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枫叶霜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宋史·列传第五十》阅读答案及译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史·列传第五十》阅读答案及译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宋史·列传第五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五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峘贬死袁州,因家新喻,遂为新喻人。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举进士,真宗顾左右曰:“是能安其亲者。”擢第三人,除大理评事、通判舒州,召试中书,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历三司、开封府判官,再迁左正言,出为淮南转运副使。帝幸亳,以劳,迁尚书礼部员外郎。会江南饥,徙江东转运副使,为度支判官。擢知制诰,寇准数改谘所拟制辞,谘不乐,以父留乡里请外,遂出知荆南。会翰林学士阙,宰相拟他官,帝曰:“不如李谘。”遂为学士。
仁宗即位,超迁本曹郎中、权知开封府,数月,权三司使,拜右谏议大夫。尝奏事两宫曰:“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即诏谘与御史中丞刘筠等同议冗费,以景德较天禧,计所减得十三之上。
时陕西缘边数言军食不给,度支都内钱不足支月奉,章献太后忧之,命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谘等经度其事。谘曰:“旧法商人入粟边郡,算茶与犀象、缗钱,为虚实三估,出钱十四文,坐得三司钱百文。”谘请变法以实钱入粟,实钱售茶,三者不得相为轻重。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怨谤蜂起。谘以疾累请郡,改枢密直学士、知洪州。行数月,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句献私商人,多请慈州矾,会计茶法不折虚费钱,妄称增课百万缗,以觊恩赏。谘坐不察夺职。久之,进给事中、知杭州,复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衣冠子弟恃荫无赖者,谘悉杖之,境内肃然。还,勾当三班院,坐举吏降左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事,是岁,禁中火,仓卒营造,应办举集。进尚书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数月,遭父丧,起复,迁户部侍郎、知谏院事。是时榷茶法浸坏,乃诏谘、蔡齐等更议之。谘以前坐变法得罪,固辞,不许。于是复用谘所变法,语具《食货志》。卒,赠右仆射,谥宪成。
谘性明辨,周知世务,其处烦猝,常若闲暇,吏不敢欺。在枢府,专务革滥赏,抑侥幸,人以为称职。无子,以族子为后。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务)
A.因家新喻 家:定居。
B.权知开封府 权:代理
c.句献私商人 私:勾结
D.是时榷茶法浸坏 授:侵害
5.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父留乡里请外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乃诏谘、蔡齐等更议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对原文有荚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谘从小至情至性,他父亲把他母亲给休了,李谘就日夜嚎哭,不吃不喝,母亲回来了,从此他就成了有名的孝子
B.李谘曾经向两富太后上书削减军费,朝廷下诏让李谘和御史中丞刘筠等人办理此事,结果景德年比天禧年减少军费十分之三以上。
C.李谘从永兴回京之后,主管三班院,后因罪降为左滦议大夫,皇宫失火后,李谘很快就修建好了皇宫,又被任命为户部侍郎。
D.李谘在枢密院任枢密副使的时候,专门花气力废除不合法度胡乱的赏赐,抑制下面官吏希图恩赏的侥幸心理,人们认为很称职。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翰林学士阙,宰相拟他官,帝日:“不如李谘。”
(2)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
(3)时陕西缘边数言军食不给,度支都内钱不足支月奉,章献太后忧之。
参考答案:
4.D(浸:渐渐)
5.D 乃:于是,就(A以:连词,因为/介词,凭借,根据;B其:代词,那些/副词,一定;C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6.C(“李谘很快就修建好了皇宫,又被任命为户部侍郎”错,任户部侍郎是“遭父丧,起复”之后的事。)
7.见参考译文划线处。
评分标准:
(1)“会”、“阙”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寝兵”、“边馈”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数”、“给”、“奉”各1分,句子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谘,字仲询,唐朝赵国公李峘的后人,李峘被贬死于袁州,他的后人就住在了新喻这十地方,所以李谘成了新喻人。李谘小时候就表现的至情至性,他父亲李文捷把他母亲休了,孛谘就没日没夜的嚎哭,不吃不喝,父亲心疼他就让他母亲回来了,从此他就成了出名的孝子。科举中了进士后,宋真宗对左右大臣说:“这是个能照顾亲人的人。”提升能为进士科第三名,援以大理评事、舒州通判等职,并在中书省应试,做了太子中允、集贤院直学士。后又在三司,主理财赋、做过开封府判官,又升任正言,后去外地做了淮南转运副使。皇帝巡幸亳州这个地方,因为他有功劳,就升任尚书礼部员外郎。当时正赶上江南闹饥荒,就被派出去做江东转运副使,为度支判官。后又做了皇帝的秘书,专门为皇帝起草文件。寇准屡次改动李谘拟定的文件,李谘很不高兴,因为父亲在家乡就请求出京做地方官,于是就当了荆南知府。恰逢翰林学士这个官位空缺,宰相原定的是别的官来当,皇帝说:“不如李谘当好。”李谘就当了翰林学士。
宋仁宗即位,提升为本曹郎中、开封府的代理知府,几个月后,又做了三司的代理长官,做了右谏议大夫。曾向两宫太后上奏说:“天下的赋税都是有定数的,现在西北停战将近二十年了,可是边饷还和原来一样。边疆防守的军队虽然不能撤销,那些不是军队本职业务的共他事务的不必要的花费应该全部削减用来增加下面的待遇。”朝廷就下诏书让李谘和御史中丞刘筠等人共同商议削减多余费用的事,拿景德年和天禧年相比较,核算后朝廷削减多余费用十分之三以上。
当时陕西边境守军多次上奏朝廷说军粮不够,朝廷计算后发现内府的钱还不够支付一个月的俸禄,章献太后很担忧这件事,命令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李谘等人筹划这事。李谘说:“原来的法律规定商人到陕西边境纳粮,结算支付给商人的茶叶、犀角、象牙和缗钱,给的虚价是实钱的多倍,商人只要出十四文钱,就可以得到官府百文钱。”李谘请求变法用实钱纳粮,实钱售荼,粮食、茶叶与犀象、缗钱这三样相互之间不得分贵贱。规定实行之后商人果然失去了丰厚的利润,于是到处都在埋怨指责李谘。李谘以疾病为借口多次请求出京任地方官,后朝廷改任他为枢密直学士、洪州知州。李谘离开京城几个月后,御史台的鞫吏王举、句献等人勾结商人,购进了很多慈州的明矾,恰好根据茶法不计算亏损虚费的钱,假称增加赋税百万缗,来企图得到朝廷的恩赏。李谘因失察的罪名而撤职。过了很久,任命为给事中、杭州知州,后来恢复枢密直学士的职务、任永兴军知州。永兴军的`那些倚仗祖上的荫功行无赖之事的官家子弟,李谘对他们全部施以杖刑,永兴境内一片安定。回京以后,主管三班院,后来因为推举官吏犯罪降为左谏议大夫。后又代理三司使长官,这一年,皇宫着火,李谘仓促之间修建皇宫,应该办理的全都办好了。提拔为尚书礼部侍郎,又任命为枢密副使。几个月后,李谘父亲去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复职,转任户部侍郎、知谏院事。这时榷茶法渐渐损坏,朝廷于是下诏让李谘、蔡齐等人重新商议这件事。李谘因为从前由于变法获罪,坚决推辞不答应。朝廷于是恢复使用李谘改变的法规,内容详细记载在《食货志》里。李谘死后,朝廷赠给他右仆射的官职,谥号宪成。
李谘本性能明确分辨是非,能完备的了解谋身治世之事,他处在繁琐的事务和突然的变故当中,但处理起来总像很悠闲的样子,属吏不敢欺骗他。在枢密院的对候,专门致力于废除胡乱的赏赐,抑制下面图恩赏的侥幸心理,人们认为很称职。他没有儿子,以同族兄弟的儿子为自己的后嗣。
篇2:《宋史·列传第五十九》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五十九》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按:追究,查办
