗: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6、清明节的习俗: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清明节的习俗: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8、清明节的习俗: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9、清明节的习俗: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清明节的习俗: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祭祀的习俗
水禁忌
碑不能动。许多人都不知道,原来在祭祀先人的时候,碑绝对是不能乱动的。为什么?因为从风水学上来说,先人的骨头或骨灰一般接的是地气,就是我们所说的“龙气”,因为这些都是埋在地下的。而碑却是露出来的,树在坟前的,接的是天光之气。所以,碑的影响非常大,因而,在拜祭的时候,绝对不能乱动。
拜祭时间选在上午
从一些习俗和风俗上来说,一般祭祀的时间选在上午适合一些。如果一定要选在下午,一定不能超过下午六点。因为六点是太阳落山的时候,从风水学上来说,卯酉是日出日落分界线。而酉时正是六时前后,所以,一般不要超过下午六点,并且尽量选在上午好。
不要轻易改动坟台前的“出水口”,这个出水口,其实就是排水口。一般人以为这个不重要,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从风水学上来说,这个口非常的重要。关乎这个坟的吉凶,而且影响最快。所以,这个出水口一定不要改动,如果塞了,请记住水禁忌一定要清理好。
祭祀的程序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实际上这样,对于改善自己运势也有好处。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此后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即:修正墓地、上香、酒食、敬酒、拜祭、放炮送别等等。
祭祀的时间
清明祭扫日期的确定;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则是“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这个乃是各地的风俗约定,遵循就行。
清明扫墓的时辰,是在5-7点,即寅时。根据易经解说,“寅”代表官曹,官曹即是官;《命理探源》中说:“寅者,移也,亦去引也,物芽稍吐,引而伸之,移出于地也”。同时,寅时在卯时太阳出山之前,正是阴移阳兴之机,所以,和尚、道士一般要选择这个时候修行、做法事。人们也用这个时间,来祭祀亡灵。现在通常不会那么早,但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正确选择适合祭祀的具体时间
选择自己适宜的祭祀时间。扫墓的当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额头,有没有乌黑的气色,如有则表示时运较低,尽量当日避开扫墓为宜;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古玉效应更好),以作化解。
祭祀中的禁忌
身心干净最为紧要。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当天不吃食物,或些素食,衣著应该整齐,干净,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带着霉气、晦气去见祖先,不仅是不尊重祖先,而且常经常会遭到祖先的训斥。同样也容易导致阴气上身。所以古人祭祀前都要焚香、沐浴。对于女性来讲,例假期间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尤其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拜山活动。怀孕的妇女也避开清明拜山活动;因为孕期的妇女,本来身体素质不是很好,容易感染阴寒之气。
寄托哀思,白色为宜
寄托哀思、缅怀先辈,通常要买些鲜花,不过菊花最为适宜,因为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花语;颜色白色为佳,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显得庄重、严肃、纯洁;又不显得过于哀伤。
祭祀先要祭拜山神和土地
除了将带来的香烛、鲜花果品、冥钱、酒食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祀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外,还要燃点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此后才是恭敬地向先人叩拜上香献花,然后燃烧冥镪,奠酒(即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礼毕,可以聚餐饮酒,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先人墓地合影留念更需谨慎。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个方面失衡。
篇4:清明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是我国农历24个节气的第5个节气。为什么又是节日呢?这要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寒食节是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恰在清明的前一天,旧时民间每逢寒食节,家家户户不举火煮饭,只吃冷食。第二天是清明,人们上坟烧纸,修墓添土,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这些风俗是春秋时流传下来的。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卫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要是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
以后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篇5:清明节有什么传统习俗
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明节节日食品。
艾粄
