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阿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美感与快感》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美感与快感》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 目录
篇1:《美感与快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
①拿一幅画给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不外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②许多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学者罗斯金就曾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后者引诱力自然比前者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二者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力,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英国姑娘。
③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拿什么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我曾经听过一位很时髦的英国老太婆说道:“我从来没有见过比金字塔再拙劣的东西。”
④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⑤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⑥这个道理一经说破,本来很容易了解。□□许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个很浅显的道理,遂走上迷路。近来德国和美国有许多研究“实验美学”的人就是如此。他们拿一些颜色、线形或是音调来请受验者比较,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然后作出统计来,说某种颜色是最美的,某种线形是最丑的.。独立的颜色和画中的颜色本来不可相提并论。在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而且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他们的错误是很显然的。
1.简析第①②段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引用一位很时髦的英国老太婆的话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2分)
3.根据文意,区分美感和快感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⑥段空格中应填的关联词语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低等感官”只能尝到快感而不能拥有美感。
B.“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指的是审美过程是“无所为”的、无功利的,而正是在这种纯粹的境界中才达到了“审美”这一“有为”目的。
C.“直觉”就是“忘却自我”,是意识不到自己在欣赏,是“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一旦觉得自己是在欣赏了,感觉到快感了,那么这便是在“反省”了。
D.作者以“提灯寻影”为喻,提着灯是寻不到影子的,灯光达到的一刹那就是影子消失的那一刻,那么由反省变为直觉的时候也就是美感态度失去的时候。
E.文章最后强调,个人好恶并不是评价美的准则,“实验美学”犯的就是这一类的错误,由此强调美感不是快感。
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2分)
1.(2分)列举人们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的现象(1分),引出下文对两者之异的思考与分析(1分)。
2.(2分)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意近即可)
3.(2分)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共两点,每点给1分)
4.(2分)但是(或:“然而”等)(1分)理由:上句的“很容易了解”与下句的“不明白这个很浅显的道理”(1分)意思相反,形成转折(1分)。
5.(4分)AD(A:在第①段中作者认为“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中提到的味觉、触觉等低等感官也能产生美感。D:应是“由直觉变为反省”)
美文网阅读答案栏目为大家免费提供各种课文课后阅读答案,试卷阅读题答案,如果你觉得我们的阅读答案栏目不错,就推荐给你的小伙伴们吧。
篇2:《美感与快感》阅读答案
《美感与快感》阅读答案
①拿一幅画给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不外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②许多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学者罗斯金就曾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后者引诱力自然比前者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二者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力,所以他以为比不上英国姑娘。
③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拿什么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我曾经听过一位很时髦的英国老太婆说道:“我从来没有见过比金字塔再拙劣的东西。”
④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⑤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却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⑥这个道理一经说破,本来很容易了解。□□许多人因为不明白这个很浅显的道理,遂走上迷路。近来德国和美国有许多研究“实验美学”的人就是如此。他们拿一些颜色、线形或是音调来请受验者比较,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然后作出统计来,说某种颜色是最美的,某种线形是最丑的。独立的颜色和画中的颜色本来不可相提并论。在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而且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他们的错误是很显然的。
1.简析第①②段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引用一位很时髦的英国老太婆的话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2分)
3.根据文意,区分美感和快感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⑥段空格中应填的关联词语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低等感官”只能尝到快感而不能拥有美感。
B.“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指的是审美过程是“无所为”的、无功利的,而正是在这种纯粹的境界中才达到了“审美”这一“有为”目的。
C.“直觉”就是“忘却自我”,是意识不到自己在欣赏,是“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一旦觉得自己是在欣赏了,感觉到快感了,那么这便是在“反省”了。
D.作者以“提灯寻影”为喻,提着灯是寻不到影子的,灯光达到的一刹那就是影子消失的那一刻,那么由反省变为直觉的时候也就是美感态度失去的时候。
E.文章最后强调,个人好恶并不是评价美的准则,“实验美学”犯的就是这一类的错误,由此强调美感不是快感。
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2分)
1.(2分)列举人们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的现象(1分),引出下文对两者之异的思考与分析(1分)。
2.(2分)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意近即可)
3.(2分)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共两点,每点给1分)
4.(2分)但是(或:“然而”等)(1分)理由:上句的“很容易了解”与下句的“不明白这个很浅显的道理”(1分)意思相反,形成转折(1分)。
5.(4分)AD(A:在第①段中作者认为“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中提到的味觉、触觉等低等感官也能产生美感。D:应是“由直觉变为反省”)
篇3:论快感与美感的关系
论快感与美感的关系
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具有七情六欲,美感与人的生理基础、自然属性密切相联.英国的经验学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中国的'品味观念,强调了快感与美感直接相联,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结合起来,是处理快感与美感的基础.