B.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遣:发配
C.不肯偿所逋 逋:拖欠
D.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挠:阻止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王鼎“强直不可挠”的一项是( )
①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②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③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④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⑤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⑥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B.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C.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5分)
(2)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5分)
参考答案:
4.D 挠:(使)屈服
5.A(④表现的是王鼎的谦让,⑤表现的是王鼎爱民,⑥表现的是王鼎的善待家人,生活节俭。)
6.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关键是翻译出“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由此推断是曲解原文,应是仁宗用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傅惟几。)
7.(1)(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污的官污吏,甚至对微小隐蔽的罪行也不宽恕。(“竞”、“擿发”、“贷”各1分,大意2分)
(2) 过了二年,王鼎被任命为使者。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购买南方的特产,趁着到京城述职,就拿着这些特产赠送权贵。(“居”、“因”、“遗”各1分,大意2分)
附译文参考
王鼎字鼎臣,凭借进士及第,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当时天子担忧吏治大多毁坏,监察部门不履行职责,而范仲淹等人刚刚执政,就挑选各路使者让他们查究检举不法官吏,任命王鼎提点江东刑狱。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污的官污吏,甚至微细隐藏的罪行也不宽恕。因此他们属下的官吏怨恨他们,把他们看作“三虎”。仁宗听到了这些情况,很不高兴,后来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范仲淹等人被罢免,王鼎与杨纮、王绰都被人指责,当时王鼎提点两浙刑狱,因此被贬为深州知府。
第二年,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赈救灾民,非常尽力。迁为建州知府,那里的`风俗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订条例教育乡民,禁止他们这样做。当时偷贩茶叶和盐的人很多,(王鼎)全都用棍子(驱遣)发配他们,监司屡次替他们说话,王鼎不为此改变。王鼎迁任提点河北刑狱,处理贪污的官污吏更加急迫,他弹劾检举官员,不回避权贵和有势力的官员。他被召为开封府判官,改任盐铁判官,多次升迁担任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河设置驿站牵引漕舟,每年可节省役夫六万,王鼎议论以为这样做不行。杨永德横暴狡诈,宰相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一员带永德来和王鼎辩论,王鼎根据实际情况连发八问,杨永德均不能回答。王鼎于是上疏说:“陛下幸亏考察任用了我,不应该过分听从小人的话,胡乱有所改变,因而耽误国家大计。”于是永德的奏请没有被采纳。
过了二年,王鼎被任命为使者。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购买南方的特产,趁着到京城述职,就拿着这些特产赠送权贵。王鼎一样特产也没买,独自全心全意去精心处理政事,事情无论大小,一定自己亲自处理。凡是调发负责成批运输货物的官员,王鼎估计漕路的远近,确定运期的先后,制订成规章制度,因此劳逸均等,官员不能肆意妄为。官船禁止私人搭载物品,舟兵不能养活自己,就偷官船上的米来干坏事。有舟兵贩米养活自己,买米的人抓住他们违法的把柄,不肯偿还拖欠的米。王鼎就发文书要州县监督偿还,舟人有办法自给了,就不再干坏事了,而所运的米也不曾短缺了。
王鼎生性廉洁不欺骗人,曾经任用过他的儿子,族人想让他给儿子虚报年龄来谋求早点做官,王鼎不允许。王鼎的父亲死了,就把他的遗产分给儿子们,王鼎把遗产全部分给他的弟弟。他曾经担任临邛县知县,转运使选择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它散给族人,一天就送光了。所到之处不扰民,只买一些饮食日用物品,并且加价来补偿他们。他事奉继母很孝顺,教导哺育孤侄很周到,自身的奉养十分节俭。当官明智敏捷,坚强正直不可屈服。他所推荐的士人中有许多人很知名,其中有些人王鼎终身不认识他们。
篇3:《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①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淳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门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篇4:《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注释】①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B.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C.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D.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策,指发出的策问。古代科举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内容常关涉国家大事。
B.处士,古代指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后来也泛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
C.布衣,即麻布制成的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着锦绣之服,多着布衣,因而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换官职,即退休。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固定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
B.程颐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
C.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D.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5分)
(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5分)
参考答案
10.D
11.B(“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错误。“处士”不指官员)
12.C(皇上认为他“恬退”在授予“处士”后面)
13.(10分)
(1)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当时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韬藏”,隐藏;“国器”,治国才能;“为”,表被动;“副”,动词,符合;“侧席”,急切,指坐不安稳,形容求贤心切。每处1分)
(2)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不识”,不知道;“尝”,副词,曾经;“抑”,连词,或者、还是;“以”,介词,把;“以”的宾语省略。每处1分)
