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救驾》的阅读答案附译文

时间:2023-02-01 03:53:49 作者:狗的都火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狗的都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杀虎救驾》的阅读答案附译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杀虎救驾》的阅读答案附译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杀虎救驾》阅读答案附译文

《杀虎救驾》阅读答案附译文

开泰五年秋,大猎,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左右辟易,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上命卫士追射,昭衮大呼止之。虎虽轶山,昭衮终不堕地。伺便,拔佩刀杀之。辇至上前,慰劳良久。

(注释:跸:帝王的车驾。辟易:惊退。轶:逃。辇:帝王所乘之车。)

1.解释加方框词语。(2分)

虎骇且逸( ) 伺便,拔佩刀杀之( )

2.在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划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B.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C.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D.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

4.从文中找出描写陈昭衮杀虎过程的动词,并对陈昭衮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能看出来。(3分)

参考答案:

1.逃跑 等候

2.C 3.陈昭衮丢开自己的马,抓住老虎的两只耳朵骑到虎背上,老虎大为惊骇,将要逃跑。

4.捉 骑 呼 伺 拔 杀;勇敢机智;。

参考译文:

开泰五年秋天,大规模围猎。圣宗皇帝用弓箭射击老虎,以为马跑得太快,圣宗手中的弓箭还没来得及发射,老虎被激怒了,便奋起反抗,眼看就要冲撞皇帝的车架了,皇帝身旁的人吓得连忙躲避。陈昭衮丢开自己骑的马,抓住老虎的两只耳朵骑到了虎背上。老虎大为惊骇,逃跑了。皇上命令卫兵追赶并射击老虎,陈昭衮在虎背上大声呼喊,制止追射。老虎虽然逃到了山里,但陈昭衮始终没从老虎身上摔落下来。瞅了个机会,他就拔出佩刀杀死了老虎。皇帝的车驾赶到了眼前,皇帝对陈昭衮慰问了很长时间。

篇2:《杀虎救驾》的阅读答案附译文

《杀虎救驾》的阅读答案附译文

杀虎救驾

开泰五年秋,大猎,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左右辟易,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上命卫士追射,昭衮大呼止之。虎虽轶山,昭衮终不堕地。伺便,拔佩刀杀之。辇至上前,慰劳良久。

(注释:跸:帝王的车驾。辟易:惊退。轶:逃。辇:帝王所乘之车。)

1.解释加方框词语。(2分)

虎骇且逸( ) 伺便,拔佩刀杀之( )

2.在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划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B.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C.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D.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

4.从文中找出描写陈昭衮“杀虎”过程的动词,并对陈昭衮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能看出来。(3分)

参考答案:

1.逃跑 等候

2.C 3.陈昭衮丢开自己的马,抓住老虎的两只耳朵骑到虎背上,老虎大为惊骇,将要逃跑。

4.捉 骑 呼 伺 拔 杀;勇敢机智,……

参考译文:

开泰五年秋天,大规模围猎。圣宗皇帝用弓箭射击老虎,以为马跑得太快,圣宗手中的'弓箭还没来得及发射,老虎被激怒了,便奋起反抗,眼看就要冲撞皇帝的车架了,皇帝身旁的人吓得连忙躲避。陈昭衮丢开自己骑的马,抓住老虎的两只耳朵骑到了虎背上。老虎大为惊骇,逃跑了。皇上命令卫兵追赶并射击老虎,陈昭衮在虎背上大声呼喊,制止追射。老虎虽然逃到了山里,但陈昭衮始终没从老虎身上摔落下来。瞅了个机会,他就拔出佩刀杀死了老虎。皇帝的车驾赶到了眼前,皇帝对陈昭衮慰问了很长时间。

篇3:《杀虎救驾》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4题。

杀虎救驾

开泰五年秋,大猎,(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左右辟易,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上命卫士追射,昭衮大呼止之。虎虽轶山,昭衮终不堕地。伺便,拔佩刀杀之。辇至上前,慰劳良久。(注释:跸:帝王的车驾。辟易:惊退。轶:逃。辇:帝王所乘之车。)

1.解释加方框词语。

虎骇且逸( )伺便,拔佩刀杀之( )

2.在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划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B.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C.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D.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描写陈昭衮“杀虎”过程的动词,并对陈昭衮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逃跑 等候

