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六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3-02-06 04:03:49 作者:冬天禁止入内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冬天禁止入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忠义六阅读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忠义六阅读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忠义六阅读题及答案

忠义六阅读题及答案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拜监察御史,皆出似道力。然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阘茸①,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其疏。襄阳久被围,似道日恣淫乐,不少加意。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范文虎总师无功,似道庇之,以知安庆,又除赵溍知建康,黄万石知临安,文龙言: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溍乳臭小子,何以任大阃②之寄?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何以能治?请皆罢之。似道大怒,黜文龙知抚州,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未几,吕文焕导大军东下,范文虎首迎降,与文焕俱东。似道兵溃鲁港,溍最先遁,以故列城从之皆遁,始悔不用文龙之言。

时边事甚急,文龙上疏曰:《书》言:三后协心,同底于道。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

降将王世强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其使。有风其纳款者,文龙曰: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强之,卒不屈,乃械系送杭州。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注]①阘茸:无能。②大阃:大城,大郡。(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礼重之重:器重B.似道怒,寝其疏寝:搁置

C.又除赵溍知建康知:知府D.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旋:随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似道主其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似道庇之/作《师说》以贻之

C.文龙上疏以为不可/樊哙侧其盾以撞

D.是当罚而赏也/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之积威之所劫

【小题3】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陈文龙负气节的一组是()(3分)

①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

②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③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

④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

⑤文龙焚书斩其使

⑥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的御史台谏官,有什么建议就先将奏章稿呈送贾似道,待他同意后才上呈,陈文龙任监察御史没有这样做,因而冒犯了贾似道。

B.陈文龙认为范文虎统军却丢失城池,赵溍乳臭未干,而黄万石又不勤于政事,这几个贾似道提拔的人不能担当大任,都应该免职。

C.当边关紧急时,陈文龙向朝廷进言,认为朝廷大臣应当同心图治,不要只发表空洞的议论。后来贾似道后悔没听取他的建议。

D.林华投降引元兵攻城,曹澄孙又打开城门迎敌,陈文龙被捕至元军中,但无论元兵劝降还是动刑,甚至再三强迫,他都宁死不屈。

【小题5】翻译。(10分)

①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3分)

②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3分)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①此时(他)表面上请求(到前线)监督部队,暗地里却指使他的同党把自己留住,最终襄阳失陷。

②文龙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里面全都是节义文章,难道你们可以逼我(投降)吗?

③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动词,主持,主管,做知府

【小题2】

试题分析:与为组成动词,认为;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A均为代词,他的。B均为代词,他。D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小题3】

试题分析:②是贾似道所为,③是陈文龙对时局的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贾似道后悔的是没听陈文龙不用赵溍等人的建议。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① 阳假装;竟最终;各1分,大意1分。②此皆节义文章也判断句式1分,相偏义复词,代指我;各1分,大意1分③ 学者求学的人;1分,所以表方式;1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陈文龙,字君贲,是福州兴化人。文章写得很好,具有志气和节操。丞相贾似道喜爱他的文章,一直以礼相待,十分器重他。他能担任监察御史,就是出于贾似道的举荐。十几年来,贾似道所设置的御史台谏官都(表现)无能,所有向上呈交的奏折,都要先呈交贾似道,(经他同意之后)才能上呈。到了陈文龙任这个职务时,只有他不这么做,就冒犯了贾似道。

临安知府洪起畏请求实行类田,贾似道支持他的建议,陈文龙上疏认为不行,贾似道发怒,扣留了他的奏章。襄阳长久被围困,贾似道每天恣情淫乐,根本不放在心上。此时(他)表面上请求(到前线)监督部队,暗地里却指使他的同党把自己留住,最终襄阳失陷。陈文龙上疏竭力陈述他的过失。

