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逊,字友道”原文译文解析

时间:2022-11-25 20:08:13 作者:天下一加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天下一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李逊,字友道”原文译文解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李逊,字友道”原文译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李逊,字友道”原文译文解析

“李逊,字友道”原文译文解析

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李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B.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B.“迁”,官职变动。“左迁”是升迁的意思,文中“迁越州刺史”的“迁”就是“左迁”。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D.“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感到很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5分)

(2)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5分)

参考答案

1.(3分)D.

2.(3分)B.

3.(3分)C.【A项“削刻士卒”是“对待士卒非常苛刻”,而不是“裁撤了军队员额”;B项“请权益兵三千”是“上奏请求朝廷临时变通增兵三千,等到叛乱平定后就遣散”,而不是“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D项“士皆感悦”是“士兵都心悦诚服”,侧重于感服(听从),而不是“士兵都感到很愉悦”。】

4.【(1)(5分)李逊缓缓地驱车进入濠州军营,向士兵们陈述了叛逆投顺的利弊形势,众士兵都脱下铠甲请罪,因此濠州之乱得以平息。/得分点:“徐驱”,乘车慢慢地走;“陈”,陈述;“释甲”,脱下铠甲;“因以”,因此得以;“徐驱其间”是省略句,需补充施事者“李逊”。

(2)(5分)不久严绶因为没有功劳而被撤销兵权,朝廷命令高霞寓代替严绶到唐州统帅军队,严绶的襄阳军归属于高霞寓。/得分点:既而,不久;以,因为;代,代替;隶,隶属,归属;“罢兵柄”是被动句,译为“被撤销(罢免)兵权”。】

【参考译文】

李逊,字友道。李逊考中进士,被朝廷征召为襄阳掌书记,又在湖南担任从事之职,很有声望和政绩,多次升迁担任池、濠二州刺史。此前,濠州的都将杨腾,对待士卒非常苛刻,濠州三千士兵谋划刺杀杨腾。杨腾察觉到这件事,逃到扬州,但杨腾的家属都被杀死。濠州的士兵不能自我收敛,乘机大行掠夺抢劫。等李逊到郡所,余乱还未平息。李逊缓缓驱车进入濠州军营,向士兵们陈述了叛逆投顺的利弊形势,众士兵都脱下铠甲请罪,因此濠州之乱得以平息。

元和初年,李逊出京担任衢州刺史。因为政绩特别突出,升任越州刺史,并兼任御史大夫和浙东都团练观察使。此前,贞元初年,皇甫政镇守浙东,当时福建曾经发生兵乱,叛贼驱逐了观察使吴诜。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上奏请求朝廷临时变通增兵三千,等到叛乱平定后就遣散。叛乱平定已近三十年,但当年所增的兵员保持不变。李逊到任几天后,上奏遣散了所增的士兵。李逊治政以平均贫富、扶助弱小抑制豪强作为自己的职责。

元和十年,李逊担任襄州刺史。当时李逊代替严绶镇守襄阳。严绶率领八州士兵到唐州讨伐叛贼。不久严绶因为没有功劳而被撤销兵权,朝廷命令高霞寓代替严绶到唐州统帅军队,严绶的襄阳军归属于高霞寓。家乡和亲人在襄州的军士,李逊用丰厚的待遇安抚他们,很多士兵舍弃高霞寓军营逃跑回家。不久高霞寓被叛贼打败,竟然将过失转推给李逊,说李逊供应军需不及时。高霞寓本来就出自禁军,宦官都帮助他。在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皇上命令宫中使者到襄州探听审察谁是谁非,宦官上奏说李逊行为不公,于是李逊被贬为太子宾客分司。

元和十四年,李逊担任许州刺史。这时候,许州刚刚经历了战乱,很难迅速恢复安宁。等李逊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约定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发布了几百字的号令,士兵都感服心悦。

长庆元年,幽州、镇州相继发生叛乱。李逊请求朝廷让自己独自先去讨伐叛贼,不被允许。朝廷只是命令他率领一万兵马,到行营与各路军马会合。李逊接到诏令,当天就出兵,因而比诸军先到达,因此升任检校吏部尚书。不久改任凤翔节度使,到达京师,因为患病请求退休。长庆三年正月去世,享年六十三,朝廷停止朝会一日,追赠李逊为右仆射。

篇2:《后汉书李通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秀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传》)