参考译文:
尹焞字彦明。年少时拜程颐为师,曾参加进士考试,发出的策问有诛杀元祐党人的议题,尹焞说:“唉,还可以凭借这求得俸禄吗!”没有答题就走了出来,告诉程颐说:“我不再参加进士考试了。” 于是尹焞终身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靖康初年,种师道推荐尹焞,说他德行高尚可以安置在皇帝身边以备劝勉讲论,皇帝将他召到京城,但他不想留下,皇帝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联合上奏:“河南平民人士尹焞学问穷究事物的根源本质,品德具备中正平和的特点,近年招募延揽的士人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朝廷特意征召,却只是赐号‘处士’让他回去,致使尹焞隐藏了治国才能,不能被当时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贤的本意。祈望皇上对他特别加以赏识提拔,来抚慰士大夫的愿望。”皇上没有回复。
第二年,金兵攻陷洛阳,尹焞全家被害,尹焞死而复生。绍兴四年,他停留在涪州。涪州是程颐研读《周易》的地方,他开辟了三畏斋来居住,周围的.人都不认识他。侍读范冲举荐尹焞代替自己,授为左宣教郎,尹焞称病辞谢。范冲奏请赠给尹焞五百金作为路费,派遣漕臣奉诏到涪州亲自送他启程。六年,他才开始上路,写文章祭拜程颐之后才走。
宋高宗赵构渡江南迁,这时赵鼎已经离任,张浚独自做宰相,递上奏章举荐尹焞,说他的学问修养有远超时人的地方,请求下令江州的守臣迅速将他从水路送到京城。尹焞又一次称病辞谢,皇帝说:“尹焞可说是安于退让啊。”下诏让他做秘书郎兼说书,催促他启程,尹焞才入朝进见就职。不久,尹焞称病告假,授予代理礼部侍郎兼侍讲。
这时金国派遣张通古、萧哲来与宋朝议和,尹焞上奏章说:“我看到本朝遭遇辽、金战祸,自古以来未曾听闻,中原地区没有能人,导致他们侵扰我国。如今又要进行和议,那么人心将一天天远离。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谋划仔细考虑呢,还是朝中的大臣没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诉您呢?”又给秦桧写信说:“现在北国使臣就在朝堂之上,天下人忧虑愤恨,如果和议一旦达成,他们一天天更加强大,我们一天天更加疲弱,日渐被剥削,天下有沦为夷狄之地的危险。天下人痛心怨恨深入骨髓,金人如狼虎一般贪婪侵夺的本性,不言而喻。天下人正把这件事寄希望于您,希望有办法改变现状,哪里料到已经这样做了。太严重了。他的奏章和信都未获回复,于是尹焞坚决辞却了新的任命。请求告老还乡,转任一个官职后退休。绍兴十二年,尹焞去世。
篇5:《宋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十二》阅读答案及译文
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先沙陀部族。重赞少从军,有武勇。汉初,自散员都虞候三迁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李守贞据河中叛,隐帝以重赞为行营先锋都指挥使。河中平,以功领端州刺史。周初,转护圣左厢都指挥使。未几,出为郑州防御使,改相州留后。广顺中,授义成军节度。在镇日,河屡决,重赞亲部丁壮,塞大程、六合二堤,诏书褒美。
世宗征刘崇,以重赞为河东道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重赞与李重进居阵西偏,樊爱能、何徽居阵东偏。既合战,爱能与徽皆遁走,惟重赞与重进率所部力战,世宗自督亲军合势薄之,并人大败。既诛爱能等,重赞以功授保大军节度使。及世宗征太原,以河阳刘伺为随驾都部署,命重赞副之。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及征淮南,命重赞率亲兵三千军于颖上。未几,改淮南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俄迁彰义军节度。
宋初,加检校太师,改镇泾州。有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燕人,凶狡,与重赞有隙。遂与部下阎承恕谋害重赞,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①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乃自持伪制并马缨,以告都校陈延正曰:“使者致而去矣。”延正具白重赞,重赞封其书以闻。太祖大骇,令验视之,率 皆诞谬,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②。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太祖诏诸州,凡受制书,则详验印文笔迹。俄改泰宁军节度。乾德③四年,又为定国军节度。开宝二年,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奉朝请。三年,卒④,年六十二。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 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
B.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
C.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
D.忻州监军杀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以城降/而契丹兵犹盛/命重赞及符彦卿击/走之世宗/还京/改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尉
5. 下列对文中加标注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制书①,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 用文书。
B.弃市②,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
C.乾德③,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D.卒④,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重赞为官有道。他少年从军,战功显赫,官职多次得到升迁,在不同的官任上做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事情。
B.白重赞颇有政绩。在黄河决堤的抢险战斗中,他亲自带领民夫修复大程、六合两处堤坝,受到 皇帝的褒奖。
C.白重赞英勇善战。在征伐刘崇的战斗中,面对其他将领溃逃的不利局面,白重赞仍然率领所辖军队奋力作战。
D.白重赞磊落耿直。在遭到李玉等人陷害时,他毅然上报,太祖查验证据发现均为伪造,之后提拔他为刺史。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密遣人市马缨,伪造制书云重赞构逆,令夷其族。(5分)
⑵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恕鞫问,伏罪弃市。(5分)
参考答案
4. C(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句子,然后对句子的结构进行一个初步划分。比如“以城降”的主语是“忻州监军”,“忻州监军”杀的是“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击走之”在原文中的意义为“世宗命令白重赞及符彦卿攻击契丹军并使之退走”,所以中间不能断开;“还京”的主语应该是“世宗”。由此可知答案为C项。)
5. A(制就是皇帝说的话。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灭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6. D(“之后提拔他为刺史”错误,应是陈延正被提拔。)
7.(1)(李玉)暗中派人购买马缨,伪造制书说白重赞谋反,下令诛杀他的家族。
(关键词“市”“构逆”“夷”各1分,补足省略主语“李玉”1分,句子大意1分)
(2)(太祖)于是命令六宅使陈思诲快马赶往泾州,擒获李玉及阎承恕进行审问,李玉及阎承恕认罪后被处死。(关键词“驰”,通假字“禽”,“鞫”,各1分,被动句意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白重赞,宪州楼烦人,其祖先为沙陀部族,重赞年少即从军,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后汉初年,由散员都虞候多次升迁,官至护圣都指挥使。乾佑年间,节度使李守贞占据河中叛乱,隐帝刘承佑任命重赞为平叛大军行营先锋都指挥使。河中叛乱平息后,重赞凭借军功兼任端州刺史。后周初年,重赞转任护圣左厢都指挥使。不久,出朝为郑州防御使,又改任相州留后。广顺年间,升任义成军节度使。期间,黄河曾屡次决口,他亲自率领年轻力壮的男子,堵住了大程、六合两大堤的决口,得到太祖颁诏褒奖。
