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列传》原文以及译文解析

时间:2023-02-09 04:13:15 作者:mas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ma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苏轼列传》原文以及译文解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苏轼列传》原文以及译文解析,欢迎阅读借鉴。

篇1:《苏轼列传》原文以及译文解析

《苏轼列传》原文以及译文解析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日:“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参考译文】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

(后来,)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在梁山伯上泛滥,,城墙就要倒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民心就会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迫使富民们再次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苏轼住在城墙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一般礼节。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我一定会向皇上进言。”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最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做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死的一个无罪的人,即使能得到天下也不去做,这才是可以的。”苏轼开玩笑说:“现在当官的人,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刚开始读苏轼、苏辙的策论,回到后宫中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后代找到了两个好宰相。”宋神宗尤其喜欢苏轼的文章,在后宫读苏轼的文章,太监送来膳食也忘了吃,称赞苏轼是天下奇才。但是一直到去世,苏轼也没有得到重用。

篇2:《宋史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A.守不能夺 夺:改变

B.守汪藻馆之 馆:住在宾馆、客舍里

C.盍祠祀之 盍:何不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 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B.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 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C.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D.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 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C.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可以改变社会秩序,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5分)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5分)

参考答案

4.B 馆:使……住在宾馆、客舍里。

5.A 加标点为: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6.C “秩”为“官阶,官吏的'品级等次”之义。

7.(1)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相继馈赠钱币(达)五十万,不留姓名。(满秩,丐,获,各1分,满秩:任期满,丐:乞求,获:如愿。句意2分,共5分)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5分)

高登回去安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讫,以,卒,讫:结束,以:因为,卒:最终。句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高登,字炎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拿法度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没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任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营,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仪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仪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分条陈述的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荒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称“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秦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退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高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像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他,朝廷下诏押送高登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登把母亲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就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篇3:《隋书列传二十九》原文及译文解析

《隋书列传二十九》原文及译文解析

崔仲方,字不齐,博陵安平人也。仲方少好读书,有文武才干。年十五,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同就学。时高祖亦在其中,由是与高祖少相款密。后以明经为晋公宇文护参军事,迁司玉大夫,与斛斯徵等同修礼律。后以军功,授平东将军,赐爵石城县男,邑三百户。时武帝阴有灭齐之志,仲方献二十策,帝大奇之。后与少内史赵芬删定格式。寻从帝攻晋州,又令仲方说翼城等四城,下之。授仪同,进爵范阳县侯。后以行军长史从郯公王轨擒陈将吴明彻于吕梁,仲方计策居多。宣帝嗣位,为少内史,奉使淮南而还。

会帝崩,高祖为丞相,与仲方相见,握手极欢,仲方亦归心焉。其夜上便宜十八事,高祖并嘉纳之。又见众望有归,阴劝高祖应天受命,高祖从之。及受禅,上召仲方与高颎议正朔服色事。仲方曰:“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又劝上除六官,请依汉、魏之旧。上皆从之。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丁父艰去职。未期,起为虢州刺史。上书论取陈之策。上览而大悦,转基州刺史,征入朝。仲方因面陈经略,上善之,赐以御袍袴,并杂彩五百段,进位开府而遣之。及大举伐陈,以仲方为行军总管,率兵与秦王会。及陈平,坐事免。未几,复位。后数载,转会州总管。时诸羌犹未宾附,诏令仲方击之,与贼三十馀战,诸部悉平。

仁寿初,授代州总管,在职数年,被征入朝。会上崩,汉王谅馀党据吕州不下,炀帝令周罗睺攻之,中流矢卒,乃令仲方代总其众,月馀拔之。进位大将军,拜民部尚书,寻转礼部尚书。后三载,坐事免。寻为国子祭酒,转太常卿。朝廷以其衰老,出拜上郡太守。未几,以母忧去职。岁馀,起为信都太守,上表乞骸骨,优诏许之。寻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隋书·列传二十九》,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B.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C.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D.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中国古代察举制中的一个科目,后成为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B.崩,避讳说法之一,本义是山倒塌,原专用于帝王之死,后亦可用于太后等。

C.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拜为上卿”中的“拜”。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请求退职。告老、乞身、致仕、乞归、致政等与之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仲方少时就有文才武略,周太祖对此很惊讶,让他和皇子们一起学习,当时隋高祖也在,因此仲方和隋高祖从小就有交情。

