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中化学的技巧与方法有哪些

时间:2023-02-22 04:02:48 作者:可以摸摸小狗吗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可以摸摸小狗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学高中化学的技巧与方法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学高中化学的技巧与方法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学高中化学的技巧与方法有哪些

一、浓厚的兴趣

这个虽然放在第一条,不见得它是必须的,只是告诉大家,如果你对化学有兴趣,你就有信心学好它,如果你对它没有兴趣,你要培养对它的兴趣。可能有点人会说,见了化学书我就头疼,看了题就不想做,怎么可能对它有兴趣呢?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不会,所以无兴趣。它的反命题就是,如果会了,就会有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做题只做自己喜欢的科目,往往自己喜欢的科目也是成绩最好的科目,这样一来,就导致一个结果,在相同的时间内,面临两个不同的选择的时候,往往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科目,而忽视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则喜欢的科目成绩越来越好,不喜欢的科目成绩越来越差,时间久了,就出了一个名词,叫“偏科”。

治疗偏科,就要用偏方。反其道而用之。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明白,我也问过很多学生,也和他们讲过这个道理。比如你特别喜欢数学,而不喜欢化学,所以在有空闲时间时,想做题了,潜意识里面就会想着,做点数学吧,然后拿出数学卷子,做的那个happy呀,都会,挺美。但是从最优化的角度考虑,当数学成绩达到一定程度时,比如,一百五十分的卷子,随便都可以做个一百三四十分,那么对数学而言,即使练习再多的题目,掌握再怎么精深的力量,最多在你考试的成绩中,也就提高十几分,并且这十几分还是很不保险的十几分。每个经过高考的人都知道,数学考到一百四以上时,再往一百五冲是一件多么难得事情。因为对化学不感兴趣,也就意味着化学很差,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也就能考个五六十分,此时如果你把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大大的移到化学学习中,每天花少量的时间维持你的数学成绩,那么你的化学成绩可能就有五六十分会提到一百、一百一十分,并且这个提法,会比你从一百四提到一百五容易的多。那么你可以多盈利五十分。所以,对学习而言,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最不擅长的科目上,才能使你的总成绩最好。

二、扎实的基础

坚固的地基决定了楼层的高度,扎实的基础也决定了你成绩的高度。这里所说的基础,主要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对前后关系的逻辑连接程度。

化学学习的最初阶段确实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这里所说的基础,就是 以课本为依托,对整体概念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有人说化学是背出来的,这话虽不完全对,但是必要的背诵还是必须的。最基本的,至少你要知道二十多个个左右元素的书写吧,这里所说的二十多个,主要包括前二十号元素:第一周期H,He;第二周期Li,Be,B,C,N,O,F,Ne;第三周期Na,Mg,Al,Si,P,S,Cl;第四周期:K,Ca,Br。这是主族的二十个,Ar属于惰性中考的相对较少的,可以不用记。再加上一些常考的副族元素:Fe,Cu,Zn,Ag。加在一起也不过二十五个元素,至于其他的,属于是可记可不记的类型了。基本上最常见的就这么多了。这些元素,至少要知道它们的元素符号,中文书写,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要求再高点,还要知道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这些东西肯定是要花一些功夫背诵的。如果认真点背的话,应该不超过两天,就可以完全掌握所要求的这些东西。

可能有人说,现在考试的卷子上面,每个元素的符号,相对原子质量都有,何必要背呢?这就是学好化学和学不好化学的区别。当全部了解了这些元素后,就会发现它们所延伸出来的东西,不仅仅是表面背诵那么简单的。熟练掌握这些性质,就可以熟练掌握它们单质以及相应化合物的各类反应,你就可以知道哪些是可以进行的哪些是不能进行的。另外,考试是限时的,如果这些基本的背诵点都不会,每次见到这个元素或它们组成的化合物,都要去卷子第一页去翻看计算,那么有多少时间值得这么去浪费呢?

