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诸葛孔明》阅读答案附译文

时间:2023-02-17 04:02:32 作者:这个平凡的自我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这个平凡的自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陈亮《诸葛孔明》阅读答案附译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陈亮《诸葛孔明》阅读答案附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陈亮《诸葛孔明》阅读答案附译文

陈亮《诸葛孔明》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解析】选A。B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带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B、C、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选B。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项“且”:副词,将。C项“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D项“之”:代词,这样/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准。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选项所列文句,B、D两项涉及文言特殊句式,C、D两项区别甚微,题目难度不小。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解析】选B。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句读。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AC一样,BD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除AC。BD比较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同。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此处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稍微降低了难度。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解析】选C。C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C项“书生”偷换了对象。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译文: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译文: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答案】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注意得分点(1)偏方: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末语气词,罢了。(2)与,对付。(3)引,率领;济,渡过。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比较短小,难度不大,但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译文: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论者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而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业,而孔明却独善其身,结席草庐,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臣民没有闲言。权势盖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大的错误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这是帝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动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生存的道理杀人,人虽死,但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的做到了,他的确应该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但是论者于是说他自比为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和孔子出仕鲁国自比老、彭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和小儿之见无异。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才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仲达所言都是欺骗之词。仲达无法用计于孔明,所以经常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再妄下言论迷惑部下,论者只不过没有明察罢了m]

当初,孔明师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挡。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邦的小麦,于是领兵疾行,日夜赶赴。当孔明因少粮而撤退时,仲达放言说:“我们疾行赶路,劳苦疲惫,这是通晓兵法的人的贪着。现在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部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储备而转移作战,纵然能够取得胜利,之后又怎样维系呢?这是稍微能够辨识事情机理的人必然不会做的。仲达心中明白,只是对外放言以迷惑他的部下。后来,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领兵抵抗,知道了孔明的部队没有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领兵将至,仲达又放言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军将无事。”敌人之兵已经置之死地,而领兵直进,与之决战,这也是稍微辨识事情机理者不会做的。仲达知道孔明一定不会出兵,所以姑且放话出来以假装显示孔明的怯懦,表现自己的料事如神,同时能够稍微安抚军心。所以说,孔明治军有节有度,不用权谲,不贪小利。他会说:“诸葛亮志大但不识时机,谋多但缺少决断,好兵但没有权责。”凡是这种论调,都是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放言以迷惑部下,又怎么是他的真情呢?

善于观察人的真性情的,不是在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敌人死亡之后。孔明活着时,仲尼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死后,仲尼看视他的营垒,恭敬感叹:“天下奇才!”看到他的规矩法度,都是自己所达不到的,恍然若失,不觉自己的言语的佩服感叹。由此可以看到仲达的真实想法。论者不相信这是真实的,而相信他的谎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迷惑了吗?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见他表述孔明的兵制的妙处,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那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书生的论调,怎么认为他不是这样呢!孔明距今已近千年,还没有能体谅其心的人。我感愤孔明的不幸,所以细论之,使世间以成败论英雄的那些人稍稍觉戒。

篇2:诸葛孔明阅读题附答案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爽籁发而清风生 B.孔明移军且至/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不觉其言之发也/翳桑之饿人也 D. 论者不此之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答案

6. A(B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代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B、C、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

7.B(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项“且”:副词,将。C项“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D项“之”:代词,这样/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选项所列文句,B、D两项涉及文言特殊句式,C、D两项区别甚微,题目难度不小。)

8.B(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句读。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A、C一样,B、D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除A、C。B、D比较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同。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此处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稍微降低了难度。)

9.C(C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C项“书生”偷换了对象。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10.(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偏方: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末语气词,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与,对付。)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引,率领;济,渡过。)

文言文参考译文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论者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而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业,而孔明却独善其身,结席草庐,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臣民没有闲言。权势盖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大的错误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这是帝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动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生存的道理杀人,人虽死,但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的做到了,他的确应该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但是论者于是说他自比为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和孔子出仕鲁国自比老、彭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和小儿之见无异。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才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仲达所言都是欺骗之词。仲达无法用计于孔明,所以经常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再妄下言论迷惑部下,论者只不过没有明察罢了.