B.崔仲方善于言谈,长于谋略,虽然以文入仕,却因军功多次升职,先后被授予司玉大夫、石城县男、范阳县侯等职位爵位。

C.崔仲方有政治远见,对时为丞相的隋高祖衷心相随,连夜给他进献适宜的计策,又劝他代周自立,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D.崔仲方虽然历经四朝,颇受重用,但仕途依然不顺,一生多次起落,担任文官武职,辗转于朝廷地方,时有去职免官之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已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

(2)炀帝令周罗睺攻之,中流矢卒,乃令仲方代总其众,月馀拔之。

参考答案

10、D(晋是五行中的`金,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帝应以火来继承木德,得上天大统,况且圣上诞生时,有红光的吉兆。因此所用的车辆、马匹、旗帜,祭祀用的牲畜,都应采用红色)

11、A(“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错,明经与进士二科同为科举考试的科目)

12、B(司玉大夫一职“因军功所得”原文无据)

13、(1)第二年,皇帝又命令崔仲方征发(征调)十五万丁壮,在朔方郡以东,沿着边境一带的险要地方修筑几十座城来阻止胡人入侵。(发,定语后置,缘各1分,大意2分)

(2)隋炀帝派周罗睺去攻打吕州,他(周罗睺)却被流箭射中身亡。于是皇帝派崔仲方替代统领(总领)这支军队,一个多月后攻下了吕州。(补出第二句主语1分,总、拔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崔仲方,字不齐,博陵安平人。崔仲方小时喜欢读书,有文武才干。十五岁时,周太祖见到他认为不同一般,让他与皇子们一同学习。当时高祖也在其中,渐渐地彼此之间关系密切起来。后来以明经做了晋公宇文护的参军,升迁为司玉大夫,与斛斯徵等人一同修撰礼律。后来因为建立军功,被授予平东将军,赏赐石城县男爵位,世禄封地三百户。当时周武帝暗地里有灭齐的志向,崔仲方献上二十条计策,周武帝大为惊奇。后来与少内史赵芬修改确定规章法度。不久,跟随周武帝攻打晋州。周武帝又令崔仲方劝降翼城等四城,都如愿攻下。被授予仪同,进升爵位范阳县侯。后来担任行军长史,跟随郯公王轨在吕梁活捉陈将吴明彻,崔仲方计策很多。宣帝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少内史,奉命出使淮南后回来。

适逢宣帝去世,高祖做丞相,与崔仲方相见,握手言欢,十分高兴,崔仲方也诚心归顺。他连夜呈上治理国家的十八条方针,高祖都赞许接纳了。崔仲方又见高祖众望所归,私下劝高祖应天受命,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等到高祖接受周武帝禅让后,召崔仲方和高颎一起商议改朝时间及所用的车马祭牲的颜色。崔仲方说:“晋是五行中的金,后魏是水,周是木。皇家用火承托木,能天下一统。且圣上诞生之初,有红光瑞气,所以车马衣服旗帜,都应该用红色。”又劝说皇上依照汉、魏的旧制任命六官。皇上都听从了他的建议。进升职位上开府,不久转任司农少卿,进爵位安固县公。皇上下令他征发三万劳力,在朔方、灵武修筑长城,东至黄河,西到绥州,南到勃出岭,绵延七百里。第二年,皇帝又令仲方征发十五万劳力,在朔方以东沿着边境险要的地方,修筑了几十座城,来阻止胡人入侵。

不久,遭父丧而离职守丧。守丧期未满,起用为虢州刺史。他上书论述攻取陈国的策略,皇上看后非常高兴。他改任崔仲方为基州刺史,征召入朝。崔仲方于是发当面陈述策略,皇上认为很好,赐给他御袍袴和各色彩绸五百缎,进爵位开府并派遣他去伐陈。等到大举出兵攻陈时,崔仲方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率兵和秦王汇合。平陈后,他因犯事被免直。不久,又恢复职位。几年以后,被任命为会州总管。当时,各部羌人还没有归顺朝廷,皇帝传旨命令崔仲方出征,他和敌人打了三十多仗,各个部落都被平定。皇帝赏赐给他一百三十个奴婢,三十斤黄金,各种各种什物用品也一应俱全。