所以,这里所说的扎实的基础,就是要依托书本,多看多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在中学阶段,每学期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去翻看教材,在高三的时候,一年的时间,差不多把全套三本教材看了三四遍,并且当你在看------练-------看-----练…….这样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看完书上的概念再去练习,就会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练习到一定程度再去看书上的概念,又会对概念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下面举个例子。以前在学碱金属元素时,有一个最常做的实验,就是钠与水的反应。很多中学课堂上教师都演示过这个实验。课本中也有一定的介绍,试卷中也有很多关于这个实验的题目。老版教材书上的介绍相对详细,新版教材介绍很简单,主要是为老师要是演示设计。

原文是这么写的:“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这时可以看到钠的真面目。观察钠表面的光泽和颜色。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这是书上的原文。

如果只是从课本上看这么一段话,加上老师的演示实验,你可能看不出什么东西来。但是如果你做了一些和这个实验有关的习题后,你就会发现这段话,包括这个实验,处处可出题,如果你对课本很熟悉,习惯发散联想的话,就会想到很多很多的知识。

首先,表面有煤油,说明钠的存放是在煤油中,不能存放在水中,原因很简单,和水会发生反应,而很多金属和水是不发生反应的,所以,和很多金属相比,它的性质是活泼的;用刀可以切,说明它的质地很软;放在水中,飘在水面,说明密度比水小;融化缩成小球,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有“嗤嗤”的响声,说明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局部燃烧,发出声音并推动钠在水面运动;生成溶液加入酚酞变红色,说明生成氢氧化钠。如果发散的话,就会有下面的问题:有哪些金属是放在煤油中的?答案是活泼的,不和水发生反应的,那么Li可以存放在煤油中吗?钠和水发生反应,产物是什么?如果把钠和酸反应,产物如何?如果把钠和盐溶液如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物又如何?

因此,当对书上的基本知识掌握熟练后,就有了发散的空间,那么你就可以成为出题老师,你就可以处处出题挖坑,你也可以知道别人的坑在哪里。

这是我所说的第二条,不要把书本扔在一边,再好的复习资料,都没有教材好。要学会挖掘课本中的宝藏,这才是学好化学的立身之本。

三、明确的概念

在做好第二条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完善第三条:明确的概念。

当刚开始看书的时候,很多知识点很可能是一知半解,并且当把书都读熟后,还是会发现很多题目不会做,还有的题目是看着会做,可是一做就错。这就说明,书本上的知识已经知道了,但是并不理解。所以我才要求对书上的概念,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常考的概念,必须吃透它,不仅仅是知道它,还要懂它,理解它,最终应用它。

掌握一个概念的核心要素,就是要知道这个概念到底是做什么的,它可以解决那些问题,它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它最容易出陷阱的地方在哪里。下面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下。

在老版的教材中,有关化学平衡的只有一个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属于大学无机化学内容,现在新教材把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也添加进去。关于化学平衡,应该怎么去理解呢?

中学中的化学平衡主要涉及定性判断,很少有定量分析。要认识这个概念,按照教材中的内容,主要认识四点: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如果只是从这四个词去判断化学反应的移动,恐怕对付一些简单的题目还没有问题,但是涉及稍微复杂的内容,可能就不够了。那么怎么从这个概念中理解化学平衡的核心并且去很好的应用呢?这一块以后也会做专题介绍,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怎去理解才能抓住它的核心。

学高中化学的原则

1.手脑并用原则

(1)要明确化学学习是认识过程,艰苦的脑力劳动,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2)对教师来说,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就要不断地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事化学研究既有宏观的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事实,又有微观粒子的组成、结构和运动变化,还要学习各种基本技能。认识到学习时动手、动眼、动口又动脑的重要。自觉地全神贯注读、做、想练结合。并注意指导学生改进动脑又动手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另一方面,要从心理学、生理学和信息论等方面,提高对主动学习的认识。如信息论认为,学习是信息通过各种感观进入大脑,进行编码、转换、储存、组合、反馈等一系列过程。就信息输入来说,有强有弱,当学习者高度主动自觉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就能主动调节感受器官,接受各种输入信息。

2.系统化和结构化原则

系统化和结构化原则,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的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不相联系的。因为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易于转化成为能力,便于应用和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它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努力下逐步形成的。这是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也是实验中运用知识前的必要过程。因此,在教和学中,要把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系统化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各部分化学基础知识内部之间,以及化学与物理、数学、生物之间的逻辑联系。要十分重视和做好从已知到未知,新旧联系的系统化工作。使所学知识成为小系统、小结构,然后逐步成为大系统、大结构,达到系统化、结构化的要求。