2.C

3.陈昭衮丢开自己的马,抓住老虎的两只耳朵骑到虎背上,老虎大为惊骇,将要逃跑。 4.捉骑呼伺拔杀;勇敢机智,……。

篇4:《杀虎救驾》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杀虎救驾

开泰五年秋,大猎,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左右辟易,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上命卫士追射,昭衮大呼止之。虎虽轶山,昭衮终不堕地。伺便,拔佩刀杀之。辇至上前,慰劳良久。

(注释:跸:帝王的车驾。辟易:惊退。轶:逃。辇:帝王所乘之车。)

小题1:解释加方框词语。(2分)

虎骇且逸( ) 伺便,拔佩刀杀之( )

小题2:在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划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B.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C.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D.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

小题4:从文中找出描写陈昭衮“杀虎”过程的动词,并对陈昭衮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能看出来。(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逃跑等候

小题1:C

小题1:陈昭衮丢开自己的马,抓住老虎的两只耳朵骑到虎背上,老虎大为惊骇,将要逃跑。

小题1:捉 骑 呼 伺 拔 杀;勇敢机智,……。

参考译文:

开泰五年秋天,大规模围猎。圣宗皇帝用弓箭射击老虎,以为马跑得太快,圣宗手中的弓箭还没来得及发射,老虎被激怒了,便奋起反抗,眼看就要冲撞皇帝的车架了,皇帝身旁的人吓得连忙躲避。陈昭衮丢开自己骑的马,抓住老虎的两只耳朵骑到了虎背上。

老虎大为惊骇,逃跑了。皇上命令卫兵追赶并射击老虎,陈昭衮在虎背上大声呼喊,制止追射。老虎虽然逃到了山里,但陈昭衮始终没从老虎身上摔落下来。瞅了个机会,他就拔出佩刀杀死了老虎。皇帝的车驾赶到了眼前,皇帝对陈昭衮慰问了很长时间。

篇5:《杀虎救驾》文言文阅读答案

开泰五年秋,大猎,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左右辟易,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上命卫士追射,昭衮大呼止之。虎虽轶山,昭衮终不堕地。伺便,拔佩刀杀之。辇至上前,慰劳良久。

(注释:跸:帝王的车驾。辟易:惊退。轶:逃。辇:帝王所乘之车。)

1.解释加方框词语。(2分)

虎骇且逸( ) 伺便,拔佩刀杀之( )

2.在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划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B.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C.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D.帝射虎/以马驰太速/矢不用发虎/怒奋势/将犯跸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昭衮舍马,捉虎两耳骑之。虎骇,且逸。

4.从文中找出描写陈昭衮杀虎过程的动词,并对陈昭衮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能看出来。(3分)

参考答案:

1.逃跑 等候

2.C

3.陈昭衮丢开自己的马,抓住老虎的两只耳朵骑到虎背上,老虎大为惊骇,将要逃跑。

4.捉 骑 呼 伺 拔 杀;勇敢机智,。

参考译文:

开泰五年秋天,大规模围猎。圣宗皇帝用弓箭射击老虎,以为马跑得太快,圣宗手中的弓箭还没来得及发射,老虎被激怒了,便奋起反抗,眼看就要冲撞皇帝的车架了,皇帝身旁的人吓得连忙躲避。陈昭衮丢开自己骑的马,抓住老虎的两只耳朵骑到了虎背上。老虎大为惊骇,逃跑了。皇上命令卫兵追赶并射击老虎,陈昭衮在虎背上大声呼喊,制止追射。老虎虽然逃到了山里,但陈昭衮始终没从老虎身上摔落下来。瞅了个机会,他就拔出佩刀杀死了老虎。皇帝的车驾赶到了眼前,皇帝对陈昭衮慰问了很长时间。

篇6:《壮士缚虎》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壮士缚虎》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壮士缚虎

(清)沈起凤《谐铎》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①时令猎户捕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

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反。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昔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益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耽耽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材者宜知,用材者益宜知矣。

注释:①邑宰:某一邑的长官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日徒步入山 日:每天 B.而以小虎生擒而反 反:“反”通“返”,返回

C.众皆辟易 辟:开辟 D.用材者益宜知矣 益:更加

资*源%库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 B.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

C.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 D.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

10、下列对文章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焦奇异常勇猛,曾经举起一座石鼎,飞跃到大雄宝殿的左边的屋脊上。

