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气旋反气旋知识点

时间:2023-02-07 04:02:18 作者:丁大屁股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丁大屁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考地理气旋反气旋知识点,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考地理气旋反气旋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2021中考地理气旋反气旋知识点

地理气旋反气旋知识点

▲地面低压

热带气旋的中心接近地面或海面部分是一个低压区。地球海平面上所录得最低的气压(870hPa)是在有纪录以来的热带气旋——台风泰培(Tip)中心所录得的

▲暖心热带气旋的暖湿空气环绕著中心旋转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

释放大量潜热,热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布。热带气旋内各高度(接近海面例外)的气温都比气旋外为高。

▲中心密集云层区

围绕热带气旋中心旋转的密集云层区,通常是由雷暴产生的卷云。

▲台风眼

强烈的热带气旋的环流中心是下沉气流,将形成一个风眼。眼内的天气通常都是平静无风,无云,甚至时有阳光(但海面仍可能波涛汹涌)。风眼通常都是呈圆形,直径由2公里至370公里不等。较弱的热带气旋的风眼可能被中心密集云层区遮蔽,甚至没有风眼结构。

▲风眼墙(或称眼壁)

台风中,包围风眼的是圆桶状的风眼墙,风眼墙内对流非常强烈,其云层的高度在热带气旋内通常是的,降水的强度和风力的强度在热带气旋内也是的。强烈的热带气旋有眼壁置换周期,产生新的外眼壁替代内壁。其成因为热带气旋眼壁外围的螺旋雨带重组,然后渐渐向内移动,窃取了眼壁的湿气与能量。在这阶段,热带气旋进入了一个减弱的过程。在外围新的眼壁完全取代旧眼壁,如果环境许可,热带气旋会重新增强。透过多频微波扫描和雷达可以清楚观测到眼墙更新周期中的热带气旋出现双重眼壁;如果热带气旋眼壁置换的过程较为明显,更可从可见光和红外线卫星云图上观测到。

▲螺旋雨带

螺旋雨带是绕著热带气旋中心运动的强对流云和雷暴带。在北半球,螺旋雨带呈逆时针方向绕中心运动。螺旋雨带,会带来狂风暴雨,而在两条雨带之间则会较为平静。在接近陆地的热带气旋,螺旋雨带中有时会形成龙卷风。拥有多条螺旋雨带的热带气旋一般较强及发展成熟;但也有一些“轮状飓风”的主要特征是没有螺旋雨带。

总结:因为科里奥利力的作用,热带气旋的高空呈反气旋式外散环流。地面或海面的风强力向内旋转,随著高度上升减弱,最终改变方向。

地理学习方法

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地理学习技巧

要点一: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要点二: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要点三: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要点四: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篇2:“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

“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

“气旋与反气旋”是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的运动”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 破难点,我认真钻研教材,注意设计灵活多样的教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 简介如下:

一、复习旧知

(1)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地表水平运动着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是什么?(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无偏转)

(2)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有何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的。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若不考虑摩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

(3)阅读教材P57“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及图下楷体字,思考:

①何为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②何为低气压、低压槽、槽线?③何为高气压、高 压脊、脊线?

(以上内容教师在提问的基础上边板图边总结,如图一)

图一

(附图 {图})

④若上二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那么图中各点的风向如何?

(该问题教师可在(1)(2)两问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绘图于黑板上。如图二)

图二

(附图 {图})

⑤若二图所示区域在南半球,那么其风向又如何?

(该问题教师可让二学生黑板演示,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在下面练习,然后教师略作评述。如图三)

图三

(附图 {图})

二、导入新课

从以上作图我们不难看出:低压区,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下,北半球右偏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左偏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高压区,在气压梯 度力作用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并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半球右偏为逆时顺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 球左偏为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地理学上,把低压区和高压区所对应的这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形式,分别 称为气旋和反气旋。

三、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气旋与反气旋

(讲述)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是本 节,以至全章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

1.气旋

(1)对应气压:(提问)(低气压)

(2)四周气流(风向):

(教师指以上板图重述并小结如下) 北半球-气旋-逆时针-低气压 南半球-气旋-顺时针-低气压

(3)中心气流:(提问)(上升)

(4)天气特征:

(教师根据中心气流运动状况引导学生分析,然后提问)(云量增多,多阴雨天气。如图四)

图四

(附图 {图})