范文虎统帅部队没有建树,贾似道庇护他,让他做安庆知府,又任命赵溍为南京知府,黄万石做杭州知府。陈文龙说:范文虎丢失襄阳,现在反而被提升任用,这本是应当惩罚的事结果反而奖赏了。赵溍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凭什么担当重要的职位?黄万石对政事懈怠荒疏,让他做京城的行政长官,怎么能够治理好?请全部罢免他们。贾似道大怒,贬黜陈文龙去抚州做知府,随即又让御史台的官员李可弹劾罢免了他。不久,吕文焕引导元军东下,范文虎第一个迎敌投降,和吕文焕一起向东进兵。贾似道在鲁港战败,赵溍最先逃跑,因此各城守将随后都逃跑了,贾似道这才后悔没听陈文龙的话。

这个时候边境地区形势非常危急,陈文龙上疏说:《尚书》讲到,大家同心协力,致力于治世之道。蒙古兵今天攻取某城,明天修筑某堡,而我们却用文书表示退让,只对他们的踪迹表示怀疑,就好像在拯救落水的人或救火的时候,却还讲究缓步慢走的礼仪。请诏令大臣们同心图治,不要只发空洞的议论。

降将王世强引导元军进入广州,建宁、泉州、福州守军都投降。福州知府王刚中派使者到兴化劝说人们投降,陈文龙把使者杀了而把副使放还,让他带信去谴责王世强、王刚中背叛国家。跟着就发动百姓和士兵守卫,城中兵士不满一千,元军大军却没能攻下。(元军统帅)让他的亲家拿着书信来招降他,陈文龙烧掉书信杀了他的使者。有人劝他投降,陈文龙说:你们只是怕死罢了,却不明白谁能一生不死呢?于是派他的大将林华在边境侦察。林华很快投降了,而且引导元军来到城下。通判曹澄孙打开城门投降,把文龙和他的家人抓到元军军营,想让他投降,(文龙)不屈服,元军对他动刑,文龙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里面全都是节义文章,难道你们逼得了我(投降)吗?元军再三强迫他,最终他也没有屈服。于是元军将他戴着刑具押送到杭州。陈文龙从离开兴化就绝食,到杭州就饿死了。他的母亲被关在福州尼寺中,病得很厉害,没有医药,身边的人看着都哭了。陈文龙的母亲说:我和我的儿子一起死去,又有什么遗憾呢?也死了。众人叹息:有这样的母亲,正应该有这样的儿子。把她收殓埋葬了。

篇2:冯立忠义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冯立忠义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嘘唏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授右翊卫郎将。

愚按:冯立之言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此子路所谓食焉而不避其难也。谢叔方亦有慷慨杀身,从容受死之意。二人虽皆受爵,然亦可谓忠义也已。太宗旌之,此正兴王室之所宜然也。若薛万彻①亦可谓忠于所事,始焉与冯、谢无异也,然知进而不知退,终以邪谋就诛,宁不有愧乎!史臣是编,书冯、谢于忠义之首,万彻乃削而不书,厥有旨哉!

(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忠义》中的第一章)

注①:薛万彻:按《通鉴》,武德九年六月,冯立闻建成死,乃与护军薛万彻、齐府左车骑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赴玄武门。敬君弘、吕世衡力战,皆死之。万彻欲攻秦府,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将遂溃。万彻亡入终南山,冯立解兵逃于野。高祖既赦天下,冯立、谢叔方皆自出,万彻亡匿,屡使谕之,乃出。

7. 对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立谓所亲曰 亲:亲属 B.微以报太子矣 微:无

C.太宗旌之 旌:表彰 D.宁不有愧乎 宁:难道

8.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遂解兵遁于野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B.将何以逃死 宫府兵将遂溃

C.乃持元吉首以示之 明日出首

D.愚按 按《通鉴》

9.对“之”和“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太子之死也 从容受死之意 (2)终以邪谋就诛 以死奉答

A.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10.全都能表现冯立对隐太子“忠义”的一组是 ( )