周世宗柴荣出师征北汉刘崇,让重赞担任河东道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重赞与李重进统所部居周师战阵西侧,樊爱能和何徽部居东侧。战斗开始后,樊爱能、何徽临阵逃走,只有白重赞与李重进率部拼力作战。周世宗亲自指挥身边的护卫亲军,与白、李二部合力冲击敌阵,北汉并州军大败。战后,世宗诛杀了樊爱能等人,白重赞则凭借战功被任为保大军节度使。等到周世宗率军征太原时,让河阳节度使刘伺担任随驾都部署,任命白重赞做他的副将。(大军行进途中,)忻州监军闻讯杀死忻州刺史赵皋及契丹大将杨耨姑,举忻州全城投降周师。(然忻州虽降)而契丹军势仍然很强盛。于是世宗命白重赞和符彦卿率部攻击契丹军并打退了他们。世宗得胜还京后,改任白重赞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校检太尉。接着周师征讨淮南,世宗使重赞率三千护卫亲军驻防颖上,不久改任淮南道行营马步军虞候,不久升任彰义军节度使。
宋初,白重赞被加授检校太师,改任泾州节度使。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是燕州人,性情凶悍狡诈,与重赞有些小矛盾,便与他的部下阎承恕陷害白重赞。李玉暗中派人购买马缨,伪造制书说白重赞谋反,下令诛杀他的家族。李玉拿着伪造的制书和马缨去见都校陈延正,说:“朝廷的使者将此送来后便走了”。陈延正把情况汇报了白重赞,重赞不置一词,将“制书”和马缨密封起来,并使皇上知晓此事。宋太祖大为惊骇,命拆封验看,发现全都是伪造的。太祖于是命令六宅使陈思诲快马赶往泾州,擒获李玉及阎承恕进行审问,李玉及阎承恕认罪后被处死。陈延正被提拔为刺史并得到赏赐,太祖颁诏诸州,今后凡接到朝廷制书,都要详细查验印文笔迹,辨别真伪。不久,白重赞改任泰宁军节度使。乾德四年,重赞又担任定国军节度使。开宝二年,改任左千牛卫上将军,奉朝请。开宝三年,白重赞去世,享年62岁。
篇6:《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结里中恶少为群盗,勇果有盛名。梁大将王檀镇滑台,以景隶麾下,与后唐庄宗战河上,檀有功,景尝左右之。庄宗入汴,景来降,累迁奉圣都虞候。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天福初,授相州刺史。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二年,大破契丹众于戚城,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郑州防御使,出为晋州巡检使,拜横海军节度。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胥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镫者,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迁镇凤翔。世宗即位,加兼中书令。先是,秦、凤陷蜀,州旁蕃汉户诣阙请收复,世宗命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进讨,连陷砦栅,遂命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蜀军于上邽,斩首数万级。
宋初,加守太保,封太原郡王。建隆二年春来朝,太祖宴赐加等,复以为西面缘边都部署。四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元靖。
性谦退,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卑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左右或曰:王位尊崇,无自谦抑。景曰: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初封郡王,朝廷以吏部尚书张昭将命,景尤加礼重,以万余缗遗昭。左右或言其过厚,景曰:我在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岂可以往例为限耶?
选自《宋史列传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景隶麾下 隶:附属,属于
B.拜横海军节度 拜:授予
C.周祖微时与景善 善:友好
D.民有讼必面诘之 诘: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景以所部归晋祖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
B.周祖微时与景善 世宗命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进讨
C.出为晋州巡检使复以为西面缘边都部署
D.契丹至汴,以其党代景左右或言其过厚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B.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C.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D.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晋祖嘉之/迁耀州团练使。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景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他不从事生产的正事,早期曾三易其主,先后侍后梁后唐后晋。
B.后晋二年,在戚城大败契丹军,累迁至横海军节度,但后来契丹攻入汴京,用契丹人取代王景的职位。
C.王景虽行伍出身,但办案公正且亲力亲为,王景有事有求于民,民皆能为其行方便之门。
D.朝庭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用万余串钱厚赠于他,以表示尊重和谢意。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4分)
②先是,秦、凤陷蜀,州旁蕃汉户诣阙请收复(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王景“勇果”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1:D 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诘 :审问
2:C A前者为介词,率领;后者为介词,让。B前者介词,和、与;后者为连词,和。C.二者均为“担任”之意。D前者代词,他的;后者为代词,这个礼。所以选C。
3:C 断句时,注意名词人名做主语的地方。
4:C
5:(1)(4分)①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契丹主死在了乐城,立刻抄小道回到自己的防区(横海军),攻入城关,契丹人逃跑了。②(3分)先前,秦、凤两州被蜀军攻陷,两州旁边的'蕃汉人到朝庭请求收复(失地)。
(2)(3分)①“范延光据邺叛,属郡多为所胁从,景独分兵拒守”体现其“勇”。②“景归次常山,闻契丹主殂乐城,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体现其“勇果”。③“连陷砦栅,遂命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大破蜀军于上邽,斩首数万级。”体现其“勇”(1点1分,两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二
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周祖微时与景善,及即位,加兼侍中。景起身行伍,素无智略,然临政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诘之,不至大过即谕而释去,不为属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广顺初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镫者。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岁余,迁镇凤翔。
性谦退,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卑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左右或曰:王位尊崇,无自谦抑。景曰:“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初封郡王,朝廷以吏部尚书张昭将命,景尤加礼重,以万余缗遗昭。左右或言其过厚,景曰:“我在行伍间,即闻张尚书名,今使于我,是朝廷厚我也,岂可以往例为限耶?”