3.学习与发展相统一原则

学习与发展相统一原则中的发展,包括能力、个性、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等多个方面。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发展能力,培养观点问题。。要强调的是,这个原则要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途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从自己实际出发,提高能力,培养观点。例如,自学能力较差,就要加强阅读练习,学会从阅读方法等方面入手,争取老师、同学的帮助逐步提高。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对学生的能力、观点、个性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研究,针对学生情况,发扬长处,克服缺点,因材施教。使学生不断发展,在更善于学习中,把学习效率与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及时强化原则

及时强化是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如,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是化学特有的。教学实践表明,化学用语没有学会和记住,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学习发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及时强化,才能迁移应用。强化不是消极的重复和记忆,而是积极的为了进一步的学习与应用。

在课内外所采用的阅读教材、口头和书面练习,实验及讨论等各种实践活动都要给学生具体的帮助和检查督促,在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篇2: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化学元素

元素化学实际上就是集中在第一本书(必修1)后半部分的无机化学内容,它是整个高中阶段知识最琐碎的一块内容。各版教材里面,都是按照元素种类进行分别的讲解,换言之,就是把每一种元素分别有什么反应、有什么性质都一一讲解,学生去理解和记忆。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显而易见的一个特点就是:元素化学要记的细节特别多,而对于一种元素又要掌握它的多种相关物质,知识点显得杂而碎。所以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给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方法:

1、自行绘制物质转化框图——一定要自己书写。

比如说,我通过一周的学习,老师把碱金属这一块差不多讲完了,我在复习的时候就要自己在纸上画一边碱金属这一块所有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把铝单质、氢氧化铝、氯化铝等等我自己能够想到的物质都写进框图里,并且思考每一步转化发生的化学反应条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复习了一遍重要的方程式,又从整体上对这一元素有了全局性的了解。

需要强调的是“自行”,很多同学喜欢直接看一些教辅资料上已经归纳好的类似框图而不愿自己动手画,我的建议是先自己画一遍之后与参考资料对比,一来自己画过的印象远比看书深刻,二来很可能你的确掌握了90%的内容,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画过一遍,就可能发现不了剩下那10%的漏洞。

2、上课:自己记录常考点——克服侥幸心理。

元素化学虽然知识点碎内容多,但是在考试中高频率出现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翻来覆去的常考点。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会强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这样一来,学习元素化学的时候上课效率就很重要了,因为老师上课特别强调的,往往就是考试常出的。

其实很多同学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上课时候仍旧是不愿意或者不习惯做笔记,认为自己能够记住或者潜在心理暗示自己“记了也不一定会考”——这就是一种侥幸心理。但是事实上,这种心理的长期存在就会导致忽略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到了考试又发现自己脑子里记住的东西半知半解,到头来还是失分。所以,我的建议是:除非你有惊人的记忆能力,不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尤其是老师强调过的内容,你不认真做点笔记而放之任之,于心何忍?

3、做题:总结高频考点与易错考点——做过就忘等于没做。

很多同学问过化学姐:对于高一刚开始接触的化学来说,元素化学这一块需不需要做很多题?我的答案是:有时间多做题绝对是好事,但是重要的不是题目做的多少,而是做过后你从这些题中收获了多少。

一直以来,我对“刷题”这种方法都是持中立的态度的——有的学生题目做的很多,但是有些类型的题目仍旧是每次做每次错,那你做那么多题目的意义在哪里呢?