①率兵犯玄武门,苦战 ②当战之日,无所顾惮

③授左屯卫中郎将 ④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

⑤俄而来请罪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⑤

11.对以上一段文字,理解、分析、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立、谢叔方先司职东宫,效命太子,可谓忠义;后来虽然都接受了太宗的封爵,改事新主,作者认为也不失忠义。

B.薛万彻忠于李建成,始终隐匿不降,他不能顺应时政,臣服太宗,终被处死。对照万彻,愚者评价说冯、谢二人“宁不有愧乎”。

C.对玄武门事变这一史实,《贞观政要》和《通鉴》两部史书记载没有什么不同。

D.吴兢把冯、谢二人的事迹放在《论忠义》的第一篇中,并且根本不提薛万彻。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5分)

参考答案:

(二十一)冯立忠义

7.A(亲:亲信,亲近) 8.A[兵:军队。 B.将:将要/将领;C.首:脑袋/自首;D.按:按语、作者评议的语言/依照] 9.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以:因/用) 10.C(③、⑤与题干不合)11.D(A.谢叔方原司职齐王府。B.屡使谕之,(万彻)乃出;作者(吴兢)感叹万彻“终以邪谋就诛,宁不有愧乎”; C.两部史书记载有同有异)

16.(1)我冯立事奉主上,就要为他效命,作战那天,就没有什么顾忌和畏惧。

【参考译文】

冯立,武德年闻任东宫率,很受隐太子李建成的器重。太子被杀时,他左右的侍从大多逃散,冯立叹道:“怎能在太子生前受他的恩惠,而在他死后却逃避其难呢!”于是率兵攻打玄武门,奋力作战,杀了屯营将军敬君弘。他对部下说:“总算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解散部队,自己逃到乡野去了。不多久,他又回来请罪,唐太宗责备他说:“你先前出兵来战,杀了我不少士

兵,你怎能逃过一死呢?冯立哭着答道:我冯立事奉主上,就要为他效命,作战那天,就没有什么顾忌和畏惧。”于是悲泣不止,太宗慰勉他,授予他左屯卫中郎将官职。冯立对他的亲信说:“我承受了莫大的恩惠我承受了莫大的恩惠并免于责罚,定要以死相报。不久,突厥进犯到便桥,冯立率领几百骑兵与敌虏在咸阳大战,杀伤俘获了很多敌人,所向披靡。唐太宗听说后非常赞赏。玄武门事变时还有齐王李元吉府中的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冯立联合攻打秦王,及至二人杀了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秦王李世民的军队士气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手持李元吉首级示众,谢叔方下马大哭,拜别齐王李元吉遗体而逃。第二天前来自首,唐太宗说:“这是个义士呀!下令免了他的罪,授与他右翊卫郎将官职。

作者按语:冯立说“怎能在太子生前受他的恩惠,而在他死后却逃避其难”的话,与子路曾经说过的话“吃了人家的就不回避他的'灾难”是一致的。谢叔方也有慷慨杀身,从容受死的意思。二人虽然最后都接受了太宗的封爵,然而也可以说他们是忠义之臣了。唐太宗奖赏他们,这正是唐王室兴盛所必然采取的行动。像薛万彻也可以说是在干忠心的事,开始时他与冯立、谢叔方没有什么差别,然而他只知进却不知退,最终因邪谋而被杀,难道不觉得惭愧吗!编写史实的人,在记叙忠义臣子的首篇只写冯立、谢叔方,而不书写薛万彻,这是有道理的啊!

篇3:《六桥》阅读题及答案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六桥   张晓风这天清晨,我推窗望去,向往已久的苏堤和六桥,与我遥遥相对。我穆然静坐,不敢喧哗,心中慢慢地把人类和水的因缘回想一遍。

大地,一定曾经是一项奇迹,因为它是大海里面浮凸出来的一块干地。如果没有这块干地,对鲨鱼当然没有影响,海豚大概也不表反对,可是我们人类就完了,我们总不能一直游泳而不上岸吧!