【注】①巫丞: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

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后汉书李通传》阅读题: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素:一向,向来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

C、乃系守于狱系:联系

D、以病上书乞身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5分)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5分)

参考答案:

4、C(抓捕)

5、D

6、A(李通没有为刘歆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歆做事)

7、(1)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玉莽动怒,在长安的李守的家人都被杀掉。(“会”“杀”“状”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共5分)

(2)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布衣”“倡议”“重”各1分,“特见亲重”的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共5分)

篇3:《后汉书李通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李通也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心里常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

后来下江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来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现在天下大乱,王莽就要灭亡了,汉室应当重新复兴。南阳宗室,只有刘秀兄弟,亲近仁人志士,胸怀宽广,可以和他们谋划大事。等到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慕爱他,所以前往答谢他。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计划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甄阜及属正梁丘赐,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就使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相应。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造反(兴兵)的状况,王莽怒,连同李守家在长安的人也全部被杀。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集合。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

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建武二年(26),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派遣军队赴救,李通等与他们战于西城,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策,扶助神灵,辅佐以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想返回诸侯国,不可听从。”于是诏李通治疗疾病,按时工作。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以宁平公主的缘故,特被亲重。然而李通生性谦恭,常想避开权势。素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固辞。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李通建武十八年(42)去世。谥号为恭侯。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送葬。

篇4:宋史·李好义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李好义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解析

李好义,下邽人。祖师中,建炎间以白丁守华州,积官忠州团练使。父定一,兴州中军统制。好义弱冠从军,善骑射,西边第一。初以准备将讨文州蕃部有功,开禧初,韩侂胄开边,吴曦主师,好义为兴州正将,数请出精兵袭金人,曦蓄异谋,不纳。会曦遣李贵追杀宣抚程松,贵语其徒曰:“程宣抚朝廷重臣,不可杀。”好义知其赤心,可以所谋告之。贵遂约李彪、张渊等,好义又密结亲卫军黄术、赵亮等。女弟夫杨君玉亦与知,好义戒言曰:“此事誓死报国,救四蜀生灵,慎毋泄。”留其母以质。既而君玉与李坤辰者来,坤辰因言安丙亦与合江仓杨巨源阴结忠义欲图曦。好义遂遣君玉偕坤辰约巨源以报丙。丙遂与好义约二月晦举事。好义夜飨士,麾众受甲,与好古、好仁及子姓拜决于家庙,嘱妻马氏曰:“日出无耗,当自为计,死生从此决矣。”马氏叱之曰:“汝为朝廷诛贼,何以家为?我决不辱李家门户。”好义喜曰:“妇人女子尚念朝廷不爱性命,我辈当如何?”众皆踊跃。时伪宫门洞开,好义大呼而入曰:“奉朝廷密诏,安长史为宣抚,令我诛反贼,敢抗者夷其族。”曦护卫千兵皆弃梃而走。曦闻外哄,仓皇而起。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引众拥曦首出伪宫,亟驰告丙宣诏,军民拜舞,欢声动天地,持曦首抚定城中,市不改肆。好义请乘时取关外四州,好义率众攻城,亲犯矢石,人人乐死,以少击众,前无留敌。金西和节使完颜钦奔遁,好义整众而入,军民欢呼迎拜,籍府库以归于官。好义喜诵《孟子》及《左传》,以为终身行此足矣。诛曦时,惟幼子植留家。迄事,人争冒功赏,君玉欲注植名,好义指心曰:“惟此物不可欺。”

(节选自《宋史·李好义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 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

B.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

C.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

D.曦走/贵追及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好义急呼王换斧其腰者二/曦负痛手纵贵/起遂斫其首/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晦: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除“晦”“朔”外,“望”指农历十五日, “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C.宣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称为“宣抚”。

D.《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纪传体春秋史,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好义年少有为,早年就建立功勋。他年纪轻轻就任兴州中军统制,擅长骑马射箭,在西部边境名列第一,并以准备将身份讨伐文州的蕃部有功。

B.李好义嫉恶如仇,坚决诛杀奸贼。吴曦叛宋降金时,李好义和李贵、杨君玉等人冲进吴曦内宫,并宣称是奉密诏合力杀死吴曦。

C.李好义竭诚报国,忠义至诚感人。诛杀吴曦时,他带领同宗子弟义无反顾;诛杀吴曦后,他英勇无畏,乘机率众夺取关外四州。

D.李好义通晓大义,惯于正道直行。诛杀吴曦后,人人争功冒领奖赏,杨君玉想把并未参与的李植的名字也写上,李好义绝不同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君玉与李坤辰者来,坤辰因言安丙亦与合江仓杨巨源阴结忠义欲图曦。