元素化学这一块,如我上面强调的那样,虽然知识点多,但是每种物质常考的考点与题型也就那么几类。所以建议同学们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一是要对做过的题目有印象,二是要对自己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录。

举个例子,比如我今天做到了一道需要我区分液氯与氯水的题目,几天后又做到一道类似的,那么就应该提醒自己:这算是一类高频考点,可以在笔记本上专门记录下来;又比如,我今天做到了一道关于Al元素的图像题但是做错了,那么首先要想错误原因究竟是计算问题、审题问题还是知识本身没掌握好?只有思考才能真正厘清问题所在处,然后再自己总结归纳:如果是审题问题,是不是以后可以读题时圈圈点点?如果是计算问题,是不是可以再细心一点?如果是知识点问题,有没有必要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以后提醒自己?如果用撒以上的方法做题,才是把一道题目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化,比盲目做10道题有用的多。

返回目录

2、反应原理

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中最偏于“理科”的一部分,它需要高要求的计算能力与逻辑推导能力。从本质上说,元素化学、有机化学都是在教学生“反应产物是什么”,而“反应原理”在教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反应”。所以,认识清楚这一部分它在化学中的作用,我们就容易对症下药地给出一些指导方法。

1、最基础——理解概念,自己区分易混淆处。

很多同学认为反应原理就是“计算”,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反应原理这一部分的学习,首先最重要的应该是打好基础,这里的基础指的就是要把常考的概念理解透彻。

2、理思路——前后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是否可以相互解释?

如上面所说的,反应原理本身就是一个很强调逻辑推演的部分,而且事实上,这一块内容前后有很大的关联程度:从热力学综述开始,先后引入了速率、平衡、水解、沉淀等等子章节,每一个子章节之间都是可以互相帮助解释、帮助记忆的。在平时的上课、做题当中,养成一个不断思考的习惯,自己把这各个原理之间的思路理清晰,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那么关键问题就是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举个例子,比如今天老师上课讲到一个关于化学平衡状态下的平衡移动问题,其中就用到了热力学当中反应速率的知识点,最后得出“温度升高导致反应速率变大进一步导致平衡移动”这样的结论,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意识到“平衡”与“反应速率”就这样联系起来了。

类似的,这样的情况可以体现在任何时候,比如自己做题、自己复习的时候,但是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自己要养成思考和梳理的习惯。我们常说要多思考,那么在这一部分,多考虑一下各个子章节之间的联系,如果能够在整体上有一个把握,自然对一些综合性的大题不会感到素手无策。

3、做归纳——变化到底有几种?每种都有什么方法?

反应原理其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就是考察条件变化时相应的物理量会怎么变化,对于这类问题许多同学肯定不陌生,往往会面对题目却记不清楚。所以我们要说的是:功夫在于平时,精华在于总结。

比如平衡移动问题中,改变一个条件时别的物理量怎么变化,平衡怎么移动,这样的问题很多教辅资料上有详细归纳,老师也会做整理总结,但是关键在于,和之前说的一样:光看不做假把式。所有的总结,如果你只是听过一遍看过一遍,自己不花点时间想一想、动手写一写,那么很可能下次做题你还是要再去看一遍。所以,归纳总结的工作,自己做一遍,胜过听十遍。

4、谈计算——要用简便方法时认清前提,面对复杂问题时找好方法,任何计算都耐心仔细。

在高考中,至少有一道大题专门考察反应原理部分的理解与计算,所以这部分一定是一个重头戏,往往一个答案就是好几分。计算问题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注意点:

①上课时老师会讲一些快速计算的方法,比如“等效平衡法”、“中间容器法”等等,很多同学会感慨这样的方法计算起来可以节省时间。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很多方法的运用是有它的固有前提的,比如“等效平衡法”的应用就要求必须是投料成比例的情况。所以,如果不关注方法适用的条件,用快速计算、简便计算还有什么意义呢?

②有的问题看起来很棘手,这个时候就把自己所能写出来的东西先全部写下来,在已有东西的基础上去思考一般用什么方法去做。这里不便于举例,只是希望同学们记住一条:考试时再紧张,也稍微花点时间思考:在你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你解决此类问题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硬算法?转化法?……然后从中找出你认为合适的去尝试。

③最后就是需要强调的计算问题。很多同学常说:不就是算错了嘛,小问题。事实上,如果你经常算错,这肯定不是小问题。计算出错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打草稿太潦草、计算时常弄错正负号等等,所以我的一个提醒是:务必把为什么会算错得问题从根本上揪出来,仅仅归结于算错却不知道原因到底是什么,很可能就成为了高中学习中的一个顽疾,影响的不仅仅是化学这一门学科。