岸,对我们是重要的,我们需要一个岸,而且,还希望这个岸就在我们一回头就可以踏上去的地方(所谓“回头是岸”嘛)!我们是陆地生物,这一点,好象已经注定了。

但上了岸,踏上了大地,人类必然又会有新的不满足。大地很深厚沉稳,而且像海洋一样丰富。她供应的物质源源不绝。你可以欣赏它的春华秋实,她的横岭侧峰,但人类不可能忘情于水,从胎儿时代就四面包围着我们的水。水,一旦离开我们而去,日子就会变得很陌生很干瘪。

而古代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想要看到海,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并不容易。中国人主动去亲近的水是河水、江水、湖水。尤其是湖,它差不多是小规模的海洋。中国人动不动就把湖叫成海,像洱海、青海。犹太人也如此,他们的加利利海分明只是湖。

有了湖,极好——但人类还是不满足。人类是矛盾的,他本来只需要大水中有一块可以落脚的陆地,等有了陆地他又希望陆地中有一块小水名叫湖。有了这块小水湖,他更希望有一块小陆地,悄悄插入湖中,可以容他走进那片小水域里。那是什么?那是堤。

如果要给“堤”设一个谜语供小孩猜,那便该是:水中有土,土中有水,水中又有土。

苏堤、白堤便是经两位大诗人督修而成的“诗意工程”。诗人,本是负责刺探人类心灵活动的情报员。他知道人类内心的隐情密意。他知道人类既需要大地的丰饶稳定,也需要海洋的激情浪漫。于是白居易挖了湖又筑了堤(农人因而得灌溉之利,常人却收取柳雨荷风),后来苏东坡又补一堤。有名的白堤、苏堤就是指这两条带状的大堤。

更有意思的是,有了长堤以后,有人更希望这小土地上仍能有点水意。于是,苏堤中间设了六道桥,这六道桥的名字分别是映波、锁谰、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桥有点拱背,中间一个圆洞,船只因而可以穿堤而过。如果再为“六桥”设一道谜题,那也容易,不妨写成下面这种笨笨的句子:水中有土,土中有水,水中又有土,土中又有水。

这天早晨,我呆呆地望着着全长2.8公里的苏堤。由于拥有六座桥,刚好把苏堤分成七个段落,算来恰如一句七言。啊!那一定是苏东坡写得最长最大的一句七言了,最有气魄而且美丽。

苏堤因为是无中生有的一块新地(浚湖而得的最高贵华艳的废土),所以不作经济利益的打算,只用来种桃花和杨柳。明代袁宏道形容此地,说“六桥杨柳一络,牵风引浪,萧疏可爱”。苏轼的诗也说“六桥横绝天汉上”。如果你随便抓一个中国人来,叫他形容天堂,大概他讲来讲去也跳不出“六桥烟柳”或“苏堤春晓”的.景致。六桥,大概已是中国人梦境的总依归了。

我自己最喜欢的和六桥有关的句子出自元人散曲:贵何如,贱何如?六桥都是经行处。

对呀,在春暖花开的时候,难不成因为他是某主席或某部长,就可以用八只眼睛来看波光的潋滟吗?不,在面对桃红柳绿的时刻,我们都只能虔诚的用两腿走过风景,用两眼膜拜,用一颗心来贮存,如此而已。

绝美的六桥,是大家都可以平等经行的,恰如神圣的智慧,无人不可收录在心。眼望着苏东坡生平所写下的最长最美的一句诗,我心里的喜悦平静也无限的华美悠长。

14.文章写的是六桥,开篇作者却花大量笔墨“慢慢地把人类和水的因缘回想一遍”,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诗人,本是负责刺探人类心灵活动的情报员。

(2)贵何如,贱何如?六桥都是经行处。

16.作者为什么说六桥和苏堤是苏东坡写得“最长最大”“最有气魄而且最美丽”的一句七言?(6分)