当初,孔明师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挡。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邦的小麦,于是领兵疾行,日夜赶赴。当孔明因少粮而撤退时,仲达放言说:“我们疾行赶路,劳苦疲惫,这是通晓兵法的人的贪着。现在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部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储备而转移作战,纵然能够取得胜利,之后又怎样维系呢?这是稍微能够辨识事情机理的人必然不会做的。仲达心中明白,只是对外放言以迷惑他的部下。后来,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领兵抵抗,知道了孔明的部队没有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领兵将至,仲达又放言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军将无事。”敌人之兵已经置之死地,而领兵直进,与之决战,这也是稍微辨识事情机理者不会做的。仲达知道孔明一定不会出兵,所以姑且放话出来以假装显示孔明的怯懦,表现自己的料事如神,同时能够稍微安抚军心。所以说,孔明治军有节有度,不用权谲,不贪小利。他会说:“诸葛亮志大但不识时机,谋多但缺少决断,好兵但没有权责。”凡是这种论调,都是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放言以迷惑部下,又怎么是他的真情呢?

善于观察人的真性情的,不是在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敌人死亡之后。孔明活着时,仲尼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死后,仲尼看视他的营垒,恭敬感叹:“天下奇才!”看到他的规矩法度,都是自己所达不到的,恍然若失,不觉自己的言语的佩服感叹。由此可以看到仲达的真实想法。论者不相信这是真实的,而相信他的谎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迷惑了吗?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见他表述孔明的兵制的妙处,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那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

篇3:《宋史陈希亮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宋史陈希亮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希亮曰:“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无罪。”乃密以闻,诏释之。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母乎?”遂画希亮像祠焉。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大猾有号“截道虎”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免者数人。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取军令状以还。使者至,罗拜庭下,希亮命坐两廊饮食之,护出其境,无一人哗者。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节选自《宋史》

注释:于阗,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B.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C.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D.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孤指小时候父亲去世,“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丧父。

B.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阎扑地”指富庶人家众多。

C.立生祠是古代民俗,百姓为活着的官员立祠奉祀,借此表达对官员的感激与崇敬之情。

D.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表示此意的词语还有“致仕”“乞骸骨”“移病”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希亮为人宽容大度。他十六岁准备拜师求学时,哥哥故意刁难,他并没有因此记恨,而是在学业完成后教导哥哥的孩子求学。

B.陈希亮敢于声张正义。王康在上任途中遇到恶霸,被殴打几乎丧命,官员们都不敢过问,而希亮不畏强暴,终将恶霸流放并惩治了官吏。

C.陈希亮勇敢承担责任。他在凤翔做官时,发生饥荒,他果断拿出十二万石粮食借给百姓,主动承担了擅自动用官粮的'罪责。

D.陈希亮真诚善待朋友。朋友宋辅去世,陈希亮照顾朋友年迈的母亲并为其送终,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宋辅之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

(2)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

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4.D

5.B(“闾阎扑地”指房屋众多,市集繁华。“闾阎”泛指平民)

6.C(原文是有司担心害怕以擅自动用官粮获罪,并没有真正获罪)