返回目录

3、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可能是许多同学高中化学学习中最头疼的一部分,主要原因就是对这部分知识很陌生,与无机化学比起来有很大不同。另外一方面,有机化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也有结构、实验、合成等等方面。在这一块内容的学习上,下面给出一些可操作性高的学习方法:

1、分门别类,逐个掌握。

有机化学东西这么多,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绝对不是值得提倡的。我们要学会按照一定标准分类,最普遍的一个分类就是按照官能团来区分。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双键、叁键、羟基等等来分类,分类可以不用很详细,但是就是要把有相同点的东西放在一起。

分类完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逐个把每一类物质具有的的性质、会发生怎么样的反应了解清楚。这里仍旧是推荐同学们自己画一张表,按照“什么样的结构是什么物质,什么物质又有什么样的性质,什么样的性质导致有什么反应”这样的逻辑去归纳总结。当自己全部归纳一遍之后,一定会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2、如何串联,厘清条件

上一种方法目的在于教会同学们明白单独的某种官能团物质有什么性质和反应,但是同样重要的是,要明白各类官能团之间是如何转化的。举例来说,当你知道醇、醛、酸、酯等等各自的性质后,就要来考虑这一条线上面的物质是怎么转化的,这就要去思考醇到醛、醛到酸、酸到酯各自反应条件是什么,反过来酯到酸、酸到醛、醛到醇的反应条件又是什么。

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反应条件并不是完全相同,千万不能草率地推广(比如看到醇可以催化氧化到醛,不能误认为所有的氧化反应都是可以用催化氧化这个条件)。所以一定要好好区分,理清反应条件到底是什么。

3、有疑就问,切忌拖延。

惰性是每个人都有的,这无可厚非。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尝尝不求甚解,最多打个标记又放了过去。但是有机化学中,这是一个很严重问题。因为在刚刚接触有机化学的基础阶段,所有的结构、命名、书写、定义等基本概念,都是后面要反复用到的基础知识。

在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前后的关联性也十分强。如果开头或者中间有疑问,一定要第一时间弄清楚。很多同学明明知道自己或多或少有不清楚的地方,但是就会“习惯性”地听之任之而不去补漏洞。事实上,只是你不愿意花时间去问去学去弄明白,而不是你真的不在意。克服拖延症是一个很难的任务,但是你必须去做。

返回目录

4、化学实验

实验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与理论相辅相成。有的同学对于实验这一部分感到头痛的表面原因在于操作细节多、步骤复杂等等,但是深层次原因是对实验目的以及每一步到底是在做什么根本不清楚。在这一背景下,给出一些实际的建议:

1、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

不管是课内实验还是课外实验,做题也好,复习也好,不要急着去看实验怎么做,第一步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合成某种物质?还是为了除去杂质?还是为了检验物质的某个性质?只有知道实验到底要做什么之后,再去看每一步的操作才会显得有理有据,自己就会明白每一步的目的是在干什么。

2、牢记操作细节。

这一建议是针对课内一些常考实验的。许多实验考题反复考察的就是那么几个细节操作,而不是要你复述整个实验是怎么做的。所以,比如焰色反应中用铁丝不用玻璃棒、提纯实验中的加料顺序等,这些常考的操作细节在平时题目、老师上课时肯定都会多次出现,那么你要做的就是两个方面:①记住正确的答案是什么;②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才正确。

3、反过头去联系理论知识。

所有实验操作,都可以用理论知识去解释。比如为什么硫酸将醇脱水的反应温度不能过低不能过高?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联系到这个反应本身需要的条件以及温度过高会发生副反应。这样子我们就可以根据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反推理论上它有的性质。所以,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实验与理论割裂开,这两部分在化学中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返回目录

相关知识

1.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但氢的同位素氕却无中子。

2.同周期的元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但Cu、Ag原子的还原性却很弱。

3.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其半径大于电子层数少的,但锂的原子半径大于铝的原子半径。

4.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般等于其族序数,但F2 却不是。(OF2是存在的)

5.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但硒酸的酸性却比硫酸的酸性强。

6.二氧化碳通常能来灭火,但镁却能与它燃烧。

7.氧元素一般显-2价,但在Na2O2、H2O2等物质中显-1价。

8.元素的氧化性一般随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强,但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却是HC1O 〉HC1O2 〉HC1O3 〉HC1O4。