选自《宋史列传十一》
7.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万余缗遗昭”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天下事为己任 B. 是以谓之“文”也
C.吾欲辱之,何以也?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王景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他不从事生产的正事。
B.王景虽行伍出身,但办案公正且亲力亲为,王景有事有求于民,民皆能为其行方便之门。
C.广顺初年进朝做官时,民众数百人挡在道上想留住他但没能留住,也有人拉住王景马两边的脚踏,想以此留住他。
D.朝廷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用万余串钱厚赠于他,以表示尊重和谢意。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及即位 及:
②素无智略 素:
③俄以景为护国军节度 俄: ④即闻张尚书名 闻:
10.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人臣重君命,固当如是,我惟恐不谨耳。
参考答案:
7.C
8.B
9.①等到; ②一向、向来; ③不久; ④听说
10.(1)人臣看重君命,本来就应该像这样,我只是担心不够谨慎罢了。(得分点:重、固、是、惟、恐、耳)
参考译文
王景是莱州掖人(现在的莱州市),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王景年轻时风流倜傥,善于骑射,不从事生产的正事,和同乡里的恶少年结伙做强盗,英勇果敢有很大的名气。后梁大将王檀镇守渭台,因为王景是隶属他的部下,于是与他一起和后唐庄宗李存勖奋战于黄河边。王檀有功,王景在其左右侍奉。庄宗攻入汴京,王景投降庄宗,迁升为奉圣都虞候。清泰末年,跟从张敬达围攻晋阳,遇到契丹来支援,于是王景率领其部下归顺晋祖。
天福初年,被授予相州刺史。范延光拥据邺城叛乱,所属郡县多被他胁迫而听从他,唯独王景分兵拒守。晋祖表彰他,让他升迁耀州团练使。后晋二年,在戚城大破契丹,又升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担任郑州防御使,后又出京担任晋州巡检使,被授横海军节度使。契丹攻入汴京,用他的乡党取代了王景。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听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栾城死了,随即抄小道回到自己的防区(横海军,在沧州),攻入城关,契丹人逃跑了。
周祖在还没发迹时(窘迫时)与王景交好,等到即位后升他兼做侍中。王景从行伍起家,平时也没什么智谋,然而面对政务并不刻薄,民众有案子,一定当面审问,没有大的错误,就教育一下然后就放了他们。不被下面的官吏动摇,因此当地民众都认为带来了方便。广顺初年进朝做官,民众数百人挡在道上想留住他但没能留住,也有拉住王景马两边的脚踏(以此想留住他)。过不久,又让王景担任护国军节度,一年之后,又升迁镇守凤翔。晋世祖即位,升为中书令。先前,秦、凤两州被蜀军攻陷,州旁的少数民族的人到朝庭请求朝庭派兵收复失地,晋世宗命令王景和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讨罚,相继攻陷砦栅,于是命令王景担任西面行营都部署,在上邽,斩敌首数万级。
宋初,担任太子太保,被封太原郡王。建隆二年春来朝,宋太祖设宴赏赐,又让他担任西面缘边都部署。四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傅,追封岐王,谥号元靖。
王景性格谦虚,对下属谦和有礼。每朝庭有使臣到,即使地位不够高的人也一定降阶送迎,周到有礼。左右的人有人说:王位固然要尊崇,也不要过于压抑自己。王景说:人臣看重君命,本来就应该这样,,我只是担心不够谨慎罢了。当初被封郡王,朝庭让吏部尚书张昭来传达旨意,王景特别看重,用万余串钱赠送张昭。左右的人有人说这个礼太大。王景说:我在当兵的时候,就听说张尚书的大名。现在出使于我,是朝庭对我的厚爱啊。我怎么可以拿以往的旧例来限制呢。
篇7:《宋史·列传第二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二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举进士甲科,晋天福初,改史馆修撰。晋祖幸大梁,张从赏以盟津叛,陷洛阳,扼虎牢。故齐王全义子张继祚者实党之,晋祖将族其家。涛上疏曰:“全义历事累朝,颇著功效。当巢、蔡之乱,京师为墟,全义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乞以全义之故,止罪继祚妻子。”从之。泾帅张彦泽杀记室张式,夺其妻,式家人诣阙上诉。晋祖以彦泽有军功,释其罪。涛伏阁抗疏,请置于法。晋祖召见谕之,涛植笏叩阶,声色俱厉,晋祖怒叱之,涛执笏如初。晋祖曰:“吾与彦泽有誓约,恕其死。”涛厉声曰:“彦泽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尝赐铁券,今复安在?”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涛诣其帐,通刺谒见。彦泽曰:“舍人惧乎?”涛曰:“今日之惧,亦犹足下昔年之惧也。向使先皇听仆言,宁有今日之事。”彦泽大笑,命酒对酌,涛神气自若。汉祖起义至洛,涛自汴奉百官表入对,汉祖问京师财赋,从契丹去后所存几何,涛具对称旨,汉祖嘉之。至汴,以为翰林学士。杜重威据邺叛,高祖命高行周、慕容彦超讨之,二帅不协。涛密疏请亲征。高祖览奏,以涛堪任宰辅,即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宋初,拜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涛被病。有军校尹勋董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溃,勋擅斩队长陈琲等十人。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家人谓涛曰:“公久病,宜自爱养,朝廷事且置之。”涛愤言曰:“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太祖览奏嘉之。涛卒,年六十四,赠右仆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B. 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C. 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D. 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先是/范延光据邺叛晋祖/赐铁券许以不死终/亦不免故/涛引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是“考中”的意思,宋代的考试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B.“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
C.“通刺”,出示名片以求见。古时将姓名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拜访他人时,投递之以表示自己的身份。
D.“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涛明辨是非。晋祖要灭叛乱者张继祚的家族,李涛认为叛乱的只是张继祚,而其父张全义深受洛阳百姓依赖,所以族灭其家时,不能杀掉张全义。
B.李涛敢于犯颜直谏。泾帅张彦泽杀死张式,霸占其妻,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宽恕了张彦泽,李涛声色俱厉地劝谏,不怕触怒晋祖。
C.李涛临危不惧,他虽与张彦泽有恩怨,但没有胆怯,而是冒着被杀掉的危险到军营里,从容面对张彦泽,反而受到了款待。
D.李涛忠于职守,他任兵部尚书期间,曾生病很久,但一听说尹勋因丁壮逃散擅自杀人就不听家人劝告,带病起草奏章,请求斩杀尹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
(2) 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
参考答案
4.B
5.D “但是没有实权”说法错误,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拥有实权。
6.A原文的意思是说,李涛乞求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张继祚及其妻子儿女,放过张继祚的族人。
7.(1) 恰逢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为李涛感到危险。(关键词会、骑、恣、危各1分,大意1分)
(2) 李涛听说这件事后,尽力支撑病体起草奏章,请求处斩尹勋向百姓谢罪(关键词力、疾、请、谢各1分,大意1分)
参考翻译: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年,考中进士甲科。后晋天福初年,改任史馆修撰,晋祖到大梁,张从宾占据盟津(今河南孟津)叛乱,攻陷洛阳,扼守虎牢关。已故齐王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实际是张从宾的同党,晋祖将要灭张继祚的家族。李涛上书说:“张全义连续侍奉几个朝代的帝王,功勋显著。在黄巢、蔡宗权叛乱的时候,京城成为废墟,张全义亲自披荆斩棘,再造都城,将近五十年,洛阳的人民很依赖他。臣请求陛下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张继祚及其妻子儿女。”皇帝听从了他。泾原节度使张彦泽杀了记室张式,并强占他的妻子,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因为张彦泽有军功,宽恕了他的罪责。李涛伏在阁门上奏,请求依法处置张彦泽。晋祖召见李涛并劝告他,李涛竖起笏板敲打台阶,声色俱厉,晋祖怒斥他,李涛依然拿着笏板敲击。晋祖说:“我与张彦泽有誓约,宽恕他的'死罪。”李涛厉声说:“陛下与张彦泽私下有盟约,陛下不忍心违背诺言;范延光曾经被赐予铁券,现在又在哪里?”晋祖不能回答,就拂衣而起,李涛跟着他,不停地劝谏。在此之前,范延光占据邺城叛乱,晋祖赏赐铁券允诺他不死,最终不能免死,因此李涛援引此事。晋祖驾崩,李涛因为不去吊丧,被停职。