(2)金西和节使完颜钦奔遁,好义整众而入,军民欢呼迎拜,籍府库以归于官。

参考答案

4.(3分)B

【解析】结合上下文意,使用排除法。

5.(3分)D

【解析】《左传》是编年体。

6.(3分)A

【解析】担任“兴州中军统制”的是李好义的父亲。

7.(10分)

(1)(5分)不久杨君玉与一个叫李坤辰的到来,李坤辰就说起安丙也和合江仓杨巨源暗地里结交忠义人士想要对付吴曦。

(2)(5分)金国的西和节度使完颜钦奔逃,李好义整顿部队入城,军民欢呼迎接下拜,登记府库收归官府。

【评分标准】(1)句意正确2分,“既而”“阴结”“图”的解释各1分,共5分。(2)句意正确2分,“奔遁”“整众”“籍”的解释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李好义是下邽人。祖父李师中,建炎年间以平民身份守卫华州,累积做官到忠州团练使。父亲李定一,是兴州中军统制。李好义二十岁就参军,擅长骑马射箭,在西部边境数第一。最初以准备将讨伐文州的蕃部有功,开禧初年,韩侂胄开拓边界,吴曦掌管军队,李好义是兴州正将,多次请求派出精兵袭击金兵,吴曦心中有别的图谋,不采纳。正好吴曦派遣李贵追杀宣抚程松,李贵对手下人说:“程宣抚是朝廷重臣,不能杀害。”李好义知道他的忠心,可以把自己的计谋告诉他。李贵于是联络了李彪、张渊等人,李好义又秘密接纳了亲卫军的黄术、赵亮等人。妹夫杨君玉也参与,李好义告诫说:“这事是誓死报效国家,拯救四蜀的生灵,千万不要泄露。”就留下他的母亲作为人质。不久杨君玉与一个叫李坤辰的到来,李坤辰就说起安丙也和合江仓杨巨源暗地里结交忠义人士想要对付吴曦。李好义就派遣杨君玉与李坤辰一道联络杨巨源并报告安丙。安丙就与李好义约定二月最后一天起事。李好义夜里犒劳士兵,指挥众人穿上铠甲,与李好古、李好仁以及子侄同姓在家庙参拜诀别,叮嘱妻子马氏说:“日出时没有消息,你就自己做打算,死生从此永别了。”马氏斥责他说:“你为朝廷诛杀贼子,还考虑什么家?我决不会辱没李家的门户。”李好义高兴地说:“妇人女子尚且顾念朝廷不爱惜性命,我们应当怎样?”众人都很踊跃。这时伪宫的大门洞开,李好义大声呼喊着进去说:“奉朝廷的密诏,安长史任宣抚,命令我诛杀反贼,胆敢违抗的就灭其族。”

吴曦的护卫千兵全都扔掉棍棒逃跑。吴曦听到外面吵闹,仓皇起床。吴曦逃跑,李贵追上后,用手抓住他的发髻,举刃砍中吴曦的面颊,吴曦一向勇猛有力,将李贵扑倒在地起不来,李好义急忙叫王换向他的腰上砍了两斧头,吴曦负痛松开了手,李贵起身后就砍了他的脑袋,带领众人簇拥着吴曦的首级出了伪宫,急驰报告,安丙宣读诏书,军民下拜起舞,欢呼声惊天动地,拿着吴曦的首级安抚城里,市场不停止交易。李好义请求乘机夺取关外四州,李好义率领众人攻城,亲自冒着飞箭滚石,人人奋勇不怕死,以较少的兵力攻击众多敌人,前面没有敢停留的敌兵。金国的西和节度使完颜钦奔逃,李好义整顿部队入城,军民欢呼迎接下拜,登记府库收归官府。李好义喜欢读《孟子》及《左传》,认为终身按这个行事就足够了。诛杀吴曦时,只有小儿子李植留在家里。事情结束后,人人争报功劳冒领奖赏,杨君玉想把李植的名字也写上,李好义指着心口说:“只有这东西不能欺骗。”

篇5:《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áng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

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wěi、张卬等不听,欲立更始。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

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B.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C.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J恨/