9.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各周期元素一般是以活泼金属开始的,第一周期却是以非金属开始的。

10.通常金属单质一般为固态,但汞却是液态。

11.通常非金属单质一般为气态或固态,但溴却是液态。

12.碱金属一般保存在煤油中,但锂(因其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却浸在液体石蜡中。

13.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递增,但钾的密度却比钠的密度小。

14.一种元素组成一种单质,但碳、氢、氧、磷等元素却能组成几种同位素。

15.金属单质的导电性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但锑、锗却相反。

16.具有金属光泽又能导电的单质是金属,但石墨却是非金属。

17.有机物一般易燃烧,但四氯化碳和聚四氟乙烯却不易燃。

18.物质的熔点一般低于沸点,但乙炔却相反(沸点-84,熔点却为-80.8)。

19.C12、Br2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卤酸和次卤酸,但F2却不能(F2+2H2O=4HF+O2)

20.卤素单质与强碱反应一般生成相应的卤化物、次卤酸盐和水,但F2却不能(X2 + NaOH = NaX + NaXO + H2O,2F2 + 2NaOH = 2NaF + OF2 + H2O)。

21.实验室中制取HC1、HBr、HI都在玻璃容器中进行,但HF应在铅制容器中进行(因SiO2 + 4HF = SiF4 +2H2O)。

22.氢卤酸一般是强酸,但氢氟酸却是弱酸。

23.CaC12、CaBr2、CaI2都易溶,但CaF2却微溶。

24.卤化银难溶于水,但氟化银却易溶于水。

25.含有NH4+和第IA主族阳离子的盐一般易溶于水,但KC1O4和正长石等却难溶于水。

26.重金属阳离子一般都有毒,但BaSO4却可用作“钡餐”。

27.成网状结构的晶体一般都是原子晶体,但石墨却是原子晶体。

28.晶体一般都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但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

29.共价键一般都有方向性,但H2却无方向性。

30.有机物一般为分子晶体,且熔沸点低,但醋酸钠、醋酸钙等却为离子晶体,且熔沸点高。

3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般都是离子化合物,但A1C13、BrC13等却是共价化合物。

32.金属性强的元素,相应的碱的碱性也强,但A1(OH)3 的碱性却比Fe(OH)3 弱。

33.离子化合物中一般不存在单个分子,但NaC1等在气态时却以分子形式存在。

34.离子方程式一般表示同一类反应,但Br2 + SO2 + 2H2O = 4H+ + 2Br- + SO42- 却只表示一个方程式(注意:Ba2+ + 2OH - +2H+ + SO42- = BaSO4 + 2H2O 可以表示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氢钠溶液至中性或加入过量 硫酸氢钠溶液等反应)。

35.强碱弱酸盐或强碱弱酸的酸式盐因水解而呈碱性,但NaH2PO4却呈酸性。

36.盐类一般都是强电解质,但HgC12、CdI2 等少数几种盐却是弱电解质。

37.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但10HNO3 + 3Fe(OH)2 =3Fe(NO3)3 + NO + 8H2O 中还有还原产物。

38.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铅却不能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39.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铜却能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氢气,2C u+ 4HC1(浓)=H2 + 2H[CuC12]。

40.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钾钙钠却不能[2Na +CuSO4 + 2H2O = Cu(OH)2 + Na2SO4 + H2 ]。

4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不溶于水的盐中置换出来,但铁却能把银从氯化银中置换出来 (Fe+2AgC1=FeC12+2A g)。

42.一般只能用强酸制弱酸,但 H2S+CuSO4 = CuS +H2SO4、HC1O+H2SO3 =HC1+H2SO4、Br2 + H2SO3 = 2HBr + H2SO4(C12、FeC13等也可以)等反应却能用弱酸制强酸。