(5)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2.反气旋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板图并自读教材,掌握下述五个方面的内容,然后教师作 重点强调和难点分析)

(1)对应气压:(高压)(2)四周气流(风向): 北半球-反气旋-顺时针-高压 南半球-反气旋-逆时针-高压

(3)中心气流:(下沉)

(4)天气特征:(晴朗天气)(如图五)

图五

(附图 {图})

(5)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夏季,我国长江流域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冬季,我国东部地区干冷的偏北风。)

四、归纳总结

(附图 {图})

五、巩固练习

1.下列4种气流运动系统图(图六),能够说明我国长江流域伏旱天气成因的是______。

图六

(附图 {图})

2.读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七

(附图 {图})

(1)在图(图七)中A、B、C、D四处分别画出近地面风向箭头。

(2)图中实线M表示的含义是_____,虚线N表示的含义是_____。

(3)图中①、②两处就气流状况而言,分别称为____、____。若此图所示范围在南半球,则①、②两处就气 流状况而言,分别称为____、____。

(4)当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_____。

(5)图中A地风力较B地____(强或弱),原因是_____。

(6)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理由是___。

(答案:1.CD。2.(1)图略。(2)谱线:奇线。(3)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4)云量增多,多阴两天 气。(5)A.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6)②;高压中心为下淀气流,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 用差,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土山镇高级中学)

篇3:气旋反气旋说课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及及特征的比较。

难点:应用热力环流知识图示讲解气旋和反气旋形成过程。

课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已有知识,绘制简易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能依据示意图,归纳气旋和反气旋气流运动特征和天气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气旋、反气旋形成示意图,推断气流水平、垂直运动方向和形成的天气,获取气旋、反气旋的基础知识,巩固热力环流知识,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气旋和反气旋等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认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情分析:

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产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同时,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 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教学方法:

本节课基本方法为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中阅读、对比、启发、绘图、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思维,在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育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善于记忆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采用对比法学习两个相反或相对的地理概念、地理特点和地理规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学生] 点名回答:锋、气旋与反气旋

[过渡] 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气压和高气压是指同一天气系统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

新课:

一. 气压分布状况

探究一: 阅读第二段并看图回答:什么是高气压?什么是低气压?图上标了哪些高气压与低气压?

[学生] 阅读、看图后举手回答: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是高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是低气压;字母H代表的是高气压,字母L代表的是低气压。

[教师] 评价并进一步提示:图上的几条虚线是什么?

[学生] 看图并结合第二段齐声回答:高压脊和低压槽

[教师] 由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相当于地形中的山脊,所以叫“高压脊”;由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相当于地形中的山谷,所以叫“低压槽”。

[小结] 综上所述,低气压与高气压是对同一天气系统气压状况静态的描述。

[过渡] 气旋和反气旋则是指同一天气系统气流状况而言的。

二. 气流状况

探究二:阅读最后两段话并回答:什么是气旋?什么是反气旋?

[学生] 阅读后举手回答: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教师] 画图并运用热力环流知识讲解气旋形成过程

[小结] 在垂直方向上由上升气流连接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是气旋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教师] 画图并运用热力环流知识讲解反气旋形成过程

[小结] 在垂直方向上由下降气流连接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是反气旋形

成和发展的前提。

[教师] 气旋中心区域为低气压,反气旋中心区域为高气压,则气旋与反气旋区域会形成什么天气?为什么?请根据“热力环流四句话”回答

[学生] 回忆、思考后举手回答:气旋区域易形成阴雨、大风天气;反气旋区域易形成晴朗天气。原因: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易成云致雨;地面气温低则气压高,易晴朗干燥。

[练习]:展示小黑板上的气旋与反气旋对比表,学生准备5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总结] 气旋与反气旋是对同一天气系统在气流状况上的动态的描述.

三.扩展

课后思考:低压一定形成气旋吗?高压一定形成反气旋吗?为什么?

四.作业:完成地理《优化探究》对应基础知识预习导引和信息知识解读对应内容。 板书设计: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一. 气压状况(水平、静态描述)

1.高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

高压脊: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性

2.低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

低压槽: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二. 气流状况(垂直、动态描述)

气旋(北半球): 反气旋(北半球):

篇4:“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

“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

“气旋与反气旋”是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的运动”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了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 破难点,我认真钻研教材,注意设计灵活多样的教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 简介如下:

一、复习旧知

(1)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地表水平运动着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是什么?(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无偏转)

(2)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有何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的。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若不考虑摩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若考虑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

(3)阅读教材P57“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及图下楷体字,思考:

①何为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②何为低气压、低压槽、槽线?③何为高气压、高 压脊、脊线?