不久,起用为洛阳令,升任中书舍人。恰逢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为李涛感到忧惧。李涛来到张彦泽的营帐,递上名帖请求拜见。张彦泽说:“你害怕吗?”李涛说:“我今天的恐惧,就像你当年的恐惧一样,假如先皇听我之言,怎么会有今天的事。”张彦泽大笑,下令摆下酒席对饮,李涛神态自若。汉祖起义到达洛阳,李涛从汴州奉献百官表进入宫廷对答,汉祖询问京城的财产、赋税情况,从契丹离去后剩下多少,李涛详细回答,符合旨意,汉祖对他很赞许。宋初,李涛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李涛遭受疾病之苦。由军校尹勋管理疏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间逃散,尹勋擅自处斩队长陈绯等十人。李涛听说这件事后,尽力支撑病体起草奏章,请求处斩尹勋向百姓谢罪。李涛的家里人对李涛说:“您病了很久,应该自己爱惜身体好好休养,朝廷的事暂且放下。”“李涛愤恨地说:“人谁能无死,但我身为兵部尚书,怎么能坐看军校无罪杀人而不上奏?”太祖阅览李涛的奏章后表扬了他。李涛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被追赠为右仆射。
篇8:《宋史﹒列传第十八》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宋史﹒列传第十八》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张美,字玄圭,贝州清河人。少善书计,初为左藏小吏,以强干闻。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周祖闻之怒,将谴责之,而恐伤世宗意,徙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
世宗即位,召为枢密承旨。时宰相景范判三司,被疾,世宗命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权判三司。世宗征淮南,留美为大内部署。一日,方假寐,忽觉心动,遽惊起行视宫城中。少顷,内酝署火起,既有备,即扑灭之。俄真授三司使。
四年,世宗再幸淮上,皆为大内都点检。北征,又为大内都部署。师还,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美强力有心计,周知其利病,每有所条奏厘革,上多可之,常以干敏称。世宗连岁征讨,粮馈不乏,深委赖焉。然以澶渊有所求假,颇薄之,美亦自愧。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傅。
宋初,加检校太尉。初,李筠镇上党,募亡命,多为不法,渐倔强难制。美度筠必叛,阴积粟于怀、孟间。后筠果叛,太祖亲讨之,大军十万出太行,经费无阙,美有力焉。拜定国军节度。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未几,他郡有诣阙诉长吏受率分钱者,皆命偿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宰相景范判三司,被.疾被:遭受,患
B.世宗再.幸淮上再:两次
C.然以澶渊有所求假,颇薄.之薄:迫近,靠近
D.阴.积粟于怀、孟间阴:暗中,暗地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张美“有心计”的一组是(3分)
①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
②周知其利病,每有所条奏厘革
③美度筠必叛,阴积粟于怀、孟间
④经费无阙,美有力焉
⑤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美年轻时善于写字和筹算,起初担任左藏小吏,后特补任本库专知,出任澶州粮料使。
B.世宗即皇帝位后召张美入朝,因当时宰相景范有病,世宗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暂代主管三司。
C.世宗征讨淮南,留张美任大内部署。因及时扑灭内酝署大火,不久,正式授任三司使。
D.世宗连年征讨,粮食供给不缺,张美功不可没,但因为在澶渊时作假逢迎,世宗始终不大重用他。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10分)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少顷,内酝署火起,既有备,即扑灭之。(4分)
②募亡命,多为不法,渐倔强难制。(3分)
参考答案
8.C【轻视,看不起】
9.B【①写他逢迎作假,⑤写他清廉不贪】
10.D【世宗只是“薄之”,即轻视他,但他的官职屡迁,是重用的表现】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10分)(1)(共7分)
(1)①不久(1分),内酝署起火(1分),(因为)已有准备(1分),马上扑灭了大火(1分)。
②招募亡命之徒(1分),常干不法之事(1分),(势力)渐渐崛起强大难以控制(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美,字玄圭,贝州清河人。年轻时善于写字和筹算,起初担任左藏小吏,凭借能力强办事干练闻名。三司上奏推荐他,特补任本库专知,出任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守澶渊时,每次有索求索取,张美一定违背制度供给他。周太祖听说后大怒,打算谴责他,又恐怕伤害世宗的心,改任张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
世宗即皇帝位后,召他入朝担任枢密承旨。当时宰相景范兼管三司,遭受疾病,世宗任命张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暂代主管三司。世宗征讨淮南,留张美任大内部署。一天,他正在和衣而睡,忽然感觉心有所动,急忙起来巡视宫城中。不久,内酝署起火,因为已有准备,马上扑灭了大火。不久,(他被)正式授任三司使。
显德四年,世宗两次到淮南,都任命张美为大内都点检。世宗北伐,又任命他为大内都部署。部队回朝,任左监门卫上大将军,充任宣徽北院使,主管三司。张美办事能力强又有心计,能全面理解事情的利弊,每次上奏条列改革主张,皇上大多同意他的意见,常以干练敏捷著称。世宗连年征讨,粮食供给不缺,实在依赖他的努力。但因为在澶渊时作假逢迎,非常看不起他,张美也自感惭愧。恭帝即帝位,加任他为检校太傅。
宋朝初期,加任检校太尉。当初,李筠镇守上党,招募亡命之徒,常干不法之事,(势力)渐渐崛起强大难以控制。张美料想到李筠一定会叛乱,暗地在怀、孟之间积聚粮食。后来李筠果然叛乱,太祖亲自率兵讨伐,大军十万从太行出发,经费不缺,张美有大功劳。授任定国军节度。朝廷在关中买木材,同州每年拿出缗钱数十万借给百姓,长吏取走十分之一,称为率分钱。每年达数百万,只有张美不收取此钱。不久,别的郡里有人到朝廷告发长吏受率分钱,朝廷命令长吏们都偿还出来。
篇9:《宋史·列传第二十四》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阅读答案及译文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生三岁,值晋乱,徙家洛阳。孤贫力学,有远志,慕唐李大亮之为人,故字师亮。太祖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及还,语太宗曰:“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汝为相也。”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先是,诸州罪人多锢送阙下,路死者十常五六。齐贤道逢南剑、建昌、虔州所送,索牒视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自是江南送罪人者为减太半。
雍熙初,迁左谏议大夫。三年,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没。上访近臣以策,齐贤请行,即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固。齐贤选厢军二千,出正之右,誓众慷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
端拱元年冬,拜工部侍郎。辽人又自大石路南侵,齐贤预简厢兵千人为二部,分屯繁畤、崞县。下令曰:“代西有寇,则崞县之师应之;代东有寇,则繁畤之师应之。比接战,则郡兵集矣。”至是,果为繁畤兵所败。二年,置屯田,领河东制置言方田都部署,入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
淳化二年夏,参知政事,数月,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齐贤母孙氏年八十余,封晋国太夫人,每入谒禁中,上叹其福寿、有令子,多手诏存问,加赐与,搢绅荣之。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B.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C.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D.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 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
D. 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齐贤为人自信,敢于坚持己见。宋太祖到西都时,虽已认可了他所陈述十件事中的四件,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十件事都是好的。
B. 张齐贤审案认真,尺度把握得当。路上遇到从南剑等地押送去京的罪犯,就要来他们的案卷重审,为所有不是首犯的蒙冤者伸了冤屈。
C. 张齐贤勇于担当,能急国家之难。杨业战没,他主动向皇上请行以作策应;卢汉赟畏懦自保,他亲自带领两千厢军,身先士卒,击退了辽兵。