作 者:秦为忠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武汉,430062 刊 名: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1 19(4) 分类号:B83-02 关键词:快感 美感 发展进化追求篇4:《美感和联想》阅读答案
朱光潜
①什么叫做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一起,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②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起联想。听到声音知道说话的是谁,见到一个词知道它的意义,都是起于联想作用。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得根据过去的经验。
③联想有时可用意志控制,作文构思时或追忆一时记不起的过去经验时,都是勉强把联想挤到一条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听课读书时本想专心,而打球、散步、吃饭、邻家的猫儿种种意象总是不由你自主地闯进脑里来,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止不住胡思乱想。这种自由联想好比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
④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钟子期听伯牙弹琴时,惊叹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在他的某一部书里说过,有一次见过一位老修道妇,站在一幅耶稣临刑图面前合掌仰视,悠然神往。旁边人问她那幅画何如,她回答说:“美极了,你看上帝是多么仁慈,让自己的儿子去牺牲,来赎人类的罪孽!”
⑤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要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比如,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再比如说,一幅画的内容是“西湖秋月”,如果观者不聚精会神于画的本身而听任联想,则甲可以联想到雷峰塔,乙可以联想到往日同游西湖的美人,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
⑥知道这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了。假如你是武昌人,你也许会特别欢喜崔颢的《黄鹤楼》诗;假如你是古董贩,你也许会特别欢喜敦煌石窟里面的壁画;假如你知道达·芬奇的声名大,你也许会特别欢喜他的《蒙娜·丽莎》。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有删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希济词中,词句“记得绿罗裙”属于接近联想,“处处怜芳草”属于类似联想。
B、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因为人是有意识的,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起联想。
C、如果没有联想,就无法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知觉、记忆和想象就都不能发生。
D、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无意和飘忽不定的,但有时也可用意志勉强控制。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唤起乙联想的原因包括甲乙在性质上相类似和甲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两种。
B、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都是因为事物本身美的本质能唤起欣赏者甜美的联想。
C、联想会使心思由美感意象迁移到无关美感的事物上,使意象所引起的美感减少。
D、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所以艺术创作离不开联想。
17、联想所伴的快感和美感的区别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5、B(原文是“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起联想”)
16、B(原文是“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没有提及事物本身的性质)
17、①美感起于直觉;快感源于思考。②美感是聚焦于孤立的意象上产生;快感是由意象旁迁到无关美感的事物而产生。③美感是艺术本身价值的体现;快感是在艺术本身以外寻求价值。
(每点2分)
篇5:《乡情》阅读练习与答案
《乡情》阅读练习与答案
乡 情
陈德才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
甲 乙 丙 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鬃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
答: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用原文回答)
答: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答:
5、(1)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
答:
(2)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
答:
阅读答案:
1、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
2、开放型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只要内容与前文相吻合,句式相似,语句通顺,即可得满分。
3、动物只是一种本能,而人对故乡热土是一种深切而执着的爱。(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4、因为童年天真、烂漫、纯朴、坦诚、全神贯注,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刺激感,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就会怀念故乡。(只要能将中年和童年相比较,内容较全面,语言通顺,即可)
5、(1)“斯”是“这里”的意思。换个表述法:其实,祖国就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的故乡,只不过这个故乡更大些罢了,这里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
(2)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中年之后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如果不用原文,自己组织文字也可以,只要意思对即可)
篇6:赤壁赋阅读练习与答案
赤壁赋阅读练习与答案
赤壁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2. 山川相缪( )
3. 举酒属客( )
4. 举匏樽以相属(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白露横江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义:______________
2. 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古义:______________
3. 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今义: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古义:______________
斗牛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古义:______________
4. 望美人兮天一方