仁寿初年,崔仲方被任命为代州总管,在职几年后,被征召入朝。正值皇上去世,汉王杨谅的余党占据吕州,朝廷屡攻不下。隋炀帝派周罗目侯去攻打吕州,他却被流箭射中身亡。皇帝于是下令让崔仲方代替统领这支军队,一个多月就攻克了吕州。被晋升为大将军,被任命为民部尚书,不就转任礼部尚书。三年后因犯事获罪免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国子祭酒,转任太常卿。朝廷因他已年老力衰,让他出任上郡太守。没多久,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一年多后又起用为信都太守,但他上表请退休,朝廷予以优待,准许他的请求,不久在家中去世,时年七十六。

篇4:明史·列传十二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史·列传十二原文及译文解析

陈友定,字安国,福清人,徙居汀之清流。世业农。为人沉勇,喜游侠。乡里皆畏服。至正中,汀州府判蔡公安至清流募民兵讨贼,友定应募。公安与语,奇之,使掌所募兵,署为黄土寨巡捡。以讨平诸山寨功,迁清流县尹。陈友谅遣其将邓克明等陷汀、邵,略杉关。行省授友定汀州路总管御之。战于黄土大捷,走克明。

友定以农家子起佣伍,目不知书。及据八郡,数招致文学知名士。粗涉文史,习为五字小诗,皆有意理。然颇任威福,所属违令者辄承制诛窜不绝。漳州守将罗良不平,以书责之曰:“郡县者,国家之土地。官司者,人主之臣役。而廪者,朝廷之外府也。今足下视郡县如室家,驱官僚如圉仆,擅廪如私藏,名虽报国,实有鹰扬跋扈之心。不知足下欲为郭子仪乎,抑为曹孟德乎?”友定怒,竟以兵诛良。而福清宣慰使陈瑞孙、崇安令孔楷、建阳人詹翰拒友定不从,皆被杀。于是友定威震八闽,然事元未尝失臣节。

太祖既定婺州,与友定接境。友定侵处州。参政胡深击走之,遂下浦城,克松溪,

获友定将张子玉,与朱亮祖进攻建宁,破其二栅。太祖既平方国珍,即发兵伐友定。将军胡廷美、何文辉由江西趋杉关,汤和、廖永忠由明州海道取福州,李文忠由浦城取建宁,而别遣使至延平,招谕友定。友定置酒大会诸将及宾客,杀明使者,沥其血洒瓮中,与众酌饮之。酒酣,誓于众曰:“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戮。”遂往视福州,环城作垒。已而闻杉关破,急分军为二,以一车守福,而自帅一军守延平,以相掎角。

廷美克建宁,汤和进攻延平。友定欲以持久困之,诸将请出战,不许。数请不已,友定疑所部将叛,杀萧院判。军士多出降者。会军器局灾,城中炮声震地,明师知有变,急攻城。友定呼其属诀同:“大事已去,吾一死报国,诸君努力。”因退入省堂,衣冠北面再拜,仰药死。所部争开城门纳明师,师入,趋视之,犹未绝也。舁③出水东门,适天大雷雨,友定复苏。械送京师。入见,帝诘之。友定厉声曰:“国破家亡,死耳,尚何言。”遂并其子海杀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十二》)

【注】①廪:仓廪。储存粮草的仓库。②磔(zhe),占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③舁(yu):抬。

5.对下列句予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徙居汀之清流 迁移

B.擅廪如私藏 占有

c.然事元未尝失臣节 侍奉

D.会军器局灾 商议

5.D(会:恰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公安与语,奇之 人主之臣役

B、以讨平诸山寨功 竟以兵诛良

C、酒酣,誓于众曰 于是友定威震八闽

D、与朱亮祖进攻建宁 沥其血酒瓮中,与众酌饮之

6.D(与:均为连词,和,跟,同。A.之:代词,他/助词,的; B.以:介词,因/介词,用; C.于:介词,向,对/与“是”结合为复音虚词“于是”,连词,可不译)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陈友定“报效国家”的一组的是(3分)

①汀州府判蔡公安至清流尊民兵讨贼,友定应募

②所属违令者辄承制诛窜

③友定怒,竟以兵诛良

④因退入省堂,衣冠北面再拜,仰药死

⑤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戮

⑥国破家亡,死耳,尚何言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

7.C(②③表现陈友定随意施行惩罚,诛杀部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友定为人勇敢,又能行侠仗义。虽世代以种田出身,但能兴兵伐贼,除暴安良,因而家乡百姓也都敬畏他。