7.(1)张元一事是真是假还不知道,假如真有其事,做大事的人最终不会顾及自己的家,这样做反而坚定了他从贼的决心。(“使”“诚”“徒”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2)希亮为人清正刚直,私欲很少,不给人好脸色,从王公贵人都很怕他。(“清劲”“假”“惮”各1分,大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陈希亮字公弼,他的祖先是京兆(首都周围地区)人。希亮幼时丧父,爱好学习,16岁时,准备拜师求学,他的兄长故意刁难他,派他去收取三十多万的借款利息,陈希亮把借钱人都召集来,烧掉债券后离去。学业完成后,就召见兄长的儿子陈庸、陈谕让他们学习,后来都考中了天圣八年的进士。乡里人称他们所在的里闾为“三俊”。陈希亮任房州知县时,有人告发华阴人张元逃往夏州,做了元吴的谋臣。诏命将其家族百余人迁到房州,监管出入,饥寒将死。陈希亮说:“张元一事是真是假还不知道,假如真有其事,做大事的人最终不会顾及自己的家,这样做反而坚定了他从贼的决心。这些人都是关系疏远的亲属,无罪。”就密封上报,诏令释放。张元老幼亲属在陈希亮院中哭着说:“现在我们应该回故乡了,但怎么舍得离开你这样的父母官?”于是画了陈希亮的画像祠祭。升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任,路经博平,绰号“截道虎”的恶霸殴打王康和他的女儿几乎致死,官吏不敢过问。陈希亮发文火速追捕,结果将恶霸流放海岛;又弹劾官吏故意放纵,数人被免去了官职。多次上奏请求告老退休,未获允许,调任凤翔知府。仓中粮食可供十二年之用,管事的官员担心会霉腐,发生饥荒,陈希亮拿出十二万石借给百姓。有司官员担心害怕以擅自动用官粮获罪,陈希亮亲自负责此事。当年秋天大丰收,以

新换旧,官民两便。于阗使者入朝,经过秦州,经略使以宾客礼仪接待。使者十分傲慢,停留一个多月,毁坏宾馆的器物,放纵手下入街市抢掠饮食,百姓白天紧闭门户。陈希亮听后说:“我曾经负责接待契丹使者,知道情况。使者起初不敢横暴,都是译官教唆的结果,我依法严惩,译官害怕,使者不敢妄为了。何况这么一个小国?”于是就派教练使持信符告诉译官:“到了我的管辖地,有一丝一毫不依法,我将斩你。”并拿着军令状回来。使者来,在庭院罗拜行礼,陈希亮让他们坐在两廊吃喝,护送出境,没有一人敢喧闹。希亮为人清正刚直,私欲很少,不给人好脸色,从王公贵人都很怕他。少时和蜀人宋辅交往,宋辅在京去世,母亲已经年老,儿子宋端平尚且年幼,陈希亮为其母养老送终,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宋端平,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求学,后来考中进士。

篇4:《陈亮集》古文阅读及译文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论者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而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业,而孔明却独善其身,结席草庐,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臣民没有闲言。权势盖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大的错误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这是帝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动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生存的道理杀人,人虽死,但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的做到了,他的确应该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但是论者于是说他自比为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和孔子出仕鲁国自比老、彭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和小儿之见无异。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才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仲达所言都是欺骗之词。仲达无法用计于孔明,所以经常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再妄下言论迷惑部下,论者只不过没有明察罢了。

当初,孔明师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挡。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邦的小麦,于是领兵疾行,日夜赶赴。当孔明因少粮而撤退时,仲达放言说:“我们疾行赶路,劳苦疲惫,这是通晓兵法的人的贪着。现在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部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储备而转移作战,纵然能够取得胜利,之后又怎样维系呢?这是稍微能够辨识事情机理的人必然不会做的。仲达心中明白,只是对外放言以迷惑他的部下。后来,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领兵抵抗,知道了孔明的部队没有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领兵将至,仲达又放言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军将无事。”敌人之兵已经置之死地,而领兵直进,与之决战,这也是稍微辨识事情机理者不会做的。仲达知道孔明一定不会出兵,所以姑且放话出来以假装显示孔明的怯懦,表现自己的料事如神,同时能够稍微安抚军心。所以说,孔明治军有节有度,不用权谲,不贪小利。他会说:“诸葛亮志大但不识时机,谋多但缺少决断,好兵但没有权责。”凡是这种论调,都是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放言以迷惑部下,又怎么是他的真情呢?