17.在观赏六桥的过程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6分)

篇4:《六桥》阅读题及答案

14.(1)指出水和陆地的和谐交融是人类心灵追求的一种平衡。

(2)解释了诗人建造六桥的原因。

(3)为下文就六桥引出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6分,每小点2分)

15.(1)诗人能精确洞察人的内心愿望,表明六桥的建造符合人生活和心理的要求。(2分)

(2)引用元人的诗句写出美景面前人人平等,用平和虔诚的心去欣赏美景才能有所收获。(2分)

16.(1)从形式上看,六座桥刚好把苏堤分成七个段落,恰如一句七言诗,因而“最长最大”也“最有气魄”。

(2)从价值上看,不作经济利益打算,只用来种桃花和杨柳,成为中国人审美意境的绝佳去处,因而最美丽。   (6分,每小点3分)

17.(1)水和陆地对人来说同样重要,是人类生理和心理不可或缺的要素。

(2)六桥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审美上和谐的原则。

(3)欣赏美景正如收藏智慧,人生而平等,生命需要亲自走完,用心感悟。

(6分,每小点2分)

篇5:《忠义水浒传序》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忠义水浒传》序(明) 李贽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真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

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其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而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在乎?在水浒。此传之所为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用兵者藉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故愤二帝之北狩 狩:帝王被俘虏的婉辞

B.今夫小德役大德 役:役使

C.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 完:保全

D.用兵者藉其谋画 藉:凭借,借助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愤则不作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所以致之者可知也 盖夫秋之为状也

D.传其可无作欤 则智者尽其谋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认为《水浒》像《史记》一样,是“发愤之所作”,肯定了《水浒传》的创作意旨和思想内容。

B.作者没有论及《水浒传》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主要是肯定了水浒众将的“忠义”观念,用语饱含激愤之情。

C.文中提到宋江并非不知燕青、二童等人的意图,然而他并不挑明,也不加以阻拦,这是他明哲保身的计谋。

D.作者认为水浒众将都是大力大贤大忠大义之人,因为不甘役于小德、小贤而被逼入水浒,这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情形的讽刺。

19.用“/”给文章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一 意 招 安 专 图 报 国 卒 至 于 犯 大 难 成 大 功 服 毒 自 缢 同 死 而 不 辞 则 忠 义 之 烈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4分)

⑵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在乎?(3分)

试题答案:

16.B被役使

17.B介词,向。A连词,就/连词,表示转折;C代词,这/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副词,难道/代词,他(们)的。

18.C这不是宋江明哲保身的计谋,而是燕青、二童等人的全身之计。

19.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20.(1)所以施、罗二位先生为《水浒》写传,又用忠义二字命名《水浒》。

(前一个“传”是为动用法(1分),“以”“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否则忠义就不在朝廷,不在国君身旁,不在国家的捍卫者中,那忠义存于何处呢?(疑

问代词 “乌”,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附:【译文】

司马迁说《说难》、《孤愤》是贤圣抒发愤懑之作,看来,古代贤圣没有愤懑是不会写作的。没有愤懑的写作就像不寒而颤,无病呻吟,有什么值得看呢,《水浒传》就是愤懑抒发之作。自宋王朝不自振以来,本末倒置,贤人身处下僚,宵小之徒身居高位。渐使外族处于强势,中国处于弱势,当时皇帝宰相却像堂上燕雀安然悠闲,甘心向外族纳币称臣,屈膝跪拜。施耐庵、罗贯中,身在元心系宋,对宋朝衰亡、对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心存不平,就在《水浒传》描写大破辽国以发泄;对宋朝南渡苟安心存不平,就描写水浒众将灭方腊以泄愤。借以发泄不平之愤的是什么人呢,那是以前啸聚水浒的强盗,想不称他们忠义之人也不行啊。所以施、罗二位先生为水浒写传,又把忠义二字加在《水浒传》之前。