D. 张齐贤颇有谋略,讲究用兵之术。辽兵又一次向南进犯时,他将一千厢兵分为二部,分别驻扎在繁畤、崞县以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敌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5分)
(2) 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5分)
参考答案
4(3分)B。【试题解析】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太宗选拔进士,本想把齐贤录取为前几名,有关部门偶然选择失误,太宗不高兴。一榜进士都授任京官,于是任命齐贤以大理评事身份通判衡州。当时衡州审讯劫贼,审判后都要处死,齐贤到任后,救活其中误判的五人。)
5(3分)D。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6(3分)C。文本中没有能体现“亲自带领”和“身先士卒”的内容。
7(10分)(1) (5分) 于是向朝廷竭力建议,以后凡送囚犯到京城,委任精明强干的官吏审问,如果不实,那么罪责就要降到原来审问的'官吏身上。
(2) (5分)这个时候辽兵从湖谷进犯(入侵),逼近城下,神卫都校马正把所率领的部队摆在在南门外(迎敌),但寡不敌众。
【参考译文】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出生才三岁,遭遇后晋之乱,迁家到洛阳。孤贫用功学习,有远大志向,敬慕唐朝李大亮的为人,因此取字为师亮。
太祖到西都,齐贤以平民身份到太祖马前献策,被召到行宫,齐贤以手画地,逐条陈述十件事,其中有四件符合太祖的意思,齐贤坚持认为十条都是好的,太祖发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了。太祖回朝后,对太宗说:“我到西都,只得到一个张齐贤罢了。我不打算授任他官职,今后可以让他辅佐你任宰相。”
太宗选拔进士,本想把齐贤录取为前几名,有关部门偶然选择失误,太宗不高兴。一榜进士都授任京官,于是任命齐贤以大理评事身份通判衡州。当时衡州审讯劫贼,审判后都要处死,齐贤到任后,救活其中误判的五人。
从前,各州罪人多械送到京城,在路上死去的有五六成。齐贤在路上遇到南剑、建昌、虔州押送的罪犯,要来案卷一看,凡不是首犯的,全部为他们解伸冤屈。于是向朝廷竭力建议,以后凡送囚犯到京城,委任精明强干的官吏审问,如果不实,那么罪责就要降到原来审问的官吏身上。从此江南送罪犯到京城的减去一大半。
雍熙初年(984),改任左谏议大夫。雍熙三年,宋军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死。太宗访求近臣作为策应,齐贤请求前往,即授任他为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一起统领边疆军队。这个时候辽兵从湖谷进犯,逼近城下,神卫都校马正把所率领的部队摆在南门外迎敌,但寡不敌众,副部署卢汉斌贝畏惧,保营自固。齐贤选派厢军二千人,从马正的右面出发,慷慨誓师,以一当百,辽兵于是退却。
端拱元年冬天,授任工部侍郎。辽兵又从大石路往南侵犯,齐贤预先选择厢兵一千人分为二支,分别驻扎在繁、崞县。下令说:“代西有敌人,则崞县的部队出战,代东有敌人,则繁的部队出战。战斗发生后,则郡中部队集合作战。”到此时,辽兵果然被繁部队打败。端拱二年,建立屯田制。齐贤兼任河东制置方田都部署,入朝授任刑部侍郎、枢密副使。
淳化二年夏天,任参知政事。几个月后,授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齐贤的母亲孙氏年纪有八十多岁,封为晋国太夫人,每次入宫朝见,太宗叹服她高寿,有好儿子,常常下手诏慰问,给与赏赐,官员们都感到他家很荣幸。
篇10:《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太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的军队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谋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篇11:《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阅读答案及译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招抚司克日进兵克:严格限定(日期)
B.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 旋:不久,很快
C.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 次:驻扎
D.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间:秘密地,暗中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毕再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
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④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
⑤郭、李的军队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
⑥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
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
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乌巢。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 (3分)
(2)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3分)
(3)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4分)
参考答案
5.D(间:从小路。)
6.C(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C前一个“乃”是副词,才,就;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7.B(①说明再遇入仕的方式和超人的武艺;③说明再遇不计名利,一心为国。)
8.C(毕再遇的意思是宁肯死在抗金的战场上,也不死在逃跑的路上。)
9.(1) 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3分)(2) 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3分)(3) 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4分)
【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是兖州人。他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随岳飞守卫皇家陵园,转战长江、淮河之间,一步步地升到武义大夫。再遇以恩庇补官,隶属侍卫马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武艺超人。宋孝宗召见他,见后很高兴,赏赐给他战袍和金钱。
开禧二年,皇帝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毕再遇请求选用新征的敢死军作先锋,郭倪将八十七人给了他。招抚司限定期限进军,金人听说后,关闭边境的市场,堵上城门,作好准备。毕再遇说:“敌人已知道我方增派军队的时间,兵以奇取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击,出其不意。”陈孝庆同意他的想法。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让人将兵器、旗帜、船只摆在石屯下,装作要攻打西城的样子,却亲自带领部下从陟山直至东城南面的城墙下,自己先登上城,杀死几百死人,金人大败,守城的开北门逃走。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竖起大旗,高喊:“大宋的毕将军在此,你们都是中原的百姓,赶快投降。”很快有淮平县令用绳子从城上下来,请求投降,于是两座城都攻克啦。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再遇推辞说:“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八十一个州,现在攻下泗州两个城就得到一个刺史,按这样下去再拿什么来奖赏?再说您从朝廷那里得来几个牙牌啊?”坚决不接受。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
郭倪调李汝翼、郭倬攻打宿州,又派陈孝庆等作后援。命令毕再遇用四百八十个骑兵作先锋攻打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负伤败回,问他们,回答说:“宿州城下有大水,我军不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毕再遇领兵紧急前往,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屯兵在凤凰山,将带兵返回,毕再遇说:“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我奉招抚的命令攻打徐州,经过这里,宁可死在灵壁北门外,也不能死在南门外。”碰巧郭倪发信给陈孝庆,让他班师撤军,毕再遇说:“郭、李两人溃败,敌人一定追赶,我们应当伏击他们。”金军果然用五千骑兵分两路追来,再遇让敢死队二十人守住灵壁北门,自己领兵冲入敌阵。金人看见他的旗帜,喊到“毕将军来啦”。于是逃跑。各路军马离开灵壁,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估计大军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诸将问他:“夜间不点火,今天白天点火,为什么?”再遇说:“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啦。你们哪里知道军队前进容易而撤退困难啊?”