善于观察人的真性情的,不是在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敌人死亡之后。孔明活着时,仲尼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死后,仲尼看视他的营垒,恭敬感叹:“天下奇才!”看到他的规矩法度,都是自己所达不到的,恍然若失,不觉自己的言语的佩服感叹。由此可以看到仲达的真实想法。论者不相信这是真实的,而相信他的谎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迷惑了吗?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见他表述孔明的兵制的妙处,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那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书生的论调,怎么认为他不是这样呢!孔明距今已近千年,还没有能体谅其心的人。我感愤孔明的不幸,所以细论之,使世间以成败论英雄的那些人稍稍觉戒。

篇5:《陈亮集》古文阅读及译文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出版)

《陈亮集》阅读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不觉其言之发也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D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代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A、B、C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项“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啊”。

C项“且”:副词,将。D项“之”:代词,这样/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选项所列文句,B、D两项涉及文言特殊句式,C、D两项区别甚微,题目难度不小。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句读。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A、B一样,C、D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除A、B。C、D比较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通。

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此处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稍微降低了难度。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D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D项“书生”偷换了对象。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9、【答案】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

(1)偏方: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末语气词,罢了。

(2)与,对付。(3)引,率领;济,渡过。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比较短小,难度不大,但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篇6:诸葛孔明的阅读答案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不觉其言之发也              是社稷之臣也

1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C.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宥 过 无 大 刑 故 无 小 帝 者 之 政 也 以 佚 道 使 人 虽 劳 不 怨 以 生 道 杀 人虽 死 不 怨 杀 者 王 者 之 事 也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译文: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5.【解析】选A。A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带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B、C、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

16.【解析】选C。“且”:副词,将。 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项“之”,前一个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是代词,代“不王者”。 D项“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17.选B。B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www.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B项“书生”偷换了对象。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18.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19.(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诸葛孔明阅读答案

篇7:诸葛孔明的阅读答案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www.后。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篇8:诸葛孔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诸葛孔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诸葛孔明

陈 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阅读练习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匹敌

B.此易与耳 易:容易

C.仲达按行其营垒 按:查办

D.未有能谅其心者 谅:推想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以其遭时之难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而论之者多异说 弃甲曳兵而走

C.书生之论 廉颇,赵之良将也

D.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B.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C.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诋毁诸葛亮、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4分)

(2)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4分)

(3)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4分)

参考答案:

1.C(按:考察)

2.C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 第二个其副词,一定;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连词,表方式或状态D 项,第一个为动词,做。第二个为介词,表被动

3.D

4.(1)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2)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调动军队与对方作战,即使一时能够战胜对方,以后又如何继续呢?

(3)我为孔明的不幸而义愤,所以详细地议论此事,希望让世上用成败来评论人物的人或许稍稍引以为戒。

阅读练习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B.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至则披草而坐

B. 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不觉其言之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以示吾之能料 不赂者以赂者丧

7.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 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 ,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B.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C.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参考答案:

5、B应为匹敌

6、B解析: A项第一句表转折,第二句表顺承;C项第一句表陈述,第二句表判断;D项第一个是目的连词来第二个是介词因为。

7、A解析:这道题从前两个断句就能看出无大无小对应,于是排除BC两项,再根据以做什么的结构判断以佚道使人的A选项是对的。

8、D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文章的细节。对于细节题其实就是要找出选项中与文章本意相出入的地方。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通篇是对比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的,而这道题的D 项却出现了后人难以读懂诸葛亮的内心这一论断,再定位到最后一段李靖的句子,发现李靖其实是述孔明兵制之妙,这又怎么可能是难以读懂诸葛亮的内心呢?显然前后矛盾。

9、(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本题的翻译考点在于寄身、偏方、特、之、尔,易、与、耳,引、济、为。