为什么忠义都归向水浒?其原因是可以明白的。为何水浒众人都可称得忠义呢,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可以明白的。道德不高受道德高尚人的役使,不贤之人受大贤之人役使,是事理所在,当今小贤之人役使别人,大贤之人受别人役使,能甘心不感耻辱吗,就像力气小的人捆缚别人,力气大的人被人捆缚,他肯束手就缚而不反抗?这必然驱赶天下大力气的和大贤之人归于水浒了。称水浒众人是大力气之人、大贤之人和忠义之人可以的,但没有宋江那样忠义的人啊,水浒一百零八人,一同建功,一同犯错,同生同死,忠义之心与宋江相同,惟独宋江身在水浒,心在朝廷,一心接受招安,专心报效国家,终于冒大险,立大功,最后与李逵、吴用、花荣服毒上吊,同死而不辞,就是一个忠烈啊。宋江的忠义足以服一百零八人之心,成为一百零八人领袖。最后率一百零八人南征方腊,死亡过半,鲁智深坐化六和寺,燕青泣涕辞别宋江,童威、童猛听从李俊乘驾出海之计。宋江并非不知,只是认为李俊等明察情势所趋,明哲保身,只不过是自我保全的匹夫之策,绝非忠于君、义于友的人所屑于做的。但宋江并未挑明阻拦,这就是宋公明,这才是真正忠义啊,《水浒传》难道可不作,《水浒传》难道可不读!

所以当国之君不可不读《水浒传》,国君读了水浒,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而将存于国君身旁。贤宰相不可不读《水浒传》,贤宰相读了水浒传,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而将存在于朝廷。掌朝廷的军事重任的兵部,又不可不读《水浒传》,假如他们读了《水浒传》,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他们就会成为国家忠诚的保卫者。否则忠义就不在朝廷,不在国君身旁,国家捍卫者也不会存忠义之心,那忠义存于何处呢?只能存于水浒。这就是《水浒传》所以为发愤之作的原因。如好事者只借以作为谈资,用兵者只借以作为用兵的谋划,各人只以其擅长看待《水浒》,那又从何处看到所谓忠义呢?

篇6:《忠义奇男子杨小楼》阅读题及答案

杨小楼(1878-1938),原名杨三元,又名杨嘉训,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京剧“三贤”的代表人物,有一代 “武生宗师”之誉。

1890年,四十七岁的杨月楼就因病亡故了。杨月楼临终之际,将自己的三儿子杨小楼托付给自己的换帖结义兄弟谭鑫培,并让儿子拜在谭鑫培膝下为义子。

幼年丧父的杨小楼,八岁那年进入了小荣椿科班。为二科“春”字辈学生,排名“春甫”,与叶春善同科。小荣椿科班的班主杨隆寿给他开蒙,教他的第一出戏是《淮安府》。十一岁那年就登台演出《锤换带》里的高怀亮。

他身材瘦长,比同龄人个子要高,站在台上不好看,在科班里演戏,大家都曾瞧不起他,嫌他站在台上难看,又嫌他吃得多,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象牙饭桶”。但 是小楼平时为人亲和,态度良善,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他并不是不放在心上,而是将自己被人嘲笑的事情埋在心里,从不外露。因为人前受人轻视,所以人后练起功来 更有着十分的倔强劲儿。变声期嗓子没有恢复,他就跑龙套积攒上舞台的经验。个子太高站在舞台上不好看,他就反复思考如何解决自己身高臂长舞台上动作不好看 的弊病。

成长中的杨小楼,走出了少年丧父的哀痛,在刻苦练功中渐渐成长起来。他跟随杨隆寿、姚增禄、杨万青等认真学艺,后来又在谭鑫培的帮助之下拜上了俞菊笙为师。

十七岁出科以后,杨小楼演出于京、津两地,二十四岁以后搭“宝胜和”班,谭鑫培又提携他进入“同庆班”,名气越来越大,杨小楼逐渐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