B。陈友定作为农家子弟,目不识丁,等到职位和权力不断提升时,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文化的缺陷,多次招纳文人名士为师。

c.陈友定对部下的管理非常严厉,部下有违反法令的动不动以遵照皇旨的名义杀戮放逐,屡屡如此,部下将士多有不满。

D。元即将灭亡,但陈友定拒不投降,他杀了明使者,把明使者的'血滴在酒缸里,与众人酌取饮用,并向众人发誓明志、

8.A(陈友定赢得百姓的敬畏是由于他为人勇敢,又能行侠仗义;最初,他并没有兴兵伐贼。)

9.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公安与语,奇之,使掌所募兵,署为黄土寨巡检。(3分)

译:蔡公安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让他掌管所招幕的士卒,任命为黄土寨巡检。(①“奇”“署”各1分,全句语意通顺1分,共3分)

(2)吾曹并受元厚恩,有不以死拒者,身磔,妻子戮。(4分)

译:“我们都蒙受元朝深厚恩遇,有不拼死抵御的,自身受分尸的磔刑,妻儿将被杀戮。”(“吾曹”“妻子戮”各1分,全句语意通顺2分。共4分)

(3)友定欲以持久困之,诸将请出战,不许。i3分)

(3)陈友定想靠长久相持困住他们,众将领请求出战,他不准许。 (“诸将”、省略各1分,全句语意通顺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陈友定,字安国,福清人,迁居到汀州的清流县。世代以种田为业。为人沉着勇敢,喜欢交游,行侠仗义。家乡人都敬服他.元朝至正年间,汀州府判蔡公安到清流县招募民兵征讨乱践,陈友定响应招募。蔡公安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让他掌管所招幕的士卒,任命为黄土寨巡检。因为征讨平定各山寨有功,升迁为清流县尹。陈友谅派他的部将邓克明等攻陷汀州、邵州,侵犯杉关。行省拜授陈友定为汀州路总管来抵御他。在黄土寨打了一仗,大胜,将邓克明赶跑了。

陈友定作为农家子弟起于佣工军伍之中,目不识丁。等到据有了八郡,多次招纳文学方面的知名人士。略微涉及文学历史,学作五言小诗,都还有些意趣情理。可是他很随意地施行奖惩,部下有违反法令的动不动就以遵皇旨便宜行事的名义杀戮放逐,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停止。漳州守将罗良心中不满,写信责备他说:“郡县是国家的土地。官吏是君主的臣仆。而粮仓,是朝廷设在地方的仓库。现在足下看待郡县如同自己家,驱使官吏如同仆役,占有粮仓如同私人的收藏,名义上虽是报效国家,实际上有骄横逞威的野心。不知足下是想做郭子仪呢,还是做曹孟德呢?”陈友定大怒,竟派兵杀了罗良。而福清宣慰使陈瑞孙,崇安令孔楷、建阳人詹翰都因抗拒陈友定而被杀。于是陈友定声威震八闽,然而他侍奉元朝不曾失去臣子的节操。

(明)太祖平定婺州后,与陈友定辖境相接。陈友定侵犯处州。参政胡深将他打跑,于是攻下浦城,攻克松溪,抓获陈友定的部将张子玉,和朱亮祖进攻建宁,攻破它的两道寨栅。太祖平定方国珍以后,就发兵讨伐陈友定。将军胡廷美、何文辉从江西直趋杉关,汤和、廖永忠从明州走海路攻取福州,李文忠由浦城攻取建宁,而另外派使者到延平,招降劝谕陈友定。陈友定设置酒宴大会众将和宾客,杀了明使者,把他的血滴在酒缸里,与众人酌取饮用。酒兴正浓时,向众人发誓说:“我们都蒙受元朝深厚恩遇,有不拼死抵御的,自身受分尸的磔刑,妻儿将被杀戮。”于是前往视察福州,烧城建筑堡垒。不久听说杉关被攻破,急忙把军队分为两部,用一支军队守卫福州,而自己率领一支军队守卫延平,以形成掎角之势。