译文

孔明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但是议论他的人多持不同的意见,认为他遭遇了时代的艰难,而身处一个英雄所遇到的不幸。众人都出仕,而他独自退隐,在简陋的房子里从容不迫地生活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走上仕途。他挺身而出,担负起刘备的临终托孤重任,既不放纵也不过分控制,而他人没有说什么离间的话。孔明的权力逼近皇上,但皇上却不怀疑他,孔明的权势超过了群臣,但下面的人却不忌恨。振奋精神治理蜀国,使国家的风气良好,秩序井然。宽恕、赦免别人的过失,惩处故意犯法的行为,都不分大小,这是帝王处理政事的原则。用使百姓安乐之道来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苦却也不生怨言;用使民生存之道来杀掉犯法的百姓,百姓即使死去也没有怨恨杀掉他的人,这是帝王做事的原则。(在这些方面)孔明都很好地处理了它们,他确实是伊尹、周公一类的人物啊。但是,议论他的人竟然说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与孔子在鲁国做官而相提并论,又怎么能够自比为老聃、彭祖呢?更有甚者,竟然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了。那岂不是拿仲达的话来相信它吗?他们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欺诈的话。仲达不能对孔明施展他的诡诈,所以常常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部下。只是议论的人没有觉察他的话罢了。

当初,孔明从祁山出兵,仲达出兵抵御他,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邽的麦子,就卷起了甲胄快速行军,日夜兼程赶往那里。孔明粮食缺乏,部队已经退回了,仲达就欺骗部下说:我们日夜兼程赶路,十分疲倦,这是懂兵法的人所贪求的。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他啦。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而调动军队与对方作战,即使一时能够战胜对方,以后又如何继续呢?这是稍稍能够辨别作战计谋的人所一定不愿意做的事。仲达心里懂得这个道理,对外却用说大话来欺骗他的下属。不久,孔明从斜谷出兵,仲达又率兵抵御他。仲达知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率领军队过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转移军队将要到达,仲达欺骗说:诸葛亮如果是勇敢的人,应当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布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我军各路军马就没事了。敌人的军队已经处于死亡之地,却率领军队径直前进,来与对方交战,这也是稍稍能够辨别作战计谋的人一定不愿意做的事。仲达知晓孔明一定不会如此做,姑且虚诳地说这些话来胡乱地表现孔明的怯弱,以此来显示自己能够预料战情,并且用此稍稍安抚三军的人心。所以孔明掌控严整有纪律的军队,不用权谋欺诈,不贪小利,仲达就说:诸葛亮志向虽大却看不到机会,计谋虽多但缺少决断,喜欢用兵却没有足够的权力。所有这些话,都是窥探孔明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胡乱地说大话来欺骗他的属下的,这哪里是他的真实的情感呢!

善于观察人的实际情况的人,不在对手活着的时候,而在敌手死亡之后。孔明在世的时候,仲达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去世以后,仲达考察孔明的军营和四周的围墙、防御建筑物等设施,整理衣襟,恭敬地感叹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他看到诸葛亮制定的规矩法度,超出了他所不能做到的程度,恍然若失,不自觉地他的话就说了出来。这可以看出仲达的真实情感。议论者不相信这样的话,却相信他的欺诈之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所欺骗了吗!

唐朝李靖,是个善于谈论军事的杰出人物。我曾经读过他的答对一类的书籍,见到他论述孔明军事制度的精妙,详细而周到,对仲达却不曾挂齿。那些知晓兵法的,当然可以窥察孔明的高妙了。那些书生的议论,为什么就不这样呢?孔明距离今天将近千年了,还没有能够推想他心志思想的人。我为孔明的不幸而义愤,所以全面地议论此事,希望让世上以成败来评论人物的人稍稍引以为戒。

篇9:诸葛孔明阅读题及答案

陈 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出于其所不能为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妄为大言以谲其下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11.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A

解析:敌应为匹敌。

9.B

解析:B项,其都是代词,自己。A项,第一个而,表转折,却;第二个而,表承接。C项,第一个为,动词,说;第二个为,介词,替。D项,第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代词,这种情况。

10.B

解析:需全面把握文段意思,准确断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意义相反,句式整齐,当断开,排除A、C两项。最后两句如果断成杀者/王者之事也又与语境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解析:文中李靖未发书生式的迂腐议论。