D.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答:C (“愚臣”是“不量”的宾语,“任以南州”的主语是更始帝,所以应断在“愚臣”后。“河北”是“即位”的地点,作宾语;“心开目明”的主语是“愚臣”,所以应断在“河北”的后面。原文标点为:“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如建武;也可用于称呼皇帝,如更始。

B.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C.顿首此处意为磕头。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

D.薨在唐代以前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后来也用以指皇帝、太后之死。

答:D (皇帝之死称“崩”不称“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常与王凤、王匡等起兵,大破荆州牧。王常他们起兵后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号称下江兵,后来又大败荆州官兵,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

B.王常希望辅助汉朝,成就功业。王常听了伯升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向成丹、张卬说明,但成丹、张卬不同意,认为应该各自做主。

C.王常素有威望,以理服人。王常想归顺汉朝,便把归顺的道理对将士们陈述,最终他促成了下江兵和汉军、新市军等联合抗击王莽。

D.王常一心为汉,备受重用。他在更始帝时拜将封侯,更始帝兵败后投靠光武帝,光武帝虽对他有所不满,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

答:D (“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的说法不正确。原文中,光武帝提到两人关系时带有责备王常的语意,他重用王常有“不忧南方”的考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

答: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译出大意给2分;“篡弑”“残虐”“并起”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其中,“篡弑”是弑君篡位;“残虐”是残害虐待;“并起”是一起起义的意思。)

(2)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

答: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译出大意给2分;“夷覆”“布衣”“草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其中,“夷覆”是灭亡,这里是被消灭的意思;“布衣”指的是普通百姓;“草泽”指民众中间。)

参考译文:

王常字颜卿,是颍川郡舞阳人。王莽末年,替弟弟报仇,逃亡到江夏。不久,和王凤、王匡等人在云杜绿林起兵,聚集了几万人,用王常为将佐,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后来和成丹、张卬另领兵进驻南郡蓝口,号称下江兵。(王常他们)率领部队在上唐与荆州刺史激战,大败刑州守军,接着向北攻到宜秋。

这时,(刘伯升等率领的)汉军和(王匡等率领的)新市兵、(陈牧等率领的)平林兵都在小长安被打败,各路人马准备解散离开。刘伯升听说下江军在宜秋,立即和光武帝以及李通一起到王常的军营拜访,说:“希望见下江一位贤将,一起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同推举王常。刘伯升见到王常,用联合的好处来劝说王常。王常恍然大悟,说:“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现在刘氏又兴盛起来,就是真正的君主。我确实想为汉朝献身付出,辅助(刘氏)成就大功业。王常回来后,详细地向成丹、张卬说明了情况。成丹、张卬倚仗自己的部队人多,都说:“大丈夫已经起义,应该各自做主,为什么要受别人制约呢?”王常一心只想归顺汉朝,就慢慢说服下江军的将帅说:“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没有后代,所以王莽能够趁机篡位。(王莽)拥有天下后,政令苛刻严酷,时问久了就失去了民心。做大事,应当要下顺应民心,上符合天意,功业才可以成就。如果依仗强大勇猛,放纵情感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一定会再失去它。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如果)按照这种做法行事,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下江的各位将领虽然倔强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王将军,我们这些人差一点陷入不义(的境地)。愿恭敬地接受教诲。”(王常)立即带领军队和汉军及新市兵、平林兵会合。

等到众将领商议确立王室的时候,只有王常和南阳的士大夫同心想拥立刘伯升,然而朱鲔、张卬等人不听从,想拥立更始帝。等到更始帝登基,任命王常担任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帝战败,建武二年夏天,王常带着妻子和孩子到洛阳去,裸露上身自行归降。光武帝见到王常很高兴,慰劳他说:“王廷尉很辛苦。(我)常常想起从前(我们)一起经历艰难困苦,没有哪一天能忘记。后来一直没有来往,怎么违背了往常(辅佐真主的)话呢?”王常磕头谢罪说:“更始帝不嫌弃我这个臣子,任命我担任南州长官。赤眉军攻入长安打败更始帝的部队,(我)灰心失望,以为天下又失去了纲常法纪。听说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明眼亮。今天能够在朝廷里见到陛下,即使死了也没有留下遗憾了。”光武帝笑着说:“我和廷尉开玩笑罢了。我见到了廷尉,不担忧南方了。”(光武帝)特地加以赏赐,授以(王常)左曹这一官职,封为山桑侯。