43.酸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但氢卤酸与醇发生卤代反应。

44.制取氯气采用固—液装置,但制溴却须采用曲颈甑。

45.启普发生器适用于反应物为块状、反应不需加热以及产物难溶于反应液的气体(如 H2、CO2、H2S),但乙炔(C2H2)却不能用该装置。

46.测量仪器的“0”刻度不是在上就是在下,但是托盘天平的指针却在中间,温度计的“0”刻度在偏中下,量筒无“0”刻度。

47.一般只有有机物才有同分构现象,但不少无机物如氰酸银(AgCNO)与雷酸银 (AgONC)是互为同分异构体。

48.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找升高而增大,NaC1的溶解度受温度改变的影响很小,而Ca(OH)2、Li 2CO3等却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9.氯化钙是中性干燥剂,可用来干燥酸性、中性、碱性气体,但不能干燥氨气(CaC12·8NH3)和酒精蒸气。

50.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一般呈酸性,但NH3的水溶液却呈碱性。

51.胶体中的胶粒一般都带电荷,但蛋白质胶体微粒却不带电荷(呈电中性,但有电泳现象)。

返回目录

篇3: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自行绘制物质转化框图——一定要自己书写。

比如说,我通过一周的学习,老师把碱金属这一块差不多讲完了,我在复习的时候就要自己在纸上画一边碱金属这一块所有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把铝单质、氢氧化铝、氯化铝等等我自己能够想到的物质都写进框图里,并且思考每一步转化发生的化学反应条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复习了一遍重要的方程式,又从整体上对这一元素有了全局性的了解。

需要强调的是“自行”,很多同学喜欢直接看一些教辅资料上已经归纳好的类似框图而不愿自己动手画,我的建议是先自己画一遍之后与参考资料对比,一来自己画过的印象远比看书深刻,二来很可能你的确掌握了90%的内容,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画过一遍,就可能发现不了剩下那10%的漏洞。

篇4: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上课:自己记录常考点——克服侥幸心理。

元素化学虽然知识点碎内容多,但是在考试中高频率出现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翻来覆去的常考点。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会强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这样一来,学习元素化学的时候上课效率就很重要了,因为老师上课特别强调的,往往就是考试常出的。

其实很多同学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上课时候仍旧是不愿意或者不习惯做笔记,认为自己能够记住或者潜在心理暗示自己“记了也不一定会考”——这就是一种侥幸心理。但是事实上,这种心理的长期存在就会导致忽略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到了考试又发现自己脑子里记住的东西半知半解,到头来还是失分。所以,我的建议是:除非你有惊人的记忆能力,不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尤其是老师强调过的内容,你不认真做点笔记而放之任之,于心何忍?

篇5: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做题:总结高频考点与易错考点——做过就忘等于没做。

很多同学问过小简:对于高一刚开始接触的化学来说,元素化学这一块需不需要做很多题?我的答案是:有时间多做题绝对是好事,但是重要的不是题目做的多少,而是做过后你从这些题中收获了多少。

一直以来,我对“刷题”这种方法都是持中立的态度的——有的学生题目做的很多,但是有些类型的题目仍旧是每次做每次错,那你做那么多题目的意义在哪里呢?

元素化学这一块,如我上面强调的那样,虽然知识点多,但是每种物质常考的考点与题型也就那么几类。所以建议同学们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一是要对做过的题目有印象,二是要对自己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录。

举个例子,比如我今天做到了一道需要我区分液氯与氯水的题目,几天后又做到一道类似的,那么就应该提醒自己:这算是一类高频考点,可以在笔记本上专门记录下来;又比如,我今天做到了一道关于Al元素的图像题但是做错了,那么首先要想错误原因究竟是计算问题、审题问题还是知识本身没掌握好?只有思考才能真正厘清问题所在处,然后再自己总结归纳:如果是审题问题,是不是以后可以读题时圈圈点点?如果是计算问题,是不是可以再细心一点?如果是知识点问题,有没有必要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以后提醒自己?如果用撒以上的方法做题,才是把一道题目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化,比盲目做10道题有用的多。

学好高中化学的经验以及方法技巧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技巧

复习计划与方法技巧

会议记录的方法技巧格式与

高中数学有哪些方法与技巧

浅谈加强高中化学学习记忆方法

学习高中化学方法总结

高中化学推断题方法

五个高中化学记忆方法

面试的技巧与方法研究

学高中化学的技巧与方法有哪些(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学高中化学的技巧与方法有哪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