12.(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解析:委身,寄身。偏方,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之,结构助词,的。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解析:据,据守。易与,容易对付,含有轻蔑之意。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引,带领。济,渡河。为,动词,引申为修筑。

篇10: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知平遥县,诏举良吏,擢知乾州。(后)徙知凤翔府。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点河东路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

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 兼判吏部流内铨①。选补科格②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③。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尽乎?”曰:“尽矣。”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其裁制如判铨时。

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谏官欧阳修亦请留三嘏,帝以问衍。衍曰:“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且三嘏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乃还三嘏。

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乃以太子少师致仕④。卒,年八十。谥正献。自作遗疏,其略曰:“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语不及私。

(选自《宋史》)

[注]①铨:选授官职,量才授官。②科格:规章。③赇(qiú):贿赂。④致仕:官员退休。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笃:重视,专注

B.后徙知凤翔府。                  知:主持、管理

C.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            函:用盒子装

D.铨事悉自予夺                      悉:熟悉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杜衍忠心辅国、凛然有大臣气概的一组是(   )

①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②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③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

④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

⑤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

⑥自作遗疏语不及私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衍受命巡察河东路狱讼,他巡视潞州,平反冤案,后来又为石州官员高继升辩诬,深得章献太后赏识。

B.杜衍在兼任吏部事务时,认真研读把握了官吏任命的各项条例,任免之事都自己裁决,断了诸吏徇私舞弊的路子。

C.杜衍与范仲淹为出兵黄河之事有争执,仲淹攻击杜衍,言辞激烈。因为范仲淹和父亲一起侍奉过杜衍,所以杜衍也不恼恨。

D. 杜衍认为治国当以诚信为本。当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投宋,诸大臣建议优厚的接纳他时,杜衍力排众议,终遣返三嘏。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

译文:

⑵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

译文:

参考答案:

8.D    9.D    10.C

11.(1)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

(2)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

【参考译文】

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阴人。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行节操,尤其重视学习。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平遥县县令,皇上下诏举荐良吏,被提拔为乾州知府。(后来)调任凤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时,(凤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说:“为什么夺去我们的好太守?”(后朝廷派杜衍)到河东路巡察刑狱,在巡行考察潞州时,判断冤案。高继升任石州知府,有人告发继升串通蕃族图谋叛乱,(高继升)被捕关在狱中,长时间不能定案。杜衍搞清楚高继升是受人诬陷,(为之纠正,并)把诬告者关押抵罪。宁化驻军将领审讯逼供,定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审察后予以改正。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章献太后感叹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杜衍从政谨慎细密,不用严厉的'刑法督促属下,而下属、百姓还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肃。(后来杜衍)兼管吏部选授官职。(原先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繁杂冗长,主管官员不能尽阅,分管的下级官吏借机索要贿赂。杜衍上任之后,就让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了吗?”属下回答说:“全部呈送上来了。” 杜衍下功夫全部读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属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门听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决,从此吏部下属办事的官员再也无法徇私舞弊、卖官自肥。几个月后,杜衍的名声震动京城。(后来杜衍)调任到审官院,管理的办法和在吏部时一样。

契丹与元昊在黄河以北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安抚河东,打算带兵防御。杜衍说:“二国刚刚交战,(敌方自顾不暇,)势必不会来侵犯我,我们不可随便出兵。”范仲淹在皇帝面前力争,诋毁(指责)杜衍,言辞很激烈。范仲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杜衍并不因此记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刘三嘏因逃避罪责来归顺(大宋),辅政大臣主张好好地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谏官欧阳修也主张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征求杜衍的意见。杜衍说:“中国与邻国交往以诚信为根本,如果我们自己违背誓约,招降纳叛,那样我们就要背负理亏的责任。况且刘三嘏作为契丹皇帝的女婿,却逃离契丹来投归(大宋),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 (皇帝最终听从了杜衍的意见,)把刘三嘏送回到契丹。< />杜衍喜好引荐贤士,而阻止投机钻营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欢他。庆历七年,杜衍刚七十岁,上表请求退休,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八十岁时去世。 去世前自立遗嘱,大体意思是:“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以安定人心。” 遗嘱(一点)不涉及自家私事。< />