光武十二年,(王常)在驻军的地方去世,谥号叫节侯。

篇6:傅友德,其先宿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傅友德,其先宿州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傅友德,其先宿州人。元末走武昌,从陈友谅,无所知名。太祖攻江州,至小孤山,友德帅所部降。帝与语,奇之,用为将。从常遇春援安丰,略庐州。从征武昌,城东南高冠山下瞰城中,汉兵据之,诸将相顾莫前。友德帅数百人,一鼓夺之,流矢中颊洞胁,不为沮。同陆聚守徐州,元将扩廓遣将李二来攻。友德度兵寡不敌,遂坚壁不战,以二千人溯河至吕梁,登陆击之,敌败去。度且复至,亟还,开城门而阵于野。李二果至,鸣鼓,士搏战破擒二。召还,进江淮行省参知政事,鼓吹送归第。元丞相也速来援青州,友德以轻骑诱敌入伏,奋击之。洪武三年,蜀将吴友仁寇汉中。友德以三千骑救之,攻斗山寨,令军中人燃十炬布山上,蜀兵惊遁。太祖谕友德日:“蜀人闻我西伐,必悉精锐以抗我师。若出不意,直捣阶、绵,门户既隳,腹心自溃。兵贵神速,患不勇耳。”友德疾驰至阶,昼夜行。抵阶州,败蜀将丁世珍,克其城。后渡汉江,趋绵州。时汉江水涨,不得渡,伐木造战舰。欲以军声通绵州,乃削木为牌为千,书克阶、绵日月,投汉水,顺流下。蜀守者见之,皆解体。及闻友德破阶、绵,捣江油,寿始分兵援汉州.以保成都。未至,友德已破其守将向大亨于城下,继而进围成都。寿等以象战。友德令强弩火器冲之,身中流矢不退,将士殊死战。象反走,躏藉死者甚众,成都平。友德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将,每战必先士卒。虽被创,战益力,以故所至立功,太祖屡敕奖劳。寻副宋国公冯胜征山西,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

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日:“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蓝玉诛,友德以功多内惧,定远侯王弼谓友德:“上春秋高,旦夕且尽我辈,宜自图。”太祖闻之,会冬宴,从者彻馔【注】,友德有一蔬不尽。太祖责友德不敬,友德出匕首袖中,日:“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太祖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地,而王弼亦自尽。

【注】彻馔:撤去食物。(摘编自《明史·傅友德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常遇春援安丰,略庐州 略:夺取

B.门户既隳 隳:毁坏

C.自偏裨至大将 裨:地位低下的人

D.寻副宋国公冯胜征山西 副:协助

5.下列语句中,全都表现傅友德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流矢中颊洞胁,不为沮 ②以轻骑诱敌入伏

③令军中人燃十炬布山上 ④疾驰至阶,昼夜行

⑤木为牌为千,书克阶、绵日月 ⑥请怀远田千亩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友德初为西名之辈,归降太祖后才被重用。他早年跟从陈友谅,不受重视,后来在太祖麾下屡立战功,多次受到赞扬和嘉奖。

B.傅友德善于用兵,胆识过人。在武昌之战中,许多将士观望不前,傅友德率领数百人勇猛杀敌,一鼓作气拿下了武昌城。

C.傅友德多次出生人死,奋勇当先。在汉州一战中,蜀人驱象踩死无数明朝士兵,而他又身中飞箭,但依然率领将士们殊死作战。

D.傅友德战功显赫,可惜下场悲惨。他因功勋卓著,官至太子太师,但因小事被斥责而自刎,家人被流放至偏远之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度且复至,亟还,开城门而阵于野。

(2)上春秋高,旦夕且尽我辈,宜自图。

参考答案

4、C(裨,意思为此处为“副将”)

5、B〖①是表现傅友德作战勇猛④是表现傅友德听从太祖的要求⑥表现傅友德贪财〉

6、C(与象群作战发生在成都,不是汉州,原文提到被象群踩踏的是蜀兵)‘

7。(1)傅友德料到敌军还会再来,便迅速返回,打开城门,在野外布阵。(得分点:“度“亟”、“阵”各1分,句意2分)