胡廷美攻克建宁,汤和进攻延平。陈友定想靠长久相持困住他们,众将领请求出战,他不准许。将领们多次请求不停,陈友定怀疑他的部将想叛变,杀了萧院判。士卒们很多出去投降的。恰逢军器局发生火灾,城内爆炸声响震天地,明军知道有变故,猛烈攻城。陈友定呼唤他的部下诀别说:“大势已去,我用一死来报效国家,各位奋力拼搏吧!”随后退入省府大堂,整理衣帽向北行再拜礼,服毒自杀。他的部下争相打开城门让明军进城。明军入城后,赶去看他,还没有断气。抬出水东门时,正逢天降大雷雨,陈友定又苏醒过来。明军用枷锁把他押送至京城。入宫见了皇帝,皇帝责问他。陈友定高声说:“国破家亡,不过一死而已,还有什么话好说。”于是把他和他的儿子陈海一起杀掉了。

篇5:《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原文及译文解析

《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原文及译文解析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①,于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B.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C.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D.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 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 “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星沅治官有方。在广东督导学政时,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著。

B.李星沅办事有理有据。在追究永昌**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政策失当有关。

C. 李星沅经验丰富。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腐败,上下其手。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

D.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重。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5分)

(2)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5分)

参考答案

4.B

5.A (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6.C (原文“迭疏论列,议遂寝”,这件事最终废止不行,并没有继续推行。)

7.(1)广东读书人大多善于打官司,(星沅)发文在全省范围登记热衷追求打官司的.书生,并发布公文治理这件事,士风因(此)得以肃整。(健,1分;檄,1分;籍,1分;干,1分;以,1分;)

(2)星沅因为处理事情的职权不统一,上奏请求专门选拔统帅率领军队督导围剿,皇帝下诏斥责他推卸责任。(一,1分;特,1分;简, 1分,将,1分;诏1分)

附:参考译文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十五年任广东学政。粤地读书人大多善于打官司,(星沅)发文在全省范围登记热衷追求打官司的书生,并发布公文(下令)整治,士风因(此)得以肃整。任期满后,被授予陕西汉中知府,历任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厉整治寇匪,多次擒获他们的首领并将其绳之于法。

这之前,永昌发生**,迤西道罗天池胡乱杀人,不分好人坏人,众多回人更加滋扰生乱。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张安抚,投降的人动不动就又反目叛乱了。至此,缅宁匪首马国海被追剿而逃亡,暗中勾结云州回人马登霄、海连升等再次发动叛乱,迤西大为动荡。星沅追究造成祸乱的缘由,长龄、天池一并受到责斥。二十七年,派遣军队进行围剿,解散被胁迫的回族众人,造反作乱的首领被歼灭,其余的匪徒也被消灭干净。(皇上)下诏嘉奖他的功劳,加封太子太保官衔,赐花翎。不久调任两江总督。

星沅没有中第时,寄居在陶澍幕府,掌管章奏(臣僚呈报皇帝的文书)。又先后连任官职江南,熟悉盐、漕、河诸多利弊。当时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的官员)诉说用度缺乏,朝廷大臣主张南粮改为用征银布帛等代替,在北方省份采购粮食。星沅说折银太多征收不容易,折银太少采购不够。粮食低贱银两贵重,民间经过太多环节损失亏耗。且州县以此为借口额外勒索,官吏玩弄手法,串通做弊,防备他们都很难。(星沅)屡次上疏论述,改征的提议于是废止不行。

三十年,宣宗驾崩,(星沅)赴京拜谒皇帝的灵柩,又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家奉养。恰逢广西匪乱正盛,最初起用林则徐为督师讨伐,(却)在途中去世,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这年十二月,抵达广西,驻守柳州。当时两岸的江匪发展势头日益蔓延,众多贼匪尤其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剽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都因为贻误战机而被免官,周天爵、向荣继任为巡抚、提督。二人者都有很好的名声,但都颇为自负,意气用事,谋议总是不一致,星沅调和他们的意见,仍然不能使他们协调一致,军事很多时候相互牵制掣肘。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军围剿,贼匪由大黄江、牛排岭窜入新墟、紫荆山。星沅发文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领滇、黔军队循迹追剿,贼匪又窜入武宣。荣、天爵分头进击,贼盘踞东乡,两军攻打不下。星沅因为行使指挥职权不能统一调度,上奏请求专门选拔统帅率领军队督导围剿,皇帝下诏斥责他推卸责任。不久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赶赴湖南防堵,将让他们代替李星沅。赛尚阿至湖南,就被授予钦差大臣,赶赴广西督导军队,命星沅回湖南治理防务。四月,星沅竭力快速赶赴武宣前敌督战,到达已经非常疲惫,几日后在军中去世。遗言上奏:“贼不能消灭,是不忠;父母不能终养,是不孝。死后用常服收殓,用以表明我的错误。”文宗看后非常伤心,依据总督的规格赐予抚恤金,赐予金钱置办丧事,恤问他的母亲,下令他的两个儿子等服丧完毕后引见朝廷,授予李星沅“文恭”的谥号。李星沅的儿子李桓,后来官至江西布政使。