B.焦奇为人低调,当富人宴请他时,他格外谦虚。

C.焦奇无法捉到猫是因为他太小瞧猫,捕捉时很急躁。

D.焦奇的故事对怀有绝技的人和任用人材的`人都有启迪。

1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

答案:

8、C“辟”通“避”,躲避

9、B

10、D

11、能捉住老虎却不能捉住猫,难道真是遇到大敌勇敢遇到小敌怯懦吗,也是分量不相当罢了。

译文:

沂州山势险峻,所以多有猛虎,县令经常命令猎户捉捕它。往往反而被虎所吃。有一个名叫焦奇的,陕西人,投靠亲戚没有遇到,流浪暂时居住在沂州。焦奇一向神勇无比,他夹着千佛寺前面的石鼎,飞腾跳到大雄殿左脊,所以称他为焦石鼎。焦奇知道沂州山岭多有虎,每天步行进入大山,遇到老虎总是徒手搏斗杀死它,背着老虎回家,像这样是经常事。

一天焦奇进山,遇到两只老虎带着一只小虎。焦奇性起,连着杀死两只虎,左右肩各背负一只大虎,并且把小虎活捉然后返回。众人都躲的远远的,而焦奇却谈笑自若。有一个富人,钦佩他的勇敢,设j款待他。焦奇在座位上,自己讲述他平时捉虎的情形,听的人都变了脸色。而焦奇更加夸大其词,嘴里大讲特讲手上指指画画,洋洋得意。突然一只猫,登上筵席抓食物,腥汁淋漓满座上,焦奇以为是主人的猫,听任它大嚼而去。主人说:“邻家孽畜,竟然如此讨厌!”不一会儿,猫又来了。焦奇急忙起身出拳打它,座上的菜肴全都倒碎了,而猫已跳趴在窗户角落。焦奇大怒,又追打它,窗棂全裂了,猫一跃登上屋角,目视眈眈看着焦。焦更加生气,伸开胳膊拿出擒拿的动作,而猫嗥的一声,摇着尾巴迈着慢步,跳过邻居家墙而离去,焦奇无计可施,面对着墙呆呆望着罢了。主人拍手大笑,焦非常惭愧地走了。

能捉住老虎却不能捉住猫,难道真是遇到大敌勇敢遇到小敌怯懦吗,也是分量不相当罢了。装牛之鼎,不能用来烹小鱼,千斤之弩,不能用来射鼷鼠。怀材的人应该知道,用材的人更加应该知道了。

篇7: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训练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擢进士甲科,知平遥县,诏举良吏,擢知乾州。(后)徙知凤翔府。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点河东路刑狱,按行潞州,折冤狱。高继升知石州,人告继升连蕃族谋变,逮捕系治,久不决。衍辩其诬,抵告者罪。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

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 兼判吏部流内铨①。选补科格②繁长,主判不能悉阅,吏多受赇③。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问曰:“尽乎?”曰:“尽矣。”力阅视,具得本末曲折。明日,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铨事悉自予夺,由是吏不能为奸利。数月,声动京师。改知审官院,其裁制如判铨时。

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来归,辅臣议厚馆之,以诘契丹阴事。谏官欧阳修亦请留三嘏,帝以问衍。衍曰:“中国主忠信,若自违誓约,纳叛亡,则不直在我。且三嘏为契丹近亲,而逋逃来归,”乃还三嘏。

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庆历七年,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乃以太子少师致仕④。卒,年八十。谥正献。自作遗疏,其略曰:“无以久安而忽边防,无以既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富而轻财用,宜早建储副,以安人心。”语不及私。

(选自《宋史》)

[注]①铨:选授官职,量才授官。②科格:规章。③赇(qiú):贿赂。④致仕:官员退休。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笃:重视,专注

B.后徙知凤翔府。                  知:主持、管理

C.衍既视事,即敕吏函铨法            函:用盒子装

D.铨事悉自予夺                      悉:熟悉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杜衍忠心辅国、凛然有大臣气概的一组是(   )

①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

②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

③令诸吏无得升堂,各坐曹听行文书

④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

⑤衍甫七十,上表请还印绶

⑥自作遗疏语不及私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衍受命巡察河东路狱讼,他巡视潞州,平反冤案,后来又为石州官员高继升辩诬,深得章献太后赏识。