(2)皇上己经年老,早晚会把我们全部杀掉,我们应该为自己考虑一下。(得分点:“春秋”、“且”、“图”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傅友德,他的祖先是宿州人。元末到武昌,跟随陈友谅;默默无闻。太祖进攻江州,至小孤山,傅友德率部下投降。太祖与他交谈,觉得他非同寻常,便任他为将领。傅友德跟随常遇春支援安丰,夺取庐州。随征武昌,许多将领丛城东南的高冠山俯视已被汉兵占据的武昌城,他们相互观望,不愿前进。傅友德率领数百人,一鼓作气夺下武昌,飞箭射中面颊穿透两颊也毫不气馁,与陆聚驻守徐州,元军大将扩廓遣将领李二来攻。傅友德估计寡不敌众,于是坚守不应战,另率领二千人逆河而上到达吕梁,登陆迸攻,敌军敗退。傅友德料到敌军还会再来,便迅速返回,打开城门,在野外列阵。李二果然来了,傅友德立即下令鸣鼓,士兵奋力搏击拿下了李二。傅友德应召回京,晋升为江淮行省參知政事,太祖命人敲鼓吹号―将他送回府宅。元丞相也速来支援青州,傅友德以轻骑诱敌进入伏击点,然后奋力追杀敌军。洪武三年蜀将吴友仁侵犯汉中,傅友德率三千骑兵前去援救,进攻斗山寨,命军中士兵每人燃起十个火把分布山上,蜀兵见此惊慌逃走。太祖对傅友德说:“蜀人听说我军西伐,必定将其全部精锐部分抵抗我军。如果出其不意,直岛阶、綿两州,门户被毁坏,蜀军自己便会溃散。兵贵神速,只怕军队不勇猛啊。”傅友德昼衣行军,疾驰至阶州。抵达阶州后,击敗蜀将丁世珍,攻克此城。然后渡过汉江,直逼綿州。当时汉江水涨,不能渡江,傅友德军为此伐木营造战舰。为了将军威传达至綿州,傅友德竽走削成数千木牌,将攻克阶、绵的日期刻上,投入汉水,让它们顺流而下。蜀地守军见后,全部溃散而逃。等到听说傅友德攻克阶、绵两地,直捣江油后,戴寿才分兵支援汉州,来保卫成都。援军还未到达,傅友德的`军队已经在城下打敗其守将向大亨,接着进闺成都^戴寿率部下驱象出战^傅友德下令以强弓火器迎击,他身中飞箭却毫不后退,手下将士也殊死作战^大象调头而逃,踩死许多蜀人,成都平定。傅友德出生入死多场战役,从偏将升至大将,每战必定身先士卒。虽多处受伤,作战却更勇猛,因而屡立战功,太祖多次下诏奖励慰劳。不久,傅冬德协助征西将军冯胜远征山西,因为功勋卓著封颍国公,加封太子太师.

洪武二十五年,傅友德请求获得怀远民田千亩。太祖说:“我给你的年禄、赏赐不薄,你为什么年要去侵犯百姓的利益呢? ”蓝玉被杀后,傅友德因为自己功劳很大而十分害怕,定远侯王弼私下对傅友德说:“皇上已经年老,早晚会把我们全部杀掉,我们应该为自己考虑一下。”太祖听说了这件事,恰逢冬天大宴文武,侍从撤席的时候发现傅友德有道菜没有吃完,于是太祖指责傅友德不敬,傅友德从袖中抽出匕首说:“你不过想要我们父子的头罢了。”于是自刎。太祖大'怒,流放傅友德的家属到辽东、云南,而王弼也自尽了。

篇7: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原文及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原文及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

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B.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C.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D.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里中:“里”为古代居民组织,有“五邻为里”之说。“里中”指同里的人,也指家中。文中为后者意。

B.茶法:古代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茶叶买卖实行征税。明代茶法征收办法在元代基础上斟酌改订。

C.连坐: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连带受罚。李善长全家就因胡惟庸谋逆之罪而连坐被诛。

D.中丞:官名,即御史中丞,是言官之首。因居殿中而得名。明初沿用旧制,太祖就曾封刘基为中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善长全力辅佐太祖,深得信任。李善长曾跟从太祖攻下滁州,担任参谋,参预机密事务的谋划,主管军队的粮饷供应。