19,二十九岁的杨小楼被清宫昇平署以“民籍教习”挑选入宫,成为了内廷供奉。

杨小楼进宫首演的戏是《长坂坡》,杨小楼演出赵子龙就有“长坂坡前活赵云”之誉,加上进宫给西太后演戏,战战兢兢但是却分外卖力。这一亮相,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和喜爱。

一次杨小楼在宫里演戏时耍珠子,不小心将戏台角上放置的檀香木架子损坏了,慈禧太后见此即传唤杨小楼见驾。众人都悄悄地替杨小楼捏了一把汗,因为慈禧太后 的脾气的确是不好摸。谁知慈禧太后竟和颜悦色地问询他为什么会出此差错,杨小楼说自己是连演四出戏,加之身体近来不好,体力实在难以支撑。慈禧听罢面上显 露出痛惜之色,遂让杨小楼以后演出不要连续演这么耗费体力的大戏。不但没有丝毫责备,还额外多赏赐了银两。

慈禧太后喜欢看自己的戏,那是作为一个内廷供奉的艺人的最高荣誉,杨小楼没有因为频频上戏而有丝毫的骄傲。慈禧太后看戏之后常有重赏,杨小楼更没有因为慈 禧太后的.恩宠而感到丝毫的虚荣,相反却是充满了恐惧。谁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几番思索之后,压力越来越大的杨小楼决定选择弃艺出家、隐名避祸,来 保全身家性命。杨小楼在北平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挂单出家,当了道士,自号“超范子”。

抗日战争期间,杨小楼积极参与赈济灾民、慰劳将士的义务戏的演出。演这些戏,杨小楼要么不计报酬,要么分文不取。1936年, 伪冀东政府的长官大汉奸殷汝耕在通县为过生日举办堂会,抛出重金邀请杨小楼,杨小楼不为所动,以“不当亡国奴”为由严厉拒绝。虽面临着抄家丧命的威胁,然 面不改色,不加让步,最后殷汝耕只得强行让杨小楼的外孙刘宗杨代替演出,还无理取闹地扣下了戏箱。杨小楼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气 节,遂从此产生了不再登台的念头。他为拒与日寇合作,留起了胡须,重披上了道袍。

1937年,国破家亡再次让杨老板披挂演出,他在第一舞台与郝寿臣合作出演《九伐中原》。剧中的英雄姜维到了生命的穷途,念白道:“四十五万铁甲雄兵,只剩下七人五骑……”

姜维此时是英雄末路,是口吐鲜血,涕泪交流。谁会知道,此时的杨小楼竟然也咳出鲜血。这是抱病登台的杨大老板对英雄的呼唤。

1938年2月14日杨小楼逝于北京。这位人间奇男子,一生在舞台上演出英雄,在台下也不是孬种。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站住了是个“人。

(选自《传记文学》,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起初,身材瘦长、饭量又大的杨小楼并不被同行看好,同行们还嘲笑他为“象牙饭桶”,对此杨小楼从不在意。

B.杨小楼进宫首次给慈禧太后演《长坂坡》时,饰演赵云,杨小楼高潮的演技和卖力的表演,获得了慈禧的肯定。

C.杨小楼有一次给慈禧太后演出时出了点差错,慈禧太后得知是体力透支引起的,就不再让杨小楼演耗费体力的大戏。

D.杨小楼一生充满神奇色彩,如在事业如日冲天之时 ,曾经先后两次隐姓埋名,出家当道士,以此保全身家性命。

E.得到慈溪的恩宠而不虚荣,面对汉奸未必而不改色,杨小楼用自己的行动为“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作了注脚。

(2)命运坎坷的杨小楼为什么能够成为挑大梁的武生演员?(6分)

(3)、文章标题“忠义奇男子杨小楼”,请分别举一件事例来说明杨小楼的“忠义”和“奇特”的特点。(6分)