篇11:好事近陈亮阅读答案

好事近陈亮阅读答案

的喋①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注】①的喋(lì):鲜明的样子。

(1)请对上片中的“傍”作简要赏析。(4分)

(2)“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阅读答案

(1)傍,陪伴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2分)形象地刻画出梅花“斜入”“傍”着玉奴吹笛的美景,既表现了梅花的鲜明高洁,又展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2分)

(2)抒情主人公想在梦中化为一只自由的飞蝶,又怕梅花的“幽香难觅”,(译句2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梅花的高洁清香,表现了作者渴望脱离世俗的愿望和追求高洁/孤傲不群的情怀。(2分)

阅读理解技巧顺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语文表达方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篇12:《陈亮集》阅读试题及答案

《陈亮集》阅读试题及答案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B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代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B、C、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 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不觉其言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项“且”:副词,将。C项“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D项“之”:代词,这样/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选项所列文句,B、D两项涉及文言特殊句式,C、D两项区别甚微,题目难度不小。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 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 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句读。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A、C一样,B、D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除A、C。B、D比较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同。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此处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稍微降低了难度。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 ,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C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C项“书生”偷换了对象。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译文: 。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译文: 。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译文: 。

5.【答案】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偏方: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末语气词,罢了。(2)与,对付。(3)引,率领;济,渡过。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比较短小,难度不大,但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论者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而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业,而孔明却独善其身,结席草庐,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臣民没有闲言。权势盖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大的错误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这是帝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动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生存的道理杀人,人虽死,但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的做到了,他的确应该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但是论者于是说他自比为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和孔子出仕鲁国自比老、彭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和小儿之见无异。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才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仲达所言都是欺骗之词。仲达无法用计于孔明,所以经常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再妄下言论迷惑部下,论者只不过没有明察罢了.

当初,孔明师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挡。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邦的小麦,于是领兵疾行,日夜赶赴。当孔明因少粮而撤退时,仲达放言说:“我们疾行赶路,劳苦疲惫,这是通晓兵法的人的贪着。现在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部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储备而转移作战,纵然能够取得胜利,之后又怎样维系呢?这是稍微能够辨识事情机理的人必然不会做的。仲达心中明白,只是对外放言以迷惑他的部下。后来,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领兵抵抗,知道了孔明的部队没有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领兵将至,仲达又放言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军将无事。”敌人之兵已经置之死地,而领兵直进,与之决战,这也是稍微辨识事情机理者不会做的。仲达知道孔明一定不会出兵,所以姑且放话出来以假装显示孔明的.怯懦,表现自己的料事如神,同时能够稍微安抚军心。所以说,孔明治军有节有度,不用权谲,不贪小利。他会说:“诸葛亮志大但不识时机,谋多但缺少决断,好兵但没有权责。”凡是这种论调,都是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放言以迷惑部下,又怎么是他的真情呢?

善于观察人的真性情的,不是在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敌人死亡之后。孔明活着时,仲尼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死后,仲尼看视他的营垒,恭敬感叹:“天下奇才!”看到他的规矩法度,都是自己所达不到的,恍然若失,不觉自己的言语的佩服感叹。由此可以看到仲达的真实想法。论者不相信这是真实的,而相信他的谎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迷惑了吗?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见他表述孔明的兵制的妙处,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那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书生的论调,怎么认为他不是这样呢!孔明距今已近千年,还没有能体谅其心的人。我感愤孔明的不幸,所以细论之,使世间以成败论英雄的那些人稍稍觉戒

小重山陈亮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杀虎救驾》的阅读答案附译文

《陈小手》阅读答案

阅读《PM2.5》附答案

《绝唱》阅读附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

沉默阅读附答案

南史阅读附答案

《旧唐书》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师说》阅读答案及译文

陈亮《诸葛孔明》阅读答案附译文(锦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陈亮《诸葛孔明》阅读答案附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