B.杜衍在兼任吏部事务时,认真研读把握了官吏任命的各项条例,任免之事都自己裁决,断了诸吏徇私舞弊的路子。

C.杜衍与范仲淹为出兵黄河之事有争执,仲淹攻击杜衍,言辞激烈。因为范仲淹和父亲一起侍奉过杜衍,所以杜衍也不恼恨。

D. 杜衍认为治国当以诚信为本。当契丹婿刘三嘏避罪投宋,诸大臣建议优厚的接纳他时,杜衍力排众议,终遣返三嘏。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

译文:

⑵其谋身若此,尚足与谋国乎!纳之何益,不如还之。

译文:

参考答案:

8.D    9.D    10.C

11.(1)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

(2)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

【参考译文】

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阴人。杜衍从小刻苦磨砺品行节操,尤其重视学习。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平遥县县令,皇上下诏举荐良吏,被提拔为乾州知府。(后来)调任凤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时,(凤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说:“为什么夺去我们的好太守?”(后朝廷派杜衍)到河东路巡察刑狱,在巡行考察潞州时,判断冤案。高继升任石州知府,有人告发继升串通蕃族图谋叛乱,(高继升)被捕关在狱中,长时间不能定案。杜衍搞清楚高继升是受人诬陷,(为之纠正,并)把诬告者关押抵罪。宁化驻军将领审讯逼供,定人死罪,没有根据实情,杜衍审察后予以改正。章献太后派使者安抚淮南,使者回来后还未来得及汇报,章献太后就先问杜衍怎么样,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报告给了太后,章献太后感叹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况我早就知道了。”

杜衍从政谨慎细密,不用严厉的'刑法督促属下,而下属、百姓还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肃。(后来杜衍)兼管吏部选授官职。(原先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繁杂冗长,主管官员不能尽阅,分管的下级官吏借机索要贿赂。杜衍上任之后,就让下属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问下属:“选授官职的规章全都呈送上来了吗?”属下回答说:“全部呈送上来了。” 杜衍下功夫全部读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选授官职的规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属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门听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决,从此吏部下属办事的官员再也无法徇私舞弊、卖官自肥。几个月后,杜衍的名声震动京城。(后来杜衍)调任到审官院,管理的办法和在吏部时一样。

契丹与元昊在黄河以北交战,参知政事范仲淹安抚河东,打算带兵防御。杜衍说:“二国刚刚交战,(敌方自顾不暇,)势必不会来侵犯我,我们不可随便出兵。”范仲淹在皇帝面前力争,诋毁(指责)杜衍,言辞很激烈。范仲曾经像对待父辈一样侍奉杜衍,杜衍并不因此记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刘三嘏因逃避罪责来归顺(大宋),辅政大臣主张好好地招待收留他,借以了解契丹的内幕。谏官欧阳修也主张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征求杜衍的意见。杜衍说:“中国与邻国交往以诚信为根本,如果我们自己违背誓约,招降纳叛,那样我们就要背负理亏的责任。况且刘三嘏作为契丹皇帝的女婿,却逃离契丹来投归(大宋),他为自身谋划尚且如此,还值得和此人谋划国家大事吗!接纳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把他送回(契丹)。” (皇帝最终听从了杜衍的意见,)把刘三嘏送回到契丹。< />杜衍喜好引荐贤士,而阻止投机钻营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欢他。庆历七年,杜衍刚七十岁,上表请求退休,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八十岁时去世。 去世前自立遗嘱,大体意思是:“不要因为长时间天下太平就忽视边防,不要因为国库充裕就挥霍浪费,应该早立储君,以安定人心。” 遗嘱(一点)不涉及自家私事。< />

篇8:太宗杀宫人阅读附答案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恒( ) 谏( ) 轻( ) 益( )

2、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4、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149

1、恒:常常,平常 谏:进谏,规劝 轻:轻视、瞧不起 益:帮助、好处

2、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3、让国君因为马的缘故杀人,百姓听说了这件事,一定会抱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

4、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5、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太宗纳谏真正的用意是让太宗知道杀了养马人会失民心,让诸侯看不起,阻止太宗杀养马人。

篇9:文言文曾子杀彘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曾子杀彘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意对即可)

陈亮《诸葛孔明》阅读答案附译文

阅读《PM2.5》附答案

《绝唱》阅读附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

沉默阅读附答案

南史阅读附答案

象虎文言文阅读答案

《说虎》阅读题及答案

《旧唐书》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师说》阅读答案及译文

《杀虎救驾》的阅读答案附译文(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杀虎救驾》的阅读答案附译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