(4)对于倒数第二段内容,有人认为多余,可删去;有人认为是重要的内容,不能删去。你对此如何理解?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试题答案:

12、(1)【答案】B(3分),E(2分),D(1分) , AC(不给分)。

(2)【答案】①得到了著名武生杨隆寿的教导。②自身的刻苦练功,且善于取长补短,总结经验。③得到了谭鑫培的提携。

(3)【答案】忠义:面对汉奸殷汝耕的威逼和金钱的诱惑,杨小楼没有演出,表现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做到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正义的坚持。

奇特:面对慈禧太后的恩宠,杨小楼没有产生虚荣心而迷失自己,而是保持了清醒的认识,选择弃艺出家,隐名避祸的做法。

(4)【观点一】是重要的内容,不可删去。①这一段主要写杨小楼饰演英雄末路的姜维,姜维九伐中原的事迹,表现了姜维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杨小楼通过饰演姜维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之心,并以此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报国的决心,强化了文章的主旨;②前面两次写了杨小楼为个人安危而采取了出家避祸的事件,而这一段的内容写杨小楼为了国家危亡而不再顾及个人安危,进一步丰富了杨小楼的形象。(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多余,可删去。①前面通过杨小楼为抗战义演和拒绝殷汝耕事件的对比已经鲜明地突出了杨小楼爱国、报国的形象,饰演姜维的内容主要表现杨小楼报国的形象,与前面的内容重复;②这一段的内容不是直接表现杨小楼的爱国情怀,而是曲折委婉地表现杨小楼的爱国情怀,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言之成理即可)

篇7:文言文阅读《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拜监察御史,皆出似道力。然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阘茸①,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其疏。襄阳久被围,似道日恣淫乐,不少加意。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范文虎总师无功,似道庇之,以知安庆,又除赵溍知建康,黄万石知临安,文龙言: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溍乳臭小子,何以任大阃②之寄?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何以能治?请皆罢之。似道大怒,黜文龙知抚州,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未几,吕文焕导大军东下,范文虎首迎降,与文焕俱东。似道兵溃鲁港,溍最先遁,以故列城从之皆遁,始悔不用文龙之言。

时边事甚急,文龙上疏曰:《书》言:三后协心,同底于道。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

降将王世强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其使。有风其纳款者,文龙曰: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强之,卒不屈,乃械系送杭州。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注] ①阘茸:无能。②大阃:大城,大郡。

篇8:文言文阅读《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礼重之 重:器重 B.似道怒,寝其疏 寝:搁置

C.又除赵溍知建康 知:知府 D.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旋:随即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似道主其说 B. 似道庇之

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 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

C. 文龙上疏以为不可 D. 是当罚而赏也

以为京尹 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

7.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陈文龙负气节的一组是(3分)

①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 ②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③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 ④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 ⑤文龙焚书斩其使 ⑥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的御史台谏官,有什么建议就先将奏章稿呈送贾似道,待他同意后才上呈,陈文龙任监察御史没有这样做,因而冒犯了贾似道。

B.陈文龙认为范文虎统军却丢失城池,赵溍乳臭未干,而黄万石又不勤于政事,这几个贾似道提拔的`人不能担当大任,都应该免职。

C.当边关紧急时,陈文龙向朝廷进言,认为朝廷大臣应当同心图治,不要只发表空洞的议论。后来贾似道后悔没听取他的建议。

D.林华投降引元兵攻城,曹澄孙又打开城门迎敌,陈文龙被捕至元军中,但无论元兵劝降还是动刑,甚至再三强迫,他都宁死不屈。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3分)

②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3分)

阅读题及答案

《野菊花》阅读题及答案

好兄弟阅读题答案

补漏阅读题及答案

礼物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上善若水》阅读题及答案

《忆秦娥》阅读题答案

春寒阅读题及答案

宽容阅读题及答案

《小草》阅读题及答案

忠义六阅读题及答案(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忠义六阅读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