(以上内容教师在提问的基础上边板图边总结,如图一)

图一

(附图 {图})

④若上二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那么图中各点的风向如何?

(该问题教师可在(1)(2)两问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绘图于黑板上。如图二)

图二

(附图 {图})

⑤若二图所示区域在南半球,那么其风向又如何?

(该问题教师可让二学生黑板演示,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在下面练习,然后教师略作评述。如图三)

图三

(附图 {图})

二、导入新课

从以上作图我们不难看出:低压区,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下,北半球右偏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左偏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高压区,在气压梯 度力作用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并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半球右偏为逆时顺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 球左偏为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地理学上,把低压区和高压区所对应的这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形式,分别 称为气旋和反气旋。

三、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气旋与反气旋

(讲述)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是本 节,以至全章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激发学习积极性)

1.气旋

(1)对应气压:(提问)(低气压)

(2)四周气流(风向):

(教师指以上板图重述并小结如下) 北半球-气旋-逆时针-低气压 南半球-气旋-顺时针-低气压

(3)中心气流:(提问)(上升)

(4)天气特征:

(教师根据中心气流运动状况引导学生分析,然后提问)(云量增多,多阴雨天气。如图四)

图四

[1] [2]

篇5: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课件

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和概念辨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分析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绘制简易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天气系统图,并分析其特点。

学习者特征:

高一新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开展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及策略:

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媒体:版图

教学实施:情景创设:投影图片

台风形状的图片

小组观察交流:

①台风发生的季节和区域

②台风四周的气流如何运动的?为什么?台风眼处的天气特征如何?为什么?

③联系已有知识,思考台风会带来什么影响?

④阅读课本,把上图中的台风卫星图绘制成简易的示意图。(让2位学生上台绘制)

教师精讲:

评析学生绘制在黑板上的示意图(展示分析思路和角度,起到示范作用),主要讲清楚:

①等压线的的闭合与中心气压是低压特征,故命名低压

②回顾旧知识,标注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四周的气流向中心旋转,中心的气流向上旋转,故命名气旋。

③气旋与天气关系

④此天气系统与我国的天气关系。

典型例子,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天气和梅雨伏旱天气,特别要讲清副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联系,这是疑难点。

小组活动:每小组成员先自己绘制再交流

学习小结:对本天气系统进行知识的系统化:

篇6:高考地理气旋的知识点

高考地理气旋的知识

一、气旋与反气旋

1.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

2.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

二、气旋反气旋与高压低压的区别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气旋和反气旋是针对气流状况而言

高压和低压是针对气压分布状况而言

三、气旋与反气旋判定方法

左右手定则

1.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

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西风,西部吃偏北风。

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2.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

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吃偏南风。

例如:下图表示北半球近地面某处的气压状况。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分析此时ABCD处的风向。

四、反气旋与天气

典型实例:

夏季:长江流域伏旱天气

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反气旋与天气—寒潮

寒潮:

当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时,称为寒潮。

天气特点:

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

寒潮的危害:

降温:农作物遭受冻害,秋春季危害最大

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大雪、冻雨:通信、输电线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五、气旋与天气

典型实例: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气旋与天气—台风

台风(Typhoon),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

台风是一个深厚的低气压系统,它的中心气压很低,低层有显著向中心辐合的气流,顶部气流主要向外辐散。

台风的结构,从中心向外依次分为:台风眼区、云墙区、螺旋雨带区。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一、自然地理部分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势起伏状况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二、影响地理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理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三、影响地理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四、描述高考地理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高三地理怎么复习

1.高考地理聚合思维法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方向探索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

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

2.逆向思维法

这是以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高考地理思维方式。

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地理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

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又叫扩散思维,是指当遇到一个高考地理问题,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如: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用发散思维就可回答为,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地理知识点归纳

地理知识点

中考知识点

初一地理下册知识点

地理二轮复习知识点

初二地理下册知识点

地理高中知识点总结

地理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中考地理气旋反气旋知识点(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考地理气旋反气旋知识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