篇6: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

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

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译】苏轼路过金陵,见到王安石,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是汉、唐灭亡的预兆。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要改变这些。现在对夏用兵,连年不停,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你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我王安石在外地,怎么敢说?”苏轼说:“在朝廷就说话,在外地就不说,这是服事君王的礼节。皇上对待你不是通常的`礼节,你对待皇上,难道可以用常礼?”王安石厉声说:“我王安石要讲。”又说:“话出在我王安石的口,进了你苏子瞻的耳朵。”又说:“人必须知道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即使得到天下也不能这样做,终可以算是好人。”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君子们,争着减少半年的磨勘期,即使杀人也能做出来。”王安石笑着不说话。

【原】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敦。时光为门下侍郎,敦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敦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敦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敦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译】苏轼到常州,神宗去世,哲宗即位,授朝奉郎、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敦友善。当时司马光任门下侍郎,章敦任枢密使,两个人意见不合,章敦常常用戏弄侮辱来为难司马光,司马光为此苦恼。苏轼对章敦说:“司马君实在当前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被当作看轻贤人。’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 章敦认为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

【原】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译】升为起居舍人。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登上要职,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廷中没有比你更合适的。”苏轼说:“从前林希和我同在馆里,而且他年纪大。”蔡确说:“林希真应当比你先起用吗?”终于没有答应。元佑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赐他银绯,升为中书舍人。

篇7:《元史·列传第二十七》原文及译文解析

《元史·列传第二十七》原文及译文解析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蚤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命,侍明宗于籓邸。寻入国子学为诸生。 八番宣抚司长乃其世职,英宗遂授八番宣抚司长。既至,宣布国家恩信,峒民感悦。有累岁不服者,皆喜曰:“吾故贤帅子孙也,其敢违命。”率其十四部来受约束。

至顺元年,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

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军器、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或遇淫雨亢旱,辄出祷于神祠,所祷无不应。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

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其民,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追封冀王,谥忠宣。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B.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C.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D.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武帝时。

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D. 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有褒也有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别儿怯不花的先辈很有声望。他担任八番宣抚司长时,有多年不愿臣服的,知道他是贤帅的子孙后,就率部归服了。

B.别儿怯不花正直无偏私。他掌管宿卫之事时,一改前任任人唯亲的做法,举荐那些任职时间长的人,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C.别儿怯不花很受信任和重用。他八岁时就被派入王府侍奉明宗,长大后被任命为高官,巡行地方,察访民情官情,他的建议也总是被采纳。

D.别儿怯不花有爱民之心。杭城遭遇大火,他急速前往,请求朝廷减免种种赋税;发生饥荒时,他赈济灾民;他还派遣使者请求诸王,各自安抚好所管辖的百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5分)

(2)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5分)

参考答案

4.C

5.B (“元年”应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

6.D (原文:“又奏发使谕诸王”,他奏请朝廷派遣使者晓谕诸王,不是他派遣使者。)

7.(1)(他)又大规模兴建省府的`治所,紧邻治所的民居,加价买下它的地基,招募百姓参与建造,还增加他们工钱。(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大作”——大规模兴建、“增直”——加价、“就役”——参与建造,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皇帝从上都回到京城,派宫中使者多次催促让(别儿怯不花)前来谒见皇帝,等到见了面,皇帝亲自斟酒慰劳他。(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数”——多次、“趣”——催促、“比”——等到 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早年丧父,八岁那年,因为兴圣太后的命令,在王府侍奉明宗。不久入国子学成为诸生。八番宣抚司长是他家世代担任的官职,因此英宗就任命他担任八番宣抚司长。他到任以后,宣布国家的恩德与信用,峒民感动而喜悦。有多年不愿臣服的,都高兴地说:“这是我们从前的贤能统帅的子孙啊!我们怎么敢违抗他的命令。”率领十四个部落来接受别儿怯不花的管制。