B.李善长熟悉典章制度。他裁定决断各种事务都非常明快流畅,又娴于辞令。太祖要招纳人才,常常命他书写文告书信。

C.李善长多次修订法度。他提出对盐实行专卖,立茶法,恢复制钱法,请求删去除犯大逆罪的连坐处罚,太祖让他裁定后公示。

D.李善长外表宽和,内心褊狭刻薄。参议李饮冰等稍有越权,李善长立即上奏罢黜他们。刘基也因与其发生争执而请假回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5分)

⑵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5分)

参考答案

4.B (文言断句要注意该句出现的人物姓名、官职名、地名等,并结合文意来进行推断。)

5.A (“里中”在文中指同里的人,同乡之人。)

6.C (C项表述中“太祖让他裁定后公示”概括不全,原文为“太祖命李善长与中丞刘基等裁定法律条文”,并非李善长一人。)

7.⑴译文:又替太祖向这些将领表达收留他们的诚意,使这些人都能安下心来。有人因为事情相互意见不合,

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款诚”意为忠诚、真诚,“龃龉”意为意见不合互相抵触,“委

曲”意为事情的经过、底细。“款诚”“自安”“龃龉”“委曲”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⑵译文:罪案已定,说李善长是国家元勋、皇室的亲戚,知道有反叛的阴谋而不检举告发,狐疑观望,持两面派的态度,实属大逆不道。(“狱”“发举”“怀两端”各1分,语句通顺2分)

【文言文译文】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从小读书,有智谋,学习法家学说,预料事情多能料中。太祖在滁阳攻占地盘,李善长前去迎接太祖的军队,并拜谒太祖。太祖知道他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于是以礼相待,并留他任掌书记。李善长跟从太祖攻下滁州,任参谋,参预机密事务的谋划,主管军队的粮饷供应,很受太祖亲近信任。太祖的声威名气一天天炽盛,对那些因为太祖的威名而来归附的将领,李善长细察他们的才能,向太祖一一进言。又替太祖向这些将领表达收留他们的诚意,使这些人都能安下心来。有人因为事情相互意见不合,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

太祖任吴王,拜任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了解熟悉典章制度,裁定决断各种事务都非常明快流畅,他又娴于辞令。太祖要招纳什么人才,常常命李善长书写文告书信。前前后后凡是亲自带兵出去征讨,太祖都命李善长留守后方,将吏信服他,服从调度,居民生活安定,调运兵饷,使前方不至困乏。李善长曾经请求国家统管两淮盐务,实行专卖,立茶法,都是在元代盐法茶法的基础上斟酌改订,剔除其弊政。不久又恢复制钱法,开办铁冶,确定鱼税,使国家用度更加丰足,而百姓又不因乏。太祖刚刚渡过长江的时候,处事常常用很重的法典,一天,太祖对李善长说:“法律有三条连坐的规定,不是太过分了吗?”李善长于是请求除犯大逆罪要连坐之外,其它连坐的规定都删去。太祖于是命李善长与中丞刘基等裁定法律条文,并且在朝廷内外公布,让大家知道。

李善长外表宽和,而内心偏狭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有些越权,侵犯了李善长的权力,李善长立即按照他们的罪上奏罢黜他们。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法以至于怒骂。刘基心中不安,于是请假回乡。富贵都达到了极点,内心也渐渐骄横,皇帝开始有些讨厌他。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退休,赐给他临濠地若干顷。

丞相胡惟庸最初任宁国知县,因为李善长的推荐,擢拔为太常少卿,后来任丞相,因此和李善长互相往来。而李善长弟李存义之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谋反被诛,因为同党之罪而死的人很多,但李善长依然如故做官。又过了五年,李善长年纪已有七十七岁,因为年老而不约束自己。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际是胡惟庸的党徒,皇帝下诏免他们一死,贬谪崇明安置。李善长不谢恩,皇帝心中含恨。于是御史们接二连三地上奏章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等人,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互赠钱财,暗中勾结。罪案已定,说李善长是国家元勋,皇室的亲戚,知道有反叛的阴谋而不检举告发,狐疑观望,持两面派的态度,实属大逆不道。恰逢有人上书说星象变化,其应验应当在改换大臣。于是把李善长家以及他妻子、女儿、弟弟、侄子家共七十余人全部诛杀。

《苏轼列传》原文以及译文解析

《淮南子泰族训》原文及译文解析

《潘妃曲》原文及译文解析

《陈子昂别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李绚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周公·李迁哲传》原文及译文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原文及译文

北史·高睿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徐梦莘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译文

“李逊,字友道”原文译文解析(推荐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逊,字友道”原文译文解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