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2-11-30 06:37:03 作者:魔法少女小叮当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魔法少女小叮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参阅。

篇1: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及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

1、解释加粗词语。

①饶子甘酸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乘此得及前源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魏武行役,失汲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武”指的是“曹操”,他是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再写出1—2个关于他的故事的题目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赋予了“望梅止渴”新的意义。你知道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多;②到达

2、①(有一次)魏武帝带着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②士兵们一听这话,嘴里都流出口水,他们凭这走到了前面有水的地方。(意对即可)

3、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煮酒论英雄;割发代首;赤脚迎祢衡

4、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意对即可)

篇2: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其答案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 ④帝:指唐高祖。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17.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8.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4分)

王曰:“善。”乃下令……

大悦,即诏……

参考答案

14.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3分,每处1分。多断一处倒扣1 分,扣完为止)

15. D (2 分)

16. ⑴一年以后(过了一年),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⑵周、隋两朝的晚期 (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5分,(1)2分,⑵3分]

17. 王之蔽甚矣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4分,各2分)

18. “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4分,由字义引发理解2分,人物形象2分)

篇3: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8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 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犹蒙矜育 矜:怜悯

B. 不矜名节 矜:夸耀

C. 听臣微志 听:听见

D. 日薄西山 薄:迫近

10.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谨拜表以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②与③相同,①与④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②与③相同,①与④相同

1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2. 《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下列不能体现“孝心”的一项是

A.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B. 区区不能废远

C.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D.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译文:

⑵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参考答案:

9.C

10.B

11.B

12.A

13.⑴我受到过分的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

⑵我(将来只要)活着就愿意献出生命(为国出力),死了也愿意报答陛下的恩惠。

篇4: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

【课后练习题】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入侵。

7.下面各项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挺剑而起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子墨之闻,起于鲁

8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迫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20一22题。(6分)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节选自《三国志o司马芝传》

9.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11.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2分)(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理解答案】

6.B 7.A 8.B9 D

10.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11 .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 ,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篇5:文言文阅读比较练习题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比较练习题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比较

(一)自护其短

《雪涛小说》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二)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 ②仕:做官; 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1、解释加粗字。

席上啖菱 ( )( )

并壳入口 ( )

啖菱须去壳 ( )

欲以清热也 ( )

何地不有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舟已行矣 ( )

2、解释句中的`“于”字。

仕于南方(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3、选出句中加粗的“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其人自护其短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遽契其舟

D、其人自护其短

4、翻译句子。

①北土亦有此物否?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5、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宴席;吃;一起;去除掉;用来;什么;落;寻找;已经

2、到、在; 到

3、A

4、①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②船已经开动了,但剑却没有移动(位置)。

5、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知道就说知道,要实事求是。(言之有理即可)

篇6: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醉翁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欲信大义于天下

B. 而年又最高 而其主不能守

C. 名之者谁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

3.第1卷文言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题。(5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芳:香花。 .

2.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

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3.(3分)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不奢靡、民和乐,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得3分)

4.(6分)(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沿着山路”“从”各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共3分)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欣赏”“领会在”“寄托在”各1分,共3分)

5.(5分)(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2分)

(2)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3分)

篇7: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长安何如日远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导读:明帝两次的回答不一样。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都能说出个道理来。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注释 :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y ):同“耶”。⑥举:抬起。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元帝问洛下消息( )

2.潸然流涕( )

3.元帝异之( )

4.更重问之( )

二、翻译

1.具以东渡意告之。

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三、明帝两次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

【参考译文和答案】

长安何如日远

晋明帝十二岁时,坐在元帝腿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明帝问:“什么原因让您伤心哭泣?”元帝把被外族侵略不得已而过江避难的事告诉了他。元帝于是问明帝:“你心里认为长安与太阳哪个远?”回答说:“太阳远,没有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元帝感到很奇怪。第二天,召集群臣宴会,把明帝的话告诉众人。又重新问他,竟答:“太阳近。”元帝变了神情,说:“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抬头看见太阳,不见长安。”一、1.洛阳 2.流泪的样子 3.感到很奇怪 4.再,重新

二、1.把被外族侵略不得已而过江避难的事告诉了他。 2.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

三、明帝两次回答不一样,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能说出个道理来。

篇8: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完成小题(8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上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朝代)欧阳修。(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写太守只是因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乐。B.第②段生动展现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游之乐。C.第③段以禽鸟、游人衬托太守以众人之乐为乐。D.全篇充分表现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答案

【小题1】《醉翁亭记》 宋

【小题2】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3分)

【小题3】A(3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醉翁亭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篇,其作者和作者的生活朝代一般是不会不知道的,但要注意把字写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文言文课文,不但要知道字词句意,还要能知道大致内容和主题以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觥筹交错交错” “者 也 ”等。“觥筹交错”中的“交错”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即“交互、错杂” ,故应译为“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者 也”表示判断。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第①段写太守只是因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乐”的说法是错误的。文中的任何语段都不是孤立的,要把它放到全篇中去理解。第一段中的太守因景美而乐,但不能说“只是”,因为根据下文太守的“乐”更在于“乐民之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内容、主题等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的诗歌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去衡量。

篇9: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名之者谁 名:_____________

(2)云归而岩穴暝 归:_____________

(3)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_____________

(4)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4、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3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60字左右,不得翻译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命名;(2)聚拢;(3)背;(4)摆

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或: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或: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3、D

4、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扶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游客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答案不唯一)

篇10: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与答案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注]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绐:欺骗。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若云兴霞蔚 (2)恒自梢至根

(3)尤善丹青 (4)故俗传恺之有三绝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

翻译:

11.根据文章内容,用文中词语填空。(2分)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是因为顾恺之的 ;顾恺之竟然相信一片柳叶能遮蔽自己,并非常珍视它,足以显示他的' 。

参考答案:

8、(1)好像、(2)常常、(3)擅长、(4)流传、传说 9、A

10、(顾恺之)每每画起人像,在当时都是极好的。

11、(2分)画绝 痴绝(每点1分)

文言文翻译:顾恺之字长康,是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人们问他会稽山水的状貌。顾恺之说道:千山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好像云兴霞蔚。顾恺之经常吃甘蔗,总是从尾部先吃直到根部。有人感到奇怪,他说:渐入佳境。

顾恺之特别擅长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有人像他这样。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曾经绘出裴楷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看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

顾恺之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就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 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顾恺之相信桓玄没有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

因此世上传说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孟子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的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陋室铭和论语的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包拯》附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举例

《秋叶》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目不见睫》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无题》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集锦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