有一句俗语叫做“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节必备的传统食物。艾粄的主要原料就是糯米和艾草,它的做法也不是很复杂。因为艾草做成的食物都会有一种独特的口感,所以有许多人喜欢吃艾粄。
馓子
在清明节的时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看见一些地方经常会有卖馓子的小摊。在南方和北方,馓子的做法有着一些差别,南方的馓子比较细致,而北方的馓子就比较粗糙了。
暖菇包
泰宁一带的人在清明节的时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饮食习俗。暖菇包是由一种当地人称为暖菇草的东西制作而成的。南方制作的暖菇包形状和包子类似,而北方制作的暖菇包形状和饺子类似,不过对于暖菇包的形状,民间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
子推馍
在清明节的时候吃子推馍的饮食习俗,是用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质的。子推馍有着许多不同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子推馍要给不同的人吃,男人和女人吃的子推馍形状就是不一样的。
鸡蛋
在清明节食用鸡蛋的饮食习俗,起源于先秦时代的一些地方,古人认为在清明节的时候吃鸡蛋,意味着接下来的一整年都有一个好身体。清明节的鸡蛋,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画或者是雕刻。只不过画过的鸡蛋还可以吃,雕刻过的鸡蛋就只能用来观赏了。
清明饭
清明饭顾名思义就是在清明节的时候吃的饭,清明饭是由各种可以食用的青草药制作而成的。这种饭吃了之后,对人的身体很有好处,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篇6:清明节民间传统习俗
清明节又称什么节:踏青节、扫坟节、鬼节、冥节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清明节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民间传统习俗
踏青
清明踏青活动,在宋代曾经出现过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成为历清明活动的艺术经典。但清明踏青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期,那时就有踏青和野浴的户外活动。
宋代有关记载和描述更多。如欧阳修在《阮郎归》词中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昊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鸢。”这是文人墨客们在踏青游乐中写下的切实感受,成为清明诗文中的名篇。从中可见,踏青中往往有野宴、弹唱等活动。
戴柳、插柳和植树
古时清明节要采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说此时戴柳圈可以免蚕毒。那是因为介子推母子抱着柳树被烧死的,戴柳插柳就是为他们招魂,同时有驱疫避邪、生机勃勃之意。古人也认为插柳能顺阳气。唐中宗时曾向侍臣赐柳圈,表示对臣子的关爱。宋朝时京城人在门上插柳条,叫作明眼,这天孩子们也必须戴上柳圈,说是防邪避毒、不闹杂病。清代、民国时也有插柳戴柳的习俗,有的竟然把房檐插满,显得青青可爱,生机勃勃。
古人早就有寒食、清明植树的习惯。但近代植树造林提倡最早的是清末左宗棠,他带领部队在西北行军中边走边栽,形成“左公柳”,一直被后人所称道。孙中山又是一位植树倡导者。他青少年时曾在家乡种桑树,创立兴中会时提出中西部植树造林计划,后在《建国方略》中又描绘了造林蓝图。
1915年,北洋政府把清明节定成植树节,是我国最早的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后,国民政府为纪念他,于1928年3月1日号召在总理纪念日植树,同年又确定3月12日为“总理逝世植树节”。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全国绿化。1979年3月由全国人大通过决议,仍然以3月12日为植树节。现在每逢植树节、清明节,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带头去植树,各媒体纷纷报道各地植树造林活动情况。
荡秋千、放风筝
荡秋千是春秋时北方山戎人的发明,后来齐桓公北伐山戎后带回了这种游戏。在云南拉枯族中也有相关传说,富有神话色彩。秋千在南北朝时传到长江流域,成为寒食清明前后的一种游戏。南朝梁人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仕女衣彩服坐其上而推引之,名日打秋千。”
到唐代打秋千风俗更为流行,唐玄宗时每年寒食前就竖起许多秋千架,让殡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宫女们身穿彩衣,随秋千凌空上下,宛若仙女,唐玄宗看得人迷,便称为半仙之戏。有词写道:“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东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低。”元朝时,此活动仍在宫廷内外盛行。
放风筝。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最早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据《韩非子》记载,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时,思想家墨子就曾做过木鸢。墨子早年当过木匠,传说赫赫有名的木匠祖师鲁班就是他的学生。《淮南子·齐俗》也记载:“鲁班墨子,以木为鸯而飞之。”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了。
相传楚汉相争时,韩信令工匠赶制一只特大风筝,让一人坐上飞到楚营上空唱起了凄凉婉嗽的楚歌,引起楚军应声唱和,从而涣散了军心,被韩信打得一败涂地。而到了西汉时用丝绸做风筝,改名纸鸢。也称为风鸢、纸鹤、风禽、鹤子等。
宋代时民间放风筝已经风行,专营店也多起来。现在每到春冬时节,城市广场都放风筝,清明时还举行风筝大赛。而如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成为世界风筝大赛的节日,其风筝多是尼龙布等所做,有的似降落伞之巨大。
清明起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 清明节传统习俗
★ 立冬节气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