至顺元年,因母亲去世而回到京城。服丧期满后被起用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地区每年的米粮都是由海道运达京师,别儿怯不花监督管理这项事务。不久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并特别被命令掌管宫廷宿卫之事。大凡值宿的卫士有被掌领官举荐任用的,掌领官往往多举荐其亲近的人。到别儿怯不花掌管宿卫之事,唯独举荐选拔任职时间长的人,众人议论这件事都表示心悦诚服。

至正二年,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走到淮东,听说杭州城大火把官舍和民房几乎烧光了,(他)仰天大哭道:“杭州,是浙江省管治的地方,我受命出任那里的长官,却发生了这样的火灾,这是我没有德行而连累了杭州城百姓啊。”他骑快马奔赴杭州城,立即下令登记遭受火灾的人家共二万三千余户,每家给予一锭银子,烧死的人也按此规定,每人每月给米二斗,年幼者给予一半。又请求朝廷每天减少酒税,合钱一千二百五十缗,纺织作坊减掉原来税额的一半,军器、漆器税暂停收一年,一般的税都停止征收。事情上报朝廷后,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他)又大规模兴建省府的治所,紧邻治所的民居,加价买下它的地基,招募百姓参与建造,还增加他们工钱。又请求朝廷每年减去江浙、福建十三万引盐税。有时遇到雨涝、大旱,他就出门到神祠祈祷,所祈祷的事没有不应验的。在这里做地方官两年,即使是儿童妇女也没有不感念他的恩德的。朝廷召他回京城,任命他担任翰林学士承旨,仍掌管宫廷宿卫之事。

至正四年,被任命为中书左丞相。朝廷商议选拔宣抚使,奉使询问百姓疾苦,察访官吏的贪与廉,并且要选拔熟悉北蕃风土人情和了解典章制度的人,派别儿怯不花巡行沙漠。(他)洗雪冤情,革除弊端,不可胜计。又奏请朝廷派遣使者晓谕诸王,赐给他们金衣重宝,让他们各自安抚好所管百姓,不要违法乱纪。于是朝廷内外都受到震动,一片肃然。第二年,发生了大饥荒,逃荒的人充满了道路,别儿怯不花命令有关部门赈济灾民,想回乡的灾民就发给他们路上用的粮食。皇帝从上都回到京城,派宫中使者多次催促让(别儿怯不花)前来谒见皇帝,等到见了面,皇帝亲自斟酒慰劳他。七年,升官任右丞相。十年正月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冀王,谥号为忠宣。

篇8:《东林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东林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祁彪佳,浙江山阴人。弱冠,第天启二年进士,授兴化府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其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称。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①,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②,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之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

(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

【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 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果以贤能称 称:著称

B.忠义不可矜 矜: 怜悯

C.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复: 答复

D.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溷: 玷污

4.B.矜: 夸耀.【①矛柄:“锄耰(yōu)棘矜(qín)”《过秦论》②怜悯,同情:“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③骄傲,夸耀.“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

B.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

C.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

D.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

5.B,根据人名、地名等断句,并重点把握“适”“驰治”“至是”等词义。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祁彪佳少年得志,家教甚好。刚成年即中进士,就职兴化府推官,临行前跪问父亲为官之道,父亲却默而不答,当别人问其原因时,才以教人游泳之语开导。

B. 祁彪佳为人耿介,敢于直言。当大臣们首先商讨让福王担任兵马元帅,后又建议福王登基做皇帝时,他都能直言相劝,直指此举对朝廷不利,并最终得到史可法的理解与支持。

C. 祁彪佳勇毅果敢,精明干练。第二次任职苏州期间,首先对乱民之首予以严惩,后又招募勇士,斩杀乱兵,并以勇气和真诚感动了兴平伯。

D. 祁彪佳尽忠不屈,至死不渝。清军南下,用书信和财物聘请他,他说山川人物都是幻化的形态,山川不变,而人生却已过了一辈子,后于浅水中自沉殉国。

6.B.根据原文“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可知史可法虽认为祁彪佳说得对,但因害怕却不愿意支持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无赖打行,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5分)

译文:正赶上(苏州)无赖劫掠市集,(祁彪佳)查办其中作恶多端可判死罪的四个人,(让他们)戴上刑具在大路上示众。

(译出大意给1分,“会”“稔恶可杀者“”械”“衢”各1分。会——恰巧,适逢。廉—考察,查访。稔—庄稼成熟;事物酝酿成熟;熟悉。)