今义:美貌的女子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之
哀吾生之须臾( )
顷之,烟炎张天( )
耳得之而为声(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2.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3. 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歌窈窕之章( )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3. 侣鱼虾而友麋鹿( )
4.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5.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6.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7. 不知东方之既白(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2. 而今安在哉?( )
3.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参考答案
一、1. “冯”通“凭”;2. “缪”通“缭”;3. “属”通“嘱”;4. “属”通“嘱”。
二、1. 白茫茫的水汽;2. 旷远的样子;3. 徘徊,停留;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4. 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三、1. 助词,的/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代词,它们/动词,到;2. 动词,攻占/名词,与“上”相对;3. 从/被/在/到/对于。
四、1. 歌,名词用作动词,吟诵;2. 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3.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4. 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5. 西、东,名词做状语,向西、向东;6.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7. 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五、1. 判断句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2. 宾语前置句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3. 状语后置句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停留。
4. 被动句 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
篇7:《桃花源记》阅读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欣然规往()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2.(1)交错相通(2)计划(2分,每小题1分)
13.B (2分)
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
15.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
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篇8:文言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2分)
一国尽争买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唯嗜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小题3:本文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小题4:读了上文请你从做人的角度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都;因为
小题1: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小题1: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品格.
小题1:可以从做人要知轻重,明得失,晓利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方面来谈。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小题1:从做人角度,紧扣文章主题中心来谈,说法合理即可。
篇9:审丑快感的阅读答案
审丑快感的阅读答案
在艺术中,形式不是消极的因素,对内容而言,它是一种征服力量。因此,审丑快感的产生往往是形式征服内容的结果。如果一篇文学作品,所写的是病态的、畸形的、贫弱的、不和谐的、丑陋的、卑劣的对象,那么就单纯内容而言,所引起的是不和谐感、厌恶感或愤怒感。然而,这些内容偶若得到了艺术形式的生动、优美的表现,那么就又会产生和谐的、愉快的审美反应。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厌恶与愉悦相混合的情感。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式的征服力量,形式克服了内容,丑化为美,这两种情感终于融为一体,转化为一种真正的美感。
德国学者鲍姆嘉通在《美学》一书说过:“丑的事物,单就它本身来说,可以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较美的事物也可以用一种丑的方式去想。”的确,在艺术创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美的对象,由于艺术表现的'拙劣,结果只能使读者兴味索然,根本谈不到什么美感;反之,一个丑的对象,由于艺术家用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而使读者兴味盎然,情不自禁地叫道:“丑得如此精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特别是他后期的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怀念他已失去的皇帝的生活。词中所流露的是他对富丽奢华生活的留恋,仅就内容而言很难说是美的,但这种并不美的内容经他优秀的抒情技巧和形象化艺术语言的表现,就产生了一种很强的艺术魅力,使读者不能不引起共鸣,并激发起美感,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曾说:“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靜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26.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艺术形式对内容的征服力量的具体表现。(3分)
27.解释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意。(6分)
28.“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产生这种阅读体验的原因。(6分)
答
26.生动优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使读者对丑的内容产生和谐愉悦的审美反应;拙劣的艺术形式,使读者对美的形式兴味索然。(1点1分,两点3分,共3分)
27.艺术家用美的形式来表现人生的苦难和丑陋,升华了创作者和读者对生活生命的感受,这是艺术特有的价值(魅力)。(每点2分,共6分)
28.王熙凤做了很多坏事,体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是富于魅力的艺术典型;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留给读者难忘的印象,因而产生阅读期待。(每点2分,共6分)
《美感与快感》阅读练习及答案(锦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