金兵七万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守卫淮阴的粮食,又载着三千船粮食停泊在大清河中。再遇谋划说:“敌人比我军多十倍,难以用武力取胜,可以用计打败他们。”于是派统领许俊抄小路前去淮阴,夜间二更天衔枚到了敌营,各自带着火潜入,伏在五十辆粮车间,听到哨声点火,敌人惊慌逃走,活捉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任上辞官。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追任太尉,后又追任太师,谥号忠毅。
篇12:《宋史·列传第七十五》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第七十五》阅读答案及译文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
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奎劾开封府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优游,愿蚤裁定。”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①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②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③。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④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注】 ①辜榷,垄断。②评取:评,凭,仗势;取,拿走,抢走。③浮屠事,佛教礼仪。④文德不押班事:文德殿,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押班,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私:偏爱
B.此事不宜优游 优游:犹豫。
C.奎适终制 适:刚好。
D.今为陶绌奎绌:通“黜”,揭发……短处。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表现吴奎“忠君而谏”的一组是()2分
①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 ②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 ③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④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 ⑤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 ⑥恐人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
A.①④⑥B.①③⑥ C.②③⑤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吴奎博览群书,通过科考担任了大理寺丞,并在庆历年间御前侍卫兵变时,向仁宗皇帝上书解读了引起兵变的天气征兆,皇帝对此深信不疑,因此非常器重他。
B.开封府尹被吴奎弹劾后就被外调到越州,皇帝也想知道有关举报的信息的来源,却被吴奎拒绝了,理由就是如果查到报信人的名字恐怕再没有人敢提供举报的信息了。
C.至和三年的时候,皇帝想了解朝廷内外的意见,此时吴奎提出不能因为确定皇太子的事而影响到君主的圣明资质。
D.虽然经过司马光的劝谏,吴奎没有立刻被皇帝外调到青州,可最终还是因韩琦被免去相位而出任青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
(2)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
参考答案
4、答案 D 解析 绌,通“黜”,贬谪。
5、答案 D解析 ①不是吴奎的话;③是守孝时候的事情;⑥司马光的话。
6、答案 A 解析 A项“对此深信不疑”不当,因为仁宗还为此召集面议了。
7、答案 (1)如果在匆忙急促(仓猝)的时候,大权旁落,记录在史册上,被万代后人叹惜愤恨。
(2)我曾与王安石一起兼任州郡长官(领管州郡,或是:同时担任牧守),看到他常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而且自以为是,所做的事情迂腐而不切合实际。
【参考译文】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记忆力强,博览群书。通过《五经》科贡举考试,官至大理寺丞,监管京东排岸司的工作。仁宗庆历年间御前侍卫政变后,吴奎上书说:“开春以来,阴雨连绵,气候反常。如今的兵变,发生在重要部门,流传到四面八方,让所有人惊骇不已。听说皇城司官六人中已处罚五人,只有杨怀敏还留用。人们说皇上任人唯亲,以情枉法。活捉反贼后,您下令留活口,可有人擅自杀掉了他们。这些人必然是反贼的同党想要灭口,否则,为什么不听从皇命?”于是请求仁宗召见面议,深受仁宗器重。
后调回京城任右司谏,又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专给皇上提建议)。每次极言进谏,都是劝仁宗约束近侍佞媚拍马之辈。吴奎于是上书弹劾开封府尹魏瓘,结果魏瓘被调到越州。彭思永论事时,仁宗追问其中一些消息来源,吴奎代答说:“按照法律,御史有权保护其消息的'来源,如果追问告密之人,那以后还有谁敢为我们提供情况?这岂不是自己遮掩自己的耳目吗?”仁宗于是不再追问了。
至和三年,天下大闹水灾,诏令朝野议论朝政得失。吴奎上书说:“皇上在位三十四年了,还未确定皇位继承人。皇上不要听小人的鬼话,误了大事。如果在匆忙急促的时候,大权旁落,记录在史册上,也为万代后人所叹惜愤恨。我不愿意皇上以如此贤明的资质而抵挡危险存亡的较量(遇到不测)。这件事不能犹豫,希望您早日决定。”皇帝被他的话感动了,授他翰林学士一职,管理开封府。
吴奎通晓从政之道,遇事灵敏迅速,下吏不敢欺瞒。富人孙氏垄断了财务,有亏欠他利息的人,直至被夺家产、妻女。吴奎收集了孙氏的历年罪恶,发配孙氏兄弟到淮、闽,有声势的不法之徒从此害怕、收敛了。英宗治平年间,赶上父亲离世,悲痛伤身,在墓旁搭棚守墓,逢年过节时以洁净、庄严地祭奠,不举行佛教礼仪。
神宗刚即位时,吴奎刚守满孝,官复原职。一月后,升任参知政事。当时神宗已经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推辞不来。吴奎说:“我曾与王安石一起兼任州郡长官(领管州郡,或是:同时担任牧守),看到他常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而且自以为是,所做之事迂腐不切合实际。万一重用他,必然扰乱朝纲。”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韩琦不去文德殿押班而诋毁韩琦,吴奎陈述王陶的过失。皇上下令改任王陶为翰林学士,吴奎仍坚决说不可以,王陶又上奏吴奎迎合依附韩琦。王陶被调出京城后,吴奎也以资政殿大学士的身份任青州知州。司马光劝皇帝说:“吴奎名望清正显重,现在因为王陶而贬谪吴奎,恐怕大臣们会感到不安,都要求辞官。皇上刚即位,这样做对于天下的议论不合适。”神宗于是召回吴奎去中书省任职。等到韩琦罢相后,吴奎最终出任青州知州。第二年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被追认为兵部尚书,谥号文肃。
★ 宋史阅读答案
《宋史·列传第五十》阅读答案及译文(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