(2)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5分)

译文:于是在苏州市民**(的'时候),(朝廷)认为祁彪佳一向有恩于苏州,外放祁彪佳去(担任苏州的长官)安抚苏州。

(译出大意给1分,“苏民”,“素”,“德”,“出”各一分。德—加惠,有恩。安—安定,使安定。抚—安抚,安慰)

参考译文

祁彪佳,浙江山阴人。刚成年,中天启二年的进士,被授予兴化府的推官,临行时,祁彪佳向他的父亲跪下请教为官之道,父亲没有回答他。有人问他父亲(为什么不指点他),他的父亲说:“你没见过那些教人游泳的吗,如果学游泳的老拿着辅助漂浮的壶瓮,靠别人扶着胳臂,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一旦把他拉到清冷的水边,打翻辅助他的壶瓮,推他入水,游泳就学会了。现在他去做官,就是打翻壶瓮的时候了。”祁彪佳离开了。最后果然因为贤明能干而著称。

祁彪佳巡视考察苏州期间,正赶上(苏州)无赖劫掠市集,(祁彪佳)查办其中作恶多端可判死罪的四个人,(让他们)戴上刑具在大路上示众。召集当地三老问他们说:“这些人可以杀吗?”三老说:“可以。”又问围观的人说:“这些人可以杀吗?”观看的人说:“可以。”于是棰杀了他们。

明朝灭亡,有大臣援引宋高宗以兵马元帅继位的旧例,商讨让福王担任兵马元帅。祁彪佳反对说:“(藩王)监国的事是本朝的老制度,为什么要远引宋高宗的旧例?”监国的计议于是确定下来。不多久,有建议福王登基作皇帝的言论。祁彪佳又反对说:“福王政权刚建立就登基做皇帝,怎么行呢?况且大臣们谏劝福王登基的表章也没到呢。”可是这时向福王邀功的人,造谣说史可法对福王有背叛之心。史可法害怕了,他虽然也认为祁彪佳说得对,却不愿意支持。于是在苏州市民**(的时候),(朝廷)认为祁彪佳一向有恩于苏州,外放祁彪佳去(担任苏州的长官)安抚苏州。

祁彪佳到任后,在路边张榜说:“背叛朝廷不能饶恕,忠贞仁义也不能夸耀,不要借助铲除叛贼而报复私人仇怨,不要假托协助朝廷而制造祸端混乱。”他逮捕苏州市民中带头闹事的人,斩杀了他们。招募勇士组成苍头军,亲自教他们打仗。当时正赶上兴平伯的士兵抢劫丹阳集市钱财,祁彪佳率领苍头军快速赶到处理,斩杀了兴平伯的士兵。兴平伯(高)杰平素就害怕彪佳的声名,到了这时候就忌恨祁彪佳,扬言要调动军队到丹阳来对付祁彪佳。祁彪佳反而用文书回应高杰,跟他约定在大观楼会面。当时高杰盘踞大观楼,认为祁彪佳一定不敢前来。到约定的日期刮起了大风,高杰笑着说:“祁抚不来有托辞了。”一会儿,一艘帆船破浪而来,很快就抵达江岸,有人传呼说:“祁都堂到了!”高杰听到,非常惊骇,迎到门口,看见祁彪佳戴着角巾,穿着普通的衣服,身后只是带着文书、衙役各一名,又非常高兴。跟祁彪佳坐在一起谈了好久后,高杰起身指着江水发誓说:“您是了不起的人啊!有您在,我要是敢越规矩一步来玷污您,就让我像这滔滔江水被风浪拍散。”于是盛情招待祁彪佳,祁彪佳稍微动了动筷子表示了一下就离开了。

朝廷军下江南,用书信和财物聘请祁彪佳,祁彪佳夜里远望南山笑着说:“山川人物都是幻化的形态啊,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第二天早晨,家人找不到祁彪佳在哪,只见到小路旁柳边的浅水中露出祁彪佳戴的角巾,大家都说这就是祁彪佳,他是端坐入水而死的。

《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

《淮南子泰族训》原文及译文解析

《潘妃曲》原文及译文解析

《陈子昂别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苏轼词》译文

苏轼词解析

《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阅读及译文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李逊,字友道”原文译文解析

北史·高睿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苏轼列传》原文以及译文解析(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轼列传